大何日拱一卒|各地社保缴费基数难产了,难道是因为数据太难算了?大概是它也左右为难吧

文|大 何
直接说,今年的社保基数难产,大概是因为它也左右为难了吧。
很多人应该都有过这种体验:每年到了八月底九月初,拿到工资条时都得愣一下——工资是不是发错了,因为到手月工资都会少了几十元。
这其实是因为社保缴纳基数调整了。
但是今年却有点不太一般。
往年这个数据一般都在7月份陆续公布了,最晚到八月份怎么也得公布了吧,但是截至2025年9月8日,还没有可靠的信源看到有哪个省份公布了这项数据。
再拖下去,马上国庆节放假通知可能都要先来了。
上海人社部门给出的答复是数据还要在统计中了,还要再等等,暂时按去年的标准执行。
作者:大何崛起
发表日期:2025.9.9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何日拱一卒”
主题归类:强制社保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难道是今年的数据太复杂太难算了?
我觉得在大数据如此发达的今天这算不上一个合理的解释。
迟迟没公布,并不是没数据,相反,就是因为有数据了所以才两难。
截至9月3日,31个省份中,有24个省份都已经公布了2024年非私营、私营单位平均工资。
拿北京举例,北京市统计局公布了2024年北京市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其中,北京市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224608元(涨幅2.9%),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06905元(涨幅0.9%)。
非私营单位人数比私营的多一倍多
如果参照往年的计算经验,北京今年的缴纳基数应该还会微涨2%左右。
好消息,又要涨了。
坏消息,不是工资。
但是社保缴纳基数并非涨的越高越好,他会存在一个临界值。
它就像我们小时候做的一道数学题:一件商品,单价提得太高,买的人就少了,最后总销售额可能不增反降。
社保现在就是面临这样左右为难的局面。
因为社保基数是按照社平工资定的,下限是60%,上限是300%,也就是社平工资如果是8000,那最低缴纳基数就是4800元。
哪怕你一个月收入3000元,也是按照4800元的基数收的。
想涨,没办法涨。
你把缴纳基数再一抬高,最先扛不住、最先“断保”的,就是那些自己交全额社保的灵活就业大军(单位里面的打工人其实并没得选)。
他们一看这么贵,那还是先顾好眼前吧,干脆不交了。
最后,收上来的钱可能不增反降。
你要是降,也没办法降。
降了很多地方不够支出,而且这玩意挂钩着社平工资,岂不是告诉大家经济高速发展,GDP年年都5%增长,但是大家的工资反而降低了,这面子上可挂不住。
所以你看,它就卡在这儿了,进退两难,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它可能在等什么信号,才好决定怎么办,要不就先按原来的办。
而北京和上海这两个一线城市的数据涨跌,或许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
主要因为这俩城市吧,它平均工资太高了。
北京去年的社平工资(社保口径)是11761元每月,上海是12307元每月。
过去几年,全国各地社保缴费基数下限都经过了一轮高增长。
2020年至2024年,北京社保缴费基数下限从3613元上涨至6821元,涨幅高达88.8%。
假设一个灵活就业人员一直按缴费基数下限交养老保险,按照20%的缴纳比例,2019年每个月是722.6元,到2024年变成了1364.2元,涨了641.6元。
不得不说,从社保基数的涨幅上来看,北京人民是真的“幸福”。
那为什么过去几年,我们总觉得钱越来越难挣了,但官方公布的平均工资和社保基数却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蹿。
很多人怀疑数据可能是“编”的,其实根本用不着。
只需要在统计时,把越来越多低收入的人筛出去,那剩下那个“拔尖”的人群来计算平均,自然就逆势上扬了。
这个统计人群“提纯”的过程,比直接改数字要高明得多。
社保缴纳基数这东西,从纸面上看,它的设计初衷听起来挺公平的。
它说,咱们按社会平均工资来定一个100%的缴费标准。
但考虑到贫富差距(也就是“马太效应”),有钱人会把平均数拉得很高,大部分人的收入其实达不到平均线,所以又很“贴心”地设了一个60%的最低档。
这么一看,是不是觉得逻辑上还挺照顾大多数人的?
但魔鬼,恰恰藏在“社会平均工资”这六个字里。
你以为是“全社会”的平均工资吗?
错了。
这个统计,它只算那些在城镇里面的正式单位(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的人的工资,而把那两三亿的灵活就业大军——比如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自由职业者——完美地排除在外了。
不仅如此,统计口径还只算税前,把你自己交的五险一金也算成你的工资,甚至公司发的米面粮油这种福利也要折算进去。
总之一句话:想方设法让这个数字看起来越高越好。
这就导致了一个比较荒诞的场面,我称之为“武当梯云纵”(左脚踩右脚上天)。
你想想,对于那些收入刚好在最低缴费线附近挣扎的人来说,会发生什么?
他们的名义工资可能没怎么涨,甚至还在降,但因为那个被“掐尖”拔高了的“社会平均工资”一直在涨,所以他们要交的社保费也跟着水涨船高。
结果就是,明明账面上的工资在涨,拿到手的钱却可能原地踏步甚至变少。
钱去哪儿了?
变成不断上涨的社保费了。
特别是那些自己承担全部社保的灵活就业者,这种被承压的感觉只会越来越真实,网上的抱怨声自然也就越来越多。
那为什么要不断地拔高基数呢?
因为社保本质上是一个“现收现付”的资金池,用现在年轻人交的钱,去养现在的老年人。
等我们老了,再由下一代人来养我们。
它不是什么储蓄账户,不是你交多少、等额返还,而是一个“代际转移支付”的系统。
不过现实呢?
前年的统计年报,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快3个亿了,而同年新出生的婴儿,只有900万出头。
而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预测数据:
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
也就是说,老人在急剧增加,新生儿在断崖式下跌,未来谁来填社保的池子?
你可能会说,靠经济增长不行吗?
但现实是,2023年,全国已经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养老金收不抵支,要靠中央财政“输血”才能发出工资。
事实也是这些年来,财政补贴的力度是越来越大了,年补贴规模从2020年开始就已经超过了2万亿。
随着老龄化加剧,领钱的越来越多,交钱的(未来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这个池子的缺口自然就越来越大。
要填这个窟窿,除了国家财政输血,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大家多交钱。
可问题是,能交钱的年轻人总量已经连着十几年在减少了,怎么办?
最简单粗暴的路径依赖就来了:
既然人头数不够,那就想办法让每个人交得更多——提高缴费基数、研究延长缴费年限,就成了摆在桌面上的最优解。
然而,这套玩法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它正在亲手锯断自己坐着的那根树枝。
那个被“掐尖”出来的社保基数,从根子上就在排斥和抛弃那些真正需要保障的低收入群体和灵活就业者。
经济环境越不好,被“筛”掉的人就越多,这个基数就越虚高,反过来又会让更多的人觉得“交不起、不划算”,干脆不交了。
这对于“增加社保收入”这个目标来说,简直是一个完美的悖论。
今年很多地方的社保缴费基数迟迟定不下来,其实就是卡在这个困境里了。
这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绕过正确答案的解题,往往存在着更大的成本。
历史从不争辩,它不以个人意愿为转移。
我们先继续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