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浣花溪杜甫|安徽男子正常维权却被警察送精神病院22天,依法治国还是依病治国?

By: elijah
7 April 2025 at 21:53

最近,一则新闻掀起舆论波澜。

img

安徽淮南男子张坡,因工伤被评定为五级伤残,在与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就提高伤残津贴标准一事进行沟通时产生分歧,此后他多次反映该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妥善解决。

2024年6月2日,张坡在维权过程中与工作人员发生纠纷后选择报警,可谁能想到,迎接他的竟是被民警强行送往精神病院,一关就是22天。

在这漫长的22天里,他不仅被强制服药,一旦不配合就会被捆绑,家属还被禁止探视,出院手续也必须由派出所办理。命运全由派出所拿捏了。

img

从现场监控画面来看,当时张坡情绪平稳,全程积极配合警方工作,没有任何过激举动,可即便如此,仍被不由分说地送进了精神病院。

一个心智正常的人,若有违法行为,依法拘留并无不妥,但直接将其送进精神病院,还禁止家属探视和办理出院,实在令人不寒而栗。

人们怕的是执法者在法律之外的无法无天的行为。

如此操作,仿佛形成了某种“默契”:警察送得毫无顾忌,医院接得理所当然。

事件经媒体披露后,迅速引发公众关注。

因为以病治国而不是依法治国,这让人人都没有安全感,法条在那里,只要自己不违法,就没事。而精神病却是个虚无缥缈的主观性很大的东西,说明有病你就有病,人们都怕哪天自己也会被精神病。

淮南相关部门发布情况通报,表示将展开全面调查。

img

但我们不禁担忧,千万别调查几天后,得出张坡患有罕见精神病这样的说辞。

大家都期待能严肃追究办案人员的责任,给公众一个交代。

查看张坡的抖音账号便能发现,如今的账号已是他的第十一个。

img

这意味着在媒体曝光此事前,他已在漫长的黑暗中独自抗争许久,不断发声,却一次次被沉默。

这些年,类似将人送进精神病院从而引发公愤的事件并不鲜见。

CDT 档案卡
标题:安徽男子正常维权却被警察送精神病院22天,依法治国还是依病治国?
作者:徐鹏1
发表日期:2025.4.5
来源:微信公众号“浣花溪杜甫”
主题归类:被精神病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此前的李某雪,多次被送进精神病院,从她发布的视频来看,逻辑清晰、思维正常,可即便闹得沸沸扬扬,最终仍被判定为有病。

还有李田田老师,同样遭遇被送进精神病院的困境,好在自媒体掀起舆论浪潮后才重获自由。

此类事件在不少地方时有发生,精神病院似乎沦为了另类的“看守所”。

在法治社会,应当遵循依法治国原则,而非用所谓“精神病”来解决问题。

精神病的检查往往主观性较强,一旦被认定有病,当事人便百口莫辩,越解释似乎越难摆脱困境。

真心希望借此次媒体的大规模报道,能够彻底制止这种违法操作,绝不能让精神病院成为伤害正常人的可怕工具 。

【CDT月度视频】三月之声(2025)——“老百姓没有活路”

By: elijah
31 March 2025 at 23:48

谨以此片向《四月之声》致敬。本项目将持续更新,直到《四月之声》及同类影片在中国解禁。

2025年3月,中国数字时代搜集整理了过去一个月(2025.3.2—2025.3.29)期间反映国内热点事件的网络视频,以时间为序进行混剪制作了本月月度视频——《三月之声(2025)》。

在内容上,该片揭示了当局的言论审查、权利打压,也记录了民间疾苦、民众呐喊与抗争;在形式上,该片模仿了2022年4月22日发布、随即风行全网并遭到审查的抗议上海封城的短片《四月之声》。

我们谨以此片向这部匿名作品致敬。本项目也将持续更新,直到《四月之声》及同类影片在中国解禁。

同时,在中国数字空间更新有该作品的彩色版本。相关链接:https://youtu.be/KI4U204U2W4

致谢:感谢 @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YesterdayBigcat 对中国相关事件素材的收集与分享。


CDT 档案卡
标题:【CDT月度视频】三月之声(2025)——“老百姓没有活路”
作者:中国数字时代
发表日期:2025.3.31
主题归类:四月之声
CDS收藏:大事记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中国数字时代所有,欢迎个人、媒体和研究机构在注明来源的前提下免费使用。详细版权说明
  • 2025.3.2 河北神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发布“DeepSeek大模型一体机”
  • 2025.3.2 深圳罗湖莲塘地铁站,交警抓摩的时拔车主们的车钥匙
  • 2025.3.4 两会期间山东滕州高铁站严格检查所有进京旅客的包中物品
  • 2025.3.4 杭州一男子质疑两会期间安检太繁琐
  • 2025.3.4 户晨风随机采访到一位流浪大神,对方点出当今社会弊病
  • 2025.3.5 两会期间总理李强宣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
  • 2025.3.5 博主借助一个轮盘设计指出中国人疲于奔命的原因
  • 2025.3.5 惠州德赛电池的一名员工吐槽在血汗工厂的真实经历
  • 2025.3.6 河南融创御河宸院的烂尾楼业主们集体游街高喊:“交房!交房!”
  • 2025.3.9 导演“强哥”谈电影创作受限
  • 2025.3.9 一位网友发布视频讽刺某人“是个白痴”,让其他人猜测指的是谁
  • 2025.3.11 广东广州暴力创建“全国电动车文明城市”
  • 2025.3.11 人大代表赵昭称养4000头牛,引发网民质疑嘲讽
  • 2025.3.12 北京计划将超10%企业将纳入“无事不扰”清单
  • 2025.3.13 中国网民鼓吹“先打台湾不如先打澳大利亚”
  • 2025.3.15 315晚会曝光劣质卫生巾
  • 2025.3.16 湖南摊贩遭城管执法,无奈砸掉自己摊位
  • 2025.3.17 四川宜宾卖菜大妈遭城管暴力执法
  • 2025.3.18 北京房山区阎仙垡村村民房屋遭强拆,村民拉横幅抗议
  • 2025.3.18 山东一老人无力承担养老金“先交钱”政策要求
  • 2025.3.18 浙江湖州男子最低时薪10元人民币购买力测试
  • 2025.3.19 广东警察发布视频“教大家辨别评论区间谍”,评论区惨遭翻车
  • 2025.3.20 海南定安县雷鸣镇政府强行挖农民种植的槟榔,农民泼粪水反抗
  • 2025.3.20 山东济南博主展示招聘会真实现状
  • 2025.3.20 一男子开特斯拉被路过的小男孩指责“不爱国”
  • 2025.3.21 湖北大学食堂一大学老师站在餐桌上为亡夫维权
  • 2025.3.21 司马南偷税被查,网民翻出其往年抨击偷税言论
  • 2025.3.22 凌晨三点的武汉龙阳大道已经聚集了不少等活的工人
  • 2025.3.22 内蒙古一名女子出狱后处处受歧视
  • 2025.3.22 B站UP主“狗哥二手餐饮设备”发布视频《北京三月餐饮生意》
  • 2025.3.23 一名金融顾问称限制民企发展的根源是政策多变和各种处罚
  • 2025.3.23 一名男子称名下的银行卡被天津和连云港警方异地冻结
  • 2025.3.24 博主于鹏飞反讽陆配亚亚:“什么叫万劫不复的深渊?你给我解释一下?”
  • 2025.3.24 长沙中考中招优化高层次子女享受教育优待,引发质疑
  • 2025.3.25 北京市民拍摄街边店铺现状
  • 2025.3.26 湖南长沙雷锋街道居民不满附近建设化工厂,游行抗议
  • 2025.3.26 网红IShowSpeed中国行直播期间,一粉丝追车喊道“习近平向你问好”,之后B站数十个转播直播间被禁
  • 2025.3.26 浙江男子办理银行卡被当犯人一样审问
  • 2025.3.27 博主水哥讽刺“台湾当归”
  • 2025.3.27 陕西一名外卖员讲述自己辛劳的一生
  • 2025.3.29 山东农民摊贩:“老百姓根本没有活路”

旧闻评论|315:欠揍的媒体与该死的消费者

26 March 2025 at 17:19

file

今年的315揭示了一个存在很长时间的现象,哪怕是食安这种不算关键的社会问题,在它们被揭露后,被清算的都是机构媒体,被责骂的都是记者。在每一个被揭示的问题周围,拥挤着鲁迅笔下热闹又冷漠的看客,消费至死不死不休。‍‍‍‍‍‍‍‍‍

蜜雪冰城某家分店的诸多问题,被戏谑式的义务公关们聚焦在“熬夜柠檬”上,在低价策略前,真真假假的所谓消费者纷纷替它打抱不平。他们编排出十几家媒体蹲守的虚假场面,为的就是衬托媒体小题大做,故意与人民的奶茶店为敌。‍‍‍‍‍‍‍‍‍‍‍‍‍‍‍‍

在个案之外,一个更有蛊惑性的议题时否定315的合理性,认为媒体搜集食安或服务业的问题,专门放在某一天放送,耽误了问题解决的时间,体现了媒体的自私。315的无用之用,已经被看似维护新闻的奇怪逻辑认清,媒体更无法找补。‍‍‍‍‍‍‍‍‍‍‍‍‍‍‍‍‍‍‍‍

CDT 档案卡
标题:315:欠揍的媒体与该死的消费者
作者:照相的宋师傅
发表日期:2025.3.26
来源:微信公众号“旧闻评论”
主题归类:315晚会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很不幸地,对315这个特定节日的媒体操作套路,批判在某种程度上是成立的。这种由央视主导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行动,以策划新闻的成瘾表现,取代了新闻策划的有益尝试。315成为媒体之殇,一个重要原因是媒体已经退无可退。

迄今为止,315对无良商家的揭露,是媒体界唯一残存的大规模舆论监督方式。尽管现在的公关网络足以掀翻任何315媒体报道,但媒体借315展开的议程设置能力还是在的——当然重要的是保卫议程,媒体在这一点上完全落败于公关反击。‍‍‍‍‍‍

315前后,媒体跃跃欲试,可以光明正大地曝黑料,而品牌及其公关合同商也在严阵以待。这是一场近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游戏,媒体是为“螳螂”,以为稳操胜券,能让被揭露对象万劫不复;可公关犹如“黄雀”,隐身社媒中做法,化解媒体揭露于无形。‍‍‍‍‍‍‍‍‍‍‍‍‍

媒体在315受到的所有指责中,最无力反驳的一点就是:你们记者就知道盯着鸡毛蒜皮的小事。这种指责戳中了媒体的脊梁骨,机构媒体多多少少感受到寒意——当媒体无法为更大、更多的公共利益发声后,它们也会在微不足道监督中“出血”。

315中媒体被蔑视的现象,实质上是新闻匮乏的表现。当大多数媒体的深度报道部门被裁撤,放弃了以更多资源投入全国性选题后,新闻生产能力只能集中在社会新闻上,且大多数是以流量为选题依据,成为泥沙俱下的内容世界中并不出色的一分子。‍‍‍‍

对媒体315报道的公关式硬怼,从另一个方面见证了中国特色消费者的可怜与下贱。他们的可怜体现在对无良商家的盲从,他们更为下贱的方面,就是对能让他们摆脱被消费的少数机会窗口的漠视,反而释放出过剩的自轻自贱之举。

当问题的“隔夜柠檬”被置换成网梗的“熬夜柠檬”,一个更恶劣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低价的劣质茶饮竟然会被骄傲地当作身份认同的象征。比如,“月入2400的我竟然喝得起4块钱的柠檬茶”,这是消费至死的社会绝症,竟然流行于社媒空间。‍‍‍‍‍‍‍‍‍‍‍

媒体的315表现遭到了公关驱动的“下沉市场”的全面围堵、全部否认与全盘消解。有的人看到了媒体的无力,有的人看到了商家的阴暗面,有的人看到了庸众的狂欢。实际上,这是新闻匮乏与愚民过剩的一体两面,是各种内生哀歌的绝望合唱。‍‍‍‍‍‍‍‍‍‍‍‍‍‍‍‍‍‍

打着各种融合旗号的媒体调整,在融合之中丢掉媒体安身立命的新闻内核,陷入各种动力的匮乏中不可自拔,只剩下自吹自擂的向上邀功——为了邀功必须要遮蔽听讲者的耳目。即使是315揭露的那点东西,也止步于本该负责的权力外围。

所有的消费都像是自证苟活着的人类退化机能,一种更超脱的力量也许会认为这是让国民变身为“消费者”的最好理由。而在这个要让数以亿计的人退化为“消费者”的进程中,一些爆火的商品担任了不道德的胁从者,它们从批量制造“消费者”的认知战中获利。‍‍‍‍‍‍‍‍‍‍‍‍‍‍‍‍‍‍‍‍

从某种意义上讲,315确实是一个鸡肋式的存在,是一种已经刮过媒体的狂风,它对媒体再无任何价值。当然,要说改造媒体的作风,让媒体恢复新闻的初心,这也是不可能办到的。机构媒体的衰微仍将继续,它们仍将承受消费者的鄙视。‍‍‍‍

而自我感觉良好、在各种公关伎俩中随波逐流的消费者们,仍会沉溺在内容农场的喂养中,饱食终日而脑力退化,将吮吸超廉价垃圾商品当作唯一可以炫耀的身份。这种身份之殇比媒体之殇更可悲,因为它将一直镌刻到骨灰上为止。‍‍‍‍

【引用图已经艺术家秃头倔人授权】

被讨薪人群弄倒的亲子自行车

By: Steven
3 July 2023 at 22:47

昨天下午,朋友发了张照片给我。画面里是我常去的那个咖啡馆所在的大楼,外面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一群来讨薪、维权的苦命人。

晚上从舞蹈室回到家里,我想起这事,就跟咖啡店的老板聊了几句。整个店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他也很无奈。他在现场发了晚上的照片给我看,从画面里可以感受到,无论是他、咖啡师、人群都很无奈。

直到今天回公司,中午吃饭路过,我才意识到,原来被波及的不只是他们。这其中,也包括我。

我有每次停车都拍照记录的习惯

这是我周五停自行车的位置。我工作日都会把车停在他们店门口,周五停在这里之后,周末两天车都在这里静静待着,直到我周一晚上来骑它回宿舍。今天中午我找不到它了。

它没在周五照片里的这个位置。

我在附近来回走了三遍,非常疑惑:不可能有人偷这辆车吧?图啥啊?直到我想起昨天的事情,于是扩大了搜索范围。终于在不远处一堆电动车包围的地上,看到了我倒下的单车。

它身上被缠了一条警戒线,篮子里有两支空水瓶,半残的车铃也完全断了。

我突然想到昨晚 DY(店老板)给我的照片,心想没准能看到我的单车是如何参与了昨夜的事件。果然,作为一辆单车,在人群聚集的场合中,往往被作为隔离带使用:

我多少有一点点生气:何故迁怒于我的无辜小车?

但气不过三秒,又觉得很好笑:自行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这样的命运吧?不是被人骑,就是当作围栏,或者焚烧和打砸的对象。起码,这群苦命人没有把我的车高高举起,砸个稀巴烂。它只是掉了链子,躺在地上;和前一个周末一样,被人推倒了,躺在地上。区别是,上一次脚架变形了,这一次没有。

一夜之后,随着一场大雨,除了两张照片和我躺在地上的车,还有什么能证明这一切发生过吗?

咖啡师杠杠上午发来一张照片,是店外的装饰植物,一棵全身金属但被许多人挤变形、掉光了叶子的假植物。我说,幸好它是假的,真植物肯定早就断气了。

她说他们走了之后,玻璃上全是人的指纹。但这些曾经发生过的证据,早已被她和小蒙擦干净了。开门做生意要保持整洁,但指纹的存在不利于社会经济。

这是一件「小事」,不被传播的事,但它不会被忘记。

一系列变化的传导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倍受影响的不会只有当事人,还有每一个「与此无关」的路人、小车、植物和玻璃。此时有一点点庆幸作为非真社会性动物的人类,可以选择一定程度的远离,而不是真社会性动物的蚂蚁那样,只有全或零。

众生皆苦,何时闻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