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蓝牙耳机的正确使用方式
即使购买号称半年充一次电的蓝牙耳机也顶多能听三四个小时
同样是蓝牙的鼠标音箱都能用好几个月
请问蓝牙耳机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怎样才能像鼠标和音箱一样长久续航
谢谢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AI 大模型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在数字生活里的许多行为习惯。
从拍照识图到 AI 对象消除,从多轮对话到近乎真人的 AI 情感陪伴,AI 大语言模型等技术不仅拓宽了手机等终端设备的功能边界,也进一步加强了我们对它的依赖。
虽然在现有的市场格局下,那些所谓的 AI OS 尚未产生重大影响,但大模型的潜力不可忽视,未来的智能手机、AI 耳机、智能手表未必一定是今天的样子。
所以业内现在已经存在着一个共识:AI 并非万能,但没有 AI 却是万万不能。
在今年 6 月的 HDC2024 上,鸿蒙操作系统迎来了自诞生以来最大的一次更新,正式发布了 HarmonyOS NEXT 系统,也就是剥离安卓源代码的「纯血鸿蒙」,并且带来了系统级 AI 能力。
「鸿蒙原生智能」把分散在大模型和应用里的 AI 能力,聚合成为适用于每个普通用户的日常体验,从底层架构开始追逐全场景智能的高效协同体验。
11 月 26 日,随着华为Mate 70 系列的发布,我们也迎来了第一款搭载 HarmonyOS NEXT 系统的旗舰 TWS 耳机——华为FreeBuds Pro 4。
鸿蒙 NEXT 的 AI 能力,也开始从手机延伸到原生鸿蒙的 TWS 耳机之中。
近十年间,消失于智能手机之上的 3.5mm 耳机孔,催生了 TWS 耳机的繁荣业态。换句话说,几乎每人一部智能手机的同时,也意味着几乎每人都会拥有一副 TWS 耳机。
在 IDC 最新的《全球可穿戴设备追踪报告》中可以看到,耳穿戴设备预计在 2024 年依然保持着稳健增长。
保持增长的原因是新兴市场的进一步普及和成熟市场的更新周期的开始,尤其是成熟市场的消费者在期望更换新一代的耳穿戴设备产品(耳机)来满足日常更多不同场景下的细分需求,甚至在考虑为多个不同的场景而配备多副耳机。
换句话说,消费者对新时代耳机日益增长的功能需求,正促使厂商进行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和产品迭代。而在 AI 大模型赋能系统交互的浪潮下,TWS 耳机与手机之间的关系正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
皆因手机和耳机之间,逐渐形成了「主机与终端」的关系联结——手机作为核心计算和连接枢纽,为 TWS 耳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算力和网络连接能力;同时耳机也延伸并增强了手机的 AI 交互体验,在用户的耳边提供了智能语音助手的自然入口,并在多场景之中将手机的 AI 能力延伸到更加便捷和多元的使用场景。
正如刚刚发布的华为FreeBuds Pro 4,只要你将耳机佩戴在耳边并与手机保持连接,随时随地都能够轻声说出「小艺小艺」这句话来唤醒手机内的「小艺智能体」并来到你的耳边,聆听你的指令。
▲ 通过华为FreeBuds Pro 4 来直接调用手机上的小艺智能体
其中当属「随时随地」的体验最为难能可贵,这意味着你可以在手机息屏,或者是在湿手/烹饪/绘画等不想要直接操作手机的场景下,直接用耳机就能唤醒小艺来执行相应的语音指令,包括但不限于接打电话、音乐播放、耳机降噪、控制智能家居、设定闹钟或定时器、记录备忘录等等功能。
甚至是在你有差旅计划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耳机下达语音指令让小艺推荐出行计划、搜索导航路线、查看机票等等,而来到耳边的小艺也不负众望,跳过了一系列繁琐的聚合搜索操作,直接将结果呈现于屏幕之上,并在你的耳边一一述说。
尤其是需要轻声细语且不便掏出手机的场景,你也可以通过触碰耳机上的触控按钮来唤醒小艺,让华为FreeBuds Pro 4 耳机腔体上的三麦克风来精准地拾录你的语音指令,再将结果传递到你的耳边。
▲ 「小艺翻译」内搭载的「面对面翻译」功能,可以调用FreeBuds Pro 4 来聆听对话并进行翻译语音反馈
首发的「小艺翻译」功能更是支持「面对面翻译」和「同声传译」功能——只需要佩戴着华为FreeBuds Pro 4,耳机就能够收录对方的声音,并实时将翻译结果传达到你的耳边,传译所需的时延极低,戴着耳机就像是身边带着一个专业的翻译助理。
显然,基于大语言模型升级之后的小艺智能体,已经成为一个称职的私人生活管家、办公助手、娱乐助理。从这个角度来看,为了打造一种「用过就离不开」的 AI 交互体验,华为FreeBuds Pro 4 应该就是搭载原生鸿蒙系统的华为手机们,最亲密的智慧伴侣。
在 AI 时代,TWS 耳机和智能手机的「连接」,不仅是对基础听音功能的实现,更是成为对 AI 智慧能力尽情发挥的关键环节。尤其是 AI 驱动的功能,例如智慧问答、智慧翻译等功能,都是需要耳机和手机之间进行高频且大量的数据交换,这也就意味着手机和耳机之间,需要具备超低延迟且高带宽的传输能力。
与此同时,耳机和手机的连接需要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稳定,尤其是在人群密集区域或信号干扰的场景下,耳机和手机之间的连接,也需要具备更优的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持续的连接稳定性。
不难看出,要满足手机和耳机 1+1>2 的 AI 智慧交互体验,对 TWS 耳机与手机之间传输的低延时、稳定性和速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获得「无线胜有线」的连接能力,华为在 TWS 耳机上引入了星闪连接核心技术——暨 Polar 码技术。
得益于麒麟 A2 芯片和星闪连接技术,华为FreeBuds Pro 4 的传输速率有了 53% 的提升——除了可以基于 L2HC 4.0 编解码技术提供 2.3Mbps 无损音质传输以外,还大幅提升了无线抗干扰能力,在更远的距离上依然能够与鸿蒙原生手机保持稳定的连接,同时也保持着更低的时延和更高的响应效率。
就目前的能力体现而言,在短距离无线通信领域上,如果说蓝牙是「弱连接」,那么星闪(NearLink)就是「强连接」。有了「星闪」,华为耳机与华为手机的关系从未如此紧密可靠。
当然,对于 TWS 耳机而言,有了紧密的无线连接也还是需要直面「随手丢」的遗落痛点,在社交媒体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用户在抱怨 TWS 耳机不小心弄丢了的情况,甚至因为 TWS 耳机太多人遗失了单边耳机或者耳机盒,社媒上还催生了「无线耳机相亲角」的相关话题。
为此,华为FreeBuds Pro 4 支持「离线查找」功能,启用「查找」之后,即便耳机或充电盒不在身边,也能通过远距离地图定位具体的位置,并且支持智能遗落提醒和耳机上线通知功能。同时有赖于「强连接」的星闪功能,华为FreeBuds Pro 4 的耳机盒支持「星闪查找」功能,用户可以在清晰的方位指引下,快速定位耳机盒的位置,而且耳机盒还可以响铃提升,帮助用户快速寻回。
华为表示,FreeBuds Pro 4 还支持「楼层定位」功能,可以通过华为查找网络查看丢失耳机的具体楼层位置。预计到 2024 年底,楼层定位能力将覆盖全国超过 300 个省市地区的 8000 多个大型商场、机场、高铁站等公共场所。
不难发现,现有的 TWS 耳机使用痛点,无论是音质、稳定性、抗干扰等等,本质上都是「连接」的问题。
显然,擅长于「连接好一切」的华为,早已明晰了提升 TWS 耳机连接能力的重要性,并持续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一切与「连接」相关的难题。
纵观华为公司的发展历程,你会发现华为的确很执着、也很擅长于做好「连接」这件事情。
作为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供应商,华为在移动通信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储备。从 2G 到 5G,华为始终处于行业前沿,提供高质量的网络设备和解决方案,确保全球数十亿用户的稳定连接。
值得一提的是,星闪技术起源于华为的超级蓝牙(绿牙)技术,绿牙不但能够涵盖传统蓝牙的功能,而且实测下来的稳定性和极限距离都远超当时的传统蓝牙技术。为了加快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华为继续投入研发这个新一代无线短距通信技术,并作为主要的技术贡献方,在 2020 年牵头成立了负责制定和规范星闪技术的「星闪联盟」。
作为中国自主原生的新一代无线短距通信技术,星闪在低时延、多链接、局域无线长距离高速要求等场景下均有显著优势。在 HDC2023 上,华为终端正式宣布,将星闪技术纳入到鸿蒙生态当中,让星闪为鸿蒙生态的万物互联提供一个坚实可靠的连接技术底座。
于是在 AI 浪潮迅速席卷全球消费电子领域的当下,我们在搭载原生鸿蒙系统的华为FreeBuds Pro 4 身上,确实是可以窥见智慧耳机必备的一些「自我修养」。
核心,是智慧耳机必须要与手机长期保持「强连接」,用更加粗壮的无形耳机线来拓宽 TWS 耳机音质和降噪的上限,让耳机的「基本功」表现得更加扎实。
其次,作为手机 AI 能力的延伸,TWS 耳机不再是单一的音频设备,而是化身成为 AI 生态里深度整合的交互终端,以「强连接」来实现对精准语音的识别并带来几乎无延迟的反馈,让小艺智能体可以像《钢铁侠》里的贾维斯一样,做到如影随形,瞬时响应并且越用越懂你。
可能随着未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AI 耳机内在的算力会进一步暴涨,有望真的可以在端侧加载一个像「贾维斯」那样复杂的拟人化 AI 助手,可以完成更多的事情。我们也在华为的专利库当中,看到了 TWS 耳机有望增加一个低功耗的摄像头来智能识别周遭环境路况,从而提升佩戴者的出行安全。
但就目前而言,唯有让手机与耳机之间实现高效协作,依托于手机的算力和耳机的交互特性,才能让 AI 能力真正能够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带来更优的体验。
如你所见,在以华为手机为核心的原生鸿蒙系统的生态之中,华为耳机与华为手机不再是单一的独立设备,而是共同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超级终端,共同构建出完整的鸿蒙生态系统体验。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能够说华为FreeBuds Pro 4 作为首款搭载 HarmonyOS NEXT 的智慧耳机,与首款出厂就预装 HarmonyOS NEXT 的华为 Mate 70 系列手机,天生便是一体。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先说好,这不是安利文:我没有推荐任何人购买 AirPods 2 的意思。
这篇文章仅旨在向各位分享我入手 AirPods 2 后的真实使用体验,有吐槽也有真香。
数码圈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总有那么些人抢着当「厂商孝子」「精神股东」,批评一句产品好像要了他们的命似的(更好笑的是还会互相扣帽子),对此我实在是难以理解。反正我对数码产品的态度一直都是:喜欢就买,开心就好。
如果你恰巧在考虑是否要入手 AirPods 2,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帮助。
其实直到几个月以前,我对 AirPods 一直都是不怎么感冒的。虽然 AirPods Pro 发布的那段时间各路数码圈 KOL 都在吹,但我也并没有什么感觉。一是手头没有苹果设备,买了也无法发挥其最大能力;第二,就是穷。
就算有拼多多的百亿补贴,现在 AirPods 2 也要八百多好吗!AirPods Pro 更是要一千四百多,我一个穷逼大学生何德何能用这么贵的耳机!反正都是一万以下听个响,只有 QCY T1 和 Redmi AirDots 这种平民 TWS 耳机才是我的朋友呜呜呜。
然而,自从今年入手了 iPad Air 3 后(我买过最值的数码产品之一,以后有机会也会写一写),我却越来越按捺不住心中的欲望,对 AirPods 种的草也越来越高。正好前段时间接的外包项目也小赚了一点……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我终究还是败给了欲望,于拼夕夕购入了本文的主角 —— AirPods (第二代)。
(¥839 分六期,一个月加手续费 ¥146,一天 ¥5,四舍五入就是不要钱)
▲ 配图来自 Unsplash,懒得自己拍了,反正到处都有
从近年的评论来看,在拼多多百亿补贴购买 AirPods 是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关键词在什么值得买、V2EX、酷安等社区搜索,大部分都是安全下车的案例。当然这里要注意必须认准拼多多的「百亿补贴」商品,在其他地方买可能就变成并夕夕了。
另外一个比较靠谱且实惠的渠道是 Apple 官方的教育优惠。今年 Apple 的返校季活动是买 iPad/Mac 送 AirPods,合计起来性价比绝对是不输第三方的。当时看到教育优惠 ¥3701 就能买到 iPad Air 3 64G + AirPods 2 时,我也就只能安慰自己早买早享受了……
如果你只想要耳机,也可以去微博的 #iPad# 超话逛一逛,有很多买了平板的人在出耳机回血。AirPods 2 基本上 ¥800 左右就能收到,商量一下还可以刻字或者加钱上 Pro,就是对方靠不靠谱要自己斟酌了。
最近的山寨 AirPods 完成度据说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包括开盖弹窗、反磁铰链(就是开盖以后把耳机盒横过来,盖子由于磁铁斥力不会自动合上)、电量显示、三码合一、改名、定位啥的都实现了,只能说华强北还是牛逼。
下面是一些现时点可用的鉴别真伪方法,供各位参考:
耳机连接上 iPhone/iPad 后,在「设置 > 通用 > 关于本机」中可以看到 AirPods 的序列号,检查其与包装盒、充电盒上盖上的序列号是否一致,以及序列号是否可以在 Apple 官网查询到;
AirPods 2 和 AirPods Pro 都可以在戴耳机时直接呼叫 Siri。把 iPhone/iPad 放在房间里,自己走到一个比较远声音传不过去的地方,说一声「嘿,Siri」,Siri 会回复「嗯?」(我经常在煮面时喊 Siri 帮忙倒计时);
AirPods 2 背部有个黑色长条形的开孔,起到类似音箱导相管的作用,堵住以后耳机声音会明显失去低频,很容易听出来。至于 Pro,毕竟正品有主动降噪,这是目前华强北还做不到的,应该更好区分。
都验证了一遍后,拼爹爹安全下车,可喜可贺。
没错,耳机也有 Apple Care+。简单来说,如果你花了 299 元买了 AC+,就可以享受为期两年的专家技术支持、额外硬件保修服务,以及最多两次的意外损坏保修服务。(每次事件收取 199 元,两只耳机带充电盒全坏了也收 199。而保外维修费用为 549 元一只)
299 都够再买一副普通耳机了……我这么小心的人,真的有必要吗?
众所周知,真无线蓝牙耳机是消耗品。随着长时间的使用,其内置的锂电池不可避免地会被损耗,而且 AirPods 的高集成度也使得电池更换十分困难(当然这可难不倒人民群众,现在淘宝上已经有 AirPods 换电池的服务了)。从其他用户实际体验来看,刚买来充满电可以使用五个小时的续航,使用两年后可能就只有两个小时不到了。
而如果你买了 AC+,那么在这两年内电池健康用到低于 80% 的话,可以免费更换。就算这两年内什么也没发生,到时候花个 199 直接换一副新耳机也未必不值。
所以最终我还是选择了购买 AC+,敞开用就完事儿了。
不过要注意的是,AC+ 的服务范围不包括 AirPods 变成 AirPod 或变成 Air。
你可能并不需要无线充电盒。
买之前我也在纠结,无线充电听起来很诱人,每天回来把耳机盒往那一放就行,不怕忘记充电。但我又一想,我手机又不支持无线充电,难道还要专门再买个无线充电器不成?可是,我下一部手机可能就有无线充电了呀……
纠结良久,最后我还是下单了有线充电盒的版本(主要拼多多百亿补贴也没有无线充电版本)。实际使用下来,我并没有发现有线充电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一天戴耳机五个小时左右的话,耳机盒基本可以做到三天一充,而且一小时就能充满。
当然,有钱人忽视就好,不就多加 300 嘛,不差那点钱。
既然是耳机,音质肯定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但我这里必须要说,听感是个很玄学的概念。不要全盘相信网上的信息,吹捧也好贬低也好,只有自己耳朵收货才是最靠谱的。
曾经我也很纠结于 AirPods 的音质,毕竟网上的评价都是清一色的「白开水」「音质差」「抬走」。要是买回来真的很难听怎么办,硬着头皮习惯就好?虽然我并不是什么金耳朵 HiFi 玩家,但地摊水平的音质肯定也是难以接受的。
还好,事实证明 AirPods 2 的音质并不烂。至少对我而言,是「耐听」的水平。
我主要听的音乐是 J-pop 和 Anisong,在使用 AirPods 2 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感受到三频有明显的短板,乐器人声都挺好听,解析也足够到位。不过听纯音乐就比较拉胯了,总有种不太行的感觉,还比不上我的 AM800。
再说一遍,听感是非常个人的,如果真的很重视音质的话,买之前推荐先借别人的来试听一下。
我购买 AirPods 2 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是半入耳式的耳机。
相比起入耳式耳机,半入耳式在佩戴舒适度上肯定是要领先一大截的。入耳式耳机我佩戴两个小时左右就得摘下来休息一下,不然耳朵堵得慌,而半入耳式可以戴一天也没什么异物感(当然也有部分人的耳朵戴不住 AirPods,我是没这个问题)。
虽然戴起来舒服了,但比起入耳式耳机,AirPods 2 可以说是一点降噪效果也没有。到了嘈杂的环境下,基本就是听个响。当然这也不能完全算缺点,走在街上用入耳式耳机总有种不踏实的感觉,半入耳式相对还更安全一些。
所以在我看来,AirPods 和 AirPods Pro 是互补而非互相替代的关系,预算允许当然是双持最爽啦(非要我选其中一个的话,我会选 AirPods 而非 Pro)。
这个可以说完全不用担心了,配合 Apple 自家的设备使用,连接质量和延迟在所有 TWS 耳机中都是数一数二的。
实际体验下来,iPad 放在卧室里,人戴着耳机在家里到处乱走从来没出现过断连现象,这是我之前使用的 Redmi AirDots 完全比不了的。配合我的一加 6 手机会稍微逊色一点,隔两堵墙就不行了,但普通使用情况下也是完全没问题的。
至于延迟,我是真的没想到 AirPods 2 竟然可以拿来打音游,惊了个呆。
▲ 实测关闭 SE,判定调节 +2 左右打邦邦体验非常不错
虽然我买了 AirPods,但其实我手头只有 iPad 一个果子家的设备,手机还是用的 Android。实际使用下来,AirPods 2 配合 Android 设备依然有着很 OK 的使用体验,包括开盖弹窗、电量显示、入耳检测、通话、轻点操作等功能都可以实现(有些需要配合第三方软件,我用的是 AndPods)。
戴着耳机时可以在已配对的设备中无痛切换,爽到。
至于 Windows 嘛……能用是能用,但是一来 Windows 不支持蓝牙 AAC 音频编码,使用起来音质是可感知地明显下降了一截;二来 Windows 会抢连接:比如你当前正连着手机听音乐,一开电脑就自动给你连到电脑上去了,非常可恶。所以记得在 Windows 上使用完毕后顺手删除配对,不然真的烦人。
说完优点说缺点。
首先,这玩意的光面外壳真的很容易刮花。如果平时经常放口袋里摩擦的话,过几个月可能外壳就惨不忍睹了。虽然有 AC+ 到时候可以换新,但磨花的外壳看着也不舒服啊是不是。所以不像手机随便裸奔,AirPods 还是推荐买个保护套。
第二,充电盒边缘容易吸附铁屑。虽然没有这位兄弟这么夸张,但日常使用中还是会脏,看着很不爽,清理起来还麻烦。怪不得某宝上还有卖内盖防尘贴的……
第三,做工差。真的很难想象 AirPods 这感人的接缝竟然是出自 Apple 之手,我他妈一两百块的耳机都没你这么大的接缝好吗!我手上这台充电盒的铰链还能轻微左右晃动,什么品控啊这都。
不过其他倒是真没啥了,不愧是全球 TWS 耳机出货量排名第一的选手。
除了 AirPods 系列,近几年各大厂商也推出了不少 TWS 耳机,比如广受好评的 Galaxy Buds,中低端市场无敌的 QCY,以及音质说第二没几个敢说第一的森海塞尔 Momentum True Wireless 2,可以说是选择的余地非常多了。
而我也是看了很多各种各样的测评,最后选择了 AirPods 2。其他我不敢说,不过收到耳机这两个星期以来,我确实用得很快乐。从结果来看,这次的购物我十分满意。
以上就是我的真实体验,如果你正好在种草的话,不妨参考一下。
在今年双十一期间我买了种草已久的森海塞尔 IE 40 Pro 以及紫米(ZMI)QB822充电宝,过去半个月了,简单谈一下使用的感受
IE 40 PRO是一款优秀的专业级监听设备,专为音乐人和音乐DJ而设计,能够适合不同形状的耳朵。精巧的外观设计配合牢固的佩戴方式实现了佩戴舒适性。其坚固耐用的结构化设计考虑到了从接口到线缆导管的方方面面,能够满足严苛的舞台使用需求。
从简介来看,这款耳机属于森海的入门级监听耳机。但由于处在700-1000这个价位,也是很多入门级玩家的选择,并拿来当做杂食耳机。
我购买这款耳机除了听说适合杂食、手机电脑推得动、不具有那么明显的森海古典调音之外,透明磨砂的外观也是吸引我的一个很大理由。虽然只有单单元,不像舒尔的高端产品可以做出很强烈的电子工业感的效果,但也非常喜欢。
购入的是德行,领券之后650元的样子,比国行便宜了100-200元。快递非常给力,一天就到了,下面是几张开箱时候随手拍的图片:
随包装送了小/中/大的硅胶塞和海绵塞,送了一个随身携带耳机的袋子、一根清洁棒和一份说明书。
拿到手之后,佩戴是标准的监听后绕耳佩戴。使用了易弯曲的柔性材质,比较容易贴合耳廓。随包装送了三种大小的硅胶塞,里面是内十字,便于增强硅胶套的刚性。但是森海自带的这套硅胶套长期佩戴之后,耳道会受到刺激,甚至会发炎。还是之前45元一副的Spinfit硅胶塞舒服
拿下硅胶塞,肉眼可见塑料上注塑没有清理干净的痕迹,作为消费者心理多少有点不舒服。在单元到硅胶塞这段,有一个海绵防尘滤网,而不是传统的金属防尘滤网。
此外和其他森海 IE 系列一样,IE 40 Pro是支持换线的,不过接口还是自家定制的,因此需要专门制作线材。目前先用着原装线,感觉和 IE 80相比,IE 40 Pro的原装线更加柔软。
来一张耳机的特写(网图):
首先来谈谈我的音乐喜好吧,我个人偏向国语流行、粤语流行,偶尔听听英语流行和古典。
从知乎“鬼斧神工”测试的数据来看,IE 40 Pro THD表现非常好,即便在大音量下整体都没有太大的失真。低频适中;中频人声在音调较低时,人声偏薄,而音调较高时,人声偏厚;高频音染严重且有严重的失真。
声场和解析很不错,乐器和观众的声音分离;低频方面,森海终于没有过度调音,大概可以下潜到嗓子部位;人声演唱部分,还原的还可以吧,最起码没有让人感觉单薄且干巴巴。
这首歌很能听出一些问题,开场 J.S.巴赫的《G大调第一大提琴前奏曲》王炸。大提琴配上一把吉他,IE 40 Pro 表现相当出色,充分展现了其高质量的低音表现。人声部分,在高音出现了明显的失真和齿音,最后一句“要我怎么捡”更是飙到了D5,此时有明显的音染出现。
如果说JJ的舒适发音区在A4及以上,那么Eason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低音歌手,我选取了《重口味》和《富士山下》这两首歌。
《重口味》主要测试低音,可以说 IE 40 Pro 的低音真的很舒服,没有浓墨重彩,刚刚好。
《富士山下》主要测试人声和乐器,我认为中频人声没有鬼斧神工说的那么不堪,且富有感情,基本就是一个还原。而乐器方面,《富士山下》以钢琴为主配器,IE 40 Pro 的表现依然可圈可点。
在这个价位我认为 IE 40 Pro 是一款性价比很高的耳机,其透明腔体外观在该价位中不常见。此外,三频除了高频表现尚可,低频表现不错,杂食/古典/监听均可。我暂时没有购买前端和升级线的打算,因此无法给出配合前端或者升级线之后的变化体验。
以上是个人的听感和意见,如有不同看法,纯属正常现象。
我本人对充电宝无感,但双十一期间遭遇 iPhone 7P 续航大跳水(iOS 13,已更换电池)和学校两次长时间停电,实在忍无可忍。于是想着在双十一入一个质量好点的充电宝,看了一些牌子譬如小米、罗马仕、绿联,最后群友推荐了这款紫米 QB822 给我,满足我的需求。
紫米 QB822 是一款支持最高 27W 输出功率的 20000mAh 大电源,我选择这个电源主要是看上了可以为 Mac 充电,虽然最大输出功率只有 27W。我的手机和平板目前只支持 Apple 快充协议,也就是说最高输出 12W 为这两个设备充电,如果不是考虑到 Mac,那么购置 Type-C 和 27W 的充电宝就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拿到手之后是一个硬纸盒,打开之后就是紫米充电宝的包装了。
随包装送了一份说明书和一根 Type-C 转 USB-A 的数据线,本来以为会是双 Type-C:
移动电源整体呈长方体、灰黑色外观,纵向棱角线经过了圆角处理,方便手持;正面靠下的位置印有“ZM”紫米的logo。正面靠近输出接口的位置为电量显示屏,采用隐藏式设计,只有在按下电源按键、充电或者放电的时候,显示屏会亮起。显示屏由LED灯珠点阵组成,并且有动态显示效果,比常见的数码显示管更有科技感
因为手里没有 Power-Z,种草也快一年了,但是手头没什么支持快充的设备,因此没有购买的动力。简单谈谈充电的体验吧,由于支持了 12W Apple 充电协议,给 iPhone 充电速度和 iPad 适配器相当。经过测试,可以给 Mac 供电,还是不错的。
援引充电头网的测试结果,USB-A 口支持 Apple 2.4A、QC2.0、QC3.0、FCP、AFC 协议;USB-C 口支持双向充电,检测到输出部分支持的协议分别是 USB PD、Apple 2.4A、QC2.0、QC3.0、FCP、AFC。支持的快充协议非常多,主流6大协议都涵盖了。USB-C 口的 PDO 报文共有四档,分别是 5V/3A(15W)、9V/3A(27W)、12V/2.25A(27W)、15V/1.5V(22.5W),最输出大功率为27W。
已经达到目前的预期,将来更换了快充设备后还会排上更多的用处,此外该充电宝也是可以给 NS 供电的。
我个人认为,双十一已经不是原来的双十一了,现在成为商家疯狂吸金的一个手段。为了得到双十一当天几元钱的红包折扣,用户在支付宝和淘宝两个app里面攒「喵币」,完成支付宝和淘宝给我们的各种任务,忙的不可开交。而不是商家真正地提供一些折扣,薄利多销。
所以,现在的双十一更多地像一种大环境,一种一群人买买买的环境。很多人为了双十一提前踩点看价格,做任务,把积压了一个月甚至一年的消费需求在这一天释放出来。
我承认我也被卷入到这个大环境了,不过这两个新设备是我深思熟虑之后做决定购买的,还算比较实用。凑巧的是,在新耳机到的同一天,旧耳机的线材出现了问题,真的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便携式电子产品逐渐成为人人必备的产品。耳机这个曾不起眼的产品开始出现在公众关注便携式产品的视野之中。那些曾今在“烧友”口中动辄千元的耳机,大众眼里不可理喻的存在,现如今也成为普通人都关注的甚至“真香”购买的对象,耳机千元乃至万元也逐渐的被大众所接受。但随之耳机市场也从曾几个巨头独占市场的时代,出现了众多鱼目混珠的产品,各种打着低价口号秒天秒低的产品层出不穷。
受站主newleaner邀请参与小站——HIFi版面的写手,为此在这儿进行非专业性(爱好者)角度对HiFi进行简单科普,其中可能会穿插一些品牌的其他产品如:音响、前端播放器、耳放等,但都一笔带过,先不做赘述,后面有机会再详谈,本文阐述一些个人看法并提出一些个人建议;以此规避B乎、莆田系贴吧等平台的一些问题。
如果对一些耳机专业名词如:三频(低频、高频、中频)、低音下潜、齿音、阻抗等名词不了解的笔者推荐读者可以去看B站:爱否科技的《完全音频发烧指南:揭露玄学的外衣》 视频自行科普。
洋洋洒洒不知不觉就写了这么多,最后给大家做个品牌总结:
古典:Sennheiser(森海塞尔)、Beyerdynamic(拜亚动力)、Denon(天龙等头戴式大耳,需要强大的前端推,当然森海旗下的IE系列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女毒:audio-technica(铁三角)、Sony(索尼)
摇滚:Grado (歌德)、beats
人声:AKG (爱科技)
杂食:Shure(舒尔)、AKG (爱科技)
降噪:Bose(博士)、Sony(索尼)
蓝牙便携工作:iPhone手机:AirPods;安卓:我没有安卓手机,没有用过不作推荐。
PS:
耳机毁一生,单反穷三代。我竟然又开始研究 HiFi 了!?
我的第一款 “HiFi” 耳机是高中的时候买的苹果 Earpods,有线的那款。当时见那造型实在新颖,为了外观于是下血本下单了,竟没想到和我之前听过的 20 元天桥耳机有一耳朵差异,同一首歌听到了好多之前没听到的声音 -.- 从此,我的发烧之路就开始了,高中到大学从 20 元烧到了 2000 元。前几年退烧了,半生归来仍是苹果,Airpods 本身声音素质不差,同时真无线用了只能大呼真香,相比 HiFi 高保真,可能便捷才是更重要的,毕竟耳机还是用来听的~
最近又回去研究了一下 HiFi,发现自己读研之后确实变了 -。- 曾经在贴吧微博看的津津有味的测评文,什么结象感、空间感、密度、动态。。。现在看起来拉倒吧,这些名词要有多玄有多玄,没有任何明确的定义。。。
于是我花了一个周补了补声学方面的各种知识,从发声原理到传输协议,收获还是挺大的。为了让大家科学地发烧,远离风电火电的脑残文。这篇文章主要讲讲以下几个方面:(所有内容均非玄学)
啥,要我调 EQ?可能很多烧友已经坐不住了,认为 EQ 作曲人和耳机厂商早就为我们调好了,我再调那就是画蛇添足了。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而这种观点可能并不太正确。
在声音素质都过关的今天(天桥耳机除外),调音对于一款耳机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即在不同频率下的声压级,有的耳机低频突出,有的偏高频,有的则三频均衡,这些文字上的描述其实都可以通过频响曲线衡量。而不同的听者也有不同的喜好。
为什么耳机在不同频率下音量不同呢?主要原因是人耳本身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敏感度就有不同,参见 ISO226-2003 等响曲线。当然,有少部分人认为频响曲线应当是一条直线,这也就是监听耳机的目标曲线,我不赞同他们的观点,事实也是听感普遍较差。除非你确认音乐制作人也使用的是监听耳机。
所以,怎样的频响曲线才是好听的?正确的?这便可以用目标曲线来衡量。
常见的目标曲线有哈曼曲线、Vsonic、音特美等,其中哈曼曲线用的最多。这是哈曼通过主观测试,得到的所有人都喜欢的平均曲线。但对个人来说,哈曼曲线并不一定是最好听的。更不能说这是“正确的调音”,只能说哈曼作为第三方,所提出的这条调音曲线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如上图所示,哈曼曲线在不断地更新(低频越来越多了 23333),其中 OE 为头戴式耳机(Over-ear),IE 为入耳式耳机(In-ear)。需要了解的是,作为中频的人声一般在 600-3kHz,某些处理过的女声也能达到 6k,这便是通常说的高频区域。此外,15k 及更高的超高频部分在音乐中几乎没有有效内容,频响曲线中一般不考虑。相关内容参见:常见声音频率范围
我把传统 HiFi 耳机定义为使用 3.5mm 等模拟电路的耳机。而非现在内置 DAC 的耳机,即使用蓝牙或部分 Type-C 以接收数字音频信号的耳机。
如上图所示,传统耳机工作在最后一层,所以需要搭配前端(前三层)或耳放(第三层)食用。而内置 DAC 的耳机直接工作在后三层,不存在推不动、推不好的情况。
很多人说,成本价 300 的传统耳机为啥要卖 2000 呢?有人回答是物料成本确实很低,但因为调音的研发过程费时耗力,定价就高了。
是的没错,传统耳机由于接收到的是模拟信号,需要通过耳机呈现出目标曲线,这里的调音则是声学上的设计与实验:在合适的地方开孔、改变振膜位置、改变耳机线的材质甚至长度。较为复杂,难以轻易得到好音质,而这正是传统 HiFi 火拼的战场。
而内置 DAC 的耳机,则可以通过内置的 DAC,直接将调音后的数字信号输出(可以理解为 EQ),直接得到目标曲线!调音的难度大幅降低,事实上内置 DAC 的耳机确实调音都相当优秀!(包括蓝牙耳机(天桥蓝牙耳机除外))。这里比较好的例子就是索尼的头戴式耳机 1A 和内置 DAC 的 1ADAC,苹果的有线 Earpods 和蓝牙 Airpods,大家均普遍表明后者要更优秀一耳朵。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蓝牙耳机:以前的蓝牙耳机有音质差的刻板印象,原因全在于 SBC 传输协议。关于蓝牙传输协议近期我也研究了不少,在下一篇文章会提到。而对于蓝牙耳机的调音,由于有内置 DAC,能实现更加优秀的声音。
了解完上面的知识,那么 EQ 作为耳机调音的补偿手段,其意义便不容置疑了。甚至相比于烧友们为了提升低频换海绵套、为了提升高频而换镀银线,调 EQ 是更精准,也是很合理的做法。
有的烧友认为,EQ 作曲人和耳机厂商早就为我们调好了,我再调那就是画蛇添足了。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关于这种观点,我的看法如下:
1. 针对某首歌或某类歌的 EQ 是无意义的。例如流行 EQ、摇滚 EQ 等。
2. 调混响强度更是无意义,例如浴室、演唱会啥的。当然,和上述的 EQ 一样,如果想把听腻的原曲换个曲风听听,那是 ok 的。
3. 针对听者的 EQ 是有意义的。用于满足听者对某个频段声音的偏爱。
4. 针对设备的 EQ 也是有意义的。用于中和某个设备本身的三频不均衡,将其调整至目标曲线。
具体怎么调,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听者耳朵收货,手动拨 10 段均衡器啦,但这可能有点难,所以也有更简易的调整方法,以网易云音乐 App 为例:
通过高频和低频两个旋钮,很容易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声音。而如果需要提升中频,那么把高频低频都拉低就好了。之后,可以再使用 10 段均衡器进行微调。
同时对于某个听音设备来说,我们也需要调 EQ 以中和耳机本身的三频不均衡:
一般来说,是通过耳机型号 + 频响曲线(或 frequency response)作为关键字,在网上找到音频爱好者们对该耳机的客观测试数据,再与目标曲线对比,得到 EQ 增益。
而现在音乐 App 均推出了 “设备适配” 功能,小米也有米音功能。这其实是将耳机厂商在硬件上没有完美实现的调音,通过软件让手机 DAC 代为完成,非常好!
除此之外,Github 上 jaakkopasanen 的 AutoEq 项目 很棒,他收集了市面上众多耳机的频响曲线,通过 Python 计算了与目标曲线的差异值,并给出了在 10 段均衡器上的参考设置。
拿上面提到的反面教材 Beats urbeats3 为例,在使用了其提供的 EQ 后,频响曲线从黑色线调整到了蓝色线(理论结果):
这个开源项目另外还能看到各款耳机的频响曲线,还有 Q 值可变的 EQ 设置,都挺有意思的。
这篇文章简述了频响曲线和目标曲线的意义,同时也说明了通过 EQ 来调节频响曲线的意义所在。通过 EQ 我们能得到任何想要的频响曲线。
那么是否可以认为耳机的调音不再需要特别考虑了呢?非也,因为 EQ 调整必然会导致音质的损失,这和用 PS 调整图像曲线有异曲同工之妙:降低亮度不会损失画质,但提升亮度是无法带来更多信息的。
所以,如果能直接买到适合自己调音的耳机,或者使用物理的方式调音(腔体声学设计、耳棉、耳机线等),肯定是优于 EQ 的。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明白,由于有 EQ 的存在,调音的差异远没有某些水文中说的那么大。那些主观测评硬是可以把 “白开水” 吹成 “三频突出”,把 “人声贴耳” 贬成 “低频下潜不足,高频毫无空间感”
我们得拒绝无脑的耳机主观测评,以科学的方式发烧~
于是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选择一款调音没有大问题的耳机即可,更重要的还是耳机的素质和附加功能。至于 “素质” 到底是什么,经过我这段时间的研究这其实也是可以量化的一批指标的,我将在下一篇文章展开介绍对耳机素质和附加功能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