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无线耳机成为「电子配饰」了,科技产品本该这么酷

By: 苏伟鸿
28 March 2025 at 12:46

1929 年,一位美国空军上尉和医疗设备公司博士伦合作,开发了一款镜片墨绿色的眼镜,作为抵挡高空眩光和紫外线的护目镜,提供给了飞行员。随后二战爆发,身穿皮夹克、戴着太阳眼镜的美国飞行员形象出现在世界各地,给世人带去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后来,博士伦墨镜演变成了现在知名的雷朋眼镜,开始面向大众推出配饰用的墨镜产品,并成就了奥黛丽·赫本在《蒂芙尼的早餐》中的经典形象,成为至今经久不衰的时尚潮流。

这样的演变在人类历史上时常发生:原本出于某种目的才穿戴在身上的「工具」,逐渐变成时尚界的宠儿。眼镜如此,戴在头上的耳机也是如此,已经成为了日常穿搭(OOTD)的一个重要元素。

所以,当我看到华为FreeBuds 6 这个流线型设计,还带有一颗大「水滴」的外观和配色,久违地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美学和实用主义并举的外观

和市面上真无线耳机普遍采用耳机包+直线形耳机柄+黑白纯色塑料设计相比,华为FreeBuds 6 的外观可以用「出众」形容:总体流线型的设计,有点另类的「水滴形」耳机柄,特别的机身材质泛着金属光泽。

除了比较常规的「星空黑」和「天际白」配色,华为FreeBuds 6 水滴耳机还紧跟时下潮流,推出「极光紫」配色。

流线型的外观,加上金属的质感,也很容易让人想起这两年大热的「酸性设计」。这种融合了迷幻艺术和复古科技感的视觉风格,以高光的金属质感作为标志元素,常常用在潮流和数字艺术领域,是一种富含未来感和科技感的反主流美学。

曲线设计加上这个泛着银色光辉的「极光紫」配色,和《三体》中象征着外星高科技的「水滴」也颇有几分神似,更增添了一种当下无线耳机鲜少的科幻感。

对比以细长耳机柄和光滑塑料感为主的传统无线耳机设计,华为FreeBuds 6 水滴耳机确实称得上「反主流」,但对于华为来说,反倒是一种「家族基因」。

通过不同定位的产品成为不少用户心中的「无线耳机大厂」后,华为并没有止步,而是开始了耳机形态的全新探索,因此诞生了颇为异类的「水滴耳机」和 FreeClip「耳夹耳机」。

▲ 华为FreeClip 耳机

华为FreeBuds 6 水滴耳机特别的形态,首先在外观设计层面就能给人带来一点不同,曲线流畅的耳机柄,加上金属质感的外观,远远看上去,仿佛佩戴了一对颇具潮流感的耳饰。

但在产品设计领域,没有人能突破「形式追随功能」的金科玉律。华为FreeBuds 6 水滴耳机这种「异形」设计的底层逻辑,同样是为了更好的佩戴体验和功能服务。

传统的半入耳式无线耳机,为了防止掉落,通常只能将上端的耳机包尽可能做大,卡在耳朵之中,虽然有效,但侵入的感觉更强,而且耳机重心也集中在上端,进一步影响佩戴体验。

由于采用圆润的水滴形设计,华为FreeBuds 6 水滴耳机的耳柄和耳机包能更好贴合耳道以及耳廓的曲线,也就是说,耳机两头双管齐下,让耳机能更好固定在耳朵之中,所以用「半开放式」而不是「半入耳式」来形容华为FreeBuds 6 要更加合适。

对比上一代,华为FreeBuds 6 的水滴耳杆要更小更薄,体积缩小 12%,耳机重量减少 9%,进一步让佩戴体验更舒适无感。

同时,水滴形的耳机包也能避免传统设计「头重脚轻」的情况,佩戴感受上更加均衡。

除了提升用户的佩戴体验,水滴这个外形设计也为华为FreeBuds 6 带来了更优化的机身空间,意味着配置和性能上的提升。

中看,也更中用

得益于更充裕的内部空间,华为FreeBuds 6 采用了「声学系统、控制系统、电池系统」独立拆分的设计,因此成为业界首个搭载双单元的半开放式耳机。自研的高音单元,叠加低音 Turbo 2.0 技术,让华为FreeBuds 6 在哪个频段都能有不错的体验。

用华为FreeBuds 6 的来听「煲机金曲」《渡口》时,从开头的鼓点就能感受到饱满的低频表现,人声也足够清晰,比较让我惊喜的是全新高音单元带来的高频听感,让编曲中的吉他声音更显清脆动听。

另一首「耳机试金石」《Blank Space》的表现也可圈可点:鼓点回弹细节丰富,高频部分的电子合成器不会太刺耳,偏中低频的人声也没有发糊的情况。

有好的硬件,自然要能播放更好的音乐。借助自研麒麟 A2 芯片,以及星闪连接核心技术加持,华为FreeBuds 6 可以实现最高 2.3Mbps 的无损传输。

FreeBuds 6 也是华为首款支持头部追踪空间音频的半开放式耳机,能够捕捉头部即使只是微小幅度的转动角度,实现「声随头动」的空间听感。

作为一款半开放式耳机,华为FreeBuds 6 的主动降噪表现让人惊喜。在办公室、咖啡厅、公园等不算非常嘈杂的环境中,FreeBuds 6 都能很好消除外界杂音和风噪,丝毫不逊色一些入耳式耳机。

更重要的是,开启主动降噪后,FreeBuds6 几乎不会带来很强的压迫感,因此长期佩戴也不会有太多不适。

除了听音降噪能力,FreeBuds 6 也继承了华为耳机在通话降噪方面的优秀基因。能消除 95dB 的环境噪音的双向静谧通话,实测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通话,能够将人声清晰还原传输。

FreeBuds 6 作为华为首款半开放式悦彰耳机,音质表现和佩戴体验一样,都主打一个「舒服」,是适合大部分手机用户的好耳机。

为什么好耳机需要一个好外观?

兼顾科技和质感,一直以来都是华为可穿戴设备的重要路线:从将奢华融入智能的非凡大师蓝金表,到今天我们在谈的时尚和智能碰撞的耳机。

在上个月,华为FreeClip 耳夹耳机就携手中国设计师品牌 Sara Wong,一同登上米兰时装周的秀场,耳机与钻扣珠联璧合,为这场时尚盛会注入了前沿的科技潮流。

永远有人为品牌效应和时尚价值买单,耳机作为佩戴在最显眼的位置的设备,它的价值已经不止停留在单纯的功能方面,更成为穿着搭配之中的重要环节。

所以,单纯用「耳机」来形容华为FreeBuds 6,似乎不是那么准确,我更愿称之为「电子配饰」。华为发布会现场,也提供了一些电子配饰的 DIY 思路,陈列了和耳机一起搭配使用的配饰套装「心芒系列」「蝴蝶系列」「爱之刃系列」,进一步加强耳机的时尚属性。

▲ 华为FreeBuds 6 「星空黑」配色和「爱之刃」耳饰

近日,人气偶像希林娜依·高佩戴华为FreeBuds 6 的时尚芭莎硬照上线,更加夯实了这款产品潮流单品的定位。

在真无线耳机兴起之初,就已经不只是一种「后 3.5 接口」时代的替代方案,和传统的有线耳机相比,使用方式更简洁、可能性更多的无线耳机,就已经是一种未来生活方式的象征,除了功能还有情绪价值。

九年过去,真无线耳机洗去科幻感,成为大部分人都司空见惯的普通产品,如何重赋其魅力,成为了厂商除了音质和功能探索的下一步。

华为的答案,就是 FreeBuds 6——舒适的聆听体验和时尚潮流的设计,用「电子配饰」的潮流提醒我们,科技产品本就该这么酷。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DENON AH-C840NCW 体验:全能稳定,老派音响厂商的水桶型真无线耳机

By: 梁梦麟
27 March 2025 at 16:48

3 月 26 日,DENON 天龙推出两款真无线耳机,分别是 AH-C500W 和 AH-C840NCW。

在分享这两款产品之前,有必要回溯耳机技术的历史脉络。耳机的发展始于1881年电话接线员使用的肩扛式通讯设备‌,经过几代产品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个人影音娱乐中重要的硬件组成。

作为音频行业的百年品牌,DENON 天龙自 1910 年创立以来‌,始终保持着声学领域的创新活力。在众多历史悠久的音频厂商中,天龙是少数持续投入声学专利研发的厂牌‌,其产品线涵盖家庭影院系统、Hi-Fi 音响及黑胶唱机。从黑胶唱机时代到数字音频时代,DENON 天龙始终代表着声音还原技术的领先水准‌。如今我们说到 DENON 天龙品牌,不仅仅是家庭音乐、音箱系统这些传统发烧设备,高端耳机路线让 DENON 天龙品牌的受众扩充的更加广泛。

DENON 天龙在音频领域的技术沉淀带到了自己的耳机产品线上,从传奇般的 1966 年的头戴式耳机 SH31,到今年推出的 AH-C500W 和 AH-C840NCW,近 60 年的产品历史,这是很多音频厂商无法达到的沉淀。2018 年,高端的 AH-D9200 让 DENON 天龙将殿堂级木碗耳机的精密声学结构融入现代极简设计,通过精密的工艺突破听觉感知极限。为追求纯粹原音的用户缔造跨越时空的沉浸式声学体验‌,于是便诞生了今天我们体验的这款 AH-C840NCW。

AH-C500W 和 AH-C840NCW 均采用附带耳柄的真无线设计模式,AH-C500W 是常规的真无线耳机,而我们手上这款 AH-C840NCW,是 WH-C830NCW 的升级版,定位更高、自带主动降噪的版本。

包装设计是一直以来的天龙风格,白色外盒印有耳机造型图片和 LOGO,侧面有机身重点参数。

内盒分两层,顶部放 AH-C840NCW 本体,下层有个小盒子装上了替换用的大小号耳帽以及一条 USB-C to C 的充电短线。

外观方面,AH-C840NCW 充电盒改用了全新设计,从前代 AH-C830NCW 椭圆形圆通的直立设计变成了现在更大众的鹅卵石造型,里面的耳机从立式收纳变成了平躺收纳。和上一代都是 43g 重,这一代设计更加圆润,耳机平躺之后盒子能做得更薄,能够更轻易地塞进窄口袋里面。

产品配色依旧有黑白可选,黑色版的充电盒表面加入磨砂哑光处理,并用不同的亮面黑处理顶部的「DENON」字样。上手感觉顺滑,会有那么一点点磨砂效果来丰富触感。

充电盒的接口和实体按键都放到转轴的下侧,保证了机身外观的一体性。实体按键方便用户快速启动配对模式,同时也是最直观的操控设计。

AH-C840NCW 新增了无线充电支持,盒子底部很平整,方便平稳地放在各种形态的无线充电盒上面。放好等响应完成后,正面状态灯亮起就正式开始充电。

耳机设计变化并不大,AH-C840NCW 还是那个 5.3g 的耳柄机身。外侧做了光滑的亮面处理,耳柄顶部有一个斜向下的光滑斜面做触控板,用户将手递到耳机的时候就能刚好放到触控板一样,操控更自然。

哪怕在走动的时候要快速操控耳机,用户也不需要花时间摸耳机在哪里,抬手就能够盲操作。

耳机佩戴起来还算舒服,5.3g 的重量和支持主动降噪的 AirPods 4 差不多,两款同时上耳的重量感差异不大。

AH-C840NCW 外壳做得足够饱满圆润,佩戴时刚好放入耳甲腔的位置,并完全嵌入耳屏和对耳屏之间中间的空隙。透过这两结构的包裹和入耳结构相结合,耳机能够安全固定在耳朵上,实现贴合佩戴。

耳机用了传统长度的耳柄,佩戴完成后耳柄向内贴合,进一步提升佩戴稳定性。这样的设计不像穿透「豆式」设计会把佩戴压力集中在耳朵内,时间长了也会比完全塞进耳朵的豆式深入耳耳机要舒服些。

耳帽的部分,DENON 选用的是较为宽和扁平的款式。材质柔软,戴上就能够紧贴耳朵。在只有空调风机等噪声相对简单的环境里,戴上耳机就能够感受到物理隔音的变化,效果很明显。

耳帽内侧加了滤声网,除了为声学服务还起到阻隔耳垢的作用,对佩戴深入的入耳降噪来说还是很必要的。

配置方面,AH-C840NCW 从上一代的蓝牙 5.0 升级到蓝牙 5.3,支持 SBC、AAC 和 通过后续更新支持 LC3 这三款传输编码,在未来可以通过升级支持 LE Audio。

升级到蓝牙 5.3 后,耳机稳定性没有问题。在无线环境复杂的办公室、咖啡厅,AH-C840NCW 没有出现明显的断连情况,只要不是在射击游戏中追求超低延迟,用它来看视频和玩王者荣耀、原神、明日方舟这种对声音要求不是特别高的游戏都没有问题。

同时,对于白领办公人群而言,耳机是连手机还是连电脑是一个微妙的问题,比如说,连电脑利好办公场景,操作都在大屏幕上,切歌快进都方便,但有时候想用耳机接手机进行语音通话就不那么方便了。反之,连手机的话,进行手机端的音乐操作就得从电脑切换设备了。

天龙 AH-C840NCW 支持 Windows Swift Pair,耳机与电脑的连接会变得更主动,打开耳机的蓝牙配对之后,不必在电脑的蓝牙发现列表里找耳机,因为电脑会自动发现设备,弹出通知进行连接。

另外在连接上的重大改进就是它支持蓝牙同时连接两个设备源,也就是说,在办公场景下,我们可以用它同时连接电脑和手机,电脑端管播放音乐,手机端管电话接听,这样不必因为手机来电话了,还得先断耳机和电脑的连接,再让耳机连手机接听电话,这个过程很可能就漏接电话了。这个场景下,我们只需要暂停电脑上的音乐,然后接听手机上的电话就行,接完电话,又可以继续在电脑上听音乐。

降噪的部分,AH-C840NCW 表现在这个价位段上属于舒适的取向。

具体效果而言,第一感受不算强势,不是那种戴久了很容易累的类型。配合隔音耳帽,耳机能在人多并自带 BGM 的周末咖啡店中给你创作一个安静独处的环境,不容易被周围的交谈声、环境音乐打扰。这个时候听歌和看剧,沉浸感会更强。

续航的话,AH-C840NCW 单机身播放时间为开启降噪 7 小时和关闭降噪 10 小时,配合充电盒能实现开启降噪 24 小时和关闭降噪 35 小时播放,是旗舰真无线降噪的续航水平。

有线模式下,充电盒 0-100 完全充满大概要 2 小时,同时附带了「充电五分钟播放一小时」的快充模式,方便用户出门快速补电。平时充电,放在无线充上完成即可。

最后,来说说 AH-C840NCW 最重要的部分——声音。

AH-C840NCW 搭载一颗 12mm FreeEdge Hi-Fi 动圈单元,FreeEdge Hi-Fi 动圈单元可以说是 DENON 的招牌,其材质使用的是源自木碗头戴旗舰 AH-D9200单元中使用的生物纤维材质制作而成的振膜。这种材质具备质量轻、刚性高、内损小的特点,完美符合了振膜所需要的特性,能够跟好的使其做出正确的声音表达。

而 FreeEdge 自由边则是基于传统动圈单元常见的分割震动失真现象做出的调整。根据 DENON 天龙的技术介绍来看,传统的动圈单元振膜通常是使用的是简单粗暴的边缘固定,这样就会导致声波能量传递到单元振膜边缘上所产生的反射和干涉,从而影响音质的纯净度。而 FreeEdge 自由边技术就是针对这一现象做出来的优化,使其拥有更低的失真和更高的声音还原度。

AH-C840NCW 的调声也很舒服,声音速度不快不赶,质感入口顺滑,各频段的衔接流畅不断层,整体听起来是一种传统丰满的动圈味道。

低频的表现优秀,AH-C840NCW 的鼓点饱满细致,处理鼓点敲击回弹的时候,你能够清晰听到鼓面回弹的细节。音效清晰分明,而不会太刺激,听着舒服不容易累。

耳机很容易驱动,低音量播放时声音扎实,日常开着降噪和小音量播放 BGM 工作和学习也很合适。

总的来说,DENON AH-C840NCW 是一款很平实很全能的真无线入耳式降噪耳机,也可以说 DENON 真无线耳机里面的水桶机新标杆。

规矩的耳机设计搭配轻量化机身和耳柄结构,AH-C840NCW 能给人一种能佩戴很久的舒适感。贴合度高的耳帽给降噪表现输出提供了辅助,加上机身有 IPX4 防护,日常通勤和办公环境都能满足。

耳机的功能应有尽有,像是主要的降噪、无线充电、双设备连接和未来会更新的 LE Audio 和 LC3 编码,耳机连接的稳定性也不错,是做好做全的类型。

声音有自身特点,DENON 历史悠久的音频技术投入是这款水桶机的核心竞争力。新单元的加入让它的声音有一点辨识度,听起来更有味道,比起更大更全但也更平淡的 AirPods 4 系列更具吸引力。

如果你只是想要一款佩戴舒服,各方面表现都平实稳定的真无线耳机,希望在声音方面不那么像白开水一样沉闷,那听感方面更有特色、声音质感上也更有优势的 DENON AH-C840NCW 也很值得尝试。

当然,对于白领办公人群来说,Windows Swift Pair 和同时连接多个设备的功能,可能是甜点功能,也可以是刚需功能,毕竟在降噪和音质两个基础层面它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剩下的加分项,自然是越多越好。

「买吧,不贵。」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Sonos Ace 耳机体验:3999 元,找一个不选苹果和索尼的理由

By: 谢东成
14 February 2025 at 15:26

一直以来,Sonos 给我留下的直观印象,都是一家追求「无线」连接的智能音响制造商,擅长于打造一系列智能音响产品,并创新性地将这些产品纳入到 Sonos 无线音响系统生态之中。

2024 年年中,伴随着 Sonos S2 App 的焕新上线,Sonos 迫不及待地发布了品牌旗下的首款耳机产品——Sonos Ace 头戴式无线降噪耳机。从产品线的角度来看,Sonos 也正式跻身个人聆听领域了。

只不过 Sonos「迫不及待」的发布节奏,似乎恰好印证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

国行 Sonos Ace 姗姗来迟的原因:一次失败的 App 更新

今年年中,Sonos Ace 在北美地区发布的同时,为了适配 Sonos Ace 和满足老用户们功能性的多元化需求,Sonos 面向全球市场推送了全新设计的新版 Sonos App。

▲ 新版 Sonos S2 App 界面

虽然新版 App 焕新了交互设计,并带来了诸多强大的崭新功能,但 App 的稳定性和功能性都出现了大面积的问题,软件上的 bug 严重地影响了大量的 Sonos 用户,甚至还影响了一些使用 Sonos 商播服务的店铺。

▲ 从来未见过 Reddit 上面讨论 Sonos 讨(tu)论(cao)得如此激烈的

彼时,大量的抱怨声音充斥着社交网络上的每一个 Sonos 话题,可以说此次软件更新,已经成为近年来消费电子市场中最为灾难性的事件之一,甚至有用户用微软推出 Vista 来作为类比。而且 Sonos 的 CEO 和 CPO(首席产品官)也因此而在 2024 年的年底宣告离职。

所幸的是,伴随着大半年的持续优化升级,现在的 Sonos App 已经基本恢复正常(恢复了 90% 以上的缺失功能),Sonos Ace 在海外市场的销量成绩也让 Sonos 取得了优于预期的季度业绩。

虽迟但到,Sonos Ace 也在 2024 年 10 月底的时候正式登陆中国大陆市场,上市定价 3999 元,和 Apple AirPods Max 的国行定价保持了一致。

至于 Sonos 为什么要涉猎耳机市场,时任 Sonos CEO Patrick Spence 的回答是:

因为这是 Sonos 的用户们所要求的。

所以有着「Ace」型号后缀的 Sonos Ace,不但是一款对标 AirPods Max 的旗舰级降噪耳机,它同时也是 Sonos 音频系统的耳边延伸。

恰逢广州也终于降温,逐渐步入冬季,我们也终于可以长时间地体验到这副头戴式降噪耳机了。

很 Sonos Style 的外观设计,一如既往的简约又精致

打开 Sonos Ace 的包装盒,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毛毯质感的耳机收纳盒,采用回收材料制成,耳机本体直接就收纳在其中。

在这个相对轻盈的耳机收纳盒当中,Sonos 设计了一个磁性可拆卸的线缆收纳袋,可以将包装盒内附赠的 USB-C to USB-C 线缆、USB-C 转 3.5mm 音频线缆收纳于此。(其实带一条 C2C 贴贴线会更加好用)

因为耳机本体的收纳方式是旋转耳罩至平整状态,就像索尼 WH-1000XM5 和 Bose 700 那样的收纳方式,所以耳机收纳盒的平面体积并不算小,但好在它厚度比较薄,放在双肩包里也不会过于占地方。

当然,如果能够像 Bose QC 或者老款索尼头戴式降噪那样,可以将耳罩向上折叠收纳就更好了。

回看整个产品矩阵,可以发现 Sonos 的设计语言高度统一,属于单凭外观就可以一眼辨认出「这是 Sonos 的产品」的程度。

所以 Sonos Ace 的本体也继承了这种既简约又精致的设计手法,耳机腔体外壳的主要材质是塑料,表面采用了细腻的哑光处理,不粘指纹的同时也让它的视觉效果看起来更加高级。

同样地,Sonos Ace 也仅提供了黑、白两种颜色,仅在右侧耳罩上有一个压印的 SONOS logo,显得非常低调优雅。

若是要问为什么 logo 印在了右边,那么官方下场玩梗式的回答可能会帮到你:

Sonos is always RIGHT.

内侧的耳垫采用了可拆卸设计,和 AirPods Max 类似也是磁吸的构造,支持拆卸替换,但没有采用网状材料,而是直接选用更加柔软的皮质来包裹内里的记忆海绵,配合大量数据调研之后才定型的椭圆形耳垫,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好的佩戴舒适度和更强的被动隔音能力。

▲ 可拆卸的设计,耳垫和头樑都非常柔软

相同的皮料也运用到头樑的内侧位置,进一步舒缓佩戴时头樑下压的压力。

头樑和耳罩之间使用了金属材质打造的伸缩柄,高亮的表面营造出顺滑精致的质感,可以比较轻松地进行耳罩长度的无级调节,让耳机本身与用户的头型更好地贴合。

最重要的是, Sonos Ace 的整机重量为 312g,比 AirPods Max 轻盈许多,比 Bose 和索尼要稍重一些,因此我并不会觉得 Sonos Ace 佩戴起来会有任何压力,得益于柔软的耳垫,我认为 Sonos Ace 在长时间佩戴方面会更显优势。(除非环境气温太热)

应该是考虑到实用性,崇尚极简的 Sonos 选择在耳罩后侧保留了多个实体按键,包括了左侧耳罩上的电源按钮,右侧耳罩上的模式切换按钮,还有支持滑动/按压的「内容按键」。基本上这些按钮的形状都比较独特,加上耳后的位置很容易定位,在佩戴耳机的时候也能直接完成「盲操」,也符合使用直觉。

因为两侧耳罩的形状相近,所以初次上手需要刻意地区分 L/R 左右两侧。用习惯了之后,你会发现左右两侧耳垫网罩的颜色会存在区别,再用金属质感的「内容按键」来直接定位 R 侧,就可以直接辨别出左右两侧。

整体来说,Sonos Ace 作为一款头戴式耳机,很好地兼顾了外观好看和佩戴舒适这两个核心要点,显然是做足了准备而来。外观简约却不简单,做工细致精良,作为穿搭配饰也很好搭配。

▲ 不经意间也会压损这个柔软耳垫

唯独要注意的是,这套可更换的耳垫虽然很舒服,但是它表面覆盖的人造皮革材料还是非常娇贵,长时间被硬物挤压(例如放在笔记本的边缘上),会造成不可还原的痕迹,由此可以想象它若是遭遇坚硬表面应该会面临破裂风险。

也许是考虑到耳垫会存在着磨损的因素,官方商城提供了这个配件的单独售卖,售价为 399 元。

传承自音响系统,如同温开水般的声线

无论是设计样式,功能形态,还有国行的上市定价,都可以明显地感觉到 Sonos Ace 的头号对标竞品就是苹果的 AirPods Max。所以在使用之前,我已经将 Sonos Ace 的预期值直接拉齐至我对 AirPods Max 的体验印象。

在连接方面,Sonos 支持 apt-X Lossless 编解码协议,与高通芯片的 Android 设备相连,最高可实现 1Mbps 的无线传输码率,相较于 LDAC 来说,码率会一定提升。但与 iOS 设备连接的时候,就只能使用 AAC 编解码,传输码率反而会收到限制。

要想获得无损传输,Sonos Ace 也支持 USB-C 接口的有线音频直连(支持 3.5mm 音频线 / C2C 数据线),尤其是用贴贴线、细雳线来直接与 iPhone、Android 手机、Mac/Windows 电脑相连,都可以直接通过 USB 识别连接,在畅享无损音源播放的同时,也能为耳机补电,真切地做到「随时连接」,还挺方便的。

关乎音质的硬件部分,Sonos Ace 搭载了两个自行设计并定制的 40mm 驱动器,还有定制的 DSP(数字信号处理)电路元件。

▲ Sonos Ace 拆解. 图片来自:iFixit

官方对调音环节也有说明,Sonos Ace 经由打造过无数 Sonos 音响的音频工程师进行调音,还加上了由众多世界级音乐人(不乏奥斯卡和格莱美获奖者)组成的 Sonos 声音委员会进行把关。

所以我对 Sonos Ace 试图在耳机端还原 Sonos 音响那种「温开水」般的声音风格,感到毫不意外。

Sonos Ace 给我的直观感受是比较温暖明亮的声音,符合大众口味的调校。它在低音部分做了一些加强,低频下潜虽然不是特别深,但回弹比较有力,让低音表现比较突出的同时,也不会感觉到过分松散,整体浑厚的表现定下了温暖的基调。

针对高音的优化也很明显,高频是直观可感知的那种明亮,中频人声部分会比较靠前一些,听感比较自然。但无论是聆听音乐、还是播客节目、或者是电影内容,Sonos Ace 都自带一种沉浸式的效果,听着听着就会让你沉浸到声音当中,并且长时间聆听都不会觉得疲累。

无论是佩戴舒适度,还是耐听度,我都已经在飞往伊斯坦布尔的 11 个小时长途航班里亲身验证过了。

主观地来说,对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我用 Sonos Ace 来听《Popular》的时候,前奏部分背景乐器的鼓点包裹着麦当娜的口述语呈现出了非常惊艳的声音效果,整体呈现出来的立体感比较明显。

加上 Sonos Ace 是支持空间音频和杜比全景声的,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它都可以播放来自像 Apple Music、Amazon Music、Tidal 的支持杜比全景声和索尼 360 临场音效的无损音频曲目和空间音频曲目,更加庞大的音频信息量和空间音频的加持,会让我觉得更有临场环绕的感觉。

可以说,在声音表现上,Sonos Ace 并非那种声线出众,万里挑一的绝对好声音,事实上它反而就像是一杯温开水,平淡稳定却又传递着温暖的力量,适当的温度和自然的环绕声会让我觉得 Sonos Ace 会比 AirPods Max 更加打动我,最重要的是 Sonos Ace 也能满足长时间聆听的耐听体验。

但若是单论音质表现,我认为 Sonos Ace 的声音效果是略逊于索尼 WH-1000XM5 的。与 iPhone 进行蓝牙连接的情况下,索尼的声音显然会更加有层次感,底噪对比来说也少很多,整体的声线比 Ace 要更纯净一些。

除了用来听音乐之外,其实 Sonos Ace 更很适合用来看电影和看电视剧,配合手机去打开 Netflix 和 Disney+ 来观影,Sonos Ace 优秀的低音和清晰的人声表现也带来了非常不错的视听享受。

另一方面,从 iFitix 的拆解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Sonos Ace 其实底子非常好,具备一定的优化潜力,所以当你觉得 Sonos Ace 的默认调音不能完全满足你的听音喜好,你也可以在 Sonos App 中自己调节 EQ 均衡器来获得贴近你口味的声音。

降噪 \ 透传,皆是旗舰级水准

似乎是随着索尼 WH-1000XM5、Bose QC Ultra、Apple AirPods Max 的畅销,头戴式降噪耳机的主动降噪和环境音透传两大能力,已经被固化成旗舰级头戴式耳机的重要标签。

为了实现官方宣称的「世界一流的 ANC 体验」,Sonos Ace 在耳机上配备了 8 个拾音麦克风,精心设计的阵列位置能够精准定位和中和外部声音,从而提供足够强效的主动降噪能力。

经过长时间的体验后,无论是在日常通勤,或者是办公室内办公,以及长时间的跨国航班当中,我都觉得 Sonos Ace 的降噪效果确实是令人满意,可以隔绝掉绝大多数的环境噪音,唯有高频尖锐的声音偶尔会穿透进来,但大多数情况都能够让你获得「隔绝尘世间」的静谧沉浸体验。

所以 Sonos Ace 的降噪表现,我认为是和 AirPods Max 保持相近,但稍弱于 Bose QC Ultra 和索尼 WH-1000XM5。

但 Sonos Ace 最令我感到惊艳的还是它的「感知模式」(透传环境音),启用这个模式之后,周遭的环境音会以一种极其自然且极低时延的方式传入耳罩之内,仿佛能够在耳边感知到耳罩之外的空气流动,让我觉得「仿佛没有戴着这个头戴式耳机」一样。

就感知模式而言,Sonos Ace 是目前我体验过的耳机之中,最接近 AirPods Max 的一款。

整体而言,Sonos Ace 在主动降噪和环境音透传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优秀表现,的确能够跻身头戴式降噪耳机的「旗舰」行列。

Sonos 系统的延伸,Ace 不止于耳机

正如开头所述,Sonos 多年来已经用丰富的音响产品,构建了能以不同的方式去组合的无线音响系统,可以说 Sonos 的核心业务依然在于无线音响。

而看似「不务正业」的 Sonos Ace 耳机,其实也是「正业」当中的一环,作为无线音响系统的延伸,成为整套 Sonos 无线音响系统的一个「独享」听音位。

这也是 Sonos Ace 和同类产品之间最大的差异化功能——TV Swap(家庭影院连接)。

▲ 图片来自 电动派大星

记不起已经有多少个夜晚,当我夜晚回到家中,躺在沙发之中并点亮电视机,试图在浏览喜爱的流媒体视频内容的过程中,卸下整天的疲惫。

此时,LG C4 OLED 电视配合 Sonos Beam & Sub mini 组成的音响系统总是能够给我带来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让我暂且忘记现实世界的烦忧和困倦。

但就是这个时候,对声音响度比较敏感的家属总是会让我:「小声一些!」

有了 Sonos Ace 之后,我就可以通过按下耳罩后的「内容按键」来连上我的 Sonos Beam,将整套音响系统的环绕立体声家庭影院体验,转移到我的耳机之中。让我在客厅享受家庭影院的时候,也不会再打扰到家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切换音源的速度非常快捷,按下按钮的下一刻就能实现音频的切换,这一点也再度加强了 Sonos 「系统生态」的优越性。

可能你会说,现在有不少电视机也具备蓝牙耳机的功能,甚至 Apple TV 也支持 Apple ID 流转 AirPods 耳机的能力。但事实上,电视机自带的蓝牙连接功能偶尔会出现连接不太稳定的问题,直接就会造成音画不同步的情况,而且音质下降得也比较明显。

而 Apple TV 得益于 Apple 系统生态的无缝流转,的确可以与 AirPods 系列耳机做到稳定的声画同步,并且尽可能地将环绕声体验带到耳机端。只不过这个体验会局限于在使用 Apple TV 的情形,若是切换到有线电视机顶盒,或者电视机系统中的 App 时,AirPods 的播放就会失效了,此时我们又不得不手动打开电视机设置页面去进行蓝牙耳机的配对连接。

基于 Soundbar 音响系统实现互联的 Sonos Ace 在此处又再度尽显优势,无论是在使用有线电视机顶盒、电视机系统内的 App、Apple TV 等信号源,电视机的声音输出仍然是通过 HDMI eARC 来输出到 Sonos Soundbar 里去。

所以,启用 TV Swap 之后,Sonos Ace 会通过 Wi-Fi 的方式与 Sonos Soundbar 连接,电视机的输出端并未发生任何变化,所以 Sonos Ace 便能同步播放电视机输出的环绕立体声,做到极致的音画同步,声音也能保有 Soundbar 声效的七八成功力。

可以说,作为 Sonos 系统的一个独特延伸,Sonos Ace 让众乐乐到独乐乐的转变,依然保持动听迷人。

定价不菲的它,确是为 Sonos 粉丝而造

值不值得入手 Sonos Ace,是海内外社交网络比较多人会提问的一个问题。

在我看来,如果 Sonos Ace 只是一副单纯的蓝牙无线头戴式降噪耳机,那么定价 3999 元的它将很难在高手如林的头戴式降噪耳机市场里凸显自身优势,但作为 Sonos 苦心经营多年的家庭音频系统当中的一员,Sonos Ace 固然有着独特的过人之处。

受限于相对高昂的定价,它注定无法成为大众宠儿;溢价的部分仅仅体现在「Sonos 系统」的生态体验当中。所以毋庸置疑,Sonos Ace 正是迎合了 Sonos 忠实用户们的需求而生,也是系统中的一块有趣的「积木」。

只不过在家庭影音中满足私享的耳机需求,并非当下才突然萌生,而是由来已久。

在过去的十年间,不少 Sonos 用户们早已被迫寻求其他替代的解决方案(例如专门买一个耳机来接入电视机蓝牙)。所以,姗姗来迟的 Sonos Ace 不一定能直接打动普遍的 Sonos 用户,尤其是在更「卷」一些的中国市场,市面上的可选项实在是太多了。

如果你并非 Sonos 的用户,只是想要一款头戴式降噪耳机的话,我觉得 Sonos Ace 未必适合你,价格更加优惠、声音表现更为成熟的 WH-1000XM5 显然是更优的选项。

但放眼全球的 Sonos 用户群体当中,实则不乏忠实受众,尽管此前被软件更新伤透了心,但在 reddit 上仍然有不少用户纷纷表示已经入手了 Ace 耳机,甚至有海外用户给出了「看在 Ace 的份上,我决定原谅 Sonos」的超高评价。

就我而言,在音质和降噪透传能力都达到了旗舰水准的情况下,如果要让我讲出一个非它不可的理由,那么我的答案必然是这纯白色的简洁设计——真的是一见钟情,过目难忘。

我也希望,Sonos Ace 可以保持升级,持续优化声音表现和生态能力,让这 3999 元的定价能获得更充足的说服力。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AirPods 2 到手半个月,我的实际体验如何?

By: prin
8 September 2020 at 19:51

先说好,这不是安利文:我没有推荐任何人购买 AirPods 2 的意思。

这篇文章仅旨在向各位分享我入手 AirPods 2 后的真实使用体验,有吐槽也有真香。

数码圈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总有那么些人抢着当「厂商孝子」「精神股东」,批评一句产品好像要了他们的命似的(更好笑的是还会互相扣帽子),对此我实在是难以理解。反正我对数码产品的态度一直都是:喜欢就买,开心就好。

如果你恰巧在考虑是否要入手 AirPods 2,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帮助。

剁手的缘由

其实直到几个月以前,我对 AirPods 一直都是不怎么感冒的。虽然 AirPods Pro 发布的那段时间各路数码圈 KOL 都在吹,但我也并没有什么感觉。一是手头没有苹果设备,买了也无法发挥其最大能力;第二,就是穷。

就算有拼多多的百亿补贴,现在 AirPods 2 也要八百多好吗!AirPods Pro 更是要一千四百多,我一个穷逼大学生何德何能用这么贵的耳机!反正都是一万以下听个响,只有 QCY T1 和 Redmi AirDots 这种平民 TWS 耳机才是我的朋友呜呜呜。

然而,自从今年入手了 iPad Air 3 后(我买过最值的数码产品之一,以后有机会也会写一写),我却越来越按捺不住心中的欲望,对 AirPods 种的草也越来越高。正好前段时间接的外包项目也小赚了一点……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我终究还是败给了欲望,于拼夕夕购入了本文的主角 —— AirPods (第二代)

(¥839 分六期,一个月加手续费 ¥146,一天 ¥5,四舍五入就是不要钱)

airpods-2-unsplash

▲ 配图来自 Unsplash,懒得自己拍了,反正到处都有

在哪里买?

从近年的评论来看,在拼多多百亿补贴购买 AirPods 是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关键词在什么值得买、V2EX、酷安等社区搜索,大部分都是安全下车的案例。当然这里要注意必须认准拼多多的「百亿补贴」商品,在其他地方买可能就变成并夕夕了。

另外一个比较靠谱且实惠的渠道是 Apple 官方的教育优惠。今年 Apple 的返校季活动是买 iPad/Mac 送 AirPods,合计起来性价比绝对是不输第三方的。当时看到教育优惠 ¥3701 就能买到 iPad Air 3 64G + AirPods 2 时,我也就只能安慰自己早买早享受了……

如果你只想要耳机,也可以去微博的 #iPad# 超话逛一逛,有很多买了平板的人在出耳机回血。AirPods 2 基本上 ¥800 左右就能收到,商量一下还可以刻字或者加钱上 Pro,就是对方靠不靠谱要自己斟酌了。

到手如何验机

最近的山寨 AirPods 完成度据说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包括开盖弹窗、反磁铰链(就是开盖以后把耳机盒横过来,盖子由于磁铁斥力不会自动合上)、电量显示、三码合一、改名、定位啥的都实现了,只能说华强北还是牛逼。

bilibili-fake-airpods

下面是一些现时点可用的鉴别真伪方法,供各位参考:

  1. 耳机连接上 iPhone/iPad 后,在「设置 > 通用 > 关于本机」中可以看到 AirPods 的序列号,检查其与包装盒、充电盒上盖上的序列号是否一致,以及序列号是否可以在 Apple 官网查询到;

  2. AirPods 2 和 AirPods Pro 都可以在戴耳机时直接呼叫 Siri。把 iPhone/iPad 放在房间里,自己走到一个比较远声音传不过去的地方,说一声「嘿,Siri」,Siri 会回复「嗯?」(我经常在煮面时喊 Siri 帮忙倒计时)

  3. AirPods 2 背部有个黑色长条形的开孔,起到类似音箱导相管的作用,堵住以后耳机声音会明显失去低频,很容易听出来。至于 Pro,毕竟正品有主动降噪,这是目前华强北还做不到的,应该更好区分。

都验证了一遍后,拼爹爹安全下车,可喜可贺。

要不要买 Apple Care+

没错,耳机也有 Apple Care+。简单来说,如果你花了 299 元买了 AC+,就可以享受为期两年的专家技术支持、额外硬件保修服务,以及最多两次的意外损坏保修服务。(每次事件收取 199 元,两只耳机带充电盒全坏了也收 199。而保外维修费用为 549 元一只)

299 都够再买一副普通耳机了……我这么小心的人,真的有必要吗?

众所周知,真无线蓝牙耳机是消耗品。随着长时间的使用,其内置的锂电池不可避免地会被损耗,而且 AirPods 的高集成度也使得电池更换十分困难(当然这可难不倒人民群众,现在淘宝上已经有 AirPods 换电池的服务了)。从其他用户实际体验来看,刚买来充满电可以使用五个小时的续航,使用两年后可能就只有两个小时不到了。

而如果你买了 AC+,那么在这两年内电池健康用到低于 80% 的话,可以免费更换。就算这两年内什么也没发生,到时候花个 199 直接换一副新耳机也未必不值。

所以最终我还是选择了购买 AC+,敞开用就完事儿了。

不过要注意的是,AC+ 的服务范围不包括 AirPods 变成 AirPod 或变成 Air。

airpods-airpod-air

要不要买无线充电盒

你可能并不需要无线充电盒。

买之前我也在纠结,无线充电听起来很诱人,每天回来把耳机盒往那一放就行,不怕忘记充电。但我又一想,我手机又不支持无线充电,难道还要专门再买个无线充电器不成?可是,我下一部手机可能就有无线充电了呀……

纠结良久,最后我还是下单了有线充电盒的版本(主要拼多多百亿补贴也没有无线充电版本)。实际使用下来,我并没有发现有线充电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一天戴耳机五个小时左右的话,耳机盒基本可以做到三天一充,而且一小时就能充满。

当然,有钱人忽视就好,不就多加 300 嘛,不差那点钱。

音质

既然是耳机,音质肯定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但我这里必须要说,听感是个很玄学的概念。不要全盘相信网上的信息,吹捧也好贬低也好,只有自己耳朵收货才是最靠谱的。

曾经我也很纠结于 AirPods 的音质,毕竟网上的评价都是清一色的「白开水」「音质差」「抬走」。要是买回来真的很难听怎么办,硬着头皮习惯就好?虽然我并不是什么金耳朵 HiFi 玩家,但地摊水平的音质肯定也是难以接受的。

还好,事实证明 AirPods 2 的音质并不烂。至少对我而言,是「耐听」的水平。

我主要听的音乐是 J-pop 和 Anisong,在使用 AirPods 2 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感受到三频有明显的短板,乐器人声都挺好听,解析也足够到位。不过听纯音乐就比较拉胯了,总有种不太行的感觉,还比不上我的 AM800。

再说一遍,听感是非常个人的,如果真的很重视音质的话,买之前推荐先借别人的来试听一下。

album-hatsukoi-kumikyoku

降噪与佩戴舒适度

我购买 AirPods 2 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是半入耳式的耳机。

相比起入耳式耳机,半入耳式在佩戴舒适度上肯定是要领先一大截的。入耳式耳机我佩戴两个小时左右就得摘下来休息一下,不然耳朵堵得慌,而半入耳式可以戴一天也没什么异物感(当然也有部分人的耳朵戴不住 AirPods,我是没这个问题)。

虽然戴起来舒服了,但比起入耳式耳机,AirPods 2 可以说是一点降噪效果也没有。到了嘈杂的环境下,基本就是听个响。当然这也不能完全算缺点,走在街上用入耳式耳机总有种不踏实的感觉,半入耳式相对还更安全一些。

所以在我看来,AirPods 和 AirPods Pro 是互补而非互相替代的关系,预算允许当然是双持最爽啦(非要我选其中一个的话,我会选 AirPods 而非 Pro)。

连接稳定性与延迟

这个可以说完全不用担心了,配合 Apple 自家的设备使用,连接质量和延迟在所有 TWS 耳机中都是数一数二的。

实际体验下来,iPad 放在卧室里,人戴着耳机在家里到处乱走从来没出现过断连现象,这是我之前使用的 Redmi AirDots 完全比不了的。配合我的一加 6 手机会稍微逊色一点,隔两堵墙就不行了,但普通使用情况下也是完全没问题的。

至于延迟,我是真的没想到 AirPods 2 竟然可以拿来打音游,惊了个呆。

ipad-airpods-2-bangdream

▲ 实测关闭 SE,判定调节 +2 左右打邦邦体验非常不错

多设备切换与兼容性

虽然我买了 AirPods,但其实我手头只有 iPad 一个果子家的设备,手机还是用的 Android。实际使用下来,AirPods 2 配合 Android 设备依然有着很 OK 的使用体验,包括开盖弹窗、电量显示、入耳检测、通话、轻点操作等功能都可以实现(有些需要配合第三方软件,我用的是 AndPods)。

airpods-android-compatibility

戴着耳机时可以在已配对的设备中无痛切换,爽到。

至于 Windows 嘛……能用是能用,但是一来 Windows 不支持蓝牙 AAC 音频编码,使用起来音质是可感知地明显下降了一截;二来 Windows 会抢连接:比如你当前正连着手机听音乐,一开电脑就自动给你连到电脑上去了,非常可恶。所以记得在 Windows 上使用完毕后顺手删除配对,不然真的烦人。

不足之处

说完优点说缺点。

首先,这玩意的光面外壳真的很容易刮花。如果平时经常放口袋里摩擦的话,过几个月可能外壳就惨不忍睹了。虽然有 AC+ 到时候可以换新,但磨花的外壳看着也不舒服啊是不是。所以不像手机随便裸奔,AirPods 还是推荐买个保护套。

第二,充电盒边缘容易吸附铁屑。虽然没有这位兄弟这么夸张,但日常使用中还是会脏,看着很不爽,清理起来还麻烦。怪不得某宝上还有卖内盖防尘贴的……

taobao-airpods-sticker

第三,做工差。真的很难想象 AirPods 这感人的接缝竟然是出自 Apple 之手,我他妈一两百块的耳机都没你这么大的接缝好吗!我手上这台充电盒的铰链还能轻微左右晃动,什么品控啊这都。

不过其他倒是真没啥了,不愧是全球 TWS 耳机出货量排名第一的选手。

写在后面

除了 AirPods 系列,近几年各大厂商也推出了不少 TWS 耳机,比如广受好评的 Galaxy Buds,中低端市场无敌的 QCY,以及音质说第二没几个敢说第一的森海塞尔 Momentum True Wireless 2,可以说是选择的余地非常多了。

而我也是看了很多各种各样的测评,最后选择了 AirPods 2。其他我不敢说,不过收到耳机这两个星期以来,我确实用得很快乐。从结果来看,这次的购物我十分满意。

以上就是我的真实体验,如果你正好在种草的话,不妨参考一下。

2019 双十一剁手小记

28 November 2019 at 17:44

在今年双十一期间我买了种草已久的森海塞尔 IE 40 Pro 以及紫米(ZMI)QB822充电宝,过去半个月了,简单谈一下使用的感受

《2019 双十一剁手小记》

森海塞尔 IE 40 Pro

简介与参数

IE 40 PRO是一款优秀的专业级监听设备,专为音乐人和音乐DJ而设计,能够适合不同形状的耳朵。精巧的外观设计配合牢固的佩戴方式实现了佩戴舒适性。其坚固耐用的结构化设计考虑到了从接口到线缆导管的方方面面,能够满足严苛的舞台使用需求。

从简介来看,这款耳机属于森海的入门级监听耳机。但由于处在700-1000这个价位,也是很多入门级玩家的选择,并拿来当做杂食耳机。

佩戴方式:入耳式
重量:18g
线长:1.3m
产品阻抗:20欧姆
灵敏度:115dB
总谐波失真:<0.1%(1KHz,94dB)

开箱

我购买这款耳机除了听说适合杂食、手机电脑推得动、不具有那么明显的森海古典调音之外,透明磨砂的外观也是吸引我的一个很大理由。虽然只有单单元,不像舒尔的高端产品可以做出很强烈的电子工业感的效果,但也非常喜欢。

购入的是德行,领券之后650元的样子,比国行便宜了100-200元。快递非常给力,一天就到了,下面是几张开箱时候随手拍的图片:

《2019 双十一剁手小记》

《2019 双十一剁手小记》

随包装送了小/中/大的硅胶塞和海绵塞,送了一个随身携带耳机的袋子、一根清洁棒和一份说明书。

《2019 双十一剁手小记》

拿到手之后,佩戴是标准的监听后绕耳佩戴。使用了易弯曲的柔性材质,比较容易贴合耳廓。随包装送了三种大小的硅胶塞,里面是内十字,便于增强硅胶套的刚性。但是森海自带的这套硅胶套长期佩戴之后,耳道会受到刺激,甚至会发炎。还是之前45元一副的Spinfit硅胶塞舒服

拿下硅胶塞,肉眼可见塑料上注塑没有清理干净的痕迹,作为消费者心理多少有点不舒服。在单元到硅胶塞这段,有一个海绵防尘滤网,而不是传统的金属防尘滤网。

此外和其他森海 IE 系列一样,IE 40 Pro是支持换线的,不过接口还是自家定制的,因此需要专门制作线材。目前先用着原装线,感觉和 IE 80相比,IE 40 Pro的原装线更加柔软。

来一张耳机的特写(网图):

《2019 双十一剁手小记》

实际听感

首先来谈谈我的音乐喜好吧,我个人偏向国语流行、粤语流行,偶尔听听英语流行和古典。

从知乎“鬼斧神工”测试的数据来看,IE 40 Pro THD表现非常好,即便在大音量下整体都没有太大的失真。低频适中;中频人声在音调较低时,人声偏薄,而音调较高时,人声偏厚;高频音染严重且有严重的失真。

  • 老鹰乐队 – 试音旅馆

声场和解析很不错,乐器和观众的声音分离;低频方面,森海终于没有过度调音,大概可以下潜到嗓子部位;人声演唱部分,还原的还可以吧,最起码没有让人感觉单薄且干巴巴。

  • JJ – 不能说的秘密 Live

这首歌很能听出一些问题,开场 J.S.巴赫的《G大调第一大提琴前奏曲》王炸。大提琴配上一把吉他,IE 40 Pro 表现相当出色,充分展现了其高质量的低音表现。人声部分,在高音出现了明显的失真和齿音,最后一句“要我怎么捡”更是飙到了D5,此时有明显的音染出现。

  • Eason –  重口味/富士山下

如果说JJ的舒适发音区在A4及以上,那么Eason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低音歌手,我选取了《重口味》和《富士山下》这两首歌。

《重口味》主要测试低音,可以说 IE 40 Pro 的低音真的很舒服,没有浓墨重彩,刚刚好。

《富士山下》主要测试人声和乐器,我认为中频人声没有鬼斧神工说的那么不堪,且富有感情,基本就是一个还原。而乐器方面,《富士山下》以钢琴为主配器,IE 40 Pro 的表现依然可圈可点。

总结

在这个价位我认为 IE 40 Pro 是一款性价比很高的耳机,其透明腔体外观在该价位中不常见。此外,三频除了高频表现尚可,低频表现不错,杂食/古典/监听均可。我暂时没有购买前端和升级线的打算,因此无法给出配合前端或者升级线之后的变化体验。

以上是个人的听感和意见,如有不同看法,纯属正常现象。

紫米(ZMI)QB822

我本人对充电宝无感,但双十一期间遭遇 iPhone 7P 续航大跳水(iOS 13,已更换电池)和学校两次长时间停电,实在忍无可忍。于是想着在双十一入一个质量好点的充电宝,看了一些牌子譬如小米、罗马仕、绿联,最后群友推荐了这款紫米 QB822 给我,满足我的需求。

简介与参数

紫米 QB822 是一款支持最高 27W 输出功率的 20000mAh 大电源,我选择这个电源主要是看上了可以为 Mac 充电,虽然最大输出功率只有 27W。我的手机和平板目前只支持 Apple 快充协议,也就是说最高输出 12W 为这两个设备充电,如果不是考虑到 Mac,那么购置 Type-C 和 27W 的充电宝就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产品名称:ZMI Aura双向快充数显移动电源(27W)
型号:QB822
容量:20000mAh
接口:两个 USB-A 接口,一个 MicroUSB 接口,一个 USB-C 接口
MicroUSB输入:5V/2A、9V/2A、12V/1.5A
USB-C输入:5V/2.4A、9V/2.5A、12V/1.8A、15V/1.5A
USB-A输出:5V/2.4A、9V/2A、12V/1.5A
USB-C输出:5V/3A、9V/3A、12V/2.25A、15V/1.5A(MAX27W)
多口输出:5V/4.5A

开箱

拿到手之后是一个硬纸盒,打开之后就是紫米充电宝的包装了。

《2019 双十一剁手小记》

随包装送了一份说明书和一根 Type-C 转 USB-A 的数据线,本来以为会是双 Type-C:

《2019 双十一剁手小记》

移动电源整体呈长方体、灰黑色外观,纵向棱角线经过了圆角处理,方便手持;正面靠下的位置印有“ZM”紫米的logo。正面靠近输出接口的位置为电量显示屏,采用隐藏式设计,只有在按下电源按键、充电或者放电的时候,显示屏会亮起。显示屏由LED灯珠点阵组成,并且有动态显示效果,比常见的数码显示管更有科技感

充电体验

因为手里没有 Power-Z,种草也快一年了,但是手头没什么支持快充的设备,因此没有购买的动力。简单谈谈充电的体验吧,由于支持了 12W Apple 充电协议,给 iPhone 充电速度和 iPad 适配器相当。经过测试,可以给 Mac 供电,还是不错的。

援引充电头网的测试结果,USB-A 口支持 Apple 2.4A、QC2.0、QC3.0、FCP、AFC 协议;USB-C 口支持双向充电,检测到输出部分支持的协议分别是 USB PD、Apple 2.4A、QC2.0、QC3.0、FCP、AFC。支持的快充协议非常多,主流6大协议都涵盖了。USB-C 口的 PDO 报文共有四档,分别是 5V/3A(15W)、9V/3A(27W)、12V/2.25A(27W)、15V/1.5V(22.5W),最输出大功率为27W。

已经达到目前的预期,将来更换了快充设备后还会排上更多的用处,此外该充电宝也是可以给 NS 供电的。

碎碎念

我个人认为,双十一已经不是原来的双十一了,现在成为商家疯狂吸金的一个手段。为了得到双十一当天几元钱的红包折扣,用户在支付宝和淘宝两个app里面攒「喵币」,完成支付宝和淘宝给我们的各种任务,忙的不可开交。而不是商家真正地提供一些折扣,薄利多销。

所以,现在的双十一更多地像一种大环境,一种一群人买买买的环境。很多人为了双十一提前踩点看价格,做任务,把积压了一个月甚至一年的消费需求在这一天释放出来。

我承认我也被卷入到这个大环境了,不过这两个新设备是我深思熟虑之后做决定购买的,还算比较实用。凑巧的是,在新耳机到的同一天,旧耳机的线材出现了问题,真的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非专业的HIFi科普——耳机品牌篇

By: tankey
10 August 2019 at 16:11

一、小记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便携式电子产品逐渐成为人人必备的产品。耳机这个曾不起眼的产品开始出现在公众关注便携式产品的视野之中。那些曾今在“烧友”口中动辄千元的耳机,大众眼里不可理喻的存在,现如今也成为普通人都关注的甚至“真香”购买的对象,耳机千元乃至万元也逐渐的被大众所接受。但随之耳机市场也从曾几个巨头独占市场的时代,出现了众多鱼目混珠的产品,各种打着低价口号秒天秒低的产品层出不穷。

受站主newleaner邀请参与小站——HIFi版面的写手,为此在这儿进行非专业性(爱好者)角度对HiFi进行简单科普,其中可能会穿插一些品牌的其他产品如:音响、前端播放器、耳放等,但都一笔带过,先不做赘述,后面有机会再详谈,本文阐述一些个人看法并提出一些个人建议;以此规避B乎、莆田系贴吧等平台的一些问题。

《非专业的HIFi科普——耳机品牌篇》

二、简介

1、传统耳机四巨头

《非专业的HIFi科普——耳机品牌篇》

  • Sennheiser(森海塞尔) 这个源自德国的品牌是高保真耳机领域里最有名望的,发烧友几乎尽人皆知,是耳机行业龙头般的存在,历史长达60多年。其6位数HE(大奥)一直是世界上公认的神级耳机存在(几乎不可撼动)。当然其普通消费领域顶级型号HD系列是当今最佳头戴式动圈式耳机之一,各方面无处不体现德系声音的严谨通透、三频均衡,声场宽阔(当然需要强大的前端支持,那些插在手机、电脑的“烧友”,我不作评价)。但在耳塞IE系列领域,森海塞尔一直比较保守即使是IE800这种旗舰产品也一直让很多森海的烧友失望,高频齿音问题比较突出,没有达到烧友内心森海的高度。森海塞尔的总体声音风格是:透明、细腻、平衡,偏向冷色调,重播古典音乐声音极为准确,但播放低频成分较重的电子摇滚乐、舞曲时不太合拍,重播人声则略显冷漠。

《非专业的HIFi科普——耳机品牌篇》

  • AKG (爱科技)奥地利著名耳机及话筒生产厂商,其产品在专业领域有着很高声望,这三个字母就是专业精神与声音品质的代表。AKG的耳机大多有着专业器材的风范,很多型号阻抗极高(如永恒旗舰KK),不适合家用。当然在便携式耳塞里面曾今的K系列一直是传奇般的存在,当然近几年也在“万元以下”听个响的时代被一些云玩家推下神坛。其共同特点是:准确中性,有监听器材的风格,但声音的活力稍欠,低频普遍偏薄。

 

《非专业的HIFi科普——耳机品牌篇》

  • Beyerdynamic(拜亚动力) 德国耳机专业厂家。提起拜亚话筒、耳机和其他音频产品,专业音响圈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老一代的音响专家们对于拜亚话筒(过去中文译名为拜尔话筒)更是情有独钟,因为在60年前,拜亚话筒几乎垄断了全世界的话筒市场,从诞生至今,拜亚公司都一直在生产世界上最昂贵的话筒,所以可以这样说,拜亚乃意味着高品位和高品质也。高质量的产品与高新技术的紧密结合是拜亚刻意追求的目标,从1925年生产第一只话筒及音频产品开始至今,拜亚的产品一直处于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在Beyerdynamic(拜亚动力)耳机领域DT系列一直是对标Sennheiser(森海塞尔)HD系列的存在,声音也如德系一如既往的严谨均衡,但是奈何Sennheiser(森海塞尔)在头戴式品牌影响力太强大,近些年一直被压着。

《非专业的HIFi科普——耳机品牌篇》

  • Grado (歌德)美国最著名的耳机及唱头生产厂,以设计者Joe Grado 的名字命名。从外观就看出强烈的美式工业风格,老式的外型也是Grado的独有标记有些型号看上去简直就是二战时期的产品。声音作为美式调音的代表速度快、力度足、音色温暖浓郁,高频、低频都有一定的夸张,产品系列覆盖平价的SR系列及旗舰RS1,但均保持着极高素质。其中SR60和SR80两款是以“超值”闻名的热门产品,经常荣获各类音响大奖。总的来说但正因美式调音的缘故Grado特别擅长摇滚乐、爵士乐、舞曲等,播放古典音乐和风格冷艳精确的德系声音代表Sennheiser(森海塞尔)、Beyerdynamic(拜亚动力)等德系耳机厂商形成鲜明的对比,当然正因如此也很有着独特魅力。 所有的Grado耳机阻抗都是32欧姆,很容易推动,对前端的要求比Sennheiser(森海塞尔)、Beyerdynamic(拜亚动力)等这些动辄阻抗300Ω的品牌要求低很多。

如果对一些耳机专业名词如:三频(低频、高频、中频)、低音下潜、齿音、阻抗等名词不了解的笔者推荐读者可以去看B站:爱否科技的《完全音频发烧指南:揭露玄学的外衣》 视频自行科普。

三、其他著名大厂——列举部分为笔者了解品牌

日系耳机——宅男最爱“女毒”系

《非专业的HIFi科普——耳机品牌篇》

  • Sony(索尼)谈及Sony不得不说“Sony大法好!!!”。对于sony耳机而言最近都是以功能性耳机——降噪耳机出现在人们眼前,从出生就夭折的索尼降噪豆一代,到撼动降噪王者Bose(博士)的WH-1000XM3,到如今全网一片好评的降噪豆WF-1000XM3、似乎在HIFi领域最近并未展露头角,单其MDR系列一直在高端HIFI耳机战场有着自己的一些之地。其XBA系列也曾是市场中如火如荼的入耳式HIfi耳机,索尼耳机可以提供高性能和卓越的音频清晰度,甚至无需放大器。索尼耳机呈现出一流的音质,并且一如既往地通过其音频技术带来领引潮流的创新。

《非专业的HIFi科普——耳机品牌篇》

  • audio-technica(铁三角)作为日漫三玖代言品牌,常常以木头做耳机碗。其下众多产品有着鲜明日漫调教风格,“女毒”者最爱爱耳机。可以更好的感受“老婆”甜美的声线,其外观够撕漫,颜色够闷骚,名字够“Bi~~~”拟声词(如MSR——7陌生人妻),当然在其高端领域W系列铁三角一直秉持着日本匠心下的一流外观设计、一流做工、一流声音体现,如近期刚刚上线的W5000。

《非专业的HIFi科普——耳机品牌篇》

  • Denon(天龙)日本天龙(DENON)可能初级玩家并不是很熟悉,但是老一辈应该都很熟悉,现已与另一家历史悠久的影音公司马兰士合并。天龙近年的新系列耳机已经在欧美市场引起了很大震动,其中D5000、D7000两款高档耳机已被公认的高档动圈耳机里的顶级作品。AH-D1001 是天龙新系列耳机里的中端机型,定价也处于本次试听的中间位置。虽然耳罩外侧以及支架部分带给我们强烈的金属质感,但实际上它们都是由塑制材料打造的。支架与耳罩结合的部位能够做小角度的旋转,对于戴眼镜的玩家,不必担心耳罩会压着镜腿了。类似的设计在索尼MDR——V900HD身上也能见到。另外的一个相似点是: AH-D1001与MDR-V900HD- -样,都是密闭式设计。这也再次体现了日本厂家对密闭式耳机的钟爱(欧美厂家更喜欢开放式设计)。
    AH-D1001的声音非常纯正而平衡。它的低频比较丰满,量感充分,同样,高频延伸也非常好,而且各频段的声音表现很平均,属于那种让人越听越自然耐听的类型。在千元左右的价位中,它没有明显的缺陷存在,而且对音乐类型也不挑剔。如果不确定自己对音乐的偏好,那么它绝对是个中规中矩的选择。适用方向 古典、流行、轻音乐都效果不错,强劲的摇滚稍弱。

美系耳机

《非专业的HIFi科普——耳机品牌篇》

  • Shure(舒尔)动铁四大天王之一,一个经常在明星耳返中出现的品牌,在音质方面是业内最好的之一,使其成为喜欢听音乐爱好者的热门选择。其耳机主要以SE系列入耳式耳机为主,对前端要求较低,适合直推,在佩戴方面非常的舒适,隔音非常棒,带上耳机之后,外界的声音基本上被隔绝80%左右,开了音乐之后也几乎听不到杂声,整个听音乐的过程都很享受,在声音方便偏暖且厚实,听久了也不会耳朵,尤其是提升了低频的性能,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听音体验在佩戴方面非常的舒适,隔音非常棒,我自己深有体会,带上耳机之后,外界的声音基本上被隔绝的差不多了,开了音乐之后也几乎听不到杂声,整个听音乐的过程都很享受,戴好耳机后如果不开音乐外界的声音感觉也有几乎80%都听不到了,开了音乐就不用说了。在声音方便偏暖且厚实,听久了也不会轰耳朵,尤其是提升了低频的性能,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听音体验。缺点也有比如其往年旗舰SE845耳机的原装线程声音比较干涩缺乏弹性,不能发挥其耳机的全部实力,需要升级线材,适合折腾。

《非专业的HIFi科普——耳机品牌篇》

  • Bose(博士)美国最大的扬声器厂家之一,在家庭影院、车载音响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耳机领域一直是降噪耳机王者般的存在,在民航领域经常可见其身影,但是声音素质相当一般最求音质党基本上可以忽略,从往年来看其耳机设计真的很丑很丑很丑很丑!!!去年被降噪新秀Sony WH-1000XM3弯道超车,一路吊打,地位受到一定威胁、但今年Bose一改往年“土狗”设计推出700不知道会不会挽回颜值低的毛病。

四、总结

洋洋洒洒不知不觉就写了这么多,最后给大家做个品牌总结:

古典:Sennheiser(森海塞尔)、Beyerdynamic(拜亚动力)、Denon(天龙等头戴式大耳,需要强大的前端推,当然森海旗下的IE系列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女毒:audio-technica(铁三角)、Sony(索尼)

摇滚:Grado (歌德)、beats

人声:AKG (爱科技)

杂食:Shure(舒尔)、AKG (爱科技)

降噪:Bose(博士)、Sony(索尼)

蓝牙便携工作:iPhone手机:AirPods;安卓:我没有安卓手机,没有用过不作推荐。

PS:

  1. 当然还有市面上还有很多耳机品牌,笔者因为不熟悉,只试听过一些所以不在这里片面测评。
  2. 如果有人beats怎么样,我只能说那是“真正的音乐”动次打次,容易带入其中身临其境,有图为证:《非专业的HIFi科普——耳机品牌篇》
  3. 至于国产、自媒体产品后期出一个专栏做一个云推荐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4. 当然有人会问到音源、前端、耳放、动铁、动圈、线材等等问题,这个我们后面有时间慢慢讲给大家听。
  5. 人类对于声学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不过迄今为止并没有什么十分令人信服的声学参数可以准确描述一个耳机的好坏。这也就出现所谓参数党 vs 听觉党的现象。有人热衷于给耳机做频响测试,而另一些人则完全相信自己的耳朵。所以耳机听感这东西从某种程度来讲是个玄学,“甲之蜜糖 乙之砒霜”。

让我们科学地发烧:我对调音的一些见解

By: 胡中元
11 April 2020 at 17:32

耳机毁一生,单反穷三代。我竟然又开始研究 HiFi 了!?

我的第一款 “HiFi” 耳机是高中的时候买的苹果 Earpods,有线的那款。当时见那造型实在新颖,为了外观于是下血本下单了,竟没想到和我之前听过的 20 元天桥耳机有一耳朵差异,同一首歌听到了好多之前没听到的声音 -.- 从此,我的发烧之路就开始了,高中到大学从 20 元烧到了 2000 元。前几年退烧了,半生归来仍是苹果,Airpods 本身声音素质不差,同时真无线用了只能大呼真香,相比 HiFi 高保真,可能便捷才是更重要的,毕竟耳机还是用来听的~

最近又回去研究了一下 HiFi,发现自己读研之后确实变了 -。- 曾经在贴吧微博看的津津有味的测评文,什么结象感、空间感、密度、动态。。。现在看起来拉倒吧,这些名词要有多玄有多玄,没有任何明确的定义。。。

于是我花了一个周补了补声学方面的各种知识,从发声原理到传输协议,收获还是挺大的。为了让大家科学地发烧,远离风电火电的脑残文。这篇文章主要讲讲以下几个方面:(所有内容均非玄学)

  1. 什么是频响曲线,什么是目标曲线
  2. 耳机调音非常影响听感,但并非购买时主要考虑的。
  3. 因为我们可以通过 EQ 来调整频响曲线。

啥,要我调 EQ?可能很多烧友已经坐不住了,认为 EQ 作曲人和耳机厂商早就为我们调好了,我再调那就是画蛇添足了。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而这种观点可能并不太正确。


Airpods Pro 的频响曲线

在声音素质都过关的今天(天桥耳机除外),调音对于一款耳机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即在不同频率下的声压级,有的耳机低频突出,有的偏高频,有的则三频均衡,这些文字上的描述其实都可以通过频响曲线衡量。而不同的听者也有不同的喜好。

为什么耳机在不同频率下音量不同呢?主要原因是人耳本身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敏感度就有不同,参见 ISO226-2003 等响曲线。当然,有少部分人认为频响曲线应当是一条直线,这也就是监听耳机的目标曲线,我不赞同他们的观点,事实也是听感普遍较差。除非你确认音乐制作人也使用的是监听耳机。

目标曲线

所以,怎样的频响曲线才是好听的?正确的?这便可以用目标曲线来衡量。

常见的目标曲线有哈曼曲线、Vsonic、音特美等,其中哈曼曲线用的最多。这是哈曼通过主观测试,得到的所有人都喜欢的平均曲线。但对个人来说,哈曼曲线并不一定是最好听的。更不能说这是“正确的调音”,只能说哈曼作为第三方,所提出的这条调音曲线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Harman 耳机曲线

如上图所示,哈曼曲线在不断地更新(低频越来越多了 23333),其中 OE 为头戴式耳机(Over-ear),IE 为入耳式耳机(In-ear)。需要了解的是,作为中频的人声一般在 600-3kHz,某些处理过的女声也能达到 6k,这便是通常说的高频区域。此外,15k 及更高的超高频部分在音乐中几乎没有有效内容,频响曲线中一般不考虑。相关内容参见:常见声音频率范围

上图是 beats 入耳式耳机和我目前听的索尼三代降噪豆
黑色为耳机频响曲线,蓝色为目标哈曼曲线
可以看出,我的耳机三频基本均衡,而 beats 调音则,,,很有特色 ^O^

传统 HiFi 火拼的战场

我把传统 HiFi 耳机定义为使用 3.5mm 等模拟电路的耳机。而非现在内置 DAC 的耳机,即使用蓝牙或部分 Type-C 以接收数字音频信号的耳机。

如上图所示,传统耳机工作在最后一层,所以需要搭配前端(前三层)或耳放(第三层)食用。而内置 DAC 的耳机直接工作在后三层,不存在推不动、推不好的情况。

很多人说,成本价 300 的传统耳机为啥要卖 2000 呢?有人回答是物料成本确实很低,但因为调音的研发过程费时耗力,定价就高了。

是的没错,传统耳机由于接收到的是模拟信号,需要通过耳机呈现出目标曲线,这里的调音则是声学上的设计与实验:在合适的地方开孔、改变振膜位置、改变耳机线的材质甚至长度。较为复杂,难以轻易得到好音质,而这正是传统 HiFi 火拼的战场。

而内置 DAC 的耳机,则可以通过内置的 DAC,直接将调音后的数字信号输出(可以理解为 EQ),直接得到目标曲线!调音的难度大幅降低,事实上内置 DAC 的耳机确实调音都相当优秀!(包括蓝牙耳机(天桥蓝牙耳机除外))。这里比较好的例子就是索尼的头戴式耳机 1A 和内置 DAC 的 1ADAC,苹果的有线 Earpods 和蓝牙 Airpods,大家均普遍表明后者要更优秀一耳朵。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蓝牙耳机:以前的蓝牙耳机有音质差的刻板印象,原因全在于 SBC 传输协议。关于蓝牙传输协议近期我也研究了不少,在下一篇文章会提到。而对于蓝牙耳机的调音,由于有内置 DAC,能实现更加优秀的声音。

通过 EQ 得到好声音

了解完上面的知识,那么 EQ 作为耳机调音的补偿手段,其意义便不容置疑了。甚至相比于烧友们为了提升低频换海绵套、为了提升高频而换镀银线,调 EQ 是更精准,也是很合理的做法。

有的烧友认为,EQ 作曲人和耳机厂商早就为我们调好了,我再调那就是画蛇添足了。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关于这种观点,我的看法如下:

1. 针对某首歌或某类歌的 EQ 是无意义的。例如流行 EQ、摇滚 EQ 等。

2. 调混响强度更是无意义,例如浴室、演唱会啥的。当然,和上述的 EQ 一样,如果想把听腻的原曲换个曲风听听,那是 ok 的。

3. 针对听者的 EQ 是有意义的。用于满足听者对某个频段声音的偏爱。

4. 针对设备的 EQ 也是有意义的。用于中和某个设备本身的三频不均衡,将其调整至目标曲线。

调 EQ 的方法

具体怎么调,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听者耳朵收货,手动拨 10 段均衡器啦,但这可能有点难,所以也有更简易的调整方法,以网易云音乐 App 为例:

通过高频和低频两个旋钮,很容易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声音。而如果需要提升中频,那么把高频低频都拉低就好了。之后,可以再使用 10 段均衡器进行微调。

同时对于某个听音设备来说,我们也需要调 EQ 以中和耳机本身的三频不均衡:

一般来说,是通过耳机型号 + 频响曲线(或 frequency response)作为关键字,在网上找到音频爱好者们对该耳机的客观测试数据,再与目标曲线对比,得到 EQ 增益。

而现在音乐 App 均推出了 “设备适配” 功能,小米也有米音功能。这其实是将耳机厂商在硬件上没有完美实现的调音,通过软件让手机 DAC 代为完成,非常好!

除此之外,Github 上 jaakkopasanen 的 AutoEq 项目 很棒,他收集了市面上众多耳机的频响曲线,通过 Python 计算了与目标曲线的差异值,并给出了在 10 段均衡器上的参考设置。

拿上面提到的反面教材 Beats urbeats3 为例,在使用了其提供的 EQ 后,频响曲线从黑色线调整到了蓝色线(理论结果):

这个开源项目另外还能看到各款耳机的频响曲线,还有 Q 值可变的 EQ 设置,都挺有意思的。

总结

这篇文章简述了频响曲线和目标曲线的意义,同时也说明了通过 EQ 来调节频响曲线的意义所在。通过 EQ 我们能得到任何想要的频响曲线。

那么是否可以认为耳机的调音不再需要特别考虑了呢?非也,因为 EQ 调整必然会导致音质的损失,这和用 PS 调整图像曲线有异曲同工之妙:降低亮度不会损失画质,但提升亮度是无法带来更多信息的。

所以,如果能直接买到适合自己调音的耳机,或者使用物理的方式调音(腔体声学设计、耳棉、耳机线等),肯定是优于 EQ 的。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明白,由于有 EQ 的存在,调音的差异远没有某些水文中说的那么大。那些主观测评硬是可以把 “白开水” 吹成 “三频突出”,把 “人声贴耳” 贬成 “低频下潜不足,高频毫无空间感”

我们得拒绝无脑的耳机主观测评,以科学的方式发烧~

于是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选择一款调音没有大问题的耳机即可,更重要的还是耳机的素质和附加功能。至于 “素质” 到底是什么,经过我这段时间的研究这其实也是可以量化的一批指标的,我将在下一篇文章展开介绍对耳机素质和附加功能的介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