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38th 从地狱回来

By: Steven
20 March 2025 at 12:36

突然间哐啷一响,我顺着声音望过去,看见一只金属盘子撞在了桌角上,盛放在上面的几盒药物噼啪啦地掉在地上。面前这位配药师一边非常尴尬地捡起药物,一边连忙对我面前的另一外工作人员说: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看见帅哥了,有点激动!」

我面前这位工作人员呆了一会儿,配药师赶紧伸手,指着我:「我说的是他。」

上周五早上去医院拿药的这一幕,我到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很有意思。有趣的点并不在于她因为看到我而打翻东西,这并没有让我觉得有什么可沾沾自喜的,而是我注意到了自己心态上的变化。倘若是前些年有人对我说这样的话,我很有可能心中会升起一种厌恶,并且会和对方保持警惕的距离;但那天,我心中并没有出现任何不悦的情绪,而是非常礼貌的平和地接受了这件事。

最近这一个月,我感觉自己好多了。

那天早上,我不到 7:00 就起床了,洗漱完赶紧骑车过去工作室把前一天晚上打印的模型收了,再开启另外一个部件的打印任务,然后赶紧回来吃早餐,送小柒上学去。送完小柒我又紧接着跑回工作室收模型,再开一个新的部件,然后直接从工作室出发去医院。非常快节奏的一个早上!

我对于「预约医生挂号报道缴费」这一套流程已经非常熟练了,和第一次的慌张相比,我现在面对医生已经轻松多了。我告诉她,我最近一个月因为上个月那件事,调整了自己的作息,每天晚上 10:00 到 11:00 之间就躺在床上,大概需要半个小时左右睡着,第二天在 7:00 左右醒来。稍微处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家务,然后送孩子去上学。我也把吃药的节奏从每一天的晚上,调整到了每一天的早餐以后,并且按照每日早中晚三餐的步调,吃她上个月给我开的新药。我明显感觉我这个月的状态好了很多,或者应该说,我感觉我整个人正常了很多。

我意识到了,这些药物对我是有用的。

但我向医生提起了另外一个担忧。因为中途有那么两天时间,我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导致中午和晚上那两顿药忘了吃,或者没有机会吃,以至于我在第一天的晚上感到非常焦虑,而第二天的晚上几乎有一点要到失控的边缘。我感觉非常不妙,这种不受控的危险是我非常害怕的,我特别害怕因为自己的病伤害了家人,伤害了我爱的人。然后我就问她这个新开的药会不会会有什么依赖性,因为我明显感觉我一旦离开了它,我就变得不稳定了。

医生跟我了解了一下情况,她说这种药的半衰期非常短,我的这种表现并不是对药物依赖的表现,而恰恰相反,是因为我的身体对这种药非常敏感,它很有效的调节了我的情况。这就好比高血压高血糖的病人,他们需要长期服用一些药物来控制身体的内分泌表现。如果是成瘾类的药物,通常会导致不断叠加更大的剂量去控制病情。她说让我放心。

她可能也从我那天的语气神情和姿态,包括我对于过去一个月的描述,感受到了我确实病情稳定了,我甚至能从她的语气神态里面感受到了一种放松和放心。这跟我前几次见到她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无论这种感受是来自于她真实的变化,还是我内心的投射,这都不重要。

我的感受变好了,那就是好了。

事实上,在我问医生这个问题之前,也是筱烨问我,她说你只是两顿没吃就会有这种波动,会不会不好?但经过跟医生这么一聊,我反而觉得,如果我有一个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有明确的药,它也不会产生成瘾性,那对我来说,哪怕要让我一辈子服用这个药物,我也不会有什么焦虑和不安,因为我有了一个明确控制风险的方法。退一步说,假如这种药将来对我无效了,我还可以找到其他的药物。

这几个月的体验让我越来越明白了一件事情,身体和心灵确实是两位一体的,不存在独立于身体的单独存在的灵魂。我们的思想跟我们的身体就是同一个事物的两面,是两位一体,而不是容器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说回来,这一个月其实也挺多事情在忙的。

月初的时候,在我上一篇博客讲到 3D 打印增加配重的那个问题里头,那一个项目是我给小柒他们舞蹈队做的一个纪念性质的奖杯。当时是在比赛之后,我跟他们说你们表现得非常好,我要做一套奖杯奖励你们所有小朋友。这个承诺就变成了一个自我驱动的任务,我要完成。而且非常巧合的是,它成为我的工作室正式注册以后的第一个完整的项目。

其实我只想把它做成一个让小朋友开心的玩具,然后它看起来要像一个奖杯。中间做过那么两三版,都不太满意。有一天筱烨就问我,你为什么不尝试用他们当天比赛的那个造型作为灵感去设计呢?因为这毕竟是一个纪念品性质的礼物。于是我顺着她的思路往下想,不断地调整形态比例,不断地通过打印机来验证和修改想法,改了很多很多次,最终做出了这一个有九个零件构成有八对组装关系的小奖杯。

顶部是孩子们当天表演的造型,这个帽子是一个非常有记忆点的东西,我甚至还原了他们腰上那一条会晃动的红色头巾,中间这个金色的圈是一个类似于指尖陀螺的轴承结构,孩子们拿在手上,拇指正好可以放在这里面去把玩这一个能旋转的小玩具。底下的黑色底座,就是上一篇日志里面说的那个零部件。在最底下,我预留了一块可以定制每一个名字的小牌子。八个孩子,我制作了八个名牌。同时还单独做了一枚,是送给舞蹈室的。

这个东西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是由于我需要量产 12 个,所以我还是发挥了作为工业设计师的特长吧,尝试用一种量化的思维来设计这个小东西。这也是我第一个通过3D打印机来完成的,从草图到结构、设计、量产整个程序的第一个项目。这是这个工作室成立以来的第一件作品。它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但送到孩子们和老师手上时,大家的喜悦是完全掩盖不住的。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奖励。舞蹈室的创始人甚至把这个奖杯放在他们前台背景墙上最显眼的地方做展示。既让孩子们开心,又跑通了一条新的流程,我觉得非常高兴。

完成这件事情以后,我忽然想起了去年给汉洋他们推荐的金属 3D 打印辽塔的事儿。于是我就问汉洋和轶轩,之前他们打印的那个模型,能不能发我一份试试看,我想看看我手上的打印机在打印这种实物扫描建模的模型时,能做到什么程度。他们给了一个我们当时一起去沈阳扫描的无垢净光舍利塔的缩小模型。

打印还是挺顺利的,精度也相当不错。但毕竟 PLA 和金属的分量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塔在手上还是太轻了,尽管我可以往里面增加配重,但还是感觉不太对。

我尝试在这一个 STL 的文件上去做一些增减,修复一下这个模型,在测试的过程当中,我忽然想到另外一件事:

Funes 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将物理世界当中的,这些对人有意义的东西进行建模数字化,采用的方法是非常亲民的摄影测量法,用无人机拍摄许多张图片,由软件生成模型。我自己之前也尝试过用 iPhone 上面的软件来扫描身边的物体。我实际上可以尝试把物体进行扫描,再通过 3D 打印机把它复制出来,而不仅仅只是在屏幕上,让 AR 的图像和那个物品摆在一起。它们是在两个时空里存在,但我现在有方法让他们真的同时存在。

所以我就尝试用 iPhone 把身边这一把宜家的椅子进行了 3D 扫描建模,并且把它通过一系列的转换,形成能切片的三维文件,打印了出来。

这个微缩的模型和真实的本体,上下叠放在一起的时候,制造和复制的喜悦在心里激起了一个无限蔓延的波纹。

忽然发现,我不是那个唯一的人。

在国外的 3D 打印社群里面,有一位叫做 3DFiti 的艺术家。

这种艺术形式的方法,或者说流程,是使用 3D 扫描仪在街头或者任何一个你感兴趣的场所,把它缺失或者破损的那一块进行扫描建模,再把这一个文件作为基础,在上面添上一些造型。它可以是很基本的型态补全,也可以是一些锦上添花的创作。总之,它的表现方式,是通过 3D 打印的物件,嵌合在城市中那些破损的角落里,让它成为一件微小的雕塑。如果你有幸发现了这一件雕塑,就可以把它拿走,而这个雕塑的底部会藏有艺术家的个人信息。

这种创作项目非常适合我,我会尝试一下。

这段时间还做过另外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一开始呢,源自于我想做一把塞尔达传说里的大师之剑,当我真的把这把剑做出来之后,我又忍不住拿去给阿吉炫耀,因为他是非常资深的塞尔达狂热粉,也是他把塞尔达推荐给我的。他拿着那把剑,爱不释手,同时我又从他口中得知他那个架子鼓的鼓钥匙不见了,于是我心中萌发了一个念头,如果我可以用大师之剑的造型做一把架子鼓钥匙,他应该会很开心。于是我说:

「没事儿,我给你做一把。」

经过了几天的调整测试,我真的给他做了一把这样的大师剑鼓钥匙。当我把这东西交到他手上的时候,他非常激动、非常开心,而他的喜悦也感染了我。

因为我已经很多很多很多年没有感受到,这种由设计给人带来的快乐了。

设计本身并不是问题,而是我所处的环境的问题,但这不重要,我现在有了可以继续享受这种设计所带来的美好的机会了。

但我必须强调的是,这种快乐并不是以成功为前提的,并不是说我成功地做出了一样东西,它让我快乐。因为在我看来,失败同样也是可以享受的。因为正如我上篇日志所说的,我喜欢那种圆满的失败,因为圆满的失败意味着我能从中得到一些珍贵的东西。它能够让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以及如何去处理它。当我手上拿着 3D 打印这种能力时,我比以往更加盼望着「失败」这件事。因为「失败」就意味着迭代和调整的机会。类似于生物演化的过程,用无数的个体去进行尝试,最终,这些方案中,失败的就会死亡,成功的就会留在基因里,一代一代地推出一个优秀的方案。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B站空间的封面上,写了这么一句话:

这段时间里,我尝试改进手上的这一支打火机。我平时用它点香或者烧一烧模型上多出来的拉丝,但是它很容易把旁边的挡风罩给烧化。于是就拆开来,研究它的结构。我发现这里面似乎有很多我可以重新设计的机会,于是我一遍一遍地试,但目前为止这个项目还是失败的。因为我发现这个东西的公差的容错范围非常宽,而我摸不准那个度。虽然我制作的零件可以非常好地装在上面,但它运作起来就是不太顺畅,很容易卡住。我仍然没有找到那一个刚刚好的平衡,还得再花点时间试试看。

说起这种尝试跟调整,我真的挺佩服 3D 开源社区里的各位人才们,从这个社区里面受益良多。

这段时间我打印了很多社区的模型,有玩具,也有打印机工具,他们真的都在其中投入了很大的热情与耐心,设计出了非常优秀的作品。

这个小人,我最开始是在淘宝上无意中看到的,而且它的流行程度甚至可以用泛滥来形容。根据我的经验判断,这个东西应该不是国内工厂自己设计的东西,虽然它看上去就像是那些没有牌子的野生玩具厂自己做的小玩具,但它的设计显然是非常精心地考虑过了。这时候我才发现,它是来自于开源社区的作品。而且,这个作品由于设计太过优秀,甚至衍生出了大量二次三次四次的创作,出现了大量的周边。这就像一个百变的演员,你可以把它变成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角色!真了不起!

在打印社区里的作品时,我也学到了一些 3D 打印特有的工艺。比如这个干燥盒的网孔,并不需要我自己去建模,只需要像这位设计师一样,考虑好整体造型,并且在最后打印的时候,把顶面和底面的层数设置为零,就可以实现这种巧妙又精致的网孔。

这么说起来,这一个月好像没有做什么很正经的事情。但过去这一个月,我又确实感觉到非常充实和安心,一方面是给孩子们做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各种玩具,我自己也通过打印机验证测试了很多的想法,而且其中一部分的想法是可以商业化的。这一点阿吉也跟我表达过,看看我们能不能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出来。

同时,我也跟一些朋友聊了一下我和工作室的近况。大家对于我近期的变化还是感到开心的,我们也探讨了一些创作和工作上的思路,我有预感今年会有很多有趣的合作机会。所以这段时间还是得抓紧,把该做的准备先做一下,比如把工具给完善起来。

说起来,年前跟 Toby 录的那一期播客,我前几天也终于开始剪辑了。因为阿吉给我写的曲子,也做完了。我这几天就开始一边听一边剪辑,一边在合适的地方放入这首 BGM。它跟我之前播客里用的 BGM 不太一样,会更轻松俏皮,也希望自己接下来能用一种更放松的姿态,去面对接下来要面对的一切。我希望大学时代从班长的嘴里说出来的那一句对我的评价,能重新出现在我的身上:

我好羡慕你能那么舒展!

昨天轶轩带着新婚喜糖来看我了,从十点半一直聊到三点半,这半年来应该没几次这么长时间的聊天了,有点累,但也挺开心的。他顺便亲自给我演示了一遍,如何把 645 的负片去色罩,我想我接下来有得忙了:

处理去年九月的辽塔胶片;剪辑和 Toby 的播客;做答应给 Toby 的按键套尺;剪辑猫王的普罗米修斯的视频;两期计划中的播客要找人去录制;整理写完辽塔之行的博客;海拉鲁地图磁吸电闸盖和自己建模的大师之剑,都是排着队要一件一件做完的事。同时还有两个潜在的品牌推广的项目,以及一个未成形的设计案子,和 3DFiti 的创作。

正如昨天和轶轩聊到的,我们现在都越来越难用「某种职业」来描述和定义自己了,但这不是坏事,因为我们都愈发丰富了。

好吧,别了 37 岁!比我大一天的孟德早上说,满 38 减 20,那就借她吉言,在今年找回 18 岁的活力和状态吧!

读《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有感——生活处处皆学问

By: jane9309
8 March 2016 at 15:16

之前曾稍微了解过产品经理这个职位,毕竟是计算机专业出身,总会或多或少听到一些传闻。正好最近阿里又开始招实习生,挑了几个岗位打算充分利用下暑期之后继续读MSC,其中就有产品经理一职。于是把之前看到的相关书籍翻了出来,最终买了这本据说适用于-1至3岁兴趣人士的电子书。

在看到1.4节的入行经历之谈时,越读越惊讶,因为他的对产品心理上的描述真的是太符合我之前的一些感受了。2015暑期,我在香港的一家网络游戏公司做网页开发,由于通勤时间长,大概来回两个小时,所以晚上通常八九点回到宿舍,整个人非常疲惫,基本刷刷微博看看视频就洗洗睡了……当时粉上一枚鲜肉,杨洋,在粉圈里除了日常投票、围观撕碧,总想着,也许我能做点什么,有意义的,又能够在香港这里做到。群里也有不少高材生,许多是在国外的,这样建youtube频道就比较方便。其中有个在美国实验室的北大女生,有一回哭笑不得地说道“每次早上起来都看不懂微博画风了”,因为小生上升时期微博上总会有各种粉粉黑黑的事端,而且大部分是在内地的白天进行的,所以对那些身处国外尤其是北美的学生党乃至工作党而言,睡一觉刷微博便是“改朝换天”一样233。

我便琢磨着,要不,做个日报?羊圈日报?我搜索了微博,因为之前也有类似的粉丝报刊出来,如《毒鸡汤日报》,但做了几期便没有下文了,因为语言、封面设计与豆瓣八组的风格有些相似,有时会有很多争议,再者坚持无偿天天做报刊也是要有时间有闲钱的人,PS一个封面估计就要半小时,还有文案呢!所以看着它从日刊,变成周刊,再变月刊,之后无疾而终了……偶尔还会诈尸一下2333……更古老的日报自然也是有的,不过也是粉丝一时兴起做了几期,并没有很认真。

现在的情形是:需求有了,同类产品因利益、时间等问题没有强大而持续的竞争力,而我又有下班后身心俱疲无所事事的这段时间与精力,八月加上开学的一段日子一共一两个月的时间来建立一个日报团队应该够(总会有一些下班后有空闲的工作党吧?),那么,为什么不呢?

当时在另一个粉丝群里号召小伙伴一起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却被泼了冷水,转头自己闷声着手建立微博公号,起了个 @sheep_daily 的名字,账号配着新开的邮箱。办报的宗旨是——提供每日羊圈新闻总结,适用于所有追不上画风的羊毛,包括海外时差党、学生党等。办报的理念是——报喜也报忧。在基本没有宣传的情况下,悄悄地开始了日报试运营。

因为粉圈有时争端很大,在最初几期的日报中,我选择用如播报天气预报般平直的语气来叙述每天发生的事情,有一则则的快讯,也有每日总结。接着发现,既然是想让大家快速获取资讯,那么在新闻的时效性与易取性之间就要做权衡,快讯多了会淹没高度浓缩的总结,订阅者懒得翻阅就与宗旨不符了。而且,古井无波的语气也许适合有争端的新闻,毕竟不是真的“日报”,对于大部分新闻带点感情色彩更能引起共鸣,只要注意敏感话题谨慎发言即可。

慢慢地揣摩着用户的心思,订阅人数破百了,是时候换个风格来打出名号了。开始在140字里塞入越来越多的事情,一条条总结如新闻标题一样精炼,开始加图,加微博截图,自己用一些app来ps日报封面,如下图所示。还开始招人,建立起日报的新闻供应、加工、发布链条。看着粉丝数渐渐破千,虽然每天抽出一两个小时做这些说来挺辛苦的,但还是相当享受成长的过程。

我是属于那种如果没有把自己做的东西做好,就拉不下那个脸让有几千上万粉丝的朋友帮忙宣传,虽然这是能让更多人受益的事情……所以不管是什么时期,我并没有三天两头四处找人宣传,而是自己偶尔翻看过去的日报,统计数据(用眼,凭感觉,哈哈),什么样的日报看的人多转发量也多,什么样的阅读量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排版?还是因为图片?还是文案语气?抑或是太多tag影响了转发心情?每一次有所发现,接下来的日报都会跟着改进,看到阅读量因为某些细微的变动而回升的感觉真的是棒极了!下面的招贤帖链接里也有贴少量的数据,细心观察可以看出一些变化。

在这个时期,虽说建立了日报小组,我承担的工作量还是最多的,下面这个是豆瓣招贤帖里写的工作内容:

=================================================
【日报每日新闻总结主要分成】
①【新闻截图】:尽量手机截图,确保移动设备用户也能看清截图内容;
②【新闻文案】:目前皮下有一位豆瓣人可写文案;
③【新闻整合拼图】:基本使用美图秀秀拼图,一长图对应一条新闻标题;
④【新闻封面制作】:尽量使用当天官方发布的新图进行ps,图片置于九宫格正中央;
⑤【发布新闻】:作为日报当日负责人,为文案拟大纲,分配文案、制图方面的任务。之后登录日报账号,将图片与新闻一一对应好,保证日报于半夜12点前发布。万一遇到极端情况(如成员突然都不在线,呼叫无应答),必须有能力【包干一切】,包括截图、制图、封面、文案。

①【适合经常刷微博的人(即消息灵通的人),随手截屏后上传到群相册,简单粗暴。
②【只要能达到如之前日报文案水准即可,140字内除了一两个tag和一个日期再塞进七八个新闻标题,本程序猿都能做到,豆瓣人更应该不在话下了吧?
③【与文案配合,文案一出成员即可认领两三个新闻,将之前相册里的截图拼成长图。美图秀秀网页版都能做拼图,不用担心技术问题。
④【之前的封面全是我用手机软件做的……当然可以用电脑ps,想做的审美和技术至少达到之前封面的水准……
⑤【由于涉及到账号安全与口碑,在合作一段时间后会根据能力与可靠程度决定人选。

》》》如果对杨洋爱得深沉,对日报十分感兴趣同时符合以上任意一个分工要求的,请不要大意地加入我们吧《《《
=================================================

小组人少时,我基本就是包干,人多时,我也是各种操心“xxx这个是草稿,你拿去写文案;xxx图片拼接得怎么样啦?xxx封面怎么样?xxx时间快到了,检查下发布吧……”因为我会觉得,日报少了我就跑不动了,会觉得其他人并没有动力去及时完成这些事情,毕竟所有人都没有任何报酬,只有虚幻的满足感。于是在九月的时候,我就谋划着“脱团”这件事,因为我还有学业、还要找工作,不可能一直守护着日报,所以必须早点让其他队友成长起来。我开始放手让队友负责更多事情,即使会犯这样那样的错,或者无法及时出刊。犯错能更好地成长,如果我害怕他们犯错我就永远别想对日报说“放手”。我会看着它一代一代地传下去,看着它发展出不同风格,得到更多的订阅数,有更大的影响力……

说了这么多,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有什么关系呢?有的:

“对一个产品的激情总是会消减,或者说市场、公司总是随时在变化,所以产品经理不可能对某个产品从一而终,总有一天要离开它。当我慢慢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发现不能让产品少了自己就不行,于是我总是在产品渐渐成熟的时候,开始主动定规范、定流程,把自己手上的工作一点点分出去,使得自己可以安心地去做其他事情。”——苏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其实道理并不新鲜,“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它出现的时机太巧,如果我去年此时看到这篇文字,我估计不会有多少共鸣,但换做今日,就特别有感觉,会想着“原来我也有类似经历,也算是接触过产品经理所做的工作”(说白了我那是从无到有的微博公众号运营,讲真,差点就开了微信公号,后来觉得团队做事的人手还不够便作罢了)。对了,书挺好的,很适合入门的人看。

上面主要说的是日报内容方面,其实还有好多事情,比如外交(如何与其他公号打交道)、合作(与一些粉丝App开发运营团队在营销方面的合作)、品牌宣传(如借助建立起友好关系的公号进行宣传,或者借助八卦号的影响力(有则日报截图了全民星探,结果被对方点赞,几个小时浏览量就百八十万))、竞争(如何处理后起同类竞争对手以及前辈)、内部管理等等。下午三点了,一写就用了一个半小时,我得赶快复习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