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旧文重温】南方人物周刊|高氏兄弟,被迫反抗的艺术

4 September 2024 at 18:43
CDT 档案卡
标题:高氏兄弟,被迫反抗的艺术
作者:南方人物周刊
发表日期:2024.9.4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主题归类:高氏兄弟
CDS收藏:人物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他们所有的作品,都源于对美与爱、希望与自由的渴望。

file

本刊记者 吴虹飞 特约撰稿 沙然

北京的798位于城市东北角的废弃工厂区,打着艺术的旗号经营多年,时至今日,商铺栉比,画廊林立,业已成为京城喧腾热闹的时尚艺术旅游区、餐馆和婚纱外景拍摄点。7年前,高兟、高强兄弟将工作室搬到了798的尤仑斯画廊对面,并选中了离工作室不远的两棵蹿天大杨树,依照树的长势设计了规划草图,盖起了一间咖啡厅,又模仿卡尔维诺的小说题目,曰“树上咖啡”。

2010年北京的秋天风清云淡,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穿过咖啡厅生长的杨树,一眼望不到顶,树叶薄绿透亮,如翡翠摇曳。

苏珊·桑塔格1975年评述说,“中国和苏联这些国家的官方艺术致力于阐述和强化一种乌托邦式的道德……”而30多年后,高氏兄弟等一批中国先锋艺术家则对此进行了一种彻底反动。评论家保罗·塞菲蒂 (Paul Serfaty)认为,“高氏兄弟作品的一个标志就是诚实,他们试图将过去和现实中最好的和最糟糕的结合在一起。毛小姐的孩子气就是一种对善的向往。”

1985年,高氏兄弟开始对艺术媒介进行最大可能性的探索,包括雕塑、绘画、摄影、数码影像、装置艺术、行为艺术以及一种被高氏兄弟称作“发生艺术”的新兴艺术形式。

从2006年到2010年,他们一方面继续做一些行为、摄影作品,在世界范围推广《拥抱》行为艺术计划,创作了《剩下的是骷髅》、《永不完工的大厦4号》、《建筑乌托邦》等行为与摄影作品,另一方面,他们的兴趣从行为、摄影逐渐转向雕塑和绘画,创作了一系列雕塑、绘画作品——《毛小姐系列》、《枪决基督》、《抓小姐》、《肖像系列》等。他们在巴黎、纽约、莫斯科、柏林等地的画廊和博物馆举办了十几次个展,作品被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等多家艺术馆收藏。

file

上访的人

许多年后,53岁的艺术家高兟依然记得,1979年北京冬日的早晨,沿着那条狭长的街道,第一次走进国务院信访接待站的情形。位于陶然亭附近的 “上访街”在他的回忆里是这样的,“街道两旁是上访者搭建的低矮的窝棚,旁边堆积着破烂不堪的杂物,衣衫褴褛的上访者在窝棚前支起简陋的灶具生火做饭。满脸污垢的孩子们在那个狭小的世界里钻来钻去。”

1968年10月1日,高氏兄弟的父亲,济南消防器械厂的一名职员,在“清队”运动中被隔离审查。也是从那一天开始,12岁的高兟就感觉到,父亲可能永远不能回来了。

25天后,兄弟六人收到了父亲因为“现行反革命”的罪名而“畏罪自杀”的消息。

高兟至今还为父亲去世而自责。当年12岁的高兟想,“如果我回来见父亲,我父亲可能就死不了了,因为我觉得也许我会用个人的办法,能让他不去那里,或者让他逃走。”

1979年,23岁的高兟带着为父伸冤的上诉材料以及母亲和兄弟们的重托,只身登上了进京上访的火车。

“我们家在京城还算是有人的。当时在国务院内务部工作的姑姑告诉我,上访者数不胜数,有些人已经在这里住了好几年了,可能从来没被接待过。”高兟目睹了那些绝望的脸,他难以克制地流下眼泪。”

一名工作人员对他说,“你还是回去,在这实际上是没有用的。”一张 “转山东省信访办处理”的信函、一张返回济南的免费火车票就打发了他。“我搭上回济南的火车,发现整个车厢里满满的全是上访的人。我听到了各种方言讲述的各种各样的奇闻冤案,有的是游击队的队长,被认为是叛徒,有的从事地下工作,有的是地主,总之是反正各种各样的人。”那是一辆少见的慢车,似乎是因为满车的冤屈过于沉重,火车开得很慢很慢。

“我们上访了十几年,因为不相信父亲有罪。”

高父最终得以“平反”,是在1980年前后,最高当局下达对文革冤案“全面落实政策”的文件。“一条人命,十几年的上访,最终得到的是三千多块钱的‘抚恤金’。”

25年后,高氏兄弟和一个作家再次来到北京的信访办。当年那些简陋的窝棚早已无影无踪,信访处的大门紧闭着。一些上访者,或站,或蹲,三五成群地聚在门前闲聊。一个独自面壁坐在墙角地上的老年妇女,“穿一件油乎乎脏兮兮的黄棉袄,腰间扎着一根细绳,头发灰白,戴着老花镜,握着一根浅绿色的圆珠笔,聚精会神地写着材料。她像一尊被遗忘的雕像,当我们拍她的照片,她没有一丝一毫惊动。那是一种具有超强意志,或绝对神经麻木的人,才可能有的沉着与专注……”而不远处的永定门火车站,让人有一种时空倒流的感觉:来来往往的乘客、警察、车夫、乞丐、商贩以及那些小姐、皮条客……欢迎来到真实又虚幻的现实世界。

80年代

兄弟俩有相似的面容、接近的发型,姿态和说话语气也相仿。哥哥高兟,生于1956年,与五弟高甡是双生子,而和他一起以“高氏兄弟”的名义做艺术的高强,却是最小的六弟,出生于1962年。

按照高氏兄弟的回忆,母亲是他们对艺术的直接启蒙者。

“母亲的剪纸功夫非常好,尽管父亲惨死给我们家带来灭顶之灾,我们时常担心母亲会自杀,但母亲以常人无法比拟的坚韧把我们抚养成人。她常常信手拈来,随便将一张废纸三下两下剪出一些很有现代感的人体或是舞蹈着的少女和动物虫鱼。我们兄弟的艺术细胞来自我们的母亲是一定的。 ”

1972年,高兟正式拜师学山水画,老师是有着亲戚关系的画家张登堂(现济南画院院长)。张登堂当时因创作《海河》、《黄河》组画在全国已经很有名气,高兟认真临摹了宋、元、明、清以及当代一些名家的大量山水画作,后来被齐白石的学生王天池老先生收为弟子。

在图书馆,他们接触到西方现代艺术,像梵高、高更、蒙克、达利、贝克曼、鲁奥这些画家的作品,当初一见就喜欢了。“与传统的国画相比,感觉西方现代艺术是一种更自由、更直接、更强烈的艺术表达方式。”后来对波伊斯感兴趣,他提出的“社会雕塑”的观念是一种终极性的大艺术概念,至今他们还是很感兴趣。

“80年代是一个理想主义年代,也是一个理想主义幻灭的年代。80年代的新潮美术实际上是80年代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一部分,当时无论是美术,还是文学,戏剧、电影等领域都出现了崇尚创作自由与先锋实验的新潮流。”

1989年,高氏兄弟第一次参加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就是一个当代艺术展,由栗宪庭、高名潞等当代艺术领域重量级人物策划。展览现场人山人海,比现在任何一个双年展、艺博会的观众都要多。他们的充气装置《子夜的弥撒》,用探空气球为材质模拟性器官和乳房的形状。“有人愤怒,有人兴奋,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艺术品,或者说从来没见过有这样亵渎艺术的。”这件在当时看来惊世骇俗的作品得到了栗宪庭的大力支持,他说:“中国现代艺术到你们这儿有点原创性的东西了。”所以,在布展时被主办方有意识地安排在了美术馆一楼装置和行为展厅入口处。

多年以后,美国的艺术批评家苏珊· 黛维丝撰文说,“当时我完全没有想到在刚刚开始开放的中国会有这样的即使放在纽约也是同样具有先锋性的艺术作品。” “这在当时骇世惊俗,既没有许多中国先锋艺术作品通常有意为之的中国符号,也看不到拷贝西方艺术的影子。”这件富于隐喻性的装置作品使高氏兄弟一举成名,成为颇有争议性的先锋艺术家。

政治化的标签,精神性民主,反时尚,最具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当代艺术家等等一系列分科归类式的评价,自1989年那次里程碑式的 “中国现代艺术展”始,就紧随其后。

“反抗是不得已为之”

他们20多年来一直“坚持文化批判的独立态度”(批评家程美信语),他们被公认为以“对于后毛时代中国的反思”而闻名(批评家保罗·塞菲蒂语),但兄弟俩始终认为,他们所有的作品,都源于对美与爱、希望与自由的渴望。

出于各种目的来艺术空间的宾朋过客,既有高官、投资商、巨贾、警察,又有知识分子、文化人、艺术家、作家、媒体、农民、妓女……若高若低,无有不纳。

2002年2月农历小年他们在济南街头向各路人士发出“你愿意与无家可归者共进晚餐吗?”的请柬,“有人暴富或者走向小康,还有人无家可归,但社会阶层的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是有可能打破的。”

2003年春节前,山东某民工为讨薪自焚,高强把这则消息贴在某诗歌网站,而后有诗人发起签名、捐款。青年艺术家韩涛说,他与高兟买了营养品一起去医院探访烧伤民工,护士人手不够,他们俩就一起上前帮忙,韩涛一会儿就被腐肉和药混合的浓烈气味刺激地呕吐,退到一边,而高兟却不以为意,一直跟着忙活。

“艺术家有选择自己艺术方式的自由,要求每个艺术家都去关心底层既不现实,也没有道理。但‘底层’毕竟是我们现实社会中一个巨大而难言的存在,在贫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今天,‘底层’作为一个不能回避的当代问题理应在当代艺术中有所反映……”。

file

雕塑“抓小姐”题材来源于网上广泛流传的图片——警方在“扫黄”行动中将一名街头拉客的妓女强行带走。相同题材的还有一系列绘画作品,描绘了妓女们接客过程中当场被抓时各类衣衫不整的情态。最近,一位穿着皮短裙的女人到艺术空间来找到兄弟俩,自称是“性工作者”,她说:“这个雕塑在我们圈里没人不知道,我想跟你们讲讲我的故事,或者和你们一起合作点什么。”高氏兄弟亦欣然应允,认真聆听。

2010年9月17日,“壮观与净化——高氏兄弟艺术展”在美国堪萨斯KEMPER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这是高氏兄弟在美国博物馆的第一个个展,展出了高氏兄弟近年来的绘画、雕塑和摄影等二十多件重要作品及部分文献和草稿,KEMPER当代艺术博物馆计划收藏高氏兄弟正在展出的巨型雕塑《列宁》作为永久公开陈列作品,与法国著名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的《蜘蛛》并列为KEMPER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标志性雕塑。

高兟偶然念起了阿波利奈尔的诗《蜜蜡波桥》,“让黑夜降临,让钟声吟诵,时光消逝了我没有移动”,你会忘掉他们是艺术家,忘掉他们身上的政治性,而会以为他们是诗人,体悟到带着血温的文学性。

傍晚时分,油画般的云彩低垂,他们停下来凝视那些云。高兟说:“生活便是应当听听鸟叫,看看风景和云彩,或者和可爱的女孩聊聊天。生活不应该总是和政治挂钩,我们做艺术不是为了反抗,反抗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被 AI 颠覆一半工作的前大厂员工,花了 8 个月找到用 AI 工作的新方式|AI 新职人

By: 张成晨
20 August 2024 at 12:04

「小白如何用 AI 做游戏美术」「如何十分钟用 Midjourney 画游戏角色 IP」「如何用 AI 十分钟画出法式风格插画」……

以上是 Boka 的小红书标题,打开帖子会发现,她并不夸大其词,内容都是落地且基础的操作指南。

之前,Boka 在一家海外手游大厂担任了 5 年多的发行美术,2023 年底离职之后,她开始自由地接项目,经营社交媒体,探索怎么用 AI 制作游戏美术素材。

我们找到了 Boka,和她聊了聊怎么用 AI 搞创作。她所分享的内容,就像她的几分钟教程一样,让人感觉到,AI 其实是很简单的工具,只要我们真的去使用。

还在一句话写提示词?你也能用 AI 生成你想要的东西

目前,Midjourney 是 Boka 最常用的 AI 图片生成工具,在她手下产出了法式风格插画、3D 风格 IP 形象、三消游戏美术素材等。

你的 AI,我的 AI,好像不一样。AI 可以让外行也用一句话创作出一张图,但生成具体的、特定风格的作品,对很多人来说仍然是难事。

理由大致有两个,AI 不那么可控,同时,我们可能不懂 AI,不得其门而入。

当我问 Boka,「写提示词有什么诀窍吗」,Boka 淡定表示,「其实懂英语就可以了」。

这固然是一个大前提,其中也有些让 AI 指哪打哪的、具体可行的方法论。

首先,总得知道让 AI 生成什么吧?

拿 Boka 比较熟悉的欧美三消游戏(消除至少三个相同元素的益智游戏)来说,里面肯定有背景图、用来消除的图案、代表各种奖励的图标,如果结合到解锁不同场景的装饰玩法,那么可能还会有沙发等家具。

▲ 左:参考图片;右:Boka 用 AI 设计的三消游戏页面

这时候,需要生成什么物品,直接尝试写在提示词就好,宝箱就是「treasure chest」,钥匙就是「key」。

接下来,怎么确定美术风格?

一种方式是通过学习教程和他人的提示词,并积累一些特定的提示词。

为了用 AI 生成三消游戏的界面,Boka 看了很多用 AI 进行 UI 图标设计的 YouTube 视频。

从中,她就学习到了一个关键的提示词:「multiple item spritedsheet」,用它生成包含多个相关图案的图像集合,这样就更容易保持图标风格、角度的一致,避免 AI 跑偏。

还有一种方式,是让 AI 告诉我们用什么提示词。

再拿三消游戏举例,如果背景图需要实现从天花板看下去的顶视效果,怎么写提示词?

Boka 的方式是,先别急着写,找到一张符合我们要求的图片,上传给 Midjourney,让它的 Describe 功能去给出这张图的提示词。

同时,AI 给出的提示词不必照单全收,我们只需要其中和视角有关的部分,「a top-down view of an interior room」(室内房间的俯视图),结合到自己的提示词里。

但只写好提示词,仍然是不够的。很多 AI 图片的风格是一种样子,光亮、油腻、缺乏个性,让人见之即忘。

Boka 解释,这是因为,AI 模型的本质决定了,它的画风是趋同性的、大众化的,只靠语言描述一个画面,AI 生成的往往就是一张普通的、无聊的、符合欧美审美的图片。

同时,语言也并不精准,很难直接生成我们想要的风格,说到「中国风」,一千个人心中可能有一千个答案,AI 也不懂我们想要哪种。

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垫图」,给 AI 一个明示。如果在 Midjourney,上传相关的图片,使用风格参考功能「–sref」,就可以锚定画风。

可以说,提示词保持不变时,垫图直接决定了图片的质量和风格。垫图选择得越有风格,生成的图片也更不落窠臼。

按照 Boka 的经验,垫图无需复杂,越简单,效果越直白。拿一个欧美卡通风格、空白背景的箱子当垫图,就可以让平平无奇的图标,变成符合欧美三消游戏风格的图标。

▲ 左:普通箱子,中间:垫图,右:欧卡风格箱子

这些生成图片的经验,都是 Boka 从学习教程、亲身实践中得来的。

Boka 相信,尝试得多了,提示词也好,工作流也罢,我们很快就能摸索出自己的一套 AI 方法论,并熟能生巧,因为她觉得,「AI 其实门槛挺低的​」。

不着急拥抱 AI,但一旦上手就要用好每个功能

满打满算,Boka 上手生成式 AI 也只有八九个月,最常用的只有三个工具:ChatGPT、Midjourney、KREA(一个高清修复软件),心态很「大道至简」。

Midjourney 在 2022 年 7 月就面世了,但之前看到一句话生成的图片,Boka 并没有什么强烈的、被冲击的感觉,因为质量都不怎么样。

今年年初,AI 生成图片工具有几波大的更新,技术更成熟了,可控的小功能更多了,渐渐让 Boka 看到了商业化的可能,她才觉得,是时候认真对待了。

▲ Midjourney V6.1 版本

对于新的技术,Boka 的态度是,学是肯定要学的,但可以再观望一下更加成熟的产品,要不然会花费很多无谓的精力。等到真正上手了,那就要物尽其用。

Midjourney 老生常谈就是那么几个功能,但是我觉得把这几个功能用好,也是一个非常需要练习的过程。

AI 仍然不完全可控,跑图是日常,但总有一些解决办法,让 AI 不那么放飞自我。

Boka 用 Midjourney 做过不少 IP 设计,经常用到它的两个功能:风格参考功能「–sref」,锚定画风;角色一致性功能「–cref」, 锚定人物形象。

▲ Boka 用 AI 将 2D 画风转成 3D

如此一来,多次生成之后,图片之间的相似度仍然保持在 80 到 90%。

有时候,AI 生成的图片不够完整,比如,我们希望得到全身的 IP 形象,但 AI 给出的结果没有脚。

Boka 建议要么多试几次,要么用 Midjourney 的扩展图片功能「Zoom Out」,扩展画幅,让 AI 生成原来缺少的部分。

▲ 左,扩图前;右,扩图后

另外,AI 也经常生成细碎的、不需要的东西,Boka 会用 Midjourney 的编辑特定区域功能「Vary(Region)」,进行简单的消除。

除了不断跑图、让 AI 工具内部消化问题,当然也可以用 Photoshop 等传统作图软件给 AI「善后」,包括更彻底地去除多余的部分,进行整体的调色等等。

尽管用的 AI 工具不多,也仍然离不开传统作图软件,但 AI 的参与足够让 Boka 节省时间和精力,看到更多可能性。

Boka 现在是自由职业,平时会接一些设计的项目,但市场环境不好,很多项目的人选需要用提案角逐。

▲ Boka 用 AI 设计 IP 形象

其中一个儿童牙膏 IP 形象的项目,Boka 基于以牙齿为特色的动物大开脑洞,最终定下了海狸。如果按传统流程,从想法到完整的提案,一般需要 1 周的时间,用到 Photoshop、Maya 等作图软件。

这次,Boka 用 Midjourney 和 Photoshop 作图,由 ChatGPT 完成整个文案部分,包括取名和概念解释,2 天就完成了提案。

不仅效率更高了,客户还很满意她的完成度,Boka 有些自豪:「没告诉对方用了 AI,对方也看不出来用了 AI。」

AI 并非全能,但人类不能止步不前

Boka 也是被 AI 改变的艺术行业中的一员。

她在伦敦念完视觉传达,后来入职一家海外手游大厂担任了 5 年多的发行美术,负责制作游戏的动画片、宣传片、海报等对外宣传的内容,2023 年底离职。

艺术行业对 AI 的焦虑和批评早已见诸报端,Boka 对此很了解,也在小红书开玩笑地说过,「我考虑退休种地了」。

在她的实践中,虽然 AI 还不太擅长处理排线等复杂的 3D 建模细节,但在概念设计、环境设计、UI 设计方面问题不大。AI 生成的图片,已经可以在略微修改之后作为原画交付。

▲ Boka 用 AI 设计游戏角色 IP

这不意味着,AI 就能全权代劳了。

游戏美术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现在主要被 AI 冲击的是创意和概念设计,后面的建模、导入游戏引擎等步骤,多半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推进。

AI 力所不能及的环节很多,但 Boka 更明白人类固步自封的可怕。

原画师、建模师等单一的美术行业工种,如果不考虑改变,未来很可能被 AI 替代。Boka 待过的发行美术岗位,50% 的工作内容已经被 AI 影响。

建模师不能总指望别人给你概念设计,才能做下一步…… 美术应该到一专多会的水准,才会在行业里长久。

生成 IP 形象、美术素材,只是 Boka 探索 AI 游戏美术的开始。

未来,Boka 计划开发自己的休闲类小游戏,她数了数需要的技能,三个人的团队可能就够了,一个美术、一个设计机制的策划、一个程序员,她自己就可以跑通概念设计、建模、导入游戏引擎等环节。

毕竟,Photoshop 等传统设计工具,Maya、Blender 等 3D 建模软件,UE、Unity 等游戏引擎软件,是她在发行美术岗位上的工作日常。某种程度上,这就是「一专多会」。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AI 代替了一些岗位,也给了更多个体创造作品的机会,不是像 Boka 这样的专业人士才能有资格上牌桌。

比如,虽然 AI 还不擅长 3D 建模,但很多小游戏本来也用不到 3D 建模。

Boka 解释,像王者荣耀这种大型手游,英雄角色、战斗地图、技能特效等需要 3D 建模,但一些三消游戏,背景只是一张静态图片,机制也很简单,玩家完成某个任务,然后解锁一个新的装饰品,装饰某个背景,并不需要建模,开发起来更容易。

当谁都可以参与创作,隐形的门槛依然存在:审美的重要性被凸显出来。

▲ Boka 用 AI 画法式 chill 风插画

你喜欢的风格,是不是大部分人也会喜欢?你设计的游戏人物 IP,有没有强烈的风格,有没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融合,能不能让大家记住?

Boka 用 AI 产出图片的时候,常常会考虑到这些问题。她认为,AI 就是一个简单的模仿工具,生成的结果完全看使用者的审美和想要输出的风格方向。

采访过程中,我问了不少 Boka 使用 AI 的具体方法,除了回答每个问题的细节,她还给出了一个建议:

自己去尝试,AI 是一个很容易看到结果的事情。

当人人都可以用 AI,起到决定作用的变量,还是人类自己的审美和行动力——我们想要和需要用 AI 生成什么,我们怎么判断 AI 生成结果的好坏,以及,我们又愿意为之付出多少努力。

利若秋霜,辟除凶殃。 工作邮箱:zhangchengch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为了和 AI 唱反调,Instagram 上演了一场 1200 人的行为艺术

By: 张成晨
5 August 2024 at 22:37

摄影师 Miles Astray 决定玩一个诡计:在 AI 主题大赛中,提交一张实拍的照片。

拍摄地点在阿鲁巴岛,定格的画面里,这只火烈鸟弯下脖子,用喙挠自己的肚子,似乎没有头,看起来像很多 AI 图片一样,有些不真实。

最终,这张照片获得了评审团奖和大众投票奖,在 Miles Astray 主动坦白后被取消资格。

这场行为艺术宣告完成,证明人类创作并未被 AI 打败。这位摄影师在 Instagram 写下:「大自然和诠释她的人类仍然可以胜过机器。」

还有更多像 Miles Astray 这样老派而固执的人,在 AI 登堂入室的时候,呼唤人类创作的荣光。

1200 名艺术家接力,画一个与 AI 无关的作品

当 AI 可以几秒生成文字、图片乃至视频,人人都可以「创作」艺术,那些一笔一画古法手作的人类作品,又该怎样区分自己?

美国自由插画家 Beth Spencer,想出了一个笨办法。某天在摸鱼时,她拿起 iPad,花 5 分钟画了一个标志。

和很多平滑的 AI 绘画不同,它的笔触简单,画风稚拙,但很有生命力,像是儿童绘本里的图案,上面用英文写着:「用人类智能创造。」

▲ 图片来自:Instagram@bethspencerart

然后,她把这个标志分享到了博客,大家可以免费下载,用在自己的网站、帖子、作品集,从而告知访客,这些创作和 AI 无关。

Beth Spencer 原以为有两三个人响应已经不错,结果在发布的第一天,就有 50 名左右的艺术家和作家表示,很愿意用上这个标志。

她意识到,自己大概戳中了未被言说的共鸣,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把这个标志发布在了 Instagram,欢迎更多艺术家用自己的风格和各种工具重新绘制。当然,AI 被排除在外。

一场有趣的、充满人味的接力开始了。从 6 月到现在,来自世界各地的近 1200 名艺术家参与其中,各显神通。

英国设计师 Poppy Prudden,用手绘纸和彩色铅笔制作了一幅拼贴画,并把它放在自己伏案工作的桌子上。

▲ 图片来自:Instagram@poppyprudden

哥伦比亚黏土动画艺术家 Mateo Montoya,花了大约 2 天的时间,完成了一个类似《小羊肖恩》画风的作品,得到了 1.8 万的点赞。

握着红色铅笔的手,由一种叫作冷瓷的黏土制作,再用丙烯酸涂料覆盖。手臂的外套和衬衫袖子如肉眼所见,就是用布料做的。

▲ 图片来自:Instagram@clayman_illustration

发布作品时,这位艺术家用西班牙语写道:「我曾经在一家面包店读到过一句标语,用心的东西是用双手制作的。」

布鲁克林艺术家、作家兼教师 Samantha Dion Baker,则用铅笔、墨水和水彩作画,她相信,手绘线条激发出的情感,无法被轻易复制。

▲ 图片来自:Instagram@sdionbakerdesign、thornockstudios

除了手绘,也有艺术家以数字化的方式表达自我。美国自由插画家、插画学教授 Christopher Thornock,在 iPad 上用 Procreate 和自定义笔刷,绘制出了铅笔画的感觉。

Instagram 的话题「#hibadge2024」下,还有更多这样的作品。墨水、蜡笔、彩铅、水彩、黏土、拼贴画、数字绘画,都成了艺术家们挥洒创意的工具。

作品本身固然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它们所传达的观念。

所谓「文以载道」,自古以来,艺术不仅是用来欣赏的,也是用来交流和表达观念的。当 AI 平等地带来焦虑,艺术家们自觉更应该团结起来,证明自己尚且不可替代。

读者们或许会疑惑,这群艺术家是顽固的守旧派吗?就像卢德运动里那些破坏自动纺织机的失业手摇织工一样?

发起接力的 Beth Spencer,并非全然地反对 AI,也许以后还会用 AI 创作,但至少现在,AI 生成的图片,没有给她留下什么好印象。

它们都有点油腻,就像浸在油里一样,人们会厌倦看到光亮的图像。

AI 的进步一日千里,超越人类并非不可能。与其说,目前人类创作的文字、音乐、视频比 AI 更有价值,不如说,这群艺术家无论如何都不想被剥夺创作的感觉。

越可能失去的,越需要被强调和看见。

AI 也应该被引用,而不是被理所当然地借用

为你非 AI 的原创内容,贴上个贴纸吧。

在 Beth Spencer 之前,一个类似的活动已经在 2023 年初发起——「Not By AI」。

▲ 超过 28 万的网页正使用着 Not By AI 贴纸

不管是网站、视频、书籍还是艺术创作,对于非商业用途的作品,只要人类原创内容达到 90%,就可以免费使用这个电子贴纸。如果是商用的,也可以注册并付费使用。

剩下的 10% 是什么?可以是用 AI 翻译、找灵感、修正语法错误、进行搜索引擎优化等等。所以,Not By AI 也不是否认 AI,而是以人为本、以 AI 为辅。

Not By AI 是为鼓励人们持续产出原创内容,且让这些原创内容能被注目而产生。

至于是否符合 90% 原创的要求,「Not By AI」会对付费用户进行人工验证,之后还可能使用检测工具,但负主要责任的、向读者做出承诺的,是内容创作者自己。

为了以身示范原创精神,「Not By AI」声明,他们所有的设计都是设计师用 Figma、Sketch 和 Photoshop 制作的,并且没有用到其中的 AI 生成填充功能。

▲ 使用 Not By AI 的示意图

其实很多时候,不存在一个从头到脚的人类原创作品或者 AI 生成作品,我们使用 AI 的比例,可能是 20%、30%。

毕竟,我们没有必要倒行逆施,把 AI 隔绝在外。但这也导致了创作边界的模糊:哪些是我们的?哪些是 AI 生成的?

为此,老牌 Markdown 写作软件 iA,提出了一个另辟蹊径的想法。

去年 11 月,iA 在 Writer 7 版本推出了一个新功能——标记用户复制到文档里的 AI 生成文本,AI 也可以是作者。

AI 生成的文本是灰色的,你自己写的文字是黑色的,如果你微调了 AI 文本,那么重写的部分也会是黑色的,彼此用颜色分出了楚河汉界。

使用这个功能不难,同时复制提示词和回答,iA 就能自动将 AI 生成的内容标记为灰色,但我们也可以手动操作。iA 很佛系,「对自己有多诚实取决于你自己」。

这个功能看似简单,却很有意义。人和 AI 合作,已经是 AIGC 时代的主旋律,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把 AI 生成的内容视为自己的创作。

▲ 左:微调前,右:微调后

应该像 iA 说的,「认识到什么是借来的」,而不是像孔乙己那样辩白,「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本质上,Not By AI 和 iA,都在提醒我们一件事:怎么和 AI 一起负责任地创作。

创作是一个人类思考的过程,AI 不是我们的代笔,AI 的创作不等于我们的创作,AI 不应该全权接管我们的职责。

标记 AI 的劳动成果也好,控制 AI 的使用边界也罢,都是在尊重我们自己。

创作本身就是自由的

区分 AI 生成内容和人类创作,更主流的办法,其实是各种防止作弊的 AI 检测器,或者标记 AI 生成内容的水印,但它们不一定靠得住。

从 5 月开始,Meta 会自动给 Facebook、Instagram 和 Threads 等社交 app 的一些图片打上「AI 制造」(Made with AI)的标签。

结果,6 月就闹出一个乌龙,印度板球超级联赛的真实照片被标记为「AI 制造」。

AI 是个广义的词汇,使用 AI 是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前白宫摄影师 Pete Souza 的作品也被「误伤」。他怀疑,自己使用 Adobe 工具编辑了照片,才触发了 Meta 的算法。

Meta 没有解释出错的原因,但表示会改进方法,让标签更好地反映图片中 AI 的使用量。

与此同时,AI 生成的内容占比越来越大,并越来越接近人类的水平。

AI 生成的小红书营销文案、AI 味的地铁广告和软件开屏、满地乱窜的微博评论机器人…… 甚至有人预测,2025 年,90% 的互联网内容将由 AI 生成。

Midjourney 最近更新了 v6.1 版本,更快、更清晰、更美观,更接近摄影。

既然边界越来越模糊,未来,区分 AI 和人类创作还有必要吗?

Beth Spencer 的答案比较唯心:「没有任何软件经历过我们创作艺术的挣扎和喜悦。」字里行间,有些「赋到沧桑句便工」的意味。

面对技术的侵袭,人们总是希望保留完成更加困难的事情的权利,哪怕效率比不过 AI。

就像一个流行的互联网梗图里写着:我想让 AI 帮我干家务,这样我就有更多时间玩艺术和写作了,而不是反过来。

《连线》杂志写过一篇文章,说明自己的生成式 AI 使用原则。其中一条是,不发布带有 AI 生成文本的故事。

不仅是因为 AI 无聊、容易出错、产生偏见或者无意抄袭他人的文字,更是因为,以写作为生的人,有责任不断思考,怎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想法。

历史上也有一个人物,将创作本身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鲁迅曾说,曹丕的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因为他提出,诗赋不必寓教训。

意思是,文章不必总是讲道理,而是更追求审美,为艺术而艺术,几乎就和儒家的「立言」​唱反调了。这有些像摄影发展起来后,除了模仿自然,艺术也可以更加抽象,艺术家独特的个人表现力被凸显出来。

至此,我们也就可以更明白,为什么艺术家们如此强调「人类创作」。

用自己的笔墨写文章、画画,为创造而创造,就是一种我手写我心的自觉和自由。这和学习 AI 并不相悖,甚至广义地说,学习提示词生成更好的结果,也是创造。

站在今时今日,我们仍然更容易被人类的作品打动,也容易体会到他们创作的真心,以及对美更苛刻的追求。

也许很多年后,AI 和人类创作的界限终将消失,我们只从美本身去评价两者创作的好坏,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美本身不朽。

利若秋霜,辟除凶殃。 工作邮箱:zhangchengch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真人 cos AI coser 的 cos 照,不远了。

By: Steven
17 February 2023 at 19:29

摄影把「画得像」逼到了天花板,终结了传统油画,开启了现代艺术。现在能用 AI 把同人图画到真人 Coser 照的程度,基本可以宣告静态图像艺术已经快被逼近天花板了。可以预见未来的一到三个月内,会有一些真人 Coser 或特效化妆的团队开始尝试去 cos 由 AI 生成的仿真 Coser 照。

基于 AI 二次创作基础上的真人再创作,真人和机器的创作界线会发生很有趣的交融。这种灵活机动性和融会贯通的能力,恰恰是人的优势所在,就看谁能更好地拥抱新技术了。

人类历史中新一波的艺术革命会在未来十年间逐步揭开大幕,接下来就看下一个毕加索和塞尚会在什么时间以什么姿态出现了。我还是之前视频里的观点:

未来艺术的主流形态,是动态且可交互的。由人进入场域中的体验来最终完成作品,千人千面的哈姆雷特会成为天龙八部的珍珑棋局。

图像创作者:勘云工造 @auditore_k

图集下载地址:

Arknights-texas

https://drive.google.com/file/Arknights

Password:kanyon

Azur Lane-Cheshire

https://drive.google.com/file/Azur

Password:kanyon

偏见和缺陷是创作的灵药:人类和 Ai 有什么区别_3.ylog

By: Steven
16 May 2024 at 21:00

无论你对 Ai 秉持怎样的态度和观点,都希望这期节目能给你带去一些思维激荡的时刻。作为工业设计师,我认为,如果不时常忏悔,不为自己做的东西(无论是否在自己的意志下,通常都不在)对这个世界造成的影响抱有歉意,这样的人很容易成为误以为自己是夜神月的弥海砂。

这是一期需要配图食用的播客,从近期一组以「戏剧感」为创作目标的十二生肖聊起,关于 Ai 创作的评价和人类作品之间的区别,谈到如何在这个 AIGC 爆发的时代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创作者的骄傲和创作者的骄傲,是南辕北辙的两件事。

在这一期,你会听到:

—— 什么样的作品是有「人味儿」的?

——「偏见」和「缺陷」是艺术创作的灵药?

—— 为什么 Ai 会在创作领域疯狂爆发?

—— 现当代艺术常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抽象

—— 细节!什么是令人信服的细节?

—— 这些 Ai 正在拓宽我的眼界;

—— 人不能创造出自己从未见过的东西,吗?

—— 设计不是天马行空地想象,它是一种「劳作」;

—— 超人的诞生;

—— 超人的洞察和创新,与人类无关;

—— 能耗、模型与错觉;

—— 涌现、艺术与创新;

—— 马车夫的工作经验如何平移到汽车司机?

—— 选择 AIGC 工具的基本思路;

—— 向藻类致敬!

|相关图片|

—- 十二生肖系列中的兔、马、猴,完整图集和介绍 见链接

—-《城堡下的人群》(参考马列维奇的风格)

—- 毫无表达意图的随手测试图

—- 似是而非的剃须刀设计图

—- 汽车设计草图的测试

|相关阅读|

—- 十二生肖·Midjourney·戏剧角色设计

—- 描觀念 繪感受|超微型 AI 觀念畫展

—- 艺术可以糊弄,体力劳作也是高级智能

—- 表达的精度就是人类外延的尺度

—- 镜头的变幻就是故事

|登场人物|

苏志斌:工业设计师,智能硬件产品经理,《设以观复》作者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

这是我第几遍看暗恋桃花源?

By: Steven
3 May 2024 at 23:08

昨天晚上演出开始之前,我把剧场和票的照片发进了雷雨的群里,傻蛋问我,你都看了多少遍了?舒婷在后面接话说:他是老导演,他走不出来的。

对于不了解暗恋桃花源或者不了解话剧社的人,可能不知道这两句话有多么的有趣,但我确实没有办法回答傻蛋那个问题,我确实不知道看了多少遍。我只知道,这是我在深圳的剧场里看的第二次,但在电脑屏幕前看过多少回,这我已经没有办法计算了。

演出开始前的一个半小时,我和谋谋跟他女友 toki 汇合。我们已经有四年没见面了。之前的每一年我们都会在年底聚餐,但因为疫情和各自生活工作都有变动,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出来见面,所以这一次一起过来看剧,也是久违的见面了。见面的感觉蛮不错的,仿佛上一回见面只是前不久。

谋谋这些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这一次的演出尽管有一些很讨人厌的观众,尽管演出上有一些瑕疵,但整体来说,这个晚上给我的感觉非常非常好,就好像回到了家,回到了一个温暖的地方,即便这个地方讲述的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从 2005 年因为雷雨而第一次接触到这部剧,穿越十九年的爱,每一段每一句我都如数家珍,但依然热泪涌动。遍历百态后,再看已是真滨柳。逃离的桃树画不回留白,门外的美如走不进上海,谢幕时的拥抱让落英缤纷恍如一地鸡毛,时代不分大小,但远处的人总如草尖的蚂蚁,可笑可笑。

时代的孤儿,这五个字只能经历,无法言传。

今晚刚看完时我跟谋谋讨论,说真心话,这一版的江太太,出门示意和坐在门外这两个无言的新细节,实在是太好了!这两处细节,使得江太太这个工具人获得了自己的身份,成为了完整的美如。我是十多年前在剧社里排过演过暗桃的,每次看都有新的触动。年少的时候只能看到错过的无奈,如今年近四十,也能品得出时代的眼泪有多苦涩了。再回首,更觉得美如这个角色是神来之笔。

不行,我觉得这一次我没有办法仅仅只是做一个简单的记录,我必须得做一期播客来聊聊这一出戏,聊聊昨天晚上的演出,聊一聊我为什么爱它,聊一聊这个时代为什么不理解它了。

艺术可以糊弄,体力劳作也是高级智能

By: Steven
19 March 2024 at 21:05

昨天发现 AAAny 更新了发图的功能,于是就顺势发起了一个讨论 AIGC 的话题

轶轩在话题下问我为什么对外发表的图都是一些细节比较丰富的类型,是否有基于 AIGC 的生成方式而做的一些突破方向的尝试。我觉得,针对这个问题,我可以在对他的回复上,再做一期视频来谈一谈我的观点。

用于风格参考的马列维奇的画作
基于马列维奇而生成的《城堡下的人群》

但与此同时,我也想做一些「简练」或「抽象」的图来辅助说明我的看法。于是,今天在工作之余,用一些碎片时间,做了一些图出来。

对此,我尝试比较随意地做了一些「东西」。它们都没有什么明确的「表达」,仅仅只是我随手写的一些 prompt,或者就是在 Midjourney 的社区里复制修改的 prompt,最终出来的东西都是一眼看上去有一些「意境」或者没那么精致细节的但表现比较能唬住人的图像。

你会发现,在这些人类认为偏「抽象」的表达上,AI 反而是比较容易做「好」的。

但是,这种好不是真的好,只是这些风格上,并不需要对细节有很认真的考据,在表现层面上是非常容易「糊弄」的。

这也是现当代艺术作品常常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因为那些作品浓缩了大量的思考和抽象提炼,但表现形式上,其实并没有比传统艺术更复杂,或更需要技艺和体力上的付出。也就是说,作为当代艺术最核心的「观念」,在完全不需要理解的情况下,一个外行的人或者一个数据量管够的 AI 就可以模仿出「看上去像那么回事」的东西。这种模棱两可的状态,恰恰是江湖神棍和 AIGC 擅长处理的对象。

这里说的「糊弄」「神棍」并非贬义,而是借着世俗的话语体系来表达,这样的「生成作品」并不需要 AI 具备「意识」和「创意」也可以轻松地实现。

那么,什么东西是更难的呢?

细节,是令人信服的细节。

这些是我用 AI 生成的男士剃须刀的设计方案。

你会发现,这些方案咋一看是那么回事,但只要你多看两秒,立刻就会意识到它不对。它们的空间关系、形态的处理、物理交互的关系、电子器件的布局,通通都有很大的问题。这些就是不可信的细节。

因为 AI 实际上并不理解它学习的那些图像。

这些令人信服的关键点,是无法糊弄的。因为它们当中包含了大量精确的思考和训练,也包含了海量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如果一个「智能体」不理解一个图像背后的复杂逻辑,那么它就没有办法真正地创作出这个对象。它只能模仿,只要模仿得足够像,就可以唬住外行。但是对于以此为生的从业者,这样的智能工具,还不足以成为生产力。设计师可以用这样的工具拓展自己的思维,但这些过程并不能替代设计行为。

从创意到落地,中间还有漫长的路需要人类设计师去走完。

现阶段,更适合工业设计使用 AIGC 的方式是这样:

我的意思并不是让 AI 画手绘图,这仅仅是一种表现方式。但是,这是一种不需要追求精确的表达方式,很适合 AI 用「抽卡」的方式来快速堆想法。除了这种,当然也可以让它生成上面剃须刀那样的图,但同样的,目的不在于出方案,而是借助 AI 的海量数据库,快速地堆出一批发散性思维的「胡编乱造」的混杂图像来。

人类的视野有限,但 AI 看得一定比人类个体的平均值多。

工业设计不是天马行空地想象,它是一种「劳作」。

从初期的构思,从草图推延到模型和效果图,再从设计方案导入结构设计和工艺、制程,这意味着工业设计不是一项纯脑力劳动,不是一种只运行在计算机里的行为。它包含的体力劳作同样是设计的一部份,甚至可以说,是更关键的那部份。这种体力劳作,不仅仅是肌肉和工具的配合,更是人脑对环境、事件、社会群体、物质的反应和处理,设计师的动作意味着这个人对世界的认知。这种程度的认知,对于只运行在计算机内,仍然缺少复杂的传感器和理解过程的 AI 而言,暂时还是无法实现的。

我当然相信它未来会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依然需要大量的人类来完成这些真正代表了「智能」的「体力劳作」。

欢迎加入我们的讨论:

https://aaany.app/aaa/ltwu3txza

想注册体验 AAAny 的话,请给我留言

我会给你留言的邮箱发送注册邀请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