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Yesterday — 3 November 2025Main stream

观人随笔|别了,郑智化

By: elijah
3 November 2025 at 22:11

不出意料,郑智化还是清空了微博。

在很多人看来,这可能是一个非常遗憾的结局,但是据我多年对互联网生态的观察,这既是一个必然的结局,对郑智化来说也是一个最好的结局。虽然无奈,但足够省事,也相对安全。

img

郑智化并不是一个活跃的网络大V,甚至有点“过气歌手”的嫌疑。也是因为这次网络吐槽,他才重回大众视野,可是没想到,一不小心就站到了风口浪尖,从一个吐槽者变成了一个道歉者,进而“清空自己”,主动“消失”。

这几乎是当下网络时代所有公共表达的宿命。郑智化的前面,已经有过太多前车之鉴。比如方方,比如罗翔。关于网络对此二人刻意的误解性攻击,我们此前在文章中就有澄清和探讨(详情可见《张文宏的论文与方方的别墅》《微博太卷,罗翔不够用了》)。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共议事生态呢?

你要是点赞某一项、某一地的公共服务,大可以有感而发,几乎会得到所有有关方面或无关方的附和及传播。

但是如果你要批评或吐槽某一项公共服务,就要提前做足功课,要化身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士,而不仅仅是一个顾客,此外还要具备相当于央媒时政部水平的编辑功力以及执业律师的语言规范,尽可能地用白描去讲述委屈。

修辞是用来形容正能量的,对负面监督或建言不适用。

CDT 档案卡
标题:别了,郑智化
作者:顾意
发表日期:2025.11.3
来源:微信公众号“观人随笔”
主题归类:残疾人权益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你就看郑智化吧,以至于在吐槽一件自己亲身遭遇的事情时,还不得不加上某种前置定语:“深圳是我喜欢的城市,深圳人也是卓越的……”

我们似乎很少从类似的讨论中看到“公共”,更多的其实是“集体”。也许在不少人看来,郑智化的吐槽冒犯了深圳人,冒犯了机场工作人员,冒犯了某种和谐的宏大叙事,哪怕他们身在深圳却无当地户籍,可能从未坐过飞机,也不在宏大叙事之中。

你说他们真的严谨吧、心细吧,他们似乎又刻意不去看清楚,郑智化说的“冷眼看着”,主语只是操纵升降车的司机,并不包含现在的其他工作人员,且在第二条微博回应中强调了这一点。

你要说他们就是没有什么监督意识吧,他们又习惯于监督监督者;你要说他们没什么权利意识吧,他们又十分明白自己有“批评郑智化”的权利。

反而,没有人再追问视频的完整性、从何处来,以及是否遵循了必要的合法程序与意见征求。

这些人显然也知道,早在郑智化发布吐槽博文之前,“连滚带爬”这个词语就已经泛滥于各大传播平台。无论是对王世坚原视频的再加工,还是进行二创、三创,几乎都以一种正面的叙事在释放,甚至不少官方机构也加入其中。人们乐此不疲。

但是等到郑智化去使用,却产生了强烈的应激反应。他们开始追究词语的准确度和适用性,突然变得严谨严肃起来,完全换了一副腔调。

我们差的仅仅是那25厘米吗?恐怕远远不止。

事实证明,搞臭一个人,远比解决一个问题容易。

如果公开信息没错的话,郑智化马上就要过64岁生日了。希望这位老人今后的生活不被打扰,不会突然有一天被人揪住什么,然后拿出来批判:“就说吧……”“早就看出来了……”“一切都是有迹象的……”

就像以往那些从网络消失的表达者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