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Yesterday — 8 September 2025Main stream

中国外交部批石平数典忘祖勾连反华势力

8 September 2025 at 15:51

针对中国向日本参议员石平实施制裁,中国外交部回应时批评石平数典忘祖,勾连反华势力。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星期一(9月8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应询时说,石平曾拥有中国国籍,赴日并取得日本国籍后,大肆散布虚假信息,同日本反华势力沆瀣一气,大肆攻击抹黑中国,在台湾、钓鱼岛、历史、涉藏、涉疆、涉港等问题上发表极端消极言论。

林剑指出,石平当选国会议员后公然参拜靖国神社,严重违背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和一个中国原则,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针对石平上述恶劣行径,中国决定即日起对其采取反制措施。

林剑批评,石平为了一己私利,数典忘祖,出卖良知,勾连反华势力,挑衅滋事。中国的反制措施是对石平之流的强力惩戒和严厉警示。卖主求荣,只会自食恶果。

中国外交部星期一在官网通报,从即日起,冻结日本参议员石平在中国境内的动产、不动产及其他各类财产;禁止中国境内的组织、个人与他进行有关交易、合作等活动;对石平本人及直系亲属不予签发签证、不准入境(包括香港、澳门)。

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63岁的石平做为日本维新会推出的比例代表新秀,在今年7月当选参议员。

公开资料显示, 石平1962年生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8年4月赴日留学,之后在神户大学考获博士学位。2007年11月,石平正式归化日本,隔年4月起担任拓殖大学客座教授。2009年3月,他在《产经新闻》开设专栏“石平的China Watch”。2011年,他与一名日本女子结婚,2013以“石平太郎”为名在推特(X平台前身)开账号,之后复名石平。

石平认为钓鱼台为日本固有领土,必须重视日美同盟,联合美国对抗中国,也支持和肯定日本民主党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他反对用“侵略”形容南京大屠杀,认为中国的“南京大屠杀”记载不符合历史事实。

中国对涉发表华言论日参议员石平实施制裁

8 September 2025 at 10:38

中国官方通报,对涉发表反华言论的日本参议员石平实施制裁。

中国外交部星期一(9月8日)在官网通报,从即日起,冻结日本参议员石平在中国境内的动产、不动产及其他各类财产;禁止中国境内的组织、个人与他进行有关交易、合作等活动;对石平本人及直系亲属不予签发签证、不准入境(包括香港、澳门)。

据通报,石平长期在台湾、钓鱼岛、历史、涉疆、涉藏、涉港等问题上散布谬论,公然参拜靖国神社,严重违背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和一个中国原则,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规定,中国决定对石平采取上述反制措施。

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63岁的石平做为日本维新会推出的比例代表新秀,在今年7月当选参议员。

公开资料显示, 石平1962年生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8年4月赴日留学,之后在神户大学考获博士学位。2007年11月,石平正式归化日本,隔年4月起担任拓殖大学客座教授。2009年3月,他在《产经新闻》开设专栏“石平的China Watch”。2011年,他与一名日本女子结婚,2013以“石平太郎”为名在推特(X平台前身)开账号,之后复名石平。

石平认为钓鱼台为日本固有领土,必须重视日美同盟,联合美国对抗中国,也支持和肯定日本民主党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他反对用“侵略”形容南京大屠杀,认为中国小学、中学的“南京大屠杀”记载不符合历史事实。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CDT关注】中共强化“九三阅兵”期间审查力度,多名网民遭禁言和拘留

By: unknown
6 September 2025 at 01:04
CDT 档案卡
标题:多名中国网民因批评九三阅兵被拘
发表日期:2025.9.5
来源:中国数字时代
主题归类:阅兵
CDS收藏:真理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中国数字时代所有,欢迎个人、媒体和研究机构在注明来源的前提下免费使用。详细版权说明

近日,针对“九三阅兵”,中国的言论审查的强度明显提高,多名中国网民因在社交媒体或微信群等批评阅兵遭到禁言,甚至被拘留。中国数字时代整理了部分案例:

在微信群批评阅兵,被行政拘留十天

据“李老师不是你老师”消息,有安徽淮北网民在微信群中评论阅兵:“啥年代了,还在搞这些玩意儿。”,之后三小时内就被警方抓捕,之后被行政拘留10天,

93阅兵期间,有网友在微信群中评论阅兵:“啥年代了,还在搞这些几把玩意儿。”
消息发出于上午9点28分,当天中午12点28分该网友即被抓捕,随后被处以10日拘留。 pic.twitter.com/1guWbQZs6j

— 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whyyoutouzhele) September 4, 2025

微博发帖问“为什么女兵化妆男兵不化妆”被禁言7天

据“李老师不是你老师”消息,有网民在微博发帖问“为什么女兵化妆男兵不化妆”,之后被禁言7天,理由是“宣扬仇恨”。

93阅兵期间,网友在微博发帖问「为什么女兵化妆男兵不化妆」,结果直接被禁言7 天。随后系统通知显示,理由是“宣扬仇恨”。 pic.twitter.com/mEcmLEvTUf

— 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whyyoutouzhele) September 4, 2025

微信视频号批评阅兵被禁言30天

X 网民贾会刚称,在微信视频号下发表批评“九三阅兵”的言论,自己的账户被禁止发表评论、弹幕30天。

我在微信视频号发表了抗议中共9·3阅兵,就被中共禁言30天!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共心虚、胆怯,怕人民揭穿它的谎言。它号称‘胜利阅兵’,其实是假抗战、真卖国! pic.twitter.com/wUUUnl5aZE

— 贾会刚 (@jiahuigang8964) September 3, 2025

襄阳网民发布诋毁九三阅兵言论被拘

据湖北襄阳网警消息,一当地网民在微信朋友圈网友转发“九三阅兵”的评论中发表“诬蔑、诋毁性不当言论”,其后公安机关以涉嫌寻衅滋事对该网民行政拘留。

紫泥海|为什么越界的警力终将反噬公信力?

24 August 2025 at 03:43

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湖南宁远县村民盘某某遭四名民警上门,竟只因为其“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一条‘公安局内部信息’”?当他本人不在场时,还要由其年迈的父母直接面对持续半小时的问话?

官方通报给出的理由,实难服众。通报轻描淡写地强调民警“全程佩戴执法记录仪”“交流平和”,但当事人表示,自己的父亲情绪崩溃几近轻生,透露了权力阴影下普通人的真实恐惧。

CDT 档案卡
标题:紫泥海|为什么越界的警力终将反噬公信力?
作者:紫泥海
发表日期:2025.8.23
来源:微信公众号“紫泥海”
主题归类:中国警察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通报将民警行动定义为“核查信息外传情况”,却对所谓“内部信息”的内容、密级及危害性只字不提。后来曝出的截图也显示,这不过是十分普通的一则内部通知而已,只不过可能让收发通知的部门脸上无光。

img

国家《保守国家秘密法》要求涉密信息必须明确标注密级(绝密、机密、秘密)并限定传播范围,而一句语焉不详的“内部”二字,竟成了四名警察擅闯民宅的全部理由,这有足够的法律依据吗?

当公民的家门因一句模糊的指控而被迫敞开,个人的住宅安宁权已在权力的傲慢前无声瓦解。

最近,这类事件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就在一个月前,广西防城港的陈先生因曝光“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让路”,遭两名民警协同涉事女司机深夜10点上门施压,导致陈先生患高血压的母亲受惊发病。

耐人寻味的是,民警未调查女司机涉嫌滥用职权的嫌疑,反而将矛头对准曝光者。

同样,在宁远事件中,乡政府人员迟到缺岗的实质问题被一笔带过,转发“内部信息”的普通人却被四名警力“重点关照”。

这种选择性执法的背后,是一种扭曲的“维稳”逻辑:消除“负面影响”的紧迫性,远高于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而当民众因家暴、诈骗或校园霸凌报警求助时,常被告知“警力有限”;可当一条朋友圈或抖音视频触动某些部门的敏感神经,却能迅速调动多名警察星夜出动。纳税人的警力资源,究竟该用于保护公民安全,还是庇护权力颜面?

他们会说上门施压的威慑是“交流平和”,也不会告诉你,若不配合,下一步就是“寻衅滋事”的终极武器。

甘肃宁县家长邓建国的遭遇近期又被媒体提起:2023年,他因质疑儿子校服甲醛超标(后检测证实含棉量未达国标35%的要求)发布视频,被警方认定为“引发10万次阅读造成秩序混乱”,处以7天行政拘留。尽管法院终审判决警方违法并赔偿3237元,但邓建国已付出失业、离婚、罹患抑郁症的惨痛代价。

更荒诞的是湖南湘阴的肖新良案——他一句评论“还在搞豆腐渣工程,统一招牌?”仅收获6次点赞,却被警方以“引发他人诋毁言论”为由拘留5日,基层法院甚至支持警方观点,直至三年后省高院才还其清白。

法律条文中的“寻衅滋事”本需以“破坏社会秩序”为要件,但这条罪名早已异化为权力打压批评的万能工具。

宁远警方以“内部信息”作为上门依据的模糊说辞,恰恰暴露了权力运行的任意性。如果转发内部信息确涉公共安全,警方应依法说明其性质及转发危害;若仅属一般工作信息,则公民转发行为完全受《宪法》第35条言论自由保护。

现实中,“内部”二字已成黑箱,既能掩盖执法依据的缺失,又能规避公众监督。这种模糊性纵容了权力对私人领域的肆意侵入:从朋友圈内容到家庭住宅,从亲属牵连到心理威慑,公权力的触角以“维稳”之名无限延伸。而所谓“全程佩戴记录仪”的辩解,也不过变成了免责工具。

img

当公权力失去边界,首当其冲的是社会信任的崩塌。邓建国在胜诉后坦言,一纸“程序违法”的判决无法抹去被拘押的屈辱感,更难以挽回破碎的事业与家庭。

一些部门迷信“删帖维稳”能平息事态,殊不知每一次滥用警力的行为,都在维权者心中浇筑更深的愤懑,在公众心里播下恐惧的种子。警察的天职本该是保护公民免受侵害,而非充当个别部门的“舆情消防队”。倘若民警对校服厂商的报案反应神速,对问题校服却视而不见;对一条朋友圈的转发如临大敌,对乡政府人员缺岗却轻描淡写,那么“人民警察”的崇高性,终将在选择性执法中消磨殆尽。

当前最紧迫的,是以制度牢笼锁住恣意的权力:明确警察执法边界,严禁非紧急情况下无令状入民宅;废除“寻衅滋事”的口袋罪属性,严防网络言论入罪;设立跨区域警务督察机制,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对违法执法的包庇。

公权力的每一次越界,都在透支社会的信任资本。因此应该时刻牢记,警察是人民的盾牌,而非权力的打手。

2024.12.01 15:45

By: dimlau
1 December 2024 at 15:45

V 这种角色能被推崇,一直让我感到很恐怖,可以说是我能想到的头号「老登电影」了。
能意识到 V 为啥本质上就是一个虐待狂,里面的女性角色只是虐待狂的自恋性幻想投射,才算是真正从本质上剔除了自己灵魂深处的极权种子。
ziwendong:

我没法说认可这个评价;它把电影对英雄和反英雄的矛盾塑造、对革命行动道德困境的思考,全都一巴掌拍平了。似乎这些不是电影所探讨的内容似的。不过,如果能让更多人去找电影来看的话也不错,毕竟《 V 字仇杀队》的电影条目在豆瓣根本都搜索不到了,而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角色艾薇到底是工具还是主体、V 是个人还是象征,需要妳看过才能有自己的见解。

f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