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恒基地产创始人李兆基去世,曾被称为“香港巴菲特”

18 March 2025 at 12:29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恒基地产创始人李兆基去世,曾被称为“香港巴菲特”

JONATHAN KANDELL
李兆基,摄于2004年。作为一名精明的投资者,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投机者的密切关注。
李兆基,摄于2004年。作为一名精明的投资者,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投机者的密切关注。 K. Y. Cheng/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香港房地产大亨李兆基于周一去世,享年97岁。他为逃离共产党统治的中国大陆难民的中产阶级后代建造了数万套公寓,从而积累了巨额财富。
他创立的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宣布了他的死讯。声明没有说明他去世时身在何处,也没有解释死因。
步入古稀之年后的李兆基通过精明的金融投资变得更加富有,一些人因此称他为香港的沃伦·巴菲特。在他去世时,《福布斯》杂志估计他的身价为292亿美元,使他在世界富人榜上排名第63位。
李兆基于1976年创立恒基兆业。2019年91岁的他辞去董事局主席兼董事总经理职务时,该公司已拥有1万名员工,业务范围也从房地产开发扩展到酒店、百货商店和天然气分销。
他的职业生涯始于黄金和货币交易商,后将利润再投资于房地产。大多数投机者和开发商更喜欢香港岛价格较高的地块。但李兆基确信,来自大陆的勤劳、上进的难民及其后代将使房地产价格飙升。他抓住机会,在与大陆接壤的新界购买了大片廉价的农地。
2015年,李兆基与计划建造的公寓楼模型合影。他就住在他的公司建造的一栋大楼之一。
2015年,李兆基与计划建造的公寓楼模型合影。他就住在他的公司建造的一栋大楼之一。 Bobby Yip/Reuters
他说,他的商业策略是基于这样一种趋势:工资的上涨速度远远快于房价的上涨速度,这使得数十万购房者和租房者都能买得起公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恒基兆业在沙田新建了一个小镇,成为50多万人的家园。
李兆基对他的官方传记作者梁凤仪说,“年轻夫妇都选择住在自己家里,不像传统那样和父母同住。”
广告
李兆基本人住在他的公司在香港各地建造的诸多外观平凡的住宅大厦中的一座里,闲暇时喜欢和其他大亨一起打高尔夫球。
随着房地产业务的发展壮大,李兆基让大量亲属进入管理层,包括他的子女和侄子侄女。其中至少10人担任高级职务;他的儿子李家杰和李家诚于2019年成为联席主席。
李兆基的大部分慈善事业都是通过李兆基基金进行的,为香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大学提供建筑资金和奖学金。该基金会还资助了中国大陆农民和乡村医生的职业培训。
他说,自己曾经考虑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投资,但最终决定留在香港。“其他地方税收太高了,”他在1997年告诉《福布斯》,并指出,他在1996年获得了3.4亿美元的免税股息,并将这笔意外之财中的大部分投入了他的房地产企业。“利润不可能像滚雪球一样增加。”
李兆基于1928年1月29日出生在中国南方广州附近的顺德县,父亲是李介甫,母亲是陈鸾凤。他的父亲是一位富裕的外汇交易商,1948年,当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即将在内战中战胜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时,他被父亲送到了香港。
李兆基十几岁就开始从事黄金交易,先是跟着父亲,然后自立门户。成年后,他决定转到香港,从事房地产开发。1963年,他与另外两名合伙人共同创立了新鸿基地产,13年后,他又创立了恒基兆业。
广告
1981年,恒基兆业成为上市公司,但大部分股份由李氏家族成员持有。
李兆基偶尔会与亲戚在生意上发生争执,其中最著名的是他与结婚15年的妻子刘惠娟的关系。两人于1981年离婚。“我不会再结婚了,因为我害怕女人只图我的钱,”他告诉他的传记作者。
他的遗属包括他的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和他的妹妹——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冯李焕琼。
李兆基和他的两个儿子,左为李家杰,右为李家诚,他们在父亲于2019年退休后接管了恒基兆业。
李兆基和他的两个儿子,左为李家杰,右为李家诚,他们在父亲于2019年退休后接管了恒基兆业。 Kin Cheung/Associated Press
在20世纪末,经济和政治趋势削弱了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当初正是这个市场让李兆基得以跻身世界顶级富豪之列。随着中国接受资本主义改革,外国投资者纷纷在大陆设立工厂和办事处,上海挑战了香港作为亚洲卓越金融之都的地位。1997年,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结束,香港回归中国,这座岛屿城市失去了一些自由商业中心的光环。随着在香港设立办事处的公司越来越少,当地房地产市场停滞不前。
李兆基的批评者预言他的帝国会衰落,称这是一个警示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企业的规模超越传统的家族式经营时,就会面临种种危险。
2001年,《远东经济评论》在一篇有关李兆基的长篇报道中称:“李兆基是二战后亚洲一代华人企业家的典型代表。”该杂志写道,尽管李兆基在动荡中建立了一个盈利的帝国,但他“很难为新一代和新的商业环境做好准备”。
广告
李兆基对金融股票、衍生品和造纸业等新企业的投资盈利丰厚,证明了这些悲观论者的错误。他的行动非常有把握,以至于他努力隐藏自己的投资计划,不想让那些试图跟随他一举一动的投机者知道。
与此同时,李兆基对他的继承人显得越来越不耐烦了。1998年,他对香港记者说,在家族企业里接受了10年的指导后,他的大儿子李家杰还没有准备好接替他。“他现在只能打一个及格的分数,”李兆基说。
当时,投资者和金融分析师对他的另一个儿子李家诚评价更低,后者不得不克制一个年轻人对跑车和夜生活的热情。
但是,这些年来他们重新获得了他的信任,在李兆基卸任后接管了公司。
李兆基的儿子们则表示忠于父亲,吁请他尽可能长时间地保留对家族企业的领导权。李家杰在2001年告诉《南华早报》:“我会是第一个要求他不要退休的人。”
这种情绪与李兆基本人强烈的孝道意识是一致的。1996年,他在珠江三角洲南部的祖籍大良镇建造了一座四层楼高、占地约40亩的陵墓,顶部有一座镶嵌着半宝石的塔。他把父母安葬在那里。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大S”徐熙媛去世:“活得漂亮”的一生

By: ASH WU
17 February 2025 at 02:19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大S”徐熙媛去世:“活得漂亮”的一生

ASH WU
演员徐熙媛,摄于2006年。她在热播青春电视剧《流星花园》中饰演的角色以亲切、坚韧的性格吸引了众多粉丝。
演员徐熙媛,摄于2006年。她在热播青春电视剧《流星花园》中饰演的角色以亲切、坚韧的性格吸引了众多粉丝。 MJ Kim/Getty Images
2001年因出演灰姑娘风格的青春电视剧《流星花园》在泛亚洲地区一举成名的台湾演员、电视主持人和流行歌手徐熙媛于2月2日在东京去世,享年48岁。
她的妹妹徐熙娣向台湾TVBS新闻台宣布了她的死讯,称死因是流感并发症。当时她们一家在日本度假。
在改编自日本漫画《花样男子》的《流星花园》中,徐熙媛饰演的董杉菜是一个出身贫寒、单纯倔强的学生。她进入了一所精英私立学校,被校内一群自称F4的英俊男孩吓坏了。后来F4的首领道明寺(言承旭饰)爱上了她,于是她不情愿地进入了上流社会。
徐熙媛有着充满表现力的眼睛和精灵古怪的面容,是杉菜这个角色的不二人选,绰号“大S”的她在亚洲各地大受欢迎,。
广告
粉丝们尤其被杉菜这个角色的亲和力和坚韧的性格所吸引。“我就是杂草,”她在其中一集里说。“今天你把我踩得扁扁的,明天我就又挺起来。”
片中的四位男星利用该剧的影响力来宣传他们的男子组合,该组合也被称为F4,即“花之四人组”,这使得《流星花园》成为偶像剧的早期典范,一种以流行明星为主角的爱情故事,虽然公式化但令人欲罢不能。徐熙媛的角色成了该类型的经典主角。
2001年,徐熙媛与男团F4成员在一起,他们是她在《流星花园》中的搭档。
2001年,徐熙媛与男团F4成员在一起,他们是她在《流星花园》中的搭档。 Comic Ritz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正如香港中文大学专门研究粉丝圈和流行文化的媒体研究教授李薇婷在电子邮件中所写的那样,这部剧“成为使明星可以跨媒介发展的华语电视剧的原型”。
这部剧的热播带动了后来改编自原作漫画的剧集,包括2018年的同名中国电视剧和2009年大获成功的《花样男子》(Boys Over Flowers)。
该剧的热潮远播至菲律宾,成为该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在年轻人中引发了一种近乎宗教的狂热,后来被称为“流星热”。菲律宾男人模仿他们最喜爱角色的蓬松发型和服装,该剧明星们访问菲律宾时也被团团围住。
在2003年的一次访问中,播放《流星花园》的媒体集团ABS-CBN使用戴假发的诱饵演员来分散狗仔队的注意力,还部署了大约100名警察来管理不守秩序的人群。
徐熙媛于1976年10月6日出生于台湾台北,父亲是徐坚,母亲是黄春梅。这是个动荡不安的家庭:父亲赌博,母亲因此与他分居,做房地产经纪人养活徐熙媛和另外两个姐妹。
1994年,徐熙媛和妹妹徐熙娣进入台北的华冈艺校,在那里结识了一群同学,她们昵称为“七仙女”,其中包括演员兼歌手范晓萱、吴佩慈和阿雅。
2015年的徐熙媛。绰号“大S”的她本世纪初在亚洲各地大受欢迎,。
2015年的徐熙媛。绰号“大S”的她本世纪初在亚洲各地大受欢迎,。 Wally Santana/Associated Press
在华冈就读期间,两姐妹开始以S.O.S(意为徐家姐妹)二人流行组合的形式登台表演。她们1995年的泡泡糖流行歌曲《十分钟的恋爱》一炮而红。她们后来改名为A.S.O.S,即“徐家全体姐妹”,并共同主持了1996年至2000年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和1998年至2005年的《娱乐百分百》等综艺节目。
徐熙媛利用自己通过《流星花园》获得的名气推广了两本非常畅销的美容指南,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出版,书中鼓励读者尝试用红酒做面部护理来防止衰老,用生发剂落健(Rogaine)让眉毛变得更浓密。
广告
2008年,她涉足华语电影,在翻拍2004年好莱坞惊悚片《一线声机》(Cellular)的《保持通话》中饰演被几名国际刑警探员绑架的女子。2010年,她在杨紫琼主演的武侠片《剑雨》中饰演一名在新婚之夜杀害未婚夫及其父母的虐待狂女人。
徐熙媛于2011年退出演艺圈,但她与中国商人汪小菲的动荡关系(两人于2010年结婚)使她一直处于聚光灯下;他们于2021年离婚。她的遗属包括女儿汪希玥、儿子汪希箖,以及她的第二任丈夫具俊晔,一位艺名DJ Koo的韩国歌手,两人于2022年结婚。
徐熙媛有过各种健康问题,包括心脏病和癫痫,生儿子时的癫痫发作几乎致命。她的去世令亚洲各地的许多人深感悲痛,并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微博上引发热议。据《南华早报》报道,许多难过的粉丝求助于中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要让它模仿她的写作风格撰写告别信。
许多信中都有她的标志语录:“活得漂亮。”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抗艾斗士”高耀洁逝世,曾揭露河南艾滋病感染

By: 储百亮
11 December 2023 at 03:12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抗艾斗士”高耀洁逝世,曾揭露河南艾滋病感染

储百亮
2006年,高耀洁在上海举办的艾滋病巡回讲座期间与学生交谈。
2006年,高耀洁在上海举办的艾滋病巡回讲座期间与学生交谈。 Mark Ralston/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中国医生高耀洁于周日在曼哈顿上城的家中去世,享年95岁。她曾不顾政府压力揭露因混乱无序的采血活动而导致的农村艾滋病疫情。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中国政治的学者黎安友(Andrew J. Nathan)教授证实了她的死讯,他曾帮她处理在美国的事务。
上世纪90年代末,高耀洁不遗余力地揭露和遏制艾滋病在贫困农民中的蔓延,这为她在中国赢得声望,她在国外也广受赞誉;奥巴马执政期间,她受到了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赞扬。但共产党官员最终试图让高耀洁保持沉默,她在纽约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年。
即使流亡在外,健康状况不佳,她仍继续为数百个村庄发声,尤其是在她的家乡——中国中部的河南省,那里的居民成群结队地前往采血站卖血,而采血站粗劣的采血方法,导致数万乃至可能更多的人死于艾滋病。
广告
官员长期隐瞒、忽视或淡化疫情,受感染的村民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帮助,直到高耀洁和其他几位中国医生及专家激起的公愤促使政府开始分发药物。
“艾滋病的流行与蔓延,毁灭的不仅是患者个人,还殃及无数家庭,”高耀洁在2016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这种人为大灾难,前所未有。然而,造成这场血祸的责任人,至今没有一个受到追究的,也没有一句道歉的话。”
高耀洁在年近70岁的时候开始了自己的第二职业——艾滋病教育工作者,当时她已经退休,不再从事日常的医学工作。但此前的经历给她的锤炼让她可以坚强地面对接下来的艰辛。
高耀洁于1927年12月19日出生于东部的山东省。她在日本侵华战争和内战期间长大——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共产党通过内战取得了政权。她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的政策造成的饥荒,在他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她遭受了拘禁和殴打。后来,当她因指控官员隐瞒艾滋病疫情而被软禁,面对警察和政府官员的压力时,她说自己经历过比这更糟糕的事情。
“她的生活中经历了很多起伏,所有的逆境都考验着她的灵魂,”前香港投资银行家、智行基金会创始人杜聪(Chung To)说。该基金会旨在帮助中国农村孤儿或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如果没有她,疫情暴发的消息可能会被掩盖更久,会有更多人死去。”
医学专家王淑平在揭露中国农村艾滋病传播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她在谈到高耀洁时说:“她最大的贡献是赢得了新闻媒体的关注。地方政府想掩盖很多事情,但他们做不到,因为高耀洁很勇敢,一直在说话。”王淑平也移居美国,于2019年去世
广告
身材矮小、笑声爽朗的高耀洁走路一瘸一拐,但这并不仅是因为年事已高。她出生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地主家庭,小时候双脚用布条裹了六年,这是一种令人痛苦的中国传统习俗,目的是人为制造出小巧的双脚。
她和家人定居在河南古城开封,她很快就表现出独立的性格,选择在当地一所大学学习医学。她于1953年毕业,不久后结婚,成为一名妇科医生。
2016年,高耀洁在纽约曼哈顿的公寓。“如果不拉下毛泽东的神位,中国就没有希望,”她说。
2016年,高耀洁在纽约曼哈顿的公寓。“如果不拉下毛泽东的神位,中国就没有希望,”她说。 George Etheredg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河南省是1958年后受饥荒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1966年“文革”期间,该省爆发了激烈的武斗。由于高耀洁出生于“地主”家庭而且拒绝屈服,她成了毛派激进分子的重点目标,遭到他们的毒打。她说,由于被迫在冰冷的石头上跪了几个小时,她的膝盖从此落下毛病。
高耀洁一度试图自杀。她最小的儿子在13岁那年因被诬陷侮辱毛泽东被监禁了三年。由于在那段时期承受过的痛苦以及自那以后与儿子关系长久不和,她对毛泽东的功过是非评价非常负面。
“如果不拉下毛泽东的神位,中国就没有希望,去毒要把这个老根挖出来,”她在2015年对一位采访者表示。
1996年,在全国各地倡导女性健康的高耀洁首次接触到一名被诊断出艾滋病的患者,那是一名在手术中因输血而感染的中国农村妇女。她在大约两周后死亡。
广告
高耀洁开始亲自走访村民家里,调查艾滋病是如何进入河南的。
她和其他医务人员发现,大量黑心血站正在向村民购买血液,其采血方法几乎肯定会导致感染的传播,而这些血站通常都有官方的支持。血站从村民血液中提取有用的血浆,把剩下的血液汇集起来重新输回需要输血的村民体内。事实证明,大量汇集血液非常易于传染病的传播,包括导致艾滋病的HIV病毒。
1995年,河南官员试图取缔这种行为。但黑血市场依然存在,高耀洁呼吁关闭血站,治疗被感染的村民,并对官员问责。
她经常和司机从河南省会郑州的家中出发,长途奔波数日,为患病村民提供建议、食物和衣服,并带去治疗发烧、腹泻和其他艾滋病症状的基本药物。她回忆称,在一个村庄里,她见到了一名在丈夫死于艾滋病后上吊自杀的妇女。两岁的儿子紧紧抱着母亲的脚。
“高耀洁非常重要,因为她看到了村里发生的事情,也一直在为此发声,”来自河南的前记者张继承在采访中说,他是最早报道了河南艾滋病疫情的人之一。“很多人不理解她为什么这么做,但她经历了太多,所以一点也不怕。”
到2000年代初,中国农村的艾滋之祸已成为国际丑闻,国内外的愤怒令中国官员令无法再淡化此事。中国活动人士和记者都大力支持高耀洁,她在中国新闻媒体上赢得了一定赞誉,并受到官方的欢迎,一度得到副总理吴仪的接见。
广告
但高耀洁声名日益远播让其他中国官员感到不安,这些人认为她令他们难堪,特别是当她拒绝停止自己的倡议时。2007年,河南官员曾试图阻止她前往美国领奖,但遭到了副总理吴仪的驳斥。
2009年,高耀洁移居美国,开始用演讲和写书来讲述自己的经历。她对推广避孕套以防止HIV病毒和其他性传播疾病的感染持怀疑态度,这让许多艾滋病专家感到不满。
但由于她德高望重,即便是在预防艾滋病问题上批评她的人也对她怀有敬意。
她的丈夫、同为医生的郭明久于2006年去世。高耀洁身后留下两个女儿郭竞先和郭炎光;儿子郭锄非;妹妹高鸣凤;三个孙辈;还有生活在中国的三个弟弟和另一个妹妹。
生命的尾声,高耀洁住在西哈莱姆区的一处公寓里,有一群中国学生陪伴她并对她的著作进行编辑。她再也没有回河南,但她说过希望自己的骨灰被带回那里,撒入黄河。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3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