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iPad Air M3 首发评测:一个典型 iPad 用户的七年之痒

By: 杜晨
10 March 2025 at 21:00

2018 年,我被那条「What’s a computer?」广告忽悠,把早已不记得年份的老 iPad,换成了第二代 iPad Pro。

现在有一台刚发布的 iPad Air (2025) 放在我面前,我在思考:为什么需要一台新机?

很多 iPad 用户跟我的观感相似,无论刷网页、修图、追剧看电影、轻文档处理,还是视觉创作,以及玩点轻游戏,我们手上的那台 iPad 都足够应付。iPad 实在是太经用了,买一台真的能坚持好多年。

但消费主义充满陷阱。换个角度看,如果我今天购买最新款的 iPad Air,同样完全不用担心过个几年它会过时。买 iPad 时,我们从来不会有这种顾虑。

七年之痒,也许是时候换一台 iPad Air,然后再七年?

 

硬件微升级

如果只看参数表,新 iPad Air 和前两代相比确实没什么进步,挤牙膏说的并不夸张。

但你可能没注意到,新 iPad Air 相比去年的 M2 版本,发布价格降价了 400 元。是不是觉得牙膏也挺香的?

毕竟 M3 芯片的提升还是存在的,这也是除了新 iPad Pro 的 M4 外,你能在平板上用到的最强芯片了。

得益于技术迭代,以及苹果在 M 系列研发生产上的经验积累,新 iPad air 的 GPU 和 CPU 算力都有所进步;神经网络引擎也是,官方宣称和 M1 相比,处理 AI 工作流提速达到 60%。

M3 内置的 9 核 GPU,与最高级的苹果图形架构在 iPad Air 上合了体。基于硬件的光线追踪终于来了(之前只有软件加速):游戏的光线、反射、阴影等效果逼真度有所提高;能效也有相应优化,我玩了半天《逆水寒》,发热程度可以接受,到了晚上还剩一些电量够加个班。

如下图所示,iPad Air 在 Geekbench 6 GPU 测试中获得 45935 分,追平上一代 M2 芯片 iPad Pro(2022 年);Geekbench AI 性能量化得分 5670,物体识别、风格迁移、超分辨率、机器翻译等经典任务,精度平均 98% 上下。

在 3DMark 光追性能压力测试里,iPad Air 得到平均分 8253,循环到一半的时候开始性能下滑,应该是由降频导致。

第二天我用 iPad Air 测试更依赖 CPU 的工作场景。多开浏览器、IM、视频会议、文档表格等应用,切换的过程更流畅。

目前 iPadOS 的多任务用户界面的操作,还是有点繁琐,在「分屏侧拉」和「台前调度」之间切换,还得打开控制中心添加快捷方式,或者在设置里切换。希望未来苹果可以优化这一点。

新 iPad Air 本体目前唯一值得说的东西,就是这些。

有人要问,「不提一下 Apple 智能吗?」

iPad Air 的确支持 Apple 智能,最快今年夏天就在中国大陆上线。但在所有官方宣传渠道中,Apple 智能都被「一嘴带过」,新闻稿里只有结尾一段,和「没有为 Apple 智能准备好」的基础款 iPad 篇幅相当。

你可能会说 Apple 智能还没正式上线,但美国科技媒体的感受也一样——要知道自从去年 6 月官宣以来,Apple 智能一直是苹果营销的一大重心,和所有新产品官宣的关键信息点。

苹果在最前沿技术的商业化上从来不是最快的,这种稳妥而非激进的路线也被人们接受。但毕竟 iPad Air 和 iPhone 16e 是 Apple 智能最低门槛的硬件载体,从渗透市场的角度站位很关键。

iPad Air 都为 Apple 智能准备好了,但 Apple 智能自己准备好了吗?

 

好键盘,好工作

比 iPad Air 本身更让我兴奋的,就是这次苹果配套推出的全新妙控键盘 (Magic Keyboard),增加了一行功能键:

  • 独立音量按钮、亮度按钮、播放控制、多任务按钮,加强了作为一台「电脑」的操控体验
  • 新的转轴和悬浮式结构(同 iPad Pro),支持直通充电

我在打车时把 iPad Air 拿出来用了一下,放在膝盖上的重心挺稳,不会有很明显的「头重脚轻」感觉。而老 iPad 的用户的键盘,一般都是那种带支撑架的,需要大腿足够长,或者把键盘朝着自己拉,否则 iPad 很容易倒过去。这种键盘一般放在台面上才真的「能用」。

配上新妙控键盘除了稳,屏幕离眼睛也更近,特别对于 11 英寸的机主更友好。iPad Air 终于成为一台字面意义上的「Laptop」(放在膝盖上),从外观、用法、使用感受,都更像一台笔记本电脑。

唯一遗憾就是键盘掌托还是之前的柔性面料,舒服、不冰手,但易脏易磨损,不适合手汗大的朋友。

这次新妙控键盘还更比上一代降价了 200 元。当然一台售价 2199 元(11 英寸)的键盘仍然不便宜。

11 英寸 iPad Air 128GB Wi-FI 版 + 妙控键盘,总价 6998 元,而新 M4 芯片 13 英寸 MacBook Air 256GB 售价 7999 元(同样较前代降价了发布价)——少花 1000 块钱,你可以得到一台更加灵活的「准 MacBook」。

作为「准 MacBook」来说,M3 芯片的性能上限早已足够;拆下键盘它还是那个更灵活的平板电脑。e-SIM 机型更贵,但想节约预算完全可以直接用手机热点或移动 Wi-Fi。

更何况今年国补还在继续。

顺着这个思路,这台新 iPad Air 的购买推荐来了。

没必要换机的用户:

  1. 你的 iPad 是最近两三年内换的,感觉够用
  2. 纯平板使用,不需要键盘

可以考虑购买的用户,大概符合下面几点:

  1. 你现在的 iPad 已经落后 5 年左右;
  2. 主要使用网页、文档、IM、email 等办公软件,对实体键盘有需求;
  3. 偶尔剪视频、画图和设计,想试试 AI 功能,但还不至于上 iPad Pro
  4. 常用的电脑已经略微落后,但足够应付第 3 条的创意工作;

那么这台搭载 M3 芯片,搭配新妙控键盘的 iPad Air,适合你购买。遇到大型工作任务的时候,不至于没有机器可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交给 iPad Air 也完全可以。不管 Apple 智能啥时候准备好,至少 M3 芯片为 AI 准备好了。

在我过去的几份工作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典型」iPad 用户,他们使用 iPad 的方式五花八门,但需求都非常明确。

比如我认识一位实体零售店长,每天筋疲力尽,下班只想刷剧放空,但时不时还要按照公司要求做一堆表格。于是他给 iPad 配了个便宜的键盘盖,反正只是凑合用一下。

还有文娱行业的艺人企宣和经纪,他们每天的工作主要就是奔走剧组驻地,修图、做 ppt、做视频,然后拿给导演看,也是一台 iPad 可以完美嵌入的工作流。

典型的 iPad 用户,往往也是非典型的科技产品使用者。他们对性能参数的多寡毫无感知,很多时候只是要一台便携好用的大屏幕。核心使用场景满足就足矣,多个键盘、笔这样的外设还能加点分。他们不会年年换新,但也要考虑二手设备的残值,差不多时候就可以换了。

而对于这样的 iPad 用户,现在到时候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OPPO Find N5:折叠屏的版本答案

By: 谢东成
21 February 2025 at 18:00

科技进化的本质,不是让选择消失,而是让矛盾相拥。

在折叠屏面世的六年间,爱范儿已经体验过非常多的折叠屏手机,毋庸置疑,折叠屏就是近年来智能手机产品形态的巨大变革,技术显性化的特质也让折叠屏成为了手机厂商们叩击高端市场的「捷径」。

只不过时光的沙漏从不为创新停驻,当折叠屏随着迭代升级渐渐走出了名为「概念机」的新手村,源自实用主义的理性开始促使我去重新思考它的价值。

这取决于折叠大屏带来的新鲜感,能否抵消额外重量与厚度所带来的负担?

▲ OPPO Find N 折叠屏,选择将尺寸做小换取更轻重量

对我来说,如果为了在不到 30% 的时间里享用一块 200% 尺寸大小的柔性大屏,却要在 100% 的时间里时刻承受着近乎 200% 的物理存在感的话,我真得替我的小拇指说上一句:「不值得」。

相较于直板机而言,以往折叠屏不算占优的厚度和重量,就像是一把悬挂在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着用户「大屏沉浸」与「便携轻盈」的天然对立固然存在,难以和解。

要让折叠屏从尝鲜转变为常用,首先就应该让人能够忘记它是一部折叠屏。更具体一些,就是在闭合态的常用时刻,也能做到与直板旗舰别无二致,甚至更胜一筹的体验。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使用,我觉得率先迈入 8 毫米时代的 OPPO Find N5,确实消弭了折叠屏手机的厚重痕迹。

更薄更轻的 Find N5,替代了我的直板主力机

从初代 Find N 的不规则样式,到 Find N5 的板正外观,乍看之下似乎毫无关联,但其实四代机型都是围绕着「不重」的先决条件而打造的。

显然,每一代 Find N 都是同期折叠屏当中更为轻盈的一员。毕竟早期动辄 300 克以上的重量只能让折叠屏手机沦为双手使用的设备,对握持和携带都不够友好,更难谈得上「好用」。

我们先略过复杂的技术结构硬哲学,直接上手去感受科技创新带来的现实成果。

得益于内在的极致优化,Find N5 (玉白&缎黑配色)将折叠态的厚度收窄至 8.93mm,展开态最薄处仅为 4.21mm。而采用素皮材质的暮紫配色,折叠态厚度是 9.35mm,展开态最薄处为 4.36mm。

对比来看,Find N5 折叠态的厚度可以与 iPhone 16 Pro 的 8.25mm 厚度相近,展开摊平之后的厚度,更是比苹果目前最薄的产品 13 英寸 iPad Pro M4 的 5.1mm 厚度还要薄上 0.89mm。

我也将 Find N5 与手边的一些物品进行了对比,不难发现「薄」这个点,的确就是 Find N5 给人最直观的第一印象。配合仅为 229g(玉白&缎黑)的重量,Find N5 的握持手感也与直板机如出一辙。

除了足够轻薄,Find N5 的「超通透钻石外屏」也足以成为直板旗舰的屏幕标杆。

相较于上一代的 Find N3,更薄的 Find N5 获得了一块尺寸更大的 6.62 英寸的纯平外屏,形态与 Find X8 Pro 的 6.78 英寸屏幕十分接近,支持 1-120 Hz 自由动态刷新率和明眸低频闪护眼技术,全局峰值亮度 1600nit,肉眼观感看起来也是比较通透,放在直板机型上也是第一梯队的表现。

值得称赞的是 Find N5 应该吸取了前作的经验,优化了外屏的防误触算法,在横向握持的时候甚少再意外触发防误触的算法,而且在打字与滑动等触控交互层面,也变得更加跟手,甚至会比一些直板机型做得更好。

说到这里,Find N5 折叠态的目标已经足够明显,那便是在折叠屏最常用的折叠态场景下,首先做好一台直板旗舰手机的本分。

唯有让外屏的握持和交互体验都能媲美直板旗舰,才能让用户毫无负担地去替换掉直板手机,然后安心地享用大尺寸内屏所带来的红利。

总体而言,OPPO Find N5 也是第一次,让我有了折叠屏可以完全替代直板手机的直觉。

接近 iPad mini 尺寸大小的折叠内屏,在娱乐之外更追求效率和生产力

决定折叠屏内屏体验好坏的,向来都不是网友热衷讨论的折痕,而是内屏尺寸以及内在的软件优化。更何况 Find N3 的折痕表现至今依然优秀,在内屏折痕方面留给 Find N5 的提升空间属实不多。

那么,既然折叠态的外屏体验标杆是直板手机,那展开态的内屏体验的标的又是谁呢?

注重效率优先的 OPPO,早已物色了一个有着成熟经验的老师,那便是在 8 英寸领域里难觅敌手的 iPad mini。

所以当我们展开 Find N5 的内屏时,你会发现它这块 8.12 英寸的「超平整镜面钻石屏」非常接近 iPad mini 的形态,就像一块掌中一尺见方的 mini 平板那样,进可攻退可守。

内屏的屏幕素质也比较出众,同样支持 1-120Hz 的自由刷新率,峰值亮度也做到了 1400nit,配合出厂自带的防眩 AR 保护膜,在户外也能提供比较沉浸清晰的大屏观感。

当然,要想充分利用好尺寸更大的折叠内屏,就意味着系统的软件交互也得讲究效率提升。

传统的应用分屏,只能在一个屏幕内互相挤压显示空间,导致内容难以完整显示,同样也难以操控。

有着良好口碑的 ColorOS 继续在 Find N5 上提供了旦用难回的「全景虚拟屏」功能,基于 OPPO 自研的系统框架,机内几乎所有(目前还未遇到未适配的)的应用都能够进入到分屏状态运行,最多可以同屏运行三个应用。

我们只需用两只手指在应用界面的中间,由上往下地「双指下滑」,便能够划开两个应用之间的分屏功能。 然后再从 Dock 栏里拖拽出第三个应用,就能够唤出「全景虚拟屏」的三应用形态。

而且「全景虚拟屏」首先在系统里虚拟了相当于三块内屏的面积,应用可以在其中以「完整尺寸」的大小展开,主视角的应用会占据实际显示屏的大部分面积,同时运行的候场应用只会漏出一个小小的边缘位置,点击边缘的时候候场的应用就会顺滑地转移为主视角。在进行多应用的切换与协同的时候,体验非常丝滑,效率也出乎意料地高。

像是在修改稿件的时候,我可以同时打开微信、飞书、Chrome 并在其之间切换,完成回消息、写内容和查资料的需求。

像是在日本差旅的途中,我可以在同时打开地图、小红书、大众点评并在其之间切换,完成查路线、看攻略、看评价的需求。

甚至是在玩游戏的时候,我也可以同时打开王者荣耀、哔哩哔哩、微信三个应用,并且在全景虚拟屏的状态下进入到全景模式,将游戏操控放在内屏的下端,然后上方用来看视频并且留意着女朋友可能会发来的消息。

这样新颖的折叠屏交互方式,相比直板手机滑动导航条切换应用,或者传统折叠屏简单分屏来说,效率也是高下立判。

在 Find N5 发布会上,OPPO 宣布在 ColorOS 的「小布助手」里接入了时下火热的「满血版 DeepSeek」。

也就是说,Find N5 内置的全新小布助手,带来了拖拽即问、AI 意图搜索、满血版 DeepSeek-R1 的能力。

被刘作虎多次夸赞的「AI 意图搜索」其实可以理解为一个理解用户自然语义,然后通过端侧模型去搜索本地设备的文件、相册、日历等应用内线索的功能。

我们可以通过记忆碎片里的一些「蛛丝马迹」来询问 AI,让 AI 来通过这些线索定位文件位置和提供信息。例如想要寻找去年的病历或者体检报告,AI 就能通过文档搜索到相关信息;也可以直接问它关于之后的日程以及提醒事项等等。

体验之后会觉得这个功能具备比较好的搜索深度,主动提供的信息也比较合理,可以省下非常多的操作步骤。

接入 DeepSeek-R1 之后,我们在小布助手的对话框里也能像官网那样进行 DeepSeek 对话,而且也可以使用联网搜索的能力。相较于官方版本,OPPO 为此部署了自己的私有云服务器,所以在多轮对话中,我们告别了「服务器繁忙」的问题。

只不过小布助手内没有设置一个对话窗口框,只有单一的对话入口,想要查看历史记录的话只能从上往下滑动界面去查看,不能新建一轮对话。这一点的体验略逊于最近我比较常用的腾讯元宝。

相比于其他宣称接入了 DeepSeek 的厂商,Find N5 的体验优势在于我们可以直接长按电源键唤出小布语音助手,然后说出「用 DeepSeek 问」作为提问开头,就可以直接输出使用 DeepSeek 思考的结果,比较方便。

除了手机内在应用的分屏交互,OPPO Find N5 还想成为一个称职的「办公助手」。为此,Find N5 推出了「远控电脑」的能力,进一步打破了手机与macOS 的生态壁垒。

OPPO 首席产品官刘作虎对 Find N5 的「轻办公」定义十分清晰,并认为「所有想要用手机完全替代电脑的想法,都是愚蠢的」。

让 Find N5 可以远控macOS,并非是想要做到「下一台电脑何必是电脑」,只不过是为了「小事不用回公司,休假不用带电脑」,解决了小事不难但没有电脑很麻烦的偶然突发场景。

在实际体验中,在macOS 里先安装好「O+ 互联」应用,并且登录好欢太账号、授予相关权限之后,Find N5 和电脑之间就能互相识别,可以实现跨屏互联、远程控制和便签的互联功能。

实测 Find N5 可以在同一个 WiFi 下,或者是使用流量时进行 Mac 的远控连接。

比较惊喜的是,Find N5 连接至 Mac 的时候,还能用上还原度超高的 Mac 键位虚拟键盘,支持原生快捷键;还配备了支持多指触控的原生虚拟触摸板。

所以,用 Find N5 来操控一台 Mac,的确可以用得心应手来形容,就像你随时带着一台真的 MacBook 那样。至于 Windows 的互联,ColorOS 目前仍在适配当中,预计在 4 月份会 OTA 支持。

你的下一台电脑,应该依然是电脑,但你的下一台手机,应该会想要能够远控电脑的吧?

轻薄的折叠旗舰,依然是哈苏影像旗舰

首先要承认的是,Find N5 的后置影像模组设计,我觉得的确不如 Find N3 那么精致,那么具有辨识度。

但好在 Find N5 的影像模组在做薄的同时,依然提供了后置三摄的阵容,分别是由 5000 万像素超光影广角摄像头、5000 万像素超光感潜望长焦摄像头、800 万像素超光影超广角摄像头组成。

其中,潜望式长焦摄像头的保留,不仅让我松了一口气,这意味着 Find N5 依然有着稳定的长焦远摄能力,而且还惊喜地发现了它同时兼备了长焦微距的近摄能力,可谓是远近皆可得。

有了长焦微距之后,相机界面也增加了一个「微距特写」的模式按钮,点下之后摄像头会自动切换至 3× 的长焦镜头,更加主动地在更短得对焦距离里寻找合适的焦点。

除了增加长焦镜头的对焦效率,长焦微距的好处还在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轻易地捕捉到具有「陌生感」的画面,将普通的生活日常也以不平凡的视角进行纪录。

得益于算法的加持,在白天光线充足的情况下,等效焦距 70mm 的长焦镜头也有着不错的成像表现,还能进一步以数字变焦的方式切换至 85mm、139mm 镜头。

只不过轻薄化之后的长焦微距,底子还是变小了一些,在夜晚等光线偏暗的场景会略逊一筹,在城市灯光的衬托下还可以,但是偏弱光的场景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噪点和和伪影,画面的纯净度下降得比较明显。

▲Find N5 的实况照片转 Gif 动图

唯一例外的情景,可能是我在拍摄新年烟花的时候手动设置成「绚烂烟花」的模式。此时,Find N5 的长焦镜头依然能够呈现出更纯净更清晰的夜间烟花画面,用「实况照片」来拍摄也有相当高清的效果。

至于 5000 万像素主摄的表现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在大多数环境里都能够捕捉到细节丰富,色彩饱满,自然通透的成像画面,除了 23mm 之外,28mm 和 35mm 的切换也用得非常顺手。

显然,核心算力的提升让 Find N5 也获得了和 Find X8 系列一致的抓拍表现,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快门按下到成像的反馈非常跟手自然。

而且 OPPO 影像近年来的深厚积累也是有目共睹,越来越聪明的计算摄影在 Find N5 身上依然保持着「去除算法痕迹」的成像方式,在光影的处理上保持着一贯好评的高级感,若然不带相片机型水印直接将图片分享到社交网络上,偶尔还是会有人问我:「这是什么相机拍的?」

折叠屏形态在影像上的好处还在于悬停拍摄和后置自拍的场景,后置摄像头的利用率因此也增加不少,后置镜头的人像画面算法比起内外屏的「前置摄像头」来说优势更加明显,画面光影尤为自然,我也尝试过用 Find N5 来完成一段 Vlog 的拍摄,成片效果也让我非常满意。

总体而言,OPPO Find N5 在凸显轻薄的时候放缓了影像上的堆料,尽管没有再像 Find N3 那样超前地用上双层晶体管结构的 CMOS,但轻薄化没有过分地削弱相机的成像画质,反而轻巧的机身配上顺手的焦段范围,就更令我愿意在日常的每个精彩时刻,都从口袋中掏出 Find N5 并及时地按下快门。

有一说一,这个轻巧的影像方向还真挺对的。

面面俱到的性能,防水和无线充电都不再缺席

在 Find N3 发布之后,我一直都觉得 N3 的发布时机是比较吃亏的。

原因之一是因为搭载着骁龙 8 Gen2 的 Find N3 发布了五天之后,高通就推出了骁龙 8 Gen3。

另一个原因,就是内部元器件设计的时候,将无线充电的优先级放在了非常靠后的位置,以至于最终为了整机的轻薄而作出了让步,舍弃了无线充电。在 2025 年回过头去看,核心性能和无线充电的让步,都让 Find N3 在后续的竞争态势中,落在了不利的位置。

2024 年 ColorOS 的疯狂更新优化,让我意识到 OPPO 是一个非常听劝的厂商。或许是痛定思痛,2024 年的一整年,OPPO 都没有推出大折叠产品,直至 2025 年的开年之际,作为首个搭载骁龙 8 至尊版的折叠屏旗舰手机,Find N5 带着无线充电和满级防水回归。

需要注意的是,Find N5 首发搭载了高通稍早前推出的 7 核版骁龙 8 Elite(SM8750-3-AB),它与 8 核版骁龙 8 Elite(SM8750-AB)有着几乎相同的扩展能力,只是核心数量降低至 7 个——依然有着 2 颗 4.32GHz Oryon 超级核心,而 3.53GHz 性能核心为 5 颗。

在室温 25℃ 的环境下,Find N5 安兔兔跑分实测成绩是 2363501 分;GeekBench 单核性能 3005,多核性能 8194。

在日常的实际体验上,骁龙 8 Elite 的性能提升十分明显,让 Find N5 在唤起「全景虚拟屏」处理多应用任务的时候也能保持着超高的流畅性,同时强效的性能也直接惠及游戏、影像、远控电脑等方面,优秀的能效控制也让 Find N5 在高压场景下也能保持冷静和长效续航。

为了让 Find N5 拥抱无线闪充,OPPO 重新设计了一个薄至 0.18mm 的无线充电线圈,支持 50W 无线闪充。

除了桌面可以搭配 50W 无线充电面板和 OPPO AIRVOOC 50W 磁吸小涡轮充电器,Find N5 还支持超过 160 个车型的无线充电。在我的理想 L7 上,也能轻易获得 50W 的无线快充。

在电池方面,Find N5 也用上了 OPPO 引以为傲的冰川电池(硅碳负极技术),在不到 9mm 的机身内放置了 5600mAh 的双电芯电池,使用了新型 4.55V 高电压正极材料,结合复合包覆和电解液添加剂,确保高温存储和循环寿命,显著提升实际的续航表现。

在官方的腾讯会议「测到死」测试中,相比上代提升约 57%。在我处于海外差旅时的高频使用场景里,Find N5 依然能够实现「早出晚归不插电」的续航表现,没有过多的续航焦虑。

在充电方面,Find N5 支持 80W SuperVOOC 闪充。在制糖工厂的未来实验室里(室温 24℃),我们先测试了 Find N5 搭配 OPPO SuperVOOC 100W 充电器进行「智能极速充电」的实际表现。

我们提前打开了充电设置里的「智能极速充电」模式,而后将手机完全放电至自动关机之后,再插上 SuperVOOC 充电器来进行充电测试。

可以看到,Find N5 在开机过程里激发了高达 7.27A 的电流,在 1% 的电量下达到了整个充电过程里的最大功率 60.8W。

然后在 80% 前,基本稳定在 35W 的水平,35 分钟充至 80% 的电量,接着逐步进入涓流充电,保持在 25W 至 14W 的水平。

最终,在 48 分钟的时候,Find N5 机内显示电池已充满。

既然 Find N5 使用 SuperVOOC 闪充也只用到 35W 的功率,那么使用非私有的充电协议,是不是也能达到相近的充电效率?

于是,我使用小电拼 Ultra 去对 Find N5 进行充电并同步监测之后发现,在小电拼充电协议全部开启的情况下,Find N5 率先「握手」的是 UFCS 融合快充协议,可以获得 25W 左右的实时功率。

从 1% 充到 80% 需要 40 分钟,不过达到 80% 之后依然保持着 20W+ 的功率,充至机内显示 100% 也只需 50 分钟,与 SuperVOOC 相比差距不是特别大。

若是通过小电拼强制使用 PD 协议去进行充电的话,充电功率会下降至 13.5W-18W 的水平,充电效率明显降低了不少。

所以,除了官方的 SuperVOOC 充电器之外,Find N5 在选择三方充电器的时候,也可以首选支持 UFCS 协议的充电器。

轻薄的折叠屏旗舰,理应穿衣显瘦脱衣有肉

虽说 OPPO Find 系列一直都有跳过数字 4 的习惯,不过沉寂了一年之后再迭代发布的 Find N5,显然更为深刻地考虑了常用折叠态的体验。

所以当可折叠的手机形态不再令人感到陌生与惊奇,我们也不再那么憧憬折叠屏能够成为直板手机之外的新品类时,折叠屏手机要迈向大众怀抱的前提,是要成为一部常用也好用的直板手机。

正如 2019 年初见 Galaxy Fold 缓缓展开内屏时,我忍不住发出了「wow」一声那样,2025 年捏着 OPPO Find N5 超薄机身时的我,同样为之感到惊艳,值得一声「Incredible」。

所以在我眼里,当下的 OPPO Find N5 就是一部穿衣显瘦,脱衣有肉的轻薄折叠旗舰,用够薄也够强的新答案,再次有力地回应了「从尝鲜到常用」这句话。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Sonos Ace 耳机体验:3999 元,找一个不选苹果和索尼的理由

By: 谢东成
14 February 2025 at 15:26

一直以来,Sonos 给我留下的直观印象,都是一家追求「无线」连接的智能音响制造商,擅长于打造一系列智能音响产品,并创新性地将这些产品纳入到 Sonos 无线音响系统生态之中。

2024 年年中,伴随着 Sonos S2 App 的焕新上线,Sonos 迫不及待地发布了品牌旗下的首款耳机产品——Sonos Ace 头戴式无线降噪耳机。从产品线的角度来看,Sonos 也正式跻身个人聆听领域了。

只不过 Sonos「迫不及待」的发布节奏,似乎恰好印证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

国行 Sonos Ace 姗姗来迟的原因:一次失败的 App 更新

今年年中,Sonos Ace 在北美地区发布的同时,为了适配 Sonos Ace 和满足老用户们功能性的多元化需求,Sonos 面向全球市场推送了全新设计的新版 Sonos App。

▲ 新版 Sonos S2 App 界面

虽然新版 App 焕新了交互设计,并带来了诸多强大的崭新功能,但 App 的稳定性和功能性都出现了大面积的问题,软件上的 bug 严重地影响了大量的 Sonos 用户,甚至还影响了一些使用 Sonos 商播服务的店铺。

▲ 从来未见过 Reddit 上面讨论 Sonos 讨(tu)论(cao)得如此激烈的

彼时,大量的抱怨声音充斥着社交网络上的每一个 Sonos 话题,可以说此次软件更新,已经成为近年来消费电子市场中最为灾难性的事件之一,甚至有用户用微软推出 Vista 来作为类比。而且 Sonos 的 CEO 和 CPO(首席产品官)也因此而在 2024 年的年底宣告离职。

所幸的是,伴随着大半年的持续优化升级,现在的 Sonos App 已经基本恢复正常(恢复了 90% 以上的缺失功能),Sonos Ace 在海外市场的销量成绩也让 Sonos 取得了优于预期的季度业绩。

虽迟但到,Sonos Ace 也在 2024 年 10 月底的时候正式登陆中国大陆市场,上市定价 3999 元,和 Apple AirPods Max 的国行定价保持了一致。

至于 Sonos 为什么要涉猎耳机市场,时任 Sonos CEO Patrick Spence 的回答是:

因为这是 Sonos 的用户们所要求的。

所以有着「Ace」型号后缀的 Sonos Ace,不但是一款对标 AirPods Max 的旗舰级降噪耳机,它同时也是 Sonos 音频系统的耳边延伸。

恰逢广州也终于降温,逐渐步入冬季,我们也终于可以长时间地体验到这副头戴式降噪耳机了。

很 Sonos Style 的外观设计,一如既往的简约又精致

打开 Sonos Ace 的包装盒,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毛毯质感的耳机收纳盒,采用回收材料制成,耳机本体直接就收纳在其中。

在这个相对轻盈的耳机收纳盒当中,Sonos 设计了一个磁性可拆卸的线缆收纳袋,可以将包装盒内附赠的 USB-C to USB-C 线缆、USB-C 转 3.5mm 音频线缆收纳于此。(其实带一条 C2C 贴贴线会更加好用)

因为耳机本体的收纳方式是旋转耳罩至平整状态,就像索尼 WH-1000XM5 和 Bose 700 那样的收纳方式,所以耳机收纳盒的平面体积并不算小,但好在它厚度比较薄,放在双肩包里也不会过于占地方。

当然,如果能够像 Bose QC 或者老款索尼头戴式降噪那样,可以将耳罩向上折叠收纳就更好了。

回看整个产品矩阵,可以发现 Sonos 的设计语言高度统一,属于单凭外观就可以一眼辨认出「这是 Sonos 的产品」的程度。

所以 Sonos Ace 的本体也继承了这种既简约又精致的设计手法,耳机腔体外壳的主要材质是塑料,表面采用了细腻的哑光处理,不粘指纹的同时也让它的视觉效果看起来更加高级。

同样地,Sonos Ace 也仅提供了黑、白两种颜色,仅在右侧耳罩上有一个压印的 SONOS logo,显得非常低调优雅。

若是要问为什么 logo 印在了右边,那么官方下场玩梗式的回答可能会帮到你:

Sonos is always RIGHT.

内侧的耳垫采用了可拆卸设计,和 AirPods Max 类似也是磁吸的构造,支持拆卸替换,但没有采用网状材料,而是直接选用更加柔软的皮质来包裹内里的记忆海绵,配合大量数据调研之后才定型的椭圆形耳垫,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好的佩戴舒适度和更强的被动隔音能力。

▲ 可拆卸的设计,耳垫和头樑都非常柔软

相同的皮料也运用到头樑的内侧位置,进一步舒缓佩戴时头樑下压的压力。

头樑和耳罩之间使用了金属材质打造的伸缩柄,高亮的表面营造出顺滑精致的质感,可以比较轻松地进行耳罩长度的无级调节,让耳机本身与用户的头型更好地贴合。

最重要的是, Sonos Ace 的整机重量为 312g,比 AirPods Max 轻盈许多,比 Bose 和索尼要稍重一些,因此我并不会觉得 Sonos Ace 佩戴起来会有任何压力,得益于柔软的耳垫,我认为 Sonos Ace 在长时间佩戴方面会更显优势。(除非环境气温太热)

应该是考虑到实用性,崇尚极简的 Sonos 选择在耳罩后侧保留了多个实体按键,包括了左侧耳罩上的电源按钮,右侧耳罩上的模式切换按钮,还有支持滑动/按压的「内容按键」。基本上这些按钮的形状都比较独特,加上耳后的位置很容易定位,在佩戴耳机的时候也能直接完成「盲操」,也符合使用直觉。

因为两侧耳罩的形状相近,所以初次上手需要刻意地区分 L/R 左右两侧。用习惯了之后,你会发现左右两侧耳垫网罩的颜色会存在区别,再用金属质感的「内容按键」来直接定位 R 侧,就可以直接辨别出左右两侧。

整体来说,Sonos Ace 作为一款头戴式耳机,很好地兼顾了外观好看和佩戴舒适这两个核心要点,显然是做足了准备而来。外观简约却不简单,做工细致精良,作为穿搭配饰也很好搭配。

▲ 不经意间也会压损这个柔软耳垫

唯独要注意的是,这套可更换的耳垫虽然很舒服,但是它表面覆盖的人造皮革材料还是非常娇贵,长时间被硬物挤压(例如放在笔记本的边缘上),会造成不可还原的痕迹,由此可以想象它若是遭遇坚硬表面应该会面临破裂风险。

也许是考虑到耳垫会存在着磨损的因素,官方商城提供了这个配件的单独售卖,售价为 399 元。

传承自音响系统,如同温开水般的声线

无论是设计样式,功能形态,还有国行的上市定价,都可以明显地感觉到 Sonos Ace 的头号对标竞品就是苹果的 AirPods Max。所以在使用之前,我已经将 Sonos Ace 的预期值直接拉齐至我对 AirPods Max 的体验印象。

在连接方面,Sonos 支持 apt-X Lossless 编解码协议,与高通芯片的 Android 设备相连,最高可实现 1Mbps 的无线传输码率,相较于 LDAC 来说,码率会一定提升。但与 iOS 设备连接的时候,就只能使用 AAC 编解码,传输码率反而会收到限制。

要想获得无损传输,Sonos Ace 也支持 USB-C 接口的有线音频直连(支持 3.5mm 音频线 / C2C 数据线),尤其是用贴贴线、细雳线来直接与 iPhone、Android 手机、Mac/Windows 电脑相连,都可以直接通过 USB 识别连接,在畅享无损音源播放的同时,也能为耳机补电,真切地做到「随时连接」,还挺方便的。

关乎音质的硬件部分,Sonos Ace 搭载了两个自行设计并定制的 40mm 驱动器,还有定制的 DSP(数字信号处理)电路元件。

▲ Sonos Ace 拆解. 图片来自:iFixit

官方对调音环节也有说明,Sonos Ace 经由打造过无数 Sonos 音响的音频工程师进行调音,还加上了由众多世界级音乐人(不乏奥斯卡和格莱美获奖者)组成的 Sonos 声音委员会进行把关。

所以我对 Sonos Ace 试图在耳机端还原 Sonos 音响那种「温开水」般的声音风格,感到毫不意外。

Sonos Ace 给我的直观感受是比较温暖明亮的声音,符合大众口味的调校。它在低音部分做了一些加强,低频下潜虽然不是特别深,但回弹比较有力,让低音表现比较突出的同时,也不会感觉到过分松散,整体浑厚的表现定下了温暖的基调。

针对高音的优化也很明显,高频是直观可感知的那种明亮,中频人声部分会比较靠前一些,听感比较自然。但无论是聆听音乐、还是播客节目、或者是电影内容,Sonos Ace 都自带一种沉浸式的效果,听着听着就会让你沉浸到声音当中,并且长时间聆听都不会觉得疲累。

无论是佩戴舒适度,还是耐听度,我都已经在飞往伊斯坦布尔的 11 个小时长途航班里亲身验证过了。

主观地来说,对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我用 Sonos Ace 来听《Popular》的时候,前奏部分背景乐器的鼓点包裹着麦当娜的口述语呈现出了非常惊艳的声音效果,整体呈现出来的立体感比较明显。

加上 Sonos Ace 是支持空间音频和杜比全景声的,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它都可以播放来自像 Apple Music、Amazon Music、Tidal 的支持杜比全景声和索尼 360 临场音效的无损音频曲目和空间音频曲目,更加庞大的音频信息量和空间音频的加持,会让我觉得更有临场环绕的感觉。

可以说,在声音表现上,Sonos Ace 并非那种声线出众,万里挑一的绝对好声音,事实上它反而就像是一杯温开水,平淡稳定却又传递着温暖的力量,适当的温度和自然的环绕声会让我觉得 Sonos Ace 会比 AirPods Max 更加打动我,最重要的是 Sonos Ace 也能满足长时间聆听的耐听体验。

但若是单论音质表现,我认为 Sonos Ace 的声音效果是略逊于索尼 WH-1000XM5 的。与 iPhone 进行蓝牙连接的情况下,索尼的声音显然会更加有层次感,底噪对比来说也少很多,整体的声线比 Ace 要更纯净一些。

除了用来听音乐之外,其实 Sonos Ace 更很适合用来看电影和看电视剧,配合手机去打开 Netflix 和 Disney+ 来观影,Sonos Ace 优秀的低音和清晰的人声表现也带来了非常不错的视听享受。

另一方面,从 iFitix 的拆解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Sonos Ace 其实底子非常好,具备一定的优化潜力,所以当你觉得 Sonos Ace 的默认调音不能完全满足你的听音喜好,你也可以在 Sonos App 中自己调节 EQ 均衡器来获得贴近你口味的声音。

降噪 \ 透传,皆是旗舰级水准

似乎是随着索尼 WH-1000XM5、Bose QC Ultra、Apple AirPods Max 的畅销,头戴式降噪耳机的主动降噪和环境音透传两大能力,已经被固化成旗舰级头戴式耳机的重要标签。

为了实现官方宣称的「世界一流的 ANC 体验」,Sonos Ace 在耳机上配备了 8 个拾音麦克风,精心设计的阵列位置能够精准定位和中和外部声音,从而提供足够强效的主动降噪能力。

经过长时间的体验后,无论是在日常通勤,或者是办公室内办公,以及长时间的跨国航班当中,我都觉得 Sonos Ace 的降噪效果确实是令人满意,可以隔绝掉绝大多数的环境噪音,唯有高频尖锐的声音偶尔会穿透进来,但大多数情况都能够让你获得「隔绝尘世间」的静谧沉浸体验。

所以 Sonos Ace 的降噪表现,我认为是和 AirPods Max 保持相近,但稍弱于 Bose QC Ultra 和索尼 WH-1000XM5。

但 Sonos Ace 最令我感到惊艳的还是它的「感知模式」(透传环境音),启用这个模式之后,周遭的环境音会以一种极其自然且极低时延的方式传入耳罩之内,仿佛能够在耳边感知到耳罩之外的空气流动,让我觉得「仿佛没有戴着这个头戴式耳机」一样。

就感知模式而言,Sonos Ace 是目前我体验过的耳机之中,最接近 AirPods Max 的一款。

整体而言,Sonos Ace 在主动降噪和环境音透传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优秀表现,的确能够跻身头戴式降噪耳机的「旗舰」行列。

Sonos 系统的延伸,Ace 不止于耳机

正如开头所述,Sonos 多年来已经用丰富的音响产品,构建了能以不同的方式去组合的无线音响系统,可以说 Sonos 的核心业务依然在于无线音响。

而看似「不务正业」的 Sonos Ace 耳机,其实也是「正业」当中的一环,作为无线音响系统的延伸,成为整套 Sonos 无线音响系统的一个「独享」听音位。

这也是 Sonos Ace 和同类产品之间最大的差异化功能——TV Swap(家庭影院连接)。

▲ 图片来自 电动派大星

记不起已经有多少个夜晚,当我夜晚回到家中,躺在沙发之中并点亮电视机,试图在浏览喜爱的流媒体视频内容的过程中,卸下整天的疲惫。

此时,LG C4 OLED 电视配合 Sonos Beam & Sub mini 组成的音响系统总是能够给我带来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让我暂且忘记现实世界的烦忧和困倦。

但就是这个时候,对声音响度比较敏感的家属总是会让我:「小声一些!」

有了 Sonos Ace 之后,我就可以通过按下耳罩后的「内容按键」来连上我的 Sonos Beam,将整套音响系统的环绕立体声家庭影院体验,转移到我的耳机之中。让我在客厅享受家庭影院的时候,也不会再打扰到家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切换音源的速度非常快捷,按下按钮的下一刻就能实现音频的切换,这一点也再度加强了 Sonos 「系统生态」的优越性。

可能你会说,现在有不少电视机也具备蓝牙耳机的功能,甚至 Apple TV 也支持 Apple ID 流转 AirPods 耳机的能力。但事实上,电视机自带的蓝牙连接功能偶尔会出现连接不太稳定的问题,直接就会造成音画不同步的情况,而且音质下降得也比较明显。

而 Apple TV 得益于 Apple 系统生态的无缝流转,的确可以与 AirPods 系列耳机做到稳定的声画同步,并且尽可能地将环绕声体验带到耳机端。只不过这个体验会局限于在使用 Apple TV 的情形,若是切换到有线电视机顶盒,或者电视机系统中的 App 时,AirPods 的播放就会失效了,此时我们又不得不手动打开电视机设置页面去进行蓝牙耳机的配对连接。

基于 Soundbar 音响系统实现互联的 Sonos Ace 在此处又再度尽显优势,无论是在使用有线电视机顶盒、电视机系统内的 App、Apple TV 等信号源,电视机的声音输出仍然是通过 HDMI eARC 来输出到 Sonos Soundbar 里去。

所以,启用 TV Swap 之后,Sonos Ace 会通过 Wi-Fi 的方式与 Sonos Soundbar 连接,电视机的输出端并未发生任何变化,所以 Sonos Ace 便能同步播放电视机输出的环绕立体声,做到极致的音画同步,声音也能保有 Soundbar 声效的七八成功力。

可以说,作为 Sonos 系统的一个独特延伸,Sonos Ace 让众乐乐到独乐乐的转变,依然保持动听迷人。

定价不菲的它,确是为 Sonos 粉丝而造

值不值得入手 Sonos Ace,是海内外社交网络比较多人会提问的一个问题。

在我看来,如果 Sonos Ace 只是一副单纯的蓝牙无线头戴式降噪耳机,那么定价 3999 元的它将很难在高手如林的头戴式降噪耳机市场里凸显自身优势,但作为 Sonos 苦心经营多年的家庭音频系统当中的一员,Sonos Ace 固然有着独特的过人之处。

受限于相对高昂的定价,它注定无法成为大众宠儿;溢价的部分仅仅体现在「Sonos 系统」的生态体验当中。所以毋庸置疑,Sonos Ace 正是迎合了 Sonos 忠实用户们的需求而生,也是系统中的一块有趣的「积木」。

只不过在家庭影音中满足私享的耳机需求,并非当下才突然萌生,而是由来已久。

在过去的十年间,不少 Sonos 用户们早已被迫寻求其他替代的解决方案(例如专门买一个耳机来接入电视机蓝牙)。所以,姗姗来迟的 Sonos Ace 不一定能直接打动普遍的 Sonos 用户,尤其是在更「卷」一些的中国市场,市面上的可选项实在是太多了。

如果你并非 Sonos 的用户,只是想要一款头戴式降噪耳机的话,我觉得 Sonos Ace 未必适合你,价格更加优惠、声音表现更为成熟的 WH-1000XM5 显然是更优的选项。

但放眼全球的 Sonos 用户群体当中,实则不乏忠实受众,尽管此前被软件更新伤透了心,但在 reddit 上仍然有不少用户纷纷表示已经入手了 Ace 耳机,甚至有海外用户给出了「看在 Ace 的份上,我决定原谅 Sonos」的超高评价。

就我而言,在音质和降噪透传能力都达到了旗舰水准的情况下,如果要让我讲出一个非它不可的理由,那么我的答案必然是这纯白色的简洁设计——真的是一见钟情,过目难忘。

我也希望,Sonos Ace 可以保持升级,持续优化声音表现和生态能力,让这 3999 元的定价能获得更充足的说服力。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整合邮件、日历和 RSS,这次更新让 Vivaldi 不止于浏览器

1 December 2020 at 03:41

2013 年,Opera 15 正式放弃 Presto 引擎,转而采用 WebKit 构建,同时也剥离了众多既有特性,其中包括备受欢迎的 M2 邮件客户端。这一转变直接促成了 Vivaldi 浏览器的诞生,Opera 联合创始人兼前 CEO 谭咏文希望能借此延续 Opera 的精神,构建一款适应用户,而非相反的浏览器。

2015 年,Vivaldi 发布了首个测试版本,谭咏文承诺,它将在未来内置邮件客户端。对追求简洁的现代浏览器来说,这似乎有些离经叛道,但谭咏文觉得,这就是浏览器应有的功能。而且,不要忘了,许多 Opera 用户自千禧年就开始使用 M2,Opera 背离其原始设计理念后,很难找到一款同样灵活且强大的替代品,而 Vivaldi 正是为这些老朋友们打造的。

2020 年,历时数年开发,在众多志愿者们的支持下,Vivaldi 终于迈出了这一步。11 月 24 日,在感恩节前夕,提供 Vivaldi Mail 等特性的技术预览版本开放下载,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 M3。除了管理邮件外,这一版本还整合了联系人、日历、任务和 RSS 阅读器等,听上去很棒,但它能否让你卸载现在的主力应用?我们不妨在本文中一探究竟。

全功能邮件客户端

目前,Vivaldi Mail 仍处于技术预览状态,因此,我们需要下载 最新桌面快照版本。出于稳定性考虑,如果你的默认浏览器是 Vivaldi,请慎重尝鲜。安装后,在地址栏输入 vivaldi://experiments/ 并回车,勾选「Calendar, Mail & Feeds」,然后重启浏览器,就能在侧栏面板中看到邮件、联系人和日历的图标了。

Vivaldi 实验性功能

现在,打开设置,你应当会发现多出了邮件、信息源和日历选项。Vivaldi Mail 支持 IMAP 和 POP3 协议,可以自动检测常见邮件服务器配置,免去手动填充的困扰。对了,如果你已经注册 Vivaldi 账号的话,还会自动拥有一个 @vivaldi.net 的免费邮件地址,验证手机号码即可开始使用。

邮件配置项

Vivaldi Mail 沿袭了 Vivaldi 一贯的高度可定制性,颜色主题、界面布局、工具栏按钮都随你心意。你可以按收件日期、邮件主题、发件人等属性排列自己的收件箱,也能决定要不要在列表中显示订阅邮件或垃圾邮件。进阶用户不要错过可完全自定义的键盘快捷键,Vivaldi 支持单键触发,工作更高效。不习惯敲键盘的话,所有操作都可以映射为鼠标手势,就是这么方便。

全键盘控制

同样可定制的,还有你的邮件工作流,用颜色旗标梳理邮件,或者添加自定义标签,然后创建智能过滤器并保存,用多重条件筛选邮件。值得一提的是,在 Vivaldi Mail 中,待处理邮件分为两种:「未览」和「未读」。前者是你尚未查看的邮件,后者则是已经阅读,却未进行后续操作的邮件。当然,Vivaldi 也允许你关闭这一功能,从而只显示「未读」计数。

未览与未读

我们都会订阅一堆邮件:新闻媒体的报道摘要,关注博客的最新动态,购物网站的折扣精选……Vivaldi Mail 会自动识别这些邮件列表,把它们整合在一起。你也可以手动将指定发件人视为邮件清单,并依照重要程度归类。不过,就我个人体验来说,这一功能还有待完善,许多完全不同的邮件都被归类在一起,而同一发件人的邮件又进了不同的列表,名称也难以辨识,可用性较低。

混乱的邮件列表

比收邮件更重要的,是发邮件。你不仅能用 Vivaldi Mail 创建一封格式丰富的邮件,还能将任意网页内容直接作为邮件发送,在一定程度上代替笔记应用的剪藏扩展。如果不想现在发送,Vivaldi 允许你将草稿暂存为队列,留待进一步处理。在侧栏中,我们可以管理自己的联系人和所有往来过的邮件地址,查看历史邮件记录或撰写新邮件。

不小心点了发送

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是 Vivaldi 的核心理念,它默认启用端到端加密,将全部数据存储在本地。在 Vivaldi Mail 中,你的所有邮件都拥有本地副本,即使服务器设置是 30 天后永久删除,也可以在 Vivaldi 的回收站中找到它,彻底杜绝误操作可能。

发布第一个版本后,Vivaldi Mail 不会就此停下。未来,它计划支持导入和导出本地邮件库副本,引入 PGP 加密,并进一步完善过滤器等功能,值得期待。

更简单的 RSS 订阅

用浏览器订阅 RSS,并不是件新鲜事。然而,2018 年 12 月发布的 Firefox 64 移除「实时书签」功能后,这一传统从此与主流浏览器无缘。不过,同是 Mozilla 旗下的 Thunderbird 邮件客户端 依然允许你订阅感兴趣的内容。Vivaldi Mail 同样整合了一款 RSS 阅读器,而且与浏览器集成,可以自动检测当前网站是否提供信息源,并一键订阅。

在地址栏的角落呼唤 RSS

订阅之前,不妨先看看它能提供什么内容。Vivaldi 可以将单调的 XML 文件转换为类似杂志的排版样式,可读性更高。自然,这不局限于在线网站,你还可以直接打开用其它 RSS 服务导出的 OPML 等格式文件,然后直观预览其中包含的信息源列表,一键订阅全部,或者只选择自己想看的部分。

RSS 文件预览

点击订阅,编辑信息源标题,配置刷新周期,然后就能在邮件面板中看到它了。借助旗标和标签,你可以像对付普通邮件一样处理文章,还能直接转发至稍后读服务的邮件地址,完善自己的工作流。这里还有一个小窍门:由于 RSS 被整合在 Vivaldi Mail 中,你创建的邮件过滤器也对它有效,在每天更新数千条的信息流中,只看感兴趣的关键词,这可是 Inoreader 的付费功能。

好看的

虽然没怎么做优化,但 Vivaldi 还可以成为一款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方法也很简单,找到播客的 RSS 地址,点击订阅即可。Show Notes 会像普通文章一样渲染,音频则附在文末,点击即可收听。当然,我更推荐使用 Pocket Casts 等专业工具,但如果你只是偶尔听一期,又不是不能用,对吧。

禅修与浏览器开发技术

目前,RSS 阅读器与邮件客户端共享用户界面,但 Vivaldi 计划为其提供与邮件不同的 UI 设计,让阅读更舒心。

轻松规划你的生活

日历,是 Vivaldi 本次更新的另一重点,不仅常驻侧栏,还在开始页面拥有一席之地。Vivaldi 日历支持与自家的 Vivaldi.net、Google 日历、CalDAV 和其它网络日历同步。我本来想夸两句,却发现咕咕噜暂时停用了 Vivaldi 的登录权限,只能期盼尽快解决了。当然,这并不妨碍我创建几个本地账号,并试试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您的设备未经 Play 保护机制认证.webp

一眼看过去,Vivaldi 日历的界面似乎和同行没有多大区别:中规中矩的格子间,熟悉的日、周、月、年和日程视图,要说哪里不一样,大概是可以同时拥有左右两个侧栏,从而在同一屏中纵览三种视图。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Vivaldi 会智能调整网格宽度,以适应当天事件的标题。如果每天都被日程塞满,你还可以调整布局密度,不错过任何约会。

更多好看的

Vivaldi 日历的另一特性,是行内编辑,点击任意空白处,或者按下配置的快捷键,输入事件标题,回车,便大功告成。如有需要,你也可以添加地点、链接、循环,并邀请其他人参加。觉得空间太小施展不开,打开日历设置,将编辑模式改为 Dialog,传统的弹出窗口就出现了。不要忘了,Vivaldi 还是浏览器,选中任意网页中的文字,也能将它添加为日历事件,只可惜不能识别日期,还需再接再厉。

两种编辑模式

日程规划和任务管理,本就如出一辙,不妨将日历事件标记为任务,督促自己按时完成。要做到这一点,通知提醒必不可少,打开设置,除了系统通知和浏览器内通知两个一看就懂的选项,还有「融入浏览器」和「燃烧浏览器」两种通知样式。不用多想,就是字面意思,前者会让屏幕如雪崩般瓦解,后者会直接升一团火,绝不会错过。

Inside my heart feelin’ the inferno

不要错过这些特性

除了这次添加的新功能,Vivaldi 的其它特性也值得称道。首先要说的,是用户界面,官网上「彻底的灵便性」不单是一句口号,地址栏要在顶部还是底部,右键菜单该有哪些命令,当前时间段要用哪种颜色主题,都由你做主。Vivaldi 甚至可以联动 Razer Chroma 外设和飞利浦 HUE 照明系统,家是什么样,浏览器就是什么样。

多样主题

Vivaldi 的标签管理同样堪称独门绝技,预览、休眠、锁定、克隆、分组、平铺,样样俱全。侧栏的 Web 面板允许你添加任何需要经常查看的网站,并通过移动视图打开,可以在查阅资料的同时做笔记,也可以忙里偷闲处理社交网络动态。Vivaldi 还单独适配了个别常用网站,直接把本地图片拖进 Instagram,不用安装扩展就能做到。

Web 面板

如果你是进阶用户,不要错过 Vivaldi 的快捷命令菜单。它类似 Alfred 和 Listary,可以执行多种指令,涵盖标签行为、书签历史、网页搜索等类别,还能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Vivaldi 的全键盘操作和鼠标手势同样是提高效率的利器,内置的笔记工具支持 Markdown,能自动附加网页截图和链接,是快速记录的好选择。

快捷命令

如果你喜欢用少数工具解决多数需求,功能丰富、定制自由、不断迭代,且将用户的隐私安全放在首位的 Vivaldi 就是为你准备的。想体验它的特色功能,可以在官网下载其 最新正式版本,要提前用上 Vivaldi Mail,安装 桌面快照版本 即可。希望因「情怀」而生的 Vivaldi,也能成为你的朋友。

Android 电纸书体验报告 | 圆桌测评

5 April 2020 at 18:37

本文为 少数派 Android 电纸书圆桌测评 中本人负责的部分。

有了 Kindle,为什么还要买 Android 电纸书

坦白地说,我对此前使用的 Kindle Voyage 没有任何不满,它足够轻便,续航持久,生态成熟。然而,在一次次更新换代后,KV 成为了我手头唯一一款采用 Micro USB 接口的设备,迫使我出行时多准备一条数据线。在剃须刀也升级为 Type-C 后,我才决心入手一款 Android 电纸书,而更大的屏幕尺寸、更开放的系统体验等优势,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这个决定更合理而冒出来的。换句话说,先决定要买,再构思理由,可以说是相当不理性了。

然而,对我来说,这些都只是锦上添花的额外特性,真正促使我更换手头 Kindle Voyage 的,是屏幕尺寸。我们都知道,电纸书的核心功能是压方便面,KV 的 6 英寸身板足以应付合味道至大食桶的常见杯面型号,但如果你想尝尝炒面或干拌面,入手一部尺寸更大的墨水屏就成了当然之选。

更大的屏幕尺寸意味着什么

除了压泡面得心应手外,更大的屏幕尺寸还意味着更舒适的阅读体验。以我正在使用的文石 BOOX Note 为例,10.3 英寸的电子墨水屏约等于标准 A5 纸张大小,超过大多数单行本的 B6 尺寸,再加上对比度优化等系统功能,细节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堪称漫画阅读利器。

不过,如果你想在墨水屏上阅读教材或文献资料等,10.3 英寸并不是最佳选择,与 A4 纸张相当的 13 英寸及以上方能挥洒自如。在我看来,B5 是个相对完美的尺寸:能轻松塞进大部分背包、砸到脸上不会毁容、比大部头教材轻便、裁边后亦可舒适阅读文献。

尺寸之外,最影响阅读体验的当属屏幕素质。我目前正在使用的文石 BOOX Note 分辨率为 1404×1872,折合 227 ppi,低于 iPad Pro 10.5″ 的 265 ppi 和 Kindle Voyage 的 300 ppi。在日常使用过程中,这一差距几乎无法察觉,但如果你看漫画时脸与屏幕贴贴,颗粒感就比较明显了。其他作者也提到过,文石的多种刷新模式和 DPI 调整让墨水屏体验非常出色。但没有背光让我的阅读场景比较受限,实际阅读效果基本取决于周边环境,我命由天不由我大抵如是。

开放系统的特别履职姿势

除了我独享的躺床上看漫画 Moment 外,文石 BOOX Note 还是一款新闻阅读利器。对于 Really Simple 的 RSS 格式来说,墨水屏不伤眼,不伤肾,轻便易携带,蹲坑好伴侣。得益于墨水屏的低功耗特性,我在写作时还会把它竖在桌边检视大纲、查阅资料等,相当好用。如果你倾向于开箱即用,文石 BOOX Note 与京东读书合作,提供类似 Kindle 的在线书城,京东 PLUS 会员还可以免费领取京东读书 VIP,借阅会员免费书籍。

当然,除了以上正经用法,Android 电纸书还有许多「骚」操作,例如改装成闹钟日历、智能音箱、离线下载服务器甚至外接显示器等。如果你的脑回路比较独特,还可以将它夹在实体书中作为书签、看 120 帧电影、做色盲测试等,可玩性相当高。

在这里,我也为大家推荐几款在墨水屏下表现出色的 Android 应用,希望能让你的电纸书更加好用。如果你不喜欢原生启动器,可以尝试专为墨水屏设计、支持更换图标还能看天气的 奶糖桌面;如果你不忘初心,Kindle微信读书AIReader 等都是优质选择;想了解天下事,不妨试试自带墨水屏模式的 RSS 阅读器 FeedMe;要预习 abandon,动画效果少、界面简洁的 墨墨背单词 在墨水屏下表现也相当出色。

无从评判的压感手写体验

差点忘了,文石 BOOX Note 的一大卖点是支持 4096 级压感的电磁笔,不过我对此不予置评,主要有以下原因:我的字很丑;我不会画画;我一般用 iPad Pro 记笔记;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入手不久,原装电磁笔就负气出走,至今未归,故而无从评测。

所以到底要不要买它呢

当年领到一个 136 块钱的红包,叠加活动价,最后以 1844 元入手文石 BOOX Note,性价比还不错。但你要问我是否推荐现在入手,我只能说还请三思,主要原因也有三点:

  1. 2018 年 3 月发布至今,BOOX Note 没有得到任何大版本更新,出厂 Android 6.0,至今坚守 6.0。这点我在此前的评测中已经提及,而随着时间推移,弊端也愈发显著,许多 App 只能使用旧版;

  1. 文石对系统的优化有些捉急,时常出现「XX 无响应」的弹框,甚至连自家的启动器 ContentBrowser 都可能崩溃,严重影响了正常使用。另一方面,BOOX Note 的系统还存在不少小 bug,续航也较为堪忧;

  1. 上个月,科大讯飞和掌阅都推出了彩色墨水屏设备,有理由相信下半年各品牌都会推出类似产品,现在显然不是购买电纸书的良机。而文石也在去年底发布了 BOOX Note 的继任机型,补齐了大部分短板,但其价格仍处于高位,不建议原价入手。

至于我自己,则在静候小米高级产品总监在知乎上疯狂暗示的,将在八月发布、采用 300 ppi、对标 Kindle Paperwhite 至 Oasis、让得到阅读器自叹弗如、可能还是彩色全面屏的新款多看电纸书,希望不会咕咕。

文石 BOOX Note 三日体验报告

7 June 2019 at 11:13

众所周知,Kindle 的主要功能是盖方便面,但由于我最近吃起了干拌面,原先的 Kindle Voyage 尺寸就有些不合适了。经过一番探寻,我决定买一部文石 BOOX Note 担此重任。在实际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我想借本文谈谈它除了当泡面盖之外的功能体验。

你看这板子它又大又宽

与 Kindle Voyage 的 6 英寸小身板相比,文石 BOOX Note 10.3 英寸的三围着实有些巨大,也使得单手操控成了件难事。不过,更大的尺寸也意味着更优秀的 PDF 阅读体验,与 A5 纸张相仿的可视区域足以应对大部分文档浏览需求,不会因字号太小而纠结。

与 Kindle Voyage 对比

与我的 469 克的 10.5 英寸 iPad Pro 相比,文石 BOOX Note 的重量仅有 325 克,握持更轻松,躺床上举高高时也不用担心砸到脸会毁容。其厚度同样只有 6.8 毫米,在尺寸和重量间达到了比较完美的平衡,符合其介于 iPad Pro 与 Kindle 之间的定位。

与 iPad Pro 10.5 对比

在外观方面,文石 BOOX Note 的屏幕并没有采用全贴合设计,也没有背光功能,关灯后就不要想着继续读书了。当然,以上两点可以用一分钱一分货安慰自己,但令本强迫症不满的是,底部 Type-C 接口居然不居中,怎么看怎么别扭,想自己动手把他掰过来。

逼死强迫症的接口位置

在硬件配置方面,文石 BOOX Note 采用了一块 1872×1404 分辨率的电子墨水屏,像素密度为 227 ppi,低于 iPad Pro 10.5 的 264 ppi 和 Kindle Voyage 的 300 ppi,显示效果略差。其运行内存为 2 GB,储存空间为 32 GB,不支持存储卡扩容,也只能说是堪堪够用。

细看还是有差距的

可能是最好用的漫画阅读器

除了阅读本地文件外,文石 BOOX Note 还自带了与京东读书合作的在线书城,对国内网络小说和出版文学覆盖还是比较全面的。再加上我开通 PLUS 会员时赠送的 VIP 畅读会员(现在已经不送了),不少热门书籍都可以免费阅读。可惜原装的精简版京东读书不支持筛选 VIP 免费书籍,还需要在手机上添加,体验较差。

书城

如果你不喜欢自带的书城,可以在应用商店中自行下载 Kindle App。与我的正牌 Kindle Voyage 相比,文石 BOOX Note 从尺寸上就赢得一局,大屏让阅读更舒适。但如果你的手比较小或希望塞进口袋随身携带,这也可能成为减分项。此外,在保持 Wi-Fi 开启的情况下,文石 BOOX Note 的耗电极快,基本是两三天一充的节奏,与动辄几周的 Kindle 相距甚远。

间歇开启 Wi-Fi 情况下的续航

在体验上,Android 版 Kindle 与原汁原味的 Kindle Voyage 并无太大差别,同样支持远程推送、X-Ray 等特性。在某些地方,Android App 甚至更为优秀,例如支持多种颜色标注(虽然在电子纸上看不出来)、夜间模式、分享至微信和微博等,完全满足我的阅读所需。

Android 版 Kindle 应用

不过,我买文石 BOOX Note 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看漫画:纸质太贵还不好买、iPad 太重又伤眼、手机和 Kindle 屏幕太小看不清。而 BOOX Note 就完美弥补了以上缺点:可以从网络下载资源、轻薄无频闪、屏幕比纸质漫画书还要大,再装个 B 漫,就成了全方位漫画利器。唯一遗憾的,就是 Neo Reader 不支持从右向左翻页,对日漫比较不友好。

大即是好

玩转第三方 App

由于采用的是定制版 Android 系统,文石 BOOX Note 支持安装第三方 App。在其自带的应用商店中,已经提供了多看、豆瓣、微信、掌阅、Kindle 等众多主流阅读 App,均针对电子墨水屏进行了优化。不过,这些 App 基本都不是最新版本,想紧跟时代,只能自己从官网安装了。

文石应用市场

除了上文提到的阅读 App 外,文石 BOOX Note 应用商店中还提供了 WPS Office、Pocket、欧路词典、百度网盘等第三方应用,活用它们,就能发掘出更多可能。例如用讯飞语音朗读书籍全文、用 WPS 浏览工作文档、用印象笔记和 OneNote 记录书摘、用百度网盘和坚果云同步云端文件等,Android 平板能干的,文石 BOOX Note 也可以。

应用列表

对于非应用商店安装的第三方 App,文石 BOOX Note 还提供了详尽的显示优化选项。例如增强对比度、调整 DPI、文本字体加粗和颜色加深、过滤浅色背景和动画效果等,让 App 在电子墨水屏上使用时更舒心。此外,你还可以从云端一键同步其他用户对第三方 App 的优化配置,省去自己操作的辛劳。

App 优化配置

PDF 阅读才是正经事

除了阅读漫画外,我购买文石 BOOX Note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浏览和批注 PDF 文档了,而在实际体验中,它也没有令我失望。由于大部分 PDF 都采用 A4 尺寸,文石特别开发了 PDF 一键裁边功能,将文档四周的留白删除,只保留文档主体,不浪费屏幕空间。

裁边前后对比

为了满足论文和教材的阅读需求,文石 BOOX Note 支持单文档双页展示、文档四栏拆分、多标签页快捷切换、智能留白、去水印、图片锐化、对齐方式设置等功能,可以快速打开超过 500 MB 的大型文档,并兼容 PDF、EPUB、MOBI、DOCX、HTML 等数十种文件格式,比索尼电子纸不知道高到哪里去。

阅读设置

读文档时,当然要顺手记录所思所想,而文石 BOOX Note 在这方面也做得十分到位。你可以拿起电磁笔,直接在书上圈点段落、绘制形状;也可以长按文字,设置高亮、划线等标注格式,在一处便捷管理,并将标注内嵌在文件内一并导出。此外,文石 BOOX Note 还支持对选中的文字快速查询词典、调用在线翻译、使用浏览器搜索等动作,功能全面。

查询释义

你甚至可以用电子纸画画

尽管电子墨水屏仅有黑白两色,但文石 BOOX Note 却配备了一支 Wacom 电磁笔,并支持 4096 级压感和五种笔迹色彩(虽然看不出来)。如果你是一名大触,可以试试用其内置的笔记应用勾勒骨架,之后再连接电脑上色,当作一块数位屏使用。

涂了个鸦

在手绘方面,文石 BOOX Note 也是比较认真的。为了弥补电子墨水屏天生的低刷新率缺陷,其支持 A2 刷新模式,降低残留拖影痕迹。其笔记界面支持绘制形状、套索旋转移动、插入文本,还可以更换背景为横线、方格、英文、五线谱、田字格、计划本等模板,练字写歌都靠它。

更换背景

此外,文石 BOOX Note 还可以识别手写文字,一键转换为可编辑文本,其支持中英日韩等 59 种语言,并能够搜索原笔迹。你所写的笔记都支持云端同步,并可以绑定印象笔记、OneNote、有道云笔记等第三方服务,还能一键分享至微信、微博等常用社交服务。

搜索手写笔迹

略拖后腿的操作系统

刚拿到手时,这部文石 BOOX Note 运行的还是 Neo Reader 2.0 版本,仅支持本地书库和不稳定的云推送,甚至无法有线连接电脑后传输文件,一时间只有退货的冲动。不过,我很快就收到了更新推送,升级至 3.0 版本,终于可以被电脑识别和使用 Wi-Fi 传书功能了。

Wi-Fi 传书

那么,我为什么要说系统是文石 BOOX Note 的短板呢?答案很简单,在 Android Q 都已亮相的 2019 年还使用着 Android 6.0 系统,且大版本升级似乎遥不可及。尽管你可以说我并不需要新系统的新功能,但这也意味着更差的 App 兼容性和稳定性,许多最新 App 都无法安装。在这一点上,小米生态链近期推出的墨案智能电子纸就要好很多。

系统版本

不过,文石 BOOX Note 的系统在许多小细节上都做得不错。例如支持悬浮球导航、自动冻结后台 App、智能休眠、书库中用标题代替文件名、扫描所有本地文件夹、更换锁屏图片等。你甚至可以从电脑导入音乐,在阅读的同时听一首喜欢的歌。(真的会有人用电子纸听歌么?)

结语

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我对于文石 BOOX Note 还是比较满意的。如果你喜欢吃干拌面,或者希望用对眼部更友好的方式记笔记和涂鸦,不妨试试买一部电子纸;如果你只吃杯面,或者想随时专注阅读,Kindle 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如果你说我全都要,iPad 也许是最佳答案,还请诸君各取所需,享受阅读的乐趣。

AirPods 2 到手半个月,我的实际体验如何?

By: prin
8 September 2020 at 19:51

先说好,这不是安利文:我没有推荐任何人购买 AirPods 2 的意思。

这篇文章仅旨在向各位分享我入手 AirPods 2 后的真实使用体验,有吐槽也有真香。

数码圈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总有那么些人抢着当「厂商孝子」「精神股东」,批评一句产品好像要了他们的命似的(更好笑的是还会互相扣帽子),对此我实在是难以理解。反正我对数码产品的态度一直都是:喜欢就买,开心就好。

如果你恰巧在考虑是否要入手 AirPods 2,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帮助。

剁手的缘由

其实直到几个月以前,我对 AirPods 一直都是不怎么感冒的。虽然 AirPods Pro 发布的那段时间各路数码圈 KOL 都在吹,但我也并没有什么感觉。一是手头没有苹果设备,买了也无法发挥其最大能力;第二,就是穷。

就算有拼多多的百亿补贴,现在 AirPods 2 也要八百多好吗!AirPods Pro 更是要一千四百多,我一个穷逼大学生何德何能用这么贵的耳机!反正都是一万以下听个响,只有 QCY T1 和 Redmi AirDots 这种平民 TWS 耳机才是我的朋友呜呜呜。

然而,自从今年入手了 iPad Air 3 后(我买过最值的数码产品之一,以后有机会也会写一写),我却越来越按捺不住心中的欲望,对 AirPods 种的草也越来越高。正好前段时间接的外包项目也小赚了一点……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我终究还是败给了欲望,于拼夕夕购入了本文的主角 —— AirPods (第二代)

(¥839 分六期,一个月加手续费 ¥146,一天 ¥5,四舍五入就是不要钱)

airpods-2-unsplash

▲ 配图来自 Unsplash,懒得自己拍了,反正到处都有

在哪里买?

从近年的评论来看,在拼多多百亿补贴购买 AirPods 是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关键词在什么值得买、V2EX、酷安等社区搜索,大部分都是安全下车的案例。当然这里要注意必须认准拼多多的「百亿补贴」商品,在其他地方买可能就变成并夕夕了。

另外一个比较靠谱且实惠的渠道是 Apple 官方的教育优惠。今年 Apple 的返校季活动是买 iPad/Mac 送 AirPods,合计起来性价比绝对是不输第三方的。当时看到教育优惠 ¥3701 就能买到 iPad Air 3 64G + AirPods 2 时,我也就只能安慰自己早买早享受了……

如果你只想要耳机,也可以去微博的 #iPad# 超话逛一逛,有很多买了平板的人在出耳机回血。AirPods 2 基本上 ¥800 左右就能收到,商量一下还可以刻字或者加钱上 Pro,就是对方靠不靠谱要自己斟酌了。

到手如何验机

最近的山寨 AirPods 完成度据说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包括开盖弹窗、反磁铰链(就是开盖以后把耳机盒横过来,盖子由于磁铁斥力不会自动合上)、电量显示、三码合一、改名、定位啥的都实现了,只能说华强北还是牛逼。

bilibili-fake-airpods

下面是一些现时点可用的鉴别真伪方法,供各位参考:

  1. 耳机连接上 iPhone/iPad 后,在「设置 > 通用 > 关于本机」中可以看到 AirPods 的序列号,检查其与包装盒、充电盒上盖上的序列号是否一致,以及序列号是否可以在 Apple 官网查询到;

  2. AirPods 2 和 AirPods Pro 都可以在戴耳机时直接呼叫 Siri。把 iPhone/iPad 放在房间里,自己走到一个比较远声音传不过去的地方,说一声「嘿,Siri」,Siri 会回复「嗯?」(我经常在煮面时喊 Siri 帮忙倒计时)

  3. AirPods 2 背部有个黑色长条形的开孔,起到类似音箱导相管的作用,堵住以后耳机声音会明显失去低频,很容易听出来。至于 Pro,毕竟正品有主动降噪,这是目前华强北还做不到的,应该更好区分。

都验证了一遍后,拼爹爹安全下车,可喜可贺。

要不要买 Apple Care+

没错,耳机也有 Apple Care+。简单来说,如果你花了 299 元买了 AC+,就可以享受为期两年的专家技术支持、额外硬件保修服务,以及最多两次的意外损坏保修服务。(每次事件收取 199 元,两只耳机带充电盒全坏了也收 199。而保外维修费用为 549 元一只)

299 都够再买一副普通耳机了……我这么小心的人,真的有必要吗?

众所周知,真无线蓝牙耳机是消耗品。随着长时间的使用,其内置的锂电池不可避免地会被损耗,而且 AirPods 的高集成度也使得电池更换十分困难(当然这可难不倒人民群众,现在淘宝上已经有 AirPods 换电池的服务了)。从其他用户实际体验来看,刚买来充满电可以使用五个小时的续航,使用两年后可能就只有两个小时不到了。

而如果你买了 AC+,那么在这两年内电池健康用到低于 80% 的话,可以免费更换。就算这两年内什么也没发生,到时候花个 199 直接换一副新耳机也未必不值。

所以最终我还是选择了购买 AC+,敞开用就完事儿了。

不过要注意的是,AC+ 的服务范围不包括 AirPods 变成 AirPod 或变成 Air。

airpods-airpod-air

要不要买无线充电盒

你可能并不需要无线充电盒。

买之前我也在纠结,无线充电听起来很诱人,每天回来把耳机盒往那一放就行,不怕忘记充电。但我又一想,我手机又不支持无线充电,难道还要专门再买个无线充电器不成?可是,我下一部手机可能就有无线充电了呀……

纠结良久,最后我还是下单了有线充电盒的版本(主要拼多多百亿补贴也没有无线充电版本)。实际使用下来,我并没有发现有线充电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一天戴耳机五个小时左右的话,耳机盒基本可以做到三天一充,而且一小时就能充满。

当然,有钱人忽视就好,不就多加 300 嘛,不差那点钱。

音质

既然是耳机,音质肯定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但我这里必须要说,听感是个很玄学的概念。不要全盘相信网上的信息,吹捧也好贬低也好,只有自己耳朵收货才是最靠谱的。

曾经我也很纠结于 AirPods 的音质,毕竟网上的评价都是清一色的「白开水」「音质差」「抬走」。要是买回来真的很难听怎么办,硬着头皮习惯就好?虽然我并不是什么金耳朵 HiFi 玩家,但地摊水平的音质肯定也是难以接受的。

还好,事实证明 AirPods 2 的音质并不烂。至少对我而言,是「耐听」的水平。

我主要听的音乐是 J-pop 和 Anisong,在使用 AirPods 2 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感受到三频有明显的短板,乐器人声都挺好听,解析也足够到位。不过听纯音乐就比较拉胯了,总有种不太行的感觉,还比不上我的 AM800。

再说一遍,听感是非常个人的,如果真的很重视音质的话,买之前推荐先借别人的来试听一下。

album-hatsukoi-kumikyoku

降噪与佩戴舒适度

我购买 AirPods 2 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是半入耳式的耳机。

相比起入耳式耳机,半入耳式在佩戴舒适度上肯定是要领先一大截的。入耳式耳机我佩戴两个小时左右就得摘下来休息一下,不然耳朵堵得慌,而半入耳式可以戴一天也没什么异物感(当然也有部分人的耳朵戴不住 AirPods,我是没这个问题)。

虽然戴起来舒服了,但比起入耳式耳机,AirPods 2 可以说是一点降噪效果也没有。到了嘈杂的环境下,基本就是听个响。当然这也不能完全算缺点,走在街上用入耳式耳机总有种不踏实的感觉,半入耳式相对还更安全一些。

所以在我看来,AirPods 和 AirPods Pro 是互补而非互相替代的关系,预算允许当然是双持最爽啦(非要我选其中一个的话,我会选 AirPods 而非 Pro)。

连接稳定性与延迟

这个可以说完全不用担心了,配合 Apple 自家的设备使用,连接质量和延迟在所有 TWS 耳机中都是数一数二的。

实际体验下来,iPad 放在卧室里,人戴着耳机在家里到处乱走从来没出现过断连现象,这是我之前使用的 Redmi AirDots 完全比不了的。配合我的一加 6 手机会稍微逊色一点,隔两堵墙就不行了,但普通使用情况下也是完全没问题的。

至于延迟,我是真的没想到 AirPods 2 竟然可以拿来打音游,惊了个呆。

ipad-airpods-2-bangdream

▲ 实测关闭 SE,判定调节 +2 左右打邦邦体验非常不错

多设备切换与兼容性

虽然我买了 AirPods,但其实我手头只有 iPad 一个果子家的设备,手机还是用的 Android。实际使用下来,AirPods 2 配合 Android 设备依然有着很 OK 的使用体验,包括开盖弹窗、电量显示、入耳检测、通话、轻点操作等功能都可以实现(有些需要配合第三方软件,我用的是 AndPods)。

airpods-android-compatibility

戴着耳机时可以在已配对的设备中无痛切换,爽到。

至于 Windows 嘛……能用是能用,但是一来 Windows 不支持蓝牙 AAC 音频编码,使用起来音质是可感知地明显下降了一截;二来 Windows 会抢连接:比如你当前正连着手机听音乐,一开电脑就自动给你连到电脑上去了,非常可恶。所以记得在 Windows 上使用完毕后顺手删除配对,不然真的烦人。

不足之处

说完优点说缺点。

首先,这玩意的光面外壳真的很容易刮花。如果平时经常放口袋里摩擦的话,过几个月可能外壳就惨不忍睹了。虽然有 AC+ 到时候可以换新,但磨花的外壳看着也不舒服啊是不是。所以不像手机随便裸奔,AirPods 还是推荐买个保护套。

第二,充电盒边缘容易吸附铁屑。虽然没有这位兄弟这么夸张,但日常使用中还是会脏,看着很不爽,清理起来还麻烦。怪不得某宝上还有卖内盖防尘贴的……

taobao-airpods-sticker

第三,做工差。真的很难想象 AirPods 这感人的接缝竟然是出自 Apple 之手,我他妈一两百块的耳机都没你这么大的接缝好吗!我手上这台充电盒的铰链还能轻微左右晃动,什么品控啊这都。

不过其他倒是真没啥了,不愧是全球 TWS 耳机出货量排名第一的选手。

写在后面

除了 AirPods 系列,近几年各大厂商也推出了不少 TWS 耳机,比如广受好评的 Galaxy Buds,中低端市场无敌的 QCY,以及音质说第二没几个敢说第一的森海塞尔 Momentum True Wireless 2,可以说是选择的余地非常多了。

而我也是看了很多各种各样的测评,最后选择了 AirPods 2。其他我不敢说,不过收到耳机这两个星期以来,我确实用得很快乐。从结果来看,这次的购物我十分满意。

以上就是我的真实体验,如果你正好在种草的话,不妨参考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