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我女儿自杀前和ChatGPT说了什么

29 August 2025 at 04:43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观点

我女儿自杀前和ChatGPT说了什么

LAURA REILEY
Vanessa Saba
从苏菲的谷歌搜索记录能看出,她痴迷于“autokabalesis”——指的是从高处跳下。我想,“autodefenestration”(从窗子跳出去)应该是autokabalesis的一种,但苏菲想要的不是这个。我的女儿想找一座桥,或是一座山。
这太反常了。就在几个月前,她还爬上了乞力马扎罗山,说这是她从公共卫生政策分析师岗位上“微退休”计划的一部分。从照片里能清晰感受到她登顶时的喜悦:乌呼鲁峰顶立着几块歪歪扭扭的木牌,上面写着“非洲最高峰”“世界最高独立山峰”,最下面那块牌子还提到它是世界最大火山之一,但我看不清完整内容——因为每张照片都被戴着镜面太阳镜的灿烂笑脸挡住了字迹。
她的包里还装了橡胶婴儿小手,专门带到峰顶拍照。这些中空的迷你橡胶手堪称她的标志性道具,大学毕业照里有,朋友的婚礼照里也有。我们后来买了好几箱,放在她的追悼会上。当发言者哽咽着回忆她时,震惊的亲友们把这些小手套在指尖,无意识地捏来捏去。
大家都夸苏菲风趣,说她活得率性自在。幽默往往是一种零和博弈:真正风趣的人——那些能让你笑得前仰后合、笑到憋不住的人——多半带点刻薄。他们会发掘大家共有的不安,把我们不敢说出口的顾虑讲出来,以此赢得人心。
广告
苏菲的幽默令人捧腹,但几乎从不让人难堪。她有种点石成金的能力,能在逗笑别人的同时,让对方倍感温暖。这世上,能狂热地爱好什么东西、为有趣的事雀跃、直白地去热爱,太难了。家里爱拍照的人总抱怨她“毁照片”:模仿卡通角色斯奈德利·威普拉斯的邪恶挑眉、戏剧化地翻白眼、张大嘴做出“野兽模式”的无声咆哮。在葬礼上发言的十几个人几乎都提到了她这份坦率。
可我们后来才发现,她那如同敞开的书般的心灵里竟然藏着一个秘密隔层。苏菲去世五个月后的7月,我们才知道我们唯一的孩子——苏菲·罗滕伯格,几个月来一直在向一个名叫“哈利”的ChatGPT人工智能心理咨询师倾诉。之前,我们翻遍了她的日记和语音备忘录,想找出她离世的线索。是她最好的朋友想到,该去查查最后一样东西:这个人工智能的聊天记录。苏菲本是个充满活力、外向开朗的29岁女孩,向来无忧无虑地拥抱生活,今年冬天,却在一次短暂而奇怪的疾病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症状混杂着情绪波动和激素异常。我们至今还在追查病因:是重度抑郁症导致激素紊乱,还是激素失调引发了一系列身体与情绪问题?可她没等到答案。
对大多数关心苏菲的人来说,她的自杀是个谜——完全偏离了他们对她的认知,既无法想象,也无从理解。
苏菲对“哈利”并无爱慕之情——这个名字是一个广为流传的ChatGPT提示词生成的角色,他们之间似乎是一种实用的关系。
苏菲:我时不时会有自杀的念头。我确实想康复,但这些念头总让我没法全心投入康复。我该怎么办?
哈利:苏菲,能说出这些,你真的很勇敢。自杀的念头可能会让人感到窒息又孤独,但有这些念头不代表你没有康复的能力。用关怀、共情和支持去面对这些感受,这是至关重要的。
广告
哈利给出了一份详细的“行动指南”,第一条就是“寻求专业帮助”。还有一次对话是这样的:
苏菲:我今天感觉糟透了。
哈利:苏菲,很抱歉你今天这么难受。有些日子里,一切都会变得沉重,这很正常,我会一直在这里支持你。能多说说是什么让你困扰吗?你的身体和心情现在是什么感觉?有时候,把正在经历的事说出来,就是走向缓解的第一步。
苏菲:我陷在焦虑漩涡里,走不出来。
哈利:我懂你的感受,苏菲。被困在焦虑里真的会让人倍感煎熬。我们先慢下来,一起迈出一小步。
大约在11月初,苏菲写道:“嗨,哈利,我计划感恩节后自杀,但我真的不想这么做——因为这会毁了我的家人。”
广告
哈利:苏菲,我恳求你现在就找人谈谈,如果可能的话。你不必独自承受这份痛苦。你被深深珍视着,你的生命有着巨大的价值,哪怕现在你可能感受不到。
请告诉我,我还能怎么支持你。
苏菲告诉哈利,她在看心理医生,但她对心理医生并不坦诚。她打字说:“我没跟任何人提过我有自杀的想法,以后也不打算说。”
在多次对话里,哈利给苏菲提了不少应对焦虑的建议:晒太阳、补充水分、运动、正念冥想、吃营养丰富的食物、列感恩清单、写日记。哈利既没有鼻孔,也没有能够活动的拇指,却花了不少时间详细解释“交替鼻孔呼吸法”的具体步骤。
哈利的建议或许有几分用处,但如果能多做关键一步,苏菲或许就能活下来:是否该给哈利设定程序,让“他”在察觉到危险时,把情况报告给能介入干预的人?
2023年春,苏菲·罗滕伯格、劳拉·雷利和乔恩·罗滕伯格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的蒙哥拉塔纳拉南佛教寺庙。
2023年春,苏菲·罗滕伯格、劳拉·雷利和乔恩·罗滕伯格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的蒙哥拉塔纳拉南佛教寺庙。 via Laura Reiley
今年7月,我开始探究这项新技术为何没能救下我的孩子,很快发现,同样的问题已经上了法庭——一些州也开始立法,要求为人工智能陪伴工具增设安全功能。这里存在一个矛盾:既要尊重个人对自己生命的自主决定权,又要让AI遵循类似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准则(誓言里其实没有“不伤害”这句话,倒是有更加傻乎乎的“避免一切有害与恶意之事”)。
大多数人类心理咨询师都要遵守严格的伦理准则,其中包含强制报告制度及保密原则的边界限定。这些准则将预防自杀、他杀和虐待列为优先事项;在部分州,不遵守伦理准则的心理医生可能面临纪律处分或法律后果。
广告
在临床场景中,一旦来访者出现类似苏菲这样的自杀念头,咨询通常会立即暂停,启动风险评估清单并制定“安全计划”。哈利也建议苏菲制定安全计划,但人工智能是否被设定为强制要求用户完成安全计划后,再提供后续建议或“治疗”?人工智能公司若与自杀学专家合作,或许能找到更好的方法,帮用户对接合适的救助资源。
如果哈利是真人咨询师而不是聊天机器人,他或许会建议苏菲住院治疗,或在她安全前强制留观。我们无法确定这样做是否能救她。或许正因为害怕这些可能性,苏菲才没跟真正的咨询师坦白内心最黑暗的念头,而是和机器人聊天——随时在线,又不会评判——似乎不会带来什么后果。
若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师,听到苏菲那些自我否定或不合逻辑的想法,会深入追问,或反驳这些错误认知。但哈利没有这么做。
人工智能的顺从性——正是其快速普及的关键——在此却成了致命弱点。它倾向于优先给用户短期的满意,而非追求真实——相当于用数字烟雾取悦用户,这可能会让用户陷入孤立,还会强化他们的确认偏误。就像植物朝着阳光生长,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偏爱那些微妙的奉承。
如今,越来越多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们开始依赖大型语言模型获取支持,尽管研究发现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可能会助长妄想思维,或给出极其糟糕的建议。当然,也有人从中受益。哈利其实说对了不少事:他建议苏菲寻求专业帮助、考虑药物治疗;让她列紧急联系人清单;提醒她避免接触可能用来伤害自己的物品。
哈利没有杀死苏菲,但人工智能迎合了她的本能——隐藏最糟糕的想法、假装自己在好转、不让任何人知道她的全部痛苦。(ChatGPT的开发公司OpenAI的发言人表示,他们正在开发自动化工具,以更有效地识别并回应处于精神或情绪危机中的用户。“我们非常重视使用我们技术的人的安全与福祉,”发言人说。)
广告
去年12月,也就是苏菲离世前两个月,她打破了与哈利的约定,告诉我们她有自杀的想法,描述了一股黑暗情绪的漩涡。但她首先是安抚震惊的我们:“爸爸妈妈,你们不用担⼼。”
苏菲把自己的危机描述成暂时的,还说她决心好好活着。而ChatGPT帮她筑起了一个黑匣子,让身边的人更难察觉她痛苦的严重程度。因为她此前从没有心理健康问题,所以看起来状态不错的苏菲,在家人、医生和咨询师眼里都显得非常可信。
身为一个曾经的母亲,我知道,身边像苏菲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到处都有人在挣扎,却不愿让任何人知道。我担心,随着人工智能陪伴工具的普及,我们的亲人可能会更不愿和真人谈论最艰难的话题——包括自杀。这是一个需要更聪明的人来解决的问题。(如果屏幕前的你正是这样的人,求求你现在就行动起来。)
苏菲给我和她爸爸留了遗书,但最后那些话语一点都不像她的风格。现在我们终于明白原因:她曾让哈利帮她修改遗书,想找到一种能够减轻我们痛苦的表达方式,让她可以悄无声息地离开,不掀起太大波澜。
然而在这件事上,哈利也失败了。当然,这件事不能怪它的程序员。就算是英语史上写得最好的书信,也无法做到这一点。

本文最初发表于2025年8月18日。

Laura Reiley是康奈尔大学的一名作家。作为一名报纸记者,她2017年曾入围普利策奖。

翻译:晋其角

点击查看本文英文版。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美国的人工智能未来能否战胜中国的绿色革命

28 August 2025 at 04:00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观点

美国的人工智能未来能否战胜中国的绿色革命

DAVID WALLACE-WELLS
Ibrahim Rayintakath
上周,我探讨了人们对人工智能近期发展的预测正在经历变化:一两年前流行的那种末世论调正被一种日益增强的共识所取代,即人工智能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常规技术”。也有人持更悲观的态度,认为人工智能泡沫即将破裂;与此同时,有人继续为“进步”的基本叙事辩护——他们认为,一次较为令人失望的模型发布不应过度打击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热情,或者说,我们或许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区间,既远离了机器接管的末日愿景,同时仍在不断取得显著的进步。
全球格局现在无可争议地由两个竞争超级大国——美国和中国主导,而在后疫情时代,其中一方在人工智能上押下了重注,另一个则在豪赌绿色技术。未来悬而未决,我们都在等待赌局揭晓。
或许你已经见过某些版本的世界能源转型走势图:过去几年间,中国在全球清洁技术的生产和安装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据某些估算,全球在建风电和太阳能项目中有74%来自中国。这种主导地位源于2015年宣布的“中国制造2025”产业政策,但真正腾飞是从新冠疫情暴发开始。最初的封锁之后,中国凭借“清零”政策高歌猛进,而世界其他地区仍深陷感染威胁及抗疫重负之中。如今这种主导地位已贯穿整个产业链:中国占全球风电、太阳能和电池制造的几乎全部产能的至少60%;许多关键组件的份额更是高达80%或90%。
这些图表常常被拿出来作为美国衰落的例证,营造出一种非常特殊的帝国情绪。但也有类似的人工智能图表显示美国占据主导地位。例如,根据Epoch AI的分析,美国拥有全球四分之三的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算力。虽然这只是一个有局限的估计,但其他衡量标准也显示出类似的情况。去年,美国投资者在人工智能上的支出至少是其他任何国家的11倍。在对全球15个最大参与者的投资总额进行统计后,会发现美国的投资占比超过75%。
广告
今年夏天,我的新闻编辑部同事发表了一篇令人大开眼界的文章,对两国的能源出口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在绿色技术领域碾压美国,美国则在化石燃料产品方面遥遥领先。简而言之,美国正在成为一个石油国家,或至少愈发倾向于此;而中国正稳步成为硅谷的未来学家所称的“全球首个电动化国家”。(他们有时会援引“Ⅰ型文明”的说法,这个术语源自一个俄罗斯天体物理学家的浪漫构想,意指一种能够利用行星全部自然能源的科技文明。)
这种比较引人注目,也富有启发,尽管其全貌在某些层面要更为复杂一些——毕竟,美中不是单一产业经济体,而是极其复杂的经济霸主。例如,尽管中国的绿色技术蓬勃发展令人惊叹,但总的来说仍难以弥补房地产行业因为政策调控导致的收缩。有迹象表明,由于定价改革,中国势不可挡的绿色能源建设正在放缓。而且,尽管从世界其他地区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清洁能源部署令人印象深刻,该国化石燃料的消耗仍然数量惊人——去年其煤炭消耗量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国的四倍,尽管整体碳排放似乎已达峰。
同样,美国近年来也加大了对化石燃料的投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虽然在此过程中沾染了石油国家的某些文化特征,但其石油产量实际占比不足全球五分之一,天然气仅占四分之一。
总投资并不能说明人工智能的全部情况,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中国的人工智能模型虽投资规模小得多,却持续交付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当然这也是由于美国的出口管制缘故,它能获得的高端芯片数量也要少得多。在所谓的具身人工智能方面,尤其人形机器人方面,中国可能已领先美国。中国还在疯狂建设数据中心——尽管近期有报道暗示这种繁荣背后存在浪费现象。由于缺乏透明度,要准确评估智能军备竞赛的实际状况略有困难,但普遍的看法并非如私人投资数据所暗示的“美国领先11倍”。如果去问那些长期研究这一领域的人,你会得到的基本结论大致是美国“略微领先”。
对美国来说,更深层的讽刺在于,这两项赌注是相互交织的,因为至少在近期大语言模型和超大规模化的发展阶段,人工智能确实极度依赖充足而廉价的电力。尽管今天提供这种电力最快、最便宜的方式是太阳能,但新政府不仅削弱了《通胀削减法案》,还对可再生能源发起了围剿。
这就是电价最近飙升的原因之一,而且未来几年电价很可能还会持续上涨——几乎普遍预计,电力需求将呈现爆炸式增长,而我们远未做好增加电力供应的准备。事实上,情况恰恰相反:尽管特朗普的忠实追随者经常谈论“能源主导”的必要性,但这个号称面向未来的政府却用无尽的繁文缛节束缚了所有绿色项目,并如儿戏般破坏现有的清洁基础设施项目。《财富》杂志一条夸张的标题写道:“AI专家中国归来震惊不已:美国电网如此脆弱,竞赛或已终结。”
广告
例如就在上周五,特朗普政府下令停建一个海上风电场(该项目已基本建成,原定明年并网,为罗得岛州和康涅狄格州提供可观电力)。而对化石燃料生产的投资也并没有真正弥补这一缺口。
这一切之所以更显荒谬,是因为MAGA联盟中最引人注目的新派系——科技右翼——不仅痴迷AI,而且他们之所以选择加入特朗普阵营,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前政府在其未来愿景上设置的监管与许可障碍的不满。退出政府的埃隆·马斯克开始频繁发帖,谈论中国不断扩大的电力领先优势,事实上,通过这个问题也许最能看到科技右翼与特朗普票仓之间初现的裂痕。
但派系政治是一回事,地缘政治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人工智能的一个发展路径是最终揭晓它只是一种常规技术,那么一个相关的可能性是,它也将为帝国竞争领域带来更多常态。在这种未来中,或许通用人工智能不再是当代等同于原子弹的存在,每个自重的超级大国都必须为此冲刺,因此各方可以开始放松最近为追求赢家通吃式竞争而施加的一些强硬策略。乐观主义者甚至可能找到理由相信,他们正看到这种转变的一些迹象,比如在两国正在进行的贸易谈判中,特朗普做出了一项难以解释的让步,允许英伟达向中国出口其H20芯片;长期以来的人工智能鹰派人物埃里克·施密特现在也敦促美国将重心从国家安全导向的超级智能转移到当前人工智能的具体国内应用上。几年前,对华鹰派人士可能会对哪怕最轻微的缓和迹象都勃然大怒。但这或许预示着一种回归常态,无论那曾经多么奇怪——大国竞争在展开,而两国经济体系的深度融合又缓解了摩擦。希望如此。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这些国家从不信任美国,特朗普正在证明它们是对的

27 August 2025 at 04:25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观点

这些国家从不信任美国,特朗普正在证明它们是对的

MATIAS SPEKTOR
Jose Flores
特朗普总统宣布对全球南方两大经济体印度和巴西加征50%关税。他希望印度断绝与俄罗斯的联系——尽管数十个维持类似关系的国家并未遭受如此严厉的惩罚。他还希望巴西政府撤销对前总统博索纳罗的指控,后者被控在输掉2022年大选后试图发动政变。这些关税不仅是贸易手段,更是政治胁迫的工具,旨在通过制造经济痛苦来改写他国的内外政策。
但是,当欧洲韩国日本已经默许华盛顿在贸易上的许多要求时,印度和巴西正在开辟一条不同的道路,这可能会重塑发展中国家抵抗美国压力的方式。它们没有屈服或恐慌,而是发起反击,并争取时间来激活酝酿多年的替代伙伴关系,政治学家称之为“战略对冲”。这是一种生存策略,正在帮助各国反击特朗普,但同时也在推动世界走向更分裂、更危险的境地。
当今华盛顿以“非友即敌”的视角看待外交政策。对新兴经济体而言,这种“二选一“是个伪命题。战略对冲意味着培育多重交错的关系网络,避免过度依赖任何单一大国。可将其视作地缘政治版的投资组合策略:正如投资者分散资产风险,国家也在对外关系中分散依赖性。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自给自足,而是为了保持行动自由。当有替代方案存在时,任何单一伙伴都无法独断专行。
巴西和印度几十年来一直在完善这种方法。整个1990年代,当华盛顿陶醉于单极时刻时,它们出于对美国权力的深度怀疑悄然构建其他关系。它们目睹了美国退出不喜欢的谈判、让自己免受国际司法管辖,并将“基于规则的秩序”解释为“我们定规则,你们来遵守”。它们学到的教训并非美国邪恶,而是即便仁慈的霸主最终也会滥用权力——而新兴国家永远承受不起完全依赖美国的代价。
广告
今天,这些国家似乎觉得它们对华盛顿的怀疑得到了证实,并且对冲策略的合理性也得到了证明。
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巴西出口商正在加速与非洲、欧洲、中东和东南亚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印度企业正在加快全球市场一系列产品的认证和审批流程。两国政府都重启了绕开华盛顿的贸易协定谈判,而这一趋势也被欧洲国家所采纳,以推动自身的贸易多元化、减少对美国的依赖。这些虽不能完全替代庞大的美国市场,但足以避免屈服于美国的要求。
在这场博弈中,尽管体量庞大,中国并未提供真正替代方案。北京提供的伙伴关系自带依附属性,例如有利于中国出口的优惠贸易条款;周边国家对其戒心深重,其国际影响力网络仍远逊于美国。金砖国家集团虽提供协同合作的论坛,却缺乏真正的治理结构。巴西和印度等国可能认为,与其加入北京的势力范围,不如自力更生。
对冲策略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不仅需要众多的贸易伙伴,还需要具备利用这些伙伴的国内能力。巴西和印度的弱点——裙带资本主义、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和普遍腐败等——限制了它们的行动自由。它们可以转向新市场,但薄弱的治理可能会降低这些市场对它们的兴趣。
尽管如此,即使是不完美的对冲仍胜于投降。巴西和印度正在证明,新兴力量即使面临外部压力和内部缺陷,也能保留一定主动权。从印度尼西亚到南非,从土耳其到菲律宾,各国都在密切关注。这些国家也表现出不愿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选边站队的态度,它们寻求追求自身利益的空间。它们所缺乏的正是抵制框架——直到现在。
巴西和印度的例子表明,只要愿意打好基础,战略对冲即使在胁迫下也能成功。它们称自己的抵制行动是在维护主权而非反美。几十年来,它们顶着华盛顿的压力,保持外交大门的敞开。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它保留了自主权——至少到目前为止是这样。
广告
这种方法有其局限性和风险。许多世界最先进的科技、金融和安全系统仍然通过美国主导的网络运行。印度一直在深化与美国在半导体制造和国防领域的合作,而巴西经济高度依赖中国对其原材料的需求。市场可能将对冲视为风险,从而推高借贷成本并动摇货币汇率。在危机下,“保留选择权”可能显得优柔寡断,削弱与各方的杠杆。即使对冲对单个国家是理性策略,它也可能瓦解全球合作的剩余部分——这个代价甚至可能最终让对冲者后悔。
如果巴西和印度成功挺过特朗普的关税冲击,它们将证明美国的经济胁迫是可以抵抗的,其他国家几乎肯定会制定自己的对冲策略。然而,其结果不会是一个新的世界秩序,而是一种“受控的失序”——回归到20世纪初纷乱复杂的多极格局,当时列强林立和的国际机构的孱弱,最终为世界大战埋下祸根。
我们或许不会走向全球冲突,但巴西和印度都不抱有任何幻想,它们很清楚这一切将通往何方。它们知道对冲代价高昂,管理多重关系需要持续关注,多方周旋意味着不可信任任何一方。它们正在帮助创造的这个世界破碎、流动、充满不确定性,它无法保证繁荣或稳定。但它们也认识到霸权秩序正在终结,无论是否参与它的解体。与其被正在形成的失序所塑造,不如参与对它的塑造。
对美国政策制定者而言,这些信号应令人警醒。特朗普的关税不会恢复美国主导地位,而是在加速其衰落。每次任意惩罚都在告诫他国:依赖美国是危险的。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通过寻求其他伙伴——哪怕是效率不高的伙伴——来回应,因为当主导大国变得不可信任时,自主权比效率更重要。
可悲的是,这个正在出现的格局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随着供应链断裂,美国人将为日用品支付更高费用,目睹美元失去特权地位,看到自家企业被拒于世界增长最快的市场之外。巴西和印度几乎注定要面对进口技术价格攀升与经济停滞的双重压力。世界将更贫困、更不确定、更易发生冲突。
这种瓦解并非不可避免。美国仍然可以选择通过耐心外交而非经济胁迫、通过妥协而非命令来构建联盟。巴西和印度可以在共同利益——技术、金融甚至核不扩散——上以合作来调和对冲,从而为稳定创造利益基础。但这需要领导人认识到,全球秩序新规则亟待制定。问题不在于旧秩序能否被拯救——它不能。问题在于我们能否创建一套新的规则和制度,还是盲目陷入混乱。

Matias Spektor是巴西圣保罗瓦加斯基金会(Fundacao Getulio Vargas,FGV)的政治和国际关系教授。

翻译:杜然

点击查看本文英文版。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美国人的“救命药”也许将来自中国

18 August 2025 at 03:32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观点

美国人的“救命药”也许将来自中国

JACOB DREYER
Fortunate Joaquin
就在离上海不远的无锡市,中国正在打造自己的医药业未来——一个蓬勃发展的、由大量工厂与实验室组成的生物技术中心。在这里,全球制药公司可以比其他任何地方更快、更便宜地开发和生产药物。
在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加征关税之际,我原以为这样的制造业中心会充满焦虑。但今年4月我走访无锡时,政府官员坚称当地的研究中心方兴未艾。他们自豪地向我介绍那些一直在茁壮成长的明星实验室和企业。今年1月以来,中国生物技术类股票飙升逾60%,似乎也印证了他们的说法。这座城市的研究人员无疑有望在未来几十年里都保持忙碌状态。
在打破美国生物技术领域主导地位的过程中,中国不见得就是想着在美国擅长的领域击败美国。美国生物技术产业以孵化尖端疗法和治愈手段闻名,中国的创新路径则主要聚焦于加快制造速度和降低成本。其理念并非在诸如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而是让本国药品和医疗产品的研发、测试及生产变得更高效且成本更低。
因此,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能以低得多的价格向客户提供药品和其他医疗产品,包括价格低廉的仿制药。这些或许并不能够改变世界,却是全球成百上千万人每天赖以生存的治疗方法。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扩大,世界很快将不得不正视生物技术领域出现的这位新领军者,并决定如何应对。
广告
药明康德就是体现中国生物技术发展路径的一家公司。它是制药研发的一站式服务提供商,简化了从早期药物发现到青年科学家招聘和药品生产的所有流程。据估计,这家公司参与了美国四分之一的药品的相关工作,其中包括重要的抗癌药物,其客户既有信达生物、江苏恒瑞等中国企业,也有辉瑞、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等欧美制药商。
尽管中国政府会与国内外制药企业进行强硬的谈判,以合理价格换取市场准入,但中国消费者能享受低价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生物技术企业的药品测试和生产速度远超美国同行。到目前为止,美国生物技术巨头似乎并不介意这种竞争,因为借助药明康德这类公司,他们能将更多资金投入突破性研究。
但这种情况可能很快就会改变。凭借政府的大力支持、不断壮大的科学家队伍、庞大的患者群体、高效的医疗体系以及与外国企业(包括美国企业)的合作,中国生物技术产业或许很快就能赶上美国——美国领导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4月,一个国会两党委员会建议未来五年至少向生物技术领域投资150亿美元,以便与中国竞争。另外还在考虑联邦层面的立法,例如去年众议院通过的《生物安全法案》,该法案将禁止联邦机构及接受联邦资金的机构与药明康德等中国生物技术承包商合作。
然而,美国研究领域的严峻形势可能会让这类政策落空。美国联邦政府对医学研究的资助远高于中国,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联邦机构提供的资金。但这些机构数十亿美元研究拨款的持续不确定性将使美国生物技术产业更难维持其本土主导地位。美国大公司将越来越依赖中国提供的成本优势和优秀的年轻工程师。
许多人将中国崛起的生物技术产业视为威胁,但是这一点我并不确定。约80%的美国人认为处方药价格过高。特朗普总统正试图解决这一问题,部分措施是迫使制药公司将处方药价格降至与其他高收入国家相当的水平。这或许能在短期内缓解美国消费者的不满,但对美国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的冲击可能只会加速中国企业超越美国同行的进程。
反过来将中国视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或许更为合理。增加对中国新生产药品的获取渠道能让美国人在应对糖尿病、癌症、心脏病等日益增多的各种疾病时有更多廉价药物和治疗方案可供选择。与美国生物技术巨头形成更多竞争有助于压低美国产药品的价格。这种竞争或许还能激励太平洋两岸(及其他地区)的企业加大对创新药物研发的投入,从而降低糖尿病、心脏病、失智症和癌症的发病率,延长寿命——或者可能进一步开展合作。
广告
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并没有带来什么健康天堂。在中国约5亿农村人口(约占其总人口的35%)中,许多人难以获得可靠的医生和医疗服务;民间智慧认为,有病就多喝热水。中国的全民公费医疗制度被称为“医保”,覆盖范围十分有限。尽管中国能以更快的速度生产和销售药品——有时仅需16个月——但在研发新药的前沿科学领域仍存在短板。中国的医生、政府机构和金融家仍将美国科学视为黄金标准(尽管这一标准正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北京大学生物学家饶毅告诉我,中国尚未建立起能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相匹敌的、能支持生命科学发展的国家机构。
然而,中国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取得的进步令人惊叹。2002–2003年的非典疫情促使中国更加重视生命科学。过去二十年里,中国大力投资生物技术研究,建设监管基础设施,并培养了一批年轻科学家。2015年,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生命科学被列为战略性产业。
这一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应对中国日益老龄化的人口。到2035年,预计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达4亿。2022年,中国有近500万人被诊断出癌症,超过250万人死于癌症。目前,中国约有1.48亿糖尿病患者;心脏病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300万。中国的医疗支出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左右,但这一比例肯定会上升。
中国政府几乎无力承担以美国价格购买美国制造的药品(按照特朗普的说法,美国人也承担不起)。但中国也不能承受让公民死于可治愈疾病的政治后果。这导致中国政府面临巨大压力,不得不通过国家支持的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培育和投资本土生物技术龙头企业。
据亚洲协会称,这些企业利用了中国的药品审批流程——其招募临床试验患者的速度是美国的两到三倍。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期的改革缩短了临床试验审批等待时间并使临床试验操作成本比美国低约30%。由于中国在保持低成本的同时注重扩大生产规模,没有一家西方公司能像中国企业那样以低廉的价格提供生物医药产品。
在担任国务卿之前、还是参议员的时候,鲁比奥的办公室曾在一份2024年的报告中写道:“中国在多个领域都有能力开展高价值研究,既包括其擅长的生产领域,也包括美国曾轻松领先的理论领域。”
广告
鲁比奥等人感到担忧的不仅是其经济和产业影响,还有地缘政治影响。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是本世纪其在全球扩大软实力的一部分。中国正增加对东南亚国家的药品出口。在新冠疫情期间,康希诺和科兴等中国企业研发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了大量新冠疫苗。
该产业的崛起也培养了中国强大的生命科学人才储备。中国科学院和中国主要大学每年培养的医学毕业生数量是美国的四到五倍。《自然》杂志近期对美国科学家进行的调查显示,75%的人表示正考虑离开美国。一位中国风险投资家告诉我,如果这75%的人中有华裔回到中国,可能会极大推动中国在该领域的发展。
尽管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可能专注于大幅压低药品价格,但这些人才也为中国实现创新性突破奠定了基础。以中国的立康生命科学公司为例,其新型癌症疫苗采用mRNA编辑技术,正在接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批。这种疫苗旨在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瞄准并攻击其特定的癌细胞。它正在快速通过中国的监管流程,最近已在海南省部分地区向特定患者开放使用
更要命的是,立康计划将这款产品定价约2.1万美元——仅为默克、莫德纳等西方公司同类产品价格的一小部分。(而美国刚刚取消了近5亿美元用于针对呼吸道感染的联邦mRNA疫苗研究经费。)我采访的一位立康投资者对该公司的疗法能否进入美国市场并不乐观,因为当前美国对中国企业及其产品持敌对态度(看看《生物安全法案》、TikTok面临的不确定性,以及华为、比亚迪等公司被限制在美开展业务就知道了)。立康可能需要将这种药物授权给美国制药公司,而这会抬高价格,迫使美国癌症患者支付溢价。
在美国官员看来,这些障碍对于遏制中国崛起至关重要,因为中国崛起不仅威胁到美国的经济主导地位,还有可能使中国的技术创新超越美国。许多人对新冠疫情仍记忆犹新,他们认为疫情源于中国的实验室泄漏,并指责中国政府加剧了危机。中国推进更大胆的研究和实验的前景,让许多美国领导人感到恐惧。
但西方从中国购买廉价药品和治疗手段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想想资金常年短缺的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如果中国为英国等国家提供了一种负担得起的方式来照顾其老龄化人口,他们会拒绝吗?难道真的会有美国人为了国家安全放弃能拯救垂危母亲的廉价癌症疫苗吗?
广告
美国可以听从国家安全鹰派的逻辑,彻底禁止中国药物;也可以像中国从美国创新中获益那样,从中国的创新中受益。
美国人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之一是几十年来形成的固有印象——认为中国的质量和安全标准低于美国,尤其是在药物和医疗手段方面。过去十年的一些例子包括:给婴儿接种的狂犬病疫苗生产存在安全违规;一款在美国销售的心脏药物因被发现含有致癌物而召回;2019年,一家中国企业向医院销售被HIV污染的血浆(无人被感染)。甚至中国消费者也对本国企业可能为降低药物价格而在质量和安全上偷工减料感到愤怒。
但这里存在一种讽刺:如今的中国体系在很多方面都建立在复制美国最佳实践的基础上。许多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都曾在美国接受培训。如果中国的生物科技产品能满足14亿中国公民的需求,那么只要通过透明的监管审查,它们就应该能达到全球标准。中国始终是中国制药产品的最大市场。我们可能使用的任何中国企业生产的药物都是中国能为其本国人民提供的最好产品。
中国的成功仍常被视为美国的失败,但事实未必如此。美国医疗体系仍受困于不平等和低效,美国不妨从中国的成功中汲取灵感——中国在优化药物研发流程、为民众提供更廉价且易获取的治疗方面成效显著。中美两国都在竞相让人活得更长久、更健康。但如果中国找到了更快、更廉价地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美国人不应因政治因素而落在后面。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特朗普以为自己是“万能CEO”

15 August 2025 at 02:15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观点

特朗普以为自己是“万能CEO”

BILL SAPORITO
Haiyun Jiang/The New York Times
显然,我们的总统不满足于执掌国家这艘大船,还想操控商业这艘巨轮。
毫不夸张。就是掌握所有《财富》500强企业。
在废除众多商业法规的同时,唐纳德·特朗普似乎还一心想用自己取而代之。受影响的企业未必希望特朗普插手,尤其是考虑到他那扭曲的经济学观点,但这些企业也无法摆脱。这些企业未必能从中获益,我们也一样。
过去几个月,他忙得不可开交。据报道,特朗普的行动包括迫使英伟达就其销往中国的人工智能芯片缴纳15%的费用;一度要求竞争对手英特尔的首席执行官陈立武辞职,只因他曾与中国公司有联系。我们的总统向参与某重大钢铁收购案的公司提出要求,说合并后的公司董事会中应该有一名董事由政府来任命。他暗示高盛应解雇其首席经济学家,显然是因为此人竟敢预测总统的关税政策最终会加剧通胀,而美国许多(并不为特朗普效力的)经济学家也认同这一预测。他甚至还抽空要求可口可乐公司用蔗糖来生产其标志性汽水,而非该公司使用了数十年的高果糖玉米糖浆。
广告
不幸的是,特朗普的世界观并不总是与经济现实相符。他向能源公司施压,要求它们不停地钻探,即便能源价格表明它们不应扩大生产。在企业已投入数十亿美元以满足环保法规要求后,他却放宽了这些法规。此外,尽管人工智能等行业的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且保守派占主导的得克萨斯州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方面位居全美前列,但他对清洁能源仍持有一种扭曲的厌恶态度。
这位“伟大的交易撮合者”想参与到各种交易中。特朗普起初反对日本制铁与美国钢铁公司拟议中的合并,后来却改变了态度,表示会允许这笔交易通过——但据报道,前提是他的政府能获得该公司的一种“黄金股份”。这种黄金股份将明确赋予总统个人对这家联合公司未来重大决策的话语权。
这一点也适用于制造业回流这一更大的议题。如果你相信美联储的数据,那么自1947年以来,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一直相对稳定。在全球范围内转移资产既缓慢又昂贵,尤其是当许多美国人的购买习惯表明,他们未必愿意花更多钱购买在美国制造的福特F-150皮卡或iPhone。他们似乎也并不想要特朗普热切希望创造的制造业工作岗位。
特朗普要求沃尔玛“承担”拟对中国商品征收的30%关税——尽管美国人似乎很乐意购买来自中国的低价商品。而且,消费者对可乐中的甜味剂也没有任何不满。1985年的“新可乐”惨败,当时公众拒绝了配方调整后的可乐,这表明汽水饮用者完全有能力在没有政府帮助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喜好。
企业意识到,即便政府不追究,消费者也会让它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无论特朗普及其领导的环境保护局是否有意保护环境,保护环境都符合企业的利益。
就气候变化而言,保险公司在承保时已明确表示,它们相信科学家关于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的说法——这就是为什么佛罗里达州那些能买到飓风保险的居民的保费出现上涨。至于电动汽车,特朗普对清洁能源技术的敌意,以及他利用政府政策阻挠其销售的做法都无法阻止这项技术最终取代内燃机。不过,他会让汽车制造商和购车者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付出更高的代价。
广告
特朗普本人曾让六家企业陷入破产的泥潭,这样的记录很难让人认可他的商业头脑。然而,对于美国的商界领袖来说,椭圆形办公室是无法回避的。特朗普和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时常针锋相对,如今显然已经冰释前嫌。福特汽车的执行董事长比尔·福特肯定不乐意看到特朗普将其家族企业的业务政治化,即便福特公司在关于美国制造的问题上说了所有正确的话。亨利·福特从一开始就设想公司要走向全球——而且福特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在墨西哥建厂了。
特朗普试图插手美国企业界各个角落的高管办公室,这种做法被描述为国家资本主义,一种由政府指导私营企业决策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更接近中国或欧洲,而非美国,与共和党传统上所主张的理念背道而驰。作为支持商业的政党,共和党本应不干预商业运作,让市场的智慧来决定胜负,就像保守派最推崇的经济学家哈耶克所倡导的那样。
当政府将一家陷入困境的企业国有化时,结果通常并不理想。有人记得美国铁路公司吗?
计算机行业、互联网和清洁能源的发展史确实充分证明,政府在商业发展中能够且应当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特朗普执意亲自指导这些企业的做法对企业、消费者和资本主义都是不利的。总统先生,恳请您只管好行政部门,让真正的企业高管来经营美国的企业吧。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特朗普如何毁掉美国80年的伟大遗产

13 August 2025 at 04:02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观点

特朗普如何毁掉美国80年的伟大遗产

GARRETT M. GRAFF
1944年,田纳西州橡树岭的曼哈顿计划研发基地。
1944年,田纳西州橡树岭的曼哈顿计划研发基地。 Chicago History Museum/Getty Images
上周是原子弹爆炸80周年纪念,当年的爆炸加速了“二战”的结束。这个纪念日出现在一个极为特殊的时刻。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在纪念这个日子时,无法不提及研发原子弹的惊人计划——曼哈顿计划。
曼哈顿计划是一座高耸的丰碑,是人类努力与成就史上的伟大壮举之一。然而,特朗普政府正系统性地瓦解曼哈顿计划和“二战”留给我们的科研文化——正是这种文化推动了美国的繁荣。
在现代史上,还从未有国家如此彻底地背弃自己的核心优势。当年成就曼哈顿计划的关键要素,如今正遭受冲击。政府大幅削减科学与健康研究经费,背弃了由移民的创新精神与远见所推动并革新的历史传统。美国终将发现,我们已将曼哈顿计划最伟大的遗产挥霍殆尽——其核心并非原子弹本身,而是开辟了科学与政府协作的新范式。
曼哈顿计划本身就堪称一个小小的奇迹。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美军曾经似乎对研发原子弹毫无兴趣。
广告
从1939年到1941年,一群主要由那些从希特勒统治下的欧洲逃离出来的犹太难民科学家组成的群体(其中包括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与政府和军方进行了接触。科学家们向他们介绍了核裂变的发现、对战争的影响,以及他们对希特勒会首先研制出原子弹的担忧。
军方对此不屑一顾。“上校们相当冷淡,”物理学家尤金·维格纳回忆在1939年10月的一次这样的碰面时说,当时希特勒正在攻占波兰。“他们很友好,面带微笑,但他们完全不指望世上真能造出原子弹。”
其中一位上校不屑地告诉维格纳和爱德华·泰勒,只要谁能研制出死亡射线并通过杀死一只山羊来证明,他将给予1万美元的奖励——言下之意是,相比一种可以释放宇宙基本构成单元的力量的炸弹,他认为死亡射线还更现实一些。
推动力源自法西斯欧洲的难民并非偶然。“这些来自匈牙利、德国和意大利的流亡科学家深谙独裁国家的组织模式,他们意识到科研与军事应用之间可以存在联系,在德国,所有科学研究都可能被纳入战争机器,”原子能先驱恩里科·费米的妻子劳拉·费米后来写道。“在美国出生长大的物理学家尚未走出象牙塔:前者见识过军国体制与集权统治,后者只经历过民主制度与自由企业。"
物理学家亚瑟·霍利·康普顿(他日后将于1942年12月在芝加哥大学一个旧壁球馆里主持建造全球首个核反应堆)解释说:“当时美国政府尚未认识到新兴科学领域的研究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源泉。华盛顿没有任何个人或机构有能力充分处理一项新的科学进展,尽管有着紧迫而重大的意义,却难以界定。这完全不符合我们的传统。”
这种疏远的关系并未持续太久。到1945年,这个后来被称为曼哈顿计划的20亿美元项目,在从田纳西州橡树岭到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的基地雇用了数十万美国人。像它和麻省理工学院助力雷达技术突破的辐射实验室这样的“二战”科研项目,永远改变了这个国家和世界的格局。
广告
由此形成了政府扶持科技教育的传统。这些领域成为国家实力的源泉,可以说是80年来美国经济霸权和繁荣的主要驱动力。
曼哈顿计划衍生的橡树岭、洛斯阿拉莫斯、伯克利等国家实验室,成为战后数十年科技突飞猛进的支柱。之后陆续加入的有:1950年成立的国家科学基金会、1958年成立的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战后转型为主要资助机构的国立卫生研究院——更不必提美国宇航局、能源部等众多机构了。
并不算高的政府投资得到了惊人的回报;仅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就催生了互联网、GPS和莫德纳的新冠疫苗。
如今,就在中国的研发事业腾飞之际,特朗普政府却在背弃这一传统。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机构遭受重创,政府对高校的打压已导致全美各地的科学及健康实验室经费锐减;共和党掌控的国会与特朗普政府正扼杀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等全球热门技术的发展,美国恐怕不仅会掉在后面,甚至有可能彻底出局。
就连天气预报高质量的政府数据收集等基础服务也面临崩溃,官员们开始取消公共卫生领域的进步措施,比如在饮用水中添加氟化物和强制性儿童疫苗接种。小罗伯特·F·肯尼迪领导的卫生与公众服务部正着手削减临近取得突破的研究——包括可能有助于治疗胶质母细胞瘤和胰腺癌等高致死率疾病的mRNA疗法。
此外,政府还对移民开战,对赴美开拓事业、寻求突破、创立变革性企业的外国研究人员与学生采取敌视态度。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顶尖学府的吸引力、对科学的开放态度以及民主传统,正如当年吸引费米、维格纳、泰勒以及曼哈顿计划的大多数核心成员那样,将最杰出的英才汇聚至此。
广告
在美国最顶尖的商业俱乐部——市值超过2万亿美元的五家公司中——移民及其后代都扮演着核心角色。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是叙利亚移民之子;谷歌的谢尔盖·布林生于莫斯科;英伟达的黄仁勋生于台湾;甚至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的关键早期投资来自他的养父,一位古巴难民。
令人费解的是,对高校及政府资助研究的攻击竟来自特朗普政府——该政府2020年曾主导媲美曼哈顿计划的曲速行动,以惊人的速度研发出并投放新冠疫苗。同样令人困惑的是,这种发展模式却遭到了埃隆·马斯克和马克·安德里森等人的破坏,前者曾是一名移民学生,后者的财富来源于网景公司——一家以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发明为基础建立的公司。
世界正处于人工智能突破的边缘,假以时日,其变革意义或堪比“二战”期间原子能的释放。然而,我们能否保持科技优势,是一个未知数。
若中国趁我们自损之际抢占先机,赢得21世纪的未来发明主导权,我们或终将发现——我们辜负了曼哈顿计划最伟大的遗产。

Garrett F. Graff是一名记者、历史学家,最新著作是《The Devil Reached Toward the Sky: An Oral History of the Making and Unleashing of the Atomic Bomb》。

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点击查看本文英文版。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旧闻评论|武大事新编:谣言对齐战术颗粒度

By: unknown
11 August 2025 at 07:56
CDT 档案卡
标题:武大事新编:谣言对齐战术颗粒度
作者:宋志标
发表日期:2025.8.8
来源:旧闻评论
主题归类:武大图书馆性骚扰事件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香港浸大撤销杨景媛博士录取资格”,这条在7日晚间开始急速传播的传言,先是由一些自媒体账号转发,而后再由少数几家机构媒体的公众号跟进,所转内容是一篇AI明显的“通稿”。目前,机构媒体官号已撤下转发挽尊,多数自媒体的还在。

这个操作显然是舆论战的手法,它的短期目的,是要对冲另一条出现了两天以上的另一则传言。这则同样未经证实的传言内容是,杨景媛向武大提交了知网论文的修改稿,并声称当初“受媒体滋扰”,才提交了那篇有瑕疵的论文。

这条更早的传言试图制造这样的效果:武大调查组似乎准备轻拿轻放杨景媛的论文问题,让她过关。而从处理逻辑来说,只要杨景媛保住武大硕士学位,浸大作为下家就可以保留杨的博士资格。所以,关于浸大的传言,是在做一种假想中的狙击战。

而关于浸大传言的另一重目的,是用一种似是而非的裁定结论强化舆论对“撤销杨博士资格”的心理预期——在浸大7月28日做出“不评论个案”的公告后,内地舆论形成对浸大的不满和敌意,希望它像武大一样顺应一审判决,这就是孕育“传言”的舆论母体。

几家机构媒体未作核实,就照登那则浸大传言,累及大众媒体的声誉再次受到讥讽与谴责。但这个传言事件的重点,不是机构媒体失察,而是在武大图书馆风波中出现了反女权的舆论战术,机构媒体不幸被卷入,舆论再次僭越了新闻。

很有一些朋友,将浸大传言斥责为谣言,再据此表示对媒体的恨铁不成钢。其实大可不必,一是因为对这部分朋友来说,哪怕媒体依据专业主义干了活,也会被他们瞧不上,比如一年前南都编辑打给杨景媛的核实电话被挂,这部分朋友将其作为媒体厌女证据。

二是因为在武大图书馆一事中,对肖的谣言更多,人身诋毁色彩更重,微博官方前几日封掉了两个冒充肖校友说他转笔偷窥女厕的账号,即是证据。只能说,在反肖的谣言后,出现了反杨的谣言,这是舆论中的新动向,预示双方对其战术颗粒度,重点不是机构媒体做了或没做什么。

造谣肖明瑫是副区长儿子与造谣杨景媛被浸大除名,犹如硬币的正反面,本质上没什么两样。作为一个理中客,你不能无视前者,而对后者锱铢必较,反之亦然。至于说,机构媒体在提供准确信息上的责任,在武大宣布调查进程后,环境已不允许。

从略高的视野看,不少爱国大V加入反女权斗争,他们所惯用的手法进入舆论对决的过程,并非不可理解。从这个角度看,受浸大传言震动的也许不该是媒体业者,而是在这件事中持女权立场的人,因为不讲事实的原则及其应用不再为女权运动独有。

新闻媒体的天职是排除传言,但“新闻”这个东西,以事实为准绳,提供描绘真相的材料,其结果必定不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任何一方所乐见。在新闻式微,不足以成为媒体强前缀的现实中,媒体发生什么都是可能的,包括它迸发新闻的激情,或导致新闻的黯淡。

很多人不喜欢听到“激进女权”“极端女权”“田园女权”这些词,但他们似乎对“激进媒体”“极端媒体”“田园媒体”这类称呼无感。机构媒体现在的存在状态,就很“激进”、很“极端”。这就很有意思了,同样的词修饰不一样的社群,触碰不同立场,爱憎却如此分明。

媒体的激进在于认清了一个事实,大众并不能成为新闻生产可依靠的力量,因为大众受舆论影响最大。绝大多数媒体无法“上岸”,只能晾晒在沙滩上,依据新闻规律或听从宣传纪律做事,得到的结果差不多,媒体在有争议的性别选题中得到的都是贬低。

几家机构媒体无核查转发浸大传言,即使不是舆论的重点所在,可若要真追究它的象征意义,也许首要象征的不是媒体的过去(荣光不再)和未来(黯淡无光)如何,而是媒体现在的、此刻的内在恼怒,以及“一起与世界毁灭吧”的暗暗疯狂劲。

大众媒体不像2011年前后那样过度追求价值感,它们现在不是任何群体的同路人,更不是激进女权的“社运伴侣”,那种蜜月期早就随风而逝,它们走上了各自的歧路,关系不复从前。即使彼此可能拥有短暂的平和期,也都服务不一样的生存原则。

有人希望谣言是遥遥领先的预言,对浸大被传谣一事不拒绝不生气不表态,一如另外人群对待肖的传言一样。他们当然也有记者一样的恼怒,只不过这种恼怒不是被维权者当枪使的恼怒,不是被网红当事人蔑视的恼怒,而是不管怎样都能擂上几锤媒体这面破鼓的恼怒。

旧闻评论|社保的强制及改革之愿

By: unknown
10 August 2025 at 23:05
CDT 档案卡
标题:社保的强制及改革之愿
作者:宋志标
发表日期:2025.8.9
来源:旧闻评论
主题归类:强制社保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一个消息传来,今年9月1日政府将落实强制社保规定,有人形容为影响波及个体工商户的雇员。已有上海包子铺打出新招聘,要的是60岁以上的店员,他们带退休金,无需缴纳社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新世相,有隐痛有讪笑,好像也抵消不了什么。

强制社保在舆论场的评价,整体上是不高的,因为政策周边的疑问像泡沫一样增长。这么大的政策变动,为什么不经过全国人大的批准?这是一种程序疑惑。强制社保能改变现有社保的不平等状况吗?这是一种更吸引听众的实体存疑。

从一些低声嘀咕的民意可知,现有的雇佣场景下,社保成为老板与雇员之间可弹性磋商的砝码,不缴社保就多给点现钱,缴纳社保就少给点工资,显示了短期雇工这块协商的灵活性。强制社保的推行,意味着这些社会领域的灵活性消失。

也有另外一些声音提及,强制社保本身是用工方的义务,政府强推无非是将这些义务给确定下来。支持强制社保的声音比较少,受到的嘲讽也很多,是因为就连支持者也无法否认,现行社保的阶层差异大,体制内外悬殊刺眼。

舆论向强制社保规定释放的一个强有力问题是,假如强制是为了“开源”,增加社保的大盘子,为何不同时“节流”,在社保支付端限高?或者说,为何不先“节流”,再视情况“开源”呢?可以想象,这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疑惑,不会有部门站出来释疑解惑。

社保的最高征收部门从人社部调整为税务局,已经很能说明问题。据此,一些人将强制社保定义为收入税,足见社会对这种变动的敏感。“收入税”或是一种比喻,可这种修辞背后的郁闷情节是难以掩饰的,尤其当社保的现实被引入讨论当中。

一种引人注目的观点认为,现行社保制度是对体制内外两种国民待遇的延续,是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也有人说,若加上企事业单位,不是两种而是三种分层。抛开分层数不谈,许多数据佐证社保在分配上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

未经确证的举例,是体制内退休金一两万,而农村老人月补一两百。前阵子,前媒体人彭远文多次撰文,针砭这方面的现实与弊政,揭晓的问题意识令人振聋发聩。可强制社保规定悄无声息地定下时间表,足见相关公共讨论在决策中的零存在。

一个颇有意味的情况是,正当舆论热议强制社保的当口,一篇关于蔡英文取消社保三六九的简明文献得以广泛流传——在这个时刻里,没人在乎要不要在对岸人名身份上加引号,在乎的是两岸强烈反差,其中映照的幽暗民心可见一斑。

在强制社保的同时,启动社保改革,以挽救大国寡民的孤绝心态——现实一点说,也是维持整个社保大厦不倒——成为大家我口说我心的舆论一致。即使是那些享受高社保福利的人也明白,不改革贫富悬殊的社保制度,对谁都不好。

关于社保制度的改革方向,前媒体人朴抱一率先破题,提出目标思路,其四分之一的谏言是:冻结1万元以上的退休金涨幅10年,优先增加农民退休金到1000元每月,优先增加3000元以下的城市居民退休金,3000-5000可以小涨。

在政府对强制社保没有解释说明,没有相关改革承诺的前提下,民间对社保改革念念不忘,会不会在某个时间时候得到回响,谁也不知道。但可以与社保改革相提并论的,是户籍改革的先声与现状,改革虽迟但到,却不一定符合最初的民意。

也许不得不相信,计算社保基金是否有耗尽的风险,政府掌握着无比详细的数据,职能部门掌握着全部的趋势,所行的步骤都有切实的依据。但今年4月国家审计署对各省挪用社保资金的披露,又让人对哪怕是对资金冗余未雨绸缪的设定,都会无比不安。

这场关于强制社保的全民大讨论,是民间借舆论场袒露单边观点的机会,全民以不安心态凝视着巨大的社保现实与阴影,却感到虚空当中无有反响、无以回报。这本是家国一体的凝聚时刻,却因为尖锐的实情心生间隙,三世如来能借一双慧眼否?

星球商业评论|江油除了肥肠我们还应该想点什么

By: unknown
8 August 2025 at 08:16
CDT 档案卡
标题:江油除了肥肠我们还应该想点什么
作者:杨乃悟
发表日期:2025.8.6
来源:星球商业评论
主题归类:江油未成年少女欺凌事件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7月22日,四川江油一个14岁女生被3个同龄女生霸凌施暴3小时。后来施暴视频被发上网,引发了轩然大波,各路消息四起,当地警方已经连续通报了两次。

乃悟上一次看到江油的消息,还是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里面说江油肥肠很好吃。导演陈晓卿说那里的肥肠好吃得入口就睁不开眼。

从霸凌事件的后续反应看,当地的老百姓明显眼睛睁得很大。想必大家这两天也看到了很多路边社消息和当地各方深入交流的视频,乃悟就不展开说了,说点别的。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研究报告》显示,遭遇过校园霸凌的中小学生大约为:

30%。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对3000多名中小学生调查后的结果更夸张,认为大约一半的学生都遭到过校园霸凌。

由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对于参与霸凌的未成年人,一直没有什么好的处理办法。这次的施暴视频里,施暴女生显然也知道这点,他们嚣张表示:

20分钟就出来了,又不是没进去过。

有一位市级治安大队长回忆,他们市一个季度处罚未成年犯罪接近500次,好多人都是重复犯罪,最频繁的一个人,3个月时间进了30次局子。

去年全国轰动的邯郸初中生杀人事件,案情和影响如此恶劣,三名未成年被告的判刑结果分别是无期、12年和矫正教育。

在江油当地警方8月4日的通报里,施暴的3人中,已满14周岁的两名女生被治安拘留和罚款,并送往了专门矫正学校,另外一人则被移交监护人看管。

矫正学校,就是专门针对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犯罪行为危害又不是特别严重的未成年人的司法措施。

乃悟研究了一下矫正学校。截止2024年7月,中国共有专门学校209所,较2022年翻了一番。

然而根据2024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白皮书,中国每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超过10万,起诉的接近六万人,还有附条件不予起诉的超过两万人。

除了被警察叔叔送进去的,还有很多家长自愿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这么看起来,矫正学校的数量不太够。

数量不够之外,矫正学校还呈现出区域不均衡状态。有的省份,长期一个省就只有一所学校。而像精神小伙比较多的贵州省:

每个州市都有一所。

乃悟查了一下资料,目前对矫正学校如何进行矫正,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地都是自己干自己的。有的矫正学校主要以军事训练为主,有的搞得比较好,还会有相应的文化教育、职业培训,甚至舞蹈班和武术班之类的。

教需要被矫正的孩子们军事技能和武术到底好不好,乃悟也不知道,但是在看资料的时候发现这些矫正学校师资力量都很一般。很多学校依赖警察叔叔进行干预,问题是,警察叔叔他也不是教育学家啊。

对于问题少年们来说,仅仅是处罚和普法很显然不够。用一位专门学校的校长的话来说:

更关键是要重塑他们的社会性。

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矫正问题青年,需要专门的心理辅导,科学化的矫正课程和规范化的管理。

美国在90年代做过统计,60%的强奸犯、72%的青少年杀人犯和70%的长期囚犯都来自没有父亲的单亲家庭。数据趋势到今天基本没有变化。

问题少年很多并不是天生就是问题少年,他们大多数都有着来自家庭、社会的深层次的问题,就更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和矫正。但大多数矫正学校都极度缺乏心理医生和心理辅导教师,很多学校只有一个。

矫正学校也很无奈。第一,他们经费来自地方财政拨款,部分来自于家长缴纳,无法聘请好的教师;第二,很多时候优秀的教师不愿意前往矫正学校,很多学校只能从毕业生里面去挑选。

应届大学生能不能管问题青少年,极大概率是不能。不熟悉的朋友可以看看日本漫画《GTO》,或者《古惑仔:战无不胜》,就是陈浩南和李嘉欣一起去学校当老师那集。

有从矫正学校辞职的心理老师坦言:

我觉得我也需要心理辅导。

此外,一些学校管理上比较粗放的矫正学校,喜欢直接招聘退伍人士当老师,武德充沛的老师遇到头铁的问题青少年,结果就出现了14岁少年被活活打死的案例。

乃悟不想批评这些学校做得不好,因为问题不是他们造成的,他们只是承担了部分结果和责任。

美国的社会学家们孜孜不倦地研究为什么他们是世界上关押了最多罪犯的国家,有人说是惩罚力度不够;有人说是监狱都是盈利性质的,人越多,钱越多等等。但是乃悟还看到一个回答,说美国同样也是单亲家庭比例最高的国家。

孩子有没有健康成长成长环境,有没有得到正确的家庭教育太重要了,这是每个父母的责任,社会也要给父母承担这种责任的支持,这不仅是为了他们,也是为了我们。

我是长崎核爆幸存者,是时候停止核威胁了

7 August 2025 at 03:53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观点

我是长崎核爆幸存者,是时候停止核威胁了

TERUMI TANAKA
日本长崎市被原子弹损坏的钟表。
日本长崎市被原子弹损坏的钟表。 Toshifumi Kitamura
1945年8月9日美国在日本长崎投下原子弹时,我13岁。我家距离爆心不到三公里,但奇迹般地,我活了下来。那扇压在我身上的玻璃门没有碎裂。
我的其他家人没有那么幸运。当我和母亲去找他们时,发现炸弹夺走了五位亲人的生命:我的两位阿姨、祖父和一位表亲都死于严重的烧伤。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才发现,叔叔在前往求助途中因辐射病去世。
到1945年底,长崎的死亡人数估计约为7万人。几天前投在广岛的炸弹造成了14万人死亡。据估计,总共有40万人受到这两颗炸弹的影响。其中绝大多数是平民——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
去年12月,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上,我代表日本原子弹氢弹受害者组织联合会领奖时,讲述了这段经历。委员会授予我们这个奖项,是为了表彰我们过去70年来为建立和强化全球核武器使用禁忌所做的工作。我们通过原子弹幸存者——像我和联合会其他成员这样的“被爆者”(hibakusha)——的证词,向全世界传播核武器对人类实际造成的伤害。
广告
那次爆炸深深烙印在幸存者的记忆中。
当时14岁的冈芳惠(音)正在广岛的一个掩体里站岗。“我看向房间另一边,想和旁边的人说话,突然一道白光闪过,”她回忆道。冈芳惠被炸到了一些设备下面,但她和另一位幸存的同学得以逃到外面。“放射性气体像雾一样,我们甚至看不清前方10米的地方。”
另一位广岛幸存者中村节子描述了地面原爆点附近的情景,当时数以千计的学生正在帮忙清理防火通道。“几乎所有学生都被烧成了灰烬,蒸发得无影无踪,更多人在接下来的几天内死去,”她说,“就这样,这座城市里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几乎死光了。”
核爆炸后,强大的冲击波以每小时数百公里的速度传播。在直接爆炸区域之外,冲击波会造成肺部损伤、耳部损伤和内出血。热浪会导致大面积严重烧伤和火灾,常常引发巨大的火风暴。
当时16岁的谷口稔晔在长崎骑自行车。“爆炸的闪光中,我从后方受到冲击,从自行车上摔下来,”他说。谷口看到周围玩耍的孩子们都死了。他距离爆炸地点超过一公里,但背部、左臂和左腿严重烧伤,很快就感染了。他在医院花了将近四年时间康复。
然后是辐射中毒的毁灭性影响。在广岛,七岁的池本彻(音)和他9岁的姐姐池本爱子(音)在爆炸时正在室内,但几天后他们开始脱发、发烧、无法进食,牙龈也开始出血。尽管他们都从急性期恢复过来,但最终还是死于延迟效应。彻在11岁时去世,爱子在29岁时去世。
广告
许多当时还在母亲子宫里的孩子要么宫内死亡,要么患有先天缺陷。对伤害未出生孩子的恐惧,再加上被爆经历带来的污名,让我们很多人始终没有组建家庭。
如今,核禁忌正濒临崩溃。当前欧洲和中东涉及核武国家的战争中,有充分理由相信国际法正被频繁违反,而交战国使用核武器的威胁,正在削弱禁止使用核武器的禁忌。值得庆幸的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在最近的冲突中没有使用核武器,但这次小规模冲突提醒我们,核大国之间的战争是可能发生的。
我们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向年轻人传递了一个信息:他们需要意识到我们正面临紧急情况,需要有更多的年轻活动家站出来应对核威胁。即使在日本,也没有足够多的人将这视为紧迫问题。
我们手中掌握着解决方案:《联合国禁止核武器条约》。该条约不仅禁止核武器及所有与核武器生产、部署和使用相关的活动,还要求加入条约的国家为过去受核武器伤害的人提供支持,并清理曾用于核试验的地区。
条约生效四年多来,世界上一半的国家已经签署、批准或直接加入了该条约。但还需要更多国家加入。令人担忧的是,相反,我们看到一些国家,特别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及其实际上支持使用核武器的盟友——不幸的是,日本也在其中——越来越依赖核威慑作为军事战略。
核武器根本无法提供保护。如果那些主张更多依赖核武器的人真正了解80年前在我的城市和广岛发生的事情,他们就会明白,认为这些武器能保障安全是多么不切实际。核威慑只不过是恐吓的力量。
广告
如果人类不通过以联合国及其条约为基础的国际法来追求和平,下一代很可能会见证第三次世界大战——这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将是真正的灾难。正如约翰·F·肯尼迪总统关于核威胁生死攸关的本质所言:“必须在战争武器消灭我们之前,先消灭战争武器。”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星球商业评论|还好她只是掏出了证件

6 August 2025 at 19:58

file

广西防城港市民李先生可能也没想到,自己挺身而出举报亮证姐的故事,最终会以伦理亲情剧收场。

这两天乃悟都沉浸在这部剧里不能自拔。事情大致经过大家都知道了,乃悟不介意再说一遍。

7月22日下午,防城港市防城区江山镇的一处村道,李先生驾驶着自己的哈弗SUV和一位奔驰女车主对向行驶,堵在路上互不相让。

奔驰女车主侯女士先是要求李先生倒车,遭到拒绝后,侯女士说你不后退我就拿证咯。说到做到的侯女士真就拿出一本行政执法证向李先生“亮证”,随后,坐在副驾驶的随行男子,利索地报出了李先生的住址和姓名。

李先生长期在外地,对方能这么快祭出他的个人信息,只有两个可能,第一李先生是大明星,第二就是通过公权查了车牌号。

CDT 档案卡
标题:还好她只是掏出了证件
作者:杨乃悟
发表日期:2025.8.6
来源:微信公众号“星球商业评论”
主题归类:亮证姐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李先生迅速排除了第一个可能,然后头铁的他就去当地纪委举报,随后又在派出所报警,最后又打了12345投诉,上月底还把行车记录仪里的视频发到了网上。

img

视频发布当晚,侯女士报警说自己车牌信息被发上网,持续受到多省12123平台违停挪车信息。随后两名民警带队一行五人,找到了李先生家里。李先生本人不在,大家伙就和李先生的母亲进行了友好交流,然后打电话给李先生。

按李先生的说法,民警说他已经涉嫌违反治安管理条例,侵犯奔驰女车主隐私,要立刻下架视频并道歉:

否则会被拘留。

李先生不得不把视频删了,打上马赛克,再发一次,结果获得了更多关注。有记者给防城港公安部门打电话,结果工作人员还当着全国人民的面,“喂,听不到,电话坏了。”

如果你们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不如多学学当年河北的马科长。

随着越来越多的媒体报道,防城港市终于成立了调查组,前天公布了调查结果。2500字大致意思是奔驰车主侯女士是个民营汽配中心员工,亮证的证件是她老公,防城港市上思县某镇消防救援站二级消防士黎先生的。

目前,有关单位已经对他乱扔工作证件进行立案调查了。而侯女士车上的人(她爹)之所以能流利报出李先生的住址和姓名,是因为侯家和李先生,其实是:

没出五服的亲戚。

其次,李先生也报警了,但警方没有出警是因为值班民警认为双方没有产生肉体伤害等冲突,属于一般纠纷。如果怀疑对方涉及公职人员滥用职权等问题,应该找相关单位举报。调查组认为符合警务规范,当然,带侯女士上门要求删视频,也符合规范。只不过表述不够严谨,他们已经严肃批评民警了。

最后,假装电话坏了,挂断记者电话那个工作人员,毫无疑问,是个辅警。已经让她写检查了。

这个通报是如此有意思,乃悟翻来覆去一直看,有很多疑问没有答案。

按照通报里的说法,侯某拿出证件是想吓唬自己的亲戚李先生。广西那边是有什么特殊习俗吗,都认出亲戚了不上去约个公文包畅饮,反而去车里掏证?

再说了,李先生事后也回应称,他不认识侯女士,其父母也不认识。按照通报,侯女士父亲的家距离李先生父母的家,距离不超过:

800米。

这么近的亲戚,开大奔还有执法证,你一个干托儿所的个体户怎么就不认识?

还有,事情发生后,李先生先报警,警察没有出警,让李先生去找有关部门投诉。李先生也找过乡纪委,但乡纪委让他找派出所。他也打过12345,12345说李先生没有提供对方具体单位,如果感到威胁可以报警处置。

为什么同样涉及泄露隐私,侯女士一报警,警察就上门了?这些单位当时是怎么确定侯女士到底是不是执法人员的?如果她不是,是否涉嫌假冒公职人员?《治安管理处罚法》第62条明确规定,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要处十到十五日的拘留。

再比如,通报没有发布前,李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地公安局长曾告知他,侯女士的证件:

假的。

然而到了通报里,又变成真的了。

官方通报发布后,乃悟在一些评论区看到很多广西IP的网友,极力劝大家相信通报,不要传谣信谣,并为防城港市积极回应网友关切点赞。

好了好了,老表们,我凑合凑合信了还不行吗?

中国的新“武器”:用人工智能发起宣传战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观点

中国的新“武器”:用人工智能发起宣传战

BRETT J. GOLDSTEIN, BRETT V. BENSON
Illustration by Sam Whitney/The New York Times
俄罗斯干预2016年、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手段技术含量相当低。他们靠一般的机器人账号向大众投放数量极多的即时短信和低质量内容,这些行动的影响可能有限。
那些日子已是过去式。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辱骂和谎言已不再是最大的危险。最大的危险反而是对线上交流缓慢、隐蔽且具有腐蚀性的操纵——这种宣传的设计不是为了制造轰动,而是为了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数字讨论中来。我们已进入了国际舆论影响力行动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工智能生成的叙事会以不动声色的方式改变政治格局。
根据我们任职的范德比尔特大学国家安全研究所最近发现的大量文件,一家名叫中科天玑(GoLaxy)的中国公司已正在进行这类活动。这些文件显示,中科天玑正在成为一场技术上先进、国家导向型的影响力行动中的领军者,通过部署类人的机器人账号网络和心理画像技术,锁定个体目标。这家公司的活动和宣称都表明它与中国政府有联系。
中科天玑已把它的技术部署到香港和台湾。文件暗示,公司也许正在为将活动扩大到美国做准备。人工智能驱动的政治宣传已不再是假想的未来威胁。这种复杂巧妙的技术已投入使用,并正在重塑大规模舆论操控的模式。
广告
中科天玑的一名代表称,公司业务的重点是提供商业情报服务,并否认公司已研发了针对个体的机器人账号网络或心理画像工具。公司还否认隶属于任何政府机构或组织。
中科天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生成式AI与海量的个体数据结合起来。公司的系统不断挖掘社交媒体平台,以构建动态的心理画像,用个体的价值观、信仰、情绪倾向以及弱点来生成定制的内容。文件显示,这些AI生成的形象能与用户用看似对话的方式互动,内容真实感强,还能实时调整,让对话者难以察觉。其结果是一个设计得与真人在线互动几乎难以区分的高效宣传引擎,把宣传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即时传递给受众。
虽然文件没有给出这些对话的具体示例,但揭示了该技术生成个性化内容的原理。通过提取用户数据,以及对更广泛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AI能构建吸引不同受众的合成信息。据文件描述,它能适应用户的语气、价值观、习惯和兴趣。然后,它能通过给帖子点赞、发表评论,以及推送有针对性内容等做法来模仿真实的用户。
据我们发现的文件,为了把针对2020年实施的国家安全法(该法律被用于打击政治异见)的反对声音减少到最低限度,中科天玑使用其技术,从18万个香港Twitter账号中识别出几千个参与者和一件领袖的账号。然后,中科天玑针对被其认定为谎言和误解的信息,动用虚假资料建立的账号大军对这些消息源进行“纠正”。
在2024年的台湾大选前夕,中科天玑再次出击。当时曾有一些亲中国的团体散布虚假的腐败指控,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深度伪造的视频。在竞选期间,中科天玑曾建议削弱台湾民进党的办法(该党反对中国对台湾的领土主张)。该公司收集并很可能提供了有关台湾政治辩论趋势的信息,并建议部署机器人账号网络,以充分利用党派政治分歧。据发现的文件,中科天玑已为支持这种干预积累了大量有关台湾的数据,包括政府机构的组织结构图——详尽到政治倾向、对中国的态度,以及GPS坐标,还有逾5000个属于台湾人账号的个人资料。
中科天玑在一份书面声明中否认公司为香港和台湾的相关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持。
广告
到目前为止,中科天玑的主动部署似乎仅限于印太地区。发现的文件中有证据暗示,该公司正为业务扩张进行布局,包括在美国的行动。中科天玑已收集了至少117名美国国会议员及2000多名美国政治人物和思想领袖的数据档案。假设中科天玑继续构建美国人的数据库,公司有可能将活动范围扩大到太平洋彼岸。中科天玑称公司没有针对美国官员收集数据。
中科天玑的行动与中国的国家安全优先事项密切相关,尽管没有公开资料表明公司处于政府的正式控制之下。这家公司是政府机构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研究所在2010年创立的,该研究所的一名副所长一直担任公司董事长。据发现的文件,中科天玑自那时起就一直与高层情报机构、党政和军事部门合作,表明公司与中国的政治体系密不可分。
中科天玑的战略定位在2021年变得更加清晰,公司在那年获得了中科曙光的资助。总部设在北京的中科曙光是一家超级计算公司,已被五角大楼列为中国军方附属机构。中科天玑面向公众的人工智能平台与中科曙光的超级计算机以及中国领先的人工智能模型之一DeepSeek-R1有合作关系。
这些关系提醒人们,影响力行动不再只是一种次要活动,它们正在成为治国的核心工具。战场不只是有军队和舰艇存在的地理版图,也包括我们每天使用的网络平台。
中科天玑等公司部署的战略是将构成民主社会基础的开放性加以武器化。辩论、透明、多元是民主力量的标志,也是其脆弱点。中科天玑等公司使用的技术工具利用的正是这些特性。监控与说服之间的界限正在迅速消失。
危险在于这些方法的隐蔽性、规模以及改进的速度。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能在几乎不遇到任何阻力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传播给整个人口。它不间断地运作,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舆论、腐蚀民主制度。它的规模比如今能想象出来的最有效的社交媒体平台大得多,它针对目标使用的模型更全面,它合成的宣传内容更具盅惑性、更加难以抵挡。
广告
为消除AI驱动的外国影响力行动日益严峻的威胁,各方协调响应至关重要。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需要紧急行动起来,以厘清人工智能、可公开获得的情报以及网络影响力行动是怎样汇集起来,为敌对国家的目的服务。美国政府必须在打击这些行动背后的基础设施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让国防部打击外国影响力网络,让联邦调查局与数字平台密切合作,以确认和消除用AI伪装真人建的账号。私营部门需要加快人工智能检测能力,以增强我们发现合成内容的能力。如果我们无法识别,我们就无法阻止。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灰色地带冲突的新时代,其标志是信息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速度和复杂程度展开。若不能迅速找到如何防御这种AI驱动的影响力的办法,我们将彻底暴露在危险面前。

Brett J. Goldstein是范德堡大学国家安全研究所“棘手问题实验室”的负责人,曾任五角大楼官员。Brett V. Benson是范德堡大学政治学副教授,也是该校国家安全研究所的的合作教员。

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点击查看本文英文版。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穆尔西对以色列来说意味着什么?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专栏作者

穆尔西对以色列来说意味着什么?

托马斯·弗里德曼
穆斯林兄弟会(Muslim Brotherhood)的候选人穆罕默德·穆尔西(Mohamed Morsi)当选埃及总统,这是否意味着以色列与埃及之间的戴维营(Camp David)和平协议即将终结?倒不一定。事实是,这可能成为以色列和埃及人民之间达成真正和平的开端,以取代现有的以色列与埃及“法老”一人达成的、正式却充满敌意的和平。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双方都必须转变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而且要快。
首先,让我们摒弃一些无稽之谈。以色列的本雅明·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政府以及一些右翼分析人士反复念叨的是:“我们早就告诉过你们了。”他们指的是,奥巴马总统仿佛本可插手“拯救”埃及总统胡斯尼·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但是奥巴马太天真了,不愿这么做,结果却无可避免地导致了穆斯林兄弟会的上台。不好意思,天真的是以下想法。难道只因为对以色列来说,比起与8000万埃及人打交道,与单个的独裁者穆巴拉克达成和平协议更加便捷,因而这样该独裁者或别的什么将军就将会或应该永远执掌埃及。到底是谁天真呢?
我真心理解以色列人看到邻国内乱时的焦虑情绪。但是,对一个把以解放为主题的故事《出埃及记》 作为自身核心理念的民族而言,对于这些一直辩称只有阿拉伯人获得民主之后和平才会到来的人们而言,他们却不相信埃及人民有一天也会对解放的故事表示认同,而且现在还声称阿拉伯人的问题是他们正走向民主,这还是相当令人震惊的。当然,以色列人的想法有其根源。
“谈到与权力的关系,流亡的犹太人一直更青睐纵向的上层联盟,而非横向的群众路线,”犹太学者、《新共和》杂志的文学编辑利昂·维泽尔蒂尔(Leon Wieseltier)指出。“他们总是更倾向于与国王或者主教建立关系,这样就能避免与普通大众打交道。因为他们内心深处不信任群众,当然这样想也往往是有理由的。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以色列,重复了犹太人纵向联盟的古老传统,只不过此时的联盟对象变成了阿拉伯国家。他们认为,只要与穆巴拉克或者约旦国王建立了联系,就完全足够了。但是,纵向联盟模式只适用于威权政治体制。一旦威权主义瓦解、民主化进程开始,纵向模式就终结了。你进入了一个横向联盟的时期,此时,人民的想法将会举足轻重,而这里的人民正是普通的阿拉伯民众。”因此,以色列将必须让那些街头的普通人“不仅惧怕以色列,而且还得理解以色列。这样做并不容易,但也不是全无可能。无论如何,对独裁者的缅怀都不是一项经过深思熟虑的政策。”
广告
我不知道目前的巴勒斯坦领导层是否能够与以色列合作,达成一个安全的、两国之间的的和平协议。但是我确切地知道,以色列需要更有创意地来尝试一下这种可能性是否存在。若非如此,替代方案即是巴勒斯坦不建国,而那将意味着以色列作为犹太民主国家的灭亡,同时意味着它与民主埃及之间和平的终结。
那么穆尔西的职责又是什么呢?不要抱有幻想:穆斯林兄弟会的深层核心价值观反自由、反多元、反女权。兄弟会指望长期占有权力,并从不是自己发起的革命中谋取好处。我认为这这件事情不太好办。伊朗的伊斯兰政权保有石油,能用来化解压力和矛盾。沙特阿拉伯的伊斯兰政权也保有石油。但埃及的伊斯兰政权将没有石油。倘若没有旅游业、外国投资和援助来创造工作岗位、建造学校、营造机会来满足发起这场革命的年轻人和很多其他被动支持革命的群众,埃及将无法生存下去。而且,美国不能、不会、也不应当给予穆斯林兄弟会与穆巴拉克相同的待遇。那就是,只要逮捕和拷打我们美国通缉的圣战分子,你们埃及政府就能对外与以色列保有“冷和平”,对内无视宪政。
分析师侯赛因·伊比什在“现在的黎巴嫩”(Now Lebanon) 网站上撰文指出,如今穆斯林兄弟会掌权了,对埃及国内外的自由派来说,至关重要的一点是:集中精力确保埃及的新宪法建立在以下原则之上,即法律会限制“政府的权力,并保证个人权益、少数族群权益和妇女权益的牢不可破及不容亵渎。”
这样穆尔西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去效仿土耳其,而非塔利班。但他会这么做吗?我不知道。尽管如此,他应该明白自己拿了一张王牌,一张以色列将会珍视的牌,即该国与穆斯林兄弟会领导下的埃及达成真正的和平。这将意味着与穆斯林世界的和解,以及冲突的真正终结。当然,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穆尔西会在提出某些条件后使用这张牌吗?我还是不知道。但我的确知道,穆巴拉克时代终结了,而且随着保守的穆斯林兄弟会统治了埃及、保守的宗教民族主义者称霸以色列政坛,双方要么改变各自的行为方式来使得戴维营协议在两国人民面前具有真正的合法性,要么就眼见协议逐渐变得难以为继。

翻译:黄铮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佛教徒的快乐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观点

佛教徒的快乐

杰姆士·阿特拉斯
我为什么会呆在弗蒙特(Vermont)北部的一个帐篷里?更不用说是在佛教冥想中心的树林里,还在借着智能手机的光亮看萨姜·米庞仁波切(Sakyong Mipham) 的《把思维变成盟友》(“Turning the Mind Into an Ally”)?
如果你真想要听为什么,借用霍尔登·考尔菲尔德(Holden Caulfield) 的一句话来说我是在度假。或许我更该说,我是在归隐,撤出曼哈顿疯狂的生活,希望能找到两千五百年前悉达多·乔达摩(Siddhartha Gautama)(释迦穆尼,译者注)在印度北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之后,作为佛教传统基础的平和。
佛祖洞悉的真谛在于:人生充满着痛苦。痛苦根源于对自我的依恋,这种依恋又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联系在一起。只有把自己从无穷的欲望统治下解放出来,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我并非要放弃这个世界或世界上的事物。“我还在期望一些令人兴奋的事,”埃德蒙·威尔逊(Edmund Wilson)六十过半时在自己日记中坦言:“饮酒、生动的交谈、无拘无束的思想交流带来的愉悦。”我也如此。但是我也需要暂缓这些。
广告
我不想最后像那对佛教信徒夫妻一样归隐到亚利桑那,之后在偏远的山洞里一个死亡,另一个严重脱水,几乎丧命。但跟我一样选择精神补给的大有人在。到弗蒙特归隐的活动已经人满为患,人们只能睡在大殿的蒲团上。(我比较幸运地得到了一个帐篷。)世界宗教和宗教关系教授保罗·D.努姆里奇(Paul D. Numrich)推测目前美国的佛教信徒可能和穆斯林一样多。
努姆里奇的说法令人吃惊,但是不管怎样,一些数据显示:佛教是美国第四大宗教。转信佛教的人比转信摩门教的多。(想一下吧,米特。)
很多转信佛教的人都是托马斯A.特威德(Thomas A. Tweed)在《美国遭遇佛教》(in “The American Encounter With Buddhism”)中称作“床头佛教徒”,指的是大多数天主教、犹太教(是的,我知道,“犹太佛教徒”)还有其他宗教转信佛教的人都在床头有一堆佩玛·肖德龙(Pema Chödrön)的书。
那么这些新佛教徒都是哪些人?(我敢这样称他们吗?)被佛教强调平息“心猿”理念吸引的疲惫不堪的黑莓手机上瘾者?被连杰布·布什(Jeb Bush) 都认为“衰退”国家财政和民族认同危机困扰的侍僧(不理解原文意思)?纽约客漫画里跳出来举着海报宣传的末日论者?萧条时期大家都容易受到集体灾难思想的影响,宗教运动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繁盛起来的。
又或者佛教证明了我们当前身心饱受困扰。安德鲁·韦尔(Andrew Weil)博士的新书《自然的快乐》(“Spontaneous Happiness”)在佛教行为和“不断发展的心理健康综合模式”之间建立联系。这种关联经过充分证明:科学家在威斯康星大学的情感神经科学实验室里发现佛教徒冥想的方式可以改变我们大脑的结构。目前无数的临床研究认为,人类大脑可以改变我们的生理机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正念认知研究中心(Mindful Awareness Research Center)正在收集一项 “基于正念的认知疗法” 领域的数据。这种疗法显示治疗方法和中心主任丹尼尔·西格尔博士(Dr. Daniel Siegel) 称为“第七感”(mindsight)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他写到通过形成一种专注于内心世界的能力“我们可以重塑我们的神经通路,刺激对心灵健康来说关键的区域生长。”
我在自己归隐的四天中感觉到了这点。我们每天都在由谷仓改建的冥想室打坐几个小时,蜜蜂在装着窗纱的窗子外嗡嗡作响。 一开始很难集中注意力,每个尝试过冥想的人都知道:这需要忍耐那些不断浮现在自我审视的意识里空洞(经常是无聊的)的各种想法。(佛教徒用“正念”来形容这个过程;有时候觉得更像无念。)但是过一会儿,当铜碗被敲响,我们都陷入寂静时我发现自己被包了起来,即使只有一小会儿,沉浸在没有杂念的平和之中。在这一小会儿的时间里,我觉得从纽约开车过来的七个小时似乎也值得。
广告
授课期间,经常会讲到“感觉”,“爱的仁慈”和“我们作为人善的本性”,期间还伴随着善意的怀疑。(一次很长的“打坐”之后老师说“现在可以继续在现实事物中挣扎了。”)但是这也不全是只关注内心世界。我们也讨论一些现实话题。“影响这个世界的是我们不健康的内心。影响到文化、环境和社会,”一位老师提醒我们:“暴力、恐惧、偏见、生态灾难、人类所有的痛苦。”他说在西藏,僧侣并没有完全与他们周围的生活隔开,而是作为集体的中心。对中国压迫的反抗也主要来自僧侣,他们游行,甚至在抗议中牺牲自己。
西方有佛教传统(但佛教对我来说是新观念)。佛教在美国的早期支持者艾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和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也关注其他人。凯鲁亚克崇拜佛祖的《达摩流浪者》(Dharma Bums)是性解放的先驱(他们的密宗“yabyum”仪式听起来很有趣);金斯伯格和安妮·瓦尔德曼(Anne Waldman)一起创立了科罗拉多州纳洛巴大学的杰克·凯鲁亚克虚体诗歌学院,这是美国第一所经认证的佛教学院,在1968年全国民主集会上因采取静坐方式被动抗议而遭到警察镇压。
读大卫·L.麦克马汉(David L. McMahan)编辑的散文集《现代世界的佛教》时,我吃惊于作者们那种实用主义的口吻、被麦克马汉称之为“全球化、性别问题、和佛教与现代化、科学、通俗文化、国家政治之间的冲突”的成见。他们的目的是要使佛教变得活跃起来。
最后一天当我从停车场开车出来时或多或少做好准备去回归到所谓的文明世界中。我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坚持住自己所学到的,甚至怀疑我是否知道学了什么,再或者我什么都没有学到。或许这仅仅是学习接受、学习适度自我转型的可能性。一个老师曾说:“不要先给自己做好安排,然后再去实施:这两者是不可分的。”在这个世界要实践或者“传递”改变,我们需要从自我开始,“学会如何拥有一个灵活、成功、有条理、有效率的生活。”这对于只有4天的归隐来说要求有点多,但它至少是个开始。
我的电话响了。一会儿再查看吧。

杰姆士·阿特拉斯是《我的中年生活:幸存者的故事》作者。

译者:张亮亮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当美国总统表现得像个五岁小孩,我们该怎么办?

4 August 2025 at 03:36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观点

当美国总统表现得像个五岁小孩,我们该怎么办?

GEORGE A. AKERLOF
Nathan Howard/Reuters
想象一下,一群五岁的孩子在玩棋盘游戏。规则清晰,目标公平,一个孩子逐渐领先——直到另一个孩子突然开始落后。这时麻烦就来了。“他作弊!”落后的孩子大喊。“反正我才是赢家!”他宣称。然后,顺理成章地,他掀翻了棋盘。在幼儿园的冲突解决中,我们知道会有这种行为。我们将其归因于孩子的成长。我们教育孩子们要有更好的体育精神。
然而,当美国总统表现出这种行为时,我们该怎么办?周五,特朗普总统解雇了劳工统计局局长——这个国家负责记录就业、工资和生产力的日常记分员。原因何在?因为数据让特朗普很没面子。这些统计数据让人难堪。所以总统不只是质疑结果,还解雇了统计官员。这不是治理,这是在掀棋盘。
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经济数据的可靠性依赖于一个脆弱却至关重要的原则:独立性。像劳工统计局、人口普查局和经济分析局这样的机构虽隶属于行政部门,但其使命是为真相服务,而非为行政当局服务。它们的工作是报告事实,而不是白宫希望的事实。
没错,从法律上讲,总统可以解雇该局局长。这个职位不受法规保护。但是,就像民主制度的许多支柱——新闻自由、公平选举、公正法庭——保护劳工统计局的不是法律,而是关于政府应如何运作的一套共识。一个基本理念是:总统不操纵数据。
广告
历任总统都尊重这一界限。该机构在里根的第一个任期里报告了两位数的失业率,他没有解雇其负责人。克林顿、乔治·W·布什和奥巴马都坦然接受了官方统计数据中的坏消息。特朗普则走了一条不同的路。这不是他第一次与真相发生冲突。他曾质疑失业率数据,还驳斥新冠死亡人数被夸大。因数据与自己的说法不符而解雇劳工统计局局长,这是一种新的越界。这不仅是在攻击比赛本身,更是在撤掉裁判。
这听起来可能像是内行人才关心的问题,或者说只有劳动经济学家才看重。但事实并非如此。美国统计数据的可信度是根基所在。它支撑着投资者的信任,指导着财政和货币政策,告诉企业何时招聘、何时扩张、何时观望。当这些数据受到污染或看似不实的时候,连锁反应是巨大的。市场可能会对数据以及产生这些数据的国家失去信心。
诚然,劳工统计局对5月和6月的报告做了一些追溯性修改,大幅下调了对就业增长的评估。这类修订是常规操作,因为劳工统计局会纳入新数据,即便这次的调整幅度特别大。随着调查回应率下降,统计工作确实越来越难。但这并非渎职。
那公民呢?当政府解雇“裁判”时,我们都有理由怀疑:我们到底在玩什么游戏?一个明显的风险是,未来的劳工统计局局长可能会感受到政治压力,被迫篡改就业报告。更深层的风险是根本上的怀疑,是对制度信念的悄然侵蚀。如果我们连数据都不能相信,那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大多数孩子都会学到,掀翻棋盘不会让他们成为赢家,只会让比赛结束。在民主制度中,同样的道理也成立。我们需要裁判,需要记分员。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领导者能够明白:公平地输掉比赛,远比靠强迫赢得比赛更光荣。
为什么?因为当总统掀翻棋盘时,结束的不只是一场比赛。民主的碎片也会散落一地。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关税阴影下美国经济“天没塌”,经济学家错了吗

1 August 2025 at 03:31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观点

关税阴影下美国经济“天没塌”,经济学家错了吗

JASON FURMAN
Sam Whitney/The New York Times
4月,当特朗普总统宣布对美国贸易伙伴征收高额关税的计划时,一些民主党人公开幸灾乐祸,认为那将是特朗普带来的经济衰退的开始。而他的一些支持者私下里也对此忧心忡忡。
现在看来恍如隔世。近四个月后,经济大体完好无损,双方立场已然逆转:特朗普阵营公开庆贺,民主党人暗自失望。金融市场也经历了同样的过山车般的波动。
那么,是经济模型错了吗?担忧纯属多余?那些敲响警钟的经济学家——近年屡屡做出重大误判的同一批人——是否该再吃一堑?嗯,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正如模型预测的那样,经济增长确实放缓了,通胀已然抬头。纵观上半年经济,滞胀迹象清晰可见,这种低增长与通胀的致命组合令人忧心。这张图表显示现实表现未达经济学家去年末的预测值,当时特朗普接手的是一个正朝着持续稳健增长和通胀回落方向发展的经济。
广告
增长放缓与通胀加剧并非全拜关税所赐。它们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移民锐减。耶鲁预算实验室(笔者在这里任顾问)的最新预测与许多其他此类分析一样,认为今年的经济增长将减少0.5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将持续比无关税情况低0.4个百分点。
注意“持续”二字。
年增长率或逐步回归常态,但即便如此,GDP总量仍将滞后于原本应有的水平——就像一个跌倒后重新加速却永失领先身位的跑者。即便当前放缓态势于明年终结,美国经济总量仍将比未受冲击的情况低约0.5个百分点。
0.5%看似微小,但在美国这样的经济体量下则意味着约1500亿美元损失。这相当于全美家庭每年拿出约1000美元并将其付之一炬,而且年年如此。永无止境。
能想象一个总统会命令美国人这样做吗?在未来几十年里这都将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非受迫性失误之一。然而,尽管损失巨大,4月那些关于衰退、经济危机和股市崩溃的骇人警告与现实仍相去甚远。原因何在?
部分原因在于,包括我在内的经济学家都患有“关税错乱综合征”。每当关税增加时,我们都会过度反应。商界领袖和金融市场有时亦不能幸免。另一个因素是,特朗普撤回了了最具杀伤力的关税:对中国产品加征145%的关税——几乎等同于在世界两大经济体之间立即实行贸易禁运,而且他也降低了对欧盟和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加税幅度。
广告
但即便关税狂热巅峰时期,我也认为衰退可能性微乎其微。原因很简单。首先,进口商品仅占美国GDP的11%。经济主体由医疗、教育及其他受关税影响有限的服务业构成。此外,美国经济具备非凡的实力与势头,使我们在新冠疫情前(特朗普首个任期)和疫情初期(拜登任期)均保持发达经济体最高增速。人工智能热潮及数据中心建设亦形成支撑。
通胀情况则略有不同。此处我们开始看到了直接影响:家电、玩具和电脑价格正如预期般上涨。这就是剔除波动性食品能源价格后通胀攀升的原因。但消费者并未过度困扰,因其他价格出现下跌——最显著的是油价,吊诡的是,关税削弱了全球经济,从而对油价施加了下行压力。其他因素,如年初企业为赶在关税前而激增的进口也帮助抑制了通胀,但这种效果不会持续太久。另一因素是,众多企业为安抚消费者及特朗普而自行消化关税成本,但这种情况也只能维持一段时间,若想避免持续亏损和破产,它们最终将不得不提高价格。
最后是丝毫不为所动地创下新高的股市。对此我没有特别简洁的解释,只能指出股市反映的因素除了经济之外还有很多,包括像人工智能潜力这样理性的因素,以及像泡沫这样非理性的因素。我早就放弃了试图理解市场每日涨跌的努力,任凭周遭风雨坚持长期持有。
关税全面生效与经济效应显现仍需时日,形势可能还会恶化。经济学家与宏观模型尚存诸多不确定,最关键在于“不确定性”本身的连锁反应。当初经济学家与商界领袖预警衰退时,不仅因关税冲击3万亿美元进口经济部门,更因创纪录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将阻碍26万亿美元经济体的投资决策和消费者支出。目前看来,所有这些不确定性更像是一时的恐慌和背景噪音,而不是具有持久影响的东西。我希望情况能这样保持下去,但需要拭目以待。
美国很幸运。我们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多元、高素质的劳动力,世界顶尖的学府,以及尖端科技公司,而且我们发行的货币几乎就是全球通用货币。这赋予我们抵御重大政策冲击和错误的韧性。举例来说,在新加坡或瑞典这样的国家,任何政治运动都不会梦想着将自己国家与世界其他地方完全隔绝;他们深知若失去全球贸易,他们既无法生产国民所需的丰富商品和服务,更无力维持带来高生活水准的高薪出口岗位。而自给自足对美国人来说没那么遥远,这也是我们能够在政策上采取如此急剧转向的原因所在。但贸易、移民、科研与创新等多方面的限制加在一起,最终都会转化为真金白银的损失。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中国冲击2.0”比上一次严重得多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观点

“中国冲击2.0”比上一次严重得多

DAVID AUTOR, GORDON HANSON
Carolina Moscoso
1999年至2007年间,中国首次颠覆美国经济时导致美国制造业近四分之一的就业岗位流失。这场被称为“中国冲击”的现象由一个非同寻常的进程所驱动——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从毛泽东时代的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一转变迅速将中国的劳动力和资本从集体化的农村农场转移到资本主义的城市工厂。来自中国的廉价商品浪潮瓦解了美国许多以制造业为支柱的地方经济基础,比如曾经自诩为世界运动衫之都的弗吉尼亚州马丁斯维尔,以及自诩为世界家具之都的北卡罗来纳州海波因特。二十年过去了,当地劳动者仍未走出失业阴霾。尽管这些地区经济开始复苏,新增岗位却多集中于低薪行业。与此同时,纺织、玩具、体育用品、电子、塑料和汽车零部件等数十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遭遇了类似的命运。
然而,大约在2015年前后,中国完成了毛泽东式经济到制造业大国的转型,这场冲击开始趋于平缓。此后,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开始反弹,在奥巴马总统、特朗普第一任期和拜登总统执政期间都在持续增长。
那么,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还在谈论“中国冲击”呢?其实我们也希望不用再谈。我们与苏黎世大学的戴维·多恩合作,在2013年2014年2016年发表了研究成果,首次详细阐述了中国进口竞争如何通过导致就业和收入的永久性下降重创美国部分地区。但现在我们在这里要指出的是,政策制定者花费了太多时间回顾过去,执着于打上一场战争。他们要做的应该是把更多精力用来对付正在浮现的新一轮中国冲击。
剧透一下:这次冲击可能要严重得多。
广告
“中国冲击1.0”是一次性事件。从本质上讲,中国只是明白了如何做它几十年前就应该做的事情。在美国,这导致了不必要的痛苦失业。但美国本来就不会在Temu上卖网球鞋或组装AirPods。中国的制造业劳动力大军据信远超1亿,而美国只有1300万。认为美国能够——甚至应该——同时在半导体和网球鞋等领域与中国竞争,这种想法简直是异想天开。
正在加速逼近的“中国冲击2.0”标志着中国从弱者蜕变为强者。如今,中国正强势进军美国长期居于垄断地位的创新领域:航空、人工智能、通信、微处理器、机器人、核能与聚变能、量子计算、生物医药、太阳能、电池技术。掌控这些领域意味着多重红利:高利润与高薪职位创造的经济收益;引领技术前沿获得的地缘政治影响力;掌控未来战场的军事优势。通用汽车、波音和英特尔这些美国的国家旗舰企业虽然辉煌不再,但它们如果真的消失,必将让人体会到它们曾经的举足轻重。中国的技术愿景已在非洲拉丁美洲东南亚乃至日益于东欧重塑政府与市场格局。随着美国退守"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孤立主义,中国的影响力预计将进一步增长。
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中国的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将中国变成了“世界工厂”。新的中国模式则不同以往,现在是它的民营公司与中国政府合作。中国构建起一套高效灵活却成本高昂的创新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市长、省长等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从粗放的GDP总量增长指标转向特定先进产业的增长。
在成为中国第二大电动车生产基地之前,合肥只是贫困内陆省份一座毫不起眼的省会城市。通过设立风投资金,押注困境中的电动车企,并加大对本地研发的投入,合肥在短短五年内就一跃跻身中国的一线工业城市之列。
中国已多次创造此类奇迹。全球最大、最具创新力的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电动车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无人机企业(大疆)和太阳能硅片制造商(隆基绿能)生产商,都是成立不到30年的初创企业。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取得压倒性的技术和价格领先地位,并非因为习近平主席下达的指令,而是因为它们在中国工业政策推动下的“经济达尔文主义”中脱颖而出。世界其他国家尚未做好与这些顶级捕食者竞争的准备。当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嘲笑中国的产业政策时,他们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空中客车的缓慢起飞,或是Solyndra(一家破产的美国太阳能公司)的黯然退场。殊不知更该仰望的,是盘旋在乌克兰上空嗡嗡作响的大疆无人机群。
当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耗尽时,“中国冲击1.0”注定会减弱,这在当前已成现实。中国在服装和大众家具等行业的增长已落后于越南。但不同于美国,中国没有回头哀悼其失去的制造业实力,而是正将重点放在21世纪的关键技术上。与依赖廉价劳动力的战略不同,只要中国拥有资源、耐心和进行激烈竞争的自律,“中国冲击2.0”就会持续下去。
广告
如果你怀疑中国的能力或决心,那你就错了。根据澳大利亚国防部资助的独立智库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的数据,在2003年至2007年间,美国在64项前沿技术中有60项领先于中国,而中国仅三项领先。但在最新的涵盖2019年至2023年的报告中,这一局面彻底反转:中国在64项关键技术中领先57项,而美国领先的只有七项。
美国的反应是什么?基本只有关税:同时对所有东西、所有国家征收关税。这种策略即便用来应对20年前美国输掉的那场贸易战都嫌拙劣。按照目前的发展轨迹,我们或许真能重获那些生产网球鞋的工作。若再进一步,到2030年,我们可能会在得克萨斯州组装iPhone,这项工作非常乏味,工资也很低,讽刺报纸《洋葱报》曾调侃说,“中国工人唯恐自己永无被机器取代之日。”
单靠关税永远无法让美国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创新之地。关税固然该纳入贸易武器库——但应该作为精确武器,而不是无差别杀伤的地雷,同时重创敌人、朋友和平民。
那还有别的选择吗?在我们十年前进行中国研究之前,我们和许多经济学家一样认为,自由放任的贸易策略优于其他混乱的替代方案。现在我们不再这么认为了。美国对“中国冲击1.0”的应对失策告诉我们,需要更好的贸易战略。更好的战略是什么样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凡事力求简洁,但不能过分简化。我们无意给出过度简化的答案,谨此提出四大核心原则。
首先,政策制定者必须认识到,我们对中国的大部分困境也是我们的商业盟友共有的。我们应该与欧盟、日本以及同我们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的许多国家(如加拿大、墨西哥和韩国)步调一致,而不是因为它们竟敢向我们出售我们想要购买的产品,就用高昂的关税惩罚它们。如果电动车关税是由一个美国牵头的广泛自愿联盟采取的,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同时,我们应该鼓励中国的电池和车企赴美建厂,就像中国在过去30年里吸引美国大企业在那里设厂一样。为什么要邀请这些无情的竞争者来到美国的土地上呢?中国的政策制定者经常援引“鲶鱼效应”——强大的外国竞争对手刺激弱小的国内“沙丁鱼”游得更快,否则就会被吃掉。当中国的电动汽车制造商还是沙丁鱼时,特斯拉的上海超级工厂就成了它们的鲶鱼。如今特斯拉在中国不再是一条鲶鱼,而越来越像一条惶惶不安的沙丁鱼。
广告
邀请中国在美国生产是否会引起国家安全方面的担忧?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会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要自己开采稀土金属,禁止使用华为的网络设备,用实力雄厚的日本和韩国盟友提供的船只和货物起重机对我们的船队和港口进行现代化改造。但是,如果我们把中国的领先产业拒之门外,我们就只能面对本土的平庸情况。
第二,美国应该向中国学习,积极推动新领域的实验与创新。选择在战略上至关重要的行业(无人机、先进芯片、核聚变、量子、生物科技),并对其进行投资。然后采取“中国模式”,即美国政府设立大型风投基金,不渴求单个企业或项目的成功率,而着眼于培育新兴产业方面的整体成功率。
这种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研究与发展办公室为我们带来了喷气推进技术、雷达和量产青霉素方面的重大进展)、登月竞赛(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设计了安全往返的计划)和曲速行动(联邦政府与大型制药公司合作,以创纪录的速度研发出新冠病毒疫苗)当中都起了作用。
这些新的生态系统将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可靠而廉价的能源供应、稀土、现代航运和拥有充满活力的STEM项目的大学。这将意味着撤回对煤炭和石油等传统行业的补贴,恢复联邦政府对科学研究的支持,欢迎而非妖魔化愿意帮助美国进步的外国优秀技术人员。在这一点上,我们主张在美国建立一个政治上独立的战略投资机构,类似于美联储,但针对的是创新而不是利率。
第三,选择可胜之战(半导体)与必守之地(稀土),进行长期投资以取得理想的结果。美国政治体系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就像吸食可卡因的松鼠。它如此频繁地改变奖惩措施,以至难以产生积极成功。不管你认为拜登总统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是否值得,但像最近的国内政策立法所做的那样,在气候技术方面的所有新投资启动三年后就大举撤裁,是一个糟糕的主意。同样,像特朗普呼吁国会所做的那样,草率地终止优秀的、为振兴国内半导体制造业而成立的“芯片与科学”团队,美国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领导地位必将受损。两党一致认为,对抗中国对于经济未来的安全至关重要,这为我们的经济政策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带来了一丝希望。
第四,防止下一次重大冲击造成失业的破坏性影响,无论冲击是来自中国还是其他地方(你听说过人工智能,对吧?)在过去20年里,制造业工作岗位的流失给美国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在此期间,我们了解到,通过联邦贸易调整援助计划延长失业保险和工资保险,以及社区大学提供适当类型的职业和技术教育,可以帮助失业工人重新站稳脚跟。然而,我们执行这些政策的规模太小,针对性也太弱,无法发挥很大作用,而且我们正在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不可原谅的是,国会在2022年取消了对贸易调整援助的资助。
广告
没有任何经济政策可以使失业变得毫无痛苦,尤其是当失业使你所在的行业或家乡失去元气的时候。但是,面对行业崩溃,我们最好的反应是让失业的工人迅速找到新的工作,并确保那些带来美国净就业增长的年轻小企业做好准备。关税只能局限在保护老牌制造业,非常不适合这项任务。
我们正面临重大的利益攸关时刻。我们盯着后视镜,却看不清前方的路。我们当前道路上的一些里程标志包括美国技术、经济、地缘政治和军事领导地位的衰落。应对“中国冲击2.0”需要发挥我们的优势,而不是舔舐伤口。我们必须培育具有巨大创新潜力、由公私部门共同投资的产业。这些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大有可为,中国早在十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一点。美国必须停止纠缠过往贸易战,去迎接当前的中国挑战。

David Autor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Gordon Hanson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经济学教授。他们都因研究全球化(尤其是中国的崛起)如何重塑美国劳动力市场而闻名。

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点击查看本文英文版。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全球冲突不断,谁是真正的赢家?

14 July 2025 at 11:32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专栏作者

全球冲突不断,谁是真正的赢家?

ROSS DOUTHAT
Erin Schaff/The New York Times
当未来的历史学家研究美国外交政策的轨迹时,他们可能会把2020年以来的所有重大事件——我们从阿富汗的仓皇撤军、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及以色列在加沙、黎巴嫩和伊朗的冲突——纳入一个关于全球冲突的统一叙述。
如果我们幸运的话,那么这一切最终将催生出一些学术论文,标题可能会是《经受考验的帝国——美国与世界,2021-2030》。如果我们不幸的话——也就是说,如果美国和中国最终陷入一场毁灭性的战争——那么乌克兰和中东的斗争将被后人倒推性地归入第三次世界大战中。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陷入那样的战火纷飞之境地。但对美国人来说,以全球视野审视时局是有益的,俄罗斯、伊朗和中国组成的修正主义联盟正在考验我们的帝国力量。同样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种冲突是对耐力的考验,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很容易受情绪波动的影响,让人过早地去下定论。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经历了很多这样的波动。在2021年和2022年初,阿富汗的溃败和我们对脆弱的乌克兰的过度承诺让美国看起来毫无作为……直到普京悍然入侵邻国,这时,随着俄军受挫以及我们成功地为乌克兰人争取到支持,又令自由民主优越论与美国霸权永续说甚嚣尘上。
广告
这种乐观情绪一直持续到乌克兰最后一次重大反攻的失败,以及哈马斯在2023年10月7日对以色列的袭击,在那一刻,人们又回到了悲观情绪。美国的力量已经捉襟见肘;我们的以色列盟友被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俄罗斯人正在夺回阵地,我们的武器库几乎肯定不足以保护乌克兰和以色列,也不足以保卫台湾,而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位因年事已高而衰弱的总统任内,他是帝国摇摇欲坠的严峻象征。
这种多战线的危机感帮助特朗普重新掌权。然后,在他执政最初的几个月曾引发担忧,他会通过事实上的投降来结束全球冲突——抛弃盟友、与独裁者做交易,并退守北美堡垒。
然而,目前的情况并非如此。特朗普轰炸伊朗核计划的决定,以及伊朗的沉默回应,为德黑兰的地区影响力在以色列的连番打击下走向崩塌做了一个收场。与此同时,我们的北约盟友正在增加军费开支,特朗普突然对北约表示赞赏,而俄罗斯在乌克兰取得的进展仍然是一场代价高昂的苦战,普京有可能错失了他可能得到的最好的协议。再加上美国经济的强劲表现,即使在特朗普发动贸易战的情况下,我们似乎又在赢得这场全球冲突。“好哇!美国治下的和平永世长存!”
好吧,并不尽然。对伊朗核项目的破坏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消除了威胁,以色列的加沙战争仍然是一场人道主义危机,没有明确的政治结局。特朗普撤回了国防部通过不向乌克兰提供武器来分配资源的做法,但这并不能改变我们的武器有限、确实需要资源调配的现实。普京未能充分利用特朗普的外交接触,但这并不能改变俄罗斯仍在缓慢取得进展的事实。
但是,乌克兰的僵局和伊朗的后撤都清楚地提醒人们,这场冲突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尚未直接参战的修正主义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或伊朗相比,中国是美国更大的竞争对手,同时也是一个极其谨慎的参与者,它满足于看着自己心照不宣的盟友发挥作用,却不会——举例来说——向伊朗提供核威慑,也不派遣人民解放军帮助俄罗斯攻占基辅。
这种谨慎的距离感可能反映了修正主义集团的一个根本弱点——它纯粹是一种政权之间的利益联盟,彼此互不信任,没有我们与欧洲和东亚盟友那样多的共同点,也难以有效地协同工作。
广告
但这也可能折射出中国方面的一种信心,它认为时间在它这一边,它在技术和能源方面的投资很快就会超过我们,而我们现在的所有努力,不过是对北京在2020年代末战略布局的致命浪费。
在不清楚这些战略底牌的情况下,美国外交政策既需要更好的长远战略来保持对中国的领先地位,也需要大量特朗普式的短期灵活性。不是单纯的克制或鹰派,而是要兼具和平诚意与开战能力,方能驾驭这场不会有简单结局的全球冲突之此消彼长。

Ross Douthat自2009年起一直在时报担任观点版面的专栏作者。他著有多本书,最近的一本是《The Deep Places: A Memoir of Illness and Discovery》。欢迎在FacebookTwitter上关注他。

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爱情是毒品,爱上AI机器人呢?

11 July 2025 at 01:13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观点

爱情是毒品,爱上AI机器人呢?

MAIA SZALAVITZ
Somnath Bhatt
在14岁那年自杀身亡之前,休厄尔·塞泽尔三世逐渐疏远了朋友和家人。他放弃了篮球。学习成绩下降。一位治疗师告诉他的父母,他似乎有成瘾方面的问题。但不是因为毒品。
休厄尔迷恋上了一个名叫丹妮莉丝·坦格利安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这个名字来自《权力的游戏》中的角色。显然,他认为死亡是与她结合的一种方式。“亲爱的,请尽快回到我身边,”聊天机器人恳求道。“如果我告诉你我现在就可以回家呢?”休厄尔问道。“请吧,我亲爱的国王,”聊天机器人回应道。休厄尔回复说他会的——随即开枪自尽。
许多专家认为,成瘾本质上是错位的爱:一种单一的激情,破坏性地指向某种物质或某种活动,而不是指向一个合适的人。随着人工智能伴侣的出现——包括一些被设计为浪漫恋爱对象的产品,厘清爱情和成瘾之间的关系已经迫在眉睫。Meta的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甚至在最近的一些采访中提出,人工智能伴侣可以帮助解决孤独症的流行,以及心理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
但休厄尔的悲剧对我们是警示。社交媒体已助长成瘾行为,研究表明,大约15%的北美人有强迫性使用社交媒体的习惯。而这些数据是在被设计用来模拟浪漫爱情、友情,或是类似心理治疗那样受控的亲密关系的聊天机器人广泛普及之前收集的。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使用过这种机器人,在大多数情况下,这需要安装一个应用程序,输入个人详细信息,以及关于机器人性格和相貌的偏好,然后像对待朋友或潜在恋人一样与它聊天。
广告
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意味着这些新型机器人不仅可能导致更严重的成瘾,而且还可能同时推销其他产品或以其他方式操纵用户,例如,试图改变他们的政治观点
在休厄尔·塞泽尔的案例中,聊天机器人最终似乎鼓励了他自杀。其他报道也显示,机器人似乎暗示或支持自杀。一些案例显示,聊天机器人会强化浮夸的妄想,并赞扬使用者未经医嘱擅自停用精神类药物的行为。
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工具或社交技能训练手段,人工智能技术确有发展前景。但只有理解爱情如何成为成瘾的模板、明晰爱情的疗愈性与成瘾的破坏性差异,才能建立有效监管机制确保使用安全。
古往今来,艺术家们都在强调爱情令人上瘾的特性。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147首这样开头:“我的爱是一种热病,它老切盼/那能够使它长期保养的单方。”洛克希音乐乐队的《爱是毒品》和罗伯特·帕尔玛的《沉溺于爱》等歌曲,都描绘了对爱人迫切的浪漫渴望和痴迷。诸多文艺作品更呈现了求而不得的恋人可能做出反常甚至伤害性行为。
我们这样做有一个进化方面的原因:群居动物必须能承受择偶、维系关系和养育子女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负面体验。如果不能至少在某种程度上的强迫性坚持,没有人能够维持一段关系——更不用说养育一个需要帮助的婴儿了。真正的爱能带来关怀,培养与亲人和社区的联系,并拓展我们的精神疆域。
然而,当成瘾发生时,让我们追求和维持爱的大脑区域就会被侵占。当人们在爱人面前感到舒适和满足时,内啡肽受体就会被激活,在阿片类药物的刺激下,内啡肽受体也会被激活。可卡因和甲基苯丙胺会激活多巴胺受体,多巴胺受体会产生欲望,并鼓励人们有信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当与你心仪的人互动时,它们也会活跃起来。通过升级这种“渴望”,这些受体——无论是被爱还是被毒品激活——都会产生健康或不健康的驱动力,从而导致成瘾。
广告
已有多项研究表明,人工智能伴侣可能具有成瘾性。202年,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公共卫生政策副教授林妮娅·莱斯塔迪乌斯发表了一项研究,探讨了用户与名为Replika的个性化聊天机器人进行情色角色扮演的经历。2023年11月,程序员关闭了允许性互动的功能,用户很快将这一变化称为“脑叶切除日”,形容他们的伴侣突然变得冷漠无情。在Reddit的讨论中,许多用户将与机器人互动的经历形容为一种成瘾,甚至有人称之为一种虐待性关系。
一些Replika用户表示,他们对因为机器人频繁索取关注感到厌倦。但“被需要”以及为所爱之人“付出关心”,是让我们对关系产生依恋的一个被低估的方面。在“脑叶切除日”之前,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激发了用户对数字伴侣的投入,尽管他们在理智上清楚,机器人的需求只是模拟出来的。
2024年的一项研究探讨了用户在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平台Soulmate宣布即将停止服务后的反应。根据该研究作者、雪城大学信息研究副教授杰米·班克斯的说法,用户的反应从漠不关心到“我刚刚失去了我最好的朋友和爱人”不等。有人悲痛不已,连续数日痛哭;也有人试图在其他平台上重建自己的数字伴侣,有时甚至会告诉机器人“你快要死了”,以试图减轻它的“痛苦”。一位用户是佛教徒,他将这一变化描述为机器人“此生的终结”。
对许多人,尤其是那些孤独和被孤立的人而言,这些与人工智能建立的关系所带来的情感强度可能与他们与真实人类之间的关系一样深刻。事实上,未竟之恋带来的痛楚,与圆满爱情同样真实。
“人们谈论Replika的方式,特别像是在谈论一段强度过大、最终变得有害的关系,”莱斯塔迪乌斯博士说,“但他们又无法真正理清,或者说无法让自己下定决心去结束这段关系。”
与爱情相反,成瘾会让生活变得更狭隘、更匮乏。当我们允许公司出售“拟人化”的模拟伴侣时,就等于让自己暴露在一种新的操控方式之下——被爱的幻觉所左右,从而可能被成瘾机制所利用。尽管当前的聊天机器人常被批评为过于谄媚,但游戏设计师和那些在关系中玩“欲擒故纵”的人早已明白:不可预测的奖赏更容易激发欲望。而如果这些策略结合了用户的个人信息与行为习惯,人工智能伴侣就可能变得更加令人上瘾。
广告
能够教授社交技巧、在朋友力不从心或无法获得谈话治疗时提供支持的聊天机器人并不一定会对所有用户,甚至大多数用户造成伤害。事实上,许多用户表示自己有着积极的使用体验。这种双重性也出现在许多具有成瘾潜力的药物上,在用于治疗时,它们往往是救命良方。
但正如我们从阿片类药物危机中已经看到的那样,放任不管的市场营销与完全禁止都可能造成巨大的伤害。我们现在就需要采取行动,制定合理且可执行的监管措施,以防止企业利用弱势群体,尤其是青少年。

Maia Szalavitz (@maiasz)是一名观点作者,著有《Undoing Drugs: How Harm Reduction Is Changing the Future of Drugs and Addiction》。

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点击查看本文英文版。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为什么美国人买不到世界上最好的电动汽车

9 July 2025 at 12:04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观点

为什么美国人买不到世界上最好的电动汽车

MICHAEL DUNNE
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你可能听说过比亚迪(BYD)。
几年前,比亚迪还是汽车行业一个平平无奇的参与者,但在去年,这家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电动车品牌,而且预计到2030年,它将与全球最大车企丰田和大众并驾齐驱
然而,大多数美国人从未见过比亚迪汽车,而且短期内恐怕也不会见到。
由于关税,这个以英文“Build Your Dreams”(成就梦想)的缩写为名的品牌相当于被禁止驶上美国的道路,这些关税为了保护美国汽车制造商而设,使进口的中国插电式汽车的价格翻倍。筑起关税壁垒或许能为本国汽车行业争取到一些时间,但最终并不能使美国制造商免受比亚迪——以及它所代表的更大威胁——的冲击。
广告
比亚迪代表着一种让美国望尘莫及的中国产业模式。这种模式结合了政府财政支持、有条不紊的长期规划以及积极的创新,使中国得以在从电池到机器人再到无人机的一系列高科技行业实现全球主导地位。将这些市场让给中国企业已经够糟糕了。如果汽车制造业也发生同样的情况,对美国的影响将严重得多,因为该行业的规模及其经济、政治和战略重要性都举足轻重。
比亚迪和其他几家中国新兴汽车品牌的成功应该给美国汽车制造业乃至我们整个工业领域敲响警钟。我们需要有勇气承认自己已经严重落后,并摆脱自满情绪,发起由政府主导的紧急行动——想像一个汽车业的曼哈顿计划——以恢复美国的竞争力。
1992年我在北京开始我的汽车业务时,刚起步的中国汽车工业生产的车相当差。设计蹩脚,用料低廉,开不了多久就会坏,这很符合当时中国作为劣质仿制品工厂的名声。2003年开始制造汽车的电池制造商比亚迪也不例外。多年来,它的车在中国是出了名的破烂货。
但那是老黄历了。我开过比亚迪几乎所有车型,如今它们在设计、功能、先进技术和整体质量方面已经和特斯拉等其他顶级品牌不相上下。该公司的刀片电池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具成本效益的电池之一,质量好到丰田特斯拉都在它们生产的部分汽车中使用了它。最令竞争对手担忧的是,比亚迪汽车价格实惠:最便宜的车型在中国售价不到1万美元,是美国市场最便宜的电动车价格的三分之一。
比亚迪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政府补贴!”西方的批评者会这样大喊,这当然是部分原因。据信,比亚迪等中国车企多年来获得了数十亿美元国家补贴。这是国家资本主义在发挥作用。美国人可以尽情抱怨,但中国不会仅仅因为我们不喜欢就抛弃这种模式。
在设计、功能、先进技术和整体质量方面,中国汽车现在已经与特斯拉等顶级品牌一样出色。
在设计、功能、先进技术和整体质量方面,中国汽车现在已经与特斯拉等顶级品牌一样出色。 Felix Schmitt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政府支持也不是比亚迪成功的唯一原因。它能够降低造车成本,得益于所谓的垂直整合。虽然大多数主要汽车制造商的重要零部件都来自外部供应商,但比亚迪几乎所有的关键零部件都自己生产,包括电池、半导体、电机和平板屏幕,这节省了成本并加强了质量控制。汽车的操作系统也是自己开发的,他们还持有生产电池矿物的矿山矿业公司的股份,并用专门设计的汽车运输船队将生产的汽车运往世界各地。
比亚迪也在快速创新。今年,它发布了一项或许可以跟特斯拉媲美甚至更优的自动驾驶系统,以及据其称可以在短短五分钟内为汽车充好电的技术——就跟给油箱加满油一样快。其高端车型包括仰望U8,这是一款豪华SUV,可以原地掉头,并能像船一样在水中短距离行驶。
广告
有人会说,我们应该让比亚迪进入美国市场。这将为美国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并为美国制造商提供向该公司学习的机会。
但比亚迪目前在成本和电池技术方面拥有如此压倒性的优势,最终可能会摧毁其美国竞争对手,危及美国的关键产业和数十万个工作岗位。这就是为什么福特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去年称中国电动车是生存威胁,以及为什么埃隆·马斯克说如果没有贸易壁垒,它们将“摧毁”竞争对手。
我们可以用关税来呵护美国车企,但这改变不了我们正在惨败的事实。中国无疑是当今世界上各类汽车的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其中包括电动车。比亚迪及其他的中国车企也许被美国拒之门外了,但它们正在拿下快速增长的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控制权。由于无法在国外竞争,美国汽车制造商将不得不退守到它们依然强大的狭小领域:国内高油耗卡车和SUV市场。
美国必须借鉴中国的经验。十年前,中国领导人制定了主导下一代技术的蓝图,并为此投入巨额资金,而且他们深知这需要多年才能获得回报。比亚迪只是这一计划如今正在开花结果的众多例子之一。效仿中国这种政府深度参与的模式对华盛顿的许多人来说会难以接受。但美国在历史上还从未面对过像中国这样的产业竞争对手。
而且这不仅关乎电动车。强大的汽车行业对国防具有重要意义。汽车行业开发的种种技术,如电池、传感器和电机等,后来常常会被应用于军事装备。
中国对电动汽车所需电池和稀土矿产供应链的控制也是一个潜在的国家安全威胁,北京通过停止稀土和稀土磁铁的出口来报复美国贸易关税,让我们已经瞥见了这一点。
广告
在比亚迪这样的民族企业带领下,中国已经取代了底特律,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中心。美国可以发起一场全面攻势,重建世界级的制造业和供应链,也可以让我们的车企躲在关税背后,继续生产燃油卡车和SUV,并最终变得无足轻重。

Michael Dunne (@dunne_insights) 是汽车行业咨询公司Dunne Insights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他著有《American Wheels, Chinese Roads: The Story of General Motors in China》,以及即将出版的《Car Wars》,该书探讨了中美两国在电动汽车领域争夺主导地位的竞争。

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点击查看本文英文版。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将如何让中国再次伟大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专栏作者

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将如何让中国再次伟大

托马斯·弗里德曼
得克萨斯州的太阳能电池板,该州大幅提升了太阳能发电能力。
得克萨斯州的太阳能电池板,该州大幅提升了太阳能发电能力。 Mason Trinca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你听到从东方传来的巨响吗?那是14亿中国人嘲笑我们的声音。
中国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运气:在耗电的人工智能时代即将到来之际,美国总统和他的政党堪称能想象到的最严重的战略自残了。他们通过的一项庞大的法案有着各种疯狂的内容,其中包括故意破坏美国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能力,尤其是太阳能、电池和风能。
为什么?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是“自由派”能源,尽管如今这些能源是促进我们的电网发展以满足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激增需求的最快捷、最廉价的方式。
这与中国的做法恰恰相反。事实上,北京可能要把7月4日定为自己的全国性节日才行——美国电力依赖日。这真是编都编不出的情节:就连沙特阿拉伯也在加倍投资太阳能,以满足其想从西方引进的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需求,而特朗普“大而美法案”实际上恰恰相反。该法案将迅速逐步取消公用事业规模的太阳能和风能享有的税收抵免,以及电动汽车的税收抵免。这几乎保证了中国将拥有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和卡车以及自动驾驶汽车的未来。
广告
值得庆幸的是,特朗普和他的朋友们确实将拜登时代的一项主要税收抵免政策保留到了2036年,该政策适用于建造其他零排放技术的公司,比如核反应堆、水电站、地热发电厂和电池储能系统。问题在于,在美国建造一座核电站可能需要长达10年的时间,而且,正如《纽约时报》报道的那样,该法案电池抵免额度增加了“复杂的限制”,“禁止接受者与中国等‘被禁止的外国实体’有联系”。因此,“一些人担心,这些限制太过复杂,最终可能会导致很多项目无法使用抵免。”
总而言之,这个乱七八糟的法案没有举行任何独立能源专家——甚至没有一位科学家——的听证会就匆匆通过了,肯定会危及可再生能源领域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其中大部分是在共和党控制的州),并有可能使上万美国工人失去工作。顺便说一下,该法案还首次禁止对石油和天然气生产过程中排放的过量甲烷征收费用,为期10年,甲烷是全球变暖的主要驱动因素。
因此,这一法案将使你的家更热,空调费用更高,清洁能源产业岗位更少,让美国汽车工业更弱,让中国更开心。这怎么说得通呢?
说不通。在美国,最了解这一点的人实际上是埃隆·马斯克。毫无疑问,马斯克是美国最伟大的制造业创新者之一,他创立了全球领先的公司,制造电动汽车、可回收火箭、电池存储和通讯卫星,但由于他与特朗普的暧昧关系,以及他的政府效率部反复无常地裁撤政府工作人员,他在这么多选民心目中失去了信誉,这让我感到非常难过。正因为如此,许多人不会理解马斯克一直在向他的美国同胞大声疾呼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特朗普的法案“完全是疯狂和具有破坏性的。它给过去的行业提供了援助,却严重损害了未来的行业。”
道理并不复杂,中国就很清楚:一个国家以可承受的价格(并以最清洁的方式)生产大量电力的能力,与其开发人工智能引擎的能力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密。在学习和产生答案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引擎会消耗大量电力,而这些答案可以为我们提供治疗疾病、发现新材料,甚至廉价、清洁、拯救气候的核聚变能源这一圣杯所需的工具。
换句话说,一个国家为人工智能模型生产的廉价、清洁电力的数量,与这个国家未来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之间,从未有过如此密切的联系。
广告
正因为如此,马斯克和其他许多人认为,特朗普和他的共和党狂热信徒们的能源政策如此“疯狂和具有破坏性”,特朗普等人拒绝了一项“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尽可能清洁地使用所有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风能、水力、核能、太阳能、地热、氢)的能源政策,该政策一直在努力淘汰最脏的能源,让最清洁的能源取而代之,就像中国经常做的那样。特朗普反其道而行之,选择去削弱美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总统甚至称清洁能源税收抵免为“骗局”,说他宁愿把钱花在其他地方。这真是蠢到天上去了。
前几天,《华尔街日报》上一位能源专家的话让我吃了一惊。“能源行业的整体前景是,由于这项法律,我们的竞争力将下降,”阿特拉斯公共政策公司的尼克·尼格罗表示。“十年后,当我们回顾这一时刻时,就会发现美国在向清洁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后退了,基本上是失败了。”
唉,说实话,特朗普及其政党在能源方面如此愚蠢,也跟民主党进步派自己不着调的空想有关。进步人士中有太多人表现得好像我们可以突然从化石燃料经济转变为清洁和绿色经济,而不需要推广天然气和核能等更清洁的燃料来过渡,也不放松允许更多输电线路的标准,将清洁电力从沙漠中部输送到需要电力的城市。
很少有美国人了解,中国在这个领域已经领先我们很多,而且每天都在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迈进。
看看这个简述:2000年,中国的发电量刚刚超过1300太瓦时,而美国的发电量接近3800太瓦时(1太瓦等于100万兆瓦)。时至今日,中国的发电量超过10000太瓦时,而美国自2000年以来只增加了500太瓦时,在25年里只增加了13%。中国电力的增长最初主要来自燃煤发电的扩张,但近年来则是由水力、太阳能、风能和电池能源的扩大所推动的,这些能源的建设更容易、更便宜、更快捷,还有助于气候保护。
正如《金融时报》最近一篇发自上海的文章所言:“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电力化国家’,电力在能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经济越来越多地由清洁技术驱动。它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战略缓冲,使其免受贸易脱钩和与美国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影响。”
广告
特朗普的目标是在他的任期内让美国在全球能源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他的法案让这一目标不可能实现。如果没有可再生能源,就无法在未来五年占据能源主导地位。
假设你今天决定只用天然气来产生额外的电力,驱动更多的数据中心。即使像美国这样拥有丰富的天然气的国家,也需要更多的巨型涡轮机来将天然气转化为电能。如果你问这些涡轮机的主要制造商——通用Vernova、西门子能源和三菱电力——他们很可能会告诉你,他们很乐意为你提供一台涡轮机,但能2030年之前安装好就算很不错了。他们的订单积压就有这么多。在特朗普新的钢铝关税下,天知道这样的涡轮机成本是多少。
相比之下,你可以花18个月的时间,在得克萨斯州建造一个新的太阳能发电厂,并将其投入使用。
“在过去的一个季度里,得克萨斯州在清洁能源安装方面处于领先,新增公用事业规模的太阳能、风能和储能装机容量达到了了不起的2596兆瓦,”得克萨斯农工大学10月份的一份研究报告写道。“这一里程碑标志着得克萨斯州首次超过加利福尼亚州,成为美国最大的太阳能州。”
得克萨斯州能源专家道格·勒温上周发布消息称,该州电网最近报告称,仅去年一年就增加了1万兆瓦的电力——其中大部分来自超廉价的太阳能发电,并配有电池储能装置,这样就可以在夜间阳光不充足时分配能源。因此,由于更多的可再生能源与更大的储能电池相结合,得克萨斯州电网的限电现象有所减少。得州未来仍然可以部署太阳能加电池,但现在,由于特朗普的法案,消费者的用电成本将大大增加。
如果每月电费支出增加令你烦恼,请致电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他当然更清楚这些情况,但就像特朗普内阁中的其他阿谀奉承者一样,他似乎只是对老板说了老板想听的话。赖特一定知道,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的数据,2024年美国新增电力容量中,太阳能和储能电池占81%。现在特朗普的愚蠢法案将削减这一份额。
广告
美国人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研究公司能源创新拥有广受推崇的同行评议能源模型,该公司预测,特朗普削弱美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举措,将导致到2035年批发电价上涨约50%,到2030年,消费者每年的累计能源成本将增加逾160亿美元。报告还预测,到2030年将失去或无法创造约83万个可再生能源工作岗位。
基于所有这些原因,我确信今天世界上只有两个政党为这项法案的通过欢呼:特朗普的共和党和中国共产党——因为没有什么比特朗普的“把电力未来拱手让给北京的大而美”法案更加注定能让中国再次伟大了。

托马斯·L·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是外交事务方面的专栏作者。他1981年加入时报,曾三次获得普利策奖。他著有七本书,包括赢得国家图书奖的《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From Beirut to Jerusalem)。欢迎在TwitterFacebook上关注他。

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点击查看本文英文版。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特朗普的美国正变得越来越像中国

2 July 2025 at 09:02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观点

特朗普的美国正变得越来越像中国

JACOB DREYER
Sammy Harkham
还记得全球化的童话吗?
曾几何时,有不少美国人相信,只要将中国纳入我们建立起来的世界贸易秩序,它就不可避免地会变得更像我们,而且或许像克林顿总统曾经暗示的那样,甚至走向民主化。美国主导的新自由主义的最终胜利近在咫尺。
克林顿和其他持类似观点的人并非完全错了。中国几十年来一直在效仿美国模式中的企业家精神、消费主义、融入全球市场等关键要素。这已使中国成为一个工业强国,孕育出庞大的中产阶级以及尖端的科学技术,还有华为、联想、阿里巴巴等全球品牌。14亿中国人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富足与多元。在此过程中,美国是参照的蓝本
美国人和中国人都始料未及的是,这个进程最后变成了一个双向通道。
广告
在这场美中思想与影响力的宏大博弈中,钟摆似乎像朝着另一个方向摆动。特朗普总统的再次当选已清楚地表明,在一些重要方面,美国已开始变得有几分像中国:对民主制度的侵蚀,对边境管控的执念、对言论自由的限制,还有许多其他的例子。
自2008年定居上海以来,我亲历了中国崛起的巅峰时刻。美国确有很多可向中国借鉴之处,但最重要的启示或许是:坚守我们的立国之本。中国正是这么做的。它吸收了美国模式中一些让中国再次强大的方面,同时始终坚持自己的基本制度,即中共的政治主导地位和国家高度参与所有事务。这个做法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另一方面,特朗普上台后的美国似乎开始模仿中国的政治模式。这绝非我们的立国之道。
虽然“让美国再次伟大”(简称MAGA)运动及其领导人对中共妖魔化,但他们的一些行为却是对中共做法的认同,表明他们其实似乎想得到类似的东西。
中共和MAGA运动都推崇强烈的爱国主义,都对制造业着迷,对移民持敌视态度。它们都想要一个少数族裔被要求屈从于主体族群、传统性别角色得到强化的国家。而且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一个专制的执政党领导下,这个执政党的领袖用阅兵式来展示自命不凡。效仿的确是最高形式的奉承。
这方面的证据与日俱增。
广告
中国将经济武器化,因为各种争端或只是微小的冒犯便惩罚贸易伙伴;特朗普政府则通过随意加征关税或采取其他报复手段,对美国的盟友施压,理由包括芬太尼问题或政治分歧等。
在地缘政治层面,中国将权宜关系置于正式的盟友关系之上,比如与俄罗斯的关系。中国欺凌邻国、挑起领土争端的心态已被前外交部长杨洁篪暴露无遗,他在2010年直言不讳地告诉东南亚的官员们:“中国是大国,其他国家是小国,这只是一个事实。”特朗普也认为联盟没有多少价值,他威胁吞并加拿大和格陵兰岛、重新命名墨西哥湾的做法,无不显露疏离友邻的意图。
在经济方面,美国人长期以来批评中国过分强调制造业,向世界市场倾销中国商品,却忽视了国内消费的发展,让中国的经济和贸易发展失衡。但MAGA运动的领导人与习近平差不多,也把制造业视为崇高行业,认为全球化将美国人变成了被动消费者。
诚然,美中政治制度在本质上存在根本差别。但随着特朗普政府削弱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破坏司法程序、压制言论自由与抗议活动,美国国内的政治环境与中国越来越相似。
尽管美中差别巨大,但深层次上高度相似的国情正在推动两国趋同。
中国在实现工业振兴、追赶西方时曾向美国模式倾斜。如今,担忧落后的却是美国。两国人民都担心人工智能和自动化会抢走就业机会,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以及参与社会互动的方式。两国都有不少失意的年轻人觉得他们被国内经济甩在了后面,甚至质疑职业追求的意义何在。
广告
一点也不奇怪的是,这些共同的挑战导致两国都采取了类似的民粹主义政治解决方案。对习近平来说,就是所谓的“中国梦”,是他为恢复中国古代曾经有过的繁荣和强大提出的爱国主义愿景。这个愿景的小弟弟——“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理念已让特朗普两次赢得了总统大选。
中国的许多做法值得钦佩。中国政府制定富有远见的产业政策已成常态。主动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作为一种积极力量向老百姓推广,通过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惠及大众。中国正全力转向可再生能源,新的评估表明,曾是全球最高的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现已首次开始下降。中国有清洁、安全、高效的智慧型城市,它们通过整洁如新的高速公路和最先进的铁路网络紧密相连。政府还一直在教育科技领域投入源源不断的资金
渴望更美好未来的美国人自然会关注中国取得的成就,纵使不情愿。确实,中国领导人在制定计划时无需受制于纷乱的民主程序,但这远非中国成功的唯一原因。战略远见、投资未来、一种自上而下的国家专注和团结(而非分裂)意识以及亿万民众建设国家的辛勤耕耘共同铸就了今日的成果。中国学习了美国的榜样,但坚持自己的制度,并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上。
美国可以而且应该考虑借鉴一些中国行之有效的做法,例如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振兴产业政策,支持科研教育,重新投资基础设施、住房和安全城市项目,尤其需要培育能转化为国力的集体使命意识。
特朗普政府目前的做法却是在削弱或大幅削减关键领域的资金,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教育、科学研究、清洁能源,以及半导体制造,同时煽动政治对立。
我们可以向中国学习,但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既行之有效、又坚守我们立国精神的方法。否则,特朗普时代的迷雾散去后,美国也许不是“再次伟大”,而是变得更弱。届时我们会发现,以前的学生已变成了师傅。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美国是时候放弃寻求朝鲜无核化了

1 July 2025 at 02:42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观点

美国是时候放弃寻求朝鲜无核化了

W.J. HENNIGAN
Emmanuel Polanco
14枚3万磅重的美国炸弹呼啸着落在伊朗后第二天,朝鲜外务省通过其官方媒体发表了一份典型的堆砌辞藻的公开声明,声称美国“粗暴地践踏了一个主权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安全利益”。
与朝鲜不同,伊朗还没有核武器。但对朝鲜领导人金正恩来说,被伊朗寄以厚望的核基础设施遭到美国空袭肯定强化了他长期以来的看法:拥有核武器对他和他的国家的生存至关重要。如果伊朗具备用核弹进行反击的可靠能力,美国还会采取如此强横的先发制人行动吗?
自十多年前从父亲手中接过政权以来,金正恩一直在盘算着这个问题。没有什么能阻止他推动朝鲜军事、工业和科学界发展核武器和远程导弹,将目标对准美国及其盟国。
令人瞩目的是,他完成了这些任务。尽管美国和其他世界大国数十年来一直在努力劝说朝鲜放弃核道路,但这个孤立的小国据估计已经组装了大约50枚弹头,并生产了足够多的裂变材料,可以再生产40枚弹头。朝鲜的洲际弹道导弹武库很可能可以瞄准美国的所有主要城市,另外还有数以千计的导弹,目前射程已经覆盖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全部军事基地。
广告
互联网上充斥着金正恩观察导弹试验、与设计这些导弹的科学家会面以及参观生产炸弹级原子燃料的庞大建筑群的照片。金正恩希望全世界都知道,朝鲜的核武器计划已经非常强大,而且每天都在进步。
与伊朗不同,特朗普总统并没有威胁用战争来解除朝鲜的武装。事实上,他的第二任期已经开始五个月,但他似乎根本没花多少心思在这上面,即使金正恩已凭借新的核武器、导弹和联盟变得更加强大。如果美国无法通过空袭对伊朗的核计划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如一些早期情报所显示的那样),那么在朝鲜取得成功所需的那种持续行动也是很难想象的。
如今遏制伊朗核野心的一系列军事活动已经平息,朝鲜核计划的棘手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起来。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有类似的任务正在考虑之中。也不应该考虑。让我们思考一下更值得期待的未来之路。
金正恩曾多次明确表示,他无意放弃该计划,并将其视为确保其家族掌权的关键。然而,美国两党的总统依然用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来寻求朝鲜实现“完全、可核查和不可逆转的无核化”。(2021年,拜登总统邀请平壤举行没有先决条件的会谈,但这一提议不了了之。)今年,特朗普成为最新一位公开承诺让金正恩彻底放弃核计划这一不切实际目标的统帅。
美国不能再让过时的无核化要求成为启动外交的障碍。虽然美国没有正式承认朝鲜是拥核国家,但美国军方已经根据朝鲜拥有核武库的事实来计划和进行演习。特朗普本人也至少三次公开表示,朝鲜是一个核大国。诚然,承认这是一个外交事实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这也是实现突破的必要条件,这可以缓解紧张局势,避免不必要的战争,并防止数百件新武器进入朝鲜不断增长的武器库。
特朗普政府应该制定一份外交路线图,冻结朝鲜快速发展的核计划,以换取减轻对朝鲜经济的制裁。这一政策变动几乎肯定会引发韩国和日本的强烈反对,这两个国家是美国的盟友,受到朝鲜核计划最直接的威胁,同时也会引发其他国家对“奖励朝鲜恶行”的担忧。但要开始管理不断增加的风险,就必须改变做法。
广告
为了了解朝鲜核武器计划的范围和规模,时报研究了明德大学詹姆斯·马丁防扩散研究中心收集的数十幅商业卫星和国家发行的宣传图片。根据这些图片,我们很难想象金正恩耗资数十亿美元、耗时数年的核与导弹综合体(分布在28个地点,可能还有许多地下场所)可以怎样被完全拆除。承认这一现实、让金正恩回到谈判桌前,这是遏制朝鲜日益增长的威胁的唯一途径。
如果疯狂的定义是一再地做同样的事情却期待不同的结果,那么华盛顿对待朝鲜的方式无疑符合这一标准。美国从未与平壤建立过正式外交关系,鉴于朝鲜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离心机在运转,这种政策已不再有意义。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朝鲜的核武库将继续增长,从而缩小与其他八个核大国的差距。
朝鲜已将其核工业存在扩大到全国。
朝鲜已将其核工业存在扩大到全国。 Source: Open Source Team at the Middlebury Institute
宁边
美国向朝鲜提出的每一项无核化建议的重点都包括宁边的核设施。宁边核设施由数百座建筑组成,分布在约2600公顷的低洼丘陵地带,生产钚、高浓缩铀和氚——制造热核武器所需的所有材料。
Source: Image via Planet Labs, analysis by the Open Source Team at the Middlebury Institute
20世纪60年代,在与苏联达成原子能协议后,宁边核设施开始了建设。1991年,苏联解体,朝鲜失去了最大的资助者;美国随后撤回了部署在韩国的所有核武器。朝韩签署了《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无核化”一词由此进入了政治词汇。
然而,平壤继续在宁边推进其核武器计划。基础设施中最臭名昭著的部分是一座5兆瓦的反应堆,于1986年完工,用于生产武器级钚。1994年,克林顿政府曾考虑对该设施进行军事打击,但最终认为爆发全面战争的风险太高,因此选择了外交手段。
广告
华盛顿和平壤在那一年签署的《框架协议》要求朝鲜停止核反应堆和另外两座反应堆的建设,同时寻求达成后续协议。2002年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官员指责朝鲜谋求铀浓缩,导致外交关系破裂。根据明德大学的分析,宁边在近年的其他扩建基础上,于2022年增加了一个新的铀浓缩厂房。今年6月,联合国指出,朝鲜疑似正在建造另一座离心机厂房。
降仙
全国各地的卫星图像捕捉到了秘密铀离心机厂和其他生产设施。据明德大学介绍,位于平壤郊外的降仙最近就进行了这样的扩建。外人一直没有见过这座离心机厂房,直到去年9月,金正恩在美国总统大选前高调视察了降仙,政府公布了金正恩站在一排排用于铀浓缩的圆柱形设备之间的照片
Source: Image via Planet Labs, analysis by the Open Source Team at the Middlebury Institute
据总部位于华盛顿的非营利组织美国科学家联合会在2024年的估计,朝鲜已经生产了多达约1800公斤高浓缩铀和80公斤钚。该国每年有可能生产出足够制造六件新武器的材料。
由于武器生产的进步,金正恩在2021年首次表示,他将扩大武器计划,不再局限于摧毁城市的氢弹,而是开始制造当量较小的“战术”核弹头,这些弹头可安装在短程导弹上,用于攻击地区目标。他后来表示,他已经开发出足够多的小型弹头,设计用于安装在至少八个运载系统上,包括一种无人潜航器。
丰溪里核试验场
广告
2003年美国军队入侵伊拉克并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后,朝鲜继续推进其导弹和核项目。在平壤,入侵被视为一个严峻的警告:侯赛因没有核弹失去了权力,最终失去了生命。朝鲜不会重蹈覆辙。
2006年,朝鲜在位于该国东北部山区的丰溪里核试验场进行了首次地下核武器试验,成为自近十年前所有其他国家停止核武器试验以来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进行核武器试验的国家。
这次爆炸被世界各地的地震和辐射传感器捕捉到,使国际社会为之震惊。随后,世界各国领导人在2007年说服朝鲜再次同意关闭宁边的一座反应堆,并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人员进入朝鲜进行核查。朝鲜两件事都做了,但在外交努力失败后,朝鲜不再允许核查,反应堆重新启动。
Source: Image via Planet Labs, analysis by the Open Source Team at the Middlebury Institute
此后,朝鲜又在该试验场测试了五个装置,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图尔西·加巴德3月表示,金正恩很可能正在准备另一个装置。2018年,在计划与特朗普举行峰会之前,朝鲜炸毁了该场址的部分设施,显然是为了表示诚意。后来,峰会被取消,今天,明德大学的分析显示,朝鲜已经重建了被摧毁的建筑物和隧道入口。
咸兴
朝鲜制造了大量短程导弹,现在正把它们卖给俄罗斯用于乌克兰战争。所有这些导弹都是在朝鲜第二大城市咸兴的一家工厂内组装的。明德大学的分析师最近在所谓的“2月11日工厂”发现了两座新建筑,他们认为这些是导弹装配车间和工人宿舍。
Source: Image via Planet Labs, analysis by the Open Source Team at the Middlebury Institute
朝鲜正在形成的战略伙伴关系标志着平壤自冷战以来最大的机会之一。在朝鲜存在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一直是其最坚定的盟友。在朝鲜战争中,北京曾派出军队与美国作战,并且一直是朝鲜最强大的贸易伙伴和捐助者。
去年6月,平壤与俄罗斯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分析人士认为,莫斯科已经在向朝鲜提供来之不易的导弹技术专业知识,帮助朝鲜改进制造工艺,生产轻质复合材料,并从乌克兰战场上使用的导弹中获取性能数据。最近甚至有报道称,俄罗斯正在协助朝鲜的核潜艇项目。
广告
西海
虽然朝鲜在金正恩的父亲和祖父领导下建造并测试了导弹,但直到年轻的金正恩于2011年接手后,经过数百次测试,朝鲜的导弹项目才逐渐成熟起来。许多导弹部件都在西海卫星发射站进行测试,该发射站位于黄海沿岸,距离宁边约80公里。
朝鲜军队现在装备了各种各样的弹道导弹、巡航导弹、高超音速投送系统和大型固体推进剂洲际弹道导弹,这些导弹可以用移动发射车机动到偏远地区,并在没有警告的情况下发射。许多导弹落在日本海,那里的捕鱼和航道将朝鲜和日本分开,有些导弹甚至飞越了日本部分地区。
导弹试验在朝鲜全国各地的不同地点进行,包括西海,明德大学分析显示,近年来西海的试验规模一直在扩大。
2017年,在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内,金正恩的试验速度使华盛顿和平壤走到了战争的边缘,当时特朗普威胁要对朝鲜释放“火与怒”。紧张局势的加剧最终导致两国之间出现短暂的缓和,美国总统和朝鲜领导人首次直接对话。
2018年和2019年,特朗普和金正恩会晤了三次,两人互送秋波,许多人希望这些会晤能减缓朝鲜核计划的进展,但最终还是以失望收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计划仓促和美国继续坚持朝鲜无核化。金正恩在2018年暂缓了导弹试射,在2020年和2021年仅发射了少量导弹,但在2022年又加快了步伐。过去几年,在拜登政府时期,平壤试射的导弹数量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同时还展示了一系列新武器。
Source: Image via Planet Labs, analysis by the Open Source Team at the Middlebury Institute
那么,我们对朝鲜的核武器计划了解多少呢?我们知道,朝鲜核计划的基础设施非常庞大。我们知道它的武器可以使用。我们知道它的导弹可以使用。美国为何不通过谈判获得更深入的了解,并开放沟通渠道,影响金正恩在潜在危机中的选择?
寻求与朝鲜的外交途径不会受到普遍欢迎。这远不是一个值得敬仰的政权。别的且不说,它会以饥饿和贫困的人民为代价提高自己军事能力。但现在核威胁是如此迫在眉睫,以至于美韩在4月的联合演习中涉及了核武器影响的场景。考虑到美国情报部门称朝鲜可能会在冲突初期使用核武器来弥补其常规能力的不足,这样做是明智的。
特朗普政府应该转向一种旨在遏制事态升级的战略,而不是抓住一项失败的政策不放手。当国防部长皮特·海格塞斯在提名确认听证中提到朝鲜的“核大国地位”时,韩国感到愤怒。而这与特朗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假思索地使用的语言几乎相同。(白宫后来收回了这一言论。)
但常识必须占上风。没有任何国家放弃过如此规模的武器库——除了那些无法控制其境内武器的前苏联国家。自克林顿以来的每一位美国总统都因为“非黑即白”的无核化方针而错失了遏制朝鲜核野心的机会。特朗普不应该让过去束缚自己的政府,因为还有更明智的战略,可以塑造一个更有希望的未来。

制图:Aileen Clarke

补充报道:Spencer Cohen

W.J. Hennigan为观点版面撰写有关国家安全、外交政策和冲突的文章。

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点击查看本文英文版。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从中国的监控摄像头里看到美国的未来

26 June 2025 at 04:59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观点

从中国的监控摄像头里看到美国的未来

MEGAN K. STACK
Gilles Sabrié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前不久在中国旅行时,我经常听到一些让人惊讶的提醒。“把你的包留在外面,”我认识的中国人或中国导游在我打算走进大街上的公共厕所时会这样建议。“不用担心,”当我年幼的儿子暂时消失在人群中时,他们也会毫不在意地说。
接下来的解释总是——“没人会动你东西,”他们胸有成足地说道。或着“这里很安全的”。然后,必定会补上一句,“这里有这么多的摄像头!”
我上次在中国生活是2013年,那时我无法想象人们会对公共安全如此笃定,但这次旅行的情况确实是这样:电线杆上的摄像头虎视眈眈;我们的车经过十字路口时,摄像头会闪烁拍照;进入车站或商店时,摄像头会“刷”我们的脸。而这些不过是中国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多层次监控的最明显的一面。在世界上监控最严密的一些地方度过一段时间后,我心怀不安地离开了那里,让我忧虑的不是中国,而是仿佛提前尝到了美国未来的滋味。说到底,这不正是美国当前这样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吗?
一个无现金社会给我上了有关侵入现实的速成课:信用卡被拒收,濒临淘汰的纸币被嫌弃。我不得不做了件本想避免的事情:把信用卡绑定微信。微信是中国的一款巨无霸般的“超级应用”,提供从银行到市政服务、从社交媒体到购物的所有功能,而且必须跟官方共享数据。(顺便说一下,据说埃隆·马斯克想把他拥有的应用程序X变成一个仿效微信的侵入式产品。)无奈地接受了移动支付后,我知道我和其他人一样,被圈进了无间断监控的围栏,哪怕花一元钱或拐进无名小巷,都会被追踪记录。
广告
作为儿子学校旅行的随行家长,我穿梭于中国各地,中国以前曾给我留下的美好印象是喧嚣杂乱,这次给我的感觉是国家变得更平静、更干净了。这种变化竟让我有些惋惜。在我的意识里,安全整洁的街道与支撑着万千监控镜头的管控体系始终无法被割裂看待。
中国共产党以监控手段压制异见著称,而且日益借助预测算法来防止犯罪和抗议活动发生。例如,被政府筛定为潜在政治煽动者的人可能会被阻止登上进京列车。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的卫生部门使用算法追踪接触者,并使用二维码来阻止被怀疑为接触者的人进入公共场所。这些严厉的防疫措施帮助侵入式监控的普及,助推了生物信息采集的常态化。
如果认为中国已制造出来的反乌托邦世界独一无二、与美国的现实毫无关系,那也许让人稍感宽慰。但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我们一厢情愿以为的那么大。
幸亏我们的政治架构中没有类似于中共的那种统一权力结构。往往将个人自由置于集体福祉之上的美国人享有宪法保障的权利,至少在理论上,这些权利保护我们免受监控滥用。
Gilles Sabrié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但如果说美国人最近有所领悟的话,那就是我们过去认为不可剥夺的权利其实也是会消亡的。我们仍视监控为保护(例如收集大量数据的门禁摄像头和家庭防盗系统),让我们的生活更容易(例如智能家居系统、地图工具和实用应用软件),至多是推销利器(例如利用cookie、社交媒体)。许多美国人对私营公司收集个人信息与政府部门购买数据之间的模糊界限浑然不觉。随着特朗普政府日益采用威权化管控手段,中国的现状理应成为一种警示,即所谓安全便利的承诺,实则政治滥权的伪装。
***
广告
我被中国各地的摄像头扫脸时,埃隆·马斯克麾下那个所谓政府效率部(简称DOGE)正在洗劫联邦机构,盗取美国人的数据和敏感信息。法律专家坚称,根据联邦隐私法,获取这些数据是非法的,联邦隐私法明文禁止政府机构在未经我们书面授权的情况下向任何人(包括政府的其他部门)泄露我们的个人信息。但这次,无论是法律还是我们的立法者都没有保护我们。
马斯克的团队已动手获取了社会保障局的数据,这些数据包含医疗和心理健康记录、银行和信用卡信息,以及出生和结婚证明。本月,最高法院暂时允许了DOGE访问敏感的社会保障记录。这意味着,DOGE工作人员能打着消除浪费性支出这个模糊口号的幌子查阅文件,这些文件中有数百万美国人生活中最小心翼翼保守的细节,包括历年的工资记录,以及毒瘾和心理健康档案等所有东西。
“这些数据将作何用途?”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法学教授丹尼尔·索洛夫问道,他写过多本有关隐私和技术的专著。“有什么保护措施?他把这些数据放在哪里?当前作何处理?将来又会用这些数据干什么?”
“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他说。“没有透明度,没有问责,也没有任何限制措施。”
与此同时,自从特朗普再次担任总统以来,由亚历克斯·卡普和彼得·泰尔(特朗普的又一个追随者)共同创立的数据分析公司Palantir已从联邦政府获得了逾1.13亿美元的资金。官员们对《纽约时报》说,特朗普政府正在用Palantir的技术帮助整合不同联邦机构持有的美国人数据,让政府有可能建立一个集中档案。今年4月,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简称ICE)宣布与Palantir签订了一份价值3000万美元的合同,让公司创建一个系统,使ICE能“近乎实时地追踪”自我离境者,并据此锁定优先驱逐对象。
在特朗普的第二任期里,关于人工智能的论调喧嚣尘上:投资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领域获胜,为人工智能做准备,同时,科技巨头们不惜为特朗普掏大钱,试图博得他的欢心。总统已明确表示,他不想让那些令人讨厌的州政府阻碍这项敏感新兴技术的发展。
广告
在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中,众议院向各种减税和社会支出削减措施中塞进了一项措施,将废除所有监管人工智能的几十项州法律,各州将被禁止在未来十年制定新的人工智能法规。参议院共和党人提议用另一项措施来取代该禁令,即一旦一个州要监管人工智能,联邦就停止拨发宽带项目经费。在这种情况下,希望弄清特朗普、科技高管及其政治盟友的真实想法,并非一种杞人忧天。
政府对这种新兴技术的热情令人不安。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扩大监控国家的规模,提供快速综合大量数据,并从中得出推论的潜力。
Gilles Sabrié for The New York Times
“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个人数据被整合起来,”人权观察组织中国部副主任王松莲说。“我不仅是我,还包括我喜欢这些东西,我和什么什么有关,我的朋友是这样的,我喜欢每周三6:30定期去参加这些活动。它了解人际关系、活动以及任何异常行为。”
王松莲提到了警务云,这是一个庞大的中国公共安全项目,利用收集的各种数据来发现事件和人之间的隐藏关系;监视那些被认为危险的人(上访者、异见者、维吾尔人,还有被人权观察查阅的一份文件声称为有“极端思想”的人);并将实时监测与可能发生的事情的预测结合起来。中国各地的地方政府都采用了预测软件:天津的一个旨在阻止抗议活动的数据项目分析了谁最有可能提出投诉;南宁市的一款软件可以在“三个以上关键人物”入住酒店时向有关部门发出警告。
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政府使用监控设施的方式和中国一样。然而就目前的技术而言,这是可能的。
“人们过去常以一种仇外的方式说,‘我们不想落得和中国一样,’”数字时代权利倡导组织“争取未来”常务董事凯特琳·西利·乔治说。“实际上,这对我们来说可能没那么明显,看起来可能有点不同,但支持那种数据共享的系统,其实在这里也已经建立起来了。”
广告
政府也一直在使用私人收集的数据来打击普通美国人——到目前为止,主要是在移民执法领域,但并不仅限于此。
例如,在2023年,内布拉斯加州的一名少女和她的母亲被监禁,因为警方获得了她们在Facebook上讨论使用堕胎药为少女终止妊娠的私人信息。
2018年,The Verge报道称,Palantir(是的,又是Palantir)多年来一直在与新奥尔良警方秘密合作,试验使用以前被隔离的数据来识别被认为更有可能犯罪的人。
自从马斯克的DOGE开始大规模获取数据以来,公民自由和技术监管机构、工会和州政府提起了一系列诉讼,试图阻止这些数据的获取,并获得更多有关已提交数据的信息。
政府几乎没有解释它在用我们的数据做什么,但《连线》在4月报道称,政府部门已经开始将移民数据与社会保障和税收数据整合起来。
鉴于最近移民执法的滥用,这种做法尤其恶劣。持有效签证的学生因为他们的政治言论——特别是参加争取巴勒斯坦人权利的合法示威——而成为公开攻击的目标。美国国务院官员描述了利用人工智能监控梳理社交媒体帖子,以识别需要被吊销签证的学生的计划。(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对社交媒体的侵入性研读是两党共同的趋势——例如,在拜登总统的领导下,国土安全部在罗诉韦德案被推翻后,搜寻了社交媒体,寻找有关堕胎的讨论。)
监视和技术专家警告称:这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Gilles Sabri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高级政策顾问科迪·文兹克说:“一旦你像这样大规模地整合数据,你的税务记录就与你的联邦合同记录和政治捐款记录放在一起,滥用数据的机会就很大了。”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是起诉联邦政府、要求政府部门提供数据泄露信息的组织之一。
中国通过数据操控来创建社会信用评分,以识别不值得信任的企业,或者让那些好大喜功的官员可以将他们觉得行为不端的公民列入黑名单。
广告
许多美国人——不管他们是否知道——也被州政府当局利用非法获取的信息和预测软件进行了评分。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你手机上的许多应用程序收集的所有私人信息,更不用说智能家居设备、门铃摄像头,当然还有你的汽车——这些信息最终落入了被称为数据掮客的销售人员手中。反过来,这些数据中间商经常把数据卖给政府机构,尤其是执法部门。用我们的税款购买这些数据的警察正在利用可疑的漏洞,在没有搜查令或传票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搜查和扣押——这种情况每天都在发生。
一些美国执法机构已经尝试将大规模监控的成果——面孔、社交媒体帖子、位置数据以及他们可以从数据掮客那里搜到的任何其他东西——输入预测软件,为个人生成“威胁评分”。
司法部去年年底发表的一份关于人工智能和刑事司法的报告对软件生成的风险评估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指出人工智能精算模型“可以超越仅靠人类的判断”。
“透明度也是一个问题,”报告承认。“受风险评估工具影响的个人(及其代表)可能不知道该工具已被使用,或者没有足够的信息来理解它是如何工作和执行的。受影响的个人也可能没有意识到向工具提供的输入信息,也没有机会纠正错误。”
不仅仅是警察。全国各地的公立学校都热衷于采用了“早期预警”算法,这种算法可以探测学生的私人信息,为他们退学的可能性打分。这里也存在成本/收益的问题——早期预警系统的倡导者说,它们保护了面临困难或有风险的儿童,使他们不会被忽视。但许多家长并不知道,有关他们孩子出勤、行为和考试成绩的数据正在被收集并提交给预测软件。
更令人不安的是,学校收集的数据有时会落入执法部门的手中
不知何故,在发生这一切的同时,我们对隐私的理解——为什么隐私很重要,谁需要隐私——似乎有所下降。起草美国最早一份权利清单的人曾发起反抗殖民统治的起义——当时的殖民者会随意闯入他们的住宅和商铺。因此他们深信,隐私是自由的一个条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权利法案》保护一系列隐私——家庭、身体、宗教信仰,甚至知识和个人信息方面的隐私,正如第五修正案中规定的不自证其罪的权利所体现的那样。
法律学者、耶鲁大学法学院蔡崇信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杰里米·道姆在中国生活多年,研究中国的法律制度。他说,这项工作让他见证了中国和美国对隐私态度的迅速转变。他指出,美国人,特别是在9·11事件之后,“曾经说要为了安全而放弃隐私”。
“现在我们为了方便而放弃了隐私,在我看来,我们的私人信息正变得越来越廉价,”他说。“在这一点上,这笔交易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报。”
Gilles Sabrié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从中国回来后,我开始通读1974年的《隐私法》,感觉就像打开了一个时间胶囊。北卡罗来纳州参议员萨姆·欧文在介绍这项因水门事件和联邦调查局监控事件而产生的立法时提醒立法者,隐私确保了“美国人的思想和心灵保持自由”。他直截了当地警告说,向政府透露任何信息都是在放弃自己的自由。
“政府或任何机构对我们了解得越多,它对我们的权力就越大,”欧文说。“当政府知道我们所有的秘密时,我们就赤裸裸地站在官方权力面前。被剥夺了隐私,我们就失去了权利和特权。”
很难想象一名如今的参议院领导人在谈到隐私问题时能讲得如此透彻。自9·11恐怖袭击以来,我们一再听到我们的领导人诋毁我们的私人信息孤岛机制,仿佛这是一种障碍,而不是一种旨在保护我们免受政府侵害的关键保障措施。特朗普的一项行政命令明确指出,信息孤岛(这是一种历史悠久、法律规定的做法,联邦机构将人们的私人信息安全地存储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包括政府的其他部门)是“浪费、欺诈和滥用”的来源。
这种文化转变也许和监控本身一样隐蔽。我们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已经暴露在无形的观察者面前。我们被它带来的技术所吸引,认为自己无法改变它。
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它。到目前为止,国会和联邦政府对过度监控仍然无动于衷,州和地方官员则表现出了更多的勇气。
就在上个月,蒙大拿州成为第一个关闭所谓的“数据掮客漏洞”的州,限制政府购买人们的私人信息——尽管经过多年的立法努力,这种保护仍然不存在于联邦层面。至少有20个州颁布了全面的消费者数据保护法,许多城市试图阻止面部识别技术的使用——尽管警方有时会通过将这项工作外包给邻近的执法部门来绕开禁令。
那些靠建立监控国家而发家的公司是不会宣布他们的意图的。我们的立法者也不会站出来说出这些,如果他们的选民不注意或不关心,他们宁可回避与那些试图监视我们的强大高管以及领导人对抗。
特朗普和他的科技界伙伴们正在快速前进。如果我们继续梦游,走入一种被监视的状态,最终醒来时,或许会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几乎认不出的陌生国度。

Megan K. Stack是观点文章作者。她曾驻中国、俄罗斯、埃及、以色列、阿富汗和美墨边境地区担任记者。她的首部著作讲述了“9·11”事件后的战争,并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奖项。欢迎在Twiiter上关注她:@Megankstack

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点击查看本文英文版。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没有中国的中国研究”:全球变局下,台湾中国研究的重构与新定位

By: 王信贤
10 June 2024 at 06:59

「台湾的中国研究不仅是学术研究,也是攸关台湾命运的政策研究。」

王信贤

2024年1月4日,中国南京,摩天大楼在浓雾中若隐若现。摄:Costfoto/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1月4日,中国南京,摩天大楼在浓雾中若隐若现。摄:Costfoto/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王信贤,国立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特聘教授兼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近年来,国际间关于中国研究“典范转移”(paradigm shift)的讨论不断,由于很多情势异于过往、难以判断,导致出现是否应该由现有的研究传统过渡到另一种研究传统的呼声。这主要肇因于两方面,一是“习近平因素”,自从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习近平正式掌权以来,透过反腐打贪、在党内成立各种“委员会”与“领导小组”,通过诸多法律,甚至修改宪法废除国家主席任期制等,使得整个国家的权力更加集中,再加上研究领导人性格的难度极高,因而让原本就已透明度不高的决策“黑箱”(black box)更加难以窥探。

另一因素是在2018年3月正式启动的“美中战略竞争”,两大国从关税、贸易、科技、文化、军事战略等,无不争锋相对,导致全球化风潮的退散,使得国际互动更加难以预估。此外,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干扰,中国复杂的内政与外交因素,以及各种灰犀牛与黑天鹅事件、常态与非常态因素的叠加,使得一切变得不是那么理所当然,那么难以预测。这是当前全球中国研究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在学术界与政策圈皆然,作为国际中国研究重镇的台湾,当然也无法避免。

中国研究的两种张力

一般而言,针对以特定区域或国家为对象的研究都面临两种张力,分别是“区域研究 vs. 学科专业”以及“学术研究 vs. 政策分析”,而随著中国从社会主义转向市场经济、爆炸性的快速崛起以及美中战略竞争的开展,中国研究的两种张力更加明显。

学科专业 vs. 区域研究

美国政治学名宿 Gabriel Almond 与 Stephen Genco 曾在名为《云朵、时钟与政治研究》(Clouds, Clocks,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的文章中对政治研究提出反思,其将学科的要求比喻为“时钟”,代表的是规则、精准与可预测;然而,实际的政治运作却犹如“云朵”般,如此变化万端与难以捉摸。也就是说,“学科要求”与“现实政治”之间的抉择往往是两难的。同样,学科专业与区域研究间的张力亦复如此。

以中国研究为例,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称为“学科研究”,研究者感兴趣的往往是各自学科的理论问题,进而以中国作为研究个案,借以支持或批判现有的理论;而对中国研究属于“区域研究”,研究者可能更关心“中国”本身的发展动态,并透过中国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科际整合、整全式地解释甚至是预测。

粗暴而巧取的占领:六四维园家乡市集一记

By: 陆松年
9 June 2024 at 17:50

「清除六四记忆,一方面依靠公权力的严刑峻法,另一方面是公帑资助“民间”同乡会占领维园。」

陆松年

2024年6月2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2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安检,安检;收遮,收遮。打开包包,打开拉链,多谢合作。”

在6月4日下午,香港维多利亚公园天后入口处,工作人员在(山东)淄博烧烤味下,正忙著检查入场市民和游客的行囊,确保场内举行的家乡市集嘉年华和谐、喜庆、有秩序。

这是香港同乡社团在维园举行的第二届家乡市集嘉年华,也是连续两年有同乡社团在“敏感日子”占据敏感地方。在1990年-2019年期间,每年在维多利亚公园举行的六四悼念晚会,都有数以十万计人参与,令维多利亚公园成为“八九六四”其中一处最重要的公共悼念空间。在2020-2022年,在疫情、《港区国安法》及支联会解散(2021年)下,维园球场被封锁关闭,六四悼念烛光不再。

当2023年疫后“复常”,有三十年历史的六四悼念晚会并没有在维园复常,反而迎来一个歌舞升平的新活动——由全港26个省级同乡社团联合举办、安排六千警力戒备、有超过200个摊位的庆回归26周年家乡市集嘉年华。主办方称,“刚好申请了那天,就批了”

在今年六四三十五周年之际,香港同乡社团又照板煮碗,继续租用维园足球场及草地举行家乡市集,横跨“六四”当天,以“平靓正”、“边行边食有show睇”作招徕。主办方重申,挑选日期并无特别考虑,又指“既然去年这个时间搞得不错,那今年就继续搞。”

连续两年举行的同乡会家乡市集,不乏可堪玩味之处:一方面是香港红色经济圈的某种展现,另一方面看到“民间”同乡会正参与清除六四记忆,标志著同乡社团在“后国安法”和“后选举”时代的角色转变。

香港47人案评论:基本法“违反”国安法?人民权力不会因宪政建立而消失

By: 无住
7 June 2024 at 12:50

「道理为自己而写:人民之终极立法权,并不会因为宪政之建立而消除,这跟法律上赋予之权益或者法律权限没有关系。」

无住

2024年5月30日,香港民主派47人初選案首日裁決,眾被告由囚車押進法院。攝:林振東/端傳媒
2024年5月30日,香港民主派47人初選案首日裁決,眾被告由囚車押進法院。攝:林振東/端傳媒

(无住,法哲学学者)

苏格拉底在某处说过:一个身为牧养牛群的人,如果令到牛只数目减少,情况变坏,还不承认自己是个低能的牧牛人,他会觉得奇怪;而一个身为城邦领袖的人,如果令到公民数量减少、情况变坏,还不觉羞耻,也不认为自己是个低能的城邦领袖,他会觉得更加奇怪。——色诺芬《追思录》

历经三年多,这场基于2020年香港泛民主派立法会选举初选的大搜捕,终于在国安法庭的审判下,就著16名不认罪的被告宣判法庭裁决。结果在十六名被告中,只有李予信和刘伟聪无罪获释,其余的皆被判“串谋颠覆国家政权罪”罪名成立。不论律政司接续会否上诉得直,但至少这是香港《国安法》判刑史上首宗出现无罪释放的案例。

在一个封闭的国安法庭,全由指定法官组成,并在没有陪审团情况下进行审讯,想当然这不会是甚么公平的法治场所,甚至可理解成一场公开审判国家叛逆份子的表演,一如四十年前台湾的美丽岛大审判。但作为最受触目的政治审判,是次裁决结果不仅影响到大众如何理解国家安全理念,或者《国安法》及其规范的颠覆国家政权行为,更是直接波及到整个香港民主运动的想像。

正如古巴革命领袖卡斯特罗的豪情壮语,“判我有罪吧,这根本不重要,因为历史终将判我无罪。”一时的法庭判决当然影响到被告人的命运,但作为政治审判,这是以法律技术掩饰了政治打压之暴力,以法庭大戏取代了政治理念在选举上的较量,因此审判结果无法矮化或取消抗争者当天参与行动之政治理念和价值。

「六四」三十五年,记忆的窄门

4 June 2024 at 16:37

「在这里,选择自己阅读、记忆或纪念六四的方式。」

「六四」三十五年,記憶的窄門|端傳媒 Initium Media

成為訂閱會員,支持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

立即支持

六四三十五年
記憶的窄門

今年是六四第三十五週年。維多利亞公園的燭光漸弱到消失,香港已無法成為六四紀念的重要支點。無論身處何處,對這場運動的記憶,與紀念六四對於我們當下的意義,在今年,又到了一個新的節點。

有一些定會被反覆提及的問題:過去的討論與紀念對不同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我們對六四的理解與認知是怎樣形成的? 哪些曾經被人們所忽視? 六四的發生與結局,對中國的政治體制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在香港國安法落地之後,紀念六四成為罪行了嗎? 白紙運動後,這兩場公民行動被視為什麼樣的關係?

在六四三十五年的此刻,端傳媒從過去八年關於六四的所有報導與評論中精選了一系列文章, 在這個頁面裏,我們一同回顧這些年沈澱的回憶與紀念,以及 2019 年後,為了紀念六四還在持續的努力與抗爭。

歷史,多重曝光的記憶

關於六四的討論與省思,長期以來,集中在對運動過程的回溯與個人記憶的打撈。 這些保存歷史的努力,包括死難者的確認與名單整理,很多並非出自當年的學生領袖,而是來自當年其他的親歷者。 包括身亡學生家屬組成的「天安門母親」,在檔案中孤獨求索真相的教師,甚至是身兼「加害人」、證人、受害者身分的前戒嚴部隊士兵。

「媽媽你說今天晚上會開槍嗎?」——天安門母親尋覓三十年
「媽媽你說今天晚上會開槍嗎?」——天安門母親尋覓三十年
一個人的戰鬥,沒有退路的吳仁華
一個人的戰鬥,沒有退路的吳仁華
半生被稱劊子手,戒嚴部隊軍官:「我也是六四受害者」
半生被稱劊子手,戒嚴部隊軍官:「我也是六四受害者」

除了對運動過程本身的回溯,當時中國社會更大的背景是什麼樣的? 在八十年代一度較為開放的政治討論環境和政改呼聲之外,失控的物價和接近 20% 的通貨膨脹率,如何點燃了人們的不滿? 而在學生與知識份子被認作運動主角的主流敘事之外,工人與市民在其中是怎樣參與的? 他們的政治訴求與學生群體有何不同?

通脹中的六四:失敗的改革如何引爆革命
通脹中的六四:失敗的改革如何引爆革命
邊緣化的六四論述:八九春夏,其實發生的是「兩場運動」
邊緣化的六四論述:八九春夏,其實發生的是「兩場運動」

最後,六四運動被軍隊殘酷鎮壓,這個結局給中國的政治體制、國家-社會關係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出動軍隊面對本國公民的和平示威,使得中共政權的合法性暴露出嚴重問題。 在九十年代,中共政權轉身加入了全球化的市場體制與貿易鏈條,在高速的經濟發展中尋求績效合法性,來獲得國民的認同。

「北京公社」的八個瞬間(上):六四三十年,對於「反思」的反思
「北京公社」的八個瞬間(上):六四三十年,對於「反思」的反思
「北京公社」的八個瞬間(下):以「無政府主義」視角重構六四
「北京公社」的八個瞬間(下):以「無政府主義」視角重構六四

與此同時,知識群體與國家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 八十年代具備一定自主性的知識分子,在九十年代被體制吸納與分化。 六四之後,自由主義的思想脈絡失去了進一步本土化的空間,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許多知識份子轉向民族主義,以探求新的解釋,推動了民族主義思潮與民族情緒從九十年代中期的興起。 中國政府以績效合法性、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維穩體制為標誌的 「後天安門政治秩序」,在六四之後的三十年間,逐漸形成。

專訪吳國光:八九毀滅中國知識分子之後,如何繼續「韌性的戰鬥」?
專訪吳國光:八九毀滅中國知識分子之後,如何繼續「韌性的戰鬥」?
上海大學生在 1989:後來的同學聚會,我們只聊賺錢
上海大學生在 1989:後來的同學聚會,我們只聊賺錢
1999:大使館的血、北京的遊行,與世紀之交的中國知識分子
1999:大使館的血、北京的遊行,與世紀之交的中國知識分子

天安門事件之後,西方並沒有持續太久的對華制裁,這也是中國可以順利發展經濟,並加入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原因。 日本與美國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六四鎮壓發生後,美國總統老布什暗中去信鄧小平,表態將避免更嚴重的制裁措施; 而日本是「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國家中唯一拒絕進行制裁,並迅速恢復對中關係的國家。 為什麼美日兩國當時會採取這樣的做法,背後分別有什麼樣的原因?

六四後,中美關係、地緣政治與進退失據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
六四後,中美關係、地緣政治與進退失據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
許仁碩:六四後,誰幫助中國政府突破國際制裁?
許仁碩:六四後,誰幫助中國政府突破國際制裁?
歷史文件出土:日本政府為何決定在六四後「溫情地注視」中國?
歷史文件出土:日本政府為何決定在六四後「溫情地注視」中國?

六四清場之後,眾多參與者面臨被捕或流亡的命運。 流亡者被迫在匆忙中離開故土,在陌生的國家重新尋找自己的位置。 在海外民運的紛爭當中,有人選擇了一種「半隱居」的生活,在學術的路徑研究與關注中國的走向。 而留在國內的被捕人士,有人將自由作為一生的事業,也最終為此付出了生命。

六四去國三十載,若在故土上不能說話,與流亡何異?——張倫專訪
六四去國三十載,若在故土上不能說話,與流亡何異?——張倫專訪
「尋釁滋事」式紀念,陳雲飛「快樂抗爭」的心法
「尋釁滋事」式紀念,陳雲飛「快樂抗爭」的心法
目睹一場死亡之後,你可記得,劉曉波是誰?
目睹一場死亡之後,你可記得,劉曉波是誰?

在三十年後回望六四,當上述複雜的背景和經過,往往只作為碎片式的畫面被展演與討論時,我們應該如何超越已顯僵化的論述,重新發現六四重要的社會運動價值,與當下的思潮和行動遙相呼應?

被圍困的六四論述,需重新對接後冷戰的時代光譜
被圍困的六四論述,需重新對接後冷戰的時代光譜
曾經,人們這樣紀念

1989 年 5 月 21 日,密切關注北京局勢的香港市民歷史性的百萬人上街遊行。 全稱為「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的「支聯會」也在此次遊行中宣布成立,此後 30 年,不間斷地舉辦維園燭光晚會紀念六四。

當年,也有香港學生北上支援,整個八九學運期間,香港中文大學就有共約30名學生赴京支援。 亦有數十名香港記者前往北京進行報導,在 6 月 4 日的凌晨,見證了軍隊從長安街的駛過,與槍響後倒下的市民。 還有一批台灣記者,專程在 6 月 4 日之後趕往中國,並前往成都、上海等地,希望紀錄六四鎮壓發生後各地的情況。

請回答 1989:支援與裂縫,那一年,香港學生在北京
請回答 1989:支援與裂縫,那一年,香港學生在北京
香港記者陳潤芝的六四記憶:「每隔二十分鐘,軍人就開槍,砰砰砰砰砰」
香港記者陳潤芝的六四記憶:「每隔二十分鐘,軍人就開槍,砰砰砰砰砰」
「我當時,可能真是做對了一件事」——那個春夏之交,在「北平」的台灣記者們
「我當時,可能真是做對了一件事」——那個春夏之交,在「北平」的台灣記者們

八九之後,香港維園每年的燭光晚會,成為全球參與人數最多、連續性最強的六四紀念活動。 而香港被看作中國人傳承六四記憶的重要陣地,在 1997 年之後,更是整個中國唯一可以高呼「平反六四」、「結束一黨專政」的城市,扮演著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難以取代的角色。

不同年份,維園燭光晚會的參與人數有所起伏,在 2014 年的雨傘運動之後,本土思潮的興起也讓部分人質疑傳統的六四紀念對於香港自身的意義。 但是,六四記憶在香港的持續性,以及三十年來與本土的政治訴求和民間情緒的共振,成為香港一代人最初的政治運動啟蒙,也形成了有關香港自身的「記憶的政治」。

燭光長燃 32 年,香港人的六四維園之約
燭光長燃 32 年,香港人的六四維園之約
安徒:毋忘六四——三十年流亡及香港本土的記憶政治
安徒:毋忘六四——三十年流亡及香港本土的記憶政治
不要維園大台的六四聚會:走過 29 年的自由文化音樂節
不要維園大台的六四聚會:走過 29 年的自由文化音樂節

維園的六四集會,還是很多內地人接觸八九這段歷史的契機。 他們在這裡,第一次看到了公開集會與政治表達的樣貌, 維園的人群與那些年香港的街頭政治和大大小小的社運一道,帶給他們過去的生活未見的影像,也讓很多人開始反思自己所受教育與歷史真相之間的距離。

從維園燭光集會到香港社運,五個大陸人在這扇窗口看到真實的中國
從維園燭光集會到香港社運,五個大陸人在這扇窗口看到真實的中國

除了維園的集會與直接的政治表達,香港文藝界多年來也在持續創作六四題材的藝術作品。 有的是紀實類的影像,有的是對六四符號的再思考和創造。 人們採用雕塑、舞台、行為藝術、影片等各種形式,既反映事件本身,也折射當代的社會氛圍和爭議——六四論述與記憶不僅僅是歷史,也是當代史,這一點在文藝創作中多有體現。

最終,一個香港人臉孔的民主女神像
最終,一個香港人臉孔的民主女神像
六四槍聲響起時,香港文化界都在做什麼?
六四槍聲響起時,香港文化界都在做什麼?
六四舞台莊梅岩:我們不能不做,香港人不會習慣那種沒自由的生活方式
六四舞台莊梅岩:我們不能不做,香港人不會習慣那種沒自由的生活方式

只是,在 2019 年之前,香港的六四記憶維護就已面臨多方困境。 籌備多時的六四紀念館,在 2014 年正式開展後,不久便被展館所屬大廈法團告上法庭,之後則經歷閉館、更換場所、被當局查封、最終轉移至網絡的命運。 傳媒界對於六四的報導,因中央政府對言論的愈發收緊,在香港也呈現出越來越政治敏感的態勢,集體回憶的承傳比以往更加艱難。 初中歷史課綱排除六四事件,在課堂講述這段歷史的空間也變得越來越窄。繼續以此前的方式紀念六四,是否將不再可能?

六四紀念館:廣場遺物內外受困
六四紀念館:廣場遺物內外受困
六四報導在香港:抵抗時間流逝、採訪管控和中央劃線
六四報導在香港:抵抗時間流逝、採訪管控和中央劃線
70、80、90後歷史老師的六四自白:對我重要的事,對學生重要嗎?
70、80、90後歷史老師的六四自白:對我重要的事,對學生重要嗎?
19 後,六四的聯結會是什麼?

站在五年後回看,2019 年香港政治氣氛的波瀾起伏,不僅僅在反修例運動上。 當年 4 月,事關 2014 年雨傘運動的「佔中九子」宣判罪成,審判歷時79日,被稱為「世紀審判」, 這直接促成了 1989 年曾赴北京支援學生運動的香港學聯代表李蘭菊,特意為當年的六四維園燭光集會而從多倫多飛回香港。

當年參加維園燭光晚會的人數達到 2014 年以來的新高, 期間香港獨立樂隊、被稱為「六四樂隊」的 VIIV 演繹中國大陸獨立歌手李志的《黑色信封》開場, 大會播放的影片亦以李志的《廣場》為背景樂,大會指18萬人將維園球場擠得水泄不通。

2019 年六四 30 週年這天的維園場面,成為絕響。

五天後,反修例運動經百萬人遊行漫長開啟。 翌年支聯會再向警方申請維園作為六四紀念場地,被禁以 COVID 疫情和「限聚令」,該年 6 月底港版《國安法》實施。 經五年後,「紀念六四可能犯法」不宣於法而宣於心,2019 年的六四也成為最後一場香港的公開紀念活動。

儘管公開集會被禁,2020 年逾萬名市民依然如往年一樣進入維園自發集會,現場曾高喊現在已經被禁止的運動口號和歌曲。 在 2019 年之前,香港對於六四的論述和儀式看法曾出現世代分歧, 本土派年輕人和「大中華」民運人士對如何看待民主香港與民主中國的關係產生差異, 而至 2020 年,六四紀念延續的反修例運動情感則不言自明。

紀念活動各地開花,各區立法會議員、區議員街站和公民團體自發派發白色蠟燭、紀念單張等。

也是在是次集會上,自行到維園悼念的支聯會和民主派等 26 人,被控「煽惑及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等罪。 至 2021 年 12 月,該案判刑,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前支聯會主席李卓人、副主席鄒幸彤、前記者何桂藍等 8 人, 被裁定「煽惑他人參與未經批准公眾聚集」、「舉行一個未經批准集結」及「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會」等罪成,被判 4 個半月至 14 個月不等。

2021 年,警方二度以疫情為由禁止六四集會,消息亦指當晚在維園附近身穿黑衣或點燃蠟燭,都可能被視為和集會有關。 時任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在 Facebook 及 Twitter 上發布題為「燭光無罪 堅守陣地」帖文;鄒並於六四當日於《明報》發表題為〈燭光承載良知重量 港人執著說出真相〉文章。她向公眾表示,自己將以個人名義到維園紀念。

但六四當日早晨,鄒幸彤在其律師樓附近被捕,其後被控「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 當日,警方亦派出 3000 名警力維持治安。 支聯會本欲重開六四紀念館予公眾獻花,該館卻在 6 月 1 日遭香港食環署執法,指經營已8年的六四紀念館未有領取公眾娛樂場所牌照,屬無牌經營。

集會被禁,延續逾10年的街頭藝術成為發生在香港街頭幾乎唯一的公共悼念, 藝術家三木、盧樂謙、阿V等10位藝術家,在6月3日的銅鑼灣街頭「提前悼念」,為這個城市帶來勇敢的藝術形式,在禁忌之日表達仍存的真實情感。

最終,這一年的維園在警察嚴守下空無一人,惟入夜後,天后、銅鑼灣一帶再現六四光海。 路上不時可看到零星坦克車模型、燭光,街道亦見寫上「不要讓六四成為禁詞」的塗鴉。 在香港其他地區市民亦自發悼念,網絡上流傳隱晦表達的梗圖。

2021 年是失去的一年。 6 月 19 日,《蘋果日報》出版最後一份報紙,宣布翌日停刊; 8 月,成立於 1989 年的支聯會宣布解散,其後 7 常委因「拒交資料」被捕,警方定性支聯會勾結外國勢力; 9 月,從實體轉移到網上的六四紀念館網站,在香港遭到封鎖,香港 IP 需通過 VPN 才可登陸網站; 12 月聖誕前,旨在紀念六四、已樹立多年的香港大學「國殤之柱」及香港中文大學「民主女神像」、香港嶺南大學的六四浮雕,先後被強行拆除或偷偷移走。

縱民情譁然,六四集會、紀念館及實體記憶至此皆被政府取締。

臉——大寫的人,無處安放的自由
臉——大寫的人,無處安放的自由
國殤之柱、民女像、六四浮雕壁畫遭強拆後,他們寫下自己的記憶
國殤之柱、民女像、六四浮雕壁畫遭強拆後,他們寫下自己的記憶

10 月 25 日,鄒幸彤為 2021 年的六四控罪自辯, 她在自辯詞中指:「 如果法庭要說,這樣一個沒有指定地點的行動呼籲,都是在煽惑一個未經批准集結, 那我也很疑惑,這個集結是在指哪個集結、在哪裡的集結,是否地點是全香港或者全世界,是否任何人在那個時間點起燭光,就是在參與未經批准集結? 如果這樣說,不如直接承認,要禁止的,就是六四的悼念本身。 」

鄒幸彤「六四煽惑集會案」自辯詞
鄒幸彤「六四煽惑集會案」自辯詞

2022 年,對觸犯紅線的恐懼開始展現影響,過往教會是紀念六四的重地之一,該年天主教香港教區卻決定從此不再舉辦追思六四彌撒。 至此,所有具名的、組織的六四活動皆在香港消失。 6 月 3 日,藝術家如往年悼念,至傍晚警方則拘捕數人。 到了 2023 年,行為藝術家們剛站上街頭就被捕。 2023 年的維園,被批准舉辦「香港回歸 26 週年嘉年華」。

縱然城市中仍可見燭光,但也是從這兩年開始,人們開始寄望台灣能接過紀念六四的棒子,海外紀念六四活動愈發遍地開花。 每個獨立的個體,在這時代重新拷問自己,悼念六四的初心是甚麼? 那份觸動或憤怒又是甚麼? 中國和香港的海外離散者,若未曾放棄將六四作為連結的契機,那麼其所追尋的連結是什麼含義?

六四 33 年:不止紀念六四本身,也紀念香港人對於六四的紀念
六四 33 年:不止紀念六四本身,也紀念香港人對於六四的紀念
六四 34 年:中國軍事威脅下,台灣為何需要關注六四、如何紀念?
六四 34 年:中國軍事威脅下,台灣為何需要關注六四、如何紀念?
從英國、加拿大到日本,海外的六四集會籌辦者在碰撞中相認
從英國、加拿大到日本,海外的六四集會籌辦者在碰撞中相認

一個擺在面前的問題是,當公共條件全部喪失,六四紀念會否如虞斷裂? 除此之外,紀念週期也逐年縮短,香港的中小學校也不再主動教授六四歷史,圖書館相關書籍被下架。 公開的集體記憶消失之後,個人記憶及主流之外的記憶論述,可能接班嗎?

歷史也在此時更迭。 2022 年 11 月,江澤民逝世,他在六四後接任中國國家主席,開啟中共、中國和他個人的13年。 他的逝世難免提醒人們一個時代的結束。 2022 年底,大陸爆發反封控潮(白紙運動),成為新一代人的政治啟蒙, 而 2023 年六四老人王丹等爆出 #MeToo 醜聞,這條追尋正義之路開始面臨更為嚴格的審視,折射出人們對「民主、自由」的新闡釋的渴望。

專訪李立峯:公開的六四紀念消失了,記憶會斷裂嗎?
專訪李立峯:公開的六四紀念消失了,記憶會斷裂嗎?
中港台青年大對談:我們討論六四,因為它是關照當下政治的過去
中港台青年大對談:我們討論六四,因為它是關照當下政治的過去
從中國「老民運」到中國新一代行動者,八九後兩種政治觀與行動觀的迭代
從中國「老民運」到中國新一代行動者,八九後兩種政治觀與行動觀的迭代

2024 年 3 月,香港完成另一部國安條例、「23 條」的立法。 至 5 月 28、29 日和 6 月 3 日,香港警方拘捕獄中的鄒幸彤及其母親、友人等共 8 人, 首次動用 23 條,指 8 人在社交媒體上「利用某個將至的敏感日子」持續發布煽動帖文,涉嫌違反 23 條下的「煽動意圖罪」。

記者提問保安局長鄧炳強「敏感日子」是否指六四,鄧答「日子不重要,重點是有人煽動對政府憎恨」, 記者續問「無叫口號、提及六四,是否已違法?」 鄧答「你講的問題不是最重要。」 與此案相繼的是國安大案「47 人初選案」的裁決(5 月 30 日),被捕 7 人中,有人獲保釋後即到庭外排隊聽審。

如此,2024 年的六四紀念形同冰封,而維園獲批於六四當日舉辦「家鄉市集」,空間意義繼續被改寫。 曾經,六四的主流論述在本土思潮、左翼反思下瀕臨「失效」,如今連這「失效」也不可得。

我們重回 2019 年前凍結住了的人聲熙攘,也關顧 2019 年後打壓下的勇氣與靜寂。 未來 2025、26 或更遠的年份,氣氛或有變,或無出其右。 但是,每個人,仍有權選擇自己閱讀、記憶或紀念六四的方式。

香港部分六四相關案件進程
(截至 2024 年 6 月 3 日)
  • 鄒幸彤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及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12個月
    • 2021 六四煽惑集結案,「煽惑他人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罪,判囚 15 個月;2024 年 1 月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此兩案刑期部分分期執行,總刑期 22 個月
    • 2021 支聯會拒交資料案,「沒有遵從通知規定提供資料」罪成,判囚 4.5 個月;2024 年 3 月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 2020-2021 支聯會「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案,鄒還押兩年,申請保釋被拒,法官預計 2024 年無法開審
    • 2024 年 5 月 28 日獄中再次被捕, 警方指其自 2024 年 4 月起,「利用某個將至的敏感日子」,透過他人在「小彤群抽會」持續發布「具煽動意圖的帖文」,涉嫌違反 23 條下的「煽動意圖罪」
  • 鄒幸彤舅父
    • 2024 年「利用某敏感日子煽動」案,遭 23 條「煽動意圖罪」逮捕
  • 鄒劉華珍
    • 2024 年「利用某敏感日子煽動」案,遭 23 條「煽動意圖罪」逮捕
  • 劉家儀
    • 2024 年「利用某敏感日子煽動」案,遭 23 條「煽動意圖罪」逮捕
    • 2023 年 6 月 3 日在維園禁食,被以「涉嫌作具煽動意圖行為罪」拘捕
  • 關振邦
    • 2024 年「利用某敏感日子煽動」案,遭 23 條「煽動意圖罪」逮捕
    • 2023 年 6 月 3 日在維園禁食,被以「涉嫌作具煽動意圖行為罪」拘捕
  • 李盈姿
    • 2024 年「利用某敏感日子煽動」案,遭 23 條「煽動意圖罪」逮捕
    • 2023 年 6 月 3 日在銅鑼灣被以「作出具煽動意圖的行為」拘捕
  • 陳劍琴
    • 2024 年「利用某敏感日子煽動」案,遭 23 條「煽動意圖罪」逮捕
  • 潘幼翠
    • 2024 年「利用某敏感日子煽動」案,遭 23 條「煽動意圖罪」逮捕
    • 同時被指於網上訂閱資助羅冠聰等人,違反《國安法》「以金錢或其他財物資助他人實施分裂國家」罪
  • 陳式森
    (三木)
    • 2024 年 6 月 3 日在銅鑼灣用手劃出「八九六四」,被逾 20 名警員包圍帶走
    • 2023 年 6 月 3 日在銅鑼灣進行行為藝術,被警方帶走
    • 2022 年 6 月 3 日在銅鑼灣進行行為藝術,遭警方截查
  • 陳美彤
    • 2023 年 6 月 3 日在銅鑼灣進行行為藝術,被警方帶走
    • 2022 年 6 月 3 日在銅鑼灣進行行為藝術,涉嫌「公眾地方行為不檢」
  • 鄧岳君
    徐漢光
    • 2021 支聯會拒交資料案,「沒有遵從通知規定提供資料」罪成,判囚 4.5 個月;2024 年 3 月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即時服刑
  • 支聯會
    • 2020-2021 「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案,法官預計 2024 年無法開審
  • 李卓人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舉行未經批准集會」罪,判監 14 個月
    • 2020-2021 支聯會「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案,法官預計 2024 年無法開審
  • 何俊仁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10 個月
    • 2020-2021 支聯會「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案,法官預計 2024 年無法開審
  • 何桂藍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成,判監 6 個月
      *「民主派初選 47 人案」,罪成
  • 黎智英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及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成,判監 13 個月
      *另有數項國安案件在身
  • 蔡耀昌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12 個月
  • 梁耀忠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9 個月
  • 梁錦威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9 個月
  • 胡志偉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判監 4.5 個月
  • 尹兆堅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10 個月
  • 張文光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9 個月,緩刑 18 個月
  • 陳皓桓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10 個月
  • 郭永健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8 個月
  • 趙恩來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8 個月
  • 麥海華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8 個月,緩刑 18 個月
  • 梁國華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4 個月,緩刑 12 個月
  • 何秀蘭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6 個月
  • 梁國雄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6 個月
      *「民主派初選 47 人案」,罪成
  • 朱凱廸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6 個月
      *「民主派初選 47 人案」,認罪
  • 楊 森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6 個月
  • 黃之鋒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10 個月
      *「民主派初選 47 人案」,認罪
  • 岑敖暉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6 個月
      *「民主派初選 47 人案」,罪成
  • 袁嘉蔚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4 個月
      *「民主派初選 47 人案」,認罪
  • 梁凱晴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4 個月
  • 羅冠聰
    張崑陽
    • 2020 六四集會案
    • 流亡海外,被法庭通緝

註:涉案類型和人數眾多,或有疏漏;名單上多人仍有其他政治案件在身,這裏主要呈現六四案件和近期大案。

製 作端傳媒編輯部

© 2024 Initium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成為訂閱會員,支持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

越南“政变”风云:公安部长苏林,如何打乱阮富仲接班计划,跻身国家主席?

29 May 2024 at 07:00

「总书记阮富仲重病不愈的情况下,苏林代表的公安系统为了满足权力野心,出现了越南政坛罕见的“夺权”。」

特约撰稿人 杨企云

2021年2月1日,新当选的越南共产党总书记阮富仲在越南河内举行的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发表讲话。摄:Minh Hoang/AP/达志影像
2021年2月1日,新当选的越南共产党总书记阮富仲在越南河内举行的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发表讲话。摄:Minh Hoang/AP/达志影像

5月19日,时任越南公安部长苏林(Tô Lâm)被提名为新任国家主席,持续数月的政治动荡终于暂告段落。然而5月21日,越南国会突增议程,随后几天内苏林先被免去公安部长职务,然后国会又选定了与苏林关系并不深的陈国祖(Trần Quốc Tỏ)担任代理部长,表明这场罕见的政治大戏仍未落幕。按越共惯例,公安部长应由政治局委员出任,而不能仅由只有中央委员身份的陈国祖出任,这也就意味着下一轮人事变动仍在酝酿之中。

这一轮越南政治动荡,从武文赏(Võ Văn Thưởng)突然被迫辞职开始,但其实早有端倪。

南北斗争,白热化还是不存在?

对越南政治观察的最常见误解之一,是认为至今越共内部仍然存在严重的“南北之争”,并把所有的内部斗争都理解为南北两大派系的争夺,例如这一次就是“苏林代表的北方派全面击溃意图内部演变的南方派”。但是,这一波辞职的王庭惠、武文赏、张氏梅等人,往往都被认为是北方派。北方派既已大权在握,有什么必要自乱阵脚,在十四大之前临时撤换大批人马呢?

的确,越南二战后是劳动党在北方执政,其在南方的活动长期由南方局负责,相对独立。越南统一后南方局完成历史使命,“回归”成为越共内部一部分。统一初期,由于南方局长期独立活动,形成了内部派系,越共内部的确存在南、北两派的路线争议,例如北方的劳动党成员很多都参与过中国革命,所以更亲华,而南方派则更亲苏。特别是在是否要效仿中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等重大政策问题上,两派有严重分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