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读书小结四

By: Juby
1 September 2024 at 10:16

大地上我们转瞬即逝的迅绚烂,是一本写给母亲的书,是一本自传。作者是越南移民,由母亲和外祖母抚养长大,书中带着歉意和爱意回忆着与母亲过往生活的点滴细节。为养家而被工作摧毁健康的母亲和她那对儿子时常带着粗暴的爱,体现出移民家庭在美国的生活之艰辛。外祖母对越南战争的回忆,提醒人们战争的伤痕永远无法消除。除了移民和越战元素,这本书也塑造了母亲和外祖母这两位勇敢而坚强的女性形象。

吉尔伽美什史诗,一部苏美尔英雄史诗,讲述了古代的王吉尔伽美什因好友恩启都遽死而意欲追求永生,历经千难万险却无功而返的故事。史诗中有大洪水的情节,应该是圣经大洪水的原版故事之一吧。

时代的喧嚣,是曼德施塔姆的自传、文论和书信的合集。自传讲述的重点不在自己,而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氛围,给人一种醉生梦死、穷奢极乐、风雨欲来的感觉。

重返天安門,是个人与六四的故事,有参与镇压的士兵,有受害者的母亲,有运动的学生领袖(离开的和留下的),也有未曾亲历的年轻一代。最后,还讲述了不为人知的成都屠杀事件。

青年变革者,是写梁启超的,通篇引用,看似旁征博引,实则枯燥至极。此书一点生气没有,一点己见没有,一点梁启超的魅力亦没有。烂书勿读。

死亡是一件孤独的事,装神弄鬼、莫名其妙的小说,除了名字一无是处。不要在这本书上浪费哪怕一分钟的时间,以我浪费了几个小时的经验之谈。

底层人民生活的智慧和无奈,美国梦的破灭——《我在底层的生活》

9 June 2024 at 17:22

这本书写于2000年前后,但20年后的现在看依旧毫不过时。和《2美元过一天》《无依之地》《东京贫困女子》《不让生育的社会》《女性贫困》这些译文纪实放一起读非常有意思。

作者有点毒舌,也有属于她的社会洞见。说当前社会不再有穷人,共和党和民主党都已经忽略了实际,多年不变的贫困标准等等,都实在是太过于熟悉。而“顾客就是上帝”这个说法,也仅仅存在于经营良好的管理层,对于底层打工人来说作者的想法是“顾客其实是将信息变成食物再变成钱这个过程的主要障碍,简单地说,顾客就是敌人”。这句话出现在第一章,可放在第三章里的沃尔玛那段也绝不会有问题,只需要将食物换成衣服就行。

看到这里时我不自觉想起容祖儿,小时候在妈妈服装店打工的时候对只看不买的客户也是翻白眼的,多么实际。

作者应该是不信教的,不然也不会说“ 也许现代基督教的主要任务就是一再折磨耶稣使他永远也不能说话。 ”第二章对于怀孕女性遭遇的记录,对于清洁公司老板的“夸赞行为”,都像是现代女性社会地位的注解。她们怀孕也要打工,一点小钱加上夸奖就可以撑下去。而这也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生女儿非常好,更想生女儿”的想法的支撑。女性被压迫的一生从“被期盼出生”就已经开始了。

第三章中提到“ 我们会认为穷人和富人生活在一个协调的相对独立的国家中:一个提供廉价劳动力,一个提供低工资工作。但现在,穷人和富人已经不能共存了。 ”这种不能共存是多面的。一个是越来越快的信息传达,以及已经在文化作品里消失的穷人。普通人已经不知道自己在社会的定位是怎样的,不得不靠加班、兼职来维持生活而身心俱疲的他们对生活可见的、甚至唯一的主动性就是不再生孩子,不再为社会提供新韭菜。当这些观念不能有所转变,当人不能像90年代前那样凭借双手就能过上还可以的生活时,是不会有心力再生孩子的。

最喜欢后记那句“ 至少不能向管理层展示一个人所有的能力,因为他们认为你很能干,他们就会让你干更多的活,承受更多的责备。我的良师益友们都不懒;他们只是懂得英雄行为并不会带来奖赏,秘诀在于想出办法合理分配你的精力,以便为第二天的工作留下些余地。 ”这真的是每个底层人、小白领的工作生活智慧指导方针。

读书小结三

By: Juby
15 April 2024 at 19:14

《不愿活下去的人》是关于尊严死(安乐死)的报道,在讲述个人故事的同时糅合了这一活动的历史、现状与各方观点。六个故事中,有合法实施安乐死的医生,有自行购置药品自我了断的老人,有想要安乐死却始终无法下定决心的病人,也有指导他人如何自行了断的医生······不论是支持安乐死还是反对的安乐死的人,都有自己正当又合理的理由。

《黑箱:日本之耻》是伊藤诗织的自述,详细记述了自己被山口敬之性侵的经过和之后的心路历程以及控诉山口性侵案件的发展。女性在遭受性骚扰或性侵后不愿或不敢站出来,是整个社会的耻辱和失败。

《西方文学史十二讲》一如书名,是卡莱尔对西方文学史的评论,从古希腊、古罗马一直评到近代,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也不乏连珠妙语。作为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也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比如塞万提斯和他的《堂吉诃德》。卡莱尔在评论一国之文学时,很注重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历史的探讨,对中世纪也很有一番褒美之词。

《女の子はどう生きるか 教えて、上野先生!》由上野千鹤子对年轻女性一系列提问的回答集结而成,涵盖学校、家庭、恋爱、社会、职场中的诸多男女不平等现象。针对每一问题,作者会分析该现象的原因并建议女生该如何应对。作为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上野千鹤子也阐述了自己对女权主义的理解。本书每一节的篇幅不长,内容也很充实,适合日语学习者阅读。

读书小结二

By: Juby
16 February 2024 at 22:55

《灵山》是一部奇特的小说,用其中批评者的话来说,“把游记、道听途说、感想、笔记、小品,不成其为理论的议论,寓言也不像寓言,再抄录点民歌民谣,加上些胡编乱造的不像神话的鬼话,七品八凑,居然也算是小说。”不论是单纯地作为一部小说,还是附加上华人首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标签,《灵山》都值得一读,从中体味西南中国的传统和风物,人生的悲悯和孤寂。

《我不相信神话》是奥莉娅娜·法拉奇的文集,讲自己的青少年生活、工作和采访经历、与阿莱科斯的爱情、对写作的看法以及晚年遭逢的疾病与世界大事。法拉奇的文字,总是充满一种激昂的情调,读之振奋人心。十几年前,我念高中的时候,不记得从哪里知道了法拉奇的名字,很想读她的传记《女人与神话》。在一家淘宝店铺下单,却无出版的实体书,最终买到的是A4纸复印装订本。后来我又看过法拉奇的几本书,但不记得有没有看这本传记了。

《二十个世界》是一本科普书,讲了二十个系外行星,它们是怎么发现的,以及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作者没有讲高深的物理学知识,尽可能用类比的方式让读者明白探测和分析天体的常用方法。在这样一个时代,如果是用视频传递这些知识,会更容易让人接受吧。我想,没有必要看这本书,去看严肃的科普视频吧。

《给樱桃以性别》有三部分,英国内战时期的约旦母子、改写的童话故事十二个跳舞的公主,时间线为当代的想做海员的男孩与女环保家。十二公主的故事最好理解,表达的是女性反抗压迫与追求幸福的主题。约旦的母亲要守护的是什么,只是国王和儿子?她代表的是什么?约旦要追寻的是什么?小说最后登场的男孩和女子是约旦母子的精神后裔,抑或约旦母子是前者的幻想?对于这部小说,我有很多不甚明白的地方。

读书小结一

By: Juby
1 February 2024 at 00:24

《时光错动》是一本没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现代主义小说。宇宙发生了轻微震动,时间倒退十年,人所经历的一切再重新经历一遍。“我”的自述和科幻作家基尔戈•特劳特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整本书的内容。每一节都不长,也可以独立阅读。字里行间洋溢着诙谐和讽刺,“我们”谈论现代科技对人的侵蚀、对和平的威胁,自己和家人的故事,社会和文化之虚伪,几乎涉及一切话题。如果这本书真有一个中心的话,想必是“真实”与“自我”。

《低生育陷阱》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小书,内容很简单,讲的是日本少子化政策失败的原因。一言蔽之,日本以欧美为基准制定的政策并不符合本国国情。虽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但在文化上却相去甚远,而人的观念是影响结婚与生育的重要因素。在书中看到一个有趣的数据,1966年日本新生儿明显比前后两年少,一种说法是丙午年出生的女子性格泼辣不易出嫁,父母有意避开。

《如果我们无法以光速前进》是一本短篇科幻小说集,是可以拍成“爱,死亡与机器人”类影片的故事。主人公都是女性,有着不同的身份和际遇。未来科技的发展可以消除不平等吗,可以消解隔阂吗,作者在这些故事里探讨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爱的重量。

《鸟道》是周梦蝶的诗选,集录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孤独国》和《还魂草》的风格相近,《约会》完全是另一种诗,返璞归真,但我欣赏不来。周诗喜欢谈佛,谈孤独,谈顿悟。我现今对周诗并没有特别喜欢之处,但有“原来诗也可以这样写”之感。想起来大学选过一门讲新诗的课,有一道考试题是默写周的《菩提树下》,我默不过,于是默了痖弦的《上校》乞分。

在早班地铁上

By: Juby
20 January 2024 at 12:00

我真怕自己对于读书是叶公好龙一般的行为,这几年看的书实在没有几本,即便是悠闲的大学时光,每年所读的书也很有限。夸口说读书是自己的爱好,多少有些羞愧和心虚。

对于知识的渴求,随着获取知识愈加便易而陡然下降。回想在小学至高中的学生时代,接触网络的机会很少,对于书和杂志上的每一个字,甚至都不愿意放过,渴望从中榨出世界的无限风光和所有一切的真相。

当信息触手可得时却没有那么在意了,难道对于知识的渴望,也像是在追求一件可望不可得的物什,等真的入手却不再珍视。追寻的是追寻本身,而不是知识,但愿不要陷入这样一种诡境。

这些年来,被游戏、直播、足球和视频夺去了太多时间,毋宁说是我甘愿献出的,但仍和读书有一线缘牵。

读书,也和我的肉身一样,被挤在了早班的地铁上。早晨挤地铁上班并不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前方是漫长一日的工作,背后是尚未睡足的前一日的劳倦。然而就在这样一个不适的时间和地点,却是我看书最有效率的环境。一年寥寥的几本书,大约都是在早班的地铁合上的。

有一段时间,骑单车上班,便在骑车与读书之间两难。

与早班地铁相比,晚班地铁却经常不愿看书,在工作结束之后,必须找点快乐的事,而读书却不总是令人快乐的。

在地铁上的看书的一个原因,是我不喜欢打开手机的其他应用,并不一定会有人盯着你的屏幕看,但还是觉得没有隐私。相较之下,看书却不怕被人看到,没人会对密密麻麻的文字有多少兴趣吧。

我看的都是取自网上的电子书,一直上传到Play Books上阅读,但由于网络的限制和不再有多端同步的需求,最近一周开始使用本地的Moon+ Reader。大概是刚换平台的新鲜感,每天的阅读时间也提升了很多。

Moon+ Reader是一款非常优秀的电子书应用,不需要我的赘言。我最喜欢它的一点,是以日历呈现的阅读记录,对我读书很有正向的鞭促作用。不过,遗憾的是它不支持直排,对于繁体中文和日文,我还是更喜欢传统的排版。

日常大量阅读能成为专家吗?

19 December 2023 at 12:14

格桑花

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里我想:日常生活中读了很多书就能成为专家吗?这里所谓的读书是指平时的阅读。

我兴趣不多,闲暇时有比较多的时间是阅读,杂七杂八的读了不少书籍,并且我的阅读领域有一定取向,比如关于历史、人文、经济等。

但我认为这种阅读并不能让我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哪怕我在这些领域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别人觉得我“学识渊博”。

相反,我在自己当年的研究领域可能懂得并不那么多,但我可能更认可自己在这方面更像一个“专家”,因为我在这方面系统训练过近十多年,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验操作、会议讨论、文章写作,这些具体的输入和输出,让我在这方面更有信心。

平常的阅读,虽然也让自己的见识增长了不少,甚至偶尔在读到某些文字的时候,有一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奇妙感觉,但是这种偏碎片化的阅读,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最关键的是,只有输入没有输出,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好像一直看别人骑自行车,但不亲自尝试的话,永远也不会骑。

我们知道,任何一本书籍、文章,它本身的内容观点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不排除有哗众取宠的内容,四平八稳的内容,比如说一加一等于二之类的内容,它没有错,但不会吸引读者。甚至今天读这本,明天读那本,可能会得出左右互相矛盾的观点。

这里不是说阅读不好,而是梦里我思考的结论:仅仅泛读类的阅读并不能使自己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大量阅读只是成为某个领域专家的必要条件。梦里出现这类问题真累,我猛然醒来后还能清晰地回忆起这个梦。

比起看微博、刷视频,阅读经典的书籍,已经是一种很好的消遣手段,既能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见闻,还能加深大脑处理系统抽象文字的能力,哪怕是防止老年痴呆,也是有益处的,何况我们未必一定要成为各方面的专家。

阅读之外,我还有一个方法是写作,哪怕随便写写:阅读增加输入,写作练习输出。

《面具》-王小枪

22 March 2022 at 16:37

这书,读开始觉得是谍战剧,读到后来就觉得是裹着谍战外壳的家庭剧,就像史密斯夫妇那样用一种跳脱出情感描绘的常见方式来包裹。很难说好不好,毕竟各花入各眼。不过我也犯难,难以说清它到底好不好。
说好,是阅读体验确实好到值得熬通宵看完。而说不好,就是几处设定很难让人信服是刚解放的年代。无论收入支出还是出行方式都过于现代导致读起来时常常别扭,另外就是很有点智者近妖之痛以及主角光环。我非常在意的一个人物最后居然是敌人让我很惊讶的同时也觉得这个设定有为翻转而翻转的嫌疑。
我很是觉得作者读过«三国演义»、古龙系列作品,可能还有些军统秘史一类的作品。当然故事纯属虚构。这也很有些意思。

连着看了王小枪两本书,我得说«对手»比«面具»好多了。不是好在悬疑部分-面具的反转再反转到后期有些腻了,而且时间太密,密到完全感觉不到和读者在同一时间区间-而是那种中年人上老下小的疲惫落地生根到只一眼就胆战心惊。
阅读体验上对手也要更胜一筹,但两本书都做到了说中国话。说到这忍不住想吐槽虽然早年(95年以前)的译著也存在译制腔问题但普遍不会很严重,当然也可能和文字运用还带有古语相关,至少读着还偏向正常用语。这几年在我有限阅读体验里能算上正常表达的欧美作品居然只能想起人文出版社的«哈利波特»,也不知道幸还是不幸。

读书、无常、小确幸

7 November 2023 at 00:00

鲁汶大学

最近快一个月都没有更新任何日志,一直闲着,所以忙着阅读,小说居多,刚读完的书是《大明王朝1566》,另一本是《遥远的救世主》,两本书都是被多人在不同场合推荐过,也都拍成了国产电视剧。我看了看电视剧,感觉没有原著本身精彩细腻,我更喜欢阅读原著,也许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在视频、图片盛行的今天,我还依然喜欢文字的力量,希望这不是我已老去的佐证。小说的内容给我带来许多思考。朝闻道,夕死可矣,读到这样好的作品,我感到平淡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这段时间也发生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比如中堂大人的突然离世,退休工资才领了半年不到,令人唏嘘,我当年读大学时,他任所在省份的省长,当年如此年轻,且是真才实学的经济学博士,据说他在公开场合从来没有骂过人,给当年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一位不幸的人物,也就是一直在疫情期间为“动态清零”站台的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吴尊友,居然不到60岁,且和中堂大人同一天去世,可能退休手续都没有办理,更别说领取退休工资,我有点不太理解他当年为什么如此坚持“动态清零”?毕竟古话不是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吗(他早已知道自己得了绝症)?

这些人物的去世,实在是人生之无常。无常的事情归无常。无聊中,看到有网友提到电脑小主机,正好手头的两台笔记本电脑都有些年头了,于是果断下单,拿到后一番调教,我给网友们发了一条:

还是得用最新的电脑,感觉快了,体验好了。各位老男人,老婆不能随便换,女朋友不能随便换,但电脑电子设备最好过几年换一次,用上最新的。以上。

人到中年,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不多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好偶尔有最新的科技产品还能取悦一下自己,这也算是小确幸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