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完成了 Google UX Desig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e 后的收获

最近了解到 Coursera 这个平台里面有一个 Google 设计团队出品的的 UX 设计课程,课程里会介绍完整的 UX 设计过程,并且教我们怎么写作品集和准备面试之类的。

即便这是一门面向初学者或应届生的课程,我觉得也有必要参加这个课程看看。一方面能锻炼下自己刚闭关修炼出来的的英语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能了解下西方职场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文化(毕竟 “UX 设计” 这个概念是西方人创造出来的),我一直想对比看看老外的设计文化和自己这几年在国内职场的感受有没有什么异同。

于是就报名参加了这个网课,都是抽时间来学习的。比如工作日吃午饭和吃晚饭那段时间,或者周末的部份时间等等。总共花了 2 个月完成了所有课程。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记录下结课之后的感受:

图片中央展示四个方框,每个方框内部都用白色中文文字标识了不同的概念:“新的概念”,“听力、阅读能力”,“无障碍和公平”,“求职指引”。
  1. 里面提到的一些概念我没有听说过。即便我工作了 5 年,在小公司和大集团都呆过,里面有些概念仍然给了我很大的探索空间;
  2. 英文听力、阅读能力锻炼。里面有大量的视频和阅读材料,用词应该就是比较地道的行业术语,这些是翻译软件不能提供的。而且里面的材料都会不断重复一些短语或句型。我觉得我的阅读能力和速度是有所提升的;
  3. “无障碍” 和 “公平” 的概念被很早提及并贯穿全课程。我一直以为只有比较成熟的设计师或产品才会考虑到这些,但这些概念在课程中很早就被提及了,而且是反复提及。这触动了我,并真正地影响到了我的工作;
  4. 提供了全面且周到的指引帮助设计师准备作品集/简历/面试。这方面内容他们写得很细,告诉我们作品集里应该包含哪些,针对不同面试阶段所做的准备等。里面写到的东西我很有共鸣,因为我在找工作的时候也会去思考这些细节。
深绿色背景的宽幅 Banner,中间白色大字“新的概念”。

新的概念

工作这几年,我一直会尝试从更多不同的维度来思考和扩展原有的设计边界,做到这点需要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这里分享下我在课程里了解到的一些新概念,以及我的理解。

Affinity diagram 亲和图

这是一种组织数据的方法。从不同的反馈和数据中整理出他们的相似之处和关系。亲和图可以用在不同的设计阶段,比如在头脑风暴中,或者收集到用户反馈后,这里以后者为例子。

具体做法是在收集好一批用户反馈后,将每一个原始反馈浓缩成一句话,写在便利贴上并将它们都贴在白板上(当然,也可以用在线工具如 Figma 完成)。然后团队成员一起看这些内容,将提到相似概念/问题/需求的便利贴放在一起,并给这一堆便利贴起个名字概括他们的共同点。

根据分组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趋势、痛点,了解到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为后续的洞察报告提供了依据。

最开始在课程里了解到这个方法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这与我两年前翻译的文章:【译文】我们如何重建 Shopify 的开发者文档 里提到的 “卡片分类法” 很像,都是将相似的卡片堆成一组,给该组命名,然后得出结论。

但卡片分类法里面 “分类” 的动作是由团队外部的人参与的,并且用于揭示用户的心智模型并为解决网站信息架构问题提供指引;而亲和图则是通过组织大量原始数据,告诉团队有哪些问题是用户关心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该概念在第四门课程的第三个模块中提及 (Conduct UX Research and Test Early Concepts — Module 3 — Gather, organize, and reflect on data)

Digital literacy 数字素养

这个概念大意是指人们对于数字产品、网络来获取信息、交流和创造内容的能力。比如一些年长的人、生活在网络没那么普及的环境中的人,他们对于使用电子设备和互联网就会有些障碍,理解功能和界面也会感到困难。而年轻人,特别是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则对这些就比较熟悉,各种新软件、新概念都能很快上手。

课程中对这个概念并没有展开太多,主要是提醒我们作为设计师,要了解到我们的用户是谁。如果是一个面向较宽广的用户群体,最好考虑也到对电子设备和互联网没那么熟悉的人。包括在做可用性测试时,招募的参与者最好也考虑到这个因素。

*该概念在第一门课程的第二个模块中提及 (Foundations of User Experience (UX) Design — Module 2 — Get to know the user)

Deceptive pattern 欺诈性设计模式

指的是一种设计方法:通过设计去诱导用户去做一些本来不想做的事情,或购买本来不想买的东西。

在课程中,明确指出这是不道德的事情,不是好的做法。一旦用户认为自己陷入了欺诈性设计模式当中,公司将会失去用户的尊重和信任。课程中列举了一些例子,我可以拿几个有意思的的分享出来。

  1. Confirmshaming (羞辱性确认): 让用户对自己作出的决定感到愧疚。比如一个新闻网站的订阅按钮,文案里原本可以写 “立即订阅 / 不了,谢谢”,但为了操纵用户的情绪,文案写上 “立即订阅 / 不了,我不关心身边的事情”。
  2. Urgency (急迫性): 引诱用户在 “有限的时间内” 作出决定。比如电商网站里给你送了一张仅限当天使用的优惠券,促使你赶紧付钱消费。课程里指出并重点不是限时促销这件事情,而是在这过程中给用户增加了消费的压力。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在曝光公司的促销活动的情况下,尽量避免操纵用户情绪。
  3. Scarcity (稀缺性): 使用户感受到这件商品非常稀缺。比如一个弹窗推送或明显的广告写着 “商品仅剩 5 件”。课程中建议设计师聚焦于怎么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该产品,而不是利用设计促使他们进行冲动型消费。

有意思的是这几种 “欺诈性设计模式” 在咱们国内电商环境中太常见了,以至于没有这些反而感觉不正常。

看起来这是国内外文化的差异的一种体现。在国内的环境中丝毫不会避讳这些东西,反而设计、产品、运营都会一起构思怎么做才能更好地 “诱导” 用户做某些事情。甚至还会在内部复盘、分享,看看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继续改进。

2018 年,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面向消费者的电商公司里做 UI 设计师,经常要在界面上做出 “领取优惠券”、“秒杀价剩余 N 小时” 和礼包、金币满天飞的插画等设计,正正是因为自己不喜欢做这种设计,之后才转向了更注重 UX设计的做 B 端、SaaS 行业。

虽然自己本身是一点都不喜欢这种设计方式,但这似乎能实打实地帮助到公司获取收入。公司有一份好的收入,大家的工作才能稳定。似乎陷入了一个无法走出的循环 —— 明知道这种设计方式是不对的,是有诱导性质且给用户带来烦扰的,但又不得不继续做,并想办法做得更好。

*该概念在第三门课程的第三个模块中提及 (Build Wireframes and Low-Fidelity Prototypes — Module 3 — Understand ethical and inclusive design)

Biases 偏见

课程里着重介绍了一个叫做 “隐性偏见 (implicit bias)” 的概念。“隐性偏见” 指的是我们潜意识里有一种态度或偏见,影响了我们对某一群体的理解或决定。

比如一个餐厅老板收到两份简历,求职者 A 是一个二十多岁的毕业生,没有餐饮行业经验;而求职者 B 则是一个 50 多岁的人,有 30 多年餐饮行业经验。但最终老板选择了求职者 A,因为他认为年轻人的体力更好,做事情会比 50 多岁的人要快。这就是一个 “隐性偏见” 的例子。

课程中还介绍了其他几种偏见,这里也分享一些我觉得有意思的:

  1. Confirmation bias (确认偏见)。指的是人们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想法的证据。甚至尝试以更贴近自己预想结果的方式来解释数据;
  2. Friendliness bias (友善偏见)。指的是为了令其他人满意,受访者更倾向于做出访问者希望得到的答案或者做出积极评价。通常发生在可用性测试当中,受访者觉得说出真实答案或负面情绪的答案会被认为冒犯和不友善,不将自己的真正想法说出来;
  3. False-consensus bias (错误共识偏见)。指的是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观点或行为比实际情况更广泛地被认同,并且觉得其他人的观点或意见是被少数人接受的。比如一个人很乐观主义,就会认为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乐观主义;设计师能够很轻松地理解自己设计出来的图标、图像含义,就会认为其他用户也能轻易理解。

学到这里的时候我似乎被当头一棒,我似乎对里面提到的不少偏见都有共鸣,并且自己从来没意识到有这么一回事。总的来说,课程希望我们认识这些偏见,然后提供方法教我们怎么避免这些偏见。

以上列举了几个我在课程里了解到在日常工作中不怎么接触到的概念。可以看出来做一名 UX 设计师似乎得有宽广的知识背景,比如设计、人文、心理、社会学等等。通过这门课程,我觉得我对心理学产生了一些兴趣。

* 该概念在第三门课程的第三个模块中提及 (Build Wireframes and Low-Fidelity Prototypes — Module 3 — Understand ethical and inclusive design)

深绿色背景的宽幅 Banner,中间白色大字”听力、阅读能力”。

听力、阅读能力

课程里面的听力和阅读材料实在是太多了,基本上是一节视频课程,搭配一篇的阅读,如果有其他可以衍生出来的知识点,甚至会多篇阅读。

里面绝大多数老师都是美式口音,语速有刻意地减慢,我听着很舒适,绝大部分情况下不用看字幕。只是到了一些包含大量从句的长句子或新概念时可能会需要倒退一下多听几遍,再听不懂就会开字幕来看。

值得一提的是,里面有大量的行业术语,有很多我在国内日常工作中的用到的设计方法/流程等,这里都有出现到。作为学习者,我自己有做一个表格,把值得记录下来的表达方式都记下来,比如:

  1. Above the fold 指的是在首屏(不用滚动)就能看到的内容;
  2. Deliverable 设计的交付物;
  3. Digital real estate 大概是指视窗范围或可供设计师发挥的空间尺寸;
  4. Firm parameters 指一些设计过程中的限制,如时间,项目资源和预算等…

我觉得积累这种行业词汇有一个宝贵之处是,它的表达很地道,用通用的翻译软件是做不到的。这对我阅读设计经验文章,或者自己用英文写设计博客很有帮助。

深绿色背景的宽幅 Banner,中间白色大字”无障碍和公平”。

无障碍和公平

无障碍

课程中介绍了几种辅助技术 (Assistive Technology),如颜色模式、语音控制、Switch 设备和屏幕阅读器等帮助身体有障碍的人们更好地使用我们的产品。课程强调即便是健全人,或者认为自己是健全人的群体,也有可能会用到这些辅助技术。课程建议我们在设计的全流程都考虑这些因素。具体的做法,比如:

  1. 支持多种色彩模式。如亮色/暗色模式,支持增强对比度和减弱透明度等效果;
  2. 提供语音控制支持。允许用户通过声音来导航和与界面上的元素交互。另外,里面提到有个概念叫做 “VUI”;
  3. 支持一种叫做 “Switch” 的设备。这是一种代替键盘、鼠标或手指等常见输入方式的设备,通常只有一个按钮。用户就是通过一个按钮来实现浏览网页、输入文字等日常操作的;
  4. 支持屏幕阅读器。确保人们可以在看不见屏幕的情况下也能获取到主要内容。课程建议我们给图片添加替代文字,或者给按钮等控件加上合适的标签,并且留意元素的聚焦顺序。

这里分享一个在这方面有所体现的网站:HubSpot.com

这个网站提供了强对比的色彩模式,在顶部导航栏里有开关可以切换。同时也支持减弱动画的效果,如果我的设备在系统设置里设置了减弱动画,这个网站的大部份动效都会被移除。

公平

课程中介绍了一个概念叫做 “以公平为中心的设计” (equity-focused design),并厘清了 “平等” 和 “公平” 这两个概念:

  • 平等是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机会和支持,即每个人都拿到了同样的东西;
  • 公平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而提供不同的机会和支持,最终大家都能有相同的结果。

课程中指明,面向 “公平” 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所有种族、性别、能力,特别是一些曾经被忽视和排除的群体

他们以一个问卷问题作为例子:在收集受试者的性别信息时,如果只提供三个选项:“男”、“女” 和 “其他” 是不够的。如果想要更包容和公平我们应该提供:“男”、“女”、“非常规性别”、“非二元性别” 和 “请填写”。后者通过提供非传统性别选项和自定义选项,关注到了那些可能在传统问卷调查中被边缘化的群体。试图平衡不同群体间的表达机会,确保他们的声音被平等对待和听见。

从这门课程里我正面感受到了来自西方文化差异。实际上我不是很想太深入学这里面的门道,主要是我没法判断他们这种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我有时候会认为这是在闲着没事干,有时候又认为我们身边确实也会有这种非传统性别的人,他们或许真的需要被 “平等对待”。

学到这里时,刚好公司的工作中有机会可以让我在设计中加入对无障碍的考量,我便抓紧机会在公司实施了一番。如果我的计划落地成功,我也会在这里分享出来的。

*该概念在第一门课程的第二个模块中提及 (Foundations of User Experience (UX) Design — Module 2 — Get to know the user)

深绿色背景的宽幅 Banner,中间白色大字”求职指引”。

求职指引

最后一课老师教授了我们怎么做作品集、一份作品集里要包含哪些东西、面试的流程、怎么准备面试等。

课程里讲述的都是西方世界的职场规则,有些未必在国内职场适用,比如:

  1. 比如他会提到设计师应该有一个自己的个人网站,里面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作品。但在国内大家似乎更喜欢将作品传上平台提高曝光度,比如站酷UI 中国
  2. 他会教我们怎么建立自己在互联网上的形象并通过 LinkedIn 去做 Networking。但似乎在国内的职场上没有这一步,身边的人多数都是直接在网站上投简历,或者有少量的人是熟人内推进去的;
  3. 里面有教我们怎么应对小组面试。我这几年在国内面试了大大小小公司,没试过有小组面试的情况,说明小组面试在我们的行业内不是特别流行。

印象比较深的是在课程里他提到了对于面试的准备,以及面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课程里说得真的挺细的,比如:

  1. 面试前要了解好公司所做的业务,清楚自己为什么适合去那家公司;
  2. 提前准备好一些常用的问题,比如个人介绍、个人优势以及介绍设计案例等;
  3. 学会用 STAR 法则回答困难的问题,在面试前提前练习好;
  4. 根据面试官身份来改变面试的侧重点和要提问的问题,需要体现出自身的专业性;
  5. 面试时可能会有现场测试题。所以我们要练习好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的能力,也要有界定清楚问题的能力(因为有时候面试官特意给出很模糊的问题)

有时候刚看看到课程里提到的方法和技巧,正好是我有用过的,我会感到有共鸣,觉得自己的方向是对的。

另外,课程里还有教我们如果想走自由职业,要遵循怎么样的步骤。写得还比较详细,我这里列举几点:

  1. 明确目标用户是哪些群体,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自己的服务;
  2. 了解自己的竞争对手,看看有没有东西是他们提供不了而自己是可以的;
  3. 通过参加线上推广、线下活动、熟人推荐等方式推销自己的服务和建立口碑;
  4. 计算开支,合理定价,并且制定财务计划 —— 构思第一个月、第六个月或第一年自己的财物状况是怎样的。

*该内容在第七门课程的第三个模块中提及 (Design a User Experience for Social Good & Prepare for Jobs — Module 3)

总结

以上就是我这两个月以来在 Coursera 平台里学习 Google UX 课程的一些收获。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一门课程,即便不是所有内容都能在日常工作中应用,但至少知道在地球里的另一个世界,那边的设计师他们的思考习惯、职场文化是怎样的。

我很推荐看到这里的设计师们去这门课程 Google UX Desig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e 里瞧瞧,相信大部份人都是有收获的。收费不是很贵,是按月来收费。每个月 49 美刀,工作党每天抽点时间来看,一般 2~3 个月都能完成了。

事情按照预期发展,五一假期结束了这门课程,下半年又可以开始捣鼓另一件事情了。

PageSpeed:来自谷歌的服务器终极加速神器

By: 胡中元
23 March 2017 at 23:40

今晚给服务器装上了一个神器:PageSpeed,事实上这是一个 Nginx 的模块,使用它需要重新编译 Nginx,于是我顺便也将 Nginx 更新到了最新稳定版。最终效果相当给力,网站加速效果很好。心里非常的激动。

网站加速

给网站加速,请问有多少种方法?

压缩 JS、CSS,雪碧图,前端静态资源缓存,gzip,合并请求。。。

这些方法要多少有多少,作为一名合格的 web 开发人员,能在我服务器上运用的技术我都给运用上了。在开发前端页面时,各种强大的插件来保障资源的有效压缩。

不过,这始终还得让开发者来进行这样的工作,不开心~ :(

而 PageSpeed 就是这么的一个工具: 在服务器端安装之后,自动对用户请求的 HTML 页面进行语义化分析,智能的为其进行加速,加速途径涵盖了我能想到的一切~

图片所示的功能仅为部分

使用原因

WebP 是 Google 在 2010 年发布的一种新型图片格式,支持无损和有损压缩。在无损压缩方面,同质量的 WebP 图片比 PNG 的体积小 26%,而在有损压缩方面,同质量的 WebP 图片比 JPEG 小 25-34%。WebP 在不降低图片质量的同时,减少了约三分之一的体积。详细可参考谷歌官方

哎呀,又是谷歌?!是的,我现在越来越喜欢这家公司了,非常酷。

我对 webp 是挺有兴趣的,因为图片一直都是流量的大头,降低了图片体积直接能影响到页面的加载速度。于是最开始,我是在寻找 WordPress 中别人开发的相关插件,可惜并没能找到合适的。

寻找中,我变找到了 PageSpeed,我勒个去,太强大了!作为一个 Nginx 模块,可以通过分析请求头,对支持 webp 的现代浏览器返回转换后的 webp 图片,而其他浏览器则依旧使用 jpg 等旧格式,太符合我的要求了~!

重新编译安装

跟随着教程 https://modpagespeed.com/doc/build_ngx_pagespeed_from_source 将 Nginx 重新编译了一遍,顺便将服务器中的旧版 Nginx 给更新到了 v1.10.3。

要说麻烦的话,那就是由于服务器运行在阿里云机房中,不能运行翻墙软件,谷歌的某个依赖库下载不下来。

另外在配置的时候,对于 HTTPS 也需要进行额外的适配,因为就算作为 Nginx 的模块,也是不能直接读取 HTTPS 协议下的内容的。

效果展示

PageSpeed 这个可爱的模块已经完全担当了服务器 Nginx 端的缓存控制角色,对于 jpg 转 webp 这样的耗时操作会在后台自动执行,下一次相同的请求过来时才会命中缓存,相当的给力!

顺便值得一说的是我的网站使用的是 HTTP/2 协议,速度当然比 20 年前的 HTTP/1.1 要更快啦!

上面的图可以看到,网页中原本的 jpg 资源已经被自动转换为 webp,而这一切都是自动的。

超开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