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Yesterday — 16 October 2025Main stream

就叫熊太行也行|虽然无缘诺贝尔奖,但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了呀

16 October 2025 at 17:56

file

我就喜欢这种大报的文章。

特别大气。

拿没拿洋奖,都不是定义中国发展水平的指标

这是一篇力量批判诺贝尔奖的檄文,把诺贝尔奖的各种短处,全都给讲了个底掉。

尤其是你看下面这一段:

image

什么意思?

虽然我们没有诺贝尔奖,但是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了,别的地方我们很厉害。

这个话术,我们生活中一定要学。

CDT 档案卡
标题:虽然无缘诺贝尔奖,但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了呀
作者:熊太行
发表日期:2025.10.16
来源:微信公众号“就叫熊太行也行”
主题归类:诺贝尔奖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比如你是一个学术青椒,大学说要让你非升即走,嫌你C刊发得少,你就可以拿起一张大报甩在他脸上:

“我这种工作方式,虽然与发C刊无缘,但毫无疑问,为学校食堂的伙食改善提供了长足动力啊!”

比如你是一个外卖员,把饭送错了,客户打电话批评你,你就可以拿起一张大报甩在他脸上:

“我这种工作方式,虽然没有让你吃上饭,但我在短期内送了更多单,为全国配送业的改进提供了长足动力了啊!”

比如你是一个高考考生,280分,家长暴怒,你就可以拿起一张大报甩在他脸上:

“我这种学习方式,虽然上不成985,但我集中力量办大事,去上大专可以早一年参加工作了啊!”

比如你是中国男足,小组赛垫底,球迷暴怒,你就拿起一张大报甩在他脸上:

“我们这种踢球方式,虽然看起来无缘大力神杯,但我们增加了亚洲球队的自信心了呀。”

你看,如果你有了这种“转进”的逻辑,你永远都不会输了。

诺贝尔奖奖的是什么?

1.基础科学的发现和突破,他奖的不是制造者,更不是模仿者。

2.对全人类有用的进步。

屠呦呦教授发现合成青蒿素,这东西能治疟疾,亚非拉的穷兄弟因此少死了很多人,符合以上两个条件,所以她能得诺贝尔奖。

合成牛胰岛素为什么不行?因为胰岛素不是你发现的,你只是合成了有体外活性的牛胰岛素而已。

造原子弹的人为什么不能得诺贝尔奖?因为制造一种在外国已经有了的东西,不是基础科学的突破。

诺贝尔奖是诺贝尔设立的,他遗嘱里说给谁就给谁,他自己造炸药,觉得罪孽深重,把钱都捐了,就希望这个奖是服务人类的奖,不想给造武器的人,后人遵循他的遗嘱,并没有错。

这就是为什么奥本海默没有拿奖,费米虽然有诺贝尔奖,但他是1938年获奖的,成果是量子力学方面的奖项,他拿奖也不是因为在奥本海默团队里工作拿的。

德国的海森堡得诺奖更早,也是量子力学方面的成就——没有人会因为研究那个大炸弹得诺贝尔奖。

想要颁奖给搞原子弹的功勋科学家,自己国家设立一个就可以了,不用去幻想国外的奖项,样人笑话。

image

image

image

《性爱狂想曲》里,北野武演一个发明了隐身人技术的科学家,想要得诺贝尔奖,但因为实验者格调低下,只想偷看女浴室,试验失败了。

但是,现在的自然科学界,诺奖就是金标准,国内各大学招人才,别管有没有,一定要给一个政策,诺奖得主来了,我们给出什么条件,大专、职业学院都会写上这一条。

诺奖的自然科学获奖者人数,代表的就是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得奖者少,拼命赶上就可以了。

非要说“这东西没意思,不重要”,然后用一堆技术领域,甚至基建领域的成就去证明“我们其实也很厉害”。

这不还是“地大物博、勤劳勇敢、能歌善舞”那套嗑么,一无所长就说自己人好。

这就不是实事求是了。

诺贝尔奖重要不重要?

大报说不重要。

科学技术重要不重要?

数理化和外语,对你的孩子很重要。

抓紧了车,不要被甩下来。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拨号上网尘封往事:当三个聋哑人,向巨头发起革命

By: 杜晨
31 August 2025 at 11:18

美国老牌互联网企业 AOL(美国在线)宣布,到今年 9 月底,拨号上网服务将要寿终正寝。

一个「早已落幕」的时代,又「正式谢幕」了一次。这感觉,像是把死人从坟里刨出来再开一次追悼会。

如果按 1989 年美国正式商用来算的话,我跟拨号上网还是同岁。也许正是这种同龄人的情分,我在听到这个消息时,心中竟有几分感伤。

记忆中和拨号上网有关的最深刻片段,发生在 2003 年的夏天。奶奶从老家过来照顾我,我爸下午三点必从单位打一个电话,问我是否做完了当天的暑假作业。然而有那么几天,电话却陷入了一种沉默。

原因再简单不过,因为我在用我爸的 IBM ThinkPad 笔记本,熟练地插上电话线,拨号上网,打开迅雷,下载《哈利·波特》PC 版,顺便登陆新浪聊天室。

那个游戏究竟下载了多久,我已经记不清了,但至今仍能清晰地回想起,有天他下班回来暴揍了我一顿。

年少单纯偶尔幼稚的我,总以为能瞒天过海,后来才明白,我爸打电话时一直占线,而我奶奶明明一整天都没打过电话。

 

当时,国内已经开始普及 ADSL,但我爸「该花花,该省省」:电脑买的 IBM ThinkPad(求了他很久才买了支鼠标,我不想用小红点玩游戏); 后来我上大学,201 卡魔兽玩得飞起。但在我记忆中,家里的上网直到多年以后,才升级成宽带。如果不是因为谷歌、YouTube、百度 MP3 和魔兽这些诱惑,我们家的拨号上网没准能用 20 年。

真别以为我在开玩笑:要不是前几天 AOL 悄然发了个公告,我绝对想不到,有「数以千计」规模的用户,居然至今还在拨号上网。

如同条件反射一样,我开始搜索和拨号上网有关的资料,试图平息汹涌而来的怀旧感。令我意外的是,我还真发现了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正如「拨号上网已然存在」这件事本身一样,这个故事恐怕也会让你感到意外。

一群失聪者,决定用声音做「网上邻居」

对于资深网民而言,拨号上网的「拨号音」绝对是挥之不去的记忆。它听上去嘈杂刺耳,背后却蕴含着精确的技术逻辑。

原理其实并不复杂:数字信息 (digital) 是 0 和 1,电话线却是模拟 (analog) 线路,你的电脑无法直接理解模拟信号。因此,调制解调器承担翻译的责任,把 0 和 1 转换成模拟音频,通过电话线传输。

而那个拨号音,其实就是你的电脑和远端的另一台电脑之间,用声音在「拉通对齐」。你听到的是线路测试,以及协议协商的过程。拨号音结束,连接建立完成,网络世界的大门才对你敞开。

从本质上说,拨号上网是用一种电话线传输「声音」来实现网络链接的方式。

但我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深埋在历史深处,令人难以置信的真实故事:

调制解调器的诞生和普及,竟然与聋哑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群听不见声音的人,在拨号上网技术商用化的早期,做出了至关重要却又被世人遗忘的贡献。

听力障碍者罗伯特·维特布莱希特 (Robert Weitbrecht),15 岁那年在学校里自己动手从零开始,组装了一台短波无线电。

这件事上了报纸:一个听不见声音的孩子,却在捣鼓收音机,多么富有戏剧感和创新性的新闻。

60 年代,维特布莱希特成为了一名物理学家,在斯坦福研究院(后来声名卓著的 SRI International)工作。

他对失聪者难以正常使用电话这件事深感愤懑,因此一直在研究如何用电话线传输数字信息。

通常,听力障碍者占总人口 8-10% 左右。但在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和加拿大两国总共有 8500 万部电话,却只有不到 1% 能够被聋人使用。当时,聋人打电话重度依赖听力正常的配偶、子女,甚至邻居。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科技进步了,却因为缺乏包容性/无障碍设计,反而制造出技术鸿沟。要知道,那时候电话已经问世将近一个世纪了。

起初,维特布莱希特想要将电传打字机 (teletype) 直接连到电话线上。电传打字机是个电报时代的遗物,也曾作为早期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在维特布莱希特的想象里,聋人之间可以通过电传打字机互相「拍电报」。电话的声音他们听不到,但声音可以被转换成电信号,通过电话线来传输文字数据。

问题在于,当时的贝尔公司 (AT&T) 几乎完全垄断了美国电话市场。任何在电话线上传输非语音信号的设备,都被贝尔视为「外来/违法行为」,严格禁止接入,违者轻则切断电话,重则对簿公堂。

维特布莱希特一度以为电话线这条路走到了死胡同,准备改用他更熟悉的短波无线电。

转机出现在一封来信中。写信人是加州帕萨迪纳的牙科医生詹姆斯·马斯特斯 (James Marsters)。他在信中倾诉,自己每次打电话都要依赖他人代为接听、转述,再通过读唇语理解内容,这个过程让他倍感煎熬。但他也用过电传打字机,深信这个东西就是最理想的通讯设备,希望维特布莱希特坚持走电传打字机的路线。

电传打字机

电传打字机

二人不谋而合。但贝尔这座大山仍然横亘在前。如何让聋哑人能够通过电话线进行文字通信,同时又不触碰巨头的敏感神经?

1963 年,突破终于到来。维特布莱希特开发出了一种颇具想象力的方案:一个声学耦合器,外观像是一个装着橡胶杯的怪异盒子。工作原理是把电话听筒放入橡胶杯,将电传打字机发出的脉冲信号转化为声音(调制),再将电话听筒中的声音转换回电脉冲(解调)。

从表面上看,你还是在「打电话」,只是电话里说的不是「人话」。

在不违反贝尔公司霸王条款的前提下,维特布莱希特和马斯特斯成功用电话线搭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私人电报」线路。

老网民可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不就是传真,甚至是后来的拨号上网的雏形吗?

声学耦合器

声学耦合器

虽然这个方案充满想象力,但迂回策略不无代价:数据必须经过数字-声音-电流-声音-数字的多重转换,每一次转换都意味着信号衰减。

即便如此,对于聋哑人而言也已够用:维特布莱希特和马斯特斯之间,终于可以通过电话线,实现近乎实时的异步文字对话。至于传输速度,一开始还没那么快,稳定版本可以勉强达到 300 波特,约合 400 字/分钟。

这个由纯粹的爱好者手搓出来的方案,打破了电话对于聋哑人将近一个世纪的壁垒。

被后世所熟知的调制解调器,其核心正是声学耦合器。维特布莱希特并非调制解调器的发明者。但他捣鼓出的这套东西,为调制解调器的大众普及,以及后来拨号上网的兴起,奠定了重要的认知基础。

稍微扯个题外话:即便你没用过拨号上网,也可能用过维特布莱希特开发的声学耦合器技术……

零几年那会儿,电视台上有一种「互动点播」的节目特别流行:你可以拨打热线电话,用数字键盘点播动画片、歌曲 MV,甚至还能玩一些古早的游戏,比如《俄罗斯方块》和《恶魔城》——堪称最早的「云游戏」。

这类节目的工作原理,就是电视台那边有一个耦合器,接收你的按键脉冲,转化为「向左」、「向右」、「翻转」、「攻击」这样的控制命令。

为什么我会清楚地记得这玩意儿?因为文章开头的那个故事,不是我第一次因为偷用电话挨揍……

外国电视台的点播游戏节目

外国电视台的点播游戏节目

三个聋儿子,挑战「贝尔妈妈」

回到故事的主角。

维特布莱希特和马斯特斯准备把这项技术商业化,另一名伙伴带资进组:安德鲁·萨克斯 (Andrew Saks),美国百货巨头 Saks 5th Avenue 的家族成员,同样患有听力障碍。三人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APCOM (Applied Communications),开始量产声学耦合器,试图说服贝尔公司才拿这项技术。

但他们很快就陷入了一个我们今天再熟悉不过的剧本:一旦创新产物走向商业化,对大公司和监管者发起挑战,便会立刻遭到抵制。既得利益者,本质永远是反创新。

在美国,贝尔公司被形象地称为「贝尔妈妈」(Ma Bell),因为它从 19 世纪 70 年代一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的整整一百年间,对全美电话业务以及美国人通讯方式,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

APCOM 试图和贝尔讲道理,大打聋哑人权益牌。但那个年代的资本不讲 DEI 的故事。无论团队如何游说,贝尔仍然坚持此前的立场:禁止任何未经公司许可的非授权设备连接电话线路。不仅对 APCOM 的产品无甚兴趣,贝尔也不愿意出售设备给 APCOM 用于研发和产品优化。

这种抵制,其实和包容性/无障碍毫无关系。不需要贝尔的技术专家或咨询公司的商业天才,就连你我一眼都能看出来:这个基于电传打字机和声音耦合器的全新通讯方式,必将对传统电话——贝尔公司的基本盘,产生巨大冲击。

运营商对革命性通讯技术的抵制,在十多年前我们也见识过:中美韩等国运营商,曾经想方设法延缓 FaceTime/iMessage/QQ/米聊/微信/Kakao/Line 的普及,甚至不惜完全「封杀」。这样来看,贝尔只是将 APCOM 拒之门外,没有赶尽杀绝,还算是相当温和了。

至于监管机构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 (FCC),对 APCOM 同样没什么好脸色,初期基本没提供任何实质性帮助。这倒并不让人意外,毕竟自成立以来,FCC 就和电信运营商沆瀣一气。这个情况持续至今,甚至有人戏称,FCC 和 Verizon/AT&T 等运营商,其实是「一套班子,两套牌子」。

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大楼入口

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大楼入口

但巨头的反制,恐怕不如民间的质疑更让 APCOM 心寒:连聋哑人群体内部都分成了好几派,围绕「聋哑人的电信工具究竟该用手语还是唇语」吵得不可开交。而这些争论,很大程度上与 APCOM 试图推行的声学耦合技术没什么关系。

APCOM 自身的工作也无甚成效。公司成立的头几年,创始人的时间、精力、金钱,大部分都消耗在政治游说甚至示威活动上;真正用于推进技术和产品开发的,少之又少。

直到 1968 年,FCC 才终于听到了聋哑人微弱的声音,给 APCOM 亮了绿灯,要求贝尔公司准许声学耦合器设备接入到电话线路中。

然而,APCOM 并没有因此「一飞冲天」,而是在冥冥之中选择了一条更「胆小」的道路:获得贝尔的入网许可后,继续聚焦开发面向聋哑人的通讯产品,并未涉足主流市场。

昂贵又笨重的电传打字机,到了今天已经变成了一台特殊电话座机——只是多一个更大的液晶显示屏。

在市场最鼎盛的时期,APCOM 及其衍生机构(TDI、CapTel 等)的终端用户数量,大约在几万到几十万台之间。

早期的 Miniprint 425 聋人电传打字机,基础是一个机械键盘,顶端有一组声学耦合器碗口,把电话听筒放在上面即可通讯。

早期的 Miniprint 425 聋人电传打字机,基础是一个机械键盘,顶端有一组声学耦合器碗口,把电话听筒放在上面即可通讯。

目前在售的 CapTel 840PLUS 型号聋人电话,支持常规电话线,无需互联网。CapTel 公司的其他机型均需要高速互联网。

目前在售的 CapTel 840PLUS 型号聋人电话,支持常规电话线,无需互联网。CapTel 公司的其他机型均需要高速互联网。

随着政策的松动,众多科技公司开始开发调制解调器,无形间加速了拨号上网的问世。连 AT&T 都成为了美国最大的调制解调器生产销售商。而这些产品的原型,正是 APCOM 的声学耦合器。

80年代,杜克大学的两位学生基于 UNIX 开发了 Usenet,用户可以通过电话拨号接入当时的一些公共网络; 90 年代,拨号上网还未站稳脚跟,就被 DSL 宽带取而代之;此后,互联网终于普及,大批商业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书写了今天的全球互联网格局。

APCOM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错过了所有这些激动人心的互联网浪潮事件。反倒是 AT&T 走出美国冲向世界,今天已成为欧美市场最大的电信运营商,几乎没有之一。

Usenet 群组 comp.text.tex 在 2004 年的一次对话

Usenet 群组 comp.text.tex 在 2004 年的一次对话

所以放个马后炮:APCOM 开发的声学耦合器,以及这家公司本身,其实比 Usenet、AOL、贝尔/AT&T 更有资格被称为「拨号上网」的真正先驱。

作为最早的「硅谷科技创业公司」之一,APCOM 的成立时间,比世人熟悉的「八叛逆」所创立的仙童半导体没晚几年。然而从今天的角度回望,APCOM 在 1968 年取得的那次重大胜利,却未能演绎出一个足以为硅谷科技界津津乐道的传奇。

当然,拨号上网本身也没有存世太久——尽管它确实给最早一批「互联网原住民」留下了至今难忘的会议。

也许时间就是如此,总会有一些故事弧光,一瞬即逝,被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压过、掩埋、遗忘。

维特布莱希特展示他的电传打字机

维特布莱希特展示他的电传打字机

但历史的巧妙之处,在于发生过的总会留下蛛丝马迹。

APCOM 这群人,用电传打字机所做的这些早期尝试,在我们今天常用的计算机系统功能里,仍然残存着一些微妙的痕迹。如果你正好是个程序员,可能早就注意到了:

  • 操作文件系统、写代码、连接服务器的时候,你肯定经常用到终端 (terminal)
  • 终端的全名,其实是终端模拟器——问题是它模拟了什么?
  • 以前的人们,管终端叫 tty
  • tty 也是 UNIX 及其衍生系统里的一个可用命令
  • tty 的全称,就是 teletype 电传打字机
  • 这个典故,源于早年的计算机没有显示屏,工程师们用电传打字机与之交互
  • 终端模拟器,模拟的其实就是电传打字机 tty。

——怎么样,是否从没想过,你每天都在使用的终端背后,竟然隐藏着半个世纪前,三个聋哑人与电信垄断巨头抗争的故事?


最后,如果这个故事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的话,我想应该是:

不要忽视无障碍设计,你不知道它们藏着多么巨大的,改变世界的潜力。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 APCOM 这群「拨号上网先驱」的故事,我诚挚推荐本文的主要资料来源:

《我们自己的电话》(A Phone of Our Own: The Deaf Insurrection Against Ma Bell)

A Phone of Our Own《我们自己的电话》封面,作者 Harry G. Lang

A Phone of Our Own《我们自己的电话》封面,作者 Harry G. Lang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