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ida|一个公众号的倒掉

By: unknown
13 September 2024 at 02:25
CDT 档案卡
标题:一个公众号的倒掉
作者:ida
发表日期:2024.9.7
来源:豆瓣
主题归类:贞观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8月,阔别祖国六年之后,我和家人回国探亲。因为年幼的孩子不适应国内的炎热天气,我预先计划的游览项目基本上全部取消,改成在家吹空调趴窝。唯一的一次出门,就是21号去拜访“贞观”编辑部。

后来才知道,那一天,正巧是“贞观”被禁言的第一天。

约访是一个小小的夙愿。和那些动不动发十几,甚至几十篇文章的资深作者比较,我只能算是一个酱油党,这么多年里,总共就在那里发过三篇文章。但是,我一直很喜欢乃至很尊敬这个公号,理由很简单:他们是“有态度,有温度”的集体。

有态度的公号挺多,有温度的很少。

我在“贞观”发第一篇文章是在2017年。那年春节,也是带着孩子回国探亲。春节的西安灯会很著名,不可不看。一周之内,我们全家把城墙和大唐芙蓉园的灯会都看了。总体说来,我觉得城墙灯会的游览感受好过大唐芙蓉园的灯会。闲着也是闲着,回家之后,我从价格,管理和服务,友好程度,彩灯水准,景点标识清晰度,地理位置/交通难易程度,餐饮娱乐,厕所等方面对两个景点一一做了评测,并且打了分。熟悉古早bbs风格的同学可能发现了,这是bbs老用户常见的商家打分方式。这篇文章其实没啥营养,纯粹的个人感受。写完之后,一键发送,投给了贞观公号,然后就踏上了归途。

在阿姆斯特丹转机的时候无聊刷手机,发现邮箱里躺着一封邮件,说是这篇稿子被采用了,要我补充一些照片,所以,又从相册里挖了些照片发过去。来信的人自我介绍是“贞观”的主编,我们就这样建立了漫长而平淡的联系。

“贞观”的文章挺好看,但我不是每篇都看,忙起来好长一段时间不看。标题基本上是每一篇都浏览过的。它喜欢在别人仰望月亮的时候,低头捡拾地上的便士,为此使人分外觉得温暖。确实如后来的自剖文中所说,“贞观超过2/3的文章都来自于普通人的日常写作记述。他们向贞观投稿,讲述自己的日常生活所感所遇所思,这些内容大多立足于陕西、西安,作者也主要来自于陕西,或者与陕西有交集,文章风格各异,内容多元。创立贞观的出发点,是为普通人提供感知和记录真实生活的多元化写作表达平台,到现在投稿作者过万,刊发过文章的作者超过2000名。有些作者热爱写作,供稿较频繁,更多的陌生作者是觉得遇到值得记录的事,有感而发,进行投稿。”

也正因为这个创立和运营初心,“贞观”在陕西的读者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常常是一文既出,回复云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据说,很多陕西省和西安市的政府部门和官员非常关注“贞观”。

西安是旅游城市,文旅事大,“灯会”一文刊发之后引发了小小的影响。小道消息甚至言之凿凿地说,大唐芙蓉园的同志们读完不咋开心,为此,特地到某省级权威媒体发了一篇文章,表示自己棒棒哒(言下之意是“贞观”那篇文章是有人别有用心,恶意抹黑),这个回应思路实在非常经典,令人拍案叫绝。

“贞观”其实发过不少监督类稿件,当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部分监督类稿件不涉及重大问题,多半是和风细雨萌萌哒。记得有文博专业人士在“贞观”发文,对陕历博的展品说明牌内容挑刺,一条条分析,打脸打得“啪啪”响。那一次不用小道消息,我们也看出来了,陕历博的同志们读完也不咋开心,一些博物馆的员工甚至都不掩藏自己的身份,一哄而上,在留言区撕巴起来。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那抓头发、揪胡子的群殴场景,两个字概括:“爱看”。

我忘记后来的结果是怎么样了,好像陕历博领导重视了起来,表示要邀请专家全面排查改进工作。

领导都重视了,那必然是HE了——这简直是一定的。

然后,“贞观”继续挑刺,好像还顺手哔哔了别的博物馆。

又过了好几年,我又写了一篇欧洲动物园游览记发在了“贞观”。如果印象没错的话,那应该是他们的约稿。那段时间他们批了西安本地的动物园,约稿是为了进行比较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看“贞观”的文章乐趣之一是看读者留言。有的公号内容很有水平但留言很少,有的公号留言很多但是泥沙俱下。“贞观”是一个很好的平衡,读者留言很多水平比较高。文章在这里发表之后,只完成了一半的工作,是读者的留言把他们补齐。“动物园”一文的读者反响没有“灯会”一篇那么大,我记得不少人说这种比较有点强人所难,走都走不稳就不要想跑了。

第三篇文章就是在去年。因为帮朋友买了两台饺子机,我在朋友圈持续跟踪它们从河北邢台转运都柏林的路线,可能这个跟踪比较有意思,又被主编同学看到了,她又来约稿。我拖了一段时间,总算把一大堆琐碎的朋友圈文案整理了出来。他们把这篇稿件发在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开幕式的时机,引发了非常大的反响。可能因为角度新颖,读者好评如潮,后来又入选了“豆瓣”2023年度故事,并且被选入了《延河》新设立的“新大众文艺”专栏。

《延河》是这么表扬我们的:“充满真情实感,元气淋漓,可以看到新的时代,新的生活,也能看到新的问题,新的语言。它像《诗经》中的‘风’,来自广阔的大地和田野,他们的歌吟,他们的咏叹,真实自然,鲜活生动,历千年仍感动人心,有无穷的魅力。”

他们并且热烈赞美:“我们欢迎这样的作品!我们期待这样的文学!”

(照抄这么多表扬,主要是引用别人的话表扬自己,会显得自己虽然很谦虚,但实则很牛逼)

以上就是我和“贞观”浅浅的缘分。和这两天陆续发表回忆录的各路作者经历相比,可以说是不值一提。但是,从我被发表的文章题材可以看出,贞观并非以“追求爆款”为目标。他们更多看重的,是对于普通人生活的具体展现。

爱具体的人,关注具体的生活。

贞观创业八年半,绝大部分作者是普通人。他们在生活中或许因为一个契机,或许有了片刻空闲,把自己的半生凝结为一篇文章,因为表达的冲动,投给了这个公号,才铸就了贞观的厚度,深度和广度。大家写,大家评,“贞观”在本地深厚的影响力,是这么一点一滴培育起来的。

也会做适度的监督工作。有人开玩笑说,“贞观”暴露的问题,如果能被解决,很快就会解决。如果问题不能被解决,“贞观”很快就会被解决。

印象中,除了发文,“贞观”做过不少线下工作,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第一个是“西安温度”活动。

从2017年开始,贞观联合西咸新区完成了两季“西安温度”活动。他们组织青年设计师团队,无偿为街头巷尾的小店、摊贩乃至于普通人家进行设计改造。这个活动最少完成了20个作品。

来看看他们改造的一家旧书店。

img

img

还有这些:

img

img

另外一个,就是“黄河边的课堂”公益支教活动。

img

黄河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陕西,它从高原而下,流经渭南、延安、榆林等县市,总面积2.98万平方公里。在生态治理以及高质量发展的大题目之下,“贞观”选取了乡村教育/教育公平这个切口,20年初,邀请了包括学校、科技创业公司、上市公司、文化艺术机构、体育团队等多家顶级本土机构,100多名支教老师,历时半个月,沿着陕西境内的黄河流域,从延川永坪镇小学,到潼关秦东镇西北村小学,再到合阳县洽川镇中心小学,为黄河边的乡村孩子们带去了多样化的优质课程。

人民网当时的报道说,“每一站的第一堂课,都有专业老师来为学生们讲授黄河课,旨在让学生们了解自身生活的环境以及历史人文,从黄河的源头讲起,在带领学生们学习自己的家乡与黄河有关的内容……‘给乡村孩子们种下一颗理想的种子’。”

有这些机构参与了公益课程:陕西省小天鹅艺术团、西安梁家滩国际学校、曲江二小、西咸新区沣西一小、长安航空、长安竞技俱乐部、蓝岸新科技、斑斓绘本、第六镜科技、周二晚八点、西安云豹美式橄榄球俱乐部、领心思维、以琳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西北大学仲夏梦戏剧美育工作室、整个设计……

毫不保守地说,经由“贞观”的推动,我们的社会曾经变好了那么一点点。

那些温情的历史已经过去,这个历史上少见的炎热夏天,一直耕耘于中华大地一角的“贞观”,因为一篇文章,突然火遍全国。然后,背负了无数骂名。

“贞观”的创业者有传统媒体的背景,他们的专业性是不容置疑的。我认为,正因为长期关注普通人的故事,使得他们在面对这篇投稿的时候,没有充分地意识到它的危险。也就是说,从爆款文章出台的前后判断来说,他们轻敌了。

最初的失误,是在处理稿件的时候,信源标注不足。如一位朋友所说:“(最初的稿子)对事实陈述没有注明信源,比如‘毕业于211’,这是有办案人的信源的。如果在稿子中写,‘办案mj说,211’,这样就没有一点点失实。如果不想在稿子中注明信源,也可以在文章最后注释统一注明,就像今天这篇说明,想必就不会有封号的危险。”

在事实核查方面,他们的工作也有疏漏。朋友分析说:“殷鉴不远,这样的爆款文章如果处理不好,一定会被封号,因为太爆款了。比如说学校名字都搞错,如果我是编辑或者记者或者作者,得到了学校名,我也知道这个死者的真实姓名,那一定有很多种简单方式去验证这个信息的真伪,并且能够从死者的大学生活中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甚至可以摸到很多采访的旁证。至少只要做一点点,就能立刻证伪单方信源,所以,这难道不是一个写作者跟一个发布者应该去做的吗?尤其是一个严肃的发布者,而且我看一些采访,这个公号还是一向有志于做一个严肃的发布者的。可能在爆款的诱惑面前失去了理智,或者说,只是他们的常规做法以前不出事,只是因为没有找到真正的爆款。”

朋友早年间是很优秀的记者,后来上岸,关注具体的生活去了。我承认他说的都对,专业新闻媒体理应如此。但我还要说,“贞观”并非一个纯新闻媒体。如上文所言,他们更多的是一个表达的平台。他们没有能像处于风口浪尖上的新闻媒体那样,时刻张开利齿,竖起耳朵。

长期关注普通人的讲述,展现时间线模糊的生活,多少软化了他们的心态和技能,最终“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这都是马后炮。回到21号那天。

选择中午去,是因为我不想打扰他们下班之后的私人时间。但这也决定了,我不可能停留很长时间。

那段时间,西安热得要死。打上滴滴的瞬间,心情是很愉悦的。不仅仅因为脱离了育儿的负担,也因为要去见神交已久的老友。车子一路往东,我还在贞观的读者群里嘚瑟:“猜猜我要去哪里啊?”

车到旺座曲江,烈日炎炎中找到了办公楼。老友来接应,一路电梯,就到了编辑部。

那个时候,因为那篇文章,网络上众议汹汹,正沸反盈天。见面之前,我一直忐忑,感觉那个见面时机实在不是很好。在我的想象里,他们正在四面楚歌,焦头烂额。去之前我再三地问,“没问题吗?”“真的不会打扰你们吗?”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我依然不怎么放心。

出乎预料的是,编辑部非常安静。也许是因为午休,光线甚至有些暗。一个身材中等的男人匆匆走过,“这是陈锵!”于是我赶快拉住他,强行合了一张影。

陈锵是贞观的“头牌”之一,我这么说是有群众基础的。很多贞观的老粉说,一看到标题就知道这篇文章又是陈锵写的,因为他的文字带有浓烈的个人色彩和地域特色,所以圈粉无数。贴几个能搜到的文章标题:《在葫芦头店看到女顾客,该怎么办》,《本想去岐山看妲己蹦迪,却意外收获一个土味景区》,《穿着尼龙袜皮凉鞋的西安老头,值得你叫一声北北》,《在陕西吃了个锅盔,感觉像挨了秦始皇一个嘴锤》。

陈锵一点儿也不像他的文章中那样谈笑风生,反而显得有些拘谨。我觉得他是一个i人,只是逃走未遂才被迫留下了一张合影。

“贞观”其实有许多优秀作者,虽然不是人人多么像陈锵那么有辨识度,但他们的作品留下了更为深远的印记。以被《延河》选取的两篇文章为例,一篇叫《半坡天桥下的日结女工》,一篇叫《西安兴隆社区:被裹挟在高新区未来中心的魔幻现实》,都是目光沉降到社会底层的佳作。

img

img

在我的印象中,一二十年之前,这是传统的严肃媒体才会做的深度报道。现在严肃媒体死得七七八八了,“贞观”却一直在做,光这一点就让我肃然起敬了。

在编辑部中午留守的人当中,我和上文作者,汤加和铛铛匆匆见了一面。她们都是秀气文静的女孩子。

编辑部的门口有一个桌子,上面放了一些小摆件,里面有一个奇怪的纪念品:泰山石敢当。贞观的同学笑言:“是特地放在这里的……”

因为时间紧迫,吃了顿饭,又马不停蹄地去了位于曲江创意谷的贞观books。这里原来是晓书馆,后来归“贞观”所有,成为了一个俱乐部一样的活动空间。这里很有艺术感,空间感极佳。后来得知,这是日本建筑设计师藤本壮介以“知识森林”为概念营造出来的。

img

陈列的书也比较有特色。

我关注到有一块地方特别放置了陕西作家的书籍。也许是中午时间,人不多,在文创柜台逗留了一会儿,点了两杯咖啡。

img

“贞观”的同学介绍说,这实际上是一个会员制的图书馆,里面会有活动。记得马上举办的是江苏省昆剧院的昆曲“《1699.桃花扇》(施夏明、单雯)读本会”。美人在前令我非常心动,可惜因为家事羁绊,未能参加。

爆款文面世之初,很多老粉说,很高兴“贞观”能借这个机会出圈,没想到出圈之后却被围猎。这也是我此行最大的疑问:事情会怎么样?会不会导致最终封号?毕竟几年前某知名大v就是在如日中天的情况下,因为一篇虚构文章导致全盘被封杀。他们当时给我的感觉是始终保持谨慎乐观。读者群里的朋友们知道我在“贞观”纷纷转来问候,问他们感觉怎么样。“贞观”的同学带着一丝无奈说:“都这样了,还能咋地。”

因为是工作日午间,一切都非常匆匆,呆了两个多小时,就要离开了。一路又从贞观Books走回办公室。许多话,最终凝结成分别时的一句,“加油!”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随着年岁见长,每次回国见老朋友,我都会想起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滴滴平稳地离开了。看着前方的空旷道路,我回想着我们的对话:“能顶得住吗?”“没事。”

但现实是,有事。

后来才知道,我去的那一天,正好是“贞观”被禁言的第一天。关注者还能看到文章,没有关注的人已经搜不到这个号。一时议论四起。我和大多数人一起,依然抱有幻想,觉得它在小黑屋里呆一段时间还会出来。

有意思的是,有一位贞观的作者说,被禁言一周之后,贞观仍然给他发出了一笔稿费。

9月4号,半个月时间到了,“贞观”也该放了吧?然后,所有的人都看到这个结局:

“贞观”彻底地消失了。

“贞观”死了,这多少让人唏嘘。毕竟创业八年,背后的团队投入了很多。但是在如今文字媒体式微,短视频和直播风头甚劲的今天,对于这个团队来说,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脱离了旧的壳,也摆脱了桎梏,那就收拾行装,继续向前吧。

去编辑部的时候带去了自己的一本新作。现在看看,我在扉页的题词挺应景的。

img

理想不死。

心中有光的人终会重逢。

回见!

舆论札记|《贞观》封号不赖求证的媒体

7 September 2024 at 08:35

img

CDT 档案卡
标题:《贞观》封号不赖求证的媒体
作者:照相的宋师傅
发表日期:2024.9.6
来源:微信公众号“舆论札记”
主题归类:33岁外地女子独自死在出租屋
CDS收藏:时间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因刊发潦倒失意女子身死出租屋一文,公众号“贞观”被认为触犯了互联网规定云云,已被封号处理。尽管很多人不认同该篇稿件的编辑处理,但也对如此死亡方式感到心寒。在贞观之死的阴影中,自觉某些东西的漫长,想必是人之常情。

在围绕该篇网文的争论中,贞观博主曾有过数次简短的说明,中心意思都是它是个真实的故事,它也尽到了审核的义务,读者的反响或有过度阐释,但板子不能对打在贞观身上。坚持他的“真实”观,不认错,是贞观博主给人的印象。

在公号被封后的,贞观博主有写了长篇的说明文,拒绝咪蒙式虚构创作的标签,重申之前的观点:“事件经历真实存在”。在这篇说明文中,博主还提供了一些资料证据,佐证尽到了事实核查的义务。解释与自辩之间,颇多怨愤。

在看完8月至今的这些公号主的申辩文,尤其涉及到对事实核查的认知、信源的采用方式等关键问题,不揣冒昧地讲,贞观博主在在这一方面到底是外行。现在看来,对那篇网文的真实性争论,并非是事实核查的程度问题,实在是它的有无问题。

从所谓的贞观之死,现在导出一个流行的看法是:机构媒体对该篇网文事实部分的求证,导致了公号被封。贞观博主同样抱着这个意见,认为机构媒体以“局部细节虚假”否定了网文,从而招致了主管部门的雷霆打击。这些看法的出发点其实都是错的。

从贞观博主最新的编辑复盘过程看,我们一直认为存在争议的“事实核查”,实际上并未能有效展开。贞观博主所理解的事实核查,说白了是只要是警察(作者、派出所民警)说的他都信,只要是家人(父亲)讲的他都信,而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事实核查。

贞观博主强调他只稍微动了一下原稿,就凭借对作者的警察身份的无条件信任,以为做到了力所能及的“事实核查”,此处显示他对事实核查在文本上的留痕也是陌生的。简单来说,它对故事中涉及到的人物引语,竟然丝毫没有考虑其呈现方式。

当然,用诸如“派出所警察对我说”“她父亲告诉我”之类的引用方式,有可能会让这篇网文变得不那么流畅——但文本的流畅与否,与是否纠结引语出处的明置,最能说明编辑有没有事实核查意识及能力,但从贞观博主的长短篇申辩中看不到这点。

给人的感觉就是,贞观博主似乎并不理解事实核查的含义及专业做法,好像这个词是他在争议起来后才学到的新词,而他也只是将对信源的盲目信任移植到这个专业词汇下,以为这就是“事实核查”。哪怕支持他的人,似乎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贞观被封号后,有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观点,那就是把事实核查视作机构媒体的专有权力,自媒体不需要有,或者说可以潦草应付。可事实上,也有在事实核查上做得相当厉害的自媒体,比如刘虎的公号;同样也有事实核查做得很烂的机构媒体。

如果贞观博主真像他自辩的那样,敏于事实和真实,且该公号真像他说的那样每周有几十万的阅读量,恐怕会对该篇叠满BUFF的网文有所警惕,对它有更谨慎的编辑处理,而不是全然将事实核查的稳固建立在(文本无痕展示的)身份之上。

贞观博主强调公号为普通人的故事提供出口,好像只要够普通就万事大吉了,但它的遭遇再一次说明言论环境的不确定性。这里并不是说,只要做到了事实核查,就能确保公号的安全。表达的各种风险一直存在,事实核查不是也不可能是避险的唯一盾牌。

之前,希望机构媒体供应一篇人物特稿,并且也讲到供应的难度。现在看来,人物特稿的难产与贞观之死共享某些必然的背景。但凡理解这一点,都不会把机构媒体视作贞观的敌人,要它们因事实求证的举动而为贞观封号负责。

无论机构媒体还是自媒体,对求证的疏忽,并不总是带来风险。事实核查的门槛其实并非想象中那么高不可攀,非得某些授权才能去做或才能做到。实际上,事实核查不尽人意是常态,但事实核查的技术操作可以容纳这份不完美。

或许机构媒体和自媒体无法比肩事实核查的权限,但事实核查的教训是一致的。31年前,由通讯员供稿的一篇名为《袭警案》的虚假报道,让南方周末的事实核查程序尽数失守,虚假文章得以见报,引发严重后果,足见事实核查是公私媒体通用的自保工具。

在一个共享的广义上的表达局限下,真正具备事实核查意识的人,看到的是一个个构建世界的信息碎片,清楚知道质疑的必要与求真的限度,也了解舆论场中不无凶险的作者读者互动,定然不会扭曲真实性的概念,将力所不逮的挫败甩锅给临时定义的敌人。

【引用图已经艺术家秃头倔人授权】

唐师三百手|第一次课,讲到了被封号的贞观文章

5 September 2024 at 18:48
CDT 档案卡
标题:第一次课,讲到了被封号的贞观文章
作者:唐映红
发表日期:2024.9.5
来源:微信公众号“唐师三百手”
主题归类:贞观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file

新学期开学,上了一次课就被叫暂停。

被叫暂停的原因是高温天气。

星期一上午,给新一届两个班的学生上了“第一课”。按照惯例,第一次课都先不讲课程内容,而是讲课程学习的相关须知,包括五个部分:权利与权力、课程要求及标准、课堂行为规范、课程成绩的获得、师生共勉。

img

最后一部分,师生共勉,只有一张PPT,几句话。

img

共勉4条,其实也就是审辨式思维(以前叫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求。正常的教育应该是从小学阶段就训练学生区分事实和观点;训练学生保持质疑,不盲从,不轻信;训练学生保持智力诚实,等等。

之所以会在每个班第一次课与学生分享这4点共勉,因为台下那些18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此前的整个学涯基本上就没有接受过这样的告知和训练。别说审辨思维,他们的小学、初中、高中,恐怕连逻辑思维也没有被有意识地训练过。

在分享到第2条时,我举了一个例子:

前不久网络上热传西安某211大学毕业的33岁女生死在出租屋里,引发了舆论的热议。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关于这名女生是如何以及因何死亡的可核实事实披露,那么所有热传的观点和结论都不靠谱,保持质疑,不要轻信。

引发热议的某公众号文章,细节鲜活,讲得有鼻子有眼,带来上百万的流量,许多人都在转,都在议,但是没有任何可核实的基本事实支撑它的观点:女生究竟是怎么死的?这需要进行尸检,开展缜密的调查才能得出靠谱的结论。

如果真是饿死的,当然可以据此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并且形成观点和得出结论。但是,在不能排除是因为心脏骤停而猝死,或者其他疾病原因、身体原因、甚至社会情境原因而导致的亡故前,一口咬定是饿死那就是罔顾事实。

一旦罔顾事实,那么据此做的任何分析、推演,形成的观点,得出的结论统统都不靠谱。

这时,台下有学生提问:老唐,如果他的观点和结论碰巧与真相吻合呢?

我的回答:那么,如何检验它与真相是否吻合?通过什么方式核实?我们唯一能够得出的结论就是:不知道。

这就好比,一个班40名同学,其中有一名同学是一对同卵双胞胎的其中一个,在不提供也无法查询双胞胎的任何事实信息之前,你如何辨别出谁是那一个双胞胎?你随便指定一名同学,都有可能与真相吻合,但是你始终不知道如何核实这名同学到底是不是。所以,无论你指定哪一位同学,都是不靠谱的。

一个女生死在出租房里,在没有搞清楚她是如何以及因何而死的基本事实前提下,对这件事无法形成有效观点,也不可能得出任何有效结论。在事实不清不明的情况下,可不可以议这件事?当然可以,但是只能怀疑她可能是饿死,并且通过调查、分析来看看这个怀疑假设到底有没有事实支持。如果始终找不到可以支持的充分事实材料,那么不要轻易传播你的怀疑假设。再退一步,即使传播,也要坦言你的怀疑假设就是猜测,并且讲清楚在没有充分事实支持的情况下怀疑假设的逻辑链条。

既没有可核实的事实支持,也没有自洽的逻辑链条,言之凿凿地把猜测的怀疑假设有鼻子有眼地传播,甚至炮制不实的细节,无论从哪个立场、视角、层面都是不严谨、不负责任,乃至败坏的。

有意思的是,发布这件事热传文章的公众号“贞观”在昨天曝出被封号了,有学生给我私传了这条消息。

img

我的看法是,它未必是因为传播了罔顾事实的信息而被封,而是造成了不良影响而被封。这与大V胡锡进近一个月的噤声性质类似。越是正能量的自媒体,越不能造成不良影响,这是底线。

不过,我没有这么给学生说。我说,嗯,传播罔顾事实的信息受到了惩罚。

洞见报告|“贞观”公众号被封禁了,我担心的事发生了

4 September 2024 at 19:13
CDT 档案卡
标题: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
作者:洞见报告
发表日期:2024.9.4
来源:新浪网
主题归类: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相关阅读:【404文库】贞观|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

网上有传闻,说发布“33岁考公女孩死在出租屋”的公众号“贞观”被封禁了, 我马上去公众号看了一下。

file

我是有关注这个号的,所以还能看这个号之前的文章。

只不过,往常的“贞观”是每天都会更新推文的,而前天和昨天都没有更新推文。

我马上去搜了一下,果然,已经搜索不到“贞观”公众号了。

file

根据我的经历,这就是被封禁的迹象了,至于要被封禁多久,就不得而知了。

这也意味着,被封期间,“贞观”不能再发布任何内容,“贞观”的管理员和运营者也无法登陆进公号的后台。

如果真是这样,大概率“贞观”今天也不会再更新推文了。

说实在的,“贞观”这次被封,我感觉挺可惜的。

这次估摸着是那篇文章的细节没处理好,跟实际情况有出入,才惹了这么大麻烦。不过具体哪儿出错了,我也不清楚。

毕竟,很多事都是这么不清不楚的。

前几天,“贞观”还主动删了那篇文章,还发了个道歉声明,态度很诚恳。

但很可惜,还是没能逃过这一劫。

这事跟当年咪蒙被封事件有点像,但又不完全一样。

咪蒙那是纯粹为了流量乱来,“贞观”呢,感觉更像是无心之失。

我是实实在在看过“贞观”的文章,他们的文章质量其实挺高的,尤其在非虚构写作方面,不是那种为了博眼球乱来的。

现在的现实就是,国内的自媒体都挺难的,没有新闻采编权,只能做做新闻评论。

说白了,自媒体都只能评论已经发生的事,不能自己挖新闻出来。所以有时候读者让我写点事,我也挺无奈的,因为我也没有这个权限。

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新闻得真实可靠,这是最基本的。

但是,传统媒体在报道速度上确实有点慢,而且为了安全起见,有些尖锐、 敏感的问题他们也不敢轻易碰。

像“油罐车事件”能被报道出来,背后肯定克服了不少阻力。

像“贞观”这样的号,写的文章介于新闻和生活之间,但这也是个风险点,万一哪篇文章火了,就容易招来麻烦。

就譬如这次写的“33岁考公女孩死在出租屋”的文章一样。

要是所有的媒体都能够追寻并披露真实的真相,又何需自媒体来写“故事” 呢?

这让我想起哈维尔讲过的一个挺让人唏嘘的故事:

哈维尔有一个朋友,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被抓进去蹲了好几年大牢。他这位朋友有气喘病,一到烟味浓的地方就喘不上气。他求来求去,就想换个没烟的牢房,结果呢,压根没人搭理他。

后来,这事让一个美国大姐知道了,她心善,想帮帮他。她就给自己在报社当编辑的朋友打了个电话,想问问能不能写篇文章帮帮他。你猜那编辑咋说?“等他哪天真不行了,你再告诉我吧。”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报纸需要一个故事。气喘病不是一个故事,得等到人没了,成了悲剧,这才够格上报纸。

为什么?因为悲剧能吸引人眼球,能成个“故事”,大家才爱看,才愿意讨论。

其实,“考公女孩死在出租屋”事件也是如此。

假如不是因为死亡,假如现在她还活着,即便是她经历的、所遭受的是一模一样的的事情,她的事情能引起舆论这样的关注吗?

换句话来说,她的苦难,能够被人们看见吗?没有死亡,你关注什么?能看到什么?

大概率是没人关注的。

现在还有不少人生活在出租屋、地下室,甚至过街通道底下,这篇文章能引起共鸣,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因为他们也没有得到过多的关注。

现在网上有些人已经开始攻击“贞观”的作者,说她是吃人血馒头。

事实上,作为房东的她,在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况下,还去赔钱了。这也算吃人血馒头?想象力真够丰富的。

试想想,如果“贞观”的作者不写这件事,那个女孩就真的没了就是没了,没人知道她的一生到底发生了什么。

对那个女孩来说,“贞观”的文章至少给她的生命留下了一点痕迹,虽然可能不完全准确,但也不应该受到那么多的攻击和诘难。

就像我昨天写的那篇《该怎么纪念“如春风一般的女法官”?》里面说的,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那你们知道更为悲催的是什么吗?

那就是,世界上没人知道有你这样的一个人存在过。

【404文库】“犯法的人步步高升,成了文旅局一把手;守法的人不能张嘴,否则就是违反规定”(外二篇)

By: elijah
1 September 2024 at 01:28

CDT 档案卡
标题:【404文库】“犯法的人步步高升,成了文旅局一把手;守法的人不能张嘴,否则就是违反规定”(外二篇)
来源:虬髯客好忙建设性意见往事与随想

主题归类:赋红码罐车乱象调查时代的一粒沙
CDS收藏:时间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404档案馆》讲述中国审查与反审查的故事,同时以文字、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发布。播客节目可在 Apple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Spotify 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404档案馆”进行收听,视频节目可在Youtube“中国数字时代· 404档案馆”频道收看。

欢迎来到404档案馆,在这里,我们一起穿越中国数字高墙

尽管中国的言论审查和舆论管控日趋严峻,国家对公民的监控也无处不在,但我们依然可以看那些不服从的个体,顶着被删号、被约谈、甚至被监禁的风险,对不公义勇敢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数字时代在“404文库”栏目中长期收录这些被当局审查机制删除的声音。如果您也不希望这些声音就这样消失,请随手将它们转发给您可以转发的任何人。

在本期的【404文库】栏目中,我们将选读过去一周中引起舆论关注并遭到404的三篇文章。

一、虬髯客好忙|你给储户赋红码,我们写文秒被删

近日,曾在2022年给河南储户“赋红码”而被处分的郑州团市委书记张琳琳已任郑州市文旅局一把手。不少网民对此表示愤怒。

img

微信公众号“虬髯客好忙”针对该事件发布的评论文章接连遭到删除,其中一篇作者这样写道:

我写的哪一句话,哪一个字违反规定了?

无论是张琳琳给1000多名村镇银行储户赋红码,还是她升任郑州文旅局一把手,这都是公开新闻,我只是忠实的描述出来,不行吗?

她犯下了那么大的错,把健康码拿来做武器,做枷锁,做限制公民合法出行的工具,做讨好上级替领导分忧的手段,简直人神共愤。但组织上依旧没有放弃她,还提拔她成了郑州文旅局一把手——我从中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不行吗?

这些事都赤裸裸地发生在老百姓的眼皮子底下了,然后老百姓就事论事地说两句话,不行吗?

难道非要把平台弄成老舍先生的《茶馆》,到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牌子才开心?

更可况,我谈的还不是什么“国事”,只是一个被违规提拔的女官员而已,怎么就让那么多人心惊肉跳?

img

如果说违规,那请问:张琳琳的提拔走的是什么程序?

有媒体报道,在今年5月份,张琳琳便以郑州市文旅游局党组书记的身份出席活动。

甚至还有郑州文旅局的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印象中张琳琳书记是3月上任的。”

而张琳琳被处分的通报时间是2022年6月22日。无论她是今年5月份还是3月份上任,都还不到两年,也就不符合法律规定的24个月。换句话说,她的提拔,是犯法的。

不是违规,是犯法,触犯了《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

哎,事情就这么吊诡,犯法的人步步高升,成了文旅局一把手;守法的人不能张嘴,否则就是违反规定。

二、建设性意见|全国就2辆罐车混运化工食用油,被记者精准发现了?

在所有网民都以为油罐车混装食用油煤油事件将照例不了了之的时候,8月25日,国务院食安办发布通报,称已开展了全面清理排查,除了被曝光的两辆油罐车外,没有发现其它同类问题。

对此,不少网民表示质疑,微信公众号“建设性意见”也发布文章进行评论,但该文遭到删除。

文中写道:

想象一下:

中国道路运输市场现有各类罐车超过18万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22年数据),其中有且只有2辆罐车存在不经清洗就混运化工油和食用油的情况。

新京报记者韩福涛,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在18万辆罐车中精准地找到了这2辆车,并且拍到了它们违规混装化工原料和食用油的视频。这肯定无法用逆天的运气来解释,只能用惊天的新闻调查实力来解释。

之前都有知情人士出来说这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了,我凭什么说只有这2辆车违规混运呢?

image

因为,由国务院食安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粮食和储备局组成的联合调查组,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全链条清理排查,未发现其他同类问题。

公安部,可以查全国任何人,交通运输部,可以查全国任何车与司机,市场监管总局,可以查全国所有企业,他们加在一起,查了一个月,没有发现第3辆违法混运化工油和食用油的罐车。这权威性够不够高?这公信力够不够强?这结论够不够扎实。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敢质疑的。

联合调查组的通报里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

罐车混运食用植物油事件性质极其恶劣,违反基本常识,践踏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

那什么是基本常识呢?作为基本常识公众号的博主,我应该还是略有一点发言权的:

当屋子里发现第一只蟑螂的时候,还是存在理论上的微小可能,它只是凑巧从外面跑进来的。但是当你于不同时间在屋子里不同位置打死第二只蟑螂的时候,你非要说这只是极少数情况,非要说这只打死就清零了……
我觉得,这有点违反基本常识。

三、往事与随想|“女租客之死”:一码归一码有那么难吗?

上周,微信公众号“贞观”发布的《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一文在中文互联网上引发热议。之后,微信公众号“贞观”删除了该文,其公众号也遭到了禁言。

在微信公众号“往事与随想”发布的一篇遭到删除的文章中,作者这样写道:

本周最受关注的新闻无疑是“贞观”那篇《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事情发展至今,真相仍不清晰,但舆情变幻,看得我眼花缭乱,昨天“贞观”被封禁,一时之间,之前质疑的,以及跟踪报道的,都有“帮凶”之嫌……如是种种,混乱不堪。

“贞观”该不该被封禁?不应该。

目前没有证据证明他们是主动造谣,写错了,更正就行了,就算死不认错,最后信誉破产,大家取关就好了。信息市场良莠不齐是为常态,不必有洁癖。即便受到伤害,要提起诉讼,那也是当事人的事情,旁人没这个资格。

而且,即便要处罚,也要讲法律程序,且要有救济手段。目前这方面简直随意至极,我现在写10篇有5篇被删,而我这就是一个个人账号,投入有限,像“贞观”这样的公司账号,投入巨大,很多时候也是说封就封了,真不把网络账户当财富啊。且以我有限的视野,没有看到哪家公司敢于就此提起诉讼的?请问何以如此?

所以,我当然反对封“贞观”,包括更多账号,以及我自己。就这个领域而言,无论是从条款到执行,都是最随意最宽泛最不受制约的。

主要问题出在哪里?是权力。

正常情况下,这样的事情应该是有媒体报道的,媒体没落的主因乃权力使然。

这次媒体的后续报道也遭到诟病,认为报道不够全面深入,成了官方的传声筒,这样的批评当然是对的,媒体也好,自媒体也好,都不能免于被批评。但仅限于此是不够的,尤其是如果只批评记者(以及记者的领导),这是不够的,浮于表层,欺软怕硬。就我的印象,这次参与跟踪报道的媒体,恐怕都不是不想做更深入全面报道的。

包括“贞观”没有采访权,这当然也是不对的,如果我们希望自媒体更准确,自然应该给他们应有的权利。不仅自媒体应该有采访权,普通人也应该有,这方面不应有任何限制。

从媒体报道的重重受限,到对“贞观”账号的处罚,再到更大范围内社会透明度的问题,背后都是权力这个房间里的大象随意践踏的结果。现在之所以没有办法一码归一码,是因为权力已经横扫一切。

这种情况下,言论者何为?

一种选择是回避,于是各种迂回曲折,各种言不及义,各种迁怒于人,一言以蔽之,回避必然使人变态。一种选择是直面,即便只是点到为此,也比东拉西扯要好很多,如此才能避免群众斗群众,看似热闹非凡,最终一地鸡毛。

以上是本期选读的三篇404文章。文章全文见中国数字时代网站。这些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

中国数字时代 CDT 致力于记录和传播中文互联网上被审查的信息,以及人们与审查对抗的努力。欢迎大家通过电报(Telegram)平台 向我们投稿,为记录和对抗中国网络审查作出你的贡献!

cdtimg

了解更多投稿信息,请阅读中国数字时代征稿说明

欢迎读者访问 CDT播客CDT视频 收听/观看更多相关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