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边界

By: 河石子
27 March 2024 at 18:27

最近一个关系相对较好的女同事在闲聊的时候给我吐槽说公司的司机在公司团建的时候做出了相对让其不适的举动。考虑到对方“可能”是喝多了,就没有过多的计较,也没有上报到公司的行政管理层面。

这个事情也就仅限闲聊的时候提起了。虽然言者无意,但是听者有心。因为我之前也发生活一次类似的事情,

某次部门聚餐,三杯白酒下肚就感觉自己话多起来了,其后的事情就没有什么印象了。直到后面散场的时候领导看玩笑似的给我和另一个女同事说,下次喝酒你们两个别坐一起了,两个人都是喝嘛了就变话痨,两个人拉着手不知道叽叽咕咕的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我当时听完尴尬癌都犯了,还好经过询问并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情,同时也马上就给同事道歉了。

不管怎么说这样的事情还是有不好的影响,虽然都喝多了谁先拉谁的手也没法确定。但是一方面对方是女性,二来我算是部门的前辈,出现这样的情况自己肯定是有问题的。

这也是昨天给我吐槽司机的同事所说的边界问题,毕竟关系再好都需要有一定的边界,每个人对边界的认定不一样,有时候自己认为不起眼无所谓的举动在别人看到都可能是冒犯。

以上,切记。

真正的尺子|本当の定規

By: Steven
4 June 2024 at 19:32

最近在翻看一些设计公众号推送的奖项消息时,偶尔会看到一些「这有点矫情吧」的设计概念。但是我顺藤摸瓜,翻出一个十年前的设计,觉得很有意思,因此想分享一下这个我觉得「太妙了吧」的设计。

这个设计的概念非常简单,就是把传统直尺上的刻度,从「印刷的有宽度的线」转换成了「边界」的概念。这个简单的转换,没有增加任何额外的生产成本,只是重新设计了印刷的内容(对于刻度的呈现方式),但是提高了作为尺子的测量精度。

设计概念模型
量产后的产品

因为传统直尺上的刻度,都是通过印刷油墨的方式生产的。这就意味着,印刷工艺本身的技术限制,会直接影响到直尺的测量精度。比如,印刷单线的宽度,需要平衡印刷工艺的良品率和人眼的可识别度,最小可以做到 0.1-0.2 毫米。

但这也意味着,当测量的对象正好落在这根「线」上的时候,其实是无法判断出它是在刻度的这一端还是那一端的。

这把尺子的设计,就是把这根「线」置换成了「色块之间的边界」

因为「边界」是没有宽度的,它就是空白区域和黑色块的边缘。无论什么样的印刷工艺,都不会影响这个「边缘」的绝对属性。这样就可以确保读数时,每一个对应的整数都在对应的「边界」上,不会因为「线」的宽度,而产生不确定的疑惑。

这样一来,当要读取 1mm 这个数值时,就能从对象落在「边界」的左侧还是右侧,得知它到底有没有真的达到这个数值。

因此,这把尺子叫做「真正的尺子」

紫红色线为实际「刻度」
传统的「刻度」占用了一定宽度
不同的印刷方式,导致读数产生误差

虽然,对于现代工业来说,早就有了各种原理简单却高精度的量具。哪怕是最基本的游标卡尺,还有纯机械版本和电子版本的区别。电子数显还更易读。

但是,每一个生态位,都有属于这个场合下的精度。精度永远是和场景相关的。如果你会用到,就能立刻理解这个小小的思维转换,以及它会带来什么好处。但没必要纠结于什么「为什么不用卡尺」「那0.2的偏差很重要吗」这种牛角尖,这本来就不是直尺的工作范围。

它当然不是完美的,这只是一把普通直尺而已。

但是,这并不影响这把「真正的尺子」的优秀。

因为这个设计不仅仅提高了一把普通尺子的测量和读数精度,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最普通的直尺,它可以通过这样巧妙的设计达到这样的高精度。这是对精度的追求,也是追求最本质的思考方式下,实践「无形的设计」的极佳案例。

这是我非常赞赏和推崇的一种设计思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