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Yesterday — 8 October 2025Main stream

往事和随想|“烟草局退休一万九”是因为利润多贡献大吗?

8 October 2025 at 19:13

file

这是我前几天写《体制内退休金不能再这样涨下去了》引用过的视频:

博主说:他的邻居从烟草局退休,退休金14200元,生活补贴1000多,年金2000多,还有年终奖,拿到手将近19000元。他还测算了一下:这样一个人需要30个年轻人交社保才能负担,他活到90岁问题不大,可以领30年,一共领684万。最后他提出一个问题:这位老人的同龄人有2900万,今年新生婴儿900万,只有当年的三分之一不到,22年后,这些新出生的婴儿,他们就要交社保了,你觉得未来会如何呢?

彭远文,公众号:往事和随想体制内退休金不能再这样涨下去了

点此阅读原文观看原视频

因为主题所限,当时一笔带过,其实这番话含义丰富,几乎每句话都值得拎出来展开说说,所以单独写一篇。

CDT 档案卡
标题:“烟草局退休一万九”是因为利润多贡献大吗?
作者:彭远文
发表日期:2025.10.8
来源:微信公众号“往事和随想”
主题归类:养老金双轨制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一、烟草和国企

讨论养老金问题的时候,不少人会说人家高是因为利润多贡献大。就烟草行业而言,确实贡献大。2022年中国烟草行业税利总额超过1.4万亿,占了全球烟草税额的一半还要多。像云南这样的烟草大省,占了地方财政收入接近一半,不少省份占比也有百分之一二十,即便中国商业最发达的上海,烟草也占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金的四成。

烟草的利润从何来?当然是因为垄断而来,属于坐着数钱的行业。所以,所谓国企利润,其实是征税的一种方式,或可称为“国企税”。国企里面比较好的,比如电信,还算在提供正常服务;比较差的,比如银行,虽然提供服务但也偷占你便宜;最差的是烟草,没有之一,这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收税方式,只管收钱不管死活。

所以,当他们说“利润多贡献大”的时候,你得问两个问题:利润从何而来?是对谁的贡献?就烟草行业而言,利润来自政府授权,贡献是对政府的贡献,对于国家和国民来说,贡献为负,说“祸国殃民”亦不为过。这三者的利益是不一致的,你得认真分辨,才不会被误导。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荼毒国民还待遇这么好,这属于什么性质?

二、生活补贴和年终奖

博主提到除了正常的退休金还有生活补贴和年终奖,这里的措辞可能不准确,比如应该不会叫“年终奖”,这说法犯忌讳,但找个名目年底多发一笔钱并不鲜见——我有个朋友就说,身边有人退休二十多年,每年还有“绩效工资”。

体制内隐形福利所在多有,不仅在职退休有,死了还有一笔不菲的抚恤金(机关单位40个月退休金几十万元,仅此一项就是农民一辈子养老金的10倍),从摇篮到坟墓都由国家负责,还惠泽子孙。这方面我不熟,之前只知道政府机关的食堂又便宜又好,绝非上海绿捷的水平,还请大家多讲讲——如果不知道也请多打听打听,不要因为自己没看到就否定其存在。这条视频在抖音有超过7000条留言,一大堆人说烟草电力退休待遇有多好,简直就是新的门阀世家。

当然,所谓国家负责其实是纳税人承担;同时也说明,所谓国有本质上是代理人所有。只要有管理的权利,就必然会以各种名目把利益转移自己腰包里,至于那个名义拥有的人,口惠而实不至,反而要承担成本。

三、年金制度

里面还提到“年金2000多”,年金一般只有体制内(职业年金)和效益好的国企(企业年金)才有。我之前反复说过,他们缴得越多,纳税人/消费者的负担越重,所谓“多缴多得”,并非多付出,而是多占便宜。中国目前的年金制度,表面上是效仿国外建立养老制度的三支柱(还有一根是个人养老金账户),实则是特权制度。

为什么年金制度在体制内和国企迅速铺开,而在民企寸步难行?道理很简单,花自己的钱和花别人的钱是两回事,花别人的钱当然是名目越多越好,比例越高越好,民企缴纳合计24%的养老保险已经苦不堪言,哪有余力缴这个?

四、寿命差异

赵本山说“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还活着钱没了”,养老保险制度的本质就是不同寿命的人共担风险(好比医疗保险是健康的人与病人共担风险),因此活得越久越占便宜。

原博说他的邻居“活到90岁问题不大,可以领30年,一共领684万”,他的算法或可商榷,比如不一定能活到90岁,但问题是真问题,这背后是中国不同群体的平均寿命差异和养老金分配问题。

中国农民的平均寿命低于城里人,根据官方统计数据,大致在2-4岁之间。企业职工和体制内的平均寿命差距虽无统计数据,但按常理,福利待遇更好的体制内肯定比企业职工活得更久。这里注意了,养老金的计算方式都是一样的,比如60岁退休都是个人账户除以139个月,且不谈补贴悬殊,只谈领取时长,农民又成了倒霉蛋,体制内又成了优胜者。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谈中国养老制度设计总是导向“有利于体制内不利于体制外”这样一个结果,当时并没有考虑到寿命因素。我不能说这也是制度设计有意为之,但回到现实,不同群体之所以存在寿命差异,不正是因为养老待遇的不平等吗?

且说到这里,这就是这条不到一分钟视频中我看到的东西,这绝不是我目光如炬或吹毛求疵,而是因为问题就摆在那里:它一天不解决,大家就一定会看见它,而只要不是傻子,也一定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做事情不要太绝,你们都大几千一万多了,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福利,给农民养老金涨到几百一千,这只是最低限度的要求。

中国教育部拟今年招7000名退休教师提升农村教学水平

8 October 2025 at 14:44

中国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计划今年招募7000名银龄退休讲学教师,帮助提升农村学校教学水平和育人管理能力。浙江、湖北、四川、吉林等多地先后发文招人,要求年龄65岁以下。

根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银龄讲学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计划今年招募7000名银龄讲学教师,发挥优秀退休教师引领示范作用,帮助提升农村学校教学水平和育人管理能力,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湖北、四川、吉林、安徽、浙江、甘肃等多地媒体近日先后发文招人。

上述《通知》指出,2025年银龄讲学计划的实施范围以县为基本单位,主要面向脱贫地区,欠发达的民族县、革命老区县、边境县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等,重点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三区三州”等地区倾斜。

讲学教师服务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学年 ,鼓励考核合格的连续讲学。讲学教师服务期间人事关系、现享受的退休待遇不变 。按月发放工作经费,主要用于向讲学教师发放工作补助、交通差旅费用及购买意外保险费等。

义务教育阶段讲学教师工作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照年人均2万元(人民币,3600新元)标准共同分担 。

据“浙江发布”消息,浙江公布银龄教师招募计划,一般条件要求为中小学退休校长、教研员、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年龄一般在65岁及以下。

银龄教师以带班任课为主,同时也可根据招募学校的需求进行听课评课、开设公开课、组织研讨课、举办专题讲座等,指导青年教师,协助学校教学管理和开展教研活动,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往事和随想|体制内退休金不能再这样涨下去了

By: unknown
3 October 2025 at 05:57
CDT 档案卡
标题:体制内退休金不能再这样涨下去了
作者:彭远文
发表日期:2025.9.30
来源:往事和随想
主题归类:养老金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这是经济学家毛振华前段时间的一个公开发言,他说当前退休金太高了,比在岗工资还高,他老家农村的小学教师,在岗的一个月四千多块钱,退休的能拿八九千块钱,“退休制度是要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而不是过很优雅的生活”。这段话引起了很多讨论,一大堆人留言说身边的案例,相当普遍。

但需要注意,并不是所有老人都这么幸福。所以,真正幸福的是体制内的,绝大多数农民和多数企业职工要除外。此处的“体制内”包括国企,国企虽然不属于行政事业单位,但仍然是广义的“体制内”,大家说的“进体制”其实也包括进国企,尤其烟草电力等垄断国企。

再给大家看条视频:

博主说:他的邻居从烟草局退休,退休金14200元,生活补贴1000多,年金2000多,还有年终奖,拿到手将近19000元。他还测算了一下:这样一个人需要30个年轻人交社保才能负担,他活到90岁问题不大,可以领30年,一共领684万。最后他提出一个问题:这位老人的同龄人有2900万,今年新生婴儿900万,只有当年的三分之一不到,22年后,这些新出生的婴儿,他们就要交社保了,你觉得未来会如何呢?

这条视频在抖音上有超过10万点赞和7000多条留言,又有一堆人纷纷留言说身边国企退休的待遇如何如何好。他的具体措辞或可商榷,比如是否需要30个年轻人?能否活到90岁?以及2900万老人中真正负担重的是10%左右的体制内退休人员,但总体而言,他说的事实大体不差,问题也是真问题。

过去一年,这样的网络热点层出不穷,以各种面目出现,我之前简单总结过:

退休收入畸高隔三差五成为社会热点:场景有“加班回家路上我的社保在翩翩起舞”,个案有“爷爷每多活一天就能给家里带来566元的收入”,现象有“老年人正在成为上海商场最大金主”,整体有“中国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老年人,死气沉沉的青年人和生无可恋的中年人”。

彭远文,公众号:往事和随想不交钱确实可以领养老金——论中国应该实行普惠养老金的九个理由

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一个点:体制内退休金不能再这么涨下去了!

现行养老制度的起点是按体制内外和城乡之间把人分三六九等,终点则是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差距,过去我已谈过很多,这篇就谈中间的调整机制。

2024年10月养老金并轨改革十年过渡期结束,虽然名义上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实现了制度的统一,但结果看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改革的目的是要缩小体制内外的待遇差距,但现在比十年前更悬殊。

img

这个图表来自2021年一篇题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会带来新的养老鸿沟吗?》的论文,从中可以看到,2014年养老金并轨改革开始的时候,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金差距已经降到了30%的低点,但改革之后,短短三年时间,迅速攀升到了接近70%。文章统计截止2017年,到现在,差距进一步拉大到了一倍。

我在“中国养老制度的五个常识中”一文中梳理过这些年不同群体的养老金增长情况,从2009年到2023年:

体制内月退休金从2000多元增加到6000多元,增长了4000元左右,每年增长285元左右

企业职工月退休金从1000多元增加到3000多元,增长了2000元左右,每年增长140元左右

城乡居民(农民)月基础养老金从55元增加到了223元,增长了168元,每年增长12元(超过一半省份低于150元,每年增长6元左右)

体制内养老金增长幅度如此之大,必然导致财政补贴越来越多,根据“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体制内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财政补贴超过了3000元/月,是农民的18倍。

这是我引用最频繁的一个报表,9月4日,财政部发布了2024年的数据,不出所料,资金缺口进一步增大。

“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中,“行政事业单位养老支出”15883.20亿元,比预算超支了728.13亿元,其中“对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6439.19亿元,比2023年增长了773.46亿元。

这是什么概念呢?2024年给农民养老金涨了史上最高的20元/月,1.8亿人一年也就432亿元,而2200万体制内退休人员不声不响就涨了773.46亿元,人均财政补贴增长额是农民的14倍。

企业职工也好不到哪里去,2024年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一共补贴12396.47亿元,1.8亿城乡居民(农民)加上1.2亿企业职工,人数是体制内的13.6倍,财政补贴只多了33%。行政事业单位养老支出总数15883.20亿元减去在职体制内补贴6563.75亿元,剩下的9319.45亿元基本上都是针对体制内退休人员的补贴。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体制内财政补贴虽然超支了728.13亿元,但对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农民)的补贴比预算还少花了292.02亿元,实际只超支了436.11亿元,还是很会过日子的。

报表就说到这里,具体数据大家可以去财政部网站搜索“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看第八项就行。

言归正传,这里面原因很多,简单的说,就是按比例增长导致的问题:基数越大,涨得越多,差距自然越来越大。退休金一万和两千同样每年涨5%,十年之后差距有多大?这就是“复利”的神奇力量。

而从制度设计的细节来看,基本遵循了“凡事有利于体制内”的原则。比如对于“老人”来说,如果按老办法拿得多,就按老办法来,如果按新的计算方式拿得多,就按新的来,这是最直接的“有利原则”。

还有比较复杂的,比如新的养老金计算方式就比之前“更优”。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会带来新的养老鸿沟吗?》一文中的测算,原文引述如下:

“养老金并轨改革之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职期间无须缴纳社会保险费,养老金来源于财政补贴,替代率在75%~90%之间。在养老金并轨改革后,当法定退休年龄为女55岁、男60岁时,不同情境下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在76.2%~110%之间,其下限与原有体制的替代率基本持平,上限则超过原有替代率水平,由此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差距拉大。”

这是并轨后“新人”分年龄在不同缴费基数条件下的目标替代率的测算:

img

如图所示,假如60岁退休,缴费基数为1,替代率超过110%;如果65岁退休,替代率更是可以达到惊人的160%左右。

这又是什么概念呢?全世界退休金替代率一般在50%左右,举世闻名的北欧高福利国家也就60%,其中特别高的丹麦冰岛也就80%左右,所以中国体制内退休金替代率“遥遥领先”当之无愧。

所谓“替代率”就是退休收入与在职工资的比率,本来体制内的平均工资就高于企业职工,这么高的替代率,退休后自然更是高于绝大多数在岗职工了。说到这里,大家明白开头说的退休金高于在岗工资是怎么来的了吧?

这个事情的不正常不需要我说了吧?为什么大多数国家养老金替代率都在50%左右?因为不干活的人不应该比干活的人拿得还多,这里有个代际公平的问题,要给年轻人留条活路。

所以这里我也想跟年轻人说:过去我一直在谈农民农民农民,不要以为这跟自己无关,不要以为自己可以躲到体制内,体制内容纳不了那么多人,即便现在能躲进去早晚也要出问题……一个不公平的制度伤害的是大多数人,而解决之道只有一个,就是公平公平公平。

何谓公平?就社保制度而言,就是一定要承担起“纠偏”的功能。

“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句话放到现代社会,就是社保制度要弥补自由竞争的不足,制度设计上一定要“劫富济贫”。

这方面有各式各样的制度设计,一个办法是通过普惠养老金的“歧视”政策,比如在加拿大,不用缴费就能领取的老年保障金就设置了收入门槛,高于一定水平要减少,达到了一定金额要归零。澳大利亚更严格,普惠养老金会做严格的收入测试和资产测试,同样会根据收入资产越高而递减直至归零。这方面绝不能“多缴多得,少缴少得,不缴不得”,其中的道理我在《养老金为什么不能“多缴多得”?》中有详细论述。

再举个例子,即便最强调自由竞争的美国,在养老金制度上也有类似设计,通过分段累进替代率来达到“劫富济贫”的目的:简单的说,以一个人过去35年最高收入作为标准化工资水平,低于一定水平乘以替代率90%,中间值32%,高于一定水平替代率只有15%——你把个税门槛倒过来就能理解了。我用ChatGPT算了一下,年薪3万美元的养老金替代率能达到58%,投资收益率2.7倍;而年薪15万美元的养老金替代率只有29%,投资收益率1.35倍。也就是说,有钱人虽然缴的养老保险费多,但实际到手的退休金不成正比,制度设计导向的最终结果是:收入越高的替代率越低,收入越低的替代率越高。

相比之下,我们这里的最终结果是:收入最高的体制内(含国企)替代率最高,达80%~100%甚至更高;创造财富最多但收入一般的企业职工替代率40%~50%;收入最低的农民(平均收入不足城里人一半)替代率只有10%左右。那么,什么样的制度设计才会导向这样一个结果?此处请自行思考。

一起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重点看加粗字体: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三条  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公众号:陈旗社保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全文

我认为,社保法的立法宗旨是对的,只不过十多年下来走偏了,该走回正道了。提高农民基础养老金,实行普惠养老金制度,不求劫富济贫,但求补贴均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亦是正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