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在这个「变态」产品展,「三折叠」笔记本比 DeepSeek 更火

By: 肖凡博
5 March 2025 at 17:30

这两天,小米靠着一颗镜头,又双叒叕出了圈。

这颗可以吸附在小米 15 背板上的外置定焦镜头,拥有 M43 传感器,35mm 焦段,以及 F1.4 光圈。依靠光信号传输,使得它能以 10Gb/s 的传输速度,将照片无损传到手机上。

许多博主上手评测后,都表示这种硬件和物理层面上的提升,让手机真的能和传统相机一较高低,虽说它在强光环境下还是会过曝,不过作为实验产品,外接镜头,或许会成为手机影像进化的全新思路。

小米模块光学技术也正在巴塞罗那的 MWC(世界移动大会)展会上亮相,而类似这种新奇、好玩的科技新物种,在这届 MWC 上,还有很多。

▲ 图片来自:Google

这回,爱范儿也来到了 MWC 2025 的现场,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展会上那些奇葩,且有趣的产品。

一些老又新的补能方式

MWC 上的产品非常多,从移动硬件,到软件 AI,大部分厂商都会把引以为豪的阶段性成果带到展会上,秀秀肌肉。

▲ 图片来自:Google

其中有些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比如小米把上周刚发布的 SU7 Ultra 开到了站台上;有些还是概念产品,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才跟我们见面;有些则会成为绝版,见的这第一面,也是最后一面。

能够入选这次「新奇榜单」的产品,一般都满足几个条件:

  • 不一定有用,但一定要新;
  • 消费市场里几乎看不到,甚至从未出现过;
  • 可以让人挠头,但脑洞一定得大开。

太阳能大家都不陌生,毕竟以前出现过「太阳能+充电宝」「太阳能+电子表」的组合,本次 MWC 上「太阳能+」的概念更进一步,走到了手机上。

你没看错,现在给你的手机晒晒太阳就能充电,Infinix 在 MWC 上展示了一款集成太阳能电池板的手机,也就是手机背面的银色背板。

▲ 图片来自:CNET

官方称,这块背板上的太阳能电池,采用新技术钙钛矿材质,效率比传统太阳能板高 30%,成本却只用 1/20。最关键的是,在效率提升的同时,还能把电池做得很薄,因此也就很适合装在小型移动设备上。

另外,Infinix 称这项技术不仅能集成在手机上,还可以用在手机壳上,不过比较遗憾且有点搞笑的是,太阳能充电功率最高只有 2W。

▲ 图片来自:Google

The Verge 在体验完两种新品后,他们觉得「太阳能外壳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折中选择」,不过看到 2W 的功率后,有网友表示:

  • 用它充一下午,不如品牌快充一分钟。
  • 2W?边充电、边发烫、边掉电是吧?

Infinix 这次在 MWC 上的花招几乎都用在手机背板上,他们还带来了旗下第二代变色 E Ink 手机,也就是可以自定义背板图案,在之前的版本中,后面板只有在插入电源时才会变色。现在,Infinix 将使用手机的内部电池供电,并且可以通过多种图案和调色板进行自定义。

▲ 图片来自:YouTube

插个题外话,可能有些朋友对 Infinix 不太熟悉,但换成他们的中文名,应该就会顺耳很多——传音手机,国内的公司,在外海爆火,因其针对非洲用户需求开发独特功能,如调整曝光和美颜算法以适应深肤色用户,支持单台手机双卡、四卡甚至五卡多待功能,部分机型待机时间长达 21 天。

▲ 图片来自:Google

2016 年开始他们在非洲手机市场的份额持续超过 40%,去年仍稳居第一,传音也被称为手机界的「非洲王」。

用上太阳能的不止传音的手机,还有联想的笔记本。他们发布了一款新概念笔记本电脑 Yoga Solar PC,它最大的特点是,将太阳能电池板集成到笔记本电脑的盖子里,可以利用外界任何来源的光补能。

▲ 图片来自:The Verge

Yoga Solar PC 的补能板由 84 块太阳能电池组成,官方称其可以实现超过 24% 的转换率(即捕获的阳光转化为可用电能的程度)。太阳能电池板仅需接受 20 分钟阳光直射,就能吸收并转换足够的太阳能,为设备提供长达一小时的视频播放电力。

▲ 图片来自:The Verge

当然,如果想要在 Solar PC 上获得理论最大的补能,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环境光要够足,二是屏幕背面最好像向日葵一样对准光源,且开合角度不易过大。

联想和传音的思路非常相似,他们除了有一体式的太阳能产品,还做了一个单独的外接套件。像平板保护套一样的独立太阳能板,可以像书一样展开,通过 USB-C 有线连接为设备供电,相当于一个移动太阳能充电宝。

▲ 图片来自:The Verge

联想称这些概念产品是为了「弥合功能与环保意识之间的差距」,当电脑电量低又急用,但找不到电源的时候,太阳能是一个不错的 Plan B。不少网友也比较认同这种救急的方案,不过也有些人表示,他们那里阴晴不定的天气,大概率会让 Yoga Solar PC 没有用武之地。

▲ 图片来自:X

比起让设备自给自足的供电方案,HMD 则是选择搬来救兵——你的下一个无线充电宝,为什么不能是你的耳机?

HMD 在大会上发布了一款 TWS 耳机,硕大的外壳不仅是耳机的补能舱,还是一个无线充电宝,通过 Qi2 为手机反向无线供电。

▲ 图片来自:CNET

光从外观来看,Amped Buds 有点尴尬,作为一款无线耳机,它体积太大;作为一个充电宝,它又不太够用,内置电池只有 1600mAh。以我个人的使用经验来说,10000mAh 的充电宝只够我充满一次电,所以电量更少、还是无线充的 Amped Buds,估计只能充个 10% 以内,等天气再热点儿,不掉电已是万幸。

▲ 图片来自:Google

当然了话说回来,如果只是为耳机本体供电,那 1600mAh 就绰绰有余了。目前这款无线充电宝耳机在海外的售价为 199 欧元(约合人民币 1500 元),不知道你会不会对这个新型耳机/充电宝感兴趣?

一些「变态」产品

提到屏幕,三星一定是那家绕不开的公司,他们似乎一直对新型屏幕有执念。两个月前的 CES 2025 上,三星公布了三款柔性屏产品:

  • 全球首款 18.1 寸可折叠 OLED 笔记本,电脑、平板和外接屏间无缝切换;
  • Slidable Flex Duet 横向卷轴屏平板,能在 8.1 寸「迷你 Pad」和 12.4 寸「标准 Pad」丝滑且缓慢地变形;
  • Slidable Flex Solo 竖向卷轴屏手机,收起 5.1 英寸,展开 6.7 英寸。

仅仅过了两个月,他们又在 MWC 2025 上带来了一整套基于「柔性屏」的概念产品。

我们先来看一台「三折叠」手机,三星这台三折叠和华为 Mate XT 以及传音那台即将公布的 mini 三折叠的 Z 形折叠方式不同,不是一内一外地折,而是 凵 形,两边的屏幕都朝内向中间靠拢。

▲ 图片来自:Android Authority

这款被称为 Asymmetric Flip 的折叠屏有一些小细节:手机带有两个可以向相反方向折叠的铰链;上下屏幕折叠面积并不相等,从视频中看上窄下宽;折叠后手机并不会严丝合缝,而是在中间会露出一小部分屏幕,作为折叠态下的显示屏。

▲ 图片来自:X

虽然形态很新奇,但和已经成熟的、并带有外屏的 Galaxy Z Flip 系列相比,媒体 htcmania 认为「它的实用性仍值得怀疑」。

相比于没啥用的 凵 形三折叠,能折叠的游戏掌机则是从概念上,解决了不少玩家的痛点。游戏掌机已经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型游戏无法在移动端运行的难题,以及比手机更好的操控体验,但是这仍然是一个折中的方案,尽管掌机已经能让玩家随身携带,不插电游玩,不过硕大的体积只能说它能带出去,并不能称其便携。

三星在 MWC 上展出的一款折叠屏,就专为掌机而生。这台展示机的外观照搬了 Nintendo Switch,设备两边都有拨杆和按键,屏幕的正中央有一条竖向的铰链,可以将其横向对折。

▲ 图片来自:Google News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细节,由于两边手柄都有操纵杆,所以折叠时肯定不能完全闭合,因为会被突出的杆子挡住,那三星是怎么解决的呢?他们将原先 ABXY 和上下左右键的中间掏空,接着把这八个键变成两个圆环,绕在两侧挖空的周围,按键位置不变,只是形态做了魔改,这样能让游戏机在折叠时完全贴合。

另一个外观有创意、实则老伙计的产品是 Flexible Briefcase。折叠时看上去,它就是一个超薄的金属公文包,展开后会发现其实里面藏着一块 18.1 英寸的柔性 OLED 屏幕。

在 CNET 看来,它在日后最大的作用就是让一些推销员,能随时随地带着一块能为客户展示产品或策划的屏幕,放在会议室或者酒吧桌上,尽量让自己的推销过程更为生动,也有理有据。

▲ 图片来自:Google

不过说到底,Flexible Briefcase 也只是一个「新瓶装旧酒」的产品,本质上和先前的大尺寸折叠屏,没有区别。

相比于这些早期实验产品,三星的另一款新形态折叠屏手机有可能会在今年晚些时候,正式进入全球消费市场,而它的直接目标,则是华为三折叠手机 Mate XT。

▲ 图片来自:Google

Flex G 和 Asymmetric Flip 一样,同属于 凵 形折叠,不同的是 Flex G 是横向折叠,在双折叠逐渐进入发展疲态,从全都要的战略,逐步转向轻薄赛道,三折叠很有可能成为折叠屏的下一个战场。

▲ 图片来自:Google

目前除了尺寸之争,折叠方向或许会细分出更多的赛道,究竟是 Fold Z 会更胜一筹,还是 Fold G 才是版本答案,我们可以一同见证。

三星是玩转折叠屏的典型,但并不是 MWC 上的唯一,比如联想在折叠屏上,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在大会上带来了一款概念机 ThinkBook Flip AI PC,官方宣称这是业界首款外折屏笔记本电脑。

▲ 图片来自:The Verge

ThinkBook Flip 采用 18.1 英寸外折式 OLED 显示屏,可以变身成 13.1 英寸翻盖式笔记本电脑、12.9 英寸平板电脑以及 18.1 英寸竖屏等多种模式。

▲ 图片来自:The Verge

虽然折叠增加了屏幕厚度,但从图片中看起它的两面屏幕都很薄,折叠起来和传统笔记本的厚度相当。外折方案不仅能很好地控制折痕,也可以把折叠处变成触控功能条,切换网页和画面都很方便。

ThinkBook Flip 保留了实体键盘,四舍五入也算得上三折叠。看完了手机、平板、电脑这些常用设备的折叠方案,接下来再来跟大家分享一个以前没见过的折叠产品,看完之后我只想说:「这也能折叠?」

来自 Aurzen 公司的三折屏投影仪 Zip。它可以通过 AirPlay 快速连接到 iPhone,并通过 Miracast、Smart View 或类似设备使用 Wi-Fi Direct 连接到 Android 设备上,而且无需热点。投影时,也和其他产品一样,能自动聚焦并对齐投影平面。

▲ 图片来自:The Verge

The Verge 实测后发现,Zip 不插电时内置电池可以续使用约 80 分钟。它的优点非常明显,机身小巧,折叠后和一台小折叠屏手机的尺寸相当,就是厚了点;投影亮度足够,机身一体性也很强。

不过 Zip 成也折叠败也折叠,为了控制体积,它的扬声器比较糟糕,而且镜头也没有配备保护盖。软件系统方面,需要适配器才能从 Netflix、Prime Video 和 Disney Plus 等服务进行流媒体播放。

▲ 图片来自:The Verge

作为一台随身携带的设备,而且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投影形态尝试,The Verge 还是给了 8 分的高分评价。

一些在有趣和有用间往返的配件

看完了各大厂商在主流产品本体上的尝试,我们最后再来看看他们在配件上的奇思妙想。

如果你很想尝试一些新形态的产品,但又怕技术不成熟,入手后使用场景太单一,那联想的 Magic Bay 说不定就能满足你的需求。

Magic Bay 是联想在 ThinkBook 16P Gen 6 推出的系列磁吸模块化配件,电脑本身还是传统形态,但是加上了配件后,基本上可以做到折叠屏一样的拓展功能。目前 Magic Bay 一共推出了四组套件。

尺寸最小的是 Tiko,和蔚来汽车上的 nomi 类似,是一个可视化的 AI 语音交互机器人,和实用性相比,一个会做可爱表情、有问必答但不管对错的语音助手,提供情绪价值才它是更为直接的作用。

▲ 图片来自:Google

稍大一点的 Tiko Pro 是一块横在主屏上方的迷你条形屏,可以把它当做电脑上的 HUD,屏幕里的卡片能够自定义,放上时间和提醒事项,既不占桌面空间,也非常显眼,像是贴在屏幕上的便签纸。The Verge 则为 Tiko Pro 找到了一个爆款功能:提词器。

▲ 图片来自:Google

另外两个则是卡在屏幕两侧的副屏,小的只有 8 英寸;大的有 13.3 英寸,还是左右各一个,安上双屏套件后,ThinkBook 就成了视野超宽、观感超爽的三连屏。

▲ 图片来自:Google

配件赛道上,有玩屏幕的联想,也有玩镜头的小米和努比亚。如果说小米的磁吸镜头尺寸是「鸟枪」,那真我手机上的这个镜头,完全能称得上「大炮」。

▲ 图片来自:Google

与小米 15 无线传输预览画面、照片的方案不同,真我首款 Ultra 机型则是直接采用物理光学的改装,在 deco 上方装上一枚十倍光学镜头,光线通过镜头直接打在模组正中央的一英寸传感器上,跟无反相机的成像原理一样。安装拆卸的过程也和传统相机镜头类似,通过卡扣而不是磁吸。

▲ 图片来自:Google

在 MWC 上看见的这些脑洞大开的产品,不一定会立马来到你我的身边,它们的象征意义,也远远大于实际价值。但正是这些大胆尝试、不断试错的实验品,才奠定了一个个在未来能开花结果的成熟技术。毕竟如今人手一部的全面屏,在当年的 CES 和 MWC 上,也只是初出茅庐、不被看好的早期产品。

近几年的全球科技电子展,有一个明显的趋势:中国的科技产品在全球的影响力愈发强大,并且已经成为了某些赛道的领跑者。突破形态的三折叠、拍照顶尖的旗舰机、玩法多样的科技配件……从新鲜感到实用性,国产品牌已然成为了所有展会上无法绕开,也十分吸睛的存在。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也会在一线带来最新的报道,如果你还有什么想要了解和体验的新产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镜头的变幻就是故事|Midjourney V5.2 Zoomout 测试

By: Steven
26 June 2023 at 00:18

➡阅读更多 AIGC 相关内容

最近一直都非常忙,所以连续 20 来天都没有碰过 Midjourney 了。前两天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新推出的 V5.2 中有一个向外扩写的功能,因为此前已经在 PS+SD 的组合中见过这类拓展画面的应用思路,所以很想看看 MJ 的 Zoomout 能做出什么样的东西来。趁着端午假期这个空档,我集中跑了几波测试,有一些小小的心得,在此记录一下。

总体结论有三个:

1、Zoomout 可以无限次数地向外扩展,但随着镜头的拉远,Midjourney 自身的联想能力并不足以做出任何有意思的画面,不刻意控制地放大出来的画面,到了第 3~5 步之后,就会明显变得乏味和缺乏美感。

2、通过刻意地控制画幅比例、扩张倍数,以及针对性地调整 prompt 的描述,可以利用这个功能讲出有意思的故事。关键在于,使用者对于「镜头语言」的理解,以及对运镜和故事之间联系的掌控程度。

3、对工业设计的辅助甚微,做点「花活儿」可以,一旦涉及到逻辑,依旧不行。

Zoomout 功能的主交互界面

测试内容目录:

1、通过默认的 Zoomout X2 按钮连续放大 3 次

2、通过默认的 Zoomout X2 按钮连续放大 15 次

3、通过自定义 Zoomout 微调构图

4、通过自定义 Zoomout 构建人物画像

5、通过自定义 Zoomout 构建人物性格

6、通过自定义 Zoomout 完善场景氛围

7、在 niji 中应用自定义 Zoomout 构建人物和场景

8、自定义 Zoomout 构建情绪与故事

9、通过焦点变化构建故事的场景

10、通过镜头变化,构建故事的起承转合

以下为部分测试过程记录:

test case no.1:通过默认的 Zoomout X2 按钮连续放大 3 次

⬆ 点击以全屏查看图片 Click to view the image in full screen

操作方式:连续 3 次放大图像两倍,不对 prompt 进行修改,也不对画幅做设置。

输出成果:在奔跑的场景中增加了后方的人,有一点点故事性,但继续放大后会明显失焦,花面焦点始终在最开始的小女孩身上,继续放大生成的场景和人物都是模糊的。

test case no.2:通过默认的 Zoomout X2 按钮连续放大 15 次

⬇ 点击以全屏查看图片 Click to view the image in full screen

操作方式:连续 15 次放大图像两倍,不对 prompt 进行修改,也不对画幅做设置。

输出成果:外围拓展的场景越宏大,有效信息和故事性就越低,除了在阴影中无意间冒出的人影,没有任何惊喜和意料之外,拓展的画面也很单调乏味。

test case no.3:通过自定义 Zoomout 微调构图

⬇ 点击以全屏查看图片 Click to view the image in full screen

操作方式:不对 prompt 进行修改,按 1.1 和 1.2 的拓展比例小幅度调整画幅。

输出成果: 初始图像是近景特写,根据图像本身的特点,对画幅进行小幅度地微调来获得完整的全景镜头,以及合适的构图比例。

test case no.4:通过自定义 Zoomout 构建人物画像

⬇ 点击以全屏查看图片 Click to view the image in full screen

操作方式:先生成一个黄色漩涡图案,然后拓展时改写 prompt 为一只眼睛,进而生成一个带特征的面部局部画面,再次拓展时修改描述词为一个洞穴中的原始部落男性。

输出成果: 成功构建了一个有目标特征「黄色漩涡瞳孔」的男性角色,通过控制拓展比例以达到最终效果—-人物整体和局部特征均得以完整呈现的画面。

test case no.5:通过自定义 Zoomout 构建人物性格

⬇ 点击以全屏查看图片 Click to view the image in full screen

操作方式:先生成一个红色皮夹克的女性胸像,再改写 prompt 获得其坐在摩托车上的局部画面,再改写画幅比例获得完整的人物与车辆的全景照。

输出成果: 成功构建了一个有目标特征「红色皮衣+摩托车」的女性角色,通过控制拓展比例以达到最终效果—-人物细节和整体氛均衡的画面。

test case no.6:通过自定义 Zoomout 完善场景氛围

⬇ 点击以全屏查看图片 Click to view the image in full screen

操作方式:在初次生成的几批图像中,选择合适的画风和画面主体,再根据已有画面特征修改画幅比例。

输出成果: 在选定风格和主体后,将竖幅主体拓展为气势更足的全景影像。关键是拓展比例并非默认的 2 倍或 1.5 倍,而是根据实际需求来控制比例,同时也需要关注怎样的画幅比例可以传达对应的氛围。最终图像画幅比例是 3:1,适合展现有足够细节的宽幅场景。

test case no.7:在 niji 中应用自定义 Zoomout 构建人物和场景

⬇ 点击以全屏查看图片 Click to view the image in full screen

操作方式:

step 1、使用 niji 5 的 style original 生成一个细节丰富的初始人物;

step 2、以 1.2 的 Zoomout 比例纵向拓展出人物的半身画像,画幅比例是 1:2;

step 3、以 1.1 的 Zoomout 比例和 2:1 的画幅比例重构画面,得到外围场景;

step 4、以 1.2 的 Zoomout 比例和 3:4 的画幅比例重构画面,生成人物全身像;

step 5、改写 prompt 添加「宫殿」关键词,以 1.65 的 Zoomout 比例和 3:2 的画幅比例重构画面,生成人物在场景中的全景画面。

输出成果: 虽然人物细节和场景氛围的融合程度还不错,但因为漫画角色的细节较多,在多次 Zoomout 的过程中,场景的丰富会逐渐抢掉中心人物的视觉焦点。因此在每一次修改画幅比例与关键词的时候,需要多加注意对视觉元素的控制。

test case no.8:自定义 Zoomout 构建情绪与故事

⬇ 点击以全屏查看图片 Click to view the image in full screen

操作方式:

step 1、生成一个情绪和神情符合目标的初始人物;

step 2、改写 prompt 同时添加「马」关键词,以 2 的 Zoomout 比例和 3:4 的画幅比例重构画面,生成后续画面的基础,此时需要注意人物与马的位置关系,否则后续生成的画面会非常扭曲怪异;

step 3、以 1.05 的 Zoomout 比例和 2:1 的画幅比例重构画面,生成完整的马匹造型与部份环境信息;

step 4、对比改写 prompt 产生的变化,黑发组不改描述词,以 1.1 的 Zoomout 比例和 3:4 的画幅比例重构画面;白发组添加「巨大镜子」关键词,以 1.6 的 Zoomout 比例和 3:4 的画幅比例重构画面。

输出成果:通过控制 Zoomout 的幅度、画幅比例和 prompt 的调整,可以生成指定场景的画面,且人物的神态到位、情绪饱满,整体画面焦点清晰。但美中不足是,构图不够自由。

test case no.9:通过焦点变化构建故事的场景

⬇ 点击以全屏查看图片 Click to view the image in full screen

操作方式:

step 1、生成一个在河岸上的粽子;

step 2、修改 prompt 为「熊宝宝正准备吃粽子」,以 2 的 Zoomout 比例和 3:4 的画幅比例重构画面;

step 3、修改 prompt 为「小熊一家在野餐」,以 1.2 的 Zoomout 比例和 4:3 的画幅比例重构画面。

输出成果:通过对 prompt 的修改,控制 Zoomout 的幅度、画幅比例,可以改变画面中的焦点和表达主题,适合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的混搭。

test case no.10:通过镜头变化,构建故事的起承转合

⬇ 点击以全屏查看图片 Click to view the image in full screen

操作方式:

step 1、生成一幅鲜花山谷的画面,人物要明显;

step 2、修改 prompt 为「一面巨大的镜子在草地上」,以 2 的 Zoomout 比例和 3:4 的画幅比例重构画面,此处竖构图是为了生成较高的全身落地镜;

step 3、修改 prompt 为「少女站在镜子前」,以 1.5 的 Zoomout 比例和 3:2 的画幅比例重构画面,改为横构图是为了囊括少女全身以及环境信息。

输出成果:通过改变画面中的焦点和增加元素,在镜头逐渐拉远的过程中,故事缓缓托出。

➡阅读更多 AIGC 相关内容


我的整体感受是:

通过 Midjourney V5.2 的 Zoomout 无限拓展,一次次修改画幅比例、提示词内容,可以用镜头语言的变化来讲故事了,也可以基于一些初始的「点子」延展成有意思的融合作品。但越是这样,越发显得对话式、指令式的交互界面( SD 那种也不算图形交互 )的局限太大了,我很希望今年之内能发展出图形交互界面。

没错,今年 AI 的爆发指向了一个新的趋势:对话式交互界面。但人类之所以发明绘画,开始通过设计图来制作各式各样的新工具,恰恰就是因为语言本身的效率太低。这个逻辑其实也可以从媒体形态上找到端倪:文字–> 图像–> 视频。仅仅依靠对话,我们无法构建出一个一把剪刀;仅仅通过语言表达的播客,也无法传达任何需要视觉才可以精准理解的信息。对话指令的交互界面与图形交互界面之间的关系,并非只是 dos 和 windows 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点在于,后者可以更直观地完成交互,以及精准地进行创作行为。AIGC 的重点不仅仅只是 AI,而是我们如何使用 AI 进行「Generative Content」。

我说一句话,AI 给我一个东西,这不是创作。

创作是一个生命在主观意志的驱使下,刻意的、有目的地表达其心中所想。

因为 GPT 的爆发而说对话式交互是未来,这样的断言是过于冲动的。只要是一个严肃的创作者,就会立刻意识到,真正的创作一定需要多纬度的交互界面。这其中不仅仅包含对话指令,同样更需要图形界面以及在数字虚拟空间中的三维交互。AIGC 工具与 PS、表格、PPT、思维导图等已有工具的结合,就是这类多维交互的雏形。

那一刻,我们不会等太久。

➡阅读更多 AIGC 相关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