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Yesterday — 13 October 2025Main stream

香港多名70岁以上议员不竞选 叶刘淑仪仍未回应

13 October 2025 at 20:02

香港立法会换届选举提名本月24日将开始,但多名70岁以上的议员已宣布不参选。香港媒体估计,75岁的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预计也无法竞逐连任。对此叶刘淑仪本人并未回应,此前也对媒体表示议员的能力最重要。

综合《明报》、香港01报道,当前距离香港立法会选举提名期不足两周,多名政界人士消息,新一届立法会议员年龄以70岁划线。

而身兼行会召集人、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的去向成为焦点,她星期一(10月13日)于立法会向媒体表示,新民党适当时候会有宣布,“请各位不要骚扰我”,又请记者不要妨碍她开会。同样年过70岁的新民党副主席黎栋国则说未有决定;经民联卢伟国无回应。

对政圈流传70岁或以上议员需退休的看法,叶刘淑仪上周表示觉得“没可能一刀切”。对于年龄是不是议员竞选时应考虑的因素,叶刘称最重要要有能力。

香港录得今年首起兒童流感死亡病例

13 October 2025 at 14:47

香港录得今年首起儿童流感死亡病例。

据香港政府公报,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日前公布一宗儿童感染乙型流感的严重个案,13岁患者星期天(10月12日)情况转差,不幸病逝。

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总监徐乐坚医生说:“香港自去年6月以来,首次有儿童因感染季节性流感而死亡。香港正值夏季流感季节,学校的流感疾病暴发个案自9月起大幅上升。

“截至10月10日,9月开学后涉及学校的爆发个案共有337宗,包括幼稚园或幼儿中心的35宗、小学的182宗,以及中学的120宗。计及上述个案,中心由开学至今录得九宗涉及儿童流感的严重和一宗死亡个案,年龄介于3岁至17岁,其中八人过往的健康状况良好。”

另据网媒“香港01”报道,上述死者是东华三院黄凤翎中学的一名13岁中二女学生。

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公布,这名女生的家居接触者暂时没有病征,三名同级同学在10月3日至9日出现轻微流感病征,全部无需入院,而学校其他班级暂时未出现暴发情况。中心已向校方建议需实施的感染控制措施,并将对学校进行医学监察。

黄凤翎中学大部分学生都戴口罩返校,部分同班同学带花悼念死者。有同学称,死者性格开朗活泼,在班里与所有人关系都很好。在得知她病逝后,感到相当难过和震惊,并表示将更小心预防流感,除勤洗手,也会接种疫苗。

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也呼吁学校和家长尽快安排学童和子女免费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因为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的方法之一,也可减低重症及死亡的风险。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Wu Ming|我们要好好照顾自己

12 October 2025 at 04:00
万圣节
CDT 档案卡
标题:我们要好好照顾自己
作者:Wu Ming
发表日期:2025.9.12
来源:Matters
主题归类:香港
CDS收藏:香港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从前香港的茶楼人潮如鲫,座无虚席,楼面忙得像战埸的年代,酒楼知客一人分饰几角,带人客到枱时,发现之前食客用完的碗碟尚未清理,知客小姐二话不说,即时连碟带碗用枱布卷走,然后铺一张新枱布上来。假如婆孙两人被带到二人小枱时,那顿饭就不用搭枱,如果是大枱呢,知客小姐会把一边枱布卷起,一张大圆桌有两至三张枱布,形成楚河汉界,与不相识的食客,同枱食饭,各自修行。

外公还在世时很喜欢撘枱,尤其撘上跟他同年代的叔叔伯伯,他们就会高谈阔论,政治,新闻,邓丽君等,全部乱说一通。 小孩子的我不喜欢噪吵,也奇怪为何他们可以如此口水花喷喷而不懂得尴尬。现在回想,那年代的美好在于一种自由,大家可以不负责任地说,批评,一时閙港英政府,一时又閙新华社好阻挠香港起新机场,然后又閙鲁平。

后来公公离世了,外婆带我去茶楼,人人问外婆:「伍生呢?」适逢八十年代的移民潮,外婆顿一顿说:「他?他移咗民啦。」 知客小姐说:「移民呀? 加拿大定澳洲?你唔移?」 外婆说:「我要凑孙麻,会移架,我一定会移架。」 小时候的我读书不叻, 但从来也是懂事的小孩子。知客小且姐走后,小手撘着外婆的手,她的眼睛湿润闪烁。外婆说:「明天开始我哋唔好饮茶,你喜欢食乜点心,而家好嗌,食多D,我明天不来。」 我告诉她:「其实我不喜欢吃点心,我从来都不喜欢上茶楼。」

英国的香港朋友从香港回来,送我一包「楼上」 的普洱,她说「楼上」 执笠,把云南古树普洱贱价出售,但求清货。可能因为儿时上茶楼的童年阴影,我不喜欢饮茶,不过好茶在手,怎也泡一泡。 滚水一冲,水滚茶靓,茶汤粘糯,弄得一屋也有米饭味。 我whatsapp正在比利时旅行的朋友:「你送我的普洱,你有冇饮过呀?」 她回:「冇呀,我冇买俾自己。」

即时把茶叶分一半,下次给她试一下,那种甘甜醇厚,入口爽洁,越泡越甘甜。此时发现有片茶叶不是横著或沉底,而是直直竖立在水中,像是一根小旗杆。我想起外婆,她说「茶叶竖起,有客要来」。

来英生活前几年,外婆仙游了,但我记得她教我捉曱甴,捉昆虫,她传授我的本领成了我在英国生活的底气。英国那么多昆虫,我徒手就把露台的蜘蛛,蛾,曱甴,甲虫清理得乾乾净净。

「茶叶竖起,有客要来」是真的!

从前香港的工作伙伴突然Whatsapp 我,问候我是否已完全适应英国。 此个朋友比我大五至六年,当年社会运动时期,我和她常常聚在一起闹政府,一起咬牙切齿,一起看网络传媒做的现埸直播,一起心脏病发。

有日,她告诉我:「我renew 了本BNO。」

我望着她:「什么,要黎做乜呀,它废架,travel document 来的。」

她说:「系travel document 呀,咁可以用它去旅行丫嘛,我不喜欢带香港户照去旅行,影衰我。」

同事塞我一张她手写的申请BNO passport 攻略,要什么资料,什么资料要正本,什么资料要副本等。还记得是姨妈帮我找表哥做户照副署 (countersign)。 那天滂沱大雨,姨妈特登走去花园道找表哥帮我做副署。 姨妈说:「我背面有粒痣,风水佬话我劳碌一生,但有能力帮助身边的人,阿妹,我帮你搵表哥签了,他无鬼用,叫我唔好话俾他个上海老婆知帮你申请BNO, 你走啦,想走就走。」

顺着当时的潮流,我申请了本BNO , 又申请了个海外户口⋯ 好多好多事,其实是由此个工作伙伴朋友而起。然后So much water under the bridge since then。

提起电话用whatsapp voice 閙朋友:「你啦,一日都系你,当年you jump I jump , 结果I jump you don’t jump。」。朋友说:「我衰怕老公丫麻,他唔想走丫嘛。咁你而家咪几好。」

「我好? 我困难时大锣大鼓周街讲呀,上大公报呀?你帮我呀?」

閙了她一轮后,大家就闲话香港,日本及英国。 她大哥也移民英国,大哥的儿子三岁来英,已经不懂说广东话,英文是第一语言的小孩子今年回香港旅游时,告诉爸爸不要再带他回香港,他不太喜欢密集式生活,爸爸带他上过一次深圳,小孩子竟然觉得香港是乡下,深圳反像大城市。 朋友被小孩子的童言无忌气得整顿饭也没有出声。

她说:「我挂住你呀,记得连卡佛吗? 我哋以前成日去试吓鞋,试吓袋。我个日去,成个连卡佛死城来的,八百蚊个袋都卖。香港零售业无了,食屎啦我哋。」

我说:「你食乍,我冇食呀下」

我和朋友真系老友鬼鬼,就算没有见面,大家隔著电话,隔著半个地球,讲两三下又回到从前。

「在香港生活无乜野,好舒服,系冇以前咁多靓野,系周围既野差咗,但我呢啲一定要做本地庄脚,点都霸住个位,避免侵占。我就唔会北上,但我又明白为何香港人睇医生,食饭,买嘢也北上,因为香港生活成本贵,而且在香港吃的食材也是由大陆来,咁为何同一样野,隔条河咁贵,但我见街上咁多吉铺,咁萧条,我作为香港人,见过她的繁盛,系昔日的繁华得益者,好多时好伤感。」

我说:「英国都系咁,其实可能是全球大趋势来的,英国人走唔到乍,如果英国和西班牙隔条河,成班英国人去哂西班牙买餸都似,一样! 因为是人的本质,水向低流。」

说完香港「好故事」,我们又说日本坏话

「我前排去大阪呀,热到我死,差D中暑,成40度呀! 不过日本不好玩了,太多人,太多游客,食店的厨师,服务员都不是本地日本人,很多是外来人,大陆人,于是日本standard 其实变成穿和服的大陆standard, 房间清洁也做不到从前的日本。福岗啦,福岗还未被外来人侵占有阵日本味」

我说:「全球化呀,虽然全球化好像走到樽颈位,但英国咪一样,你打电话去英国公司的CS, 其实是驳了去印度。朋友在英国做工程师, 一个英国project 其实是一班在印度的工程师跟少部分英国工程师合作,印度人工比英国人平一半有多。日本一样,减少人工成本才能生存。 英国呀,加税令营运成本上升,好像John Lewis 此类像连卡佛的百货公司,不能在生意上增加收入就用炒人来减低成本,整靓盘数,结果英国质素也没有什么质素可言。」

香港差,日本差,英国又差。那晚,新闻说波兰领空遭俄罗斯无人机入侵,波兰总统称是挑衅与试探,北约可能启动大西洋公约的第四和第五条,确保盟国安全和北大西洋地区稳定的基本支柱及建立集体防御原则的核心。 纸上谈兵的一大堆伟大承诺,不知道世界会怎样,但全球经济不稳下,美国退场,自然会有人蠢蠢欲动,东西明显对立,中俄韩表面老友,西方一盘散沙,想扮老友也不知从何扮起。

img

白天,英国的Red Arrows (红箭飞行队) 在伦敦东南上空飞过,目的地是在Woolwich 举行的E5(欧洲理事会)国防会议,看着报导的相片,我相信他们明白有一触即发的可能性,可惜大家的口袋都是债而不是钱。说好的承诺唯有见步行步。

毛泽东曾说:「天下大乱,形势大好,乱了敌人锻鍊了自己,然后达到天下大治。」 国家巨人通常都有非一般的脑电波,一介蚁民,英国税局在上,我只知道「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

不论身在何处,我们要好好照顾自己。

汇丰行政总裁接受大陆官媒专访:对香港经济前景有坚定信心

11 October 2025 at 20:01

汇丰控股拟斥巨资私有化恒生银行之际,汇丰集团行政总裁艾桥智接受中国大陆官媒新华社专访,称他对香港经济前景抱有坚定信心。

艾桥智在新华社星期五(10月10日)刊出的专访中说,香港的独特优势在于拥有对接中国大陆的开放通道,通过互联互通机制,为世界提供进入中国大陆最具吸引力和最全面的渠道,也为大陆资本走向世界搭建了桥梁。“香港作为财富枢纽的‘超级联系人’,是其作为金融中心的基石。”

他预测,到2030年,香港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跨境财富管理中心。“越来越多国际及大陆客户正选择香港作为资产配置平台。过去两年,汇丰银行在香港平均每月新增约10万名客户。”

报道称,在艾桥智看来,香港开放的资本市场、灵活的移民和人才引进政策,持续吸引全球人才到港发展,有力巩固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是我们的主市场,是我们拥有领导地位和创造回报的重要增长机遇所在。”

谈及香港区别于其他金融中心的特质,艾桥智说,香港具有时区优势,服务亚洲和中东等世界经济的重要部分,填补了伦敦和纽约时区之间的空白。在这个时区有大量世界人口和经济体处于运营状态,香港是其间领先的金融中心。

艾桥智说,对汇丰而言,香港是重要的“国际连接器”。汇丰依托以香港为枢纽的全球网络,持续支持企业或投资者之间的联系。

汇丰控股星期四(10月9日)宣布将旗下香港恒生银行私有化的计划,提出恒生银行每股作价155港元(25.82新元),涉资1061亿5600万港元。这意味着扎根香港近一世纪的恒生银行,将终结长达53年的上市地位。

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报道,汇丰9月初向恒生银行董事会提出私有化要约,仅仅约四周内就促成了汇丰数十年来最大的一宗交易。顾问团队夜以继日赶工,中秋假期也不例外,最终三次上调报价。

报道称,自约一年前出任汇丰行政总裁以来,艾桥智对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明显持乐观态度,随着香港经济逐步复苏,股票上市和并购活动回暖,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中国大陆企业,此次收购意味着他正加码押注。

中国外交部公署率驻港领团和商界访新疆

11 October 2025 at 12:34

中国外交部驻港公署率领驻港领团和商界代表团访问新疆,希望协助新疆和香港续写合作新篇章。

据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官网消息,外交部驻港公署星期五(10月10日)举办外国驻港领团和商界代表团赴新疆参访活动启动仪式。这次参访主题为“走进新疆,推动新港交流合作”。

中国外交部驻港公署特派员崔建春在启动仪式上致辞时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已成立70年,进入了发展最好、变化最大、各族群众获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加强新疆和香港交流合作有利于将新疆区位、资源、产业优势与香港资本、服务、创新优势深度融合。

他期待通过这次参访,让大家深入感受新疆开放自信的发展活力和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助力新疆和香港两地续写合作新篇。

参访团的外国驻港总领馆、商会、企业代表以及特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媒体记者等约50人出席启动仪式。

仪式结束后,崔建春即率代表团启程赴新疆,在10月10日至16日先后参访乌鲁木齐、喀什、伊犁等地,围绕经济发展、外贸合作、民族团结、宗教文化等领域开展一系列考察活动。

据网媒“香港01”报道,中国外交部驻港公署曾在今年6月邀请外国驻港领事团和商界到访大湾区城市,了解中国大陆民企等发展,去年则举办了到海南、山东等省份的参访团。

香港拟从2026起三年内再吸引220个家族办公室赴港

9 October 2025 at 17:33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发文称,《香港家族办公室指南》星期四(10月9日)正式发布,香港将从明年起的三年里,再吸引220个家族办赴港。

许正宇当天在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官网发文说,《香港家族办公室指南》是一份为家族办公室量身定制的全面指引,为计划在香港落户或是扩展现有业务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指南》涵盖了从策略制定、监管环境导航,到投资管理、营运效率与传承及慈善事业的实用建议。这不仅是一份指南,更是香港向全球家族办公室发出邀请,欢迎他们赴港开拓机遇。

许正宇介绍,香港家办汇自一年前启动以来,已成为推动香港家族办公室生态圈发展的强大引擎。财库局与彭博的合作,利于整合全球资源,为家族办公室提供数字知识中心、专业洞察及交流平台。香港家办汇的数字知识中心已录得超过4000次浏览,反映香港在全球财富管理领域的强大吸引力。

许正宇称,香港投资推广署成功协助超过200个家族办公室在香港设立或扩展业务,提前实现2022年《施政报告》中订下的目标。这些家族办公室为香港带来资金、人才与商业机会,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他指出,正如上9月《施政报告》所宣布,香港已定下新目标,将于2026年至2028年间,再吸引220个家族办公室赴港。这将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全球资产及财富管理中心的地位,为经济注入新活力。

中国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广州举行

9 October 2025 at 17:08
中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种采集仪式星期四(10月9日)在广州市举行。 (新华社)

中国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种采集仪式星期四(10月9日)在广州举行。

综合新华社和中国央视新闻报道,这次火种采集活动包含“源火”采集与“圣火”点燃两大环节。活动现场,采集自深海的“源火”首度揭晓其神秘面纱。采火技术团队代表手捧“源火”盒走上舞台,这一簇来自南中国海1522米深处的可燃冰“源火”正式对外亮相。

点燃火种盆环节,采火少女在“源火”台引燃手中的采火棒,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残联、广东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与香港、澳门特区特首共同登台,一起点燃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种盆,寓意粤港澳三地携手共进、同心筑梦。

据香港政府公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火种名为“源火”,来自早前由深海遥控潜水器“海马号”在南中国海北部海域采集的可燃冰及伴生气,利用太阳能转化而成的电能实现深海引燃。采集仪式完成后,十五运会火炬传递将于11月在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举行。

港人黄金周外游减少带动当地消费

9 October 2025 at 11:27

香港零售业黄金周期间表现平稳,外游港人较五一假期减少,香港本地人的消费成为推动零售增长的主要动力。

据港媒星岛头条报道,中国国庆中秋八天的黄金周假期结束,期间有约162万人次访港,其中140万人次来自中国大陆,同比增长约6%。

香港零售管理协会主席谢邱安仪星期四(10月9日)在电台节目表示,刚过去的中国国庆黄金周未出现以游客消费为主的单一倾向。原本担心长假期间大量市民外游,但黄金周情况平稳,实际外游人数较五一黄金周减少。加上恰逢中秋节,不少零售业者反映,本地消费市场对零售业表现有明显提振作用。

谢邱安仪说,黄金周前七天中,10月1日和4日的销售表现最佳,国内游客和当地市场均有稳定贡献,其次是10月3日;而10月2日和5日相对清淡,10月6日及7日销售开始回落。

她补充称,8月份零售业总销售额超过300亿元(港币,49.9亿新元),虽然不是特别突出,但总算止跌回稳,反映本地零售经营环境逐步趋向稳定。

汇丰控股拟将恒生银行私有化

9 October 2025 at 10:58
汇丰控股建议,将恒生银行私有化。图为香港恒生银行位于中环金融区的总部,摄于2011年9月。 (路透社档案照)

汇丰控股建议以每股155港元(约26新元),将香港恒生银行私有化。截至目前,汇丰控股港股价格下逾6%,恒生银行港股价格上涨超过26%。

综合香港《明报》《星岛日报》和彭博社等报道,汇丰控股星期四(10月9日)公告,汇控拟以协议安排方式将恒生银行私有化,每股作价155港元,较恒生银行星期三(8日)收市价119港元溢价30.3%。

汇控目前持有恒生63%股权,对恒生的估值约370亿美元(约479亿新元)。若私有化计划获得实施,恒生银行上市地位将被撤销。

汇控行政总裁艾桥智 (Georges Elhedery)说,将恒生银行私有化是纯粹基于战略考虑做出的商业决定。私有化计划展现汇控对香港前景的信心。这是一项促进增长的投资,汇控的计划是继续投资香港人才。

艾桥智称,私有化允许扩大对技术和创新的投资,交易将实现协同效应和效率提升。恒生是香港有代表性的银行,计划保留恒生独特的经营、治理、董事会,汇控将为恒生客户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选择。

汇控公告指出,恒生银行将保留根据香港银行业条例所独立获授的持牌银行认可,并维持独立的企业管治、品牌形象、独特的市场定位,以及分行网络。这次私有化不会改变恒生银行与其客户的日常互动。在此之上,恒生银行客户可享受汇控更广阔的全球网络及金融产品配套。

公告称,私有化后,汇控将继续策略性地投资于恒生银行的人力资本,并为恒生银行员工提供更多元化的培训及工作机会,提升人才事业发展。此外,恒生银行将受惠于汇控的全球金融资源、资本管理以及市场淮入。

香港金管局称,当局知悉有关计划,一直与相关银行保持沟通,并按既定机制和程序进行有关监管审批。当局也留意到汇控表明这项交易是对香港的一项重大投资。交易完成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和恒生银行将继续作为两家独立的认可机构营运。金管局将继续与相关机构保持沟通。

香港今年前八月涉陆生电诈案达86宗

8 October 2025 at 21:00

香港今年头八个月接获的骗案中,涉专上院校本地学生的电诈案为184宗,损失3200万元(港元,下同,532万新元),涉中国大陆学生的电诈案虽然更少为86宗,但损失金额高达7500万元。

据港媒星岛头条报道,香港保安局局长邓炳强星期三(10月8日)回应立法会科技创新界议员邱达根的书面质询时指出,2025年首八个月共接获2万8379宗骗案,损失50.2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下跌1%及14.5%。

其中涉及专上院校本地学生和大陆学生的电话骗案分别为184宗及86宗,损失金额分别约为3200万元及7500万元。

报道指出,香港近年骗案猖獗,不少骗子以学生为目标实施诈骗,尤其是大陆学生。

邓炳强透露,今年损失金额最高的骗案是4月的“假冒官员”电话骗案,受害人为一名25岁大陆的大学生,对方在4至7月期间按骗徒指示将1097万元分多次存入多个指定的香港银行账户。两名大陆男子同年7月被捕,并被起诉洗黑钱罪。

警方也注意到,近来涉及学生的电话骗案多涉及假冒外卖平台发送钓鱼短信,指示受害人致电“假客服”,再诱骗其支付“保证金”以取消订单。更有不少诈骗集团通过脸书、Instagram、WhatsApp等平台,诱使学生参与虚假的“刷单”活动。今年首八个月,警方已要求有关平台检视及移除超过6.7万个诈骗内容。

【CDT报告汇】学术自由组织:香港大幅倒退,中国“完全受限”,维吾尔学者深陷囹圄(外二篇)

4 October 2025 at 18:37

编者按:《CDT报告汇》栏目收录和中国言论自由及其他人权问题相关的报告资讯。这些报告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机构调查、学术研究、媒体报道和网民汇集等等。也欢迎读者向我们推荐值得关注的报告。

中国数字时代本周推荐媒体:

风险中的学者 (Scholars at Risk):是一个由高等教育机构和个人组成的国际网络,他们共同致力于保护学者并促进学术自由。

一、学术自由报告:香港学术自由急剧下降,沦为“严重限制”等级

风险中的学者 SAR (Scholars at Risk Network) 在9月19日发布了其年度旗舰报告《自由思考2025》(Free to Think 2025)。结果发现,在截至2025年6月的一年内,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395起针对高等教育社区的攻击事件。

img

报告封面

CDT 档案卡
标题:【CDT报告汇】学术自由组织:香港大幅倒退,中国“完全受限”,维吾尔学者深陷囹圄(外二篇)
作者:中国数字时代
发表日期:2025.10.3
主题归类:CDT报告汇
主题归类:学术自由
主题归类:经济自由
主题归类:香港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报告引用V-dem机构的学术自由指数 (Academic Freedom Index, AFI),并结合案例分析,指出近年来香港学术自由大幅下降,在179个国家中,已经从最高等级的完全自由 (Fully Free) 跌落到倒数第二等级的严重受限 (Severely Restricted)。中国方面则一直处于最低等级的完全受限 (Completely Restricted),位列倒数10名。同时,美国也跌落到第85名,处于中度受限 (Moderately Restricted) 的水平。

该报告通过其学术自由监测项目 (Academic Freedom Monitoring Project),按照国别对全球高等教育社区遭受的威胁和攻击进行了详细梳理。SAR在报告中强调,“攻击高等教育不仅危及学者和学生的生命、职业和福祉,它们也侵蚀了一个自由社会的基础。”

SAR的评估显示,中国内地的学术环境持续处于全球最受限制的行列,与多个威权国家并列。报告强调,这种对自由的限制是通过“立法和政策的改变”得以实施的,以“进一步削弱了机构自主权”。报告指出具体做法是,“中国大学独立的行政办公室与国家主导的共产党委员会的正式合并,削弱了机构的自主性。”报告表示,这种制度性的控制直接导致了学者因学术内容和言论遭受惩罚。

此外,SAR还指出,“中国政府对大学施加政治和意识形态控制,包括在教室安装监控摄像头、使用学生线人以及任命大学高级官员,有迹象表明,中国试图通过高等教育扩大其国际影响力,包括扩大国际交流,以及跨国镇压中国学者和海外学生”。

报告还特别强调了维吾尔学者遭到打压的艰难处境。“自2017年以来,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XUAR) 的维吾尔学者和学生据报失踪或被拘留,其中包括被关押在所谓的‘再教育营’”。“他们的拘留似乎与中国当局针对少数民族和宗教少数群体的行动有关”。文中,作者列出了四位身陷囹圄的维吾尔学者:经济学家伊力哈木·土赫提 (Ilham Tohti)、维吾尔民俗学家热依拉·达吾提 (Rahile Dawut)、地理学家塔西甫拉提·特依拜 (Tashpolat Tiyip) 和文学家阿卜杜勒卡迪尔·贾拉勒丁 (Abdulqadir Jalaleddin)。

针对香港,报告观察到学术自由的显著下降 (declined significantly)。报告将原因归咎于“港版国安法”,“自 2020 年‘港版国安法’通过以来,学术自由大幅下降…… 该法尤其影响了政治学系,据报道,这些系的自我审查十分普遍”。

然而,报告指出,香港和中国内地发生的事情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他们指出,包括媒体审查在内的审查制度,“使得在香港和中国追踪和核实针对高等教育的攻击报告尤为困难”。

最后,SAR在报告中总结称这是一种“旨在让高等教育保持沉默的全球趋势”。他们敦促各国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正视这些威胁,采取行动。各国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和法律保护,以维护大学的自主权和探究自由,防止政治或安全对学术事务的干预。”

二、2025世界经济自由指数:香港蝉联榜首,中国排名108

9月25日,美国智库卡托研究所 (Cato Institute) 与加拿大弗雷泽研究所 (Fraser Institute) 发布了最新的2025年度世界经济自由指数报告。报告表示,“整体而言,经济自由度自2000年以来有所增加,但在冠状病毒大流行之后急剧下降,抹去了近十年的进步。”

img

报告封面

据悉,报告对165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自由度进行了分析并排名。排名标准基于五大核心领域,包括政府规模 (Size of Government)、法律制度与产权 (Legal System and Property Rights)、稳健货币 (Sound Money)、国际贸易自由 (Freedom to Trade Internationally) 和 监管 (Regulation)。报告称,“这些排名反映了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自由地做出自己的经济决策。”

报告表示, “整体而言,经济自由度自2000年以来有所增加,但在冠状病毒大流行之后急剧下降,抹去了近十年的进步。” 这一趋势反映了各国在应对危机时政府规模扩大、监管增加以及对国际自由贸易的限制。

其中,香港再次夺得经济最自由地区的桂冠。紧随其后的分别是新加坡、新西兰、瑞士以及美国。

中国排名108名,较去年的116名有所上升,处于第三等级。具体来看,中国得分最差的指标是“政府规模”,排名第157名,位列倒数前十。其次,得分较低的还有“监管”一项,排名第131名。中国得分较好的项目是“稳健货币”,排名第70名。其余两项“法律制度与产权”和“国际贸易自由”均排名第91名。

“其他主要世界经济体的排名包括加拿大 (11)、英国 (13)、德国 (15)、日本 (17)、韩国 (38)、法国 (44)、意大利 (46)、印度尼西亚 (65)、墨西哥 (70)、印度 (86)、巴西 (87)”。

报告再次强调了经济自由对于人类福祉的决定性影响。“排名前四分之一的国家的人均 GDP 为 66,434 美元,预期寿命为 79 岁,而排名后四分之一的国家的人均 GDP 为 10,751 美元,预期寿命为 62 岁。”

报告特别提到了中国的排名对全球平均值的下拉效应,指出:“由于对像印度、中国和巴西这样规模较大、相对不自由的国家给予了更大的权重,人口加权平均值低于简单平均值。” 这表明世界大部分人口生活在一个经济自由度相对较低的环境中。 最后,报告再次强调了经济自由对繁荣的重要性。 报告研究发现,经济自由几乎对包括个人自由、平均工作时长和收入等所有社会领域都有积极作用。因此,他们呼吁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除了缩小政府规模外,应该全方位提升经济自由度。

三、香港自由委员会:香港监狱存在“制度性迫害与政治操控”

香港自由委员会基金会 (CFHK Foundation) 近日发布了一份名为《“我们难逃受苦”:香港监狱内的制度性迫害与政治操控》的报告。报告披露香港惩教系统内存在针对囚犯,特别是政治犯的“系统性虐待、医疗忽视及政治操控行为”。他们表示,香港的监狱已成为政府侵犯公民自由的“隐蔽前线”,并且缺乏问责机制。 据悉,报告基于对多位前囚犯的采访和公开记录制成。

img

报告封面

报告指出,自2019年以来,“超过1900人——在平均8250人的囚犯总数中——因政治指控被送入香港的监狱”,这表明香港惩教系统正在处理大量与民主运动相关的案件。 香港自由委员会基金会的核心指控是香港惩教署 (CSD) 对政治犯实施了有针对性的制度性迫害,目的是压制异议并进行“政治改造”。具体而言,这些政治犯往往被特别挑出来,遭受严密的监视和限制,“警卫准备政治囚犯的日常情报报告,限制他们的接触,并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将他们单独关押数周或数月。”

一位前政治犯描述了在被监视的情况下独自用餐、被限制与其他囚犯交流,以及必须参加“政治洗脑课程”。报告更揭露了惩教署利用“Project PATH”计划实施政治洗脑,“自2021年起,‘Project PATH’计划已强迫囚犯参加亲中共的课程、观看宣传片,并参与忏悔式的辅导,以灌输中国共产党 (CCP) 的观点。报告称,惩教署的这种做法说明香港当局在北京的控制下,将惩教系统武器化,以实现政治目标。

报告还强调,系统性的虐待行为并非仅限于政治犯,而是广泛存在于香港惩教系统之中。“在更广泛的囚犯群体中,囚犯遭受性暴力和身体暴力、医疗忽视、不卫生的条件、对宗教材料的限制以及酷热。”

比如,在青少年监狱,囚犯遭受着“B-boy”(内务员)的系统性身体虐待。这些内务员往往会利用惩教署默许的囚犯等级制度欺凌他人。甚至,青少年监狱还存在大量的性虐待。一位受害者总结道:“性暴力在那里随时都在发生,不只是我一个人。”

惩教署还被指控滥用单独监禁作为惩罚手段,经常超越国际法规定的 15 天限制。比如,报告就指出民主活动人士黎智英和梁国雄都遭受到了时间更长、措施更严厉的隔离。

也有一些囚犯指控监狱内医疗和生活环境恶劣。“许多囚室下雨时漏水,厕所数周不修,床铺滋生昆虫,老鼠从厕所爬出。”

此外,针对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囚犯,警卫会要求对其进行精神健康治疗,然后再以医疗保密为名令其“消失数月”,难以和外界取得联系。

最后,香港自由委员会基金会强烈批评香港惩教系统中的申诉机制失效,指出:“不存在真正的独立申诉机制;惩教署最终对投诉的解决拥有权力,并系统性地保护内部人员。”因此,该基金会呼吁国际社会对涉及虐待事件的高级官员实施《马格尼茨基法案》式的制裁,并要求国际人权专家不受限制地进入香港监狱进行独立调查。

香港交易所HashKey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30 May 2025 at 00:00

HashKey

香港的加密货币交易所HashKey近日被媒体报道,揭露其运营困境,甚至被批得一无是处:暴跌、裁员、现金流告急:HashKey陷入风暴中心……对此我个人并不完全认同,凡事存在必有其合理性,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分享过。我身边就有朋友在使用HashKey,反馈体验其实还不错,不信你可以注册一个账户试试(HashKey注册链接)。

香港的独特优势在于背靠大陆,最大的市场潜力正是来自内地。虽然目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无法向大陆用户开放,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需求就此消失。事实上,当前法币(尤其是人民币)与比特币之类的加密货币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看看那些基于人民币的OTC加密货币交易,动辄遭遇冻卡,甚至涉及违法犯罪。而通过香港合规交易所如HashKey,则可能打造出连接法币与加密货币的安全通道,毕竟人民币在大陆与香港之间的流通相对畅通。

目前已有少数人开始利用香港的加密服务为内地用户提供支持,实现加密货币与人民币之间的双向兑换。通过港币或美元进行合规跨境汇款,或以其他方式实现资金进出内地,这个需求不仅真实存在,而且规模巨大。一部分人如我前面所说已直接使用香港服务,还有更多人则通过香港的代理渠道实现这一目的。

聪明的你可能已经想到:如果你拥有香港身份或HashKey交易权限,完全可以将其作为套利管道,帮助无法使用香港交易所的内地用户间接实现法币与加密货币的流动,特别是人民币与加密货币的交易。虽然目前HashKey对这一需求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比如胜利证券就是利用HashKey作为底层来实现加密资产交易),但我相信随着时间推移,这块市场潜力会逐渐被发掘和利用。

乐观来看,若未来内地有条件放开香港交易所服务,带来的市场规模将不可估量。此外,随着香港合规稳定币的发展,或许能通过这一桥梁间接连接内地与加密货币市场。到那时,香港交易所将发挥出更大的枢纽作用。

说到底,HashKey虽然香港本土用户有限,境外其它国家用户也缺乏使用动机,但其真正的未来在于服务内地用户的刚需。即便当前真的面临困境(目前的报道有可能是竞争对手抹黑),HashKey仍有其存在价值。若能渡过眼前难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完全有可能迎来柳暗花明的新局面。

河边的观音第二天就被找到了!

By: Steven
3 May 2025 at 11:30

书接上回《河边的观音像|3DFiti.001》的视频在各个平台发出后,第二天早上大约十点的时候,就有B站的观众留言说,作品已经被人拿走了。

但是因为收到消息的那一刻还没有人联系我,也没有人按照作品背后二维码上预留的信息来告诉我,于是朋友间和观众间都在议论:到底是谁动作那么快?

一种观点认为,是路过的小朋友随手拿走了,或者是被保洁员清理掉了;

另一种认为,就是专程去找的观众,只是还没拍照写文案分享而已。

我自己是比较倾向于第二种情况的,因为这么精致的小玩意,我不太相信小朋友路过就敢拿,就算拿了,家长估计也不会敢随随便便拿个路边的佛像回家的。但是,也确实会担心这种情况发生。一天过去了,我甚至预想好,如果两天之内没有人联系我,我就当这件作品彻底失联了,那就再补一个回去,然后重新通知观众们。

结果,傍晚打开小红书时发现,有人找到它了!

于是我和这位萍水相逢的观众朋友聊了一会,了解到:

他是一名香港人,现在正在深圳这边念书。他原本就对佛造像很感兴趣,平时自己也会手绘一些藏传佛像的画。那晚他突然被小红书算法推到了我的那条视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就去找了。他就住在作品地点的附近,但也是一大早去的,找了差不多 40 分钟才终于找到它!

这位朋友自己画的各式佛像

得知这一切的我感到非常开心!

因为这件作品去到了一位足够理解和喜爱它的人的手上,这种缘分实在是太美妙了!

感谢缘分!感谢这位香港朋友!

香港加密资产交易所的现状与未来

18 March 2025 at 00:00

HashKey

这两年关注香港金融比较多,比如HashKey长桥证券。我其实是HashKey的推荐大使,但数据表明通过我的推荐链接注册的人数不多,通过验证使用的几乎没有,比起通过我的长桥注册链接的朋友数量,HashKey似乎存在感不强。

其实,香港的另一家加密资产交易所OSL一直让我去实名验证,发了数不清次数的邮件催促我,但我根本不愿意去体验(它比HashKey规模小)……

难道我的感觉是错觉?香港的加密资产交易市场现状是不是真的不行?这是为什么?

HashKey作为香港最大的合规加密货币交易所——一些香港证券公司甚至套壳使用它来交易加密资产,它每天的交易量非常小,通常BTC/USD交易对一天只有几百个BTC,香港的本位法币BTC/HKD交易对就更小了,一天甚至只有个位数的BTC交易量,多的时候也不过两位数。

比起Binance动辄上万个BTC的交易量,HashKey的交易深度完全不值一提,而事实上HashKey的交易体验非常好,完全支持法币的出入金,交易费用也不高,和Binance并无区别。

另一方面,香港的现货加密ETF资产交易量也不大,流动性较差,比起美国的也是不值一提,哪怕香港的ETH现货ETF已经实现质押收益(美国目前还没有实现)。

为什么没多少人去使用HashKey?其实原因不复杂。

香港本岛人口基数并不大,因此光靠香港本地人,用户数量自然不大,而且不少有钱的、年轻的香港人似乎去了其它国家。香港周边的东南亚国家,人家完全可以使用欧美的交易所,或者Binance之类的交易所。欧美用户正常情况下有大把的加密货币交易所,为什么要来香港交易?除非为了避税。

更为关键的是,数量最为庞大也是最有需求的内地大陆人,鉴于目前的合规要求,不得使用香港的加密资产相关服务,包括HashKey和加密货币ETF交易。

虽然HashKey目前的交易量很小,但不排除它在未来有很大的潜力。

首先,香港本身作为曾经的世界金融中心,如今极力拥抱加密资产,非常需要它来激活经济活力,推动香港发展为全球虚拟资产中心。而香港也能作为内地的一块试验田,在未来完成内地的一些想法,毕竟美国都把比特币作为国家战略储备了,其它国家不可能忽视它。

此外,还是有一些人群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需要使用香港的加密交易服务,比如,我们的确看到香港有些人背着成袋的资金去香港的找换店交易,也发现交易所的USDT/USD交易对远大于其它交易对。

未来到底会怎么样?我们未来再来回看。

香港金融业玄机

24 December 2024 at 00:00

又到年末,回首今年写的博客日志文章,目前只有45篇,比2023年的50篇又少了5篇,精准的数字表明我似乎有一种越来越不想说话的感觉。

回顾了一下今年的关注点,基本上是研究境外银行券商、U卡、加密货币ETF跨境汇款这些事情,帮朋友们研究那些搞钱的管道和工具。

我才发现有太多的人不知道这些信息差,更感慨太多普通人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在走出学校后日渐下降,年龄越大越明显。中年的我不想这样子,适当折腾吧。

折腾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香港银行、证券行业对中国大陆内地用户的依赖越来越强。

从目前香港银行几乎全面开放对中国内地用户开户的现象就可以看出,他们太需要内地用户去成为他们的客户了,这放在几年前简直不敢想象,那时他们也许有太多香港本地用户和国外用户,根本不屑得正眼看一下内地用户。真是此一时彼一时。

而香港证券业就更有意思了。一方面,香港证券商不允许内地新用户开户,另一方面,它允许某一时间点之前的存量用户开户,比如,你之前开过香港A券商的户,拿着开户证明可以新开香港B券商的账户。

这背后的原因我猜是来自内地监管的需要,大家都去玩港美股了,谁来“投资”内地股市?但又不能彻底把门关死,所以允许已经在境外券商开户的用户开新的香港券商账户,反正这一部分用户已经出去了。

但是,玄机出现了。

在开新的香港券商账户时,它所谓的存量用户证明不过是一个图片文件……连PDF(PDF可防伪)的要求都没有。重点来了,一张图片如何证明是真伪呢?聪明的人你一定想到了,不过是一张图片吗?懂的都懂了。

淘宝网上甚至有人利用这个特点来提供“包过”的服务,真是善于发现商机,而这所谓的“包过”难道不一种智商税?可也有不少人去花钱买……

难道券商和监管方不知道要求一张图片的证明太过儿戏?不是的,你能想到的他们也一定能想到。我猜它就是要来这么一个认认真真走过场的游戏。明面上的要求还是要有的,这是一种管理艺术,既不让太多的人来,又给有需要的人留一道口子……

何况,真要搞那么严,大家都去纯境外的券商(非香港券商)去注册新账户了,那资金岂不是连香港都待不住了?反而更不利于监管。

至此,这实际操作的过程是不是一种特色?着实有点意思。而这种信息差,懂的人心知肚明,谁也不说。

HashKey

而像HashKey这种香港头号持牌(交易量最大)加密货币交易所(像胜利证券和众安银行都是套个壳使用HashKey的底层服务),要求就明显严了,由于受有关方面的要求,中国内地用户不允许在香港开户从事所有加密相关的投资活动(ETF也不行)。

HashKey严格不允许内地用户注册(连内地网络IP都不能使用它的服务),除非你拥有香港的身份,或者海外其它地方的居留许可和地址证明(即留学生和海外工作、移民的人士),看得出来它对合规严格得多。

因此好些朋友问我如何在HashKey开户,这个确实很难绕过。就像上面所说,只有拥有香港身份ID(恭喜那些拥有香港优才卡等人才计划的朋友)或海外其它地方的居留许可和地址证明(即留学生和海外工作、移民的人士)的朋友才允许,因而HashKey账户的含金量要高得多,稀缺的资源才珍贵。

满足条件的朋友可以好好利用这个资源,我就不多说了,欢迎使用我的推荐注册地址(我是HashKey的推广大使Ambassador,推荐码:8OZ6lc):

https://www.hashkey.com/en-US/register/invite?invite_code=8OZ6lc

注册激活后有多达300个的HSK代币奖励(目前价格约为2美元一个)。

总体而言,目前的香港对于中国内地朋友来说是一个很特殊的离岸金融城市,值得好好研究利用。这就是我这一年来的一点感想。

最后,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你如果实在还有疑问(包括但不限于境外银行开户、券商账户开户等),可扫描二维码添加我的微信号( tumuhk ),请注明“美股”,我尽力解答你的相关问题。

土木坛子

值此圣诞元旦佳节之季,祝朋友们收获智慧与财富。

粗暴而巧取的占领:六四维园家乡市集一记

By: 陆松年
9 June 2024 at 17:50

「清除六四记忆,一方面依靠公权力的严刑峻法,另一方面是公帑资助“民间”同乡会占领维园。」

陆松年

2024年6月2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2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安检,安检;收遮,收遮。打开包包,打开拉链,多谢合作。”

在6月4日下午,香港维多利亚公园天后入口处,工作人员在(山东)淄博烧烤味下,正忙著检查入场市民和游客的行囊,确保场内举行的家乡市集嘉年华和谐、喜庆、有秩序。

这是香港同乡社团在维园举行的第二届家乡市集嘉年华,也是连续两年有同乡社团在“敏感日子”占据敏感地方。在1990年-2019年期间,每年在维多利亚公园举行的六四悼念晚会,都有数以十万计人参与,令维多利亚公园成为“八九六四”其中一处最重要的公共悼念空间。在2020-2022年,在疫情、《港区国安法》及支联会解散(2021年)下,维园球场被封锁关闭,六四悼念烛光不再。

当2023年疫后“复常”,有三十年历史的六四悼念晚会并没有在维园复常,反而迎来一个歌舞升平的新活动——由全港26个省级同乡社团联合举办、安排六千警力戒备、有超过200个摊位的庆回归26周年家乡市集嘉年华。主办方称,“刚好申请了那天,就批了”

在今年六四三十五周年之际,香港同乡社团又照板煮碗,继续租用维园足球场及草地举行家乡市集,横跨“六四”当天,以“平靓正”、“边行边食有show睇”作招徕。主办方重申,挑选日期并无特别考虑,又指“既然去年这个时间搞得不错,那今年就继续搞。”

连续两年举行的同乡会家乡市集,不乏可堪玩味之处:一方面是香港红色经济圈的某种展现,另一方面看到“民间”同乡会正参与清除六四记忆,标志著同乡社团在“后国安法”和“后选举”时代的角色转变。

香港47人案评论:基本法“违反”国安法?人民权力不会因宪政建立而消失

By: 无住
7 June 2024 at 12:50

「道理为自己而写:人民之终极立法权,并不会因为宪政之建立而消除,这跟法律上赋予之权益或者法律权限没有关系。」

无住

2024年5月30日,香港民主派47人初選案首日裁決,眾被告由囚車押進法院。攝:林振東/端傳媒
2024年5月30日,香港民主派47人初選案首日裁決,眾被告由囚車押進法院。攝:林振東/端傳媒

(无住,法哲学学者)

苏格拉底在某处说过:一个身为牧养牛群的人,如果令到牛只数目减少,情况变坏,还不承认自己是个低能的牧牛人,他会觉得奇怪;而一个身为城邦领袖的人,如果令到公民数量减少、情况变坏,还不觉羞耻,也不认为自己是个低能的城邦领袖,他会觉得更加奇怪。——色诺芬《追思录》

历经三年多,这场基于2020年香港泛民主派立法会选举初选的大搜捕,终于在国安法庭的审判下,就著16名不认罪的被告宣判法庭裁决。结果在十六名被告中,只有李予信和刘伟聪无罪获释,其余的皆被判“串谋颠覆国家政权罪”罪名成立。不论律政司接续会否上诉得直,但至少这是香港《国安法》判刑史上首宗出现无罪释放的案例。

在一个封闭的国安法庭,全由指定法官组成,并在没有陪审团情况下进行审讯,想当然这不会是甚么公平的法治场所,甚至可理解成一场公开审判国家叛逆份子的表演,一如四十年前台湾的美丽岛大审判。但作为最受触目的政治审判,是次裁决结果不仅影响到大众如何理解国家安全理念,或者《国安法》及其规范的颠覆国家政权行为,更是直接波及到整个香港民主运动的想像。

正如古巴革命领袖卡斯特罗的豪情壮语,“判我有罪吧,这根本不重要,因为历史终将判我无罪。”一时的法庭判决当然影响到被告人的命运,但作为政治审判,这是以法律技术掩饰了政治打压之暴力,以法庭大戏取代了政治理念在选举上的较量,因此审判结果无法矮化或取消抗争者当天参与行动之政治理念和价值。

香港23条后首个六四,仍有市民点蜡烛、以电话亮灯及默坐维园|Whatsnew

4 June 2024 at 22:15

「“其实做不到任何事,少少的悼念是需要的。很简单的,没有特别的胸怀,是人的心。”」

端传媒编辑部

2024年6月4日,一名女士被警方包围后带上警车。摄:Ryan Lai/端传媒
2024年6月4日,一名女士被警方包围后带上警车。摄:Ryan Lai/端传媒

今日(6月4日)是六四35周年,亦是《维护国家安全条例》(23条)落地后首个六四。这年,香港连续第4年未见大型悼念集会。

距离支联会上一次在2019年的六四维园烛光晚会,已经过去5年。几年过去,支联会解散、实体悼念被禁、悼念的人身陷囹圄、坐落在大专院校的六四艺术品亦遭移走。这年,规模更大的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再次占据维园,由下午一直开放至晚上。场内载歌载舞,消费气氛浓厚;场外寂静绷紧,警方重重布防,全日截查带走多人。

尽管警察严密驻守铜锣湾一带,现场仍见有市民以电话亮起灯光,亦有人身穿黑色上衣在维园长椅上安静地坐着悼念。

维园以外,在香港各区,前民主派区议员开设的店舖遭警察上门调查,包括朱江玮的店舖“如一 AsOne 团购网购平台”。六四前夕,有警员在前民主派区议员黄文萱开设的“猎人书店”查阅出入人士身分证,陈嘉琳今早亦在西贡被警察截停搜查。

晚上,美国驻港澳总领事馆、欧盟驻港澳办事处内,点起了悼念六四的烛光。

2024年6月4日,一名女士身穿印有罗马数字的衣服,被警方包围后带上警车。摄:Ryan Lai/端传媒
2024年6月4日,一名女士身穿印有罗马数字的衣服,被警方包围后带上警车。摄:Ryan Lai/端传媒

警方严密布防,有市民点蜡烛、以电话亮灯光

入夜,维园市集传来音乐,有穿黑衣的人散落在场外的角落。他们沿维园步行、停留,或坐在长椅上。警方加重布防,不时截查市民。晚上8时许,两名身穿西装市民在喷水池附近长椅点起蜡烛,大批警员包围二人、拉起橙带搜身,随后放行。

其中一位市民Thomas 表示在维园亮起过蜡烛,并持续了一分钟。警方随即上前叫他扑熄,并叫来康文署职员,他获告知违反康文署场地使用守则,给予一次警告后获放行。他指心情平常,因是预料之内。

另外,市民卢先生沿天后步行至维园方向时用电话显示烛光相片,被警方和康文署职员阻止,指他引起“骚动”,并登记他的身份资料。他最终在大批警员陪同下送离维园。他说,他问警方自己犯什么法,但对方答不出。“相煎何太急呢,大家都要尊重死去的学生,悼念他们很正常的。”

2024年6月4日,一名女士在铜锣湾街角,手提电话亮着电筒模式,并拿着小熊维尼玩偶。摄:Ryan Lai/端传媒
2024年6月4日,一名女士在铜锣湾街角,手提电话亮着电筒模式,并拿着小熊维尼玩偶。摄:Ryan Lai/端传媒

在铜锣湾东角道,街上不时有穿黑衣的人路过,但警方的截查未有如往年频繁,也没有以帐篷搭起搜身区。

街上动静不大,悼念者比以往低调,但仍有人亮起一点光。70多岁、退休教师何女士一身黑衣,开着电话手电筒,独个穿梭铜锣湾。她说,35年前很多人走出来,“值得为他们做少少事。”她今日从湾仔步行至维园,沿路为死难者祈祷,“希望他们已经回到天父怀中,以及(我们)将来仍有希望。”

她指自己原本不知道如何悼念,但若然没有纪念,回家也会不开心。后来,她在百德新街见到有人亮起电筒,便照着做。

何女士说,自己从未缺席支联会的六四集会,最近几年没有集会,她也照样来铜锣湾。她哽咽道,“其实做不到任何事,少少的悼念是需要的。很简单的,没有特别的胸怀,是人的心。”“(六四事件中民众)是一些手无寸铁的人,只不过走出来想改善那情况,他们受了很残酷很不公平的手段。我永远都觉得政府要爱护自己的人民,你不爱护自己的人民,做什么都没用。”

另一名任职程序员的 Brian 头戴绣上“freedom”的鸭舌帽,身穿印有“黑白 consciences”的黑色上衣,独自坐在维园外围的长椅,悼念六四。2019年前,六四于他太遥远,他从未踏足维园悼念。2019年后,他感觉自由收缩太快,与六四产生共鸣,每年都在不同地方自行悼念,今年他选择到维园默坐。

2024年6月4日,大量警察在维园截查市民。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4日,大量警察在维园截查市民。摄:林振东/端传媒

Brian 认为,六四是值得记住的事,“一堆人被杀,(官方)觉得自己没有错,这是不对的。”

看到多人因悼念被捕,“只手划空气(指行为艺术家三木)又拉、举朵花又拉”,加上邹幸彤等八人被捕,Brian 心中也有恐惧,“但如果惊就缩埋,咩都唔做、唔谂,不会带来任何改变。”在他眼中,默坐的意义是让人看到人们没有忘记:“始终过去的事对未来有启示,是一种坚持。”

他又指着维园没有办市集、但挂上“场地清洁中”、“暂停开放”的另一半球场,认为当局特地占用场地,“很夸张”。

穿黑衣黑裤、年近80的何先生在市集外长椅静坐,他亮起手电筒后,警员随即上前阻止并警告他,若继续做引人围观的行为,或触犯法律。警员抄下其身分资料后离开。

近9时,人称“姨婆”的老妇和一名男子出现在崇光百货对出,她手持《香港国家安全法解读》,男子颈上挂有毛泽东照片。不到数分钟,二人被警方带上警车。

较早前,下午约3时,铜锣湾东角道一带逾半百警察戒备,包括军装及便衣警,警员均穿上战术背心,现场停泊至少三辆冲锋车。崇光百货外平均每两分钟,便有2至8名警员一组走过。一辆“剑齿虎”装甲车停泊在记利佐治街,有途人驻足拍摄。警员亦在维园附近结伴巡逻。

3时许,一名老伯在崇光百货外举起两张手写标语,一张写上题为“六四”的诗,指“念89”、“悼64”,“那些年/维园烛光如火海/但现在/人杳!烛灭!”;另一张题为“两岸三地”,罗列了中港台三地的社运。期间他未有发言,但有警员指他扰乱公众秩序,构成“公众地方行为不检罪”﹐将他包围、搜身并带上警车。

数分钟后,任职报纸编辑的刘先生被警员带至怡和街搜身,最终放行。他指自己上班经过,行经警车时欲拍摄便被截查,他觉得:“无乜感觉,好多人可能都试过,我以前都试过”。他指自己以前六四会到维园,被问到集会消失数年、无法参与,他答:“有第二啲(其他)方式的。”

2024年6月4日,黄婆婆在铜锣湾被警察拘捕。摄:Leung Man Hei /EPA/达志影像
2024年6月4日,黄婆婆在铜锣湾被警察拘捕。摄:Leung Man Hei /EPA/达志影像

此外,社运人士王凤瑶在铜锣湾地铁站外手持一束鲜花,另一只手举起5字手势,并高叫“平反六四”、“人民不会忘记”等口号。警方指其高叫的口号有机会违犯《维护国家安全条例》(23条)的煽动意图,她随即被带上警车。

特首李家超今日早上出席行政会议前见记者,被问及“六四”是否禁语、市民谈论和悼念是否违法等,没有正面回应。他指针对“个别日子”,政府立场清晰,“任何公众活动必须守法。”他又称仍有力量尝试破坏香港稳定和国安,市民要小心“有人骑劫议题,借题发挥去搞事。”

维园之外,警察调查前民主派区议员店舖

除维园一带,警方在各区亦有行动。六四前夕,前公民党区议员黄文萱于深水埗开设的“猎人书店”门外张贴“35/5”字样。书店于6月2日发文指,有自称深水埗分局警员指控其门前的梳化阻街,并在门口登记出入人士身份证。

6月4日下午,书店外的“35/5”红色字样依旧,一街之隔有警车停泊。据报,较早前有5、6位便衣警员驻守书店外,并截停其中一位店长。店内书墙上,香港剧作家庄梅岩创作的舞台剧《5月35日》放在中间,书架角落则放上六四书籍,如《六四见证:四十八名目击证人的报告》。

六四前夕,有警察到前民主派区议员黄文萱开设的猎人书店,登记出入人士身份证。2024年6月4日,书店门前红色的“35/5”字样依旧。书墙上,香港剧作家庄梅岩创作的舞台剧《5月35日》放在置中位置。
六四前夕,有警察到前民主派区议员黄文萱开设的猎人书店,登记出入人士身份证。2024年6月4日,书店门前红色的“35/5”字样依旧。书墙上,香港剧作家庄梅岩创作的舞台剧《5月35日》放在置中位置。

这天到访的人仍然不少,其中包括90后的彭先生、邓小姐、Rita 和50后的阿勤。他们在附近工作,也是书店的常客,今日趁午餐时间到访。阿勤说从新闻上看到警方要求书店移走梳化,他们很喜欢那张“自由空间的梳化”,便过来看看它是否已经回到原位。邓小姐说,“这是书店,所有的日子都应该可以自由出入。”

对于日前有警员检查到访者的身份证,阿勤说她没有因为警方在场而害怕,“现在出街,多些人保护我们。Rita 说:“政府用心良苦,用尽所有方法去提醒我们,6月4日又来了。”她看到政府近年对六四“愈来愈害怕”,但她并不明白,“为什么要害怕悼念、为甚么要害怕一段记忆?”

他们今日会以自己的方式悼念六四。邓小姐说,“我一定不会忘记。”阿勤说,“一日不平反,一日都不可以忘记。邹幸彤一日不出狱,一日都不会忘记。他们拉了邹幸彤,令到大家更清楚六四是什么事,更想追寻的是什么事。”

书店内,还有去年六四在铜锣湾被警方带上警车的社运人士杜志权。去年,他身穿“不想回忆,未敢忘记”黑色上衣到铜锣湾,被警方带走,直到深夜获释。他说在铜锣湾出入是市民基本权利,“但现在变成在某些日子,某些人不可以去某些地方。”不过,他觉得香港传媒的报导还可以传到外界,所以“还可以的时候,应该要做多一点。”

他今年52岁,1989年从电视上看到六四直播。作为见证者,他觉得,“要很努力地用我们的口,去到哪里,传到哪里。”他又表示不认同天主教香港教区主教周守仁的“宽恕论”,觉得宽恕的前题是“认错”。“补救是另一回事,你怎样补救,全世界万千种方式,首先你要认错了,但现在这一刻都没有。”

旺角,前民主派区议员朱江玮原定在店舖“如一”派蜡烛悼六四。于下午约2时警察上门调查后,店面已收起电子蜡烛。图:端传媒
旺角,前民主派区议员朱江玮原定在店舖“如一”派蜡烛悼六四。于下午约2时警察上门调查后,店面已收起电子蜡烛。图:端传媒

在旺角,下午约2时,10多名便衣警在由前民主派区议员朱江玮开设的店舖“如一 AsOne 团购网购平台”楼下聚集,及后有约4、5名警员入内调查,并禁止在场记者拍摄。其后,小店收起六四相关的纪念品,包括原本放置在收银处的一排电子蜡烛,及售卖的“自由六月”明信片和胶纸。朱江玮指未能透露调查详情,又指“如一”逢星期二例休,但每年六四都会照常开舖,和上门客人聊天。朱原定4日于其旺角商店派发蜡烛悼六四。

另外,前西贡区议员陈嘉琳在6月1日在“西多”专页发文,指收到将军澳警民关系组电话,询问她会否在6月4日跑步,又问“系咪斋跑(是不是只有跑步)”、“无其他特别?”、在哪跑等,最后提醒她“要小心唔好触犯国安法”,并表示会再打电话给她。

4日,陈嘉琳向端传媒表示,今早8、9时在西贡出门上班时被警方迎面截停搜查,问她“公司在哪”、“这么早在西贡做什么”。她因工作关系身上有索带,被提醒“这段时期不要带索带”。离开时,警方向她表示“近来西贡都唔系咁妥当,好多差人会巡。”但她今天暂未收到来自警方的来电。

陈嘉琳称:“很感谢他们每年都提一提,因为之前可能没有那么大感受,都是他们这样提一提,提大家这个政权无处不在。”她还表示“去到35周年,说真的,他们想抹也抹不走。”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家乡情市集,有人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被带走

今年“家乡市集嘉年华”参与的省级同乡社团由往年的26个增至28个,举办日期延长至5天,设220 个摊位。嘉年华获民政事务总署的“同乡文化推广计划”拨款赞助,获多个政府政策局支持。

场内,不时见到数十人的参观团体。其中,数十名长者的衣服贴上印有民建联区议员“欧阳均诺”及其头像的贴纸,队伍中长者说,区议员组团订旅游巴士接送街坊到市集。在布景板前,另一团的领队举着迷你国旗发号施令,指挥团友站好,然后拉起“香港广州南沙联谊会”等布制横额合照。

市民张小姐和朋友由6月1日起每天都来到家乡市集,她独自拖着一个行李箱,礼盒堆至腰身高度。她指明天会继续来购物,“买不完,香港买不到家乡湖北的牛肉面。”有见维园今天的警力明显增加,张小姐称“安全好多”,并表示不知道为何今天多了警察驻守。

香港黑龙江社团总会义工 Kiki 表示,今天由4时半开档至6时,货品已差不多清光,两个摊位合共将近7000港元营业额,昨天只有约4000多元。 Kiki 称摊档今日开始减价,每款特产均减价两三成,存货足够应付翌日客人。

下午约6时,有两名男子在市集手持写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民主”、“富强”等字眼的标语。他被在场保安包围,有市集职员打开雨伞、不让途人拍摄,记者举起手机拍摄亦一度被压低及用手阻挡镜头。保安表示两人违反场规,及后有警察到场。

其中一名身穿哲古华拉(Che Guevara)衣服的男子,被5至6名保安紧密围起、带离维园,有人举起伞阵遮挡;沿路上有警察在旁观察并一同走动,但未有介入,有人问警察“为何不处理”事件。及后警察拉起橙线开路,男子被保安抬起带入一蓝色帐篷,期间场面混乱,事主曾大声叫痛,并问“做咩夹住我”。事主并说自己被指身上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书籍,被指违规。最终,该名男子被带上警车。

2024年6月4日,维园家乡情市集,有两名男子手持写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字眼的标语。其中一名男子被在场保安包围抬离维园,警察将他带上警车。
2024年6月4日,维园家乡情市集,有两名男子手持写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字眼的标语。其中一名男子被在场保安包围抬离维园,警察将他带上警车。

六四前夕,首用23条拘捕邹幸彤等人

自6月3日下午起,警方在铜锣湾一带加强布防。当晚约9时,行为艺术家陈式森(三木)独自现身在铜锣湾,做出祭酒和喝酒的手势,并对空气比划“八九六四”字样,全程一言不发。大批警员随即拉起橙带,将三木和传媒隔开,又推撞在场记者。三木其后被带上警车,最终无条件获准离开。

获释后他向传媒表示感觉“几好”,“原先以为做唔到嘢,结果可以做到一啲,少少哋满足。”

三木为“这一代的六四”街头艺术活动的艺术家之一,由2009年起,艺术家自发每年在6月3日,于铜锣湾街头以行为艺术悼念六四。上年六四前夕,三木在铜锣湾被警方以“公众地方行为不检”拘捕,在被带上警车时喊道“不忘六四、打倒暴政、香港人唔好惊(不要怕)”。

同一晚上,在北京见证六四事件的时任学联代表陈清华在海滨亮起烛光、架起十字架和“人民不会忘记”标语悼念六四死难者。多年来,陈清华都会在中联办外或附近地方悼念六四。他在 Facebook 发文表示,这是他连续第三年,独个在同一位置悼念。

2024年6月3日晚上9时20分左右,行为艺术家“三木”现身铜锣湾东角道,随即被大批警员包围,其后三木被送上警车带走。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3日晚上9时20分左右,行为艺术家“三木”现身铜锣湾东角道,随即被大批警员包围,其后三木被送上警车带走。摄:林振东/端传媒

临近六四,警方在5月28日首次引用23条下的“煽动意图的相关罪行”拘捕八人,其中包括前支联会副主席邹幸彤。据报,其他被捕人为邹的母亲邹刘华珍和舅父、民主派荃湾前区议员陈剑琴、社民连义工李盈姿、前支联会常委刘家仪和关振邦,以及前支联会常委关振邦妻子潘幼翠。“煽动意图的相关罪行”若罪成,最高可处监禁 7 年。

保安局局长邓炳强指案件与 Facebook 专页“小彤群抽会”有关,但没有透露细节。被问及“敏感日子”是否“六四”,邓炳强没正面回答,表示日子本身并不重要,最重要是“危害国家安全的人利用这些课题煽动市民憎恨中央政府、香港政府及司法机构。”整场记者会中,邓炳强未有提及“六四”,仅以“特别日子”和“敏感日子”形容。

值得留意的是,去年六四前夕,关振邦和刘家仪曾在维园喷水池悼念六四死难者,被警方以“作出具煽动意图的作为”或“在公众地方扰乱秩序”罪拘捕。而李盈姿上年亦因在铜锣湾遭搜出六四标语,被警方以煽动意图罪拘捕。

6月2日,多年来每逢六四前夕刊登纪念祷文的基督教媒体《时代论坛》在头版开天窗,编辑部声明指“因事未能刊出”。同一期社评以“站在历史记忆的肩膀上祷告”为题,指“那年的春夏之交,成为一代港人的集体记忆、政治伦理的启蒙与定规。”文章又写道,诚实面对历史不是为了延续冤仇和抹黑煽动,“而是为了让未来的悔改与复和有根有基”、“避免覆辙重蹈”。

今年是连续第3年天主教香港教区停办六四弥撒。5月30日,天主教香港教区主教周守仁在《公教报》以《就是每年这时期……》撰文,指35年前的事在人心中留下创伤,尽管已被掩盖或结痂。他说有了宽恕,才有可能实现修和与治愈。不过,“宽恕不代表忘记,但它能够提供一个先决条件,让我们内心得享自由、让所有人得享一个更光明的未来。”​​

另外,岭南大学学生会编委会在5月31日在社交媒体发帖,以《共写.昨日血雨》为题征收与“五月三十五日”相关的各类文艺创作,“让真相不被忘记”,并在“6月3日翌日”发布。同日晚上,编委会宣布因“受不可抗力因素影响”取消征稿。据《独立媒体》报导,岭大校方向编委会表示收到大量电邮投诉,要求撤销征稿帖文,否则或考虑不再容许岭大学生会使用大学名义。

(尊重受访者意愿,Brian、何女士为化名。)

2024年6月3日,铜锣湾市中心有大量警察驻守。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3日,铜锣湾市中心有大量警察驻守。摄:林振东/端传媒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六四」三十五年,记忆的窄门

4 June 2024 at 16:37

「在这里,选择自己阅读、记忆或纪念六四的方式。」

「六四」三十五年,記憶的窄門|端傳媒 Initium Media

成為訂閱會員,支持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

立即支持

六四三十五年
記憶的窄門

今年是六四第三十五週年。維多利亞公園的燭光漸弱到消失,香港已無法成為六四紀念的重要支點。無論身處何處,對這場運動的記憶,與紀念六四對於我們當下的意義,在今年,又到了一個新的節點。

有一些定會被反覆提及的問題:過去的討論與紀念對不同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我們對六四的理解與認知是怎樣形成的? 哪些曾經被人們所忽視? 六四的發生與結局,對中國的政治體制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在香港國安法落地之後,紀念六四成為罪行了嗎? 白紙運動後,這兩場公民行動被視為什麼樣的關係?

在六四三十五年的此刻,端傳媒從過去八年關於六四的所有報導與評論中精選了一系列文章, 在這個頁面裏,我們一同回顧這些年沈澱的回憶與紀念,以及 2019 年後,為了紀念六四還在持續的努力與抗爭。

歷史,多重曝光的記憶

關於六四的討論與省思,長期以來,集中在對運動過程的回溯與個人記憶的打撈。 這些保存歷史的努力,包括死難者的確認與名單整理,很多並非出自當年的學生領袖,而是來自當年其他的親歷者。 包括身亡學生家屬組成的「天安門母親」,在檔案中孤獨求索真相的教師,甚至是身兼「加害人」、證人、受害者身分的前戒嚴部隊士兵。

「媽媽你說今天晚上會開槍嗎?」——天安門母親尋覓三十年
「媽媽你說今天晚上會開槍嗎?」——天安門母親尋覓三十年
一個人的戰鬥,沒有退路的吳仁華
一個人的戰鬥,沒有退路的吳仁華
半生被稱劊子手,戒嚴部隊軍官:「我也是六四受害者」
半生被稱劊子手,戒嚴部隊軍官:「我也是六四受害者」

除了對運動過程本身的回溯,當時中國社會更大的背景是什麼樣的? 在八十年代一度較為開放的政治討論環境和政改呼聲之外,失控的物價和接近 20% 的通貨膨脹率,如何點燃了人們的不滿? 而在學生與知識份子被認作運動主角的主流敘事之外,工人與市民在其中是怎樣參與的? 他們的政治訴求與學生群體有何不同?

通脹中的六四:失敗的改革如何引爆革命
通脹中的六四:失敗的改革如何引爆革命
邊緣化的六四論述:八九春夏,其實發生的是「兩場運動」
邊緣化的六四論述:八九春夏,其實發生的是「兩場運動」

最後,六四運動被軍隊殘酷鎮壓,這個結局給中國的政治體制、國家-社會關係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出動軍隊面對本國公民的和平示威,使得中共政權的合法性暴露出嚴重問題。 在九十年代,中共政權轉身加入了全球化的市場體制與貿易鏈條,在高速的經濟發展中尋求績效合法性,來獲得國民的認同。

「北京公社」的八個瞬間(上):六四三十年,對於「反思」的反思
「北京公社」的八個瞬間(上):六四三十年,對於「反思」的反思
「北京公社」的八個瞬間(下):以「無政府主義」視角重構六四
「北京公社」的八個瞬間(下):以「無政府主義」視角重構六四

與此同時,知識群體與國家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 八十年代具備一定自主性的知識分子,在九十年代被體制吸納與分化。 六四之後,自由主義的思想脈絡失去了進一步本土化的空間,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許多知識份子轉向民族主義,以探求新的解釋,推動了民族主義思潮與民族情緒從九十年代中期的興起。 中國政府以績效合法性、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維穩體制為標誌的 「後天安門政治秩序」,在六四之後的三十年間,逐漸形成。

專訪吳國光:八九毀滅中國知識分子之後,如何繼續「韌性的戰鬥」?
專訪吳國光:八九毀滅中國知識分子之後,如何繼續「韌性的戰鬥」?
上海大學生在 1989:後來的同學聚會,我們只聊賺錢
上海大學生在 1989:後來的同學聚會,我們只聊賺錢
1999:大使館的血、北京的遊行,與世紀之交的中國知識分子
1999:大使館的血、北京的遊行,與世紀之交的中國知識分子

天安門事件之後,西方並沒有持續太久的對華制裁,這也是中國可以順利發展經濟,並加入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原因。 日本與美國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六四鎮壓發生後,美國總統老布什暗中去信鄧小平,表態將避免更嚴重的制裁措施; 而日本是「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國家中唯一拒絕進行制裁,並迅速恢復對中關係的國家。 為什麼美日兩國當時會採取這樣的做法,背後分別有什麼樣的原因?

六四後,中美關係、地緣政治與進退失據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
六四後,中美關係、地緣政治與進退失據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
許仁碩:六四後,誰幫助中國政府突破國際制裁?
許仁碩:六四後,誰幫助中國政府突破國際制裁?
歷史文件出土:日本政府為何決定在六四後「溫情地注視」中國?
歷史文件出土:日本政府為何決定在六四後「溫情地注視」中國?

六四清場之後,眾多參與者面臨被捕或流亡的命運。 流亡者被迫在匆忙中離開故土,在陌生的國家重新尋找自己的位置。 在海外民運的紛爭當中,有人選擇了一種「半隱居」的生活,在學術的路徑研究與關注中國的走向。 而留在國內的被捕人士,有人將自由作為一生的事業,也最終為此付出了生命。

六四去國三十載,若在故土上不能說話,與流亡何異?——張倫專訪
六四去國三十載,若在故土上不能說話,與流亡何異?——張倫專訪
「尋釁滋事」式紀念,陳雲飛「快樂抗爭」的心法
「尋釁滋事」式紀念,陳雲飛「快樂抗爭」的心法
目睹一場死亡之後,你可記得,劉曉波是誰?
目睹一場死亡之後,你可記得,劉曉波是誰?

在三十年後回望六四,當上述複雜的背景和經過,往往只作為碎片式的畫面被展演與討論時,我們應該如何超越已顯僵化的論述,重新發現六四重要的社會運動價值,與當下的思潮和行動遙相呼應?

被圍困的六四論述,需重新對接後冷戰的時代光譜
被圍困的六四論述,需重新對接後冷戰的時代光譜
曾經,人們這樣紀念

1989 年 5 月 21 日,密切關注北京局勢的香港市民歷史性的百萬人上街遊行。 全稱為「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的「支聯會」也在此次遊行中宣布成立,此後 30 年,不間斷地舉辦維園燭光晚會紀念六四。

當年,也有香港學生北上支援,整個八九學運期間,香港中文大學就有共約30名學生赴京支援。 亦有數十名香港記者前往北京進行報導,在 6 月 4 日的凌晨,見證了軍隊從長安街的駛過,與槍響後倒下的市民。 還有一批台灣記者,專程在 6 月 4 日之後趕往中國,並前往成都、上海等地,希望紀錄六四鎮壓發生後各地的情況。

請回答 1989:支援與裂縫,那一年,香港學生在北京
請回答 1989:支援與裂縫,那一年,香港學生在北京
香港記者陳潤芝的六四記憶:「每隔二十分鐘,軍人就開槍,砰砰砰砰砰」
香港記者陳潤芝的六四記憶:「每隔二十分鐘,軍人就開槍,砰砰砰砰砰」
「我當時,可能真是做對了一件事」——那個春夏之交,在「北平」的台灣記者們
「我當時,可能真是做對了一件事」——那個春夏之交,在「北平」的台灣記者們

八九之後,香港維園每年的燭光晚會,成為全球參與人數最多、連續性最強的六四紀念活動。 而香港被看作中國人傳承六四記憶的重要陣地,在 1997 年之後,更是整個中國唯一可以高呼「平反六四」、「結束一黨專政」的城市,扮演著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難以取代的角色。

不同年份,維園燭光晚會的參與人數有所起伏,在 2014 年的雨傘運動之後,本土思潮的興起也讓部分人質疑傳統的六四紀念對於香港自身的意義。 但是,六四記憶在香港的持續性,以及三十年來與本土的政治訴求和民間情緒的共振,成為香港一代人最初的政治運動啟蒙,也形成了有關香港自身的「記憶的政治」。

燭光長燃 32 年,香港人的六四維園之約
燭光長燃 32 年,香港人的六四維園之約
安徒:毋忘六四——三十年流亡及香港本土的記憶政治
安徒:毋忘六四——三十年流亡及香港本土的記憶政治
不要維園大台的六四聚會:走過 29 年的自由文化音樂節
不要維園大台的六四聚會:走過 29 年的自由文化音樂節

維園的六四集會,還是很多內地人接觸八九這段歷史的契機。 他們在這裡,第一次看到了公開集會與政治表達的樣貌, 維園的人群與那些年香港的街頭政治和大大小小的社運一道,帶給他們過去的生活未見的影像,也讓很多人開始反思自己所受教育與歷史真相之間的距離。

從維園燭光集會到香港社運,五個大陸人在這扇窗口看到真實的中國
從維園燭光集會到香港社運,五個大陸人在這扇窗口看到真實的中國

除了維園的集會與直接的政治表達,香港文藝界多年來也在持續創作六四題材的藝術作品。 有的是紀實類的影像,有的是對六四符號的再思考和創造。 人們採用雕塑、舞台、行為藝術、影片等各種形式,既反映事件本身,也折射當代的社會氛圍和爭議——六四論述與記憶不僅僅是歷史,也是當代史,這一點在文藝創作中多有體現。

最終,一個香港人臉孔的民主女神像
最終,一個香港人臉孔的民主女神像
六四槍聲響起時,香港文化界都在做什麼?
六四槍聲響起時,香港文化界都在做什麼?
六四舞台莊梅岩:我們不能不做,香港人不會習慣那種沒自由的生活方式
六四舞台莊梅岩:我們不能不做,香港人不會習慣那種沒自由的生活方式

只是,在 2019 年之前,香港的六四記憶維護就已面臨多方困境。 籌備多時的六四紀念館,在 2014 年正式開展後,不久便被展館所屬大廈法團告上法庭,之後則經歷閉館、更換場所、被當局查封、最終轉移至網絡的命運。 傳媒界對於六四的報導,因中央政府對言論的愈發收緊,在香港也呈現出越來越政治敏感的態勢,集體回憶的承傳比以往更加艱難。 初中歷史課綱排除六四事件,在課堂講述這段歷史的空間也變得越來越窄。繼續以此前的方式紀念六四,是否將不再可能?

六四紀念館:廣場遺物內外受困
六四紀念館:廣場遺物內外受困
六四報導在香港:抵抗時間流逝、採訪管控和中央劃線
六四報導在香港:抵抗時間流逝、採訪管控和中央劃線
70、80、90後歷史老師的六四自白:對我重要的事,對學生重要嗎?
70、80、90後歷史老師的六四自白:對我重要的事,對學生重要嗎?
19 後,六四的聯結會是什麼?

站在五年後回看,2019 年香港政治氣氛的波瀾起伏,不僅僅在反修例運動上。 當年 4 月,事關 2014 年雨傘運動的「佔中九子」宣判罪成,審判歷時79日,被稱為「世紀審判」, 這直接促成了 1989 年曾赴北京支援學生運動的香港學聯代表李蘭菊,特意為當年的六四維園燭光集會而從多倫多飛回香港。

當年參加維園燭光晚會的人數達到 2014 年以來的新高, 期間香港獨立樂隊、被稱為「六四樂隊」的 VIIV 演繹中國大陸獨立歌手李志的《黑色信封》開場, 大會播放的影片亦以李志的《廣場》為背景樂,大會指18萬人將維園球場擠得水泄不通。

2019 年六四 30 週年這天的維園場面,成為絕響。

五天後,反修例運動經百萬人遊行漫長開啟。 翌年支聯會再向警方申請維園作為六四紀念場地,被禁以 COVID 疫情和「限聚令」,該年 6 月底港版《國安法》實施。 經五年後,「紀念六四可能犯法」不宣於法而宣於心,2019 年的六四也成為最後一場香港的公開紀念活動。

儘管公開集會被禁,2020 年逾萬名市民依然如往年一樣進入維園自發集會,現場曾高喊現在已經被禁止的運動口號和歌曲。 在 2019 年之前,香港對於六四的論述和儀式看法曾出現世代分歧, 本土派年輕人和「大中華」民運人士對如何看待民主香港與民主中國的關係產生差異, 而至 2020 年,六四紀念延續的反修例運動情感則不言自明。

紀念活動各地開花,各區立法會議員、區議員街站和公民團體自發派發白色蠟燭、紀念單張等。

也是在是次集會上,自行到維園悼念的支聯會和民主派等 26 人,被控「煽惑及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等罪。 至 2021 年 12 月,該案判刑,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前支聯會主席李卓人、副主席鄒幸彤、前記者何桂藍等 8 人, 被裁定「煽惑他人參與未經批准公眾聚集」、「舉行一個未經批准集結」及「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會」等罪成,被判 4 個半月至 14 個月不等。

2021 年,警方二度以疫情為由禁止六四集會,消息亦指當晚在維園附近身穿黑衣或點燃蠟燭,都可能被視為和集會有關。 時任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在 Facebook 及 Twitter 上發布題為「燭光無罪 堅守陣地」帖文;鄒並於六四當日於《明報》發表題為〈燭光承載良知重量 港人執著說出真相〉文章。她向公眾表示,自己將以個人名義到維園紀念。

但六四當日早晨,鄒幸彤在其律師樓附近被捕,其後被控「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 當日,警方亦派出 3000 名警力維持治安。 支聯會本欲重開六四紀念館予公眾獻花,該館卻在 6 月 1 日遭香港食環署執法,指經營已8年的六四紀念館未有領取公眾娛樂場所牌照,屬無牌經營。

集會被禁,延續逾10年的街頭藝術成為發生在香港街頭幾乎唯一的公共悼念, 藝術家三木、盧樂謙、阿V等10位藝術家,在6月3日的銅鑼灣街頭「提前悼念」,為這個城市帶來勇敢的藝術形式,在禁忌之日表達仍存的真實情感。

最終,這一年的維園在警察嚴守下空無一人,惟入夜後,天后、銅鑼灣一帶再現六四光海。 路上不時可看到零星坦克車模型、燭光,街道亦見寫上「不要讓六四成為禁詞」的塗鴉。 在香港其他地區市民亦自發悼念,網絡上流傳隱晦表達的梗圖。

2021 年是失去的一年。 6 月 19 日,《蘋果日報》出版最後一份報紙,宣布翌日停刊; 8 月,成立於 1989 年的支聯會宣布解散,其後 7 常委因「拒交資料」被捕,警方定性支聯會勾結外國勢力; 9 月,從實體轉移到網上的六四紀念館網站,在香港遭到封鎖,香港 IP 需通過 VPN 才可登陸網站; 12 月聖誕前,旨在紀念六四、已樹立多年的香港大學「國殤之柱」及香港中文大學「民主女神像」、香港嶺南大學的六四浮雕,先後被強行拆除或偷偷移走。

縱民情譁然,六四集會、紀念館及實體記憶至此皆被政府取締。

臉——大寫的人,無處安放的自由
臉——大寫的人,無處安放的自由
國殤之柱、民女像、六四浮雕壁畫遭強拆後,他們寫下自己的記憶
國殤之柱、民女像、六四浮雕壁畫遭強拆後,他們寫下自己的記憶

10 月 25 日,鄒幸彤為 2021 年的六四控罪自辯, 她在自辯詞中指:「 如果法庭要說,這樣一個沒有指定地點的行動呼籲,都是在煽惑一個未經批准集結, 那我也很疑惑,這個集結是在指哪個集結、在哪裡的集結,是否地點是全香港或者全世界,是否任何人在那個時間點起燭光,就是在參與未經批准集結? 如果這樣說,不如直接承認,要禁止的,就是六四的悼念本身。 」

鄒幸彤「六四煽惑集會案」自辯詞
鄒幸彤「六四煽惑集會案」自辯詞

2022 年,對觸犯紅線的恐懼開始展現影響,過往教會是紀念六四的重地之一,該年天主教香港教區卻決定從此不再舉辦追思六四彌撒。 至此,所有具名的、組織的六四活動皆在香港消失。 6 月 3 日,藝術家如往年悼念,至傍晚警方則拘捕數人。 到了 2023 年,行為藝術家們剛站上街頭就被捕。 2023 年的維園,被批准舉辦「香港回歸 26 週年嘉年華」。

縱然城市中仍可見燭光,但也是從這兩年開始,人們開始寄望台灣能接過紀念六四的棒子,海外紀念六四活動愈發遍地開花。 每個獨立的個體,在這時代重新拷問自己,悼念六四的初心是甚麼? 那份觸動或憤怒又是甚麼? 中國和香港的海外離散者,若未曾放棄將六四作為連結的契機,那麼其所追尋的連結是什麼含義?

六四 33 年:不止紀念六四本身,也紀念香港人對於六四的紀念
六四 33 年:不止紀念六四本身,也紀念香港人對於六四的紀念
六四 34 年:中國軍事威脅下,台灣為何需要關注六四、如何紀念?
六四 34 年:中國軍事威脅下,台灣為何需要關注六四、如何紀念?
從英國、加拿大到日本,海外的六四集會籌辦者在碰撞中相認
從英國、加拿大到日本,海外的六四集會籌辦者在碰撞中相認

一個擺在面前的問題是,當公共條件全部喪失,六四紀念會否如虞斷裂? 除此之外,紀念週期也逐年縮短,香港的中小學校也不再主動教授六四歷史,圖書館相關書籍被下架。 公開的集體記憶消失之後,個人記憶及主流之外的記憶論述,可能接班嗎?

歷史也在此時更迭。 2022 年 11 月,江澤民逝世,他在六四後接任中國國家主席,開啟中共、中國和他個人的13年。 他的逝世難免提醒人們一個時代的結束。 2022 年底,大陸爆發反封控潮(白紙運動),成為新一代人的政治啟蒙, 而 2023 年六四老人王丹等爆出 #MeToo 醜聞,這條追尋正義之路開始面臨更為嚴格的審視,折射出人們對「民主、自由」的新闡釋的渴望。

專訪李立峯:公開的六四紀念消失了,記憶會斷裂嗎?
專訪李立峯:公開的六四紀念消失了,記憶會斷裂嗎?
中港台青年大對談:我們討論六四,因為它是關照當下政治的過去
中港台青年大對談:我們討論六四,因為它是關照當下政治的過去
從中國「老民運」到中國新一代行動者,八九後兩種政治觀與行動觀的迭代
從中國「老民運」到中國新一代行動者,八九後兩種政治觀與行動觀的迭代

2024 年 3 月,香港完成另一部國安條例、「23 條」的立法。 至 5 月 28、29 日和 6 月 3 日,香港警方拘捕獄中的鄒幸彤及其母親、友人等共 8 人, 首次動用 23 條,指 8 人在社交媒體上「利用某個將至的敏感日子」持續發布煽動帖文,涉嫌違反 23 條下的「煽動意圖罪」。

記者提問保安局長鄧炳強「敏感日子」是否指六四,鄧答「日子不重要,重點是有人煽動對政府憎恨」, 記者續問「無叫口號、提及六四,是否已違法?」 鄧答「你講的問題不是最重要。」 與此案相繼的是國安大案「47 人初選案」的裁決(5 月 30 日),被捕 7 人中,有人獲保釋後即到庭外排隊聽審。

如此,2024 年的六四紀念形同冰封,而維園獲批於六四當日舉辦「家鄉市集」,空間意義繼續被改寫。 曾經,六四的主流論述在本土思潮、左翼反思下瀕臨「失效」,如今連這「失效」也不可得。

我們重回 2019 年前凍結住了的人聲熙攘,也關顧 2019 年後打壓下的勇氣與靜寂。 未來 2025、26 或更遠的年份,氣氛或有變,或無出其右。 但是,每個人,仍有權選擇自己閱讀、記憶或紀念六四的方式。

香港部分六四相關案件進程
(截至 2024 年 6 月 3 日)
  • 鄒幸彤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及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12個月
    • 2021 六四煽惑集結案,「煽惑他人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罪,判囚 15 個月;2024 年 1 月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此兩案刑期部分分期執行,總刑期 22 個月
    • 2021 支聯會拒交資料案,「沒有遵從通知規定提供資料」罪成,判囚 4.5 個月;2024 年 3 月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 2020-2021 支聯會「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案,鄒還押兩年,申請保釋被拒,法官預計 2024 年無法開審
    • 2024 年 5 月 28 日獄中再次被捕, 警方指其自 2024 年 4 月起,「利用某個將至的敏感日子」,透過他人在「小彤群抽會」持續發布「具煽動意圖的帖文」,涉嫌違反 23 條下的「煽動意圖罪」
  • 鄒幸彤舅父
    • 2024 年「利用某敏感日子煽動」案,遭 23 條「煽動意圖罪」逮捕
  • 鄒劉華珍
    • 2024 年「利用某敏感日子煽動」案,遭 23 條「煽動意圖罪」逮捕
  • 劉家儀
    • 2024 年「利用某敏感日子煽動」案,遭 23 條「煽動意圖罪」逮捕
    • 2023 年 6 月 3 日在維園禁食,被以「涉嫌作具煽動意圖行為罪」拘捕
  • 關振邦
    • 2024 年「利用某敏感日子煽動」案,遭 23 條「煽動意圖罪」逮捕
    • 2023 年 6 月 3 日在維園禁食,被以「涉嫌作具煽動意圖行為罪」拘捕
  • 李盈姿
    • 2024 年「利用某敏感日子煽動」案,遭 23 條「煽動意圖罪」逮捕
    • 2023 年 6 月 3 日在銅鑼灣被以「作出具煽動意圖的行為」拘捕
  • 陳劍琴
    • 2024 年「利用某敏感日子煽動」案,遭 23 條「煽動意圖罪」逮捕
  • 潘幼翠
    • 2024 年「利用某敏感日子煽動」案,遭 23 條「煽動意圖罪」逮捕
    • 同時被指於網上訂閱資助羅冠聰等人,違反《國安法》「以金錢或其他財物資助他人實施分裂國家」罪
  • 陳式森
    (三木)
    • 2024 年 6 月 3 日在銅鑼灣用手劃出「八九六四」,被逾 20 名警員包圍帶走
    • 2023 年 6 月 3 日在銅鑼灣進行行為藝術,被警方帶走
    • 2022 年 6 月 3 日在銅鑼灣進行行為藝術,遭警方截查
  • 陳美彤
    • 2023 年 6 月 3 日在銅鑼灣進行行為藝術,被警方帶走
    • 2022 年 6 月 3 日在銅鑼灣進行行為藝術,涉嫌「公眾地方行為不檢」
  • 鄧岳君
    徐漢光
    • 2021 支聯會拒交資料案,「沒有遵從通知規定提供資料」罪成,判囚 4.5 個月;2024 年 3 月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即時服刑
  • 支聯會
    • 2020-2021 「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案,法官預計 2024 年無法開審
  • 李卓人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舉行未經批准集會」罪,判監 14 個月
    • 2020-2021 支聯會「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案,法官預計 2024 年無法開審
  • 何俊仁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10 個月
    • 2020-2021 支聯會「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案,法官預計 2024 年無法開審
  • 何桂藍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成,判監 6 個月
      *「民主派初選 47 人案」,罪成
  • 黎智英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及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成,判監 13 個月
      *另有數項國安案件在身
  • 蔡耀昌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12 個月
  • 梁耀忠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9 個月
  • 梁錦威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9 個月
  • 胡志偉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判監 4.5 個月
  • 尹兆堅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10 個月
  • 張文光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9 個月,緩刑 18 個月
  • 陳皓桓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10 個月
  • 郭永健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8 個月
  • 趙恩來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8 個月
  • 麥海華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8 個月,緩刑 18 個月
  • 梁國華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4 個月,緩刑 12 個月
  • 何秀蘭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6 個月
  • 梁國雄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6 個月
      *「民主派初選 47 人案」,罪成
  • 朱凱廸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6 個月
      *「民主派初選 47 人案」,認罪
  • 楊 森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6 個月
  • 黃之鋒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10 個月
      *「民主派初選 47 人案」,認罪
  • 岑敖暉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6 個月
      *「民主派初選 47 人案」,罪成
  • 袁嘉蔚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4 個月
      *「民主派初選 47 人案」,認罪
  • 梁凱晴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4 個月
  • 羅冠聰
    張崑陽
    • 2020 六四集會案
    • 流亡海外,被法庭通緝

註:涉案類型和人數眾多,或有疏漏;名單上多人仍有其他政治案件在身,這裏主要呈現六四案件和近期大案。

製 作端傳媒編輯部

© 2024 Initium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成為訂閱會員,支持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

影像:香港23条实施后首个六四,维园歌舞升平、续办家乡嘉年华

「“敏感的事情,我们上了年纪便不理会了,买些生活用品较为实际。”」

端传媒摄影组、实习记者伍嘉敏 发自新加坡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六四踏入35周年,经历疫情限聚令、《国安法》实施、支联会解散,维园第5年未有合法六四集会。家乡市集嘉年华连续第二年占据维园,由6月1日起一连五日举办,时间范围涵盖六四。

维园的叫卖声和歌声贯穿全场,部份商户穿着民族服饰吸引游客,亦有摊档提供试食。游客以长者结伴同行为主,有同乡会成群以团体入场,旅游巴则停泊于维园外。他们拉起印有同乡会全称的红色布匹,竖起拇指站在展板前拍照打卡。 场内不少游客均提着颜色鲜艳的礼盒,或印有同乡会名称的环保袋游逛,亦有人自备行李箱购物。

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获民政事务总署的“同乡文化推广计划”拨款赞助,得到政府多个政策局支持,28个省级同乡社团共设置220多个展摊贩卖家乡特产。

今年更是《维护国家安全条例》(23条)立法后的首个六四。国安处于5月28日首次引用23条下第24条 “煽动意图的相关罪行”拘捕6人,其中包括正在还押的前支联会副主席邹幸彤,拘捕人数至今(6月4日)已累积至8人。

2024年6月2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2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保安局局长邓炳强指有人以匿名方式,透过“小彤群抽会”社交专页,利用“接下来一个敏感日子”,挑起市民对中央和特区政府的憎恨。被问及敏感日子是否六四,邓炳强表示日子并不重要。

在维园消费为上,“六四是一个甚么节日?”

记者于6月2日下午到维园一带。由天后走至铜锣湾站出口,全程约15分钟,每2分钟便能看到2名警察结伴巡逻,警力明显增加,当中有警员穿上防刺战术背心,维园外亦有数架警车驻守,包括冲锋车及车身设镜头的战术巴士。

主办方在会场入口设安检区,多名警察在门口戒备,游客需打开随身袋让工作人员粗略检查,不用数秒便通过安检。两个入口均设有一块印有场地规则的大型展板,其中一条列明所有进场人士必须遵守《香港国安法》及与维护国家安全有关的其他法律。

“敏感的事情,我们上了年纪便不理会了,买些生活用品较为实际。”从大陆来港居住30多年的林小姐持有长者乐悠卡,她独自站在一旁分拆厚实的长方形礼盒,将一包包特产往手推车里塞。“八九六四那时我都不在现场,即使是真的,几十年后都淡化了。”林小姐忙于整理手推车里的特产,表示自己并不关心六四。

2024年6月2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2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林小姐的朋友在浙江同乡会的摊档做义工,她经介绍首次来到家乡嘉年华,逛了一圈满载而归,更因此认识到各省份的特产。她买了小米、五常米、栗子、干笋等,“这些几十元,那些几十元,我都不知道自己买了多少。”林小姐往年是工展会的常客,她形容是次嘉年华比工展会办得出色,生活必需品的种类较多,更“接地气”。林小姐指嘉年华的价格比大陆高,但它胜在集中不同地区的特产,她兴奋表示明天会和朋友再次到访,以后每年也会来嘉年华购物。

在港土生土长的何女士,提着两包单价30港元的红枣在河南摊档前拍照留念。她觉得市集的产品比大陆昂贵,是因商家要顾及运费成本,因此她视是次消费为促进本地经济,“人赚你赚,刺激下经济啰。”

提及六四,何女士质疑六四是美国发起的“颜色革命”,和共产党没有关系,年轻人是被利用的一群。何女士还认为,《国安法》实施后,香港不再有六四晚会,举办嘉年华能活跃气氛,社会变得更稳定繁荣。

现场人流主要为长者,年轻人的踪影寥寥可数。大学生张小姐来自深圳,她从社交平台Facebook看到家乡市集的广告,于是和友人一行三人乘搭一小时车程来到香港,“就想来玩一下,来看一看。”她形容现场气氛热闹,会先逛一圈留意特色产品,看到喜欢的便会购买。

2024年6月2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2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被问到知否维园历年曾举办六四晚会,张小姐对此印象模糊,不肯定是否曾在小红书上看过,反问:“可能以前有学过,但是不记得了。六四是一个什么节日吗?”

香港福建社团联会的摊档前一度出现一列十多人的队伍,每人手上均拿着一张礼券。有排队的长者称他平日在同乡会做义工,同乡会向他们派发礼券,能凭券到嘉年华兑换一袋免费糭子,他直言这是吸引他到嘉年华的主要原因。

同场设有歌舞表演,两名大会司仪轮流以广东话和普通话介绍,节目包括传统民族舞蹈、乐器演奏,亦有身兼广东省梅州市政协委员的艺人肥妈、广西政协委员的艺人王祖蓝等演唱流行曲。肥妈以普通话问好:“我今天要在你们面前介绍香港,好不好?”接着唱出《We Like Hong Kong》,台下热情和应。有粉丝特意带上应援物到场支持,台下观众席接近满座,大批游人站立观赏演出。全场不时合唱《上海滩》、《朋友》等经典歌曲,更有游人闻曲起舞。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2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2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2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2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五月香港法庭:47人案、23条首案与《愿荣光》禁令等|Whatsnew

「“黎智英案”周达权作供;青年被控“侮辱国歌罪”;同志权益案进展;两人冒认他人取消登记器官捐赠判囚」

特约撰稿人 拾圆 发自新加坡

2024年5月30日,香港民主派47人初选案首日裁决,有市民在法庭门外排队时举起手势。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5月30日,香港民主派47人初选案首日裁决,有市民在法庭门外排队时举起手势。摄:林振东/端传媒

“47人案”:14被不认罪被告罪成,另刘伟聪、李予信脱罪但面临控方上诉

47名泛民主派人士于2020年立法会选举前组织或参与“35+ 初选”,事后被控涉嫌干犯《港区国安法》下的“串谋颠覆国家政权罪”,法官于5月30日就16名不认罪的被告宣布裁决,其中14人被裁定罪名成立,刘伟聪及李予信无罪。法官公布裁决后,刑事检控专员杨美琪作出陈词,并且在法官追问之下,确认会引用《刑事诉讼程序条例》第81DB条,针对两名无罪被告提出上诉。

获判无罪的刘伟聪离开法院时回应传媒提问称自己不应该是焦点所在,呼吁公众继续关注案中其他被告以及留意法官判词,了解三位法官如何处理这宗案件。此外,他提到整件案件可能会有后续,因此自己不能讲太多话,形容自己仍然是“一个案中被告”。有记者问到他之后会到哪里,他笑称“会留在香港”。

同样获判无罪的李予信在大批警员包围下离开法院。他回应传媒提问时感谢公众多年来的关心,并指律政司有可能提出上诉,因此他不能对裁决结果和案件作出评论。他表示自己当下心情平和,希望与家人饮茶。

控方代表杨美琪于下午庭上再次确认会上诉。杨美琪另外提出刘伟聪和李予信继续有条件保释外出,其中刘伟聪没有反对,李予信的代表大律师关文渭则提出反对并陈词。最终,法官裁定刘和李续以原有条件保释外出,警署报到次数减至每月一次,直至上诉庭有进一步指示。

至于被裁定罪名成立的14名被告,是吴政亨、郑达鸿、杨雪盈、彭卓棋、何启明、黄碧云、施德来、何桂蓝、陈志全、邹家成、林卓廷、梁国雄、柯耀林及余慧明。法官确定案件的求情日期为6月25日,下令被告的求情陈词不得多于20页、需于14天内呈交。有罪成被告提出保释等候判刑的申请,但法官听取陈词后拒绝。

被指“敏感日子”前连续发布 Facebook 帖文,邹幸彤等7人被捕

香港警务处国家安全处5月28日至29日合共拘捕6女1男,包括支联会(已解散)前副主席邹幸彤,指控他们涉嫌干犯《维护国家安全条例》第24条下的“煽动意图的相关罪行”。

保安局局长邓炳强于28日会见传媒时指被捕人士涉嫌“利用某个将至的敏感日子”,透过 Facebook 专页“小彤群抽会”连续发布具煽动意图的帖文,挑起市民对中央政府、特区政府和司法机构的憎恨,意图煽动网民在之后期间组织或参与非法活动。

2021年9月5日,邹幸彤出席支联会记者会。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1年9月5日,邹幸彤出席支联会记者会。摄:林振东/端传媒

不过,邓炳强称“其实我谂(认为)个日子本身唔系重要,最重要系呢啲想危害国家安全嘅人利用呢啲课题”。就案件涉及专页上的哪些帖文、各被捕人士在案件中担当之角色等细节,邓炳强以案件仍在调查中为由拒绝透露。

邓炳强称,《维护国安条例》只针对少部份危害国家安全的人,市民就政府措施作出基于客观事实的批评是“完全无问题”。他还表示,条例生效两个月可见市民继续享有《基本法》、国际人权公约等相关法例赋予的权利和自由,包括言论和批评政府的自由。

据《法庭线》等传媒报道,于28日被捕的除了正因“支联会颠覆案”还柙的邹幸彤,还有前荃湾区区议员陈剑琴、牙医李盈姿、邹幸彤母亲、支联会前常委刘家仪及关振邦,而于29日被捕的是关振邦的妻子潘幼翠。

“黎智英案”:周达权作供、庭上播放黎智英访谈节目片段

壹传媒创办人黎智英及《苹果日报》三间相关公司被控《港区国安法》下“串谋勾结外国势力罪”,5月庭审焦点在于第六名控方证人周达权作供、辩方申请重召从犯证人张剑虹被拒、国安警黎国勇作供,以及庭上播放黎智英访谈节目“Live Chat with Jimmy Lai”完整片段及其他黎智英受访片段。

第六名控方证人、壹传媒集团前营运总裁兼财务总裁周达权于第71日审讯开始作供。辩方提问期间,主要围绕壹传媒财政状况、“饭盒会”及《苹果日报》在应用程式 Slack 上的工作平台。

其中,辩方问到2019年12月6日“饭盒会”上讨论报纸广告遇到困难、如何增加广告销量等,询问周达权是否记得。周称“好老实我系唔记得,直至有呢啲 printout 有返些少记忆”。周还称,他相信自己曾经出席当日会议,但不记得黎智英有没有出席。周随后阅读 Slack 纪录,确认自己有出席,而黎没有出席。辩方随后问到,给予小店登报优惠一事是否在该次“饭盒会”上首次提出。周称不记得,也不记得那是由黎智英还是其他同事提出。

回应辩方提问期间,周达权确认他是 Slack“港苹纸广告”群组的一员,而且在群组成立时已经加入。此外,他确认员工在 Slack 提出问题后,会有实体会议,而且有人撰写会议纪录。

至第77日审讯,控方应辩方要求传召国安警黎国勇作供。黎国勇供称,他于2021年11月11日应上司指示前往荔枝角惩教所,向张剑虹派发关于其保释申请的判词,随后与张倾谈逾三个小时,内容涉及张在狱中的日常生活。

据黎国勇供称,张剑虹当日提议他翌日再来探访。黎翌日与侦缉警员 4315 再度往收押所探望张,张当时表示想做控方证人,而黎对此感到惊讶。就辩方指称黎前一天探访倾谈逾三个小时,是为游说张成为控方证人、并著张考虑一晚,黎表示不同意。

在回应控方提问时,黎国勇进一步解释自己当日跟张剑虹倾谈的理由,指自己前往收押所派发判词是警务工作,派发后跟张交谈是“工作的延续”,也是一个“人性化的处理”,交谈期间他需要评估张在狱中会否有不好的情况发生。

2023年7月28日,《苹果日报》创始人黎智英在赤柱监狱。摄:Louise Delmotte/AP/达志影像
2023年7月28日,《苹果日报》创始人黎智英在赤柱监狱。摄:Louise Delmotte/AP/达志影像

第79日审讯起,控方应辩方要求播放“Live Chat with Jimmy Lai”等片段,片段总长度事先缩减至25个小时,法官预料播毕片段需时五天。

其中,庭上播放2020年5月11日的“Yahoo TV 乡民来冲康”,当日节目主题为《黎智英被捕 香港政治风暴再起》,黎智英通过电话接受节目主持的访问。黎提到《苹果日报》多年来是“反对派报纸”、“反共”,被中央(中国政府)认为是“眼中钉”、“搞到香港乱七八糟”。黎续称:“我们很想 CIA(美国中央情报局)、很想美国影响我们,我很想英国影响我们,我很想外国影响我们,因为他们的支持是我们唯一能够撑下去的,外国的势力是现在我们非常需要。”黎还提到,他不介意去坐牢,因为所谓公民不服从就是要对法律负责任,他也对坐牢一早有了准备。

当主持提到有人形容黎智英是“汉奸黎”时,黎自称“从来反对港独”。黎强调“没有人蠢到要港独”,重申他们要的不是港独,而是《基本法》赋予的权利。主持还问到黎是否支持“台独”,黎回应指台独“非常敏感”,而且他从事传媒事业,就这个话题“不好说出口”。不过,黎承认台湾跟独立已经没有分别,理由是台湾有自己的政府、制度和民主,因此他认为台独与否已经不是问题。

另外,庭上播放英国《金融时报》于2020年8月12日访问黎智英的片段。谈及《国安法》时,黎称香港的根基是法治和社会制度,没有法治的香港不会成为金融中心,而新闻自由、私有财产、宗教自由等都将会消失。黎认为,使他本人安全、或者是减缓中央接管香港的唯一方法,是取得国际力量、尤其是美国政府的支持。

在2020年8月13日的“Live Chat with Jimmy Lai”节目中,黎智英被嘉宾问到有没有说话想对支持者说。黎称自己已经接近生命的最后阶段,但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正在做对的事,无论有多大困难和艰辛,都会觉得平静、甚至开心。黎续称,他没有一刻双手在手镣之下、而觉得自己很惨,或者觉得自己被屈辱,完全没有那种感觉。他还强调,自己所做的并不为了任何事,只是因为这个地方(香港)实在对他太好。

律政司就《愿荣光归香港》申请禁制令,获上诉庭裁定得直

香港律政司去年入禀高等法院申请禁制令和临时禁制令,要求法庭禁止四项跟“反修例运动”歌曲《愿荣光归香港》有关的行为。原讼庭拒批禁令后,律政司提出上诉。5月8日,上诉庭裁定律政司上诉得直,正式批出临时禁制令。25日,英国苏格兰音乐发行商 Emubands 通知《愿荣光归香港》的创作团体称因应香港法庭禁令通知,会在各大平台下架该歌曲。

上诉庭判词指出,法庭必须认知在宪法下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力之间的界线,就评估国家安全的风险,行政机关有经验、专业知识和资源,因此相关责任在于行政机关、而非司法机关,法庭应该“绝对遵从”行政机关的判断。

判词指出,《愿荣光归香港》的创作者曾在访问中表示“音乐是凝聚人心最强武器”,而该歌曲也的确成为了用作推动2019年香港的“暴力示威浪潮”的“武器”,包括歌颂和浪漫化当时香港的违法暴力行为。法庭认为,有意煽动分裂的人可以利用歌曲作为鼓动反建制情绪和分裂思想的工具。

2019年9月18日,九龙塘又一城商场,市民自发组织合唱被称为“香港之歌”的反修例运动歌曲《愿荣光归香港》。摄:林振东/端传媒
2019年9月18日,九龙塘又一城商场,市民自发组织合唱被称为“香港之歌”的反修例运动歌曲《愿荣光归香港》。摄:林振东/端传媒

上诉庭认为,一直有人利用《愿荣光归香港》鼓吹暴力示威、甚至分裂思想,而且公众对该歌曲的误解也令情况恶化,因此法庭必须立刻干预,防止现有的非法状态持续下去,否则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甚至无法补救的破坏。

就禁制令会否侵害言论自由,判词先强调人权并非干犯任何刑事罪行的许可证,但承认禁制令有机会牵涉言论自由,包括对动机清白的公众产生“寒蝉效应”,例如公众虽非禁制对象,但他们会因为害怕负上违令后果,而避免进行某些合法和受宪法保障的行为。

不过,上诉庭同意原审法官陈健强的说法,指禁制令合乎宪法,也平衡了国家安全和基本人权考虑,而且律政司一方接受禁制令需要列明有哪些跟《愿荣光归香港》相关的行为属于合法活动。另外,判词强调禁制令列明学术、新闻活动等行为不受限制,法庭已经顾及言论自由权利。

有关禁制令的实用性,判词提到《愿荣光归香港》的上传者多数是匿名用户,的确难以起诉他们,但经互联网服务供应商下架影片是较可行的做法。判词指出,部份供应商已经表明若有法庭命令就会配合政府要求,也没有迹象显示供应商对遵守禁制令有任何忧虑或困难,因此认为禁制令有其必要性。判词还强调,禁制令的实用性是考虑因素之一,但并非唯一考虑。

香港法庭就《愿荣光归香港》颁布禁制令后,YouTube 声明对裁决感到失望,但会遵从有关命令,包括将禁制令列明的32条短片定为违禁出版物品,安排系统对这一批短片进行地理封锁。不过YouTube 提到会继续考虑提出上诉的可能,表明裁决会令人质疑港府促进数码经济的工作,也会令人担心香港言论自由被禁制。

5月25日,《愿荣光归香港》的创作团体在社交网站表示,他们早前接获英国苏格兰音乐发行商 Emubands 的通知,称因应香港法庭的临时禁制令通知,将会在各大平台下架《愿荣光归香港》。团体向发行商表达反对意见,但获发行商回复指重新上架该歌曲的机会极微。消息传出当日,在 Apple Music、iTunes 等平台搜寻《愿荣光归香港》,显示该歌曲已经消失。

青年观看世界女排联赛期间唱出《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被控“侮辱国歌罪”

一名21岁青年于2023年6月在红磡体育馆观看世界女排联赛,在会场播放中国国歌期间及前后涉嫌发出嘘声、倒竖姆指及唱出《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事后被控“侮辱国歌罪”。5月13日,控辩双方在九龙城裁判法院就结案陈词作口头补充,裁判官林子康将案件押后至7月15日裁决,续准被告保释。

控方补充结案陈词时指出,被告不可能是在粗疏之下不小心冒犯了国歌,其行为是“无悬念”侮辱国歌。就辩方认为法庭应只考虑被告在国歌播放期间的动作,控方反驳指被告当时动作是“一连串去做,针对国歌去做”,因此应该一并考虑被告在国歌播放前后的动作。

辩方指出本案的事实争议不大,控辩双方的分歧是如何诠释《国歌条例》所指的“侮辱”。辩方指,条文列出“侮辱”定义时特别提到“侮辱就国歌而言,指损害国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的尊严”,认为立法机关加上此句之目的是限制法例的宽阔度,避免市民发表与国歌有关言论时误堕法网。

就被告当日唱出《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裁判官指有证据显示“社会事件”期间有人唱该歌曲,问到虽然词词未必直接损害国家尊严,但歌曲近年被使用之目的应否纳入法庭考虑。辩方回应,该歌曲并非2019年“反政府示威”的“专利品”,歌曲有自身历史,但“俾人骑劫咗(被强行赋予其他意义)”。辩方还指,该歌曲与国歌有相似之处,同样提及“奴隶”、“吼声”,也“都是呼吁人们战胜逆境的革命号召”。

同志权益案:港府为聘英国御用大律师而申请改期聆讯,被终院拒绝

香港法院此前分别裁定房屋政策及遗产条例排除同性配偶的家庭成员身份属于违宪,港府获批准上诉至终审法院,三宗相关案件排期于今年10月聆讯。然而港府拟就三案聘用英国御用大律师彭力克(David Pannick)担任代表律师,并因应彭力克无法于10月出席聆讯而申请改期,至5月14日被终院常任法官林文瀚拒绝申请。

港府一方指出,三案涉及“重大而广泛重要”的问题,判决有机会对香港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彭力克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对香港法律发展也有丰富经验,难以被取代。

2022年,Nick 与韦智达律师在律师楼商讨案情。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2年,Nick 与韦智达律师在律师楼商讨案情。摄:林振东/端传媒

不过,终院常任法官林文瀚在判词指出,法庭认同彭力克的资历,以及他对本案的熟悉程度,可以理解政府一方聘任他为代表律师的意愿,但政府一方提出的理据并不足以令法庭重新排期聆讯。林官指出,彭力克未能参与聆讯并不会对政府一方构成不公,而政府一方可以与其他著名海外大律师接洽,但未有资料显示政府一方曾经连系其他大律师。

判词还提到,其中一案的司法覆核申请人 Nick Infinger 提到押后聆讯会对他构成不公,因为他的公屋申请已被拖迟了一段时间,比平均轮候时间更长。政府房委会一方曾经提出反驳,指案件胜诉只会促使房委会重新考虑他的申请,而不会促使房委会立即向他提供公屋。不过,林官认为延迟聆讯的确会进一步拖迟 Nick Infinger 的公屋申请时间。最终,林官驳回政府一方押后聆讯的申请。

两人因刑事损坏器官捐赠名册,分别被判囚8周和4个月

2023年5月传出港中两地研究建立恒常的器官移植互助机制,香港舆论出现质疑机制影响本地器官移植分配的声音,更有人在社交平台呼吁他人取消登记器官捐赠。事件衍生两宗案件中两名被告于5月被判刑。

其中,一名学生被指冒认艺人曹永廉取消登记器官捐赠,又增尝试在系统输入前特首林郑月娥及立法会议员何君尧的个人资料。他承认一项刑事损坏罪,被判囚8周。

另一名被告报称任职设计师,被控两项刑事损坏罪,经审讯被裁定罪成,于5月24日在东区裁判法院被判囚4个月。案情指,他于或约于2023年5月23日,两度在香港无合法辩解而摧毁或损坏属于卫生署财产,即误用一台中央器官捐赠登记名册系统的电脑,意图摧毁或损坏该财产或罔顾该财经是否会被破坏。

裁判官崔美霞判刑时指出,被告使用他人及虚假的资料登记器官捐赠名册,导致系统速度减慢之余,直接损坏器官捐赠名册,严重损害公众利益。裁判官指,案中真正受影响的是香港等候捐赠器官、患有严重疾病的病人。

裁判官强调案情非常严重,而且案件严重性不会因被告自称对系统好奇、希望测试系统而减低,判刑有必要反映损坏名册属于严重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加上被告两次犯案,监禁为合适刑罚。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台湾立法院前线的香港人:听到“台湾香港化”时,他们的复杂感受

「在移居之后的新抗争里,在台港人希望其他人想起香港的时候,不只记起现在“黑暗的事实”。」

端传媒特约撰稿人许恩恩、依珊 发自台北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审议国会改革法案,立法院外民众在集会。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审议国会改革法案,立法院外民众在集会。摄:陈焯煇/端传媒

“我是一个来台湾的香港学生,也是台湾公民社会的一份子。”

5月21日星期二晚上10点,台北青岛东路立法院侧门外,“反立法院扩权黑箱法案”台上,戴著黑帽与黑色口罩的香港人阿林以“台大学生组织联合声明”连署发起人之一的名义发言:

“香港对民主的憧憬跟追求,大家应该有目共睹。现在,(台湾)国会倒退,人民该怎么办?站出来,反抗!我们要保护台湾的民主。”

这晚有3万人走上街头,三日后人数更达到10万,其中就有21岁的阿林、27岁的小真与不少18、19岁的在台港生。几名因参与反修例运动而陆续流亡来台的港人也结伴而来,看到街头汹涌的人潮、满满的标语,不免想起当初的抗争,有人一度感触落泪。

拒绝台湾国会“香港化”的口号、“台股变港股”的民众自制手牌、“战车”上传来的华语版《愿荣光归香港》歌声⋯⋯在5月21日、24日、28日的立法院外集会中,“香港”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场上,有在台港人上主台演讲、做志工、支援物资、手绘标语牌、静坐参与,成为这场被称为“青鸟行动”的台湾社会运动里,不可或缺的角色。

“退回审议!”阿林带领台下的群众大喊。

你而家喺边?英国大选来了,征集在英港人的投票故事

「不论你是为选举积极了解公共事务,抑或认为不投比投错更好,我们都想听听香港人在新地方对投票和选举的所思所想。」

端传媒特约编辑赵云、编辑李慧筠

英国首相辛伟诚早前宣告大选将于7月4日举行,届时下议院的650个席位将全部改选。图为2024年5月23日,伦敦议会大厦。摄:Kin Cheung/Reuters/达志影像
英国首相辛伟诚早前宣告大选将于7月4日举行,届时下议院的650个席位将全部改选。图为2024年5月23日,伦敦议会大厦。摄:Kin Cheung/Reuters/达志影像

移居他方,在新的国度投票,也标志著有份决定新地方的命运(哪怕影响只有一点点),算不算一场“忘记过去、努力未来”的仪式?

今年多个民主大国如英国和美国都会举行大选,英国部分区域早前亦曾举行地方选举。传统上移民社群的投票率通常较当地人低,香港这一波移民浪潮手握一票,你会如何行使这项权利?你住的社区的选举文化如何?“你而家喺边”今期专栏特别开设以“投票”为主题的征稿计划,不论你是为选举积极了解公共事务,抑或认为不投比投错更好,我们都想听听香港人在新地方对投票和选举的所思所想。

今期征稿表格按此,投稿若被选中将有稿费。

“你而家喺边?”是端传媒推出关于港人离散的新栏目,持续收集和刊登在世界各地港人的小故事。我们订立了一系列生活化的主题,只要你是在2019年后移民离开的香港人,都想邀请你写几百字,分享你的生活琐事和观察。如果你更早离开香港,或非香港人,却对2019年后这一波港人离散有第一手观察,亦欢迎你投稿

凭一个个故事万花筒,慢慢拼凑出离散中香港人的样子。本期“投票”主题征稿的截止日期为2024年6月14日,HKT 24:00。我们期待收到你的“投票”故事。

免费登记接收英国大选限定电子信

英国首相辛伟诚早前出人意表地宣告大选将于7月4日举行。今届大选,超过10万名拿著BN(O) 护照签证入境的移英港人,只要在6月18日前登记选民,就可以用英联邦公民的身分,跟英国公民一起投票,决定英国的未来。如果想知道更多,可以登记接收端的英国大选限定新闻信,在自己电邮接收懒人包,和关于大选的资讯和分析。(延伸阅读:投票喇!输入Email即可免费接收英国大选资讯

问与答

问:这个专栏的目的是什么?

香港于2019年后出现一股离散潮,离开的人、未离开或不打算离开的人之间出现不少讨论,移民既是个人选择,同时是一种社会行动。我们希望在各种声音中,透过呈现移居港人不同生活中的细微末节,呈现一幅纷陈的香港人图画。

问:当我的文章被选中并刊登,操作过程是怎样的?会有回馈安排吗?

我们如认为故事合适,将联络作者确认和编辑文字,商讨呈现方法(如附以照片、声音等)。一旦选用,我们将会附上薄酬和会员订阅折扣;如未选用,也会附上订阅折扣以表感谢。

问:为什么表格需要收集部分个人资料和联络方式?你们会怎样使用、保护这些资讯?

为了确保故事的真实性,我们需要联系投稿人,投稿人可选择留下任何形式的称呼方法和选择认为安全的通讯渠道。如果你不想透露身份,你投稿或与我们联系时都可以匿名。我们会以本机构对待受访素材的严谨规格,处理相关投稿内容,以及保密个人资讯和联络方式。

我们是一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网络媒体,如想了解更多可前往:https://theinitium.com/
如有问题,可以联络 tinyhkstories@theinitium.com。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香港民主派47人初选案裁决日:一文看现场情况、判词重点及两被告脱罪理据

29 May 2024 at 21:07

「47人中,刘伟聪和李予信被法庭宣判脱罪,律政司下午指将提出上诉。」

端传媒编辑部

2024年5月30日,香港民主派47人初选案首日裁决,大批传媒在法院外守候。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5月30日,香港民主派47人初选案首日裁决,大批传媒在法院外守候。摄:林振东/端传媒

报导最后更新时间:2024年5月30日东八区下午5时

逮捕始自2021年1月6日的“香港民主派47人初选案”,审讯历时118日,今日(5月30日)对16名不认罪被告作出裁决。早上约10时15分,法庭宣判刘伟聪、李予信罪名不成立,其余被告“串谋颠覆国家政权”罪成。

下午2时半,法庭再开庭,律政司马上指会就被判无罪的刘伟聪、李予信二人提出上诉,并申请撤销李、刘原来的保释,表示担心两人在保释期间离开香港。在休庭10分钟后,法庭决定维持两人保释,条件为每月到警署报告一次。随后,有罪成被告申请保释等待判刑,不过遭法官驳回,随即散庭。

案件休庭至6月25日求情,法官称求情不可超过20分钟,需于14日内呈交。

去年政府修订《刑事诉讼程序条例》,就高院原诉庭由3名指定法官审理的国安案件,律政司可在法庭作出无罪裁决后,紧接著提出拟上诉。律政司上诉期间,法庭要按《国安法》第42条保释门槛决定被告须否还押。目前国安案件定罪率为100%,未曾有被告脱罪。

长达337页的判词已上载于网络。上午开庭不足10分钟就结束。

下午开庭前,包括黄之锋、岑敖晖、徐子见、冯达浚、梁晃维、李嘉达、伍健伟、胡志伟等人在警员的看守下走到被告席前,期间胡志伟与观众席的友人点头示意,友人们大力挥手,面有慰色。惟审讯不足40分钟便结束。有市民对于法庭迅速审理感惊讶,有人问道“听日唔开呀?”,另有人答“6月25号呀!收工喇。”现场保安不断催赶公众人士离开。

约4时,香港警务处国家安全处总警司李桂华在西九龙法院回应判决,他称法官判词指出有关罪行严重,各被告有不同程度参与和角色,显示他们是目无法纪,以身试法;今日的裁决是“当头棒喝,让他们知道,当时做的事是犯法。”

李桂华表示,经过118日的审讯,希望公众明白“初选只是一个幌子”,最终目的是令政府瘫痪。“如果当时不是当机立断,香港可能踏上揽炒十部曲的结果,继续有很多不同示威、制裁,社会继续停顿下去。”李桂华说。

有记者提问,如何看参与初选的选民的角色。李桂华表示,初选只不过是案件中“好小部分”,最重要的是涉事人如何合谋想颠覆政权、令政府无法运作。另有记者问及初选案大搜捕中包括涂谨申、邝俊宇等8名未被起诉和获准保释的民主派人士之后的处理,李桂华指案件仍在调查,目前不会发还旅游证件。

2024年5月30日,警方就一宗“串谋颠覆国家政权”案裁决,香港警务处国家安全处总警司李桂华会见传媒。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5月30日,警方就一宗“串谋颠覆国家政权”案裁决,香港警务处国家安全处总警司李桂华会见传媒。摄:林振东/端传媒

案件经过两年多的羁押,于2023年2月6日假高等法院(移师至西九龙裁判法院)开审,至开审时,31名被告认罪、16名被告不认罪。16名不认罪被告为吴政亨、郑达鸿、杨雪盈、彭卓棋、何启明、刘伟聪、黄碧云、施德来、何桂蓝、陈志全、邹家成、林卓廷、梁国雄、柯耀林、李予信及余慧明。其中有6人目前正在还押,包括吴政亨、林卓廷、梁国雄、何桂蓝、余慧明、邹家成。余慧明及邹家成一度保释成功,后被撤销。

不认罪被告中,除杨雪盈、黄碧云、林卓廷、梁国雄未有作供,吴政亨及柯耀林未作供但传召证人作供外,其余人士均有亲身作供。控方则共传召12位控方证人,其中包括被告区诺轩、赵家贤、钟锦麟;此外,辩方代表曾经要求传召林景楠作供。(延伸阅读:香港国安最大案:47人案证词集

此案是港区国安法下、以被告人数计,规模最大的案件,又称“47人案”。47名来自香港民主阵营不同光谱的人士,因为在组织和参与了2020年7月的一场民主派内部初选,而被控“串谋颠覆国家政权罪”,若罪成,按港区国安法最高可判处终身监禁。负责法官为三名国安法指定法官陈庆伟、李运腾和陈仲衡,不设陪审团。

在国安法下,颠覆罪罪成后分为三级罚则: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对积极参加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参加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因此,法庭对不同被告参与程度的宣判,可能会影响他们各自的量刑。

2021年1月6日,香港警队国安处拘捕多名民主派初选参与者,当时有53人被捕,之后获准保释;2021年2月28日,警方要求被捕人士提早报到,之后正式对47人落案起诉,于2021年3月1日开审,从那时开始,超过30名被告(包括已认罪人士)一直被还押,已经在狱超过3年。

2024年5月30日,香港民主派47人初选案首日裁决,刘伟聪脱罪。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5月30日,香港民主派47人初选案首日裁决,刘伟聪脱罪。摄:林振东/端传媒

刘伟聪、李予信罪名不成立的理据

开庭前,包括胡志伟、 岑敖晖、王百羽、黄之锋、徐子健等数位认罪被告在第二庭被告栏旁听场。有头发花白、手持拐仗的老人遥遥向被告席挥手示意;有中年市民拿著手机,尝试逐个对认被告栏中的各人,“王百羽呀佢系!”、“都系之峰个样最后生”、“最近𠮶个系梁晃维”、“哇佢瘦咗好多”。

早上10时11分开庭。法官旋即宣布16名被告中,除了刘伟聪和李予信,其余14人全数罪成。法官指网上已颁下近400页判词,不到10分钟即宣布休庭。

大量市民感到错愕,宣判后仍留在庭内不愿离去,有市民向被告栏中的各人挥手,有人眼泛泪光。围聚在正庭外等待的市民相拥、抱头痛哭。现场保安人员则著市民赶紧离开。

10时36分,被宣判无罪的刘伟聪步出法院外,有数名警员紧随,他至法院对面马路外才受访。他指:“各位,今日我不应该是焦点所在,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案里面其他朋友。如果今日有任何主角,这份判词才是主角,希望大家去看看法官怎么处理本案。”对于律政司会否上诉,刘伟聪表示,“下午就能知道。”

邻近11时,被判无罪的李予信亦步出法院,被大批镜头包围。李予信表示,“多谢大家多年以来的关心,因为律政司表示有可能上诉,我此刻都不能表达太多意见。”李予信称自己心情平静,“想和屋企人饮餐茶,我未见到屋企人。”

判词中,法官接纳前公民党成员李予信的大部分证供,相信他原先并无打算参与初选,亦无参与任何协调会议;他是在较后期才加入,原不获公民党内批准参选,及至2020年6月中,他在运动中被捕后才获党批准参与。

另外,法官相信他对公民党在2020年3月25日召开记者会的准备会议并不知情;同时不知道党于6月11日以党名义签抗争派发起的《墨落无悔》,因为李当时未正式成为参选人,无法肯定他是否同意《墨》内容,故裁定他罪名不成立。

至于大律师刘伟聪,法官指他参与初选时未提倡五大诉求和否决预算案,他们就刘是否支持无差别否决预算案,认为有合理怀疑;法官认为不能从证据作出唯一合理推论,证明刘在国安法后认同案件中的谋划,亦不肯定刘在任何阶段有意图颠覆国家政权,因此裁定他罪名不成立。

审讯中曾争议刘的名字有出现在《墨落无悔》声明,刘辩称他从未签过,因不想“政治自杀”而未作出澄清。考虑当时政治环境,法官接受其解释。而facebook专页或初选论坛上,刘都未提议否决财案,对于刘是否认同“无差别”否决财案存疑。

此外,法官指刘曾提交初选的提名表格,条款列明确认支持和认同协调会议的共识,对于他在庭上称不知九西参选人达成有捆绑的协议,当选人不一定运用否决权,法官表明不接纳,因为刘曾阅读墨落,肯定知悉初选其中目的是无差别否决财案,迫行政长官回应“五大诉求”。

“这一刻终于来了”。宣判后,26岁的王先生在法庭外伫立,“证实了大家不会再有空间去幻想,终于要面对事实,个红线就系咁尽。”王先生早上特意从港岛来听审,他形容是次审判有如台湾美丽岛大审,是香港史上很重要的一刻。他说自己作为仍未移民的香港人,前来听审是仅余可以做的行动,“作为香港人,想令自己记得这一刻。”

他身著印有乐队My Little Airport歌词“we have to be very strong if we want to do something very wrong”的T恤。王先生说,除了希望带出文字的意义外,还因为自己的朋友曾在2019年被捕时穿著同样的衣服。他认为歌词代表了一代人的想法和信念,“有啲野觉得值得做,就去做。”

在法院外,黄女士与友人一同在现场观察,身旁有警员驻守。黄女士是其中一名前区议员被告的相识街坊,今日特来支持。黄女士对判决感到意外,说“个官真系揸得好紧”(法官真的捉得很紧)。她认为初选发生在国安法前,当局追溯指控做法荒谬。“宪法赋予咗佢哋(47人参选)权利架嘛!”

2024年5月30日,香港民主派47人初选案首日裁决,李予信脱罪离开法院。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5月30日,香港民主派47人初选案首日裁决,李予信脱罪离开法院。摄:林振东/端传媒

判词要点

这是《港区国安法》实施后第一宗“串谋煽动颠覆国家罪”。

公诉书指,该案16名被告与其他承认控罪的31名被告共同被控一项“串谋颠覆国家政权罪”,违反的是《港区国安法》第22(23)条,和香港法例第200章《刑事罪行条例》第159A及159C条。根据国安法第22条:任何人组织、策划、实施或者参与实施以下以武力、威胁使用武力或者其他非法手段旨在颠覆国家政权行为之一的,即属犯罪。

控罪中可提取四个关键词:“串谋”以“非法手段”、“严重干扰”,达致“颠覆国家政权罪”。

对于宣判前的控辩双方关键争议,判词要点如下。

1、阐释何为“国家政权”?何为“颠覆”门槛?

该案法律争议之一,涉及罪行中的“颠覆国家政权”。

辩方认为,《国安法》或其他地方均未对“颠覆”和“国家政权”这两个词句作出具体定义,故有关罪行有欠肯定。

判词指,由于《国安法》并未对上述词语有具体定义,故应按“立法目的”诠释。法庭引用中文词典《辞海》的定义诠释:政权也称为国家政权,通常指国家权力或体现这种权力的机关。法庭考虑法律文意时采用终审法院诉黎智英一案、港区《国安法》立法原意(即与本地法律衔接、兼容和互补)、香港法例对“国家”“权、权力”的定义和《基本法》第62条形容香港特区政府职能。

综合以上四项要素,法庭认为,《国安法》第22条保护的“国家政权”指的是,“香港特区政府的各种权力,以及政府不同组织(例如政府部门/政策局)所履行的职能。”

判词续指,就“颠覆”一词在制定《国安法》时的社会情况和法庭对“国家政权”的诠释后,认为《国安法》第22(23)条的“严重干扰、阻挠、破坏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权机关依法履行职能”的行为足以构成“颠覆国家政权”。

法庭强调,有关“干扰、阻扰、破坏”必须达到“严重程度”。

2、《基本法》第73条下规定的职权,是否构成《国安法》22条中的“非法手段”?

就此,辩方提出本案另一法律争议:违反《基本法》73条下的职权,会否构成《国安法》22条中的“非法手段”?

根据《基本法》第73条,立法会行使审核、通过财政预算、批准公共开支的权利;并无提及不能否决议案。就此辩方认为,议员行使否决权——即便是为了实现“五大诉求”——也并非违法;就算议会否决政府预算案,《基本法》也早有解决机制。因此,辩方认为,按照《基本法》规定行使否决权,称不上是“非法行为”。

控辩就此有三大涉及犯罪“行为”及“意图”的争议。最终,判词认为:对“其他非法手段”的狭义诠释,违反《国安法》立法目的。

2024年5月30日,香港民主派47人初选案首日裁决,被告由囚车押送离开。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5月30日,香港民主派47人初选案首日裁决,被告由囚车押送离开。摄:林振东/端传媒

“非法手段”须限于“武力”否?

根据《国安法》第22条,辩方认为,“其他非法手段”,应限于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的非法手段。

判词指:《国安法》的首要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国安法》第22条是订定“颠覆国家政权罪”的法例,目的显然是为防范及制止背后的“祸害”,即颠覆国家政权。

法庭引用全国人大于2020年5月22日作出的“说明”,和5月28日通过制定《国安法》的“决定”,认为二者相继指出:“瘫痪政府管治和立法会运作等非暴力行为,可令国家安全在香港受到破坏”,“切实防范、制止和惩治任何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组织实施恐怖活动等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和活动”。

法庭强调“任何”的字眼,认为:该“说明”和“决定”提及“任何”活动,并非单指关乎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的活动⋯⋯即辩方提出“其他非法手段”一词应作狭义诠释的说法,有违《国安法》的立法目的。

也即,法庭认为根据针对祸害的原则,《国安法》第22(23)条的诠释,不但须涵盖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的行为,还须涵盖其他非法手段。

“非法手段”需限于刑事否?

辩方又指:“其他非法手段”所指的必须为“刑事罪行”。若把“其他非法手段”诠释为不足以构成完整刑事罪行的行为,会造成《国安法》第22条的范围过于广泛和有欠肯定;如果把民事过失也包括在内,可能令“其他非法手段”一词过于广泛和有欠肯定。

法庭指,依据《国安法》可认为:所有旨在颠覆国家政权的行为或活动,不论其形式及方法,均不可能视为可接受或可容忍的。

法庭结论是:“其他非法手段”所指的并不止于刑事行为,而是包括“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以外的手段,目的是要建立健全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以及防范颠覆国家政权罪行。

至于非法手段所涵盖的确切范围,即民事过失是否足以构成非法手段,法庭认为无需就此事表达肯定意见。在本案中,法庭只需就“违反《基本法》是否足以构成非法手段”此问题作出决定。

被告需确切知道手段确为非法,否则不知者无罪?

就“非法手段”控方需进行证明,对此控辩双方无异议。但辩方指,控方必须证明各被告当时知道涉案的手段是非法的。其论据续指,因此辩方可提出真诚但错误相信(第一被告戴耀廷提倡的)该等手段属合法手段,作为其辩解理由。

法庭认为:《国安法》第22条并非绝对责任的罪行,反而是带有特定意图的罪行。如果控方未能证明该等双重意图,则无法证明有关罪行。

法庭指,经过仔细考虑得出的结论是:控方无须证明各被告知道有关手段属非法手段。法庭认为,《国安法》第22条“非法”一词,明显是形容“罪行”中的犯罪行为,而并非所需的犯罪意图;否则,被告即可基于自己对法律无知,提出辩解理由。

2024年5月30日,香港民主派47人初选案首日裁决,有市民在法庭门外排队时举起手势。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5月30日,香港民主派47人初选案首日裁决,有市民在法庭门外排队时举起手势。摄:林振东/端传媒

议员行使职权,是“非法”吗?

判词指出,法庭认为议员“集体肩负宪制责任,在需要时依据财政预算案的利弊,对之审核和通过”。

因此,“不予区别地否决”财政预算案或公共开始以迫使政府回应五大诉求,是违反《基本法》职权规定和拥护《基本法》的规定。

判词强调,“若此等行为具有严重破坏政府或行政长官权力和权威的意图,更不在话下。”

法庭补充,议会特权不适用于本案;再者,《国安法》第62条清楚说明,本地法律规定与《国安法》不一致的,适用《国安法》规定。

法庭再总结:若各人怀有控罪所指的意图,不予区别地否决财政预算案,会否必然地“严重干扰、阻挠、破坏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权机关依法履行职能”。答案为肯定的。

但值得留意的是,在审讯期间,亦有数名被告提出不会无差别否决议案。

2024年5月30日,香港民主派47人初选案首日裁决,施德来、黄碧云、何启明被判串谋颠覆国家政权罪成。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5月30日,香港民主派47人初选案首日裁决,施德来、黄碧云、何启明被判串谋颠覆国家政权罪成。摄:林振东/端传媒

3、“串谋”颠覆国家政权,“串谋”是否成立?法庭:这或许不是空想。

从一开始,控方力图证明,47名被告因为参与了协调和初选,因此都参与了“一个串谋”。“串谋”关键是实现“35+”和否决财政预算案。

“串谋”指,被告若在2020年立法会选举中取得过半35+议席,将对政府提出的任何财政预算案或公共开支不予区别地否决,意图迫使特首回应“五大诉求”,否则就解散议会及令特首下台。这就构成“滥用否决权”的“非法手段”,目的是引发“前所未有的宪制危机”,达至国安法下颠覆罪所指的“严重干扰、阻挠、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权机关或者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权机关依法履行职能”。

辩方就此提出争议,指:被告不可能取得35+;即便议席过半,接下来的事情发展也未必全如戴耀廷所想;戴耀廷的想法不代表每个人的想法,每个人的目的也有不同。

对此,法庭观点如下:

这场“串谋”,初选计划起点是第一被告戴耀廷的构想“立法会取得过半议席”,该想法发表在2019年12月的《苹果日报》文章《立会夺半 走向真普选重要一步》——判词称之为“没争议的事实”。

呈堂证据显示,戴耀廷在报章和Facebook发表多篇文章宣传“35+”计划和行使否决权迫使特首对“五大诉求”让步的想法。

法庭认为,在2020年3月和4月,“35+”的终极目的和目标已经非常清晰:“第一被告目的和用意就是要利用该谋划破坏、摧毁和推翻现行的政治制度,以及香港特区根据《基本法》和一国两制方针所建立的体制。”

在审讯过程中,初选协调会议和机制协议、初选记者会、《墨落无悔》声明、抗争派记者会等被控方作为证据。数名不认罪被告在作供时,对各议题有不同说法。

法庭指,看到协调会议形成的四项协议中没有“否决”事项。然而,法庭认为,协调过程绝非止于协调会议,会议结束后,“运用否决权是绝大多数参选人已达成的共识”。法庭又指,《墨落无悔》声明,源于对不要求签署声明的不满,声明中可见“共同纲领”乃一众候选人的合作基础。法庭续指,初选后的记者会中,第一被告曾说明,“​​参选人已在协调会议中达成否决财政预算案的协议”,后来抗争派更声明,会“按协议不予区别地否决财政预算案”。

判词指,若“35+”顺利进行,控方的串谋指控,即通过否决权迫使特首回应“五大诉求”和下台,便会被推进。随著抗议升级,五大诉求的内容曾有过变化,最后一条诉求从要求行政长官下台变为要求双普选,但法庭认为,要求行政长官下台的诉求一直存在,只是名目不同。

判词指出,第一被告提及“否决财政预算案”的概念时,法庭毫无疑问肯定他所指的,是《基本法》第50至52条中整体的否决权力,以及运用此等权力后带来的后果。而法庭肯定,第一被告已对参加协调会议的人士,解释了他的步骤和追求的结果。

最终,关于“一个串谋”的指控,法庭结论是,“这或许并非是一个空想”。在此基础上,政府执行任何新政策会受到严重阻碍,“政府和特首权力和权威被大大破坏”,会对香港造成宪制危机。

法庭回到上述1、2法律观点,总结认为:若各方怀有如控罪所指的意图来进行该谋划,必然构成严重干扰、阻挠、破坏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权机关依法履行职能的行为,或令成功的候选人参与这等行为。

2024年5月30日,香港民主派47人初选案首日裁决,杨雪盈、陈志全、彭卓棋被判串谋颠覆国家政权罪成。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5月30日,香港民主派47人初选案首日裁决,杨雪盈、陈志全、彭卓棋被判串谋颠覆国家政权罪成。摄:林振东/端传媒

以下内容的更新时间:2024年5月30日东八区上午11时20分

开庭现场

47人案判决备受瞩目。第一日判决日早上,警方在法院外采取严格戒备。法院正门外的行人通道上设置了比过往更多的铁马,记者主要被限制在两个专门区域。西九龙法院外沿途街口有警车和便衣驻守,法院内外均有大量身著防刺背心的警员看守。

端传媒记者在现场观察,早上8时,法院外已有约百名人士排队等候听审,一条细长的人龙排到英华街综合调解事务处后。根据《法庭线》《集志社》报导,有些人士自昨日起自带折凳、干粮连夜排队,另有人则称不知道今日为何案件;有旁听过多次的市民称,认出有排队人士为排队党,后者此前亦有来过现场占位。

30多岁的赵先生昨晚12点已经来到法院外排队,他身穿风衣,脸上戴著黑色口罩,仍盖不住脸上的疲态。他向端传媒表示,2021年47人案落案起诉时,已经开始关注此案。“要比佢哋(他们)知道,庭内庭外都仲有好多人支持紧佢哋。”

对于有61万人在初选投票,赵生反问政府为何不也起诉那61万人?他还表示,若政府认为事件违法,为何当初又会容许事件发生。“法院前的正义女神,以前代表公平公正,现在就是甚么都睇唔到,因为国安法已经指定了法官。”他叹道。

30多岁的小灵从昨晚11点便到法院外排队,他自带露营椅、干粮和零食,在法院外形成一面另类的风景。小灵表示,自己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支持被告朋友。虽然他近来都有和朋友保持正常联系,但仍想亲身到现场支持。只因整件事“好荒唐、好荒谬。”

早上9时许,不认罪被告刘伟聪抵达法院外。他身著一身深蓝条文西装、打著粉色领带。对于记者“今日心情如何”的提问,刘伟聪用精神的声音回答,“后会有期,后会有期,多谢大家。”被告彭卓棋身穿黑色西装,他已剪短头发,以平头现身。被告杨雪盈身穿一身白裙在九时半抵达法院,面带微笑。彭、杨二人短暂在媒体区前停留、拍照,没有发言。

获得保释的被告李予信今日身著黄蓝色主调的衬衫来到法庭,他在29日晚于Facebook发文,“我之后有可能失去自由,有可能以后将不可在这里当社工或在其他专业岗位上发挥,也有可能失去在世界舞台上代表香港跳舞的机会。不过我更在意的是,无论结果为何,保持香港人生活方式的正当性,其实早已每天不断地面对著最严峻的挑战。”

另一不认罪被告邹家成正还押,他的社交媒体今早更新,指“由于我决定不认罪、经历抗辩,再到今日面对判决,我都抱著既不期盼也不气馁的心态。未来难以预测,生命充斥著无数不可控的因素,唯一引领著我的,是信念和原则。于一个当下做最正确和最无悔的决定,而我完成了。”

2024年5月30日,香港民主派47人初选案首日裁决,多国领事馆代表到法院外排队轮候,包括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爱尔兰、捷克、及欧盟代表。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5月30日,香港民主派47人初选案首日裁决,多国领事馆代表到法院外排队轮候,包括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爱尔兰、捷克、及欧盟代表。摄:林振东/端传媒

国际政党和舆论十分关注这次具有标志性的案件。包括英国、加拿大、美国、日本和欧盟等领事馆都有派员到场听审;纽约时报、CNN、BBC、美国之音、法新社等等多间国际媒体也有来到现场报道。

民主党前主席刘慧卿今日亦有到场。进入法院前,刘慧卿接受媒体访问时指,“很伤心,里面的人很多已经关押了三年。”刘慧卿表示,她不仅是来支持该案,也是来支持香港的制度,“香港有自由、法治、安全,有一国两制,香港应该返返去很安全的情况,香港已有《国安法》、《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和《基本法》。”

刘还表示,自己希望媒体也可以自由采访报导,而不是被监禁,“ 我们香港人可以有示威、媒体、信仰、艺术各方面的自由,这是我们要争取和支持的,今日希望法庭可以向全世界发出讯息,香港可以迈向像以前一样自由安全的城市。”

根据《文汇报》报导,今早9时,包括被告梁国雄太太、社民连成员陈宝莹和曾健成、黄浩铭、周嘉发、余伟彬在法院外抗议时,被警方以“行为不检”拘捕。

案情焦点:“五大诉求”、“揽炒”

2019年反修例运动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在审讯中成为焦点,一个是“五大诉求”,另一个是“揽炒”。

2019年的示威运动最早由香港政府推动《逃犯条例》修订、允许数种刑事罪行的嫌疑人被移送大陆审理而引发,因此被称为反修例运动。在2019年上半年多次大规模和平游行示威之后,港府续在立法会恢复二读条例,推进修例,引发2019年6月12日示威者首次包围立法会,以图阻止恢复二读,港府以防暴警出动催泪弹等多种镇暴武器驱散,并宣布当日示威为“暴动”。

由此示威日渐升级,示威者提出“五大诉求”:第一、撤回逃犯条例修订草案;第二、撤回暴动定性;第三、撤销对示威者的控罪;第四、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调查警队滥暴滥权;第五、立即实行立法会议员和行政长官“双普选”。

控方认定,要政府实现“五大诉求”和要求政府渎职无异,因此政府不可能满足“五大诉求”也因为众被告明知如此,所以他们是决心要无差别否决预算案。但有被告抗辩,争取“五大诉求”没有问题,政府也可以做到,以“五大诉求”为标准判断是赞成还是否决预算案,并不违法。

2024年5月30日,香港民主派47人初选案首日裁决,社民连在法院外示威被警察阻止。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5月30日,香港民主派47人初选案首日裁决,社民连在法院外示威被警察阻止。摄:林振东/端传媒

另一个概念是“揽炒”,控方将“揽炒”翻译为 mutual destruction,即同归于尽、双输的局面,并以戴耀廷发表的《揽炒十部曲》为基准解释这个概念,指根据戴的“十部曲”计划,揽炒是一个“邪恶计划”,目的就是要让香港陷入宪制危机、刺激香港和北京当局铁腕镇压、香港出现流血事件、从而让国际社会围堵制裁香港。但有被告抗辩,称“揽炒”是示威者不怕牺牲自我的精神,是要提高政权打压的代价,从而让政权重新回到谈判桌与示威者谈判。

民主派初选案是国安法时代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其被告涵盖民主阵营由传统温和到本土激进的光谱。2020年7月的民主派初选,两个投票日共有超过61万名香港选民参与投票,此案也因此被普遍视为国安法对香港民主和政治反对派的审判。

在2020年7月11、12日初选投票日之后不久的7月底,港府就以新冠疫情为由,宣布推迟立法会选举至少一年,民主派候选人,无论有无参与初选,实际上都没有参加到正式的立法会选举。

在实施国安法的同时,北京和香港当局也在落实北京提出的“爱国者治港”原则,通过全国人大常委决议和香港本地修订法例的方式,强化公职人员——包括议员、区议员、公务员——宣誓效忠的要求,并修改立法会和区议会的组成。在初选案审讯完结之际,立法会和区议会中都已经没有往昔的反对派。

47人案被告名单:

47名被告依次为戴耀廷、区诺轩、赵家贤、钟锦麟、吴政亨、袁嘉蔚、梁晃维、郑达鸿、徐子见、杨雪盈、彭卓棋、岑子杰、毛孟静、何启明、冯达浚、刘伟聪、黄碧云、刘泽锋、黄之锋、谭文豪、李嘉达、谭得志、胡志伟、施德来、朱凯廸、张可森、黄子悦、伍健伟、尹兆坚、郭家麒、吴敏儿、谭凯邦、何桂蓝、刘颕匡、杨岳桥、陈志全、邹家成、林卓廷、范国威、吕智恒、梁国雄、林景楠、柯耀林、岑敖晖、王百羽、李予信及余慧明。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横跨20年及多届政府的香港垃圾征费计划,最终为何触礁?

30 May 2024 at 07:00

「解说错重点、未打铁趁热、讨论气氛改变……受访者归纳了征费实施无期的几大原因。」

端传媒记者郑淑华

位于新蒲岗的新光宴会厅的陈经理正在整理最大型的指定垃圾袋。摄:Ryan Lai/端传媒
位于新蒲岗的新光宴会厅的陈经理正在整理最大型的指定垃圾袋。摄:Ryan Lai/端传媒

香港垃圾征费措施暂缓前五天,九龙新蒲岗新光宴会厅的员工如常将剩菜和垃圾送进厨房。不同往常的是,洗碗工快速冲洗碗碟,一边捞起凤爪骨扔进紫色厨余回收桶,纸巾团则丢入普通垃圾桶。她说,“之前不管是什么,全部放在一起。”

原订在2024年4月1日实施的垃圾征费,于今年1月二度延期,改为先开展“先行先试”计划,向政府大楼、“三无大厦”等14个处所提供免费指定袋及标签。两个月过去,作为试点之一,陈经理说酒楼员工已习惯分类垃圾,但“用一个胶袋就是钱”,人手压力和市道疲弱下,她觉得延迟最好。

5月27日,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和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再宣布暂缓垃圾征费,未有订明落实日子。卓永兴指,“先行先试”参加者认为操作繁复、垃圾弃置量没有太大改变等,又指由年初至今有七八成市民反对8月实施垃圾征费,暂缓“甚至是唯一决定”。曾经对推行征费“有百分百有信心”的谢展寰表示,要改变全港市民习惯、处理问题是很大挑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便准备好”,但政府重视减废的初心从没改变。

香港的垃圾征费讨论萦绕近20年,由2005年开始横跨五届政府,经反复讨论、试行和咨询后,在2021年通过,落到现届政府手上,最终两度押后并无限期暂缓。而由2021年至今,政府花费港币1.77亿元推动垃圾征费,宣传推广达3000万元。端传媒走访前环境局副局长、公共政策学者、试行计划中的酒楼、环保团体和民间回收组织,探讨这个铺排多年、原意良好的政策为何触礁。

香港23条立法后首案,包括前支联会副主席邹幸彤等六人涉煽动被捕|Whatsnew

29 May 2024 at 07:00

「当局指六人经营专页发布相关邹幸彤、六四和支联会等内容,是利用“敏感日子”煽动市民。」

端传媒编辑部

2021年9月7日,香港支联会副主席邹幸彤等人到警总递交支联会拒绝向警务处提交该组织人事资料的公开信。
2021年9月7日,香港支联会副主席邹幸彤等人到警总递交支联会拒绝向警务处提交该组织人事资料的公开信。摄:林振东/端传媒

5月28日,香港警务处国家安全处首次以《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即根据《基本法》23条订立的条例)拘捕六名人士。警方新闻公报指六名人士包括五位女子和一位男子,年龄介乎37岁至65岁。警方指,他们涉嫌干犯条例下第24条“煽动意图的相关罪行”。这是今年3月《维护国家安全条例》立法后的首宗案件。

公报指,一名在大榄女惩教所还押的女子,透过另外五名被捕人士,自2024年4月开始以匿名方式在一个社交平台专页,利用“将至的敏感日子”持续发布具有煽动意图的帖文,“挑起市民对中央政府、特区政府及司法机构的憎恨,及意图煽动网民在较后期间组织或参与非法活动。”

《明报》等报导,被捕人士包括正因另案还押的支联会前副主席邹幸彤。除此之外,还有邹幸彤的母亲邹刘华珍、前支联会常委刘家仪、关振邦、前民主派区议员陈剑琴和牙医李盈姿。

保安局长邓炳强下午召开记者会时确认被捕人士包括邹幸彤,而涉及案件的社交媒体专页为Facebook页面“小彤群抽会”。邓炳强指,邹幸彤与另外五人串谋运作社交平台,被捕人士并非简单批评政府,而是涉嫌透过发布煽动言辞,利用“敏感日子”煽动市民作出危害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以及国家安全的行为。邓炳强还指,近期另一宗案件上诉庭指出,文字往往可以令人将思想付诸行动,而煽动文字可能导致煽动、危害国家安全等行为。

对于记者提问,“敏感日子”是否六四,邓炳强并未正面回应,他指“日子本身不重要”;就提及六四和维园、公开悼念六四等是否违法的提问,邓炳强则指并非提及“敏感日子”就违法,利用相关课题做出煽动行为才违法。

此外,香港警方还表示,已经根据法庭手令搜查其中五名被告的住所、检取一批与该案有关的物品,包括用作发布煽动意图讯息的电子通讯装置。警方指,根据法例,煽动意图相关罪行最高可判处监禁七年,“意图危害国安分子不要妄想可在网上以匿名方式逃避警方追查”。

港府在今年3月就《基本法》23条快速立法。《条例》第24条“煽动意图的相关罪行”规定,任何人出于煽动意图做出具煽动意图的作为或发表具煽动意图的文字,最高可判处监禁7年;若勾结境外势力做出煽动行为,最高可判处10年。法例规定,煽动意图相关罪行“无需证明有关作为、文字或刊物(视何者属适当而定)具煽惑他人作出扰乱公共秩序的作为的意图”。

2024年3月19日,立法会三读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草案》后,特首李家超到场发言并与全体立法会议员大合照。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3月19日,立法会三读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草案》后,特首李家超到场发言并与全体立法会议员大合照。摄:林振东/端传媒

另外法例写明,在裁判法院授权下,警方可在未经起诉情况下,拘留最长时间限制由48小时上调至16天;“危害国家安全情况”下,若裁判官批出手令,警方可在拘捕48小时内限制被捕人士咨询律师,或在拘留期间限制咨询指定的律师。

一星期后为六四35周年。去年,香港第三年未见公开的六四悼念集会,亦为第四年未有合法六四集会;2020年,市民无视防疫禁令自发到维园悼念示威。2023年,全港26个省级同乡社团在维园举办“庆回归26周年”嘉年华,今年多个同乡社团再申请在六四当日于维园举办嘉年华。

专页“小彤群抽会”发布邹还押情况、收集六四记忆

根据Facebook“小彤群抽会”公开内容,该专页自2023年5月开始更新。该专页日常发布与邹幸彤相关的资讯,包括邹还押期间的情况、其涉及六四和支联会的案件进展、在海外获得人权奖的新闻及其感言等等。专页未有说明发布内容人士与邹幸彤的关系,不过许多内容口吻是以邹幸彤第一人称发布。

根据专页2024年4月发布的帖文,专页团队正在收集关于支联会国安案件相关的事实证人及证词资料,证词内容包括六四相关的个人经历和记忆等。

今年是六四35周年。自4月30日,专页开始连续发布关于六四“35个片段”的帖文,每日更新一则关于邹幸彤个人的六四记忆,帖文指,“既是个人经历的分享,也是一份‘证词’”。这个帖文系列除了邹幸彤个人参与六四的记忆,亦有涉及关于支联会、往年香港六四烛光晚会、八九民运的历史资料等。最后一则帖文在5月27日晚间近11点发布,为该系列第28则贴文。记者翻查目前已发布的28则贴文,未有提及有关今年6月4日活动的相关内容。

邹身负多宗审讯,包括六四煽惑及支联会案

邹幸彤现年39岁,为香港执业大律师、前支联会副主席。目前邹幸彤身负多宗案件,包括2021年“六四煽惑案”、支联会拒交资料案、支联会煽动颠覆国家案件。

2021年,警方以防疫为由拒绝批准六四集会,邹幸彤被指在六四期间于个人社交平台和报章发文呼吁市民参与,被控煽惑集结,后经审讯被裁定罪成、判囚15个月。邹幸彤提出上诉后,获得高等法院裁定得直,撤销定罪和判刑。而后律政司向终审法院上诉得直,今年1月终院裁定恢复原审定罪。2月,高等法院宣判维持原审判决的刑期。

同为2021年,支联会因被怀疑为“外国代理人”且拒绝向国安交出组织相关资料,邹幸彤及4名常委徐汉光、邓岳君、梁锦威、陈多伟被捕,而后被控港区国安法43条实施细则相关条例。这宗“不遵从指令提交资料”案件最终被判罪成、囚禁4.5个月。裁判官裁定毋须证明支联会是否为外国代理人,只要拒绝交资料就是罪成。

2021年6月11日﹐24名民主派及支联会常委涉去年维园六四未经批准集结案,其中20人在西九龙裁判法院再提讯,其中包括支联会副主席邹幸彤出庭应讯。
2021年6月11日﹐24名民主派及支联会常委涉去年维园六四未经批准集结案,其中20人在西九龙裁判法院再提讯,其中包括支联会副主席邹幸彤出庭应讯。

今年4月25日,包括邹幸彤、前支联会正副主席李卓人、何俊仁在内的支联会“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案,在高等法院进行第二次案件管理聆讯。庭上法官指该案不会在今年内审理,6月24日将处理更换法官的申请。

而除邹幸彤外,去年6月4日,刘家仪和关振邦曾在维园悼念六四,手持A4纸写上“个人悼念六四”;李盈姿亦在同日于高士威道一带摆放“具煽动意图物品”。当时三人被警方指涉嫌“作出具煽动意图的作为”而被捕。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异乡人:在台湾NGO协助孤独死的港人,我眼中的“客死异乡”这件事

「假设日后我成为了这片土地的移居者,是否意味著有朝一日我会客死异乡,又要如何规划可能突如其来的身后事?」

特約撰稿人 湯珮然 發自台北

2024年5月26日,台北富德公墓。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5月26日,台北富德公墓。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五月,我收到特殊清洁师卢拉拉的电话。“我收到一个清洁的委托,想要请你帮忙⋯⋯”

卢拉拉是我在采访孤独死议题认识的朋友,一直以来,都是我在请教他业界方面的知识。2018年,我从香港搬到台湾。有时候我会开玩笑说,假如我在台湾不幸意外过世,身为独自在台的外国人,之后的事情就麻烦他了。

“是这样的,对方是香港人,不太会讲国语,想说请你帮忙翻译。”

不到一分钟,话筒来熟悉的广东话,因著这样的机缘,我认识了特地从香港来台湾,为哥哥处理身后事的阿晴。

新加坡OCBC华侨银行线上开户完全指南

19 May 2024 at 00:00

春节前,我亲自去香港开通了我的香港银行账户玩美股理财,有很多朋友私下咨询我相关问题,看来大家对境外投资、境外银行开户的事情很感兴趣。

香港银行开户有一个硬伤:必须本人亲自去一趟香港办理(香港中国银行支持肉身到香港通过网络办理),内地隔离见证办理的话,门槛太高(见下图)

香港离岸开户信息对比

最近研究发现香港之外的证券商像长桥新加坡账户,偶然发现可以实现香港证券无法进行的投资。我这才发现相比香港银行卡,新加坡银行账户也有独特的优势。并且,新加坡华侨银行OCBC完全支持在中国内地远程在线开户,无需亲自线下去银行柜台。即使比起我的英国银行账户,新加坡的银行账户也有其独特优势,它离中国近,对华友好,金融中心,且对中国免签国家,比起其它国家,真有需要去一趟新加坡也相对容易

之前答应整理一个新加坡华侨银行OCBC远程开户教程,下面我介绍一下新加坡OCBC银行线上开户的步骤。

首先,为什么要开OCBC账户?优势明显:

  • 最容易开的离岸账户,接受APP线上开户,并且是实体银行——新加坡第二大银行。
  • 对比香港,资产配置方便、有效分散风险,新加坡是中立国。
  • 有了离岸账户,才能方便境外炒股,买美元货币基金,可投资美股、港股、新加坡股票——能入金盈透证券、嘉信理财、富途牛牛、长桥证券。
  • 用介绍人代码:528S37JB 开户奖励15新币,约人民币80元。

其次,申请华侨银行OCBC账户,首先你需要准备以下资料文件:

  • 有效期超过6个月的个人护照。

  • 有NFC功能的智能手机——需要NFC扫描护照内置芯片。

  • 有效期内的身份证——需要拍摄身份证正面。

  • 本人亲自操作——需要人脸识别认证。

  • +86的大陆手机号——需要接收验证码。

  • 最少准备1050新币(官方要求是1000新元,约5600元)入金验证激活后有15 SGD奖励充值超过1000 SGD激活账户。

下面是具体的通过OCBC APP远程开户步骤详细攻略

1、选择语言:APP安装完成(苹果手机应用市场搜索OCBC Digital,安卓华为应用市场也有,也可在官网 www.ocbc.com 找到),打开后把语言换成中文,点击注册成为新用户。

OCBC开户步骤

2、注册方式:选择电子护照,然后再点击“开始申请”。

OCBC开户步骤

3、输入介绍人代码:528S37JB (通过它可得到15新币,人民币80元左右,不输入介绍人代码也可以开户,但没有任何优惠)。

OCBC开户步骤

4、提供你的联系方式:输入自己的联系方式,可以选择中国大陆+86的手机号的,再输入常用邮箱,进入下一步,收取手机验证码后再进入下一步。

OCBC开户步骤

5、护照编码录入:打开护照的照片页面,用手机扫描一下底部的条形码。

OCBC开户步骤

6、NFC识别护照芯片:把护照合上,对着护照封面扫描(确保手机开启NFC),识别过程最好一手拿着护照一手拿着手机严丝合缝贴在一起慢慢移动,读取的时候(有绿点闪动)就不要动了,绿点点都加载完就说明扫描成功了。

OCBC开户步骤

7、身份证和人脸识别:扫描身份证正反面,根据要求摇头点头眨然后人脸识别验证,眼就行——注意光线要充足。

OCBC开户步骤

8、核对邮寄地址:国家选中国,邮寄地址默认用你身份证地址翻译过来的。实际收件地址不一样就取消勾选”使用我的登记地址”,然后填一个新地址,一定要在地址第一行最后加上自己的手机号,避免跨境信件邮政投递不到位,还可以电话联系。

OCBC开户步骤

9、就业信息:工作类型选受雇人士,资金来源选就业。

OCBC开户步骤

10、税务信息:税务识别号选择“是,我有”,税号输入身份证号。政治国家选择中国,工作任务选“不,未曾担任”。

OCBC开户步骤

11、接收通知消息渠道:勾选“电子邮件”、“短信”,勾选”本人确认懂英文”。提交审核。

OCBC开户步骤

12、开户审核:大多数人都是秒审秒开户,部分人需要等3-7个工作日内审核。

OCBC开户步骤

关于OCBC开户有相关问题或对境外投资有兴趣,如有必要,欢迎添加土木坛子的私人微信(tumuhk),务必备注“美股”,我们一起来探索投资之路,分享有价值的信息。

请注意几个细节

  • 注册者存入不低于1050 SGD(官方要求是1000新元),且新存入的资金必须来自申请者名下的另一个银行账户,才能获得15 SGD。

所有账户首年免管理费,账户超过6个月没余额也不活跃,会自动关闭,也可以找客服申请关户,开户6个月内关户需要收取30新元的关户费。第2年开始的管理费:

  • STS账户:外国人日均存款不超过2万新元收取10新元/月。
  • GSA账户:不需要管理费。
  • 360账户:必须在APP上申请360账号默认分配一张VISA借记卡,借记卡最大的好处是更换手机的时候作为验证,其次是可以本地消费和海外消费(比如支付ChatGPT Plus)、ATM取款等。网页版申请360账号没有借记卡。外国人日均存款不超过3000新元收取2新元/月MSA账户(Monthly Savings Account):日均存款不超过500新元收取2新元/月。

目前比较合适的保号方案是保留GSA账户+360账户或MSA账户。MSA账户需要到网页版OCBC申请开通,APP没有入口。

密码设置、国际购汇汇款方法见下图(可保存图片放大查看)

国际购汇汇款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