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你而家喺边?英国大选来了,征集在英港人的投票故事

「不论你是为选举积极了解公共事务,抑或认为不投比投错更好,我们都想听听香港人在新地方对投票和选举的所思所想。」

端传媒特约编辑赵云、编辑李慧筠

英国首相辛伟诚早前宣告大选将于7月4日举行,届时下议院的650个席位将全部改选。图为2024年5月23日,伦敦议会大厦。摄:Kin Cheung/Reuters/达志影像
英国首相辛伟诚早前宣告大选将于7月4日举行,届时下议院的650个席位将全部改选。图为2024年5月23日,伦敦议会大厦。摄:Kin Cheung/Reuters/达志影像

移居他方,在新的国度投票,也标志著有份决定新地方的命运(哪怕影响只有一点点),算不算一场“忘记过去、努力未来”的仪式?

今年多个民主大国如英国和美国都会举行大选,英国部分区域早前亦曾举行地方选举。传统上移民社群的投票率通常较当地人低,香港这一波移民浪潮手握一票,你会如何行使这项权利?你住的社区的选举文化如何?“你而家喺边”今期专栏特别开设以“投票”为主题的征稿计划,不论你是为选举积极了解公共事务,抑或认为不投比投错更好,我们都想听听香港人在新地方对投票和选举的所思所想。

今期征稿表格按此,投稿若被选中将有稿费。

“你而家喺边?”是端传媒推出关于港人离散的新栏目,持续收集和刊登在世界各地港人的小故事。我们订立了一系列生活化的主题,只要你是在2019年后移民离开的香港人,都想邀请你写几百字,分享你的生活琐事和观察。如果你更早离开香港,或非香港人,却对2019年后这一波港人离散有第一手观察,亦欢迎你投稿

凭一个个故事万花筒,慢慢拼凑出离散中香港人的样子。本期“投票”主题征稿的截止日期为2024年6月14日,HKT 24:00。我们期待收到你的“投票”故事。

免费登记接收英国大选限定电子信

英国首相辛伟诚早前出人意表地宣告大选将于7月4日举行。今届大选,超过10万名拿著BN(O) 护照签证入境的移英港人,只要在6月18日前登记选民,就可以用英联邦公民的身分,跟英国公民一起投票,决定英国的未来。如果想知道更多,可以登记接收端的英国大选限定新闻信,在自己电邮接收懒人包,和关于大选的资讯和分析。(延伸阅读:投票喇!输入Email即可免费接收英国大选资讯

问与答

问:这个专栏的目的是什么?

香港于2019年后出现一股离散潮,离开的人、未离开或不打算离开的人之间出现不少讨论,移民既是个人选择,同时是一种社会行动。我们希望在各种声音中,透过呈现移居港人不同生活中的细微末节,呈现一幅纷陈的香港人图画。

问:当我的文章被选中并刊登,操作过程是怎样的?会有回馈安排吗?

我们如认为故事合适,将联络作者确认和编辑文字,商讨呈现方法(如附以照片、声音等)。一旦选用,我们将会附上薄酬和会员订阅折扣;如未选用,也会附上订阅折扣以表感谢。

问:为什么表格需要收集部分个人资料和联络方式?你们会怎样使用、保护这些资讯?

为了确保故事的真实性,我们需要联系投稿人,投稿人可选择留下任何形式的称呼方法和选择认为安全的通讯渠道。如果你不想透露身份,你投稿或与我们联系时都可以匿名。我们会以本机构对待受访素材的严谨规格,处理相关投稿内容,以及保密个人资讯和联络方式。

我们是一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网络媒体,如想了解更多可前往:https://theinitium.com/
如有问题,可以联络 tinyhkstories@theinitium.com。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你而家喺边?在加拿大亚超和英国Costco,找寻买𩠌煮饭的疗愈

「一种贴近街市的热闹气氛和亲切感,让我有一瞬回到香港的错觉。」

端传媒特约编辑赵云、编辑李慧筠

摄影:Iris
摄影:Iris

“你而家喺边?”是关于港人离散的新栏目,端传媒目前正持续征收世界各地港人的小故事。我们订立了一系列生活化的主题,只要你是在2019年后移民离开的香港人,都想邀请你投稿分享生活琐事和观察。如果你更早离开香港,或非香港人,却对2019年后这一波港人离散有第一手观察,亦欢迎你投稿。请按此了解更多。

编者强烈建议大家不要在深夜读本文!第二期“你而家喺边?”的题目,是“买𩠌/煮饭”,深夜阅读只会落得肚饿想找宵夜吃的下场。不论是白天或晚上,老一辈香港人碰面时总是以问对方“食饭未?”为开场白,食得饱食得好是理想人生的基本指标。

今期的来稿由煮饭寄托对远方亲友的关顾,也有令人会心微笑的“拔龙眼之乱”。离开繁忙便捷的香港到世界另一端,原来亲手将味蕾照顾好,意味著慢慢适应新生活,也是成长的一种。

摄影:Yan
摄影:Yan
摄影:Yan
摄影:Yan
摄影:Yan
摄影:Yan
摄影:Yan
摄影:Yan

拔龙眼之乱

Yan,26至39岁,2022年12月移民加拿大多伦多

三月初一个周末到一家连锁华人超市。它的格局跟香港超市蛮相似,只是货架之间的通道比较宽一点。事情就发生在门口的水果区,平时除了苹果、橙这类水果可以自由挑选,像葡萄这类通常都是预先包装好,每包份量相约。只见大约十几个人团团围住两张正方形展示台,还有人想挤进去。好奇心驱使下,我也凑凑热闹。

台中间有堆很高的树枝,牌上写著“龙眼特价1.88加币一磅”。周围的人把树枝上剩余的龙眼拔掉,逐粒逐粒放进自己手上的透明胶袋!要知道超市的龙眼通常都是连著枝叶一大袋,我一个人根本吃不完。那时还未入春,竟然有夏天当造的水果特价,而且可以自由决定份量、拔掉树枝才秤重,实在太令人惊讶了!

来了一年多许久没吃过龙眼,于是我奋力挤进人群,正式加入拔龙眼战团。周围的大多是华人,男女老幼都有,只有一两个看起来像印度人的脸孔。大家边拔边讨论:“可以自己把树枝拔走吗?”,“全部人都在这样做,应该没有问题吧?”,“不要选这边的,那边比较大颗比较甜!”

路过的顾客问发生什么事,有人答:“龙眼特价呀!”一时间广东话、普通话满天飞,大家推挤著你一颗我一颗地拔,气氛相当欢乐。有些人的胶袋已快塞满了,天知道他们拔了多久。职员见状也开箱把新的龙眼倒在台中央,又有另一批人涌上前。不消一会儿就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

摄影:Yan
摄影:Yan

那袋近三十颗的龙眼才不过两块多加币,吃起来也很清甜。回想起这次拔龙眼之乱,总会会心微笑。我想是一种贴近街市的热闹气氛和亲切感,让我有一瞬回到香港的错觉,很是想念。

未考到车牌、家中冰箱太小、加上住地铁站附近的我,暂时还未能像其他北美人般驾车大批采购来买𩠌,很多时候我都是独自提著两个环保袋走到超市。比起别人举家推著满车食物去停车场,我每次只买一两袋实在有点格格不入。有时也不禁想,自己只能沿用香港蚂蚁搬家的方式在这边买𩠌,是不是很笨?但来到生活模式几近相反的地方,纵使适应步伐较别人慢,也只能慢慢来了。

你觉得自由的生活是什么?

很现实,但我觉得自由的生活是具备足够经济能力,决定自己和家人想要居住的城市和生活方式,且可以在不喜欢的时候,有能力选择另一种。

摄影:Joyce Lai
摄影:Joyce Lai
摄影:Joyce Lai
摄影:Joyce Lai
摄影:Joyce Lai
摄影:Joyce Lai
摄影:Joyce Lai
摄影:Joyce Lai
摄影:Joyce Lai
摄影:Joyce Lai

由旺角书店,转阵到英国各大超市寻宝

Joyce Lai,26至39岁,2022年6月移民英国

你而家喺边?离开香港后,我想说的是……

「“一切都是取舍,不会有任何一个 KOL 可以给你标准答案。”」

端传媒特约编辑赵云、编辑李慧筠

摄影:夏水
摄影:夏水

“你而家喺边?”是关于港人离散的新栏目,端传媒目前正持续征收世界各地港人的小故事。我们订立了一系列生活化的主题,只要你是在2019年后移民离开的香港人,都想邀请你投稿分享生活琐事和观察。如果你更早离开香港,或非香港人,却对2019年后这一波港人离散有第一手观察,亦欢迎你投稿。请按此了解更多。

你而家喺边?离开香港后,你最萦绕于心的是什么?

专栏“你而家喺边?”第一次跟读者见面,正式开始前先热热身,问问三位分别现居台湾、英国和加拿大的香港人,他们有什么想对身在不同地方的香港人说?没有事先约定,他们三人谈及的内容,竟和我们事先设下的投稿题目相通。大家的“自白”浑然天成涵盖了工作、饮食、求医等生活小节,让读者们纵观香港移民生活的不同面向。

在这期故事中,有人从工作的细节思考香港与外地的差异(与相同),并在调节身心的过程中,体会到移民和留下均是艰难的取舍。有人到埗后,发现跟同龄的香港年轻人讨论话题离不开柴米油盐,但在这日常的琐碎中感觉到构思未来的可能。有人怀念屋邨楼下的一碗车仔面,以此为起点回溯了多次的迁徙途中,吃过种种滋味背后的文化肌理。

围绕著“生活”和“自由”两大话题,专栏不设思考的边界,也没有标准答案。这个专栏将在周末持续为你带来不同的香港移民故事,愿这些真诚的想法,迸发更多坦率的异地对话。

摄影:Peter
摄影:Peter

自由是刮风时仍可走自己的路——夏水,英国中部

比起说什么,不说什么(特别是广东话)反而是常态。

离港逾两年,渐渐习惯英式生活:保持距离。没有挤迫车厢、无处可逃升降机与熙来攘往大街,天地广阔,容你选择不同昔日的生活方式。家母坚持继续与港人圈子围炉问暖,我俩口子更倾向默默过日子。不郑重其事,便能若无其事。

我们大概不属“主流”的移民家庭:没有子女、没楼可卖、手上既无百万储备也没有 COSTCO 会籍。花大半年在网上搜集资料,最终选了一个从未到访的英国中部城巿落脚,托赖很快找到了本行工作,不富贵也饿不死。

有人说这是“出走的勇气”。其实,选择留下打工结婚、买楼生子一样要莫大勇气。只是刚好,我选择回避留下的不安心,你选择回避起身的不安稳,没有一个决定会被所有人祝福,然后都要勇气面对后续的悲喜。

离开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感到恶心与绝望,在这里剩下付出沉重代价或自我放弃的选项,眼前也只有一条“由治及兴”的路。但我特别讨厌假装正常过日子,也不再想把“无能为力”修饰成“顺其自然”。唯有出走,才能让自己从日复日的、打气又泄气的生活中改变。

摄影:夏水
摄影:夏水

但脱离会让你发现自己的无力与无知。多年生活在高效高薪、可以用钱将责任外判的香港,掩藏了自身的软弱,事实是风险来临时,你可能连最基本自保的能力也缺乏。从煮饭、驾驶到语言能力与独立思考,在异土都强行被放大检视,最终迫使你重新思考生活的定义、重新认识自己并作出取舍。

就说我们常感自豪的“效率”好了,在我的职场里,根本没有人对此感到骄傲,反而更看重生活平衡。上班日常经常都冲击我的既有思维:没有打卡机制,只在门旁放一本签到簿, 大家又出奇诚实地记下自己的上下班时间,哪怕已迟到45分钟;上班半小时以后同事忽然揹起背包,留下一句“这里暖气不够,我还是回家工作比较舒服”就不见了;忽现发现老板在家工作,原来是跟小孩约好遛狗,“嘛,反正用 Teams(注:视讯工具)开会也可以。”

更经典的是圣诞前收到同事电邮,大意如下:“各位,本人即将于圣诞清假,并将关上公司电话,别试图找我,如你有任何有紧急需要(虽然我不认为年尾会有什么急事),请先找上司某某,她能帮你就好,不能也无辧法,这是人生。”

This is just life. 简直是颠倒三观、清理各位港式“黎生”奴性的至理真言。(编按:2019年反修例运动期间,网民呼吁“三罢”争取五大诉求,有电视记者采访到一名黎姓市民的想法,他不满示威并说:“我嘅诉求就系想返工,冇其他。”

于是慢慢学懂了放慢过活:哪怕是老板电邮,一律将回复时间单位由“分钟”调节为“小时”;除非明说要即日交货,否则所有电邮上列明的“urgent”与“soon”,全数定性为一至两周内慢慢处理;请假再也不必胡诌理由,摆上姨妈姑姐红白二事,就坦荡荡的说我要休息连放两周,还得到上司教路到克罗地亚哪个小镇旅行最开心。

摄影:夏水
摄影:夏水

这些是否英式虚伪?自问功力未足以看透。“别乱说,我在伦敦日日忙呀。”当然呀,以上不过是我的片面观察而非职场之全部,但正如伦敦的一套,也不该是英国的全部。

当工作不太重视——或说不介意——是否高效,当然有一定程度的“代价”:家母最讨厌外出吃饭,等个45分钟食物都未见影踪,“真系等到胃痛”。结果有次不幸言中到医院看急症,从下午5时等到凌晨3时就为了一幅心电图,气若游丝的她仍不忙说句“我喺香港边洗等咁耐!(我在香港才不会等那么久)虽然她已经忘了自己在香港公立医院内说过相似的话,只是当时她说“在私家医院边洗等咁耐(我在私家医院才不会等那么久)”。

对于习惯以钱换时间、买服务的人来说,这种楼下没有商场、饿了叫不到三哥米线、凌晨没有便利店给你衣食、水喉马桶坏了也无法立即叫人来修的日子当然不好过,房间再大、花园再广阔、言论选举再自由也无补于事。

一切都是取舍,不会有任何一个 KOL 可以给你标准答案。

对我来说,哪怕是人到中年, 我仍愿意用低欲望来换取最大的自由。煮饭艰难但有人愿意分甘同味,口音混乱但有人乐意鸡同鸭讲。常挂在口边的“呼吸自由空气”太宏大,我眼中的自由比较纯粹:刮风时仍可走自己的路,飘雨时仍可散自己的步,下雪时也无妨仆自己的街。

这种自由,不缤纷,但开心。

摄影:Peter
摄影:Peter

像个正常的年轻人一样思考未来——Peter,加拿大多伦多

早上7时多,终于把响了好几次的闹钟按停。刷牙、煲水、冲茶包、做早餐,然后走10分钟去搭地铁上班......似乎无论在香港还是多伦多,打工仔的早上也是一个模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