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16 万的车,30 万的体验!广汽传祺押宝向往 S7

By: 李华
31 March 2025 at 23:10

在昨天的 2025 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提出了一个行业倡议:回归技术创新本质,反对「夸大宣传」与「透支性营销」。

就在同一天,广汽传祺在深圳坪山发布了新车型「向往 S7」,以 16.98 万元亲民起售价,搭配「30 万元级体验」的宣传定位。乍一看,其与李云飞的发言形成了鲜明对照。

但事实上,如果你仔细看过它的配置就会发现,向往 S7 确实不算「夸大性宣传」。

算下来,传祺向往 S7 的「30 万元级体验」,一共有四大支撑点。

1. 外观与座舱

先不说别的,向往 S7 的外观还是很有高级感的,它用上了成本比普通清漆高出 30%-50% 的磨砂车漆——这项工艺通常被用在高端车型上。

配合 2.618 米的一体式贯穿灯带和 8 种可编程 AI 情绪大灯,构成了 S7 外观设计的核心科技元素。

车内空间的实用性指标同样指向 30 万级标准。

最基础的是空间上的表现,1.78 米的车高带来了充足的车内空间,得房率达到了 79.6%,入座不弯腰、落座不顶头。二排座椅加入了靠背角度调节和电调腿托,行李箱空间也足够灵活。

而在硬件配置层面,向往 S7 全系标配的高通骁龙 8295P 芯片,支撑着 17.3 英寸 3K 吸顶屏的流畅运行,22 个杜比全景声扬声器与头枕音响系统则构成了多维声场。

日照金山升降音响,配合天际线多色氛围灯和同级唯一发光音响,听音氛围感拉满。驾驶员头枕扬声器的加入,能够在全家出行时实现互不干扰。

值得注意的是,全车超过 30 平方米的皮质包覆面积中,包含 7 平方米 NAPPA 真皮座椅和 2 平方米麂皮顶棚;座椅结构采用的 15 毫米慢回弹海绵层,能有效缓解长途乘坐疲劳。而这些材质选择与工艺标准,通常出现在价格高出 10 万元以上的车型中。

除了「彩电」和「沙发」的表现达到了 30 万元级的水准,S7 还拥有同级最大的智能大冰箱,容量达到了 20L,支持冷藏和保温。

2. 智能驾驶

传祺向往 S7 搭载了英伟达 Orin-X 芯片与 27 组传感器,其中包括 11 个摄像头、12 个超声波雷达、3 个毫米波雷达以及 1 个 25 毫米厚的超薄激光雷达。这套硬件组合与问界 M7、理想 L7 等 30 万级车型处于同一技术层级。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它的超薄激光雷达,相较于行业主流的 45 毫米激光雷达,其体积缩小 44% 的同时保持 200 米探测距离,风阻系数和风噪都会有所降低。

软件上,广汽星灵智行 ADiGO GSD 智驾系统与 Momenta 联合开发的一段式端到端模型,通过千万级场景数据训练,实现了比分段式模型更接近人类驾驶的决策逻辑。在实际测试中,车辆对施工路障、临时锥桶等异形障碍物的识别响应时间都有所缩短。

值得关注的是,其采用的华为同源执行拓扑架构,缩短信息链路,降低信号的延时,并进一步实现对动力、底盘一体化的精准控制。具体的表现就是车辆在拥堵路况下的跟车起步速度得到提升,并能泊入单边仅 0.25 米宽的极限车位。

广汽传祺在发布会中表示,向往 S7 发布即开通城市与高速 NDA 功能,泊车系统通过优化路径算法,将平均泊车时间压缩至 23 秒,较上一代系统效率提升 40%。

根据规划,今年第三季度通过 OTA 升级后,S7 将实现车位到车位的智能驾驶、跨三层地库的自动泊车等进阶功能。

3. 动力操控

在动力架构设计上,传祺向往 S7 提供了「智能混动+超级增程」双模式选择,对应纯电、插混、增程三种能源方案。

其搭载的 36.3 度电池组可实现 CLTC 工况 205 公里纯电续航,30%-80% 充电仅耗时 17 分钟,满足五天城市通勤的零油耗需求。加上油箱的话,最长综合续航来到了 1150km。

比较特别的是四驱版本的 AI 智电四驱系统,不仅能够提供 5 秒级的零百加速(这也是对标 30 万元级的水准),在网联系统和智驾传感器的协同下,可以提前预判、实时感知道路环境和车辆状态,在面对弯道和雨雪坡道时更加从容。

与此同时,广汽自研的钜星智控底盘整合了 FSD 可变阻尼减震器与液压衬套,既能过滤细碎振动,又可抑制大幅晃动;CST 舒适制动系统的加入,也让制动更加舒适。

4. 安全性能

传祺在发布会中特别提到了向往 S7 所建立的多重防护体系。

其笼式盾甲车身结构中,乘员舱关键部位采用抗拉强度 1500MPa 的热成型钢,在超出国标速度的正面和侧面碰撞测试中,成绩领先同级。

与此同时,全车配备的 10 个安全气囊形成了一张立体保护网,侧气帘保压时间超过 20 秒,高于平均水平3倍,这意味着,其在连续翻滚事故中也能维持保护效能。

电池安全方面,新一代弹匣电池采用隔膜精准闭孔技术,形成防火墙,在热失控前阻断反应。无论是 Z 型对折、暴力锤击、还是 360° 麻花扭转都不会起火

为了验证可靠性,广汽传祺动用了共计 1143 辆测试车辆进行了全场景验证。这些车辆在全国 70 个典型路况区域累计行驶 1300 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跑 300 圈。

广汽的背水一战

在向往 S7 发布的前一天,广汽集团发布了他们的 2024 年财报,揭示出这家传统车企在行业转型期的阵痛。

数据显示,其年度净利润同比暴跌 81.4% 至 8.24 亿元,扣非净利润更是由盈转亏达 43.51 亿元;1068 亿元总营收较去年缩水了 17.05%,价格战带来的促销成本激增进一步侵蚀利润空间。

具体到广汽传祺品牌,结构性失衡问题尤为突出。全年 44.4% 的销量由 MPV 车型贡献,M8、M6 等商务车型合计销售 18.4 万辆,而面向家庭用户的 GS8 全年仅售 2 万辆,曾经的话题车型影豹,一年下来更是只能卖个 1.4 万辆。

面向更为广阔的家庭市场,广汽传祺亟需一辆能够扛起大旗的车型。

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向往 S7 被赋予了战略转型的关键使命。

为了降低购入门槛,向往 S7 上市时新增了一个搭载小电池的 115km Pro 版本,起售价预售时的 20.98 万元降到了 16.98 万元,叠加国家补贴后最低还可以来到 15.48 万元。这种「高配低价」策略的背后,是广汽传祺对市场份额的迫切需求。

这次,广汽传祺是真的豁出去了。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小米 SU7 高速事故后起火导致 3 人死亡,官方回应

By: 李华
1 April 2025 at 14:43

2025 年 3 月 29 日晚 10 时 44 分,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随后车辆起火,夺走了车内三名年轻女性的生命,也让小米汽车陷入创立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

4 月 1 日 12 时,小米公司发言人公布了事发时的车辆行驶数据。

事发前 17 分钟,车辆以 116km/h 的巡航速度开启了 NOA 领航辅助驾驶系统。期间系统曾发出「轻度分心报警」与「手握方向盘」的提示。

22 时 44 分 24 秒,车辆驶入一处因施工封闭原车道、临时改道至逆向车道的复杂路段,NOA 随即检测到前方路障并开始对车辆进行减速。1 秒后,驾驶员接管车辆,向左转向 22 度并踩下制动踏板(踏板开度 31%)。

22 时 44 分 26 秒至 28 秒,车辆以 97km/h 的速度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碰撞发生后,车载紧急呼叫系统(Ecall)自动触发,11 秒接通后台座席并同步联络警方与 120 急救中心。

针对这起交通事故,铜陵交警在 4 月 1 日回应称,已在事故路段完成三轮现场勘查,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烧毁的车体残骸进行司法鉴定,重点分析电池包燃烧痕迹、车门结构变形程度及机械拉手联动装置状态。

小米汽车已在 30 日成立专项组前往事发地,向警方提交了超 200 项行车参数,包括碰撞瞬间方向盘扭矩、制动踏板开度等关键数据,但尚未回应公众最关切的疑问:

为何电池未能阻止爆燃?号称「物理结构保障安全」的机械拉手为何未能成为生命通道?

在小米官方去年 8 月发布的《小米 SU7 答网友问(第六十七集)》中,小米汽车表示,小米 SU7 四门内部均配有应急机械拉手,紧急情况下需要开门,可拉动应急打开对应侧车门。

机械拉手理论上独立于电力系统,但在极端碰撞中,车门结构变形、内饰件位移或乘员意识丧失,均可能影响装置使用。

而在电池方面,董车会了解到,小米 SU7 标准版供应商有两家: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弗迪电池,均为 73.6kWh 的磷酸铁锂电池。目前官方并未公布事故车辆所搭载的电池品牌。

在事故调查结果最终公布前,我们呼吁公众保持理性与克制,无论是针对事故原因的揣测,还是对受害者行为的过度解读,都应当让位于对生命的基本敬畏。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62.8 万元起!仰望 U7 正式上市,中国第一台水平对置发动机来了

By: 李华
28 March 2025 at 01:27

去年的广州车展上,仰望 U7 用「8 台电机」的狂野配置,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品牌冲击百万级轿车的野心。

但鲜少有人意识到,那场发布会真正埋下的伏笔,藏在王传福那句「全面电动化最难的技术在垂向控制」里。

直到今天,当 62.8 万元的仰望 U7 掀开云辇-Z 的最后一层面纱,人们才读懂这场技术革命的真正重量。

从「三向独立」到「全电底盘」

传统底盘技术的天花板,早已写在机械传动的物理规律里。过去百年间,工程师们用液压油缸和空气弹簧对抗颠簸,用差速器和传动轴分配动力。

但,再精密的机械结构,也逃不过毫秒级的延迟宿命。

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在今晚的发布会上举了一个例子:「当一辆车以 100km/h 的速度遭遇爆胎时,传统系统需要上百毫秒才能完成调整,而车早已滑出 1 米开外。」

机械的桎梏,让底盘控制始终被困在「拆东墙补西墙」的妥协里——直到云辇-Z 用四台悬浮电机,把整个悬架系统拽进电控的微观世界。

是的,仰望 U7 的「8 台电机」里只有 4 台是用于驱动,另外 4 台藏在了它的悬架之中。

这种颠覆的代价,藏在比亚迪坪山总部那间挤满博士的会议室里。

「最早进入汽车行业的时候,为了摸透工程机理,我们把市面上所有的汽车都拆解研究了一遍,」董事长王传福又在发布会上分享比亚迪的「工程师故事」,他说:

(当时)我们有一台奔驰轿车,为了让我们的工程师没有顾虑地放心地拆,我率先用钥匙把车划了一圈。这辆车让我们这群年轻的工程师第一次认识到,一台顶级轿车的技术有多先进。我意识到,造车不仅仅是打造一款产品,更是对技术的深度整合。

为了将航母电磁弹射和磁悬浮列车的技术原理塞进轿车底盘,比亚迪的工程师们花了七年时间,挨个验证了三百多万种拓扑结构。最后,他们首创性地将 3D 霍尔传感器的技术运用到车辆垂向控制领域,通过检测磁场的变化来测量位移。

当传统悬架还在用毫米级精度感知路面时,云辇-Z 的探测精度已达 10 微米。10 微米是什么概念?一个红细胞的直径大约是 20 微米,一根头发大约是 100 微米;而在另一项指标——调节精度上,云辇-Z 给出的答案是 1 毫米。

强调精度的同时,云辇-Z 在响应速度上也有所突破。

「我们经常听到毫秒级的响应的说法,但响应快并不代表调节快,可能仅仅指的是感知环节的响应时间。目前市面上最快的全主动悬架完成一次完整的主动调节,至少需要 100 毫秒以上。」廉玉波说。

今天的云辇-Z 拒绝以偏概全,我们的全链路执行的时间,只有 5 毫秒。

这种速度,彻底改写了车身控制的游戏规则。当传统豪车还在依赖「预瞄摄像头+提前计算」的缓兵之计时,仰望 U7 的云辇-Z 已经进化出类似人类神经反射的本能。

▲仰望 U7 的「极限通过」功能,结合预瞄迅速避障

一般来说,车辆以 30km/h 碾过减速带,需要 60 毫秒的时间,在大雪天气等预瞄能力受限的场景下,传统主动悬架在这段时间里只能笨拙地调节 0.5 次;而云辇-Z 即便不依靠预瞄,仅通过来前轮来感知路面信息,也依旧能够瞬间完成 12 次精准调节。

听起来可能有些夸张,不妨直接看一段演示视频。

当工程师开着 U7 攀爬连续台阶时,四个车轮像智能机械腿般此起彼落,硬是把五米长的轿跑变成了能跳「机械舞」的钢铁蜘蛛。

但比炫技更重要的是,云辇-Z 捅破了垂向控制领域那层百年窗户纸,当横向、纵向、垂向控制全部进入电域,车辆动态性能的边界彻底被重新定义。

在弯中,云辇-Z 能够通过 -2° 的主动侧倾抵消过弯的惯性;在侧碰即将到来是,通过毫秒级的高度调节转移碰撞受力点;在行驶时,通过能量回收将每次颠簸转化为续航里程…… 这些过去分散在航空航天、精密机床领域的技术孤岛,终于在一台轿车上汇成整片大陆。

「安全没有中间值,只有 0 和 1。」王传福在台上说出这句话时,背后是 U7 以 95.78km/h 刷新麋鹿测试纪录的数据。或许连奔驰的工程师都没想到,二十多年前那台被王传福亲手划伤的 S 级轿车,会以这种方式完成技术轮回。

仰望 U7 所体现的,是比亚迪对技术的绝对掌控

当云辇-Z 在垂向维度撕开技术缺口时,易四方系统也在横向和纵向上演着一场「进化」。

易四方那四台轮边电机的「暴力」早已不是秘密——1300 马力、2.9 秒破百,极速 270km/h,这些数据在新能源时代或许称不上惊世骇俗,但实际上,四台轮边电机不再是单纯的速度机器,而是化身为矢量控制的神经元——

当传统车企还在用差速器分配扭矩时,易四方在用电动化重构整车控制,实现了每秒 1000 次的扭矩微调。

凭借这套系统,车长超过 5.2 米的 U7 能够在麋鹿测试中达成 95.78km/h 的成绩;在窄巷中横移脱困,像螃蟹一样横向泊入极限车位。工程师们给这项功能起了个科幻味十足的名字:「平行横移」。

在发布会演示中,U7 巧妙地交替以前轮和后轮为圆心,作定轮旋转,在前后夹击的障碍物中找到了一条出路。

与此同时,精细的扭矩矢量控制也为 U7 带来了极佳的行驶稳定性,即便是面对「美式截停」般的冲撞和时速 160km/h 下的突然爆胎,U7 也能瞬间稳住车身。

四台轮边电机能做的,绝不仅是原地掉头这么简单。

除了易四方,仰望 U7 PHEV 版的前舱内,一场更加隐秘的颠覆正在上演。

「欧洲汽车能做的,我们一定可以!」比亚迪新技术院院长杨冬生在提到水平对置发动机的研发时,台下掌声雷动。

为了在 U7 的前舱里塞进这台中国首款自研水平对置引擎,比亚迪的工程师与物理定律较劲了三年——

他们用五联泵和十条润滑通道攻克了水平气缸的供油难题,将发动机高度压缩至 420 毫米,远低于直列四缸的 700 毫米,甚至比保时捷 911 的同排量引擎还要低 125 毫米。

据杨冬生介绍,比亚迪这台水平对置发动机做到了 180kW(241 马力)的功率,扭矩做到了 380N·m。除了动力性能,静谧性也是豪华轿车的另一个追求水平。对置发动机的结构,天然具备了平衡性的优势,U7 PHEV 版在行驶时和纯电的噪声差仅有 1 分贝。

作为比亚迪集团的第一台水平对置发动机,其可靠性自然是不容忽视的。

杨冬生表示,这台水平对置发动机经过了 8000 小时的全速全负荷的台架耐久和 12000 次的冷热冲击,「最严苛的工况下,排气管都是烧红的,发动机仍然能够稳定工作」。同时,整车验证里程也累计超过了 200 万公里。

「这是中国汽车第一次研究水平对置发动机,在全世界也屈指可数。」王传福说。或许连费迪南德·保时捷都想不到,他引以为傲的水平对置技术,会在电动化时代被中国人改写成「插混动力」的注脚。

这种深度自研的代价,是比亚迪 2024 年 542 亿元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36%,远超其当年 402.5 亿元的净利润。当传统车企用「联合开发」分摊风险时,比亚迪的做法是将技术风险内部化。

比亚迪的市场策略更显技术底气。当 U7 以 62.8 万元的价格将 L3 冗余、全主动悬架、四电机驱动变为标配,它颠覆的不是某个竞品,而是整个豪华车市场的定价逻辑。

从 1997 年拆解奔驰 S 级,到 2024 年用云辇-Z 砸向行业,比亚迪的路径证明:高端化不是配置的军备竞赛,而是底层技术的绝对掌控。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新车卖 10.98 万元的丰田想通了,但新车卖 25.99 万的本田还没有

By: 刘学文
12 March 2025 at 15:38

我们都知道「留给合资的时间不多了」,但是时间不多,并不意味着没有时间。

在几乎同一时间,丰田和本田都召开了发布会,发布了旗下的纯电 SUV,3 月 7 日,东风本田发布了烨品牌第一弹车型东风本田 S7,两个版本:开拓者版(单电机)售价 25.99 万元,领航者版(双电机)售价 30.99 万元。

在前一天,广汽丰田则发布了铂智 3X,售价区间为 10.98-15.98 万元,其中 14.98 万元的 520 Pro 智驾版拥有单 Orin-X 芯片加激光雷达的配置,可以实现高速和城区导航智驾辅助,以及智能泊车和遥控泊车。

至于售价更贵的东风本田 S7 则只有高速领航辅助驾驶,这款车的宣传重点,放在了三电和安全上,比如高强度钢使用占比达到了 68%,三元锂材质的电池能量达到了 89.8 kWh 等等。

本质上来说,这两款车的可比性不太大,广汽丰田的铂智 3X 全系单电机,电池也都是成本更低的磷酸铁锂,同时电池容量分别为 50.03kWh、58.37kWh 和 67.92 Kwh。另外,铂智 3X 的尺寸也小一些,长宽高是 4600×1850×1660mm,轴距 2765mm,相比于东风本田 S7 的 4750×1930×1625mm,轴距 2930mm 尺寸要小一圈。

大家之所以把这两款车放在一起比较,一是因为发布日期实在接近,前后脚;二是因为两田历来就有强竞争关系,外界经常拿来比较;三是这两款车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丰田和本田在电动化、智能化和本地化层面的实践情况。

丰田爆单,是务实的结果

在铂智 3X 发布后的一小时时间里,订单突破了 10000 辆,服务被挤爆,这对于合资品牌来说无疑是极佳的成绩,并且对于近况不佳的广汽丰田来说,也是极为鼓舞士气的现象,证明了没有不行的品牌,只有不行的产品和价格。

已经有媒体披露,广汽丰田铂智 3X 是基于广汽埃安 V 第二代,也就是外号埃安霸王龙的车型开发而来。

埃安 V 二代是广汽埃安进行品牌体系重构之后的首款重磅车型,起售价 12.98 万元,带激光雷达的智驾版起售价 16.98 万元,尺寸和轴距比铂智 3X 略大一点,智驾传感器配置也略有不同。

所以,铂智 3X 和埃安 V 二代不是简单的换壳关系,而是以埃安 V 二代为基础进行的再开发,这就是为什么很少有人会把这两款车联系起来,不像丰田雷凌和丰田卡罗拉那样。

一直以来,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都有严重的水土不服情况,一方面是供应链体系的封闭,另一方面是产品层面的闭门造车。

上代丰田 bz3x 纯电轿车,也就是大家戏称的「验证码」车型,或者「贬值三倍速(bz3x)」 车型,就是产品层面标新立异,不符合用户习惯的典型,最后以骨折价大甩卖,流向网约车市场为结局。

到了铂智 3X 上,广汽丰田启用了大量的中国本土供应商,因为做电车,本土供应商拥有技术和成本双重优势,电机电池和激光雷达,包括智驾方案,都是国产品牌,这些国产供应商占比达到了 65%,刷新了丰田汽车中国产供应链比例的上限。

在生产层面,铂智 3X 还是在广汽丰田新能源的自有产线,而非广汽埃安的产线,所以丰田味儿还是比较正的。

无论是发布会,还是会后给到的资料包,字里行间广汽丰田的态度不可谓不谦卑:

铂智 3X 是广汽丰田「中国自研第一车」,其企划充分依托本土化研发团队,是合资 2.0 时代,充分体现合资新模式的产品。铂智 3X 的诞生,也充分体现了广汽丰田全面拥抱中国高科技,真诚开放,以及有能力、有勇气变革的企业姿态。广汽丰田将以铂智 3X 为起点,为中国而变。

 

中国创新惊艳世界,只要同频中国、紧跟时代,合资也能焕发新活力,在智电赛道跑出加速度。基于先进市场的前沿需求,广汽丰田积极拥抱中国汽车行业智电转型,致敬走在智电浪潮前端的中国造车新势力,全面融入智能科技生态,以开放心态持续扩大朋友圈,携手优秀伙伴融合共创,用中国智慧赋能产品研发,全力推动变革转型,为中国用户创造更好的智电体验。

可以这么说,合资 1.0 时代,其实产品定义、设计和研发等等关键环节,都掌握在国外品牌手里,比如之前丰田的卡罗拉、凯美瑞、RAV4 等等车型,其实都是全球车型,合资企业只是负责生产销售等环节。

到了这次广汽丰田说的合资 2.0 时代,产品定义和研发环节,就更加本土化,更加依赖广汽体系了。

一个不起眼但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铂智 3X 配备的车舱无线充电功率是 50W,并还有风扇降温,一般只有国产新势力车型才会有这样的配置,因为国产高端旗舰手机往往配有更高的无线充电功率,而海外热卖的三星旗舰 S25 Ultra 和 iPhone 16 系列无线充电的最高功率只有 15W。

如果这款车由丰田的海外团队来做定义,那么很大概率上,其无线充电功率就是最大 15W。

再加上铂智 3X 近似配置下,甚至卖得比埃安 V 二代更便宜,证明广汽丰田已经深刻认识到,什么合资溢价,老广信仰,都是虚妄,务实产品加务实价格才是正途。

东风本田 S7,普通且自信

即便会被质疑我在蓄意拉踩,但东风本田 S7 大概就是普通且自信的代表,或者说有一种路径依赖的躺平感。

什么叫路径依赖的躺平感?就是合资品牌按照很久之前的市场经验,给新车定个高价,然后随缘卖车,接着发现根本卖不动,就骨折价甩卖完事儿。

过去几年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以至于市面上出现了大量建议售价高昂,但实际售价低廉的合资「普信车」。

很明显,东风本田 S7 可以预见地会步此后尘。

前面说,铂智 3X 因为很务实地是在为中国消费者造车,把车载无线充电功率定在了 50W(12.98 万元版本搭载),在东风本田 S7 上,起售价贵上整一倍的开拓版配的是 20W 的无线充电。

另一个体现这款车还是老合资思维的地方就是中控屏,在冰箱彩电大沙发如此深入人心,新势力十多万车型都搭载的情况下,东风本田 S7 的中控屏尺寸是 12.8 英寸+10.25 英寸的双小屏组合。

看数据不觉得异样,实际上长这样,这大边框和冗杂设计,已经落后国产新势力至少 5 年了。

▲ 日产继续打「沙发」的概念

另一边反应过来的日产也早已经意识到合资车内外革新的意义了,N7 是日产为中国市场专门打造的新车,预计下个月预售,目前曝光的外观和内饰情况来看,已经非常有新势力的味儿了,除了继续发扬日产大沙发的优势之外,彩电冰箱也都有,内饰的简洁科技感也跟上了。

当然,车是要动起来的,安全是最重要的,这两块东风本田 S7 确实没什么大槽点。

比如五层结构 A 柱,1.2 万吨一体压铸铝电池外壳,50:50 车身配重等等,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会是一款在「基本面」上表现不错的车。

但,我们的消费者早已经过了只求温饱的阶段,用户都拿二十好几万,三十多万买本田汽车了,想要得多一点,很合理吧。在 25 到 30 万的价位段上的新能源 SUV 上,消费者能够选择的产品实在太多了。

简单讲,30 万的车,不应该是东风本田 S7 这个样子,不应该把发光车标,车尾字标和隐藏门把手当做卖点来讲。

至于为什么它是这个样子,那很可能就是在国外做的产品定义,用了大量国外的供应链,那只能定一个国外电车的价格了。

同样是东风汽车,前面说到的东风日产 N7 显然就务实得多,这是基于东风奕派 007 基础上的再研发,轴距不变,车身尺寸变大,和 Momenta 合作高阶智驾,还保留一些日产特色,如果后续定价也务实一点,那成为一个小爆品的可能性也不小。

在已经发布的广汽丰田铂智 3X 和快要发布的东风日产 N7 之前,长安马自达 EZ-6 其实也可以说是基于深蓝 SL03 再研发的车型,如今它的增程版入门款售价是 9.98 万元(置换补贴后)。

这就是合资车目前的现状,甭想品牌溢价了,也甭想王者归来了,认真做本地化智能化,把自己当做中国汽车市场里普普通通的一份子就行了。

目前看,还是广汽丰田真正想通了,东风日产似乎想通了,但东风本田还没有。

稳中向好。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雷军通过造车,把小米品牌做成了

By: 刘学文
4 March 2025 at 12:22

1 年前,小米 SU7 发布前夕,网友们看到民间和官方泄露出来的照片,看到车身尾部的「小米」和「xiaomi」标志,还有前舱盖上的「mi」logo,再加上雷军预热小米首款汽车不会很便宜,9.9 万元交个朋友的价格绝对不可能,所以网友们还是有点不乐意。

不乐意的第一点就是,小米造车应该换个牌子,小米品牌听起来不高端,实际上也不那么高端。

不乐意的第二点则是,雷总造车,是不是有点飘了,背叛群众了,不和大伙交朋友了?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米冲高」是一个类似于「屡败屡战」的词,自十多年前小米手机和 1999 元深度绑定之后,这个数字就成了小米的杀手锏,同时也成为一种枷锁。说好听点,抹除渠道溢价,通过电商销售的性价比模式,让小米小成,不好听的话就是,「得屌丝者得天下」的时代,小米品牌和小米用户的价值都是不够高的。

这也是为什么小米 Note 发布,初次尝试突破 1999 元价位的时候,外界有些哗然且手机最终战败的原因:米粉只是长大,并不是有钱了。而其他人,并不认为小米品牌的手机可以卖这么贵,即便它也只是小心翼翼的把顶配版价格定在了 2499 元。

哦对了,小米 Note 当时还尝试了女性市场,推出了女神版,但同样铩羽而归,在 OV 面前不是一合之敌。

后来,小米尝试了很多方法,来让小米品牌走出性价比,屌丝和低端的印象,比如推出 Redmi 品牌,把性价比的衣钵传出去;继续推出小米 Note 2 系列,并且请来了梁朝伟代言,塑造优雅商务的形象;和徕卡联名,让小米数字系列成为高端机的一员,再推出 Ultra 系列手机,不求出货量,但求一个机皇的名号。

可以这么说,在小米造车之前,小米手机的「米冲高」算是略有小成,但小米在汽车领域的品牌号召力,还需商榷,这也是开头大伙疑问的由来,小米在汽车领域,算大牌吗?

手机跨界到汽车,肯定是要交学费的,哪怕是华为,也在问界身上也交了不少学费。

类似的,小字辈里的小鹏也差不多,也是很多网友表示,自己不买小鹏汽车的原因,不是因为车不好,而是这个牌子听着就不够高端。

只不过,这两个一度都不被看好的「小」字辈在最近都相当争气,一个初生牛犊仅依靠一款纯电轿车就成为新势力的 Top3 选手,一个则从销量低谷走出,连发爆款,成为新势力销冠。

于小米而言,小米 SU7 的热销,打破了汽车行业不少的迷信思维,比如说纯电和运动取向的轿车,不如增程和家用取向的 SUV 好卖,小米 SU7 等于是顶着三个 Debuff 把事情做成了。

可能雷军自己也没有想到,小米 SU7 以试水的姿态进场,结果掀起了惊涛骇浪,行业风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像是魏建军等曾经不太出现在大众视野的老板,开始勤奋直播出镜,拉近品牌的路人缘,而在一定程度上,小米 SU7 也奠定了行业对于纯电产品的信心,毕竟小米 SU7 是相似价位段里唯一卖得比 Model 3 好的纯电轿车。

2022 年,在小鹏内部被寄予厚望的小鹏 G9 上市,但是因为杂乱的 SKU 设计,用户需要在复杂智驾版本和续航版本中进行复杂的排列组合,最终导致本该大爆的产品没有成为爆款。

小鹏的惨痛教训成为业界的宝贵经验,各家车企设置各种 SKU 的时候,更加注意降低消费者选购的门槛,到了小米这里,情况又发生了一些变化。

小米 SU7 分为普通版,Pro 版和 Max 版,20 万出头,到 30 万左右,Ultra 版本另算,实际上对于消费者来说,Max 版是最好的选择,同时也是小米卖得最好的版本。

小米 SU7 上市一个多月之后,锁单近 9 万辆的时候,雷军曾经透露过,小米 SU7 各版本中,Max 版订单占比达到43.16%,Pro 版本和标准版分别占到 28.7%、28.57%。

也就是说,消费者面对小米 SU7 的时候,基本上只有一个念头:买最贵的那个版本就好,除非实在是买不到,或者买不起,因为最贵的,是最值的。

小米和雷军没有放弃性价比,但对性价比的理解,更深刻了。

小米 SU7 Ultra 呢?

更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即便是小米 SU7 Ultra 有大量现车可供选购,但仍有海量的消费者宁可等待生产排期,以及多花 4.2 万元选购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也不买普通前舱盖的现车。

▲ 选装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小米 SU7 Ultra

小米 SU7 Max 版本的大卖,以及 小米 SU7 Ultra 这个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独特吸引力,说明小米汽车现在的消费者,再也不是那些对配置精打细算一番,然后选购入门款的人群了,而是对情绪价值,社交价值更为看重的人群。

简言之,当消费者愿意为你的产品「多花钱」的时候,你的品牌也就成了。

在小米 SU7 Ultra 上市发布的第二天,我的一个朋友,之前是保时捷车主,现在是宝马性能车车主,对新势力抱有一些天生鄙视的中青年交际男性,在我的介绍下,打开了小米汽车的小程序,尝试选购小米 SU7 Ultra 看看配置情况。

▲ 小米 SU7 Ultra 标配超大尺寸碳陶制动盘

在短短十分钟的时间里,他完成了质疑小米,理解小米,爱上小米,如果有钱并且老婆不反对的话就会下单小米的转变,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小米 SU7 Ultra 非常厚道,别家要选购的,它标配;别家 100 多万可能才有的配置,它也标配。

老车手的感觉是这样的,社交网络上看完整场小米双 Ultra 发布会的年轻人也是差不多的感觉:

虽然我买不起小米 SU Ultra,但是雷军就是有一种魔力,让我觉得 50 多万的车竟然不贵?!

再回过头来看看,2018 年雷军说出那句「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产品」时,大家还以为「厚道」只是「便宜」的委婉表达,但现在来看,30 万的小米 SU7 Max 也很厚道,50 多万起的小米 SU7 Ultra 也厚道,哪怕时是要花 4 万多选装的一个前舱盖,也可以说厚道。

这就是为什么说小米品牌在小米 SU7 Ultra 上市发布之后完成了进化,因为小米品牌不再是一个「因为便宜,所以值得」的品牌,而是一个「贵,但也值」的品牌。

佐证小米品牌因为雷军造车完成进化的数据则是雷军自己透露的,去年国内售价 50 万元以上的轿车一共卖出了 12.1 万辆,小米 SU7 Ultra 上市 72 小时大定订单突破 1.9 万辆,锁单量达 1.08 万辆。

除了产能,没有什么能够限制小米汽车了。

相应的,则是一些传统合资品牌,或者海外汽车品牌,开始缩减产量,甚至关停工厂了。

以及,一些豪华车品牌开始降价了。

在小米 SU7 Ultra 正式发布前,从路特斯 Lotus 改回莲花品牌的莲花汽车宣布对旗下的 ELETRE 纯电豪华 SUV 和 EMEYA 纯电轿车进行降价,起售价从由老款的 72.8 万元和 66.8 万元降至 54.8 万元和 52.8 万元。

需要说明的是,莲花汽车的入门纯电车型虽然价格大降,但同时配置也有所降低,严格意义上不太算背刺老车主。

但是就在去年,莲花汽车 CEO 冯擎峰还表示,莲花汽车定位是百万级豪华车品牌,不参与价格战,毕竟虽然莲花销量一般,但历史上还是和保时捷以及法拉利齐名的品牌。

如今莲花的车型步入 50 万元区间,引起了不少花了大几十万近百万买旧车型车主的不满,同时也没有让潜在消费者感觉值得。比如售价 52.8 万元的入门版莲花 EMEYA 600 纯电轿车峰值功率为 450kW,零百加速 4.15 秒,标配 20 英寸轮毂,不配尾翼;相较之下,售价相差无几的小米 SU7 Ultra 的峰值功率 1138kW,零百加速 1.98 秒,标配 21 英寸轮毂和电动尾翼。

这样一对比,消费者感觉小米 SU7 Ultra 更值了,而作为对比的品牌,就显得「不便宜,也不太值」了。

品牌崛起之路的背后总需要一些背景板品牌,曾经小米手机背后,有 HTC、LG、索尼这些辉煌过但也没落了的手机品牌。

与此同时,当你的品牌成了的时候,曾经看不起你的品牌会选择和你站在一起,或者干脆强行蹭一把。

稳中向好。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經濟再差也不能公開談論

By: Steven
17 March 2024 at 18:02

經濟狀況究竟有多糟糕呢?從各大品牌在售後策略、降價思路和運營的混亂程度等方面的表現,均可窺見一斑。尤其是當你置身於自媒體、電商與品牌運營三者的交匯點上,這種巨大的荒謬性將更加明顯。

上週末出差重慶,兩周沒在家,難得一個週末,結果倆人坐下後就被各自工作群里的事情纏著,不是回消息就是打電話,咖啡都沒喝上一口。

在國內的社交媒體似乎不讓提「經濟不好」這樣的事,與之相關的話也會被限制,索性我就轉成日語來發了:

経済状況は本当にどれほど悪いのでしょうか?各大ブランドのアフターサービス戦略、値引きの考え方、そして運営の混乱度などから、その一端を窺い知ることができます。特に、個人のネットワークソーシャルメディア、ECサイト、およびブランド運営の交差点に立つと、この巨大な不条理さがさらに明白になります。

先週末、出張で重慶に行ってきました。二週間も家に帰っていなかったので、久しぶりの週末を楽しみにしていたのですが、結果として、座った途端、それぞれの仕事グループからの連絡が絶えず届き、メッセージを返したり、電話をしたりすることに追われてしまいました。コーヒーすら一口も飲めないままです。

為什麼是轉日文不是英語呢?因為即便是英語,在內地的網絡環境里也顯得有些直白了。日語反而更有「似乎知道在說什麼,但根本看不懂」的戲劇化的「陌生化」的效果。

好不容易,終於把翻了一年的《夜航西飛》讀完了。

這是我今年讀完的第三本書。

昨天去宜家看洗手檯和鏡櫃,直到在餐廳排隊前一秒,都沒想起宜家給我發的領生日蛋糕的短信。可就是那麼巧,下周生日,昨天正猶豫要不要去店裡看看,我就慫恿筱燁說想幹就幹,這一來才想起有一個蛋糕等著領。這就是天注定的意思。

Surface pro 7

6 December 2019 at 23:06

是的,为了能愉快的看PDF我又买了surface pro 7。

为什么不买iPad pro?

在确定购买surface pro之前确实非常认真地考虑过要不要买一台iPad pro,毕竟80%的时间我是需要爱奇艺的,但:

  1. 之前用过iPad pro 10.5寸两年左右吧,屏幕坏过两次,一次是保修期内一次过保,所以对苹果已经比较失望了。
  2. 不管是平板还是笔记本我都有打字的需求,用iPad打字实在是一种折磨,还不如galaxy tab s6,总不能出门带一个蓝牙键盘一个蓝牙鼠标再加一个支架吧。
  3. 我有Galaxy tab s6而且还打算继续使用。
  4. kickstand,就是surface背后那个支架,我在淘宝上花了半个小时想找到适用于iPad的kickstand支架,非常遗憾,没找到,kickstand这东西太方便了,不论是生产力还是爱奇艺。
  5. 我决定给surface pro一次机会。

用Surface pro 7 看PDF的目的达到了吗?

达到了,非常爽,不用像iPad或者安卓设备那样考虑网络问题,不论是办公室的电脑还是家里的nas都能非常方便的连接,文件放一个地方随时同步,关键是没有那些限制,要连哪个服务器用什么协议非常清楚。

问题是为了这么一个目的花了8000多块,我脑子有坑吗?为啥不买Sony电子纸?还能充值信仰。

来理一下思路

我需要(排名分先后)

  1. 可以看PDF的平板
  2. 偶尔敲敲字的笔记本电脑
  3. 方便访问各种网络和网盘的设备
  4. 可以简单画画的平板
  5. 爱奇艺

那么surface pro是一个好的选择吗?

先说说优点

如果以平板电脑的眼光来看,硬件部分几乎没什么亮点,比如二合一的设计从第一代开始就是如此,现在第七代了体验几乎没变化,所以只能降低标准,自己跟自己比吧。

  1. usb type c接口,扩展性进一步增强,还能用充电宝充电。
  2. 快充,官方说法一小时充电80%,两个小时充满。
  3. 息屏待机,以前的surface经常一休眠就“死”过去了,得长按重启,而目前这台使用了几天,待机最长有十几个小时,目前还没遇到睡死过去的情况。
  4. 面部识别速度很快,当然还是无法跟手机比。
  5. 我买的i5版是没风扇的,非常安静,温度也不错,没遇到烫手的情况,当然我也没使用多大型的软件。
  6. 官方键盘盖的触控板非常舒服。
  7. 手写笔吸附在侧边框上的吸力非常大,很有安全感。
  8. WiFi 6。
  9. 完整的Windows体验,如果当笔记本电脑来使用的话,软件不是问题,敲字非常舒服。
  10. 没了。

再说说缺点

作为一名surface pro 3的老用户,相隔这么多年后再次使用surface,本来期望在体验上能有全面的提升,但非常遗憾,并没有,所有我对于surface pro 3的记忆可以全部套在pro7上。

  1. 机器摸上去还是有塑料感,没有密实的感觉,边框某些地方甚至能按出响声,好像没粘牢一样。
  2. 手写笔在大部分软件中依然不跟手。
  3. 重量与surface pro3比也没有明显变化,轻了20多克。
  4. windows10这么多年了,surface产品出了十几款了,但对于触摸屏、手写笔的优化毫无进展,别说第三方了,自己家的系统都无法愉快的玩耍,比如不接键盘的话我要如何从一个全屏软件回到桌面?
  5. 平板模式下的软件特别匮乏,软件商店里的app没几款是针对surface触摸屏进行优化的。
  6. 大边框,无法理解的大边框。
  7. 屏幕颜色显示非常一般,即便是增强模式下也明显感觉颜色缺失,色彩偏灰饱和度不够。
  8. 面部识别的时候摄像头旁边会亮起一盏红色的灯,low爆了。
  9. 续航感觉毫无进步,我是说跟surface pro 3比,如果跟pro 6比甚至还差一点。
  10. 低配版没有颜色选择,想买黑色至少得i5 256G以上才有。另外微软是不是对“亮铂金”有什么误解啊?分明就是灰色嘛。
  11. 所有我试过的绘画软件,不论功能多少都无比卡顿,网上看,即便i7版本也一样,zoom一下都要等3秒,这要不是为了挣钱谁忍得了。
  12. 生态还是稀烂,如何将手机里的文件导入?思来想去可能还是微信最方便。
  13. 预装系统从以前的专业版变为家庭版,升级专业版得800块。
  14. 等等。

总而言之

如果抱着购买一个平板的心态来买surface的话在2019年仍然是令人失望的,如果主要是使用完整的Windows偶尔看看PDF的话还是非常合适的。当然用来看爱奇艺也是极好的。

所以,后悔了吗?

是的。

脑子有坑吗?

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