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Today — 19 October 2025Main stream

外企观CHA|外企,正加速从955滑向996

19 October 2025 at 02:14

img

2025年的九月,Jane在自己的日历上做了一个统计:这个季度,她准点下班的天数,貌似不足五分之一。

犹记得五年前,她刚加入这家美资消费品公司时,每天下班时间是17:30,准点关电脑,然后和同事去健身房或朋友吃饭,差不多就是每天的固定生活仪式。

那时公司内部还流行一句自嘲 —— "955铁律":早九点上班,晚五点走人,年假20天,周末双休,没人加班。

时间来到2025年,Jane的生活节奏早已改变:每天工作到20:00已是常态,碰到总部视频会议,晚上十点后必须上线,到了月底数据结算,连续三天凌晨两点才睡也是常事。

以及,被压缩到"错峰使用"的年假,“其实很多时候实质上都用不掉,HR也早已见怪不怪了。”

“以前我们说外企是养老院,现在是离养老越来越远,但离4050政策越来越近"Jane诙谐得开着玩笑说。

坦白说,她的感受,不是个例 — 这些年的外企,正沿着一条向下的坡道,急速从955滑向996的深渊。

01

回顾20年前,外企在中国还属于职场顶流,凭借稳定的工作和弹性工作制,一度就是“白领天堂”的金字招牌。

彼时的本土民企尚停留在“责任制+加班文化”的泥潭里,可以说两者之间泾渭分明,孰高孰低立眼可判。

但如今,这道界线已开始模糊甚至在消失:

CDT 档案卡
标题:外企观CHA|外企,正加速从955滑向996
作者:外企观CHA
发表日期:2025.10.18
来源:微信公众号“外企观CHA”
主题归类:外企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外企的上班时间越来越早,邮件/信息24小时不断,早会晚会夜会开不完、节假日临时加班也是常有,KPI越来越狠,工作节奏越来越紧,组织架构不断重组,管理层调换频繁,基层员工多线并岗…..

“现在的外企,除了社保齐一点,节奏比我上一家国内大厂还卷。”Jane说,“原先强调的“965”(9点-6点5天工作制)早就从入职培训里拿掉了,每天不加班准点回家就算不错了。”


02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BAT、华为等本土大厂进入外企高管行列,他们在带来效率倍增,执行力拉满的管理风格的同时,也带来了高度压缩周期的项目节奏。

原有欧美跨国公司的慢节奏、慢决策、慢反馈体系,被“互联网速度”彻底击碎,“晚上熬一熬,明天出结果。”,一切都以速度为先。

外企的“金饭碗”招牌在市场上已不吃香,原有的超低离职率、高忠诚度已渐渐无法维持,为适应人才挑战,很多外企改变原先强调外企背景为主的招聘风格,开始放宽招聘门槛、民企外企人员兼容并蓄。

于是很多新入职得员工自带996属性,对外企文化直接造成冲击,拖进内卷漩涡的故事常常发生。

还有疫情后,全球办公的真正无界限随之开始:远程开会、线上任务追踪、领导随时“@”你的任务进度,多时区的外部协作,变成了本地团队的日常模式,外企员工也再难享有以往充分的下班空间。

03

时间再拉回2015年,当年外企尚能依靠产品品质、全球协作、流程标准、员工素养等优势,对本土企业形成绝对壁垒,但到了2025年,这些壁垒似乎已被逐一攻破:

技术、资源、渠道,民企都补齐了,成本优势也消失了,标准的流程管理,现在变成保守和缓慢的代名词,而福利、硬件、国际视野等职场环境,国内大厂也陆续在跟上,更别说薪酬激励、晋升通道,已远输本土互联网和大民企了。

“外企的老一套流程思维在中国基本行不通了。”Jane说,“你不往前卷,就会被竞争对手淘汰。”

“甚至连我们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自己也不避讳,我们继续讲work-life balance真的现实吗,如果不能高强度执行,我们还能守住中国市场吗?”

但唯一有个问题是:如果外企继续头也不回的卷向996,最大的尴尬是:**你既不高薪,也不再舒适,既无红利,也缺乏成长,还不稳定**。

那么外企与民企/大厂有何本质区别?

外企头也不回滑向996,是短视盲从还是必选之路?

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不得不说,中国市场的确需要更高的效率和执行力,但外企真正的生存之道,是否该守住长期、可持续、健康的职场生态 — 给人才“有生活、有发展、有归属”的工作空间。

否则,一旦失去955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的投资,外企将也就彻底失去了相较于本土民企和大厂的唯一价值。

未来留给外企的,也许只剩衰退和边缘化。

* 文中内容来自网络报道以及【外企观CHA】读者访谈,均已做匿名处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