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anmar Military Paraglider Bombs Buddhist Festival, Killing Dozens
© Sai Aung Main/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 Sai Aung Main/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 Elke Scholiers/Getty Images
© Hiroko Masuike/The New York Times
Why is it that a fast Apple silicon Mac takes so long to tar
and Gzip a large folder? Surely, with all those fast Performance cores, even GB should be compressed in the twinkling of an eye? Could it be that macOS is running the tar
command on its Efficiency cores instead, eking out the power? This article explores and explains how macOS sets the priority for command tools and similar binaries.
There are two key factors at work here. The first is threading, division of the work done by a process into single flows of execution run on one CPU core at a time. Every process has its main thread, and many can also create additional threads that can be scheduled to run in parallel. While macOS can and often will move threads around its cores, a single-threaded process can only run on a single CPU core at a time.
macOS also allocates threads to cores. Although neither you nor the process control that absolutely, processes can influence it by setting a Quality of Service, QoS, for each of their threads. QoS is chosen from the standard list:
There’s also a ‘default’ value between 17 and 25, an unspecified value, and you might come across others used by macOS.
If all your Mac’s CPU cores are free and idling, macOS will normally allocate threads with a QoS of 17 (utility) and higher to P cores, and those of 9 (background) and lower to E cores. That isn’t guaranteed, and there are circumstances when all threads are allocated to E cores alone, for example when a laptop’s battery is very low and it goes into energy-saving mode.
It’s therefore tempting to assume that when a process runs very slowly, it’s being given a low QoS and is pottering along on the E cores. Although that might be correct, it’s a dangerous assumption to make. In this case, to investigate it further, I’ll take a different compressor that offers control over the QoS used for its working threads, such as my free Cormorant or the wonderful Keka.
When compressing an IPSW file of just over 18 GB, using Apple Archive’s LZFSE method in Cormorant takes 7.4 seconds at the maximum QoS of 33, but 114.7 seconds at the minimum QoS of 9. Performing exactly the same compression using aa
from the command line takes about 9 seconds, so is clearly being run at high QoS. But using tar
to create a tar.gzip takes forever, even longer than Cormorant running at minimum QoS.
Activity Monitor’s CPU History window is a quick and simple way to see what’s going on here, although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trying to interpret values such as CPU %., because those shown don’t take into account the frequency cores are run at.
This is Cormorant compressing at high QoS on all 10 of the P cores.
And this is the same compression performed at low QoS, so confined to the 4 E cores.
Compressing using aa
in Terminal also makes full use of all the P cores available.
Running tar
in Terminal does use the P cores, but runs in a single thread that’s shuffled between cores and takes more than 10 times as long as it would if it could be run in 10 threads.
Thus, the reason that tar
is so slow isn’t because it’s given a low QoS and run on the E cores, but that it’s single-threaded (and not performant either). If you want better performance, look for a substitute that can make good use of multiple threads running in multiple P cores.
There are plenty of binaries that are run at low QoS, hence on the E cores, including most of those that are run in the background or scheduled using LaunchAgents and LaunchDaemons. Their property lists should specify a QoS name for their Priority key, which is often Background or Maintenance, for them to be run at a QoS of 9 or lower on the E cores alone.
There’s also the possibility that a command tool may run its own threads and assign a low QoS to them, although that should always be documented.
很多人把这次苹果 WWDC25 发布的液态玻璃界面,当作一次 UI 的新风格更新来看。界面变得更模糊了,更柔和了,也更「高科技感」了,但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它看起来好不好看,其实可能错过了一些更关键的东西。
因为这一次,苹果的改变并不仅仅发生在界面上,它背后所传递的,是一套新的交互前提。而这套前提,可能关系到未来十年我们如何使用手机,甚至 —— 我们是否还继续使用手机。
这期视频不是为了追热点,而是想带你冷静地拆解这套语言背后的逻辑:它是如何从视觉层出发,向平台层推进的?它和我们以为的「透明手机」之间,真的有联系吗?而眼镜设备仍未普及的这几年,我们到底应该关注什么?
如果这些问题你也在想,那就点进来看看吧。
播放地址: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z3Bz8Ev2/
本期关联播客:https://suithink.me/2025/07/07/13ylog/
既然这 10 年间的所有线索(等边三摄、Face ID、Lidar、Liquid Glass)都指向空间计算,那显然 iPhone 就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接触到的第一台空间计算设备。最便捷最普及的空间计算设备,才是让 AI(不止LLM)真正普及到每一个人手上的基础设施。
苹果真的只是在给 UI 换皮吗?
WWDC25 上发布的「液态玻璃」,看起来只是一次 UI 升级,但你有没有想过:
为什么苹果要在这个时间点,推出这样一套动态、半透明的视觉语言?
为什么它要在 iPhone 上实现这种「液态玻璃」的设计?
难道它背后还有更大的目标 —— 比如,透明手机?或者,是为某种尚未到来的设备铺路?
这一期播客,我们不聊参数、不聊功能,而是试着从设计语言出发,拨开这层玻璃迷雾,看看苹果到底在把我们往哪带。
这不是一场关于好不好看的争论,而是一场你可能没注意到的、正在发生的平台迁移。
也许,你正在用的那块手机屏幕,已经悄悄变成了未来世界的第一道入口。
欢迎收听本期节目。
本期播客关联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z3Bz8Ev2/
既然这 10 年间的所有线索(等边三摄、Face ID、Lidar、Liquid Glass)都指向空间计算,那显然 iPhone 就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接触到的第一台空间计算设备。最便捷最普及的空间计算设备,才是让 AI(不止LLM)真正普及到每一个人手上的基础设施。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因为想了解苹果对 Liquid Glass 的定义和执行,以及对设计和开发的建议和约束,通过这些来进一步分析这套全新的设计语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所以在翻看官方资料的过程中也顺便就把这些视频给翻译(用 AI 辅助)了。我集中上传到了自己的B站主页,为了方便其他人,我也在 blog 这里建立一个合集页面。
这六条并不是设计相关内容的全部视频,官方课程中还有其他视频,只是这六条是我自己比较关心的部分,和我后续的视频要分析的东西相关,因此挑选了这六条。如果你有其他关心的主题,可以前往以下官方页面寻找对应的内容。
https://developer.apple.com/videos/wwdc2025/
深入了解新的设计系统,探索视觉设计、信息架构和核心系统组件的关键变化。了解该系统如何重塑界面与内容之间的关系,让您能够创建动态、和谐且跨设备、屏幕尺寸和输入模式一致的设计。
Liquid Glass 统一了 Apple 平台的设计语言,同时提供了更具活力、更富表现力的用户体验。了解 Liquid Glass 的设计原理,探索其核心的光学和物理特性,并了解它的适用场景和使用原因。
优秀的应用给人以清晰、直观、使用便捷的感觉。在本课程中,您将探索应用设计如何提升功能性、传达目标、引导用户浏览内容,以及如何巧妙地运用组件,在保持简洁体验的同时又不失影响力。本课程面向各种技能水平的设计师和开发者,以及所有对设计感兴趣的人士。
代码片段是由 App Intent 调用的紧凑视图,用于显示来自您 App 的信息。现在,代码片段可以让您的 App 为 Siri、Spotlight 和快捷指令 App 带来更多功能,方法是在 Intent 中包含按钮和状态信息,从而提供额外的交互性。在本课程中,您将学习设计代码片段的最佳实践,包括布局、排版、交互和 Intent 类型的指导。
概览 iOS、iPadOS 和 macOS 的全新 app 图标外观,包括明暗色调和清晰选项。学习如何运用雾面和半透明效果,让你的 app 图标更加鲜明、动感、富有表现力,以及如何确保你的图标与镜面高光完美契合。
了解如何使用 Icon Composer 为 iOS、iPadOS、macOS 和 watchOS 制作更新的 app 图标。了解如何从您选择的设计工具中导出素材,将它们添加到 Icon Composer,应用实时玻璃属性和其他效果,以及如何预览并根据不同的平台和外观模式进行调整。
以前还从来没换过刹车片,最多的一辆车开到四万多也还没报警。这辆 GLE 开到 3w 公里,行车电脑报警说刹车片需要更换了,4s报价全车份要 ¥4500,这价格都可以换改装皮了,于是决定找品牌刹车片更换。
做了一些研究,首先,制动系统是由刹车盘、刹车片、刹车油管、刹车消音片、刹车附件、刹车油等一系列组成的,ATE、TWR、Brembo、AP 这些都是做刹车卡钳的。泰明顿、噶尔法、菲罗多、优瑞、佩吉特这些是做刹车片的。阿基波罗,爱德克斯这些是又做卡钳,又做刹车片。
我只需要刹车片,博世,霍尼韦尔什么的就不考虑了,意大利 Brembo(卡钳出名,国产金麒麟代工),美国辉门的优瑞(OE,没啥售后市场),高端的佩吉特(给保时捷做配套)的什么就不考虑了。
以下按照我这个车型的价格来排序
Ferodo 的售价远比其他厂家低,秉着一分价钱一分货的真理,就不考虑了,ATE 相对也是更低的(闲鱼渠道特别便宜),和 Ferodo 差不多。据说 TEXTAR 发响几率比噶尔法、TWR、ATE 这些高,而且刹过后灰尘很多,价格还是最高的,也 pass。
最终决胜局来到了 TRW 和 GALFER,首先赛车领域肯定是意大利血统的对我更有吸引力,其次,GALFER 在无锡有工厂,其他品牌在这个价位都是代工的。TRW 胜在耐磨性会好一点,GALFER 性能会好一点,那肯定选性能好的啦(后来拆下来发现原厂配套的就是 GALFER,没错,选对了)。
闲鱼上各种品牌几乎都有,价格比旗舰店便宜很多,咱也不懂,不敢买啊,刚好旗舰店大多都有活动,那就官方渠道入手。
把车架号发给客服,有分大小卡钳规格的(前后都是),可惜的是官方旗舰店没有进口的 GC2 系列(前刹车片 GC201691 捷克产,后刹车片 GC201655 意大利产),下次有机会试试,这次装上的是 GC5 系列,前刹车片 GC502098,后刹车片 GC502118。大家应该都知道前刹车才是整辆车制动的关键(承担了至少七成),所以刹车片大很多,当然也就贵一点。
年关将近,快递慢了很多,前后刹车片是从两个仓库发过来的,拿到手沉甸甸的,里面有说明书和企业介绍才知道 ITT 集团业务很广泛,刹车片只是一种一部分。有送刹车报警线,原理就是磨损到一定程度会通知行车电脑提示刹车片该换了,所以也需要一并更换。
到手后预约安装,打京东养车门店电话说要去现场排队,开到选的那家店结果好家伙,要排队七小时,直接劝退,赶紧问客服能不能换门店,客服电话里说只要是京东养车门店的都可以,然后找了另一家,运气不错,只要个把小时,开过去,直接上工位,开整,不用等待是最舒服的。
小哥先让我在京东养车小程序上输入车牌车型手机号等信息创建工单,事先和我说好更换后刹车电子解码需要收取五十块费用,之前就已经了解清楚了。然后换上施工车套开整。
先拆卸四个轮子,用举升机顶起来,20 寸的轮毂还不好拆,看小哥用了挺大力气拆下,先拆前刹车,拆下来已经磨成薄薄的不足 3mm 了,确实需要更换了,前刹车机械的,换上还算方便,不用解码,后刹车是电子手刹的所以需要 OBD 解码,才能把刹车片拆下来。也不算太难的操作,前后共用时一个多小时。
换上后赶紧和原厂没啥区别,还没磨合的关系,感觉脚感更软,刹车更线形一点,试一下急加速然后暴力刹车,当然也能刹停,OK,过年前整备完心情都舒畅了,有了这一次的经验,下次选择会简单多了,这种保命消耗件还是要经常检查,选择大品牌的。
这期视频是一期比较随性的闲聊,主要从产品、设计、混合现实三个角度,谈谈我对 Apple Vision Pro 这款产品的看法。因为几乎都是独白,所以也可以当作一期 podcast 来收听。
以下为文字大纲:
先说我的观点:苹果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线。但只要「不做缸中脑」的价值观继续贯彻,这款产品的生态和迭代就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但是,它不会取代iPhone,它的目标也不在此。从它的产品定义来看,恐怕还有一个更大的 one more thing 在等待发布。
关于产品
1、不是VR!太好了!
2、之前的预测基本都对了:一体机、眼手控制、层与深度的交互、空间建模、空间音频、LiDAR 人脸建模。技术路径的连贯性。我之前说 M2 芯片单独划出了图形引擎,可能是有手势操作的考虑。但当时我还觉得,可能得要到 M3 才会实装,那是我低估了苹果,从各方体验的反馈看,M2 处理手部操作已经非常强悍了。这样子的话,M3 就真的不着急了。
3、从各方体验的反馈来看,初代产品的完成度非常高。但第一代产品很显然不是面向消费者的,从售价和硬件配置来看,都是给开发者的入场券:「想在下一个时代展示你的才华吗?加入我们的开发平台吧!」所以,买不起没关系,因为不用买。虽然,它有初代 iPhone 的感觉了,但很多人不免怀疑是不是要等三四代以后才堪可用?我到觉得不用那么久,因为软硬件的完成度已经是接近 iPhone 4 的状态了,也就是说,它先奠定了空间交互的完整逻辑和操作体验,硬件也足够强大。要知道,iPhone 初代除了大屏幕和多点触控,几乎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东西,但它的交互设计改变了整个时代。所以 avp 剩下需要做的,就是把软件生态做起来。以苹果今天的开发者号召力,软件神态会比 iPhone 初代更快达到 4 代的状态,这个过程会更短。
4、发布会时,我第一处惊讶的地方,外部屏幕显示实时的眼神:你看着它,它也在看着你,实时计算双方关系。之前的观点:空间重建,让设备认识世界。因此设备下方有大量摄像头,用于捕捉用户手部的精细动作,这种程度的认识现实世界,是 avp 空间交互的基础。
5、我之前说过,头显设备不会替代手机,它的续航、应用场景、对空间的要求以及使用方式,都不会是一台手机这样的随身电子设备。这一点,我们从后续的官方设计原则上也能看到苹果对这件事的理解。人是在室内、坐着使用的。因此续航在现阶段并不是问题,它可以连接常电来使用,和我们的任何一台桌面显示器一样。苹果甚至不建议开发者去设计界面还原的操作,因为它们直接在系统内处理好这件事,你换个座位、换张沙发、换张床后,设备自己识别环境来让你视野内的界面回到合适的位置上。
6、官方设计建议,移动时从沉浸空间中淡出,稳定下来后再回到沉浸空间,这也是官方在主动表达,坐下来、在固定的空间内使用。一方面,这是创造沉浸感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人身安全,在虚实结合的环境里快速地移动或手舞足蹈是很容易弄伤自己的。因此,我们在用现有的 vr 产品时都会有划定安全区这个操作。
7、杀手级应用?很多人说「3D照片/视频」,但我不觉得这个有足够的吸引力。它确实可以提供新的、生动的体验,但要成为「杀手级应用」,需要足够的便利条件。手机摄影之所以可以动摇传统摄影,是随身携带和随时按下快门。但 avp 的拍摄,更类似无人机视角,是一个你需要这样的视角时,才会需要的东西,它不够便利,不够快。avp 真正的的杀手级应用一定不会在一年内出现,甚至是上市后的一年内也不一定有,它需要开发者和时间一起酝酿和探索。况且,比特与原子的融合,还需要很多后台的工作来完善,比如更大的世界模型,或者催生出新的需求场景。总之,独属于这个平台的杀手级应用,一定诞生在基础建设更完善的时机。
工业设计和交互设计
1、现有产品的大融合吗?在我看来,它更像加大号的 aw:如出一辙的曲面玻璃盖板,复杂的曲面贯穿铝合金机身和玻璃,有机的整体轮廓搭配编织物绑带,贴身部分全部由织物和硅胶材质构成。这就是苹果这几年做手表和耳机的过程中总结下来的,穿戴数字产品的设计原则。avp 上的所有细节,都能在 aw 和 app 上找到对应的处理方案。
2、可以说,继铝合金后,另一个材料探索的方向:织物。亲和力、强韧、富于变化,很适合穿戴式计算设备的设计。这类材料是传统工业设计师并不熟悉的,通常只有部分家具设计师和家纺类产品的设计师会接触到。但是要注意一点,编织物是一种复合材料,它不仅不是塑料、金属这类单一实体材料,它甚至可以是不同种类材料的混合编织,因此可探索的边界,以及可变化的范围,是具有很大想象空间的。这类材料师师会比我了解,看看她有没时间出些视频给大家讲一下这类材料的设计。许多年前的宝马概念车和“大白”,都是柔性材料在科技领域很好的启发。我觉得,这是苹果在工业设计上的进一步探索,也将会带来产业链上的变化,类似氧化铝合金的普及,设计师和产品经理可以关注。
3、所有界面片层化、小组件化,所以小组件可以交互了。在分析灵动岛那条视频里我就说,它是中间交互层在 Face ID 上的具体结合。现在再看 avp 的交互,尤其是应用边缘的交互菜单,是不是很自然地从已有的交互习惯转移到新的空间交互里来了?
4、与 iPhone 初代的拟物化界面类似,AVP 采用了和现在 Mac 一致的界面布局和风格,帮助用户和开发者尽快适应新的空间交互。但是,界面风格其实从 iOS7 开始就固定了,毛玻璃一方面是让界面与环境保持良好的光照、氛围的互动,也能让更多层的展开显得自然。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时,设计师和开发者不需要自己做出立体的分层效果,只需要做好平面的分层,毛玻璃的立体分层效果,是系统来处理的。这些协助和预设不起眼,用户也不会注意到,但对于开发者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它们不仅规范了所有应用的整体品质,也减轻了开发工作量,让更多人愿意为这个生态去做更多的尝试和探索。这也是护城河的一部分。
5、一个细节:设计原则中建议,层窗口不应跟随视线,而是锚定在现实中的固定位置。换言之,作为设计师和开发者,是可以选择跟随或锚定的。据我了解,把虚拟物品和界面锚定在现实中,是一项比较复杂且难度较大的技术,非常容易因为抖动而破坏沉浸感。这是由于细微误差的累积造成的技术问题。我们目前不知道苹果的技术实现方式,但如果明年上市时看到的确实是稳稳锚定的界面,那这背后的技术储备其实是相当深厚的。
6、观看的内容放大放在远处,操控的部件放在近处并且较小。这里用到了一个符合直觉的设计逻辑:电影、模型、网页这些被观察的对象,应该与人保持距离,和显示屏一样,而操控部件应该在离手较近的地方,方便你的视野锁定并操作,和键盘鼠标触控板一样。
7、苹果对层级的设计有建议,新元素出现时,已有界面和元素应该向后退一些,确保主次关系,保证良好的视觉重心体验。但这个尺度所以所有开发者来说都是比较难把控的,后续的设计规范中应该会有系统层面的自动化方案,不需要设计和开发去重新考虑。
8、设计建议中有一项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声音。苹果说你可以让界面的声音从前方传来,也可以四面八方,或者某个指定的角度,这取决于你的应用怎么使用、怎么设计。这一点之所以要重点关注,不仅仅是它有空间音频,更重要的是在空间计算的设备中,声音其实已经是整个UI的一部分了。你对应用的体验、理解,以及交互,都将与空间中的声音紧密相关。因此,参与了这款产品开发的苹果前员工也在推上强调,声音的体验是极少人关注、但极为重要的事情,而这款产品会给人巨大的惊喜。我想,所有设计师和开发者都应该注意这件事。
9、通过最简短、清晰的标签和符号,指引人离开、退出。这不仅仅是 UI 规范的事。因为在沉浸空间内,指引不明确是会比操作电脑、手机,更容易感到困惑、惊慌或愤怒的。在你想离开时,眼睛看向标签,锁定,确定,这种确认方式既符合直觉,也给了人可以随时退出的安全感。
10、因为选定完全依靠眼球追踪,所以为了确保准确度,苹果在设计规范中也提到,按钮的实际可控面积是比按钮本身的面积更大一些的。这里我要补充一点,人眼的活动本身并不是完全线性的,在慢速运动时,其实是一顿一顿的,只是大脑算法弥补了这种抖动。因此,在盯着界面看的时候,人眼实际上就处于这种慢速抖动的状态,眼动追踪也会检测到这种眼球抖动。所以,无论是因为算法矫正,还是优化选择容错率,这种选定范围大于实际面积的设计原则都是必须的。这在触摸屏的交互上,也是很常见的规范。但苹果规定一个按钮至少要保证 60 像素的面积,那就是说,它的眼动锁定范围的极限,大概就是在 60 像素这个区间左右。这一点,在推远玻璃面板时,会自动放大的轮廓也有所体现。因为如果跟随距离缩小,会导致后层界面的交互精度下降,造成系统不可用的问题。至于选定具体文字的精准操作,根据前员工的披露信息,我个人猜测,是由传言中的「眼部脑机接口」的「读心术」来辅助完成的。这件事可以以后再跟进确认。
疑惑
1、交互的力反馈怎么处理?对体感游戏很重要。会有单独的游戏配件吗?
2、混合现实游戏的玩法:不是复原现实游戏,应该是现实中玩不到的玩法,比如巫师棋、游戏王。这样的话,其实也不需要力反馈了。
我对于 XR 的一些看法
1、选择了「不做缸中脑」的价值观,很棒!
2、增强现实和人的链接,是融合,不是制造一个虚拟世界代替。iPhone X 发布的时候,我曾写文章说,需要有边框来界定虚拟和现实的边界,因为沉浸感越强越需要清晰的退出机制,人才会有安全感,才更愿意用。这是交互设计要死守的底线。果然,苹果选择用数码表冠来切换融合程度,而且,这是一个实体旋钮,是唯二的实体操控部件之一。可想而知,其优先级和对交互体验的重要程度。
3、因此,是「多一个」,不是替代关系。但说实话,我对人性没有那么乐观,当其生态足够完善后,肯定会有多数人主动选择待在里面的世界。届时,不仅仅是手机被替代,而是连同电视、电脑、大房子、电影院、足球场这些东西,统统都会被吸引这个黑洞里。
前几天我去找一位科技媒体的朋友,体验了一晚上 Apple Vision Pro(苹果新推出的空间计算机),我将那晚体验的感受以及我们讨论的内容,整理出了这一期节目。本期节目为单人讲述。如果你遇到网络环境波动问题,加入列表缓存后,即可正常收听。
在这一期,你会听到:
—- 交互设计很优秀,但为什么说它不完整且反直觉?
—- 你的眼睛是你的注意力,你的手是你的行动,日常生活中我们这两个部份是分工协作,分头行动的,但在 Apple Vision Pro 的交互体验中,这俩完全没法分开;
—- 空间沉浸感一流,彩透效果超群,但多任务体验并不好;
—- 这种立体感,和在电影院里看 3D 电影是很不同的。Apple Vision Pro 这个恐龙的应用所展示出来的,是一种大脑完全相信的,是一个空间,而不是把前后景处理得很好的分层的画面;
—- 眼动追踪像魔法,但也很脆弱:
—- 当我刚设置完的时候,他非常的准,极其的精准,真的就是魔法一样,指哪打哪,很爽,但是在我用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会稍微有一些偏移,就对不准了;
—- 眼动追踪矫正流程中的色彩细节,为什么?
—- 最喜欢的两个应用:看星星,火星车;
—- 这就好比你画画的时候,需要用笔,但你一旦需要在三维的空间里去做雕塑,你需要的是雕刻刀和铲子;
—- 太顺理成章的工业设计:苹果的行活儿;
—- 缺少思考后的冲突感,仿佛设计部门和工程部门都没有怎么吵过架就落地了;
—- 预言:什么时候能普及?
—- 普及的好产品 = 渣男喜欢的类型
—- 强制性 vs 超越感官
—- 不要抽象地谈论科技:科技是由人文驱动的
|登场人物|
苏志斌:工业设计师,车联网智能硬件产品经理/联创,《设以观复》作者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首先我是个有洁癖的人,洗衣频率自然少不了,很早以前,大家可能都有过一种误区那就是越洗装备越容易坏,其实不是这样的。灰尘,汗渍和污垢反而会使装备过早老化,所以如何好好洗衣是我很关心的。
在 Arc‘teryx 官网有一件 2004 年的夹克,这件 Vintage 还可以正常使用,这是我喜欢的风格,物尽其用,保护环境。
那么何时清洗?
若衣服看起来比较脏,或表面无法形成水珠,则应清洗衣服。
重度使用(如高强度活动),每使用 5 至 8 天清洗一次
轻度使用(如日常生活),每使用 10 至 20 天洗一次
专业的东西必须要好好保养才能延长使用寿命,关键时候不掉链。如果是国行的 Arc‘teryx 始祖鸟,可以用积分兑换门店洗衣服务,可是需要预约,来去门店费时间,而且门店也需要统一送去洗,这样来回需要好多天。本文就来说说在家该如何洗。
在家需要的东西:
洗衣机(推荐博世,美诺)
烘干机(最好有,没有看下文也有办法),不要用洗烘一体的,不能控制温度
专门的清洁剂组合(很重要)
洗前准备
拉上主拉链和腋下拉链
松开口袋拉链,松开所有弹性抽绳,松开并轻微固定袖口魔术贴
放洗衣液和洗衣机设定
DWR(防泼水处理)的判断
洗完后还需要测试防水性,若还有防泼水荷叶效应,那么直接烘干就可以。
否则需要先做 DWR 防泼水处理(具体看买的产品是喷雾,还是浸泡)再烘干。
DWR 处理
以 NIKWAX 115 套装(181 清洗剂 + 571 防水剂)使用为例,使用之前,需要充分的摇晃一下,衣服清洗干净后,湿的状态下,平铺,用紫瓶防水剂均匀喷开,一定要喷匀,表面形成一层全覆盖的防水剂,静置十分钟左右,然后用湿的干净抹布,把多余的防水剂擦掉(避免干了之后,有印迹)。
着重喷涂处理以下部位:风帽、肩部、上背部、袖口等,这些地方因为经常接触其他装备磨损DWR涂层。
烘干
将湿衣服反面放入烘干机中,用中温(不高于 60°C)烘干 40 - 50 分钟,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选择日照好的时候悬挂晾干。连续下雨天就开浴霸,甚至电熨斗(低温,无蒸汽)垫着毛巾熨烫解决
Q&A
Q: 手洗好还是机洗好?
A: 有时间和精力当然是手洗
Q: 为啥不能用普通洗衣液清洗?
A: 普通洗衣液的成分会损伤防水薄膜,影响防水性以及堵塞防水薄膜的透气孔,降低透气性
Q: 为何不能拧干
A: 容易造成接缝处压胶条(Arc‘teryx 引以为傲的胶条就毁了)开胶导致漏水
Q: 啥是中性洗衣液?
A: 不含漂白剂(氧化型漂白剂包括氯系以次氯酸钠为有效成分。粉剂型,碳酸钠或过硼酸钠和液体型以双氧水为主要),增白剂,加酶香精柔顺剂或着色剂。建议买专用洗涤剂,例如,Nikwax、Grangers 和始祖鸟官方产品,这类产品对环境保护做的努力也很多
Q: 洗涤剂有哪些类型?
A: 清洁剂有分需要清洁完需要热激活和不需要的,防水处理有分喷雾和浸泡两种模式的,如果去过雪山,非常脏的话推荐用浸泡清洗
Q: 洗的时候要不要套洗衣袋
A: 看官方视频没有套,也有博主是用大洗衣袋洗的,套一下放心吧
Q: 要不要反面洗
A: 看脏的程度,和是否用洗衣袋一样,官方没有说明。不过需要反面烘干
Q: 需要每次做 DWR 处理吗?
A: 判断有没有丧失荷叶效应
Q: 为啥最好要烘干?
A: 喷涂 DWR 溶液之后,是高温烘干这个操作使其发生作用,就是所谓的热激活
Q: 如果发现丧失部分防水性能怎么办?
A: 重新清洗一遍,不能直接做 DWR 处理
要注意的点还是不少的,冲锋衣裤最怕油污,遇到油污第一时间清理。我就为此差点报废过一件 Beta…… 还有 Nikwax 清洗剂一次只能洗两件,不过就算真洗坏了也不要心疼,户外装备就是用来造的!尽情去享受大自然的回馈吧。
Reference
Update
今年三月份去上海 Arc‘teryx 博物馆参观了下,请教了 ReCARE 的工作人员,她和我说如果没有烘干机的话可以洗衣机甩干的,湿答答的晾干更加不好。这下放心了,有答案了,其实没那么娇贵啦,用个弱挡的转速就好了。
Update 2025-01-04
如果沾到油渍等难以清洗的污渍怎么办,首先尽快清理。
七月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说上汽大众 ID.3 降价了,之前看 Chiphell 站长的文章,对这车有所了解。之前也卖了油车,在自身经济不好的情况下,便宜低成本的 ID.3 和我现在特别般配。觉得此时是入手的好时机。
我对汽车选择的理解,后驱第一,越野四驱,不要前驱。说来也是好笑,看过 BRZ,外观和操控不用说,可是这车后续成本还是太高,就无缘了。野马外观是不错,也是多年未换代,电动野马没有轿车,也 pass。传统 BBA 的入门车也没啥好玩的,一般的家用日系车也不喜欢,凯迪拉克 CT5 这车太大也爱不起来。去新疆深度驾驶过的长城坦克 300,性价比是高的,但是小毛病还是很多,而且城市里没啥地方玩越野,还是小车更适合,也作罢。直到我看起了电车,Tesla 开的人实在太多了,而且迟迟不换代,虽然价格一降再降,也不是特别吸引我。国产新势力没兴趣,直到看到了大众旗下 MEB 纯电平台的 ID.3 居然成为了我最后的选择。以前有一句话,「不买大众车,不买小众车」,大众在我心里就是无限套娃,是我最分不清车型的一个品牌,而且旗下车都是前驱,所以最早 GTI 也被排除了,何况用的还是老款 EA888 的机头,没有和海外市场同步。
所在城市还有纯数字的电动车牌照,家里燃油车还有一辆可以开,所以,就选择电动小钢炮啦!
开始跑 4s 店问价格,先去 ID.Store 看车,就是大众的商场展厅,店里现车很少,我还把自行车带去看看能不能塞下,后排放倒刚好可以不拆轮子整辆塞下(1.65m 的长度),满意。试驾了一下,第一印象是外表虽小,内在空间和操作感却不是一台小车的感觉。销售说全市没有我要的白色外观和白色内饰(皎月金星选装包)。第二天又去另外两家看车,第一家有我要的现车,4s 停车场挺大,但是销售经验不足,带着我在停车场转了几圈也没找到车停在哪里,后面谈价格的时候,还让我把手机放在一边,不要录音,给了我一个价格,搞了这么久时间还没到心理预期,就去了下一家。
先看车,车轮胎是 2022 年产的,其余部件都是今年二三月份,看在价格便宜的份上,算了。之前和销售在电话上聊过,我带着现金去的,比上一家多给两千的优惠,就成交了,其实再砍砍价还能更低。办理分期付款也还能便宜 ¥1500,但是还是选择全款支付了,绿本在自己手里(机动车登记证书)比较舒心。
刷卡付款,裸车价 + 选装包 + 保险 + 上牌费,免购置税。本来以为当天就能开回家了,没想到做 PDI 检测的时候说气囊故障灯亮起,这我可不要,让销售换一台车,同是三月份的,轮胎都是今年的第五周生产,更新一点,第二天再去。当晚保险就生效了,上汽大众总部的「伙伴」(品牌官方支持人员)就来加我,有些问题可以直接问他,而不是和 4S 沟通,后面会用上。
第二天又喊上好友,他夜班刚下就陪我去,一晚不睡看车,建议大家去 4s 店看车和提车都要留足至少半天的时间。把昨天上的保险退掉,重新上保险(换了一辆车),此时我才发现有一个 ¥365 的费用,提供修车时候代步车权益,对我来说没用且不属于保险范畴内,我就问了下上汽大众伙伴,伙伴回复说不强制,自己选择,那我知道了,这就是 4S 店强行卖的包。我就问销售,销售说别人都买了,言下之意怎么就我一个人计较,我不吃这套,说要退,他们态度马上就很差,说早知道不做我这单生意了, 我一听这话,那不想成交,退车呗,哪里不是买。经理见状,才连忙说好话,说这个可以退,我才没有交这个钱。这里不得不说 BBA 收费贵,装修好,服务态度也强很多,当然交多少钱办多少事,可是这家上汽大众经销商连瓶矿泉水都没有,服务真不行。
销售去办理手续,新车已经完成 PDI 检测,但是自己还是要看下,其实这一步应该在付钱前就要做(昨天已经付清),网上有详细教程,主要看下车漆有无划伤,轮胎、玻璃、内饰情况是否正常。当天下雨也看不怎么轻,大致看了下没问题,真有问题,我回头就找他们说理。
此时销售过来说可以上临时牌照,然后选号码牌了,我问了下在他们电脑上机选和交管 12123 上选有什么区别,说是后者才发放纯数字,这不早点说,昨天我自己就可以完成了。
打开交管 12123,里面有「新车选号」选择号牌种类,新能源汽车还分小型和大型,输入机动车合格证/进口货物证明书,车辆识别代号,网上有五组号码,每组选一个,最后五组里面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时间留的足够了,所以慢慢选不要急。最后如愿选到一个还不错的纯数字号码牌。选号成功后后台要过一段时间才有信息,所以要预留充足的时间,好在我这个上午前就完成了,不用等到下午下班时间。最后确认下,拿到的东西:
就直接开回家啦!
这是一个女生送我的,我的第一款乐高模型玩具,编号为 42125。是我很喜欢的赛车,还是赛版的红色跃马,这谁能不爱?
一开始觉得手残党难以完成,但是不能妄自菲薄,耐下心来就可以完成,不能说简单,包装上的标注是适合 18+ 的玩家。
给的图纸说明书共有 321 页,总计 1684 个零件。我先把小零件按照颜色分类好,这样用的时候就方便许多。
这部赛车是由内而外的搭建,先把悬挂和动力系统组装完毕,再搭建赛车的外壳,就像打造一辆真正的赛车一样。
贴纸的时候也能逼疯我,方方正正的尤其难,撕掉重贴再撕掉重贴。
拼到第三十二页的时候我就弄错了,不能想当然,图里的模型都是有其排列和安装顺序的,一步错后面就很麻烦,需要回炉重造,好在这一步出错后后面就小心许多,顺利了很多。
时间 | 进度 (页数) |
---|---|
01:11 | P25 |
02:06 | P41 |
03:15 | P32 (拼错!回炉重造) |
03:37 | P48, P50(流程可以优化) |
03:57 | Part Ⅰ Done! |
05:23 | P77 |
06:01 | P88 (聊天时搭建,进度缓慢) |
06:49 | P114 |
07:25 | P128 Part ⅠⅠ Done! |
08:14 | P143 |
09:11 | P171 |
10:17 | P204 Part ⅠⅠⅠ Done! |
12:41 | P266 Part ⅠⅤ Done! |
13:50 | P288 (即将完工) |
14:40 - 15:05 | Finish! |
嗯,暂停一下……
全部完成后我再把玩,发现有些细节地方没有处理好,比如有些卡扣没有卡到位,是搭建的过程中不够仔细。其中左后轮拱地方不够完美对称,看了直犯强迫症!可就是为了这一步,我又花了整整一下午,连一口水都没喝。差不多就是拆开重造了,而且没有根据图纸来,所以过程尤其痛苦,这边卡扣插进去,那边的卡扣就又蹦了出来,好不容易都摁进去,结果发现尾翼上的积木少了一块(编号 #4160869)!找了一屋子都没有找到。
在仔细把玩后发现,原厂的姿态不够低趴,一点都不法拉利,根据网上的教程,把前后桥的悬挂分别做下改动,一番折腾后终于趴了下来,完美!而且我之前在拼的过程中就没有视频中 1:48 下端两根灰色十字小棒(编号 #4211815)了,灵机一动选了稍长一点的黑色十字小棒(编号 #370526)代替。
前后对比一下,是不是更加气动,更加战斗了。
作为一部中置后驱的跑车,乐高积木还原了后轮驱动时候,汽缸工作的联动场景。方向盘转向也可以带动前轮转动。车门可以开关,比起纯静态的模型有些许可玩性,看了网上的改装视频,因为底盘预留的空间很大,甚至可以加入电机让他真的跑起来。
最后就是当摆件来欣赏啦,去定制一个亚克力盒子装起来看,好的进口原料的亚克力盒子挺贵的,50 ✖️ 23 ✖️ 16 cm 的盒子要近两百块。
一次不错的体验,可以让我耐下心来坐了近二十小时来完成。
10.5 国庆假期送爷爷去亲戚家做客,那个小区在施工改造,进去的时候一条好路,出来的时候被挖掘机挡住了,只能走另一条路,路是挖开的,回到家才发现轮子压到的不是石头而是前保险杠,刮伤了。当时工人在旁边看着,没有任何提示此路不能过的施工牌。
我向亲戚要了该小区物业的联系方式,物业主任给了施工方的联系方式。开始谈的比较爽快,毕竟亲戚认识物业的人,打过招呼,但是就赔偿金额发生了争执,我问了下修理费用在八百,所以要他赔 ¥900 - ¥1000。但是对方只愿意赔 ¥500,在电话里僵持不下,没有进展,我决定跑过去一趟当面聊,去之前先把准备做好,把行车记录仪的视频调出来,还好有视频证据,证明确实是施工导致的车损。
当天还是下雨天,来到项目部,给他们看了视频,他们的态度顿时好了不少,估计一开始是猜我没有证据吧,然后带着他们去看了下我的车损,他们一开始说给 ¥800,一番拉锯后,最后协商在九百,事情终于结束。期间我用来谈判的筹码有:
本来还觉得维权困难的,其实没有那么复杂,至少不能吃个哑巴亏,要不怕麻烦。不过以后自己遇到觉得难开的路段还是不要过于自信,该停的时候得停下来。
最近我爸换了新车,淘汰下来一台老的德系车给我代步,行驶公里数已经超 24w 了,车况相当不好,我是一个做事仔细的人,既然给我了,就要去做个体检然后维修,先把发动机故障灯的原因找出来。
开到朋友介绍的汽修厂,连接 OBD 检测以及「望闻问切」后,需要更换:
总计:¥1750(抹掉三十块零头)
底盘避震的球头也有间隙了,但是更换成本相当高,要 2000+,整辆车的残值也就几万块了,就不更换了。本来让汽修厂帮我精洗一下,结果我去拿车的时候连灰尘都没清,烟灰缸也没洗。洗车的 ¥300 费用就不付了,改日去正儿八经的内饰精洗一下。我忘记买了内外空调滤芯,等冬天之前换一下。
其余我还买了:
希望这台车在我手里能尽可能的开久一点。
试了一个所谓的专车专用的座椅套但是实际体验很差且没能遮盖破损部位,退货。
2023-07-18 Update
五月份的时候卖车了,让朋友找的一个二手车中介,中介又找了一个批发贩子,专门批发我这类车型去东北卖。约了地点看车,俩人也没带啥专用仪器,测了下油漆厚度,别的纯凭感觉看。看看翼子板有没有切割过,前舱后备箱螺丝有无泡水,更换螺丝痕迹。看完杀价,还算在心理区间,就没僵持,谈了一个数字,尽快出水,比自己找买家快。
因为有中介做担保,卖车甚至没有签合同,我就让他们把车开走了(先给我了 30% 的定金)。如果不信任的,一定要签合同。
第二次过去,先把违章处理好,把机动车登记证书(俗称绿本)、行驶证和钥匙给对方,就算完成交付了,别忘记自己车上的东西,比如 ETC 装置,行车记录仪。在支付宝上有个小程序可以登记处理,上传车辆照片、行驶证照片、机动车号码、车辆识别代码、身份证照片。输入中介给的代理证编号,被委托人姓名和身份证。基本上就相当于公证一下过户。后续去交管12123看下名下的车辆有没有过户成功就完全 OK 了。
因为本来想着去另一个城市生活,太着急卖车了,可后续没能去,没车还是很不方便的,以后只是把汽车作为一个交通工具来看待吧,买辆电车代步,把速度与激情留给公路车和卡丁车吧。
在 iOS 11 发布时,作为其重磅功能之一的 ARKit 就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在最初的 beta 版本放出后,我就第一时间下载更新,并开始研究它的应用方法。
那段时间我正好也对著名的游戏引擎 Unity 很感兴趣,不满足于制作小游戏的我便开始琢磨如何将 iOS 的 ARKit 和 Unity 结合在一起来实现 AR(即 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效果。这时我发现了 Unity 的 ARKit 插件,它让开发者可以很方便地调用相关 SDK。借助小时候掌握的建模技能和这么些年来的编程经验,轻松实现了这样的 AR 效果:
由于不久后我的兴趣点又被吸引到了物联网和智能家居上,那一次 AR 探索也就浅尝即止了。最近几天,来自瑞典的一位设计师 Peder Norrby 实现的幻象应用 TheParallaxView 走红网络,他除了用到上述的 Unity ARKit 插件外,还结合了 iPhone X 的 TrueDepth 传感器进行面部追踪,根据眼睛与屏幕的相对位置和距离来调整 Unity 场景的相机,由此实现虚拟的 3D 立体视觉效果。
这个应用最初只是在国外的开发者圈子里流传,随后经过微博科技圈几位博主的转发,在国内也成为了热门,许多人都迫不及待地想亲身体验它的效果。我此前就已经在 Twitter 上关注了作者,这次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经过交流之后,借助他提供的设计思路和源代码,我也在自己的 iPhone X 上实现了这个效果。
虽然原作者正在尝试将这个应用上架 App Store,却在审核环节遇到了些麻烦,目前不知何时或能否成功上架。我本想写一篇教程告诉想马上体验的朋友们我是如何自己实现的,转念一想这需要安装 Unity 和 Xcode 这两个大型软件及各种插件,还得自行配置开发环境和编译源代码,其中环节和变数太多,对于没有相关经验的朋友们可能并没有太大帮助。所以我打算将自己编译的版本通过 Apple 官方的软件测试平台 Testflight 与大家分享,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在本文的评论处报名并留下自己的邮箱,若报名的人数足够多,我会在征得原作者的首肯之后申请 Testflight 并向大家发送邀请和安装方法。
后续我也会找时间来进一步研究 AR 方面的技术,并尝试将 Unity + ARKit 与 Cinema 4D 和 Asset Forge 等建模工具结合来实现更多酷炫好玩的东西,有新发现时我会第一时间在这里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