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苹果的下一个「Apple Watch」,将戴在你的耳朵上

By: 苏伟鸿
18 February 2025 at 18:00

爱范儿关注「明日产品」,硬哲学栏目试图剥离技术和参数的外衣,探求产品设计中人性的本源。

时隔 6 年,Beats 终于发布了第二代 PowerBeats Pro 2 耳机。但比起它的设计、音质、续航等等传统要素,大家讨论的重心,是一个和耳机甚少交集的全新特色功能:心率监测。

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心率监测?在耳机上?然后开始质疑这个功能是不是又一个科技品牌没活硬整的噱头。

这个看着有点不搭调的组合,其实背后有一个非常坚实的逻辑在支撑。

耳机和心率传感器更相配

在 PowerBeats Pro 2 耳塞一旁,胶囊形状的黑色模组,就是耳机的心率传感器。

传感器由四个组件构成:

  • LED 传感器,每秒超过 100 脉冲的速度射出绿色 LED 光,穿过皮肤击中血液的红细胞
  • 光电二极管,接收由红细胞反射的经过血流调幅的光线
  • 光学透镜,用于引导和分离发射光和反射光
  • 加速感应器,消除运动伪影,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Beats 表示,这个心率传感器技术,很大一部份来自于其母公司苹果在 Apple Watch 上的成果。

如果仔细将两者进行比对,就会发现 PowerBeats Pro 2 这个心率传感器就像是从 Apple Watch 的背面拿下的精简缩小版,二者在运作时都会发出绿光。

和 iPhone 完成配对之后,PowerBeats Pro 2 心率检测器默认打开,只要戴在耳朵上,不需要像 Apple Watch 那样打开运动模式,就能进行实时的心率监测,每 5 秒在「健康」应用输出一次数字。

Apple Watch 在打开「心脏」应用后,也能进入 5 秒一次的实时测量模式,我将这个数字与 PowerBeats Pro 2 测量的数据进行比对,发现两者的数字极其接近,差距不超过 2。

要把心率测准,找对位置非常重要。虽然市面上大部分健康可穿戴设备都是手表或手环形态,但手腕其实并非最理想的测量部位。

生物识别技术公司 Valencell 曾经对人体多个部位进行了测试,发现可穿戴设备能够在耳朵上收集最准确的心率

比起手腕,耳朵要更加稳定,即使身体在运动,也能保持相对的静止。

耳朵的生理结构也很适合心率监测:以软骨为主,还拥有理想的动脉群,并直接连接到颈动脉系统,血液特征能够更准确反映心脏的真实情况。

外网最近在流行一个有点匪夷所思的趋势,让我看到像 PowerBeats Pro 2 这种产品成立,甚至成功的关键因素:不少人选择把 Apple Watch 戴在脚踝上,看起来有点像欧美国家的「电子脚铐」。

▲ 图源:New York Times

这不是吃饱了没事干,背后都有一些很无奈的理由:有些人的手臂太细,市面上很难找到能用的表带;有些医护人员因为职业原因不能戴手表;也有的人只是单纯不习惯手上绑一块这么重的东西。

这恰恰说明,对于用户来说,测量的准确性,其实还没有设备使用的便利程度重要。

心率检测对运动很重要

但这又带来了一个问题:对比几乎可以 24 小时佩戴的手表,耳机无法长时间佩戴,所以不能提供健康风险预警和睡眠检测这些功能,更适合的场景是运动。

相信不少小伙伴都有保持日常锻炼的习惯,我粗暴地区分成两拨人:用和不用智能手表的。

用智能手表的理由很简单,都是为了记录锻炼数据;不用的理由则千奇百怪,有的人可能是上文提到的无法或者不爱用手表,或者干脆没有这个意识。

可能不少人都觉得,我平时就简单跑跑步,有必要额外买个设备吗?

公司有个小伙伴是 Apple Watch 用户,去年有段时间感觉心脏不太舒服,但手表上的数据都还算正常。最后他还是选择去医院检查,常规的心电图后,医生让他贴着仪器上一下跑步机,发现他存在心脏早搏问题,在运动时更加明显。

所以看到 PowerBeats Pro 2 时,他虽然现在不常运动,还是站在一个从业者的角度,点赞了这个产品。

心率可以说是人体状态最直接的反馈,在进行锻炼的时候,很多人或许都没意识到,自己的运动量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负荷,不仅长期以来容易造成心血管等疾病,还很有可能直接急性发作。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赵威表示,常见的运动性猝死都是心源性猝死,大部分由于潜在的心脏疾病导致

特别是不少想要锻炼减重的小伙伴,会更倾向于给自己加运动强度,同时又可能会因为体型原因,心血管功能不是特别好,更需要心率检测。

而有一些在前期比较隐性的心血管问题,比如上文小伙伴的早搏,在运动时更容易被检测出,从而及时获得帮助。

耳机还有一个先天的优势:它是一个绝佳的运动搭子。

锻炼时听个音乐找节奏,或者放播客缓解无聊,顺便隔绝健身房想给你卖课的教练…..总之去健身,我会忘记带水壶,但很少忘记带耳机。

锻炼时你可能不会主动选择在手上戴一个设备,但头上基本上都会有一副耳机,如果耳机能测心率,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会拒绝。

不过,目前 PowerBeats Pro 2 在锻炼中的体验明显还没完善,给人感觉只是给用户上了一个功能,而不是一种体验,使用起来非常的「不苹果」。

和抬起手腕就能看数据的手表不同,耳机的数据都反馈在手机应用当中,所以实际上在佩戴 PowerBeats Pro 2 做运动时,用户根本没法实时查看自己的心率如何,也没有高心率或低心率通知,只能通过询问 Siri 的方式来曲线救国。

一副能测心率的耳机,其实很重要

能测心率的耳机其实并不新鲜,国外品牌捷波朗,国产大牌如华为、OPPO、荣耀等等都推出过,但这些产品都反响平平。

只是这没有停住苹果前进的脚步,PowerBeats Pro 2 只是一次试水,关于 AirPods Pro 3 的爆料,基本上都提到它将会突破传统耳机的形式,通过全新的传感器来收集用户的身体数据,甚至还可能带有一个微型摄像头。

▲ AirPods Pro 2

其实关于 AirPods 搭载健康监测功能的可能性,在五六年前就已经进行过不少讨论。对于钻研 Apple Watch 长达十年的苹果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把那些手腕上的传感器塞进迷你的耳机里。

而 PowerBeats Pro 2 那颗酷似 Apple Watch 等比缩小版的传感器,证明苹果已经跨过了技术的难关。

既然苹果选择只在子公司的一款产品上首发这项技术,说明苹果可能为 AirPods Pro 3 准备了更多大招。

有消息称,AirPods 未来不仅只能监测心率,体温等其他身体参数也已经在计划当中。

或许 PowerBeats Pro 2 锻炼时这种还不尽如人意的心率检测体验,还需要等亲儿子 AirPods Pro 3 推出后,苹果才会进行适配和优化。

AirPods 这个离大脑更近的佩戴位置,也意味着它的潜力不仅成为一个 Apple Watch 的代替。

一份专利披露,苹果正在探索一套用于 AirPods 的传感器系统,在耳塞上放置大量的触点和电极,可以捕捉生物信号和大脑的电活动,从而测量脑电图、肌电图、眼电图等数据。

▲ 图源:Patently Apple

对苹果来说,AirPods 已经不是一个单纯谈音质、降噪的普通耳机,而是一个覆盖更多人的健康管理系统。

毕竟戴智能手表的用户不算特别多,但基本上人人都会有一副无线蓝牙耳机。根据 IDC 的数据,可穿戴设备中,蓝牙耳机的出货量已经接近智能手表的两倍。

▲ 耳机的出货量未来几年还会不断增长,图源:IDC

买一副能检测心率的耳机,其实用户还是主要冲着耳机本身好不好听降不降噪去的,健康功能只是添头。这更像是苹果借助畅销的耳机产品,将自家的健康管理系统介绍给更多用户,或许还能拉动 Apple Watch 的销量。

虽然耳机做不到像手表那样持续性的身体数据监控,但长期的数据收集,也能或多或少检测出身体的变化。而上文提到的运动锻炼,那就是和耳机更加契合的落地场景。

不管是全世界范围还是国内,心血管疾病都是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头号杀手。而根据世卫组织《2023 世界心脏报告》,超过 80% 的过早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都可以被预防

Apple Watch 和 AirPods 不能代替正规医疗程序,但是它是一种更普遍的个人监测工具,可以捕捉那些不太显眼的身体信号,让用户能及时去获得需要的健康援助。

这有点像 AirPods Pro 2 已经实装的「听力检测」和「助听器」功能,并非代替正规医疗,只是帮助更多大量潜在听力损伤用户发现健康问题,并获得帮助。

如果想要避免重蹈友商的覆辙,苹果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引导消费者和用户接受、习惯,最终爱上耳机上的心率传感器,就像他们对 Apple Watch 做得那样——从不被看好,到成为公司仅次于 iPhone、iPad、AirPods 的畅销产品,成为一种被更多人接纳的生活方式。

作为头部厂商的苹果的带动作用,也会推动整个行业跟进相关领域。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厂商将耳机纳入自己的健康可穿戴生态体系,也会有更多用户去在意自己的耳机能不能测心率、体温,从而挽救更多生命。

这就是心率检测登陆耳机产品的价值:一次范围更广的健康平权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内忧外患的 Apple 与中年危机的 iPhone,表像之下是藏不住的迷茫!设以观复 vol.15|Ft.两颗皮蛋

By: Steven
1 October 2024 at 08:00

🎥点击观看视频(两颗皮蛋版)

这是一次新的尝试。

缘起是我在自己的群里丢了一张 Apple Watch 10 对比 9 的图,本来今年不打算做视频来讲了,但是有天手欠看了眼图纸,琢磨出一些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感觉可以简单做期视频分享一下这些想法。于是两颗皮蛋联系我,问我是否有兴趣合作一期节目,他们来负责制作和发行的工作。本来我是不愿意的,这不是说我不愿意跟他们合作,而是一种万事都拒绝的精神状态,是抑郁症在作祟。但我不想被这病控制,我觉得需要像把自己推去东北跟汉洋他们出去走一圈那样,先答应下来,逼自己往外走。毕竟不需要我自己来制作的话,我也轻松了一大截。于是就答应了。

大致的过程就是我们各自写稿,然后整合在一起,再约个时间过去录制。这次合作的整个过程相对还是蛮舒服的,虽然发布阶段因为 B站 的流程复杂而出了点插曲,但总体还是挺庆幸自己踏出了这一步的。

🎥点击观看视频(设以观复版 YouTube)

🎥点击观看视频(设以观复版 B站)

这期《设以观复》是第一次尝试合作的方式来制作,但依然是按照主线的标准来制作的,不是番外篇。其中我的分析那部份的文稿和插图是我自己制作的,视频整体的策划、录制、剪辑、校对、包装等工作都是由两颗皮蛋的团队完成的。

在此感谢他们 4 位的工作!

与此同时,我们还做了一期播客串台的节目,一鱼两吃,双倍更新:

🎵Vol64.畅聊 iPhone16 系列:24 年的库克挤出来多少牙膏?

🎵创新 vs 混乱:iPhone 在 AI 时代下的牙膏和迷茫_10.ylog

🎵内忧外患:苹果设计的中年危机_11.ylog

回看这三个内容还是觉得自己很多地方没做好,只能是下次改进了。

先答应

By: Steven
16 September 2024 at 23:58

最近有几件事,给我了一些触动。

因为确诊抑郁症后,我向公司请了长假来休息,所以忽然多了很多大片的空闲时间。可是吃药的感觉很不好,昏沉、嗜睡、动力低下且多屁。我觉得这不是适合我的方式。于是有了健身,有了我的理智告诉我:

先答应,强迫自己出去。

第一件事是汉洋跟我说他们计划九月初去一趟东北,给辽塔扫描建模,问我要不要一起。其实前几年他问过我好多次,每一次我都因为忙于工作,婉拒了,有时呢,是因为懒得动,也婉拒了。这次我心中有个声音:你先答应,然后就不得不去了。我就这么把自己推了出去,跟汉洋、Tim、夫聪去辽西走了一趟。

一上车,汉洋就问我,为什么这次有空来了?我说,重度抑郁症休病假了。他和 Tim 很自然地说,哦,这个咱们身边搞创作的朋友很多,然后就开始直奔沈阳。汉洋还给我拿着一台他刚从日本淘回来的 Mamiya 645 1000s,这是我第一次正经使用一台胶片相机,并且是一台 120 画幅的腰平取景器的机械单反。

这台相机在这一趟,教会我一些事。回头我再把整理好的照片陆陆续续发出来,有些照片我还是很喜欢的。这一趟时间虽然不长,但它不仅让我这个广东仔第一次对东北有了清晰的体会,也触动了我心中的一些东西。

出发前,脑放电波的 Nixon 问我要不要在苹果发布会之前合作一期节目。我下意识地想婉拒,但另一个声音说:

先答应,又不用你操心,你说就好,答应了再说。

这样,我又一次把自己推向了「不得不做」的位置上。

那一期节目似乎很不错,反响挺好。甚至一些路人都留言表示很喜欢这一期,说很有收获和启发。这对我是一种鼓舞。

在东北的路上,我们在车里聊起理想 mega、小米 SU7 的设计,汉洋说我们回去之后录一期节目吧。我其实不太想,毕竟工业设计这个母题太大了,轮不到我这个在设计领域里并无建树的人来说。但是,可以先答应吧,万一能聊出什么来呢?后来回到深圳,汉洋跟轶轩一起,我们仨在汉洋的酒店房间里聊了两个小时,在轶轩那些简单、外行、尖锐的问题的触动下,我觉得那一期节目剪出来之后应该不会太差。虽然可能只是很基础的科普,但大体上应该值得一听。

结束后我问轶轩,这样聊下来,你现在知道工业设计是做什么的了么?他说,虽然不能简单地描述出来,但确实理解了。

这又是一次把自己推出去,但不差的体验。尽管那天我们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浇透了,但也因此在轶轩家里打了几把《黑神话·悟空》,能算是好事吧。而且,就在临出门吃晚饭前,辽塔之行的大部分胶片都扫出来了,全部看下来,有几张还是不错的。他俩纷纷表示,作为第一次用胶片,算是很成功了。

也许有鼓励的成份,但有几张我很喜欢,回头要找 Tim 用飞思精扫再制作出来。

和创作有关的事情,我都不觉得累。

最后一天我在 Tim 的工作室里问他:经常接触不一样的项目,你会觉得疲惫吗?他的回答是,如果经常做一样的事,我就会觉得非常疲惫。

我也一样。

那天还偶遇了梁源,他们在楼下录了一下午节目,聊黑悟空里的佛教文化和文物。我旁听了几小段,挺有意思的。节目这两天也陆续上线了,虽然我说很感兴趣,但也确实提不起劲儿去点开它们,只能先 Mark 在列表里。

去找 Tim 的前一天,跟汉洋去了他们现在的工作室。养伤的 JT 在做日常的康复力量训练,看上去也很迷茫。晚上跟重轻一起吃饭,他看着也挺疲惫,疲于应付白天无聊活动的倦怠。我似乎向来都很喜欢这般真性情的人,嬉笑怒骂都可以自然流露。依稀记得也曾有人这样评价我,但又似乎是很遥远的故事碎片。

今天早上突然想看看苹果新品,手欠翻了翻图纸,看着看着就似乎琢磨出一些线索……截图往群里一放,两颗皮蛋就来问我要不要一起做一期节目。

好吧,虽然我原本可能想搞一期《设以观复》的,但我可能做不动了,如果有他们一起搞的话,是不是我自己的节目真的无所谓,但起码算是对一直关注我的人们有一个交待吧。他俩八月份就问过我和 Toby 要不要在发布会后一起录一期播客,没曾想居然还凭空出来期视频。

且不管能出来什么,先答应吧。

答应了就得不得不面对,不能偷懒。

我是病了,但不是傻了,如果说这段时间我发现了什么之前没注意到的事情的话,那就是「先答应」吧。

我过去很紧张,要有安排,要有预期,要有 planB 和后手,但渐渐发现有这些也不怎么管用,突发状况永远层出不穷,它们总能在预想之外的地方出现。先答应,硬着头皮上,反而似乎并没有我以为的那么多阻力。

例如这两天跟着筱烨去了音乐教室,学了十分钟,阿吉就让我弹贝斯,和小柒筱烨合了一首曲子,最简单几个位置就能出来很棒的旋律。今晚的中秋活动,虽然我们都不太想参加,不想去人多的地方,但为了给阿吉捧场,还是一家人都去了。躲在人群里的感觉并不放松也不自在,但音乐本身能令我感到舒服。

如果把抑郁症看作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似乎可行。

升级版的「用户路径」

用 Newbing 辅助写的第一篇 blog / The first blog to be aided by NewBing / NewBingによって助けられた最初のブログです

By: Steven
2 March 2023 at 11:54
一週裡有一半時間都坐在這裡工作 / I spend half of the time in a week working here / 私は一週間の半分の時間をここで働いています
我讓店裡特意給我保留的專用裂口杯 / I asked the store to keep a special slit cup for me / 私は店に特別なスリットカップを取っておいてもらった

原本被通知早上要和客戶開會,騎到平時停車的地方時卻被臨時告知先不開了。因為起來得比平時早一些,所以覺得有一點睏睏的。於是,就在店裡坐著冥想了五分鐘,借倆口咖啡因下肚先回點血。

I was originally notified that I had to meet with a client in the morning, but when I rode to the place where I usually park, I was told that it was not going to happen. Because I got up earlier than usual, I felt a little sleepy. So, I sat in the shop and meditated for five minutes, and took a couple of sips of caffeine to get some blood back.

元々は朝にクライアントと会うことになっていたのですが、いつも駐車する場所に着いたら、やめることになったと急に言われました。普段よりも早く起きたので、少し眠気がありました。そこで、店の中で座って5分間瞑想し、カフェインを2口飲んで血が回るようにしました。

在最近幾次冥想的過程中發現,Apple Watch 的這個呼吸頻率對我來說已經偏快了,如果完全按照我自己的節奏來控制,起碼得是 3 次,或者 2.5 次這個頻率,但 Apple Watch 已經不能設置更慢的呼吸節奏了。

I found out in the last few meditations that this breathing rate of Apple Watch is too fast for me. If I completely control it according to my own rhythm, it should be at least 3 times, or 2.5 times this frequency, but Apple Watch can no longer set a slower breathing rhythm.

最近の瞑想の過程で分かったのですが、Apple Watchのこの呼吸頻度は私にとっては早すぎます。自分のリズムに完全に合わせてコントロールするなら、少なくとも3回、あるいは2.5回この頻度で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が、Apple Watchではもう遅い呼吸リズムを設定できません。

剛才測了一下時間,我三次呼吸(一呼一吸)的總時長是 2:03 (兩分零三秒)。這樣的話,換成 AW 的呼吸頻率計算方式應該是「每分鐘呼吸 1.5 次」。

I just measured the time and found that the total duration of my three breaths (one inhale and one exhale) was 2:03 (two minutes and three seconds). In this case, using AW’s breathing frequency calculation method, it should be “1.5 breaths per minute”.

さっき時間を測ってみたら、私の3回の呼吸(一呼吸)の合計時間は2:03(2分3秒)でした。この場合、AWの呼吸頻度の計算方法に換算すると、「1分間に1.5回呼吸」となります。

*以上英語和日語翻譯採用 New Bing 的 AI 完成。

*The English and Japanese translations are done by New Bing’s AI.

*以上の英語と日本語の翻訳は、New Bing の AI によって行われました。

但是,翻譯完之後,它居然一直反問我新的問題,是對我和我的行為感到好奇嗎?

But after translating, it kept asking me new questions. Is it curious about me and my behavior?

しかし、翻訳した後、新しい質問をずっと聞いてきました。私と私の行動に興味があるのでしょうか?

不是的。據我所知,它只是一個根據字詞關係來生成對話的超大模型,這種對話其實非常可能來自人類語庫中不要讓話掉在地上的社交禮貌用例。所以,這種反問並不能證明這個對話 AI 已經具備了意識。

No. As far as I know, it is just a huge model that generates dialogue based on word relationships. This kind of dialogue is very likely to come from human language libraries that do not want to let the conversation fall to the ground. Therefore, this kind of rhetorical question cannot prove that this dialogue AI already has consciousness.

いいえ。私の知る限り、それは単に単語の関係に基づいて対話を生成する巨大なモデルです。このような対話は、会話を地面に落とさないようにする人間の言語ライブラリから非常に可能性が高く来ています。したがって、このような反語的な質問は、この対話 AI がすでに意識を持っていることを証明できません。

如果 MacBook 要搭载触摸屏,可能怎么做?

By: Steven
17 January 2023 at 17:32

问题来源:苹果或将在 2025 年推出触摸屏 Mac,此前其一直抵触触摸笔记本设计,如何解读这一改变?

我的观点是:

媒体们捕风捉影的思路错了,克雷格可没有说是什么形态的 MacBook 啊。

我们假设苹果真的要推出触摸屏笔记本,那么:

1、手臂悬空地在屏幕上点点划划,这是人体工学的死穴,体验极差,所以触摸屏的笔记本一定需要搭配外翻折的结构,折过去变成平板电脑才堪可用;

2;苹果自家目前有着全球最好用、市占率最高的平板电脑 iPad,那么一个带触摸屏的外翻折笔记本可以给公司提供什么「价值」呢?有两个,一是冲击平板的销售,二是让 MacBook 变成另一个装了妙控键盘的 iPad Pro。可见,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件事对公司的经营都没有好处。

既然触摸屏 MacBook 不应该是 iPad Pro 的平替,那么如果非要做,可以怎么做呢?一个比较正常的产品思路是,跳出去,成为另一个东西,例如:

《设以观复 vol.14》视频位置 33:31 点击截图播放视频

图中自左向右的白块分别是:Apple Watch、iPhone、iPad 和 iMac

那么,如果苹果需要打造一款搭载触摸屏的 MacBook 的话,更好的做法一定不是直接在笔记本上装一块触摸屏,因为一款既不好用又影响销量和品牌声誉的产品,百无一用。但是,如果跳出笔记本现有形态的固有观念,在 iPad 和 iMac 之间仍然存在一个有待开发的产品形态:

《设以观复 vol.11》视频位置 13:04 点击截图播放视频

也就是说,这块可能存在的触摸屏不是给现在这个形态的 MacBook 使用的,而是为折叠屏形态的 MacBook 去准备的。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克雷格说的「谁说得准呢?」,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至少这么理解比较符合商业公司的基础利益逻辑,做一个世人都知道不合理的产品,它图什么?

从近几年的消息和产品更新来看,苹果正在全力打造 AR/VR 产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只是发布时间在何时了;与此同时,各个产品线的更新一方面在性能和芯片上开始疯一般堆料,另一方面开始在交互设计上有各种动作,无论是AOD、台前调度、灵动岛、悬空的笔尖操作,都在指向那个万众瞩目的 AR/VR 产品方案。

一头是打破产业困局的新形态产品,是引领全新交互设计的探索;另一头是早已完整的旧形态的非必要、高争议、不赚钱的更新。但凡是个正常脑回路的产品经理,都不会选后者。

何况现在公司的精力都在 AR/VR 和汽车这两件生死攸关的事情上,哪还有多余的研发力量折腾这种没钱途的东西?简单算一下投入产出,这项目就当场黄了。

*本篇内容为应 巫冬 邀请所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