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一年半 值得花 2 万买台 MacBook Pro 吗
自己的 MBP 是 2015 款的了 已经快用不动了 新 MBP 的可以战未来 屏幕音响都是顶级 很馋
跪求过来人分享:这波消费升级是真刚需还是消费主义陷阱?
Aux Machina 是一款由人工智能 AI 技术驱动的图片生成工具,协助设计师、运营人员和内容创作者快速、轻松地创建设置视觉内容,以往常见的图片生成器大多使用提示词〔Prompt〕来描述要生成的图片,Aux Machina 提供用户上传图片来制作类似结果,再利用文字描述对生成后的图片进行微调,最终生成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
Aux Machina 将这样的流程简化,直接上传图片后就可以快速生成四张相似、但又不太一样的结果。此外,也能够以关键词查找网络上的图片,再将它加入 Aux Machina 以生成近似的图片。
Aux Machina 在操作上也很容易,用户必须先注册账户〔免费〕,就能在免费试用方案下生成图片,每月最高的生成数量为 100 张图片,可使用于商业用途,若有更多生成需求可付费升级 Pro 方案或购买单次付费,不过当前服务的计价方式尚未很完整,有兴趣的朋友就先去试玩一下吧!
No Description
进入 Aux Machina 网站后点击右上角「Try for Free」,接着会看到注册、登入页面,推荐直接使用 Google 或是 Facebook 账户注册登入即可,完全不用经过任何验证。
关键词查找图片
登入后就会看到 AI 图片生成工具,先介绍第一种方法,直接输入关键词查找网络上的图片〔下方有 AI 图片生成器服务列表,不过在免费方案只能使用 Berserq 无法选择其他服务〕。
点击图片右上角「爱心」后再点击下方工具栏的「Generate」就能以 AI 生成相似的图片结果。
以图生图功能
另一个「以图生图」方式是点击查找栏位右侧的「相机」图标,会出现上传图片的功能,支持 JPEG、PNG、WEBP、AVIF、JFIF 五种图片格式。
把要生成的原始图片拖曳后点击「Upload Images」上传。
设置细部调整
Aux Machina 就会以 AI 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四张类似、但又有一点不太一样的图片。
下方会有一个「Want to make changes?」功能,可以在选择图片后输入描述、对画面进行细部修改编辑。
下载与使用图片
将光标移动到图片上方,点击右下角「Download」就能下载、保存图片,以 AI 生成的图片素材可自由使用于个人和商业用途,无需标示出处来源,也不用担心会有侵权问题。
Aux Machina 网站有提到未来还会加入更多 AI 辅助图片工具,例如:更换背景、影像变化、图片文字编辑、图片分辨率增强、去除背景、转为草图、魔术橡皮擦或是转向量图等等,不过目前的图片生成器已经很有用,若有需要各种图片素材的话可以使用它进行生成。
问题来源:苹果或将在 2025 年推出触摸屏 Mac,此前其一直抵触触摸笔记本设计,如何解读这一改变?
我的观点是:
媒体们捕风捉影的思路错了,克雷格可没有说是什么形态的 MacBook 啊。
我们假设苹果真的要推出触摸屏笔记本,那么:
1、手臂悬空地在屏幕上点点划划,这是人体工学的死穴,体验极差,所以触摸屏的笔记本一定需要搭配外翻折的结构,折过去变成平板电脑才堪可用;
2;苹果自家目前有着全球最好用、市占率最高的平板电脑 iPad,那么一个带触摸屏的外翻折笔记本可以给公司提供什么「价值」呢?有两个,一是冲击平板的销售,二是让 MacBook 变成另一个装了妙控键盘的 iPad Pro。可见,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件事对公司的经营都没有好处。
既然触摸屏 MacBook 不应该是 iPad Pro 的平替,那么如果非要做,可以怎么做呢?一个比较正常的产品思路是,跳出去,成为另一个东西,例如:
图中自左向右的白块分别是:Apple Watch、iPhone、iPad 和 iMac
那么,如果苹果需要打造一款搭载触摸屏的 MacBook 的话,更好的做法一定不是直接在笔记本上装一块触摸屏,因为一款既不好用又影响销量和品牌声誉的产品,百无一用。但是,如果跳出笔记本现有形态的固有观念,在 iPad 和 iMac 之间仍然存在一个有待开发的产品形态:
也就是说,这块可能存在的触摸屏不是给现在这个形态的 MacBook 使用的,而是为折叠屏形态的 MacBook 去准备的。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克雷格说的「谁说得准呢?」,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至少这么理解比较符合商业公司的基础利益逻辑,做一个世人都知道不合理的产品,它图什么?
从近几年的消息和产品更新来看,苹果正在全力打造 AR/VR 产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只是发布时间在何时了;与此同时,各个产品线的更新一方面在性能和芯片上开始疯一般堆料,另一方面开始在交互设计上有各种动作,无论是AOD、台前调度、灵动岛、悬空的笔尖操作,都在指向那个万众瞩目的 AR/VR 产品方案。
一头是打破产业困局的新形态产品,是引领全新交互设计的探索;另一头是早已完整的旧形态的非必要、高争议、不赚钱的更新。但凡是个正常脑回路的产品经理,都不会选后者。
何况现在公司的精力都在 AR/VR 和汽车这两件生死攸关的事情上,哪还有多余的研发力量折腾这种没钱途的东西?简单算一下投入产出,这项目就当场黄了。
*本篇内容为应 巫冬 邀请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