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Today — 9 October 2025Main stream

Inside the Capitol, a Heated Spat Over the Shutdown and Epstein

9 October 2025 at 05:31
A pair of Democratic senators confronted the Republican speaker of the House over his refusal to swear in a colleague during the shutdown.

© Haiyun Jiang/The New York Times

Speaker Mike Johnson outside his office at the Capitol on Wednesday.

‘Les Misérables’ at 40: The Unlikely Story of a Hit

8 October 2025 at 20:34
Critics initially panned it, but public love for the musical with songs like “One Day More” and “On My Own” has kept it going strong for four decades — and counting.

© Sara Krulwich/The New York Times

A scene on the barricades in “Les Misérables” at the Broadhurst Theater in New York in 2006. The show has been a hit around the world since premiering in London 40 years ago.
Yesterday — 8 October 2025Main stream

Trump Says Chicago Mayor and Illinois Governor Should Be Jailed Amid National Guard Tensions

9 October 2025 at 01:33
In an early morning Truth Social post, the president said Gov. JB Pritzker of Illinois and Mayor Brandon Johnson of Chicago should be jailed, accusing them of failing to protect ICE officers.

© Scott Olson/Getty Images

President Trump has repeatedly attacked Gov. JB Pritzker of Illinois and Mayor Brandon Johnson of Chicago, shown here at a news conference on Monday in which they denounced the administration’s National Guard deployment to the Chicago area.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Go4WOL 唤醒局域网设备的新方式

By: Kaiyuan
23 September 2025 at 22:48

Go4WOL我以前是使用 Nodejs 开发的唤醒局域网设备办法在群晖环境下配置起来比较麻烦,然后现在以来 AI 就无需我自己去学习太多也能开发一个简单易用的工具了,然后我喊 Claude 开发了一个 Go 语言实现的有前端页面的工具。

直接告诉 Claude 我的需求,然后三四次修改,从 1.0 的纯接收 Post 发送 wol 命令到 2.0 直接在网页就能发送命令。

AI 写代码的重点是尽可能描述详尽,特别是细节上的描述,描述得越详细 AI 的结果就越接近所想。

代码已经在 Github 开源了。

Docker Compose 部署

version: '3.8'

services:
  go4wol:
    build: .
    container_name: go4wol
    restart: unless-stopped
    network_mode: host  # 使用host网络模式,确保能够发送广播包
    # 注意:使用host网络模式时,ports映射会被忽略
    ports:
      - "52133:52133"  # 在host网络模式下这行会被忽略,但保留以备切换到bridge模式
    environment:
      - PORT=52133
      - ADMIN_PASSWORD=your_secure_password  # 请修改为安全的密码
      - TZ=Asia/Shanghai
    volumes:
      - ./data:/data:rw  # 挂载数据目录到宿主机,确保读写权限
    user: "1000:1000"  # 使用与容器内相同的用户ID
    labels:
      - "traefik.enable=true"
      - "traefik.http.routers.go4wol.rule=Host(`go4wol.local`)"
      - "traefik.http.services.go4wol.loadbalancer.server.port=52133"
    logging:
      driver: "json-file"
      options:
        max-size: "10m"
        max-file: "3"

    image: kaiyuan/go4wol:latest

部署后最好加一层 ssl 转发,然后打开网页,可以作为 PWA 应用安装,这样就能像原生应用一样使用了。 go4wol_screenshot

也可以使用 iOS 捷径 Post MAC 开机。

{
    "mac": "AA:BB:CC:DD:EE:FF",        // 必需:目标设备的MAC地址
    "broadcast": "192.168.1.255",      // 可选:广播地址,默认255.255.255.255
    "port": 9                          // 可选:端口号,默认9
}

在 github 架设 hugo blog(纯浏览器操作)

By: fivestone
11 November 2024 at 21:12

我其实对 Hugo 不熟,不知道这算不算重新发明了一遍轮子。但我搜索「如何在 github 上,用 hugo 架设自己的 blog?」时,搜到的教程,都需要用户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运行各种 git 和 hugo 的相关命令,感觉对新手并不友好。所以,我试着写了一个流程,让新人完全只需要在网页浏览器上操作,就能快速生成自己的 blog 网站。

所有操作都在 Github 这个项目上进行:
https://github.com/fivestone/hugo-papermod-beginning

这个项目本质上,就是搭了一个空白的 hugo 网站,让用户 fork 到自己的账户下,设置一下就能直接使用。对功能和界面有什么额外要求的话,请自行学习 hugo 的进阶教程。——然后你们就不是需要用这个项目的新人啦~

  • 本项目基于 hugo 博客引擎,和流行的 PaperMod 主题
  • 在 github 上建立的 blog,在墙内是不能直接访问的,需注意

1. 创建 github 账号

首先,注册自己的 github 账号,过程略。注册过程中,你设置的账户名 username,通常就是最终的网站地址 username.github.io,当然以后也可以把自己的域名映射到上面。

2. 架设自己的 blog 项目

注意,这一步,有两种方法

  • 第一种方法:你建一个全新的项目,下载我提供的 .zip 文件,解压后,再手动上传到你的项目。和第二种相比,稍微繁琐一点。但还是希望大家,有条件的话,使用这种方法。
  • 第二种方法,把我的这个项目,fork 到你的项目。这种方法对新人更简便,完全不需要在本地操作文件,只用手机或 pad 就可以完成。但这种 fork 在一起的项目,在进行自动发布 blog 的操作时,是共享同一个操作额度的。如果 fork 的人数非常多,未来可能会被 Github 限制。——要达到这种规模,大概要几千人同时用吧……所以也不需要很在意。
2.1. 第一种方法

注册并登入账号后,新建自己的项目(Repository)。

项目的名称,决定了最终 blog 的网址。假设你的 github 用户名为 username

  • 如果把项目命名为 username.github.io ,则最终的网站地址为
    https://username.github.io/
  • 如果把项目设置成其它名字,如 new-name,则最终的网站地址为
    https://username.github.io/new-name

确认项目为 Public。其它设置都不需要更改,点击绿色按钮创建。

创建项目后,点击「上传已有的文件」

我的 github 项目,下载已经设置好的 hugo 文件包,在本地解压缩 .zip 文件。然后,把里面的所有文件,拖拽上传到你的项目里。

等到 80 多个文件都被上传后,别忘了点击页面底部的 Commit changes 提交。

2.2. 第二种方法

注册并登入账号后,进入项目:
https://github.com/fivestone/hugo-papermod-beginning
点击 Fork,将这个模板复制到你自己的账号下。

和第一种方法一样,这里需要设置你自己的项目名称,假设你的 github 用户名为 username

  • 如果把项目命名为 username.github.io ,则最终的网站地址为
    https://username.github.io/
  • 如果把项目设置成其它名字,如 new-name,则最终的网站地址为
    https://username.github.io/new-name

然后点击 Create fork 创建项目。


3. 配置自动发布 blog

创建新项目后,进入项目的 Settings – Pages 页面,把 Build and deployment – Source,改为 GitHub Actions。

把 Source 从 Deploy from a branch,改为 GitHub Actions 后,进入上方的 Actions 页面。

初次进入 Actions 页面后,会显示 Github 预设的各种配置方案,通过搜索框找到 hugo,然后点击 hugo 方案中的 Configure

系统会自动生成配置文件,不需要做任何改动,点击绿色的 Commit changes 提交。

此时自动发布的 action / workflow 就已经开始运行了,大约 1~2 分钟后,就可以在
https://username.github.io 看到 blog 最初的页面了。

以后,每次对项目里文章或配置文件的更改,都会触发这个 action / workflow,重新生成一遍网站。可以在 Actions 页面,查看 workflow 每次运行的情况。


4. 更改网站基本信息

在 Code 页面,点击编辑 config.yml 页面,把一些预设的网站信息,改成你自己的信息。

对新人来说,需要在 config.yml 文件里更改的,大概有以下几项:

baseURL: https://username.github.io/ # 改成你自己的网址
title: 网站名称
params:
  author: somebody # 作者的署名

  homeInfoParams:
    Title: 网站标题,只显示在首页上
    Content: >
      显示在首页标题下方的一些文字。</br>
      支持一些简单的 html 和 markdown。

更改后,点击绿色的 Commit Changes… 在弹出的页面中,再一次点击绿色的 Commit Changes,保存文件后 1~2 分钟,就可以在 blog 页面上,看到更改后的内容了。


5. 添加、管理文章

所有的 blog 文章,都在 content / posts 目录中。在 Code 页面,进入 content / posts 目录。点击右上角,创建新文件。

所有的文章,均为 .md 结尾的 markdown 文件。文件名对应着这篇文章的网址,譬如,post-20241111.md 文章链接,就是
https://username.github.io/posts/post-20241111/

在文件的开头,如图所示,写入用 — 隔开的,文章的标题和发布日期。

---
title: "新文章的标题"
date: "2024-11-11"
---
然后开始写正文,markdown 格式。

同样,点击绿色的 Commit changes… 保存提交。1~2 分钟后,就可以在 blog 页面上看到新文章了。

content / posts 目录里的所有文件,都可以随意地新增、删除、修改、重命名文件。对应着 blog 文章的增删改、和改变 url 链接。

文章内嵌的图片,建议放在 static 目录下,然后在文章中用 markdown 格式引用。譬如 static / aa.jpg 文件,相应地在 markdown 文件中插入的代码为:

![](https://username.github.io/aa.jpg)

有经验的用户,也可以使用其它更有效的组织方式。


6. 其它注意事项

  • 生成的 blog 对应的 rss 订阅地址为
https://username.github.io/index.xml
  • 如果是用第二种方法,直接 fork 的项目,以后在这个 blog 项目里,会一直看到,图片里这样的消息,提示要把你对项目的更改,反馈给原本的我的项目。——不用理会就是了。

「也许,去拍纪录片吧?」

By: Steven
11 December 2023 at 19:22

昨晚,跟筱烨从宠物医院回来,走到楼下时她问我:「假如不需要为钱发愁了,你会去做什么?」我脑海里先是划过各种不确定的数字,一千万?八千万?三个亿?还是 5000 亿?

多少钱能算自由?拥有多少不用发愁?

我一直觉得自己这辈子的目标,是做出一些能对人有益的东西。作为工业设计师,我觉得我的这个身份是充分满足了我从小到大的愿望的。但是,这个愿望在成为设计师之后,就停滞不前了。我至今也没有做出能令自己满意的,能够称之为「好作品」的对世界有益的东西。

我其实清楚,这不全是我的问题。

能力我当然自信是没问题的,但远不够出类拔萃到可以被称为天才的程度;时代的机会其实并不少,我亲眼见证过的都不胜枚举,设计师的机遇是多的,即便不是我,我也不会否认这个时代是对设计师友善的;个人的运气不是可以评价的部份,我认同王德峰教授的观点,人到三十得知命认命,这不是说要被生活锤打成老牛,是知道自己寸长寸短在哪里。

曰「六亲无靠,大器晚成」,便不强求。

但无论何时,如果以不愁开销为前提考虑未来想做的事,我冒出的总是「回到舞台」「专心写作」「做慈善性质的设计」这一类事情。因为,我觉得那是我的「欲望」所在。

「也许,去拍纪录片吧?」

这句话说出来时,我自己也惊愕了。

我知道我考虑过这件事,但我从来没有把它上升到「后半辈子的目标」这样的高度。筱烨问我是不是想给自己留下点什么,我说:「不是的,我不是想给自己留下点什么,我是想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这三四年间,我渐渐地把「自己」从欲望和野心中拿出来了。前几个月,@两个皮蛋的初号来找我聊天,席间,我说了一段话,大意是:

我现在只在乎我那些想法是否传播出去了,是否影响到了那些真正有影响力的人,大的媒体机构也好,数码科技博主也好,人文艺术博主也好,只要他们能从我这里了解到真正的设计是什么样子的,不是陈词滥调的刻板印象,不是动辄灵感来源和像这个像那个,那么,我写的文章和做的视频就有意义。我作为个体是否有足够大的影响力,没那么重要,但我能作为一把种子撒向远处,这比我短暂的一生本身重要得多。

这不是浪漫化,而是彻底的实用主义。

作为工业设计师从 05 年工作到现在,设计和制造了多少东西,它们的生命周期是多长,归属何在,我大概是知道的。造物是人类的特权,因此敢称万物灵长。可人造之物不永恒,要么是在岁月中破败的石块建筑,要么是长久不化的塑料垃圾,都是昙花一现,不得善终。但凡是实体,都有消亡的时候。这个周期,绝大多数时候是比人类个体的平均生命周期短的。

但文明可以绵延数千年,通过记录和记忆。

因此才会有那个笑话:如何成为百万富翁?去拍纪录片。你会从千万富翁成为百万富翁。纪录片就是很烧钱,不管是记录人类还是地球的故事,这种记录形式一定是需要耗费巨大劳动价值的。正如人类练习内观,从亿万斯年的衍化中诞生的智能生命,觉察到自身的存在,并对自身进行观测和记录,这也同样耗费了巨大的资源。只是,我们作为人类的个体,通常难以察觉到这一现象。但你察觉到时,就是一次生命的奇迹。

假如我们是另一些生命创造出来的,那就是更大的奇迹。

当然,我并没有要拔高自己想拍纪录片的想法,只是在陈述其拥有远高于「设计」「话剧」「写作」之类个人私心的观点。在我能力和命运的射程内,大体上只能追寻上述三者,并且大概率在有生之年都难以企及我所认为的高峰,但如果让我以「无须在意代价」为前提来畅想的话,那句不经意透露的想法向我指出了更高的云上有什么。

我可以化归尘土,但尘土上会有万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