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Yesterday — 18 October 2025Main stream

jaded.chen|“苹果人”与“安卓人”:从户晨风开始的隐形分层

By: unknown
18 October 2025 at 01:57
CDT 档案卡
标题:“苹果人”与“安卓人”:从户晨风开始的隐形分层
作者:jaded.chen
发表日期:2024.10.14
来源:jaded.chen
主题归类:户晨风
CDS收藏:真理馆
版权说明:本文引用或部分引用的作品,版权按照政府宣传材料和历史文件进行处理。详细版权说明

那天晚上,我刷到一段直播。

一个年轻人面对镜头,语气笃定:“你是典型的安卓逻辑——穷、愤怒、没见识。你看,苹果人从来不这么讲话。”

他叫户晨风。那场直播之前,他已经凭着一系列“社会观察”视频红遍全网:

他去菜市场和老人算账,去县城记录真实的一面,也曾拍下“世界各地的一天工资购买力”之类的视频。

他懂得镜头语言,也懂得情绪节奏。可那晚,他的语气变了。

他开始用手机品牌、超市会员、城市配置来定义人。

“苹果人”,代表秩序、效率、上升、体面;

“安卓人”,则是混乱、穷酸、内耗、焦虑。

这不是调侃,而是一种社会标签的建立。

几天后,他被封禁。

原因不明。外界说是“制造对立”,也有人说他“踩了线”。

但我注意到,在无数评论里,人们并不讨论法律边界,而在问另一个问题:

——“他到底说错了吗?”


我们先别急着下结论。

因为户晨风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试图用消费符号解释社会的人。

从他的话语逻辑里,我们能看到一个很典型的时代现象:

当社会流动性下降、焦虑感上升,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新的“区分方式”。

那条“苹果 / 安卓”线,看起来像是玩笑,其实是一种新式的阶级隐喻。

在中国当代语境中,“阶层”这个词总是让人不自在。

但“标签”却更容易被接受。

你可以不承认自己是穷人,但你可能会承认自己是“安卓人”。

你不愿说别人高高在上,却能心平气和地说:“苹果人嘛,生活方式不一样。”

这就是语言的魔术。

它让不平等变得柔软,也让差距变得理所当然。


我试着回想,户晨风真正触怒的,不是“言论边界”,而是他让太多人看到了某种不体面的真实。

在他的视频里,苹果不再是手机,而是一种社会通行证。

山姆超市、星巴克、特斯拉、城市地铁线路、居住区密度——

他把这些生活符号串成了一条隐形的阶级地图。

听上去夸张,可你若细看,现实中确实有迹可循:

地铁上,苹果手机集中在头班车;外卖群里,安卓头像总是多。

你可以说这是统计学巧合,也可以承认——那条“看不见的分层”,其实我们都心知肚明。

只是,当一个主播把它赤裸裸说出来,还带着一点轻蔑,一切就变得不能容忍。

社会可以容忍不平等,但不喜欢被人指出来。


很多人批评户晨风的傲慢,说他“把消费当优越”。

但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他的傲慢,而是我们为什么会为这种傲慢感到熟悉。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早已默认这样的秩序:

苹果代表成功,安卓意味着还在努力。

就像穿衬衫的人比穿T恤的更“专业”;开油车的不如开电车的“环保”;

连用什么外卖平台,都成了社会标签。

消费已经取代了出身,成为新的阶级密码。

它不靠户籍、学历、血统,而靠你手里握的那一串品牌。

你是谁,取决于你能买什么、买多久、买得有多轻松。


有人说,户晨风是在“制造仇恨”。

我倒觉得,他更像是照出了社会的一面镜子。

问题不是他造的,而是我们早已生活其中,只是没人敢明说。

他用“苹果 / 安卓”这组对立,把人群心理剥开:

一边是“我凭什么不如别人”;

另一边是“你凭什么配不上”。

流量的秘密就在这里——情绪永远比事实更有传播力。

当这种语言开始流行,每个人都被迫选边:

你是苹果阵营,还是安卓阵营?

你讲理性,还是讲自尊?

你愿意被归类,还是宁可沉默?

户晨风的封禁,并没有让话题消失。

相反,“苹果人”“安卓人”已经成了年轻人社交语境的一部分。

它像一面镜子,也像一面墙。


我问过一些公司里的年轻人,他们对这件事的反应出奇地一致:

“其实他说得也没错,只是太直接。”

他们不认同他的态度,却默认了那套等级观念。

一个用“安卓”的女生告诉我:“我不觉得低人一等,但我确实会在客户面前藏起手机。”

另一个“苹果”用户则说:“我不是虚荣,只是想让自己看起来体面一点。”

他们都在用消费的方式争取尊严——这没错,但这正是问题所在。

当尊严与消费绑定,阶级就不再是经济问题,而成了心理结构。

你以为自己在选择,其实是被选择。

算法推给你哪种内容、哪种生活方式,你就开始模仿哪种语气、哪种审美。

久而久之,你的身份不再靠你定义,而由你能负担的品牌决定。


有评论说:“户晨风不过是把我们心里的鄙视链变成了语言。”

这话刺耳,却也准确。

在过去的十年,中国社会的中产想象逐渐失效。

房价锁死上升通道,教育挤压焦虑蔓延。

于是,消费成为唯一能立刻“证明我不一样”的方式。

苹果、山姆、特斯拉、露营、City Walk——

这些不是生活方式,而是一种求生宣言。

户晨风踩中的是这个时代的自卑:

我们口头上拒绝标签,心里却渴望被区别。

我们批评他制造分裂,其实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划线。

在朋友圈、在社交平台、在谈话细节里,我们都在小心经营“我属于哪一类人”。


有人问我怎么看他的封禁。

我没有答案。

在一个讲究“正能量”的舆论环境中,任何带有分裂气息的表达都可能触线。

但更深层的尴尬是:我们在一边封禁标签化语言,一边又在用更隐蔽的标签生活。

从算法推荐到商品营销,从社区管理到教育资源——

标签机制从未停止。

户晨风不过是第一次,把那套隐形的机制翻到台面上讲。

而当他那样讲的时候,整个系统都会反弹。


我想起一句话:“社会的底色从来不是黑白,而是灰。”

户晨风的故事,不过是那片灰色中的一次闪光——刺眼、短暂,却让人看清结构的轮廓。

或许他真的傲慢,或许他只是无知,也或许他只是一个被流量吞噬的普通人。

但无论如何,他所说的“苹果人 / 安卓人”,已经不仅仅是手机的选择,而是身份的写照。

你用什么手机、住在哪个区、去哪个商场、在朋友圈发什么,都成了社会阶层的可视化接口。

我们在标签里生活,在算法里争夺存在感,也在沉默里被区分。


我不打算替谁辩护。

也不打算做结论。

因为问题早已不在户晨风身上,而在我们自己身上。

我们愿不愿意承认:

有时候,我们就是在用“苹果人”的优越掩饰焦虑,

用“安卓人的清醒”对抗无力,

然后一起假装,这个世界还在公平地转动。


后来我又看到那段直播的剪辑,被几次下架又重新上传。评论区的人说,“这不是政治,这只是生活。”

但我知道,我们谈论的从来都不只是手机。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Wu Ming|我们要好好照顾自己

12 October 2025 at 04:00
万圣节
CDT 档案卡
标题:我们要好好照顾自己
作者:Wu Ming
发表日期:2025.9.12
来源:Matters
主题归类:香港
CDS收藏:香港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从前香港的茶楼人潮如鲫,座无虚席,楼面忙得像战埸的年代,酒楼知客一人分饰几角,带人客到枱时,发现之前食客用完的碗碟尚未清理,知客小姐二话不说,即时连碟带碗用枱布卷走,然后铺一张新枱布上来。假如婆孙两人被带到二人小枱时,那顿饭就不用搭枱,如果是大枱呢,知客小姐会把一边枱布卷起,一张大圆桌有两至三张枱布,形成楚河汉界,与不相识的食客,同枱食饭,各自修行。

外公还在世时很喜欢撘枱,尤其撘上跟他同年代的叔叔伯伯,他们就会高谈阔论,政治,新闻,邓丽君等,全部乱说一通。 小孩子的我不喜欢噪吵,也奇怪为何他们可以如此口水花喷喷而不懂得尴尬。现在回想,那年代的美好在于一种自由,大家可以不负责任地说,批评,一时閙港英政府,一时又閙新华社好阻挠香港起新机场,然后又閙鲁平。

后来公公离世了,外婆带我去茶楼,人人问外婆:「伍生呢?」适逢八十年代的移民潮,外婆顿一顿说:「他?他移咗民啦。」 知客小姐说:「移民呀? 加拿大定澳洲?你唔移?」 外婆说:「我要凑孙麻,会移架,我一定会移架。」 小时候的我读书不叻, 但从来也是懂事的小孩子。知客小且姐走后,小手撘着外婆的手,她的眼睛湿润闪烁。外婆说:「明天开始我哋唔好饮茶,你喜欢食乜点心,而家好嗌,食多D,我明天不来。」 我告诉她:「其实我不喜欢吃点心,我从来都不喜欢上茶楼。」

英国的香港朋友从香港回来,送我一包「楼上」 的普洱,她说「楼上」 执笠,把云南古树普洱贱价出售,但求清货。可能因为儿时上茶楼的童年阴影,我不喜欢饮茶,不过好茶在手,怎也泡一泡。 滚水一冲,水滚茶靓,茶汤粘糯,弄得一屋也有米饭味。 我whatsapp正在比利时旅行的朋友:「你送我的普洱,你有冇饮过呀?」 她回:「冇呀,我冇买俾自己。」

即时把茶叶分一半,下次给她试一下,那种甘甜醇厚,入口爽洁,越泡越甘甜。此时发现有片茶叶不是横著或沉底,而是直直竖立在水中,像是一根小旗杆。我想起外婆,她说「茶叶竖起,有客要来」。

来英生活前几年,外婆仙游了,但我记得她教我捉曱甴,捉昆虫,她传授我的本领成了我在英国生活的底气。英国那么多昆虫,我徒手就把露台的蜘蛛,蛾,曱甴,甲虫清理得乾乾净净。

「茶叶竖起,有客要来」是真的!

从前香港的工作伙伴突然Whatsapp 我,问候我是否已完全适应英国。 此个朋友比我大五至六年,当年社会运动时期,我和她常常聚在一起闹政府,一起咬牙切齿,一起看网络传媒做的现埸直播,一起心脏病发。

有日,她告诉我:「我renew 了本BNO。」

我望着她:「什么,要黎做乜呀,它废架,travel document 来的。」

她说:「系travel document 呀,咁可以用它去旅行丫嘛,我不喜欢带香港户照去旅行,影衰我。」

同事塞我一张她手写的申请BNO passport 攻略,要什么资料,什么资料要正本,什么资料要副本等。还记得是姨妈帮我找表哥做户照副署 (countersign)。 那天滂沱大雨,姨妈特登走去花园道找表哥帮我做副署。 姨妈说:「我背面有粒痣,风水佬话我劳碌一生,但有能力帮助身边的人,阿妹,我帮你搵表哥签了,他无鬼用,叫我唔好话俾他个上海老婆知帮你申请BNO, 你走啦,想走就走。」

顺着当时的潮流,我申请了本BNO , 又申请了个海外户口⋯ 好多好多事,其实是由此个工作伙伴朋友而起。然后So much water under the bridge since then。

提起电话用whatsapp voice 閙朋友:「你啦,一日都系你,当年you jump I jump , 结果I jump you don’t jump。」。朋友说:「我衰怕老公丫麻,他唔想走丫嘛。咁你而家咪几好。」

「我好? 我困难时大锣大鼓周街讲呀,上大公报呀?你帮我呀?」

閙了她一轮后,大家就闲话香港,日本及英国。 她大哥也移民英国,大哥的儿子三岁来英,已经不懂说广东话,英文是第一语言的小孩子今年回香港旅游时,告诉爸爸不要再带他回香港,他不太喜欢密集式生活,爸爸带他上过一次深圳,小孩子竟然觉得香港是乡下,深圳反像大城市。 朋友被小孩子的童言无忌气得整顿饭也没有出声。

她说:「我挂住你呀,记得连卡佛吗? 我哋以前成日去试吓鞋,试吓袋。我个日去,成个连卡佛死城来的,八百蚊个袋都卖。香港零售业无了,食屎啦我哋。」

我说:「你食乍,我冇食呀下」

我和朋友真系老友鬼鬼,就算没有见面,大家隔著电话,隔著半个地球,讲两三下又回到从前。

「在香港生活无乜野,好舒服,系冇以前咁多靓野,系周围既野差咗,但我呢啲一定要做本地庄脚,点都霸住个位,避免侵占。我就唔会北上,但我又明白为何香港人睇医生,食饭,买嘢也北上,因为香港生活成本贵,而且在香港吃的食材也是由大陆来,咁为何同一样野,隔条河咁贵,但我见街上咁多吉铺,咁萧条,我作为香港人,见过她的繁盛,系昔日的繁华得益者,好多时好伤感。」

我说:「英国都系咁,其实可能是全球大趋势来的,英国人走唔到乍,如果英国和西班牙隔条河,成班英国人去哂西班牙买餸都似,一样! 因为是人的本质,水向低流。」

说完香港「好故事」,我们又说日本坏话

「我前排去大阪呀,热到我死,差D中暑,成40度呀! 不过日本不好玩了,太多人,太多游客,食店的厨师,服务员都不是本地日本人,很多是外来人,大陆人,于是日本standard 其实变成穿和服的大陆standard, 房间清洁也做不到从前的日本。福岗啦,福岗还未被外来人侵占有阵日本味」

我说:「全球化呀,虽然全球化好像走到樽颈位,但英国咪一样,你打电话去英国公司的CS, 其实是驳了去印度。朋友在英国做工程师, 一个英国project 其实是一班在印度的工程师跟少部分英国工程师合作,印度人工比英国人平一半有多。日本一样,减少人工成本才能生存。 英国呀,加税令营运成本上升,好像John Lewis 此类像连卡佛的百货公司,不能在生意上增加收入就用炒人来减低成本,整靓盘数,结果英国质素也没有什么质素可言。」

香港差,日本差,英国又差。那晚,新闻说波兰领空遭俄罗斯无人机入侵,波兰总统称是挑衅与试探,北约可能启动大西洋公约的第四和第五条,确保盟国安全和北大西洋地区稳定的基本支柱及建立集体防御原则的核心。 纸上谈兵的一大堆伟大承诺,不知道世界会怎样,但全球经济不稳下,美国退场,自然会有人蠢蠢欲动,东西明显对立,中俄韩表面老友,西方一盘散沙,想扮老友也不知从何扮起。

img

白天,英国的Red Arrows (红箭飞行队) 在伦敦东南上空飞过,目的地是在Woolwich 举行的E5(欧洲理事会)国防会议,看着报导的相片,我相信他们明白有一触即发的可能性,可惜大家的口袋都是债而不是钱。说好的承诺唯有见步行步。

毛泽东曾说:「天下大乱,形势大好,乱了敌人锻鍊了自己,然后达到天下大治。」 国家巨人通常都有非一般的脑电波,一介蚁民,英国税局在上,我只知道「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

不论身在何处,我们要好好照顾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