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Today — 18 November 2025Main stream

Trump Has the Power to Release the Epstein Files. Why Doesn’t He?

18 November 2025 at 09:48
The president has reversed himself and encouraged lawmakers to vote for compelling the Justice Department to turn over investigation documents, but he never really needed their approval.

© Allison Robbert for The New York Times

President Trump said on Monday that he would sign a bill related to the release of the full Epstein files should it reach his desk after passing the House and Senate.

Trump Gives Mixed Messages About Military Action Against Venezuela

18 November 2025 at 09:10
President Trump said that he was open to talking with President Nicolás Maduro but that the United States has “to take care of Venezuela” as the U.S. builds a military force in the Caribbean.

© Allison Robbert for The New York Times

President Trump in the Oval Office on Monday. Last month, Mr. Trump called off efforts to reach a diplomatic agreement with Venezuela, but the president has raised the possibility of renewed engagement.
Yesterday — 17 November 2025Main stream

华为官宣 Mate 80 发布会,但看点不只有手机

By: 马扶摇
17 November 2025 at 17:44

今晨,余承东在微博上更新,公布了华为 2025 年年度旗舰 Mate 80 系列的正式发布会日期:11 月 25 日 14:30——如无意外,这将是今年最后一场主流手机厂商的旗舰机型发布会,多少有些压轴的味道。

可以说,即使不考虑明年的遍地新品,2025 年同样可以算得上一个手机的「大年」,苹果小米 OPPO vivo 都在各自的年货上有所创新,更不用说超轻薄手机的「文艺复兴」,已经让人们的神经躁动起来了。

爱范儿也为大家整理了目前已知的华为新品爆料汇总,看看目前国产手机「超高端」市场的唯一玩家,在 2025 年为大家交上一份什么样的答卷。

Mate 80 系列:截弯取直

截至目前,华为 Mate 80 系列最大的变化,反而藏在最显眼的地方——根据余承东的微博后缀显示,本次将会有一台华为 Mate 80 Pro Max 机型:

这与此前爆料消息中提到的「今年 Pro+ 机型将会改名为 Pro Max」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今年的 Mate 80 系列将会变为以下四种排列组合:

  • 华为 Mate 80
  • 华为 Mate 80 Pro
  • 华为 Mate 80 Pro Max
  • 华为 Mate 80 RS 非凡大师

就在余总的微博发出来的一个多小时里,「Mate 80 Pro Max」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话题中心。

今年早些时候,小米已经开辟了 Pro Max 的产品线,而华为手机改名 Pro Max,从商业角度考虑,更多还是因为此前的「Pro+」太繁琐了——

不仅非常容易受到字体和排版的影响,甚至还有可能出现和其他数字或者符号的混淆,从辨识度上讲的确不是一个好记的名字。

距离稍微远一点就很难看清符号了

在硬件配置方面,根据现有的爆料消息交叉验证,Mate 80 系列的「规格一致性」似乎来到了近几年的最高:不仅有可能标配麒麟 9030 处理器,更是第一次全系标配了 3D 人脸识别——只不过指纹仍然还是侧边指纹。

图|华为商城

此外,在今年的 Mate 80 RS 上,华为给非凡大师系列标配了 20GB 的内存,分为 20GB+512GB 和 20GB+1TB 两款,据称是专门与国内供应商定制的 20GB 颗粒

不过从预购信息看,这个 20GB 的版本应该是 Mate 80 RS 独占的,Mate 80、Pro 和 Pro Max 则依然维持目前的 12GB 和 16GB 两种规格不变:

图|华为商城

而在影像上,鉴于华为已经在 Pura 80 系列和 Mate 70 系列上面实装了使用 LOFIC 技术的超高动态范围定制豪威传感器,因此 Mate 80 系列的主摄大概率仍然为相同的豪威超高动态范围方案。

但在长焦方面,Mate 80 系列则再次开始了探索。继半年前 Pura 80 Ultra 上的移动镜组双倍率长焦之后,华为可能会在 Mate 80 Pro Max 上测试一种新的「双潜望长焦」方案,与华为商城产品图上的细节相符:

图|华为商城

而从华为商城的官方图,我们也能看到今年 Mate 80 系列在外观设计上的几项主要更迭:直角中框,星环相机模组,以及镜头模组下面这个硕大的圆圈。

是的,从这个圆环的位置看,华为似乎终于要发力自家的磁吸配件生态了,我们很有可能马上就会看到一套基于磁吸定位和设备识别的新互联玩法,打通华为从手机到平板再到电脑的所有场景。

另外,换用直角中框也算是今年的主流设计风向,对于华为来说,更像是自下而上、将 Mate 系列标准版的设计语言统一到了大杯和超大杯机型。

图|华为商城

只不过 Mate 系列的超大杯一直以「宽」著称,从圆弧变成直角边框之后,Mate 80 Pro Max 的手感也许没有那么圆润了。

这种「截弯取直」的风潮也不限于后盖,从华为商城里的渲染图看,Mate 80 Pro 和 Pro Max 的屏幕似乎也从四等深微曲改为了 2.5D 玻璃——手感可能不如前代,但一定利好贴膜用户

Mate X7:常规升级

相比话题度最高的 Mate 80 Pro Max,有关 Mate X7 的话题就相对少一些。和 Mate 80 系列一样,Mate X7 今年的升级点也最直观地体现在设计上。

根据已知的爆料信息,华为 Mate X7 将会更换掉从 Mate X3 开始沿用至今的圆形镜头 deco,目前最主流的预测集中于这个新的类椭圆造型:

相比已经在设计和工艺上精进过四代的大圆,这个「鼓型」的 deco 无疑是非常具有辨识度的,这和 Mate RS 非凡大师系列的八边形镜头造型所带来的效果是相同的。

换个角度想,至少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华为可能会将这样的镜头造型打造为区分产品系列的主要辨识符号:三角形的就是 Pura,圆形的就是 Mate,鼓形的就是折叠屏,八边形的就是 Mate RS。

而硬件方面,Mate X7 同样将会与 Mate 80 系列看齐,同上麒麟 9030 处理器。除此之外,Mate X7 典藏版则会和 Mate 80 RS 一样,也用上独占的 20GB 内存,X7 标准版则预计仍然是 16GB 内存。

此外,Mate X7 的配色预计也会和今年的 Mate XTs 一样,分为玄黑、皓白、槿紫和瑞红四种,典藏版则可能用上 XTs 同款的「几何脉冲构造平⁠行压纹」,进一步强调同系列的设计。

总的来说,和三折叠 Mate XTs 一样,今年的 Mate X7 也属于一次平稳迭代,比较适合 Mate X3 和 X4 世代的用户升级,我们会更期待在折叠屏系统适配上,提供哪些新功能。

MatePad Edge:全新形态

除了上述一年一度的新手机之外,11 月 25 日的发布会上,我们还有可能见到另一款新形态的产品,一台此前只存在于传闻里的二合一笔记本电脑。

目前,对于这款新设备的爆料信息大多集中于它的形态,具体的硬件规格信息并不多。不过在产品命名上,各家信源倒是集中在了一个名字上:华为 MatePad Edge。

只不过它虽然叫 MatePad,但「二合一笔记本」的形态实际上则是延续自华为 MateBook E 2023 款:

图|华为官网

根据目前已有的爆料信息,MatePad Edge 主打的不再是 MateBook E 系列的「二合一电脑」,而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笔记本/平板二合一产品——

是的,根据推测,MatePad Edge 将会同时搭载 PC 和 Pad 两个版本的 HarmonyOS,并且可以在使用中进行热切换,后台进程、前台程序以及基础功能都不会被打断。

图|华为官网

从这里进一步推测,MatePad Edge 所搭载的处理器也肯定不会是英特尔了,至于是否有可能是传闻中的麒麟 9030 的高性能版本,则有待发售后的更多信息。

从已经曝光的真机照片上看,MatePad Edge 也将会沿用目前 MatePad 系列产品的圆形镜头 deco,以及一个可以翻开用作支架的散热区域盖板:

图|酷安 @阿达西酱

此外,MatePad Edge 也不会采用 MateBook E 上面的底部磁吸键盘,而是类似 iPad Pro 妙控键盘那样的两段翻折结构,可以将设备支撑起来、方便放在大腿上时使用。

只不过在拓展性方面,它没有什么可以期待的了。从已有的爆料信息中推测,MatePad Edge 大概率是一台纯 C 口的设备,便携办公是肯定少不了拓展坞了,主打的场景应该仍然以在线办公、跨设备协同和无线传输为主。

参考 MateBook E 2023 款 6799 元的起售价,MatePad Edge 的价格应该同样落在 8000 元档或更高,和 iPad Pro 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从最终形态上看,双系统,也许是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合二为一最务实的解决方案。

华为路由 X3 Pro 日照金山:美美上网

除了上述的手机和电脑之外,已经在华为商城开启预约的 X3 Pro 路由器预计同样会在 25 号的发布会上正式公布。

图|华为商城

这款乍一看很像是智能音箱的路由器,实际上是华为目前最新的旗舰级家庭路由器,并且或许是目前市面上最好看的路由器了。

首先,除了「日照金山」这个标志性的设计 ID 之外,X3 Pro 与其他路由器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没有明显的可见天线结构。实际上,类似造型的路由器市面上有很多,但大多数都是个不透明的塑料盒子,很难谈得上有什么设计感——

图|华为商城

但 X3 Pro 不一样,根据爆料信息,华为在 X3 Pro 上面搭载了一套全新的透明天线工艺,爱范儿推测它的实现方式可能与透明 PCB 类似,直接将金属天线蚀刻在了山体的透明材料上,从而实现透光与信号收发兼顾。

另外,华为路由器作为鸿蒙智能家居的重要组成部分,X3 Pro 的光效应该是可以直接通过手机 app 调节的,甚至 X3 Pro 的子路由本身就可以当作一款小夜灯或者桌面氛围灯来使用,实实在在地贯彻了「网络生活」的概念。

图|华为商城

至于 X3 Pro 的具体参数,目前除了华为商城列出的信息之外并没有非常多的爆料,但如果和华为同价位(1999元)的其他路由器产品横比,X3 Pro 应该也是一款支持 Wi-Fi 7 和多频聚合、多模式组网的产品。

此外,根据华为商城已有的产品图看,X3 Pro 的子路由器似乎是没有网线接口的,也就是说 X3 Pro 很有可能使用的是 PLC(电力线通信,也就是所谓的电力猫)方案,以进一步精简设备所需的连接线数量。

X3 Pro 毫无疑问是一款同时追求艺术性和实用性的产品,在这个家居生活越来越围绕着家里的路由器展开的当下,这款「艺术路由器」将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产品。

图|华为商城

以上就是我们目前已知的有关华为 11 月 25 号发布会的全部新品预测,虽然目前各个渠道的爆料信息很多、也有不少根据华为商城渲染图的猜测,但一切产品信息均以发布会公布为准。

不出意外的话,这一次的新品都会被囊括在最新的 HarmonyOS 6 生态下,从 X3 Pro 路由器到 MatePad Edge,再到 Mate 80 手机,华为在产品生态方面的认真态度依然是无可辩驳的。而在见识过鸿蒙开发者大会上的演示之后,我们也更加期待,华为会在全场景跨设备生态互联上有哪些新的表现?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Google 年度最强 AI 偷跑!一个电风扇动画引发疯传,Gemini 3要给GPT-5.1上强度了

By: 张子豪
17 November 2025 at 14:41

前几天 nano banana 2 的泄漏版本,正在网上被疯狂转载,奥特曼眼看着流量不能被 Google 再抢了去,一点预告都没有,直接就发布了 GPT-5.1。

现在,GPT-5.1 都来了,Gemini 3.0 还会远吗。

Google CEO Sundar 和 Google AI Studio 负责人 Logan,都回复了一则关于 Gemini 3 的帖子,内容显示 Gemini 3 在预测市场的发布时间,有 69% 的用户买入了这个月 22 号的时间。

Google CEO 回了意味深长的思考 emoji,毕竟在预测市场 Polymarket 上,Gemini 3 的发布时间从 8 月 31 号到年底,都有人买入,而现在除了本月 22 号,月底 30 号更是累计有三百多万美元。

▲ 图片来源:https://polymarket.com/event/gemini-3pt0-released-by?tid=1763343187680

种种迹象显示,Gemini 3.0 很有可能就在最近这周发布,并且还有机会和 nano banana 2 一起发布。它们一个是在编程、智能体、写作等通用智能上更上一层楼,另一个是延续图像编辑的强大一致性和长文本渲染。

不敢想象年底的 AI 模型更新会有多激烈。

我们之前也汇总过关于 Gemini 3.0 和 nano banana 2 的爆料,那时的 Gemini 3.0 是出现在 Google AI Studio 的 A/B 测试中,能直接给我们生成一个 macOS 的云电脑,点开 Safari 还可以直接访问网页。

▲瑞典风格的网页设计,图片来源:X@RDeepl

而最近这段时间爆出来 Gemini 3.0 的料,一个比一个厉害。指令的理解能力更强,在编程项目中展示了丰富的世界知识,还有生成的网页,风格更多元也更大胆,更实用。

大模型竞技场上的神秘模型

在大模型竞技场上,又多了一个编号为 riftrunner 的神秘模型,有网友在 battle 对战模式下,刚好测试到了它的效果。用它生成的 SVG 动画,一个比一个厉害。

下面这个能调节风速档位的电风扇,在 X 上被疯狂转载,大家都不相信 AI 有这么聪明,只用一句提示词,就能做出精美的 SVG。

▲图片来源:X@lepadphone

他还用这个编号为 riftrunner 的模型,生成了一个能同步真实时间,切换表盘颜色的手表动画 SVG。

和之前 nano banana 一开始出现在模型竞技场一样,网友们都在怀疑这个 riftRunner 就是 Google 马上要发布的 Gemini 3.0。

要想体验到它,我们不能手动选择,必须在竞技场 battle 模式中随机获得。battle 模式会给我们两个不同的答案,投票后才能知道型号名称。

为了减少反复尝试的痛苦,Flowith 的创始人还发 X,分享了通过设置浏览器 Agent 来自动投票,更快找到 riftrunner 的方法。

我们也在 LMArena 里面测试了多次,都没有碰到过 riftrunner,大概是运气都在我抽 nano banana 那会儿花光了。

继续在网上找了更多网友的分享,有人说 riftrunner 不失所望,是唯一一个解出下面这道数学难题的模型。

▲图片来源:X@Abasiono_Mbat

还有人在竞技场不断测试,做一个狐狸模型,得到了 riftrunner(Gemini 3)、Claude 4.5、以及 GPT-5 的三种对比。

▲图片来源:X@k0tovsk1y

还有应该选 both are bad,两个都很差的蒙娜丽莎 SVG 画像,即便是 riftrunner 看着也很怪,但至少又比 Claude 有更多关于蒙娜丽莎的元素。

▲左图为 riftrunner,右图为 Sonnet 4.5;图片来源:X@petergostev

以及 riftrunner 生成的,一只骑自行车的鹈鹕的 SVG。

▲图片来源:X@synthwavedd

藏在了手机端 Gemini App 的 Canvas 功能里

还有网友说,现在 Gemini App 里面的 Canvas 功能,使用的模型就已经是 Gemini 3.0 了。因为在网页端的 Gemini 和手机端,输入同样的提示词,得到的输出,质量差距很大。

▲图片来源:https://www.reddit.com/r/Bard/comments/1ovvmjo/not_hype_posting_gemini_3_is_rolling_out_to/

于是一大波网页版和手机端的对比,纷纷出现在评论区,大家都认可了,手机上的 Canvas 真的是使用了更先进的 Gemini 3.0。

最直观的例子是这个 3D 宝可梦的动图,在 Web 端生成的 3D 动图背景简单,宝可梦的形象也很抽象;手机端的色彩、背景都做的更好。

▲图片来源:X@AiBattle_

还有网友做的 Gemini 和外星人入侵的对抗的 SVG,网页版继续一如既往的简陋,而在手机上的 Canvas 明显元素更多,更丰富。

▲左图为网页版,右图为手机应用版。图片来源:X@Lentils80

以及拿手机应用中的 Canvas 和 Claude 4.5 Sonnet 来对比,输入的提示词都是,一个 3D 宝可梦精灵球。

▲图片来源:X@ctgptlb

还有人拿 Xbox 手柄 SVG 图来做测试,iOS 手机应用里的 Canvas 和 浏览器里的网页版,是完全不同。

▲左边是手机应用,右边是网页版;图片来源:X@MaximilanS638

不过,也有用户分享自己 Gemini 手机端和网页端,出来的结果是一模一样的。

▲左图为网页版,右图为手机应用版。图片来源:X@Medeenatee

我也尝试输入「生成一个 Xbox 的手柄 SVG 图」来看看两遍的结果,但是都很不理想。要不是根本不像一个手柄的图,要不然就是键位这些全部错乱。

只能说模型会出现幻觉,我们人类也可能有幻觉。大模型竞技场的神秘代号模型,还有这种靠着观察输出差异的怀疑,都不能确定是否来自 Gemini 3.0。

更确定的信息是,有网友发现,Gemini 3.0 Pro 已经出现在 Gemini Enterprise 的 Agent 模型选择器中。

▲图片来源:X@testingcatalog

不过 Gemini Enterprise 也是不对一般的用户开放,但至少可以说 Gemini 3.0 真的距离发布不远了,或者说已经准备好了。

回看过去这一年来,几家大模型公司的发布记录,GPT-5 因为营销太多被诟病,发布后网友们表示熬了这么久,「就这」;还有在社交媒体一直没什么水花,但模型广受好评的 Claude 系列;现在是后发制人,凭着 nano banana 重新回到大家视野的 Gemini。

甚至在想,如果没有 nano banana,会不会还有人只记得它之前的名字,叫 Bard。

SimilarWeb 在前几天了公布了,各个大模型网页流量的统计数据,一年前 OpenAI 的网页访问流量占比是 86.6%,到了今天虽然还稳居首位,但是已经被瓜分走了相当一部分,只剩下 72.3%。

而被分走的流量基本上全去到了 Gemini,Gemini 从一年前只有 5.6%,在 nano banana 发布之后,冲到了现在的 13.7%,直接翻倍。

要是 Gemini 3 和 nano banana 2 能稳住,再接着这波流量,下个季度的柱状图,Gemini 的颜色可能还要占据更多。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Latest U.S. Strike on Boat in Pacific Kills 3, Southern Command Says

17 November 2025 at 10:05
The United States has carried out at least 21 strikes on boats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accuses of smuggling drugs, killing at least 83 people.

© Jonathan Klein/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The Gerald R. Ford, the largest and most advanced U.S. aircraft carrier, engaging in NATO exercises in the North Sea in September. On Sunday, the U.S. Southern Command said the vessel had arrived in the Caribbean.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Trump Escalates Pressure on Venezuela, but Endgame Is Unclear

President Trump’s aides have provided conflicting accounts of what, exactly, they are seeking to achieve, as America’s largest aircraft carrier heads toward the Caribbean region.

© Doug Mills/The New York Times

“Either Trump is going to win or Maduro is going to win,” said Elliott Abrams, Mr. Trump’s special adviser on Venezuela in the first administration, and now a scholar at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Family of Fisherman Killed in U.S. Military Strike Says It Wants Justice

14 November 2025 at 09:39
Colombia was a top U.S. ally in Latin America until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began deadly strikes in international waters. Now, one family wants justice.

© Federico Rios for The New York Times

Fishermen arriving back at the beach at the end of the day in Santa Marta, Colombia.

The Dutch Golden Age: Chiaroscuro in Utrecht

By: hoakley
12 November 2025 at 20:30

Painting in the Golden Age didn’t occur in isolation, but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artists of Flanders and Brabant to the south, many of whom visited or migrated to the Dutch Republic. Some Dutch artists effectively exported their landscape and other skills to Italy, where there was a group of emigrés known as the Bentvueghels (meaning birds of a feather) between about 1620-1710.

From the late 1590s until well into the following century, the distinctive style of Caravaggio (1571-1610) drew followers across Europe, most of whom saw his paintings when they were training in Italy. This wave of Caravaggism spread when those painters returned to their native lands, including the states of the Dutch Republic.

totsintjansnativity
Geertgen tot Sint Jans (c 1460-1488), Nativity at Night (c 1490), oil on oak, 34 x 25.3 cm,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Wikimedia Commons.

Caravaggio’s style was by no means unique, and his use of chiaroscuro had been anticipated a century earlier in this wonderful nocturne by the early Netherlandish painter Geertgen tot Sint Jans, Nativity at Night, thought to be from about 1490. Chiaroscuro makes narrative sense here, and results in a scene of great tenderness and reverence, thanks to its soft transitions of tones.

caravaggiosalomelondon
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1571-1610), Salome Receives the Head of John the Baptist (c 1609-10), oil on canvas, 91.5 x 106.7 cm,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Wikimedia Commons.

Caravaggio’s third painting of Salome Receives the Head of John the Baptist was completed in about 1609-10, shortly before his death, and illustrates his style at its height.

Artemisia Gentileschi, Judith Slaying Holofernes (1620-1), oil on canvas, 200 x 162.5 cm, Galleria della Uffizi, Florence. Wikimedia Commons.
Artemisia Gentileschi (1593-c1656), Judith Slaying Holofernes (1620-1), oil on canvas, 200 x 162.5 cm, Galleria della Uffizi, Florence. Wikimedia Commons.

Artemisia Gentileschi’s father was a well-known Caravaggist, and she followed suit for the early years of her career. Her painting of Judith Slaying Holofernes followed a decade later in 1620-21. Over that period, Hendrick ter Brugghen, Gerrit van Honthorst, Dirck van Baburen and Jan van Bijlert became influenced when in Italy, and returned to Utrecht, where they have become known as the Utrecht Caravaggists.

vanhonthorstsoldiergirl
Gerard van Honthorst (1592–1656), The Soldier and the Girl (c 1621), oil on canvas, 82.6 x 66 cm, Herzog Anton Ulrich-Museum, Braunschweig, Germany. Wikimedia Commons.

Van Honthorst’s The Soldier and the Girl from about 1621 is a good example, where the young woman is lighting her candle from a burning coal.

vanhonthorstmerrycompany
Gerard van Honthorst (1592–1656), Merry Company (1623), oil on canvas, 125 x 157 cm, Staatsgalerie im Neuen Schloss Schleißheim, Oberschleißheim, Germany. Wikimedia Commons.

Van Honthorst’s dimly lit indoor scenes are associated with pleasures, often fairly sinful ones, as in his Merry Company from 1623. He shows here how directional lighting can transform appearance, turning quite ordinary or ugly faces into caricatures.

vanhonthorstconcert
Gerard van Honthorst (1592–1656), Concert on a Balcony (1624), oil on canvas, 168 × 178 cm, Musée du Louvre, Paris. Wikimedia Commons.

As music was breaking out of seedy dens of iniquity into mainstream culture, learning to play an instrument and playing to others became fashionable, as shown in van Honthorst’s merry Concert on a Balcony from 1624.

vanhonthorstsoloncroesus
Gerard van Honthorst (1592–1656), Solon and Croesus (1624), media and dimensions not known, Hamburger Kunsthalle, Hamburg, Germany. Wikimedia Commons.

During the 1620s his paintings became more narrative and less Caravaggist, as seen in his Solon and Croesus from 1624. This shows the elderly Greek statesman getting a hostile reception from Croesus, with his court laughing at his responses. Included are two slaves supplicating themselves before the king, in an interesting condemnation of slavery for its time.

Some more mainstream artists also showed Caravaggist tendencies.

rembrandtoperation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1669), The Operation (The Sense of Touch) (1624-25), oil on panel, 21.6 × 17.7 cm, Private collection. Wikimedia Commons.

Rembrandt’s very early painting of The Operation from 1624-25 shows a barber-surgeon and his assistant performing surgery on the side of a man’s head, by the light of a commonplace candle on a candlestick holder.

terbrugghenjacobreproachinglaban
Hendrick ter Brugghen (1588-1629), Jacob Reproaching Laban for Giving him Leah in Place of Rachel (1627), oil on canvas, 97.5 x 114.3 cm, The National Gallery (bought, 1926), London. Courtesy of and ©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Hendrick ter Brugghen’s religious narrative of Jacob Reproaching Laban for Giving him Leah in Place of Rachel is from the later years of Caravaggism, in 1627.

Although remarkably little is known of the paintings of Judith Leyster, she appears to have been influenced when painting in Haarlem.

leystergameoftrictrac
Judith Leyster (1609–1660), A Game of Tric-Trac (1630), oil on panel, 40.7 x 31 cm, Worcester Art Museum, Worcester, MA. Wikimedia Commons.

Like most of her surviving paintings, A Game of Tric-Trac was made before her marriage to Jan Miense Molenaer, in this case in 1630.

rembrandtstpeterprison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1669), Saint Peter in Prison (The Apostle Peter Kneeling) (1631), oil on panel, 59 x 47.8 cm, Israel Museum מוזיאון ישראל, Jerusalem, Israel. Wikimedia Commons.

Although Rembrandt’s use of chiaroscuro is best known from his later paintings, Saint Peter in Prison (The Apostle Peter Kneeling) dates from 1631.

Later interiors and genre works show the more lasting influence imported from Italy.

承认吧:手机越来越无聊了,要允许好玩的怪东西存在

By: 苏伟鸿
7 November 2025 at 17:00

小米 17 Pro 亮相之后,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一个困惑:

这个副屏,到底有啥用?

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审美是不可低估的。现在上小红书搜索「痛机」一词,你能看到不少网友已经将这块可自定的副屏,装点成了自我展示的窗口。

能为用户带来情绪价值,让人感觉「好玩」,现在比「有用」更重要。

好玩的手机

副屏这个明显「先射箭再画靶」的形态,当然不是为了革新智能手机交互而来,更多也是为了满足一些情绪价值。

在小米 17 的基础上加 500 元就多一块屏幕,即使是那些不解副屏意义的消费者都很难拒绝这种划算,情绪价值从下单那一刻已经开始提供。

我相信绝大部分小米 17 Pro 用户使用这个背屏的时间不超过 10%,但——只要带出门就容易被认出换了新手机,平日无聊还多了一个能随手摆弄的摸鱼搭子……这些都是其他传统手机无法实现的时刻。

今年给旗舰手机整活的,不止小米一家。

真我最新旗舰 GT8 Pro 采用了一种「模块化」设计,用户可以更换手机镜头 Deco 组建,想圆想方都可以。

这和去年同样靠玩法出圈的 CMF 手机有异曲同工之妙——手机的多彩后壳可以更换,也能安装挂绳、支架、卡包等配件。

真我的思路比 CMF 更加「纯粹」:后者推出不少功能型配件,想要为手机「模块化」找一个实用主义的「理由」;真我奉行「无用之用」的思路,给镜头单纯就是为了好看。

在爱范儿和真我的专访中,产品线总裁王伟 Derek 就谈到了这些设计背后的「情绪价值」:

手机已经成为每个人使用时间最长的物品,它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功能价值,但当它同时成为一台「有趣」的设备时,它也许还可以给你提供情绪价值……真我GT8 Pro 希望成为那部既好用又有趣的手机。

这也在真我GT8 Pro 和理光的联名中得以体现,后者在当下社媒能大热,也是因为走的情绪价值而不是硬核参数赛道。

不管是小米 17 Pro 还是真我GT8 Pro,身上都带有一种很强烈的「玩具」属性,你不一定想拥有一台作为主力机,但会很想把玩一番,是一种纯粹物理意义上的「可玩性」。

类似的,苹果近几年最别出心裁的作品——iPhone Air,也通过近几年最好的工业设计打造出一个让人「旦摸难回」的超薄形态。

身边不少 iPhone Air 的用户谈对这台手机的感受,都会提到一个说法:

它有着我心中 iPhone 最理想的外观。

优雅的外观,轻薄的手感,这些都是我们很久以来没能从 iPhone 甚至智能手机上获得的体验。iPhone Air 硬伤不可忽视,但带来的感受和价值绝无仅有。

手机变成一块全能的大黑砖已经太久太久,每年小改几刀的外观设计早已让我们无比审美疲劳,这些明显更另类的产品,未必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但确实久违地让我们感觉到手机「好玩」。

从用手机到「盘手机」

对手机这种「工具」来说,「好玩」成为一个受到追捧的属性,说明我们和它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有一条异常清晰的主线。

最初的「大哥大」时期,价格上万的移动电话还是相当稀有的产品,「有手机」已经是一个社会地位的象征,使用手机反而成为了其次。

再然后,价格低廉又更强大的功能手机大行其道,越来越多人有了手机,足够多的用户组成了移动网络,大家开始「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这也是手机演变至今,我们和手机之间最基本的交互。

能够看视频、社交、玩游戏的智能手机,成为了最方便的娱乐终端,「用手机」也演变成了「玩手机」——以前是有需求才要使用手机,现在是没事做也拿手机消遣。

当我们的工作生活娱乐都离不开手机,它和我们之间的距离也早已超越了人和任何工具的距离,更适合称作「生活搭子」。

既然是搭子,我们自然希望它不要只是一个冰冷的物件,最好有一些个性,多一点温度。

这样的想法从功能手机时代其实已经存在,日韩的年轻女性用户,会在手机上挂一大串配饰和玩具,贴很多贴纸,将其当成自己随身的小饰品,这也是所谓的「痛机」或者「咕手机」。

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之后,把手机进行美化、打扮一番的潮流已经完全席卷开来。比如 iPhone 17 Pro 背面那块原本有点不好看的方形区域,在用户手中反而成了装点打扮的天然舞台。

如果说,以前手机的情绪价值都主要靠用户主动追寻、开发,那现在手机厂商也已经开始有意识参与其中,小米 17 Pro 和真我GT8 Pro,就是yi s类似思路下诞生的产品。

还有爱范儿讨论过的 iPhone 17 全新「挂绳」配件,苹果官方鼓励你直接将手机「穿」在身上当 OOTD。

小红书这种聚焦于生活方式的社媒兴起,让「情绪价值」成为了当下最受欢迎的潮流趋势,这些极具个性的手机产品和使用方式,也会在用户追捧和平台推流的双重作用下触达更多用户。

如果要找一个词去形容这种全新的人机关系变化,那我认为是从「玩手机」变成了「盘手机」,手机越来越具有玩具属性,让人愿意时不时就拿起来端详把玩。

▲ 真我GT8 Pro 概念设计图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智能手机形态和技术高度成熟,用户体验下限足够高,大同小异的参数很难构成竞争优势,如何让手机更好「盘」,是品牌的下一个战场。

这也很符合经典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跨过「能用」和「好用」的基本需求,那自然要进一步追求「好看」「好玩」。

▲ 真我GT8 Pro Deco 部件概念

一个思考也随之而来:「好玩」和「好用」之间的平衡点,在哪?

不管是 CMF Phone 还是真我 GT8 Pro,对于趣味性的追求还只是小试牛刀,虽然百分百确保了一台手机的「好用」,又有点不够「好玩」。

迈出更大一步的小米 17 Pro 和 iPhone Air,前者的副屏带来了发热和功耗,后者则更是在配置上做出太多妥协,为了「好玩」只能牺牲一点「好用」。

如何做到工具和玩具的平衡,并且不是一股脑全部打包的跟风,而是根据品牌调性和产品定位量体裁衣,做出最适合的「玩具」手机,会是厂商越来越需要思考的问题。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How Maduro Future-Proofed His Dictatorship in Venezuela

3 November 2025 at 16:20
Venezuela’s president has built a system in which the only people who can truly tear down his dictatorship are the ones with the most to lose from its demise.

Adobe 的全家桶,现在塞满了 AI

By: 马扶摇
31 October 2025 at 14:46

过去的几年里,AI 对于工具类软件的影响可谓是方方面面,甚至是原本被认为「纯脑力」的创意领域里,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 AI 影子。

这其中,又以 Adobe 和它旗下的 Firefly 模型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

 

图|Adobe for Business

 

在刚刚过去的 Adobe Max 2025 创意大会中,这家全球创意工具巨头如期带来了一系列产品升级。

除了 Creative Cloud 与 Firefly AI 的更新之外,还包括一套全新的声音生成工具,可以为视频生成完全独立的画外音,并且支持编辑音轨。

 

图|Adobe

 

另外,Adobe Express 和 Photoshop 的网页版也迎来了专门的 AI 助理入口,让用户可以点开对话框、用自然语言指示 AI 编辑内容。

而根据 Adobe 自己的说法,它们的终极目标就是让 AI 参与到所有的设计应用里面,成为创意工具的一部分。

更开放的选择

首先,作为 Adobe 自家的模型根基,Firefly 自身先迎来了一波小升级。

在最新的图像模型 Firefly Image 5 中,模型支持生成的原始分辨率来到了 400 万像素,相比去年的 Firefly Image 4 的 100 万像素是一次明显的提升。

 

图|Adobe

 

这也意味着,Firefly Image 5 搭配放大(upscaling)或者其他升采样(upsampling)工具之后,已经可以生成质量相当不错的 2K 和 4K 图像了,跑出来图的实用性也可以进一步提升。

此外,Adobe 还特别提到 Firefly Image 5 今年为生成人像做了特殊优化,优化重点仍然在于「真实感」——

简单来说就是不仅仅做到「不数错手指」,更能让生成的人像拥有「自然且符合环境的光影」:

 

 

而平时大家接触概率比较大的 Adobe 三大件—— Photoshop、Lightroom 和 Premiere 也各自得到了一波优化。

除了前面提到过的 PS 网页版支持可以用自然语言指挥的 AI 助手(正在内测)之外,在主应用中,Adobe 非常有格局的为主打的生成填充(Generative Fill)提供了第三方模型支持

 

 

是的,你没看错。

现在用 PS 做生成式填充,除了 Firefly 之外,你还可以在 Gemini 2.5 Flash (Nano Banana) 和 Black Forest Labs 的 FLUX Knotext 中选择,与此前 PS Beta 中的相吻合。

而 LR 和 PR 本次更新的则是一些痒点问题,目前都处在测试阶段,何时实装尚未确定。

比如在最新的 LR Beta 里,Adobe 提供了利用 AI 智能识别大批量素材品质的「辅助剔除」(Assisted Culling)功能,能够根据焦点、清晰度等多指标自动挑选素材,对于一些素材量大且重复的项目(比如展会摄影)相当有用。

 

 

而 PR Beta 则是迎来了我们在手机上都很熟悉的自动前后景分离功能,Adobe 称之为 AI 对象蒙版(AI Object Mask),用于自动分离视频里的人物和背景,解放了一部分后期的手动操作。

 

面向视频的 AI

而在 Sora2 一炮而红,借助各种奇奇怪怪的主题视频占据了过去一个月的短视频应用版面后,Adobe 也带来了自己的视频 AI 工具。

不过相比 Sora2 的「全流程包办」,Adobe Firefly 本次更新的视频功能依然更偏向基础工具一些,方向集中在了两方面:AI 音频,与 AI 粗剪。

首先,Adobe Firefly 的工具箱中的生成音轨(Generate Soundtrack)功能进入了公测阶段,除了分析已有素材生成风格近似的 BGM 之外,也可以通过手动添加提示词的方式控制生成音乐的氛围。

 

图|Adobe

 

但这项功能真正的亮点在于它的「商业安全」属性,Firefly 生成音轨的素材全部来自已获授权的音乐,用户用 Firefly 生成音乐之后可以直接商用

这样一来,用 Firefly 生成的音乐虽然质量可能受限,但比起交罚款肯定更受企业用户的青睐。

除了生成背景音乐,Firefly 本次也公测了生成语音(Generate Speech)功能,它的形式和目前已经商用的文字转语音模型类似,支持来自 Adobe 和 ElevenLabs 的 50 多种风格和 20 余种语言。

 

 

此外,还有一款基于 Firefly 模型的「网页版视频编辑器」Firefly Video Editor 在本次 Adobe Max 上宣布即将进入内测。

这个网页端的工具除了上述 Firefly AI 功能之外,还支持一些轻量化的编辑功能,以及多轨道素材,你可以类比成剪映的网页版,内测预计将于 11 月开启。

 

 

Adobe 的野望

总之,今年 Adobe Max 大会上,除了给自己的传统工具(PS、PR、LR 等等)加强了 AI 参与,以及提升 Firefly 模型增加更多功能之外,Adobe 还透露了自己对于「创意工具 + AI」的设想。

 

图|Adobe for Business

 

根据 Adobe 自己的说法,它正在努力打造一个超越单一应用的 AI 总指挥——名为月光计划 (Project Moonlight),一个用于社交媒体创意和管理的 AI 代理(agent)角色。

 

图|Adobe

 

与 PS、PR 等等传统形态的创意工具相比,Adobe 给月光计划规划的未来是很宏大的: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工具软件,而是一个能够调用你所有 Adobe 应用的、熟悉你个人风格的代理人

换句话说,月光计划可以连接 PS、PR、Adobe Express 或者 Firefly 网页版里内嵌的 AI 工具,通过学习你的 Creative Cloud 云盘、甚至是你的社交媒体账户(如果你给授权的话)的特色和调性,来帮你完成将一般素材转变为带有个人风格的作品的过程。

 

图|Adobe

 

当然,Adobe 自己对于这个理念的解释还是很简单的:让 AI 通过你手动创作的素材,学习你的风格,在下一次创作的时候帮你代办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提高你的效率。

但问题是,Adobe 这种做法恰恰也在触及所谓「创意工作」的根基

更何况 Adobe 自己就是全球最大的创意工具软件的开发商,这种「把用户的创作过程用一个企业私有的黑箱接管」的行为,哪怕打着效率的大旗,难道听起来难道不可疑吗?

 

 

当然,就目前 Firefly 的应用来看,Adobe 的 AI 工具并没有那么耸人听闻。

目前实装和公测的大部分功能,仍然是以代管批量处理和重复操作为主,以及抠像之类繁琐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Adobe 也选择了类似谷歌的「自然语言指挥」模式,主打的就是上手门槛低。

 

 

此外,Adobe 对于 Project Moonlight 的规划也不局限在创意方面。在官方的访谈中,项目负责人还提到了这样一种应用场景:

对话式创作:将与经纪人的对话转化为创意内容。当您与经纪人交流想法时,它会生成符合您方向的图片、视频和社交帖子,让您轻松将创意转化为实际行动。

数据驱动的增长和战略:链接您的社交渠道,让您的代理分析绩效、识别趋势并制定内容策略,以扩大您的受众并加强您的创意品牌。

也就是说,Project Moonlight 作为一个 AI agent,不仅可以接管繁杂的重复操作,更重要的是能帮用户理解甲方的抽象对话、以及帮忙经营你的个人 IP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那 Adobe 设计的这个 AI 的确是在努力「解放创造力、造福人类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三星 XR 头显首秀,未来半价出售

By: 马扶摇
28 October 2025 at 10:30

对于混合现实(XR)头显类产品来说,苹果的 Vision Pro 肯定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但苹果也不是这个品类下的唯一参与者,包括 Meta Quest、HTC Vive 等等都早于 Vision Pro 有所动作。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XR 头显中真正缺少的其实是 Android 的参与。

图|谷歌

前几个月,我们曾经短暂窥探到了一种基于 Android 的产品思路,也就是 vivo Vision。但截至目前,vivo Vision 都没有量产与开售,仍然是一个「概念机」的姿态。

因此,第一款真正实现了量产的 Android 混合现实头显,桂冠落在了刚刚发布的三星 Galaxy XR 上。Galaxy XR 与 Vision Pro 一起,成为了市面上唯二的「Vision」形态的量产产品

图|三星官网

作为谷歌官方口中的「首款 Android XR 头显」,Galaxy XR 成为了谷歌与三星两家公司甜蜜合作关系的再一次证明:一如 wearOS 总是首发在三星手表,谷歌的新 Android 展示会上三星手机总比 Pixel 多得多——Android XR 的第一款商业化产品,还是被三星给拿下了。

Galaxy XR 采用了与 Vision Pro 近似的产品形态,将前部的眼罩作为硬件主体,后部完全依靠头带固定。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头显主题重量,电池包只能外置、拖线:

图|三星官网

同时,Galaxy XR 在按钮的设计上也效仿 Vision Pro,对于按钮的总数量相当克制,仅有音量和电源按钮,分布在面罩上方左右侧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 Galaxy XR 的可操作性有所下降。除了基于下视摄像头的手势识别,和眼罩内部的眼部追踪之外,Galaxy XR 还在右侧头带上保留了一小块触控板,给一些需要精确控制的场景留下了方案。

图|三星官网

此外,内置的双 4K micro-LED、空间音频扬声器等等,规格都与 Vision Pro 接近。甚至可以说,Vision Pro 和 Galaxy XR 一起定义了接下来一段时间「混合现实头显类产品」的标准形态。

只不过相比苹果能给头显塞一块 M5,三星在硬件配置上就没那么「豪放」了。

考虑到自家猎户座处理器青黄不接,而高通的 XR 系列芯片综合能力不错,Galaxy XR 选择了是好兄弟的骁龙 XR2+ Gen 2。注意,这不是功耗预算更低的骁龙 AR 系列,性能可以放心。

三个好兄弟|Samsung Mobile Press

但功率高了,续航就别有太高期待了。Galaxy XR 最长只能实现 2.5 小时的视频播放,或者 2 小时的一般强度使用,相比今年 M5 Vision Pro 能够做到 3 小时视频播放的成绩,还是稍稍逊色。

图|三星官网

而难受的是,Galaxy XR 恰恰是比 Vision Pro 更加需要「超长续航」的那个,因为相比 Vision Pro,Galaxy XR 最大的进步就在于它的重量。

由于使用了全金属的机身,以及正面多了一块屏幕,上一代 Vision Pro 已经是头显产品中的重量之最了。而今年的 M5 Vision Pro 换用了新款头带,整机重量更是从 M2 机型的 600g 增长到了 800g ——

图|微博 @karminski-牙医

相比之下,三星 Galaxy XR 在重量这方面就明显克制许多,头显部分仅重 540g(1.2 磅)左右,加上头带也才 600g 出头,和 800g+ 的 Vision Pro 比起来,更适合长时间佩戴。

当然,苹果很明显也意识到了重量这一点,伴随 M5 Vision Pro 推出的还有新款的头带,相比上一代的单带设计,增加了一条顶部悬挂带,虽然不是那么简洁,但的确更实用了。

Galaxy XR 至少在一点上遥遥领先于 Vision Pro:AI。

它搭载了谷歌的 Gemini,并且为 Gemini Live 做了针对性设计,用户在使用期间可以随时呼出,让它同时对眼睛看到的和屏幕显示的内容进行分析:

图|YouTube @Samsung

只不过上述那些特点,都只是决定了 Galaxy XR 作为一款大部分创意来自供应链的产品,虽然在技术规格上不如 Vision Pro,但依旧能够实现它 80% 左右的功能——

最重要的是,Galaxy XR 的起售价仅为 1799.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12700 元。

直至此时,三星 Galaxy XR 的意义才凸显出来:这是一台比自家折叠屏手机还要便宜的 XR 头显,和隔壁 3 万元起步的 Vision Pro 比起来更是打了骨折一样。

图|三星官网

因此换个角度想,虽然 Galaxy XR 更接近一次「对于成熟供应链技术的高效组合」,而非能够定义混合现实产业的「明日产品」,但毕竟 XR 头显作为一类商品,总归是要卖给消费者的——

而比起功能没有断崖式领先、长时间佩戴腰酸背痛还没法喝水的 3 万元 Vision Pro,约等于一台折叠屏价格的 Galaxy XR 无疑是让人更有意愿尝试的 XR 产品。

只不过现阶段,无论是 100 分的 Vision Pro,还是 80 分的 Galaxy XR,仍然面临着三个共同的问题:

  • 一直戴着能舒服吗?
  • 我戴着它能做什么?
  • 有什么场景是我非戴着它不可的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Galaxy XR 虽然提供了一种思路,但仍然没有解决必须要外挂电池包的现状。并且根据一些海外用户的实测,Galaxy XR 的电池包虽然采用了 USB-C 接口,但不支持直插充电宝或者充电头

图|X @xNanochip

也就是说一旦需要佩戴 Galaxy XR 超过两个半小时,用户就必须在电池包的外面再接一个充电宝——要知道挂一个「尿袋」已经足以让很多 XR 用户不爽了,再多挂一个,厂商是嫌用户被羞辱的不够狠吗?

同时,Galaxy XR 与 Vision Pro 佩戴的繁琐还进一步影响了第二个问题:我们用 XR 头显能做什么。

目前的 XR 头显类产品,基本上都在将自己包装成一种极致的影音消费工具,努力将沉浸式视频作为 XR 区别于手机和电脑的最大优势,从而培养出一类新的内容形式。

然而现在的问题,无论是 visionOS 里以第一方内容见长的 Apple TV,还是 Android XR 里直接接入的 YouTube 全景视频,它们的内容量都没有丰富到让人愿意购买一个单独的产品去观看——更别提价位动辄两三千美元

目前购买美版 Galaxy XR 会赠送一大堆内容订阅|三星官网

就拿目前沉浸式视频做的最好的苹果来说,根据外媒的统计:截至 2024 年末,Vision Pro 用户可以观看的 AppleTV 沉浸式视频内容,总长度仅为 152 分钟。2025 年内虽然增加了不少内容,但可观看的沉浸式内容总长度,也仍然没有超过一天(24 小时)。

换句话说:你花 3 万元买的一台 Vision Pro,它的独占内容只用不到一天就能看完,在生命中剩下的时间里你就只能用它看和 iPhone 上一模一样的视频——顶多屏幕大一点。

同时,虽然苹果和谷歌都在同时发力,为 XR 设备带来更多的体育直播内容,但也仍然躲不开拍摄成本高、制作麻烦以及题材单一的限制,独占内容的生产效率很难提升:

用于拍摄沉浸式视频的电影机往往就是这么一个大家伙|Endgadget

最后,当然也是最要命的,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在没有什么「必须要进入 XR 环境处理」的需求,XR 头显类产品并不是一个像电视那样「偶尔需要但无法被替代」的刚需。

但这并不代表 XR 头显类产品就没有意义了。事实上,它们目前在行业内领域的应用,市场远比普通消费者群体更宽广。

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当属微软的 HoloLens,作为最早一批头戴式混合现实产品,HoloLens 一代和二代的显示效果放在今天都是相当普通的水平,但在工业、制造、医疗、维检等领域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

在许多高技术生产环境中,头显广泛用于培训和运维|微软

只不过普通人的生活毕竟不是工作,即便 XR 技术可以实现在眼前的视野中叠加丰富的信息,大多数人在生活中是用不上的。

反而是人们最需要的、专属于 XR 类型的可消费内容,在拍摄、剪辑、后期、分发、消费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有着重重的障碍,以至于 Vision Pro 空有两块强悍的屏幕,却只能用来邀请朋友看恐龙——

图|Beebom

这种时候,或许蒂姆·库克自己对于 XR 头显类产品的评价反而是最准确的。在 2024 年《华尔街日报》对于库克的专访中,他这样描述 Vision Pro:

(Vision Pro)3500 美元的定价,意味着它并非一款大众市场产品。目前,它是一款面向早期采用者(early adopters)的产品。这款产品是为那些渴望在今天就体验到未来科技的人们准备的。令人高兴的是,我们看到有足够多的人对此充满热情,这着实令人兴奋。

花 3500 美元或者 3 万人民币,只为了在今天体验未来科技,着实让人难以下手。但这个时候,三星带着 Galaxy XR 对你说:我这也有个差不多的未来,但只要不到一台折叠屏手机的价格,你看是不是就划算了?

总之,在眼下 XR 内容生态还没有完全建立的大环境下,HTC Vive、微软 HoloLens、Meta Quest、苹果 Vision Pro 和三星 Galaxy XR 这类头戴式设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一个「没有刚需」的产品。

但我们不能否认谷歌联手三星、借助 Galaxy XR 开的这个好头。更低的售价、更传统的操作方式(比如手柄)以及背靠 YouTube 这个巨大的内容池,让 Galaxy XR + Android XR 的组合有了相当强的韧性和性价比

正如 PCMag 的编辑 Will Greenwald 评价的那样:

Galaxy XR 代表的不仅仅是一款头显。作为首款基于 Android 的 XR 设备,它打开了通往更广阔、更开放生态系统的大门。Android XR 有潜力推动整个行业的硬件和软件创新,就像 Android 为智能手机所做的那样。

比起 Vision Pro,还得是 Galaxy XR 这种「安卓头显」更像是普通人有意愿去购买力和尝试的产品,为 XR 消费类内容的普及铺下了第一块砖。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Louveciennes landscapes: After the war

By: hoakley
26 October 2025 at 20:30

With the Paris Commune crushed in 1871, and order being restored to France under the new Republic, the Pissarros returned to live a more settled life in Louveciennes again, after the shock of discovering that most of his 1500 or so paintings had been damaged or destroyed by occupying Prussian soldiers. There Pissarro lived close to Alfred Sisley, and the two often painted in company. Renoir’s mother also lived in the village, enabling the three painters to meet frequently.

Among Pissarro’s favourite motifs in this post-war period were numerous views of the Route de Saint-Germain and other roads around Louveciennes, and the River Seine at Bougival.

pissarrolouveciennesroutestgermain
Camille Pissarro (1830–1903), Louveciennes, Route de Saint-Germain (1871), watercolour over black chalk, 30.2 x 49.2 cm, J. Paul Getty Museum, Los Angeles, CA. Wikimedia Commons.

Less known are his watercolours, such as this view of Louveciennes, Route de Saint-Germain from 1871, and are reminiscent of the paintings of Johan Jongkind.

Camille Pissarro (1830-1903), Avenue in the Parc de Marly (c 1871), oil on canvas, 45 x 55 cm, Museo Thyssen-Bornemisza, Madrid. Wikimedia Commons.
Camille Pissarro (1830-1903), Avenue in the Parc de Marly (c 1871), oil on canvas, 45 x 55 cm, Museo Thyssen-Bornemisza, Madrid. Wikimedia Commons.

Pissarro painted this woodland view of an Avenue in the Parc de Marly in the autumn of 1871. It looks towards the village of Marly-le-Roi from the Port du Phare, inside the grounds of the Château de Marly. His skilful use of staffage draws the eye towards the far end of the avenue. The artist seems to have sold this painting quite quickly to an unknown buyer, from whom Durand-Ruel bought it in early 1873.

sisleyseinebougival1872
Alfred Sisley (1839–1899), The Seine at Bougival (1872), oil on canvas, 50.8 x 65.5 cm,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 New Haven, CT. Wikimedia Commons.

Alfred Sisley also painted here en plein air, as seen in The Seine at Bougival from 1872. The water surface is mirror-smooth, and Sisley has been careful to paint the reflection of the buildings with optical precision.

pissarrorouteversailleslouveciennessnow
Camille Pissarro (1830–1903), The Post-House, the Route de Versailles, Louveciennes, Effect of Snow (1872), oil on canvas, 55 x 91 cm, location not known. Wikimedia Commons.

This is Pissarro’s wintry scene of The Post-House, the Route de Versailles, Louveciennes, Effect of Snow from 1872. This looks from the ‘Royal Gate’ of the Château de Marly towards the post-house, a landmark featured in several of his works from this period. This painting was bought that Spring by Durand-Ruel, who sold it a year later to Jean-Baptiste Faure, the opera singer, Pissarro’s first collector and Sisley’s enduring patron.

pissarrochestnutslouveciennes
Camille Pissarro (1830–1903), Chestnut Grove at Louveciennes (1872), oil on canvas, 41.5 x 53.3 cm,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Kansas City, MO. Wikimedia Commons.

Pissarro must have taken delight in the weird forms of the trees in this Chestnut Grove at Louveciennes, painted in 1872. In the far distance is the massive warm cream stone of Marly Aqueduct.

Although the Pissarros were able to live on the money generated by Camille’s painting, they must have got by in relative poverty. However, in 1872, he sold four stretched canvas overdoor panels depicting the seasons to the banker Achille Arosa for 100 Francs each. Pissarro tried to buy them back when they came up for auction in 1891, but despite appealing to Vincent van Gogh’s brother Theo, they were sold for just over a thousand Francs to the Bernheim-Jeune Gallery, and have remained in private collections since.

In April 1872, the Pissarros moved from Louveciennes to Pontoise, where they rented a house and Camille established his studio.

sisleysnowroadlouveciennes
Alfred Sisley (1839–1899), Snow on the Road, Louveciennes (1874), 38 × 56 cm, Private collection. Wikimedia Commons.

Sisley wasn’t as prolific as Pissarro in either ‘road’ or snow scenes. His Snow on the Road, Louveciennes (1874) clearly comes from the same school, but his trees and buildings remain distinctive.

sisleyaqueductmarly
Alfred Sisley (1839–1899), The Aqueduct at Marly (1874), oil on canvas, 54.3 x 81.3 cm, Toledo Museum of Art, Toledo, OH. Wikimedia Commons.

Sisley’s Aqueduct at Marly (1874) shows the massive form of this aqueduct which appeared in the distance in Pissarro’s Chestnut Grove at Louveciennes above. This and the nearby Machine de Marly, which Sisley also painted, were part of a monumental hydraulic network built in the 1680s for Louis XIV, to supply water to the Château de Marly and the royal gardens of the Palace at Versailles. The stone tower at the right end of the aqueduct is the Tour de Levant, used by Prussian troops as a vantage point for observing the besieged city of Paris, a point that won’t have escaped Sisley’s attention.

Alfred Sisley, Forge at Marly-le-Roi (1875), oil on canvas, 55 x 73.5 cm, Musée d'Orsay, Paris. EHN & DIJ Oakley.
Alfred Sisley (1839-1899), Forge at Marly-le-Roi (1875), oil on canvas, 55 x 73.5 cm, Musée d’Orsay, Paris. EHN & DIJ Oakley.

Sisley’s Forge at Marly-le-Roi from 1875 shows the village blacksmiths at work.

ropssundaybougival
Félicien Rops (1833–1898), Sunday in Bougival (1876), media and dimensions not known, Musée Provincial Félicien Rops, Namur, Belgium. Image by Paul Hermans, via Wikimedia Commons.

In 1876, Félicien Rops must have visited one of the popular bathing resorts nearby, to paint his Sunday in Bougival. This shows a lecherous old man watching two young women preparing to bathe there, a mere 15 km (10 miles) from the heart of Paris.

By this time, the Impressionists had moved away from Louveciennes, and were painting elsewhere.

64.154.2
Alfred Sisley (1839–1899), The Road from Versailles to Louveciennes (c 1879), oil on canvas, 45.7 x 55.9 cm,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NY. Wikimedia Commons.

Although Sisley was now living near Sèvres, he must have returned in about 1879 for one last painting in front of the motif, on The Road from Versailles to Louveciennes. This is an example of his more sketchy plein air paintings from his time at Sèvres, and a mor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view of a road of the time. This section of the road is close to Louveciennes, on the main route between Versailles and Saint-Germain-en-Laye.

At that point, the Impressionists finally left Élisabeth Louise Vigée Le Brun to rest in peace.

Louveciennes landscapes: Before the war

By: hoakley
25 October 2025 at 19:30

When the prolific portraitist in pastels Élisabeth Louise Vigée Le Brun retired to live near Paris, she chose a small hamlet to the west of the city, between the palace at Versailles and Saint-Germain-en-Laye, Louveciennes. She died there in 1842, and is buried in the graveyard not far from her house.

Twenty-seven years later it became the focus for a group of friends, who went on to become the core of the French Impressionists. For the next few years Louveciennes and the adjacent villages of Bougival and Marly-le-Roi were to appear in well over a hundred of their paintings, a few of which I show this weekend.

Just beyond Chatou, the River Seine sweeps to the right in a bend with a series of long islands with popular bathing houses, among them the famous La Grenouillère. In the summer of 1869, Auguste Renoir was living at his parents’ house in Louveciennes, just to the south of this bend, where Camille Pissarro and his family were renting a house. He visited Claude Monet and his family, who were living near Bougival, also on that bend, and they often painted together.

Some of the formative moments in Impressionism if not European art occurred when Monet and Renoir visited La Grenouillère.

renoirgrenouillerestock
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 La Grenouillère (1869), oil on canvas, 66.5 x 81 cm, Nationalmuseum, Stockholm, Sweden. Wikimedia Commons.

Renoir painted at least three different views of La Grenouillère that summer: that above is now in Stockholm, and that below, which is most similar to Monet’s, is in the Oskar Reinhart Collection in Switzerland; the third (not shown here) is in the Pushkin Museum in Moscow. Originally conceived as plein air sketches preparatory to more finished paintings for submission to the Salon the following year, they came to define these brilliant shimmering images formed from high chroma brushstrokes as Impressionist style.

renoirgrenouillerereinhart
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 La Grenouillère (1869), oil on canvas, 65.1 x 92 cm, Oskar Reinhart Collection, Winterthur, Switzerland. Wikimedia Commons.

If Impressionism has to have a single moment of birth, it’s surely in the summer of 1869 at La Grenouillère.

Claude Monet, Bathers at la Grenouillère (1869), oil on canvas, 73 x 92 cm,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WikiArt.
Claude Monet, Bathers at la Grenouillère (1869), oil on canvas, 73 x 92 cm,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WikiArt.

Monet’s Bathers at la Grenouillère is his early statement of his Impressionist agenda. The pair realised that Impressionism was about these sketched instants. This also reveals Monet’s preference for modern pigments, as most of the brighter mid-blues here use cobalt blue, introduced earlier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laude Monet, Bathers at la Grenouillère (detail) (1869), oil on canvas, 73 x 92 cm,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WikiArt.
Claude Monet, Bathers at la Grenouillère (detail) (1869), oil on canvas, 73 x 92 cm,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WikiArt.

In addition to Renoir, Pissarro and Monet, Alfred Sisley maintained a studio nearer the river in Bougival, where the four artists painted, starved and fought off despair together.

pissarroroadversailles1869
Camille Pissarro (1830–1903), Road to Versailles at Louveciennes (Snow Effect) (1869), oil on canvas, 38.4 × 46.3 cm, Walters Art Museum, Baltimore, MD. Wikimedia Commons.

Pissarro painted a succession of views of the roads around the village. His Road to Versailles at Louveciennes (Snow Effect) (1869) is typical of his earlier ‘road’ paintings, showing an avenue of tall, bare-branched trees, brushed in coarsely.

Camille Pissarro (1830-1903), Route de Versailles, Louveciennes, Winter Sun and Snow (c 1870), oil on canvas, 46 x 55.3 cm, Museo Thyssen-Bornemisza, Madrid. Wikimedia Commons.
Camille Pissarro (1830-1903), Route de Versailles, Louveciennes, Winter Sun and Snow (c 1870), oil on canvas, 46 x 55.3 cm, Museo Thyssen-Bornemisza, Madrid. Wikimedia Commons.

The following winter his paintings concentrated on road scenes around Louveciennes, a theme which continued for many years, spanning the seasons.

Camille Pissarro (1830-1903), Winter Landscape at Louveciennes (c 1869), oil on canvas, 37 x 46 cm, Musée d'Orsay, Paris. EHN & DIJ Oakley.
Camille Pissarro (1830-1903), Winter Landscape at Louveciennes (c 1869), oil on canvas, 37 x 46 cm, Musée d’Orsay, Paris. EHN & DIJ Oakley.

As many artists before him, Pissarro used trees to frame his motifs in repoussouir, but during the late 1860s they started to invade more central areas of the canvas. In about 1869, in his Winter Landscape at Louveciennes for the first time tree trunks and branches spread across his canvas, breaking up the motif behind into small sections.

pissarrohousesbougival
Camille Pissarro (1830–1903), Houses at Bougival, Autumn (1870), oil on canvas, 88.9 x 115.9 cm, J. Paul Getty Museum, Los Angeles, CA. Wikimedia Commons.

Pissarro’s Houses at Bougival, Autumn is clearly dated 1870, although by that time he had moved from Louveciennes. It is also thought to have been exhibited at the Salon that year, suggesting it may have been started in late 1869.

sisleyearlysnowlouveciennes
Alfred Sisley (1839–1899), Early Snow in Louveciennes (1870), oil on canvas, 54 x 73 cm,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Boston, MA. Wikimedia Commons.

Like Pissarro, Sisley started depicting the streets of suburbs, including Early Snow in Louveciennes. This has been dated to 1870, although it appears more likely that it was painted en plein air late the previous year.

Following the outbreak of the Franco-Prussian War, in September 1870 the Pissarros’ house in Louveciennes was requisitioned by the invading Prussians. The family fled first to their friends in Montfoucault, then in December travelled on to England, where they settled in Norwood, at that time an outer suburb of London. When in England, Pissarro met Paul Durand-Ruel, who became his dealer, and Claude Monet, who had also fled to London.

Bougival was also overrun by Prussian soldiers, who commandeered Sisley’s studio; many of his early works were lost, as Pissarro’s were in Louveciennes, just over a mile away. The Sisleys were forced into the city of Paris, and despite Alfred’s British nationality, they remained trapped through the siege of the city into the following year. Worse still, the Sisley family business collapsed and his parents were in no position to support the artist.

专访真我产品团队:设计趣味是手机行业的「濒危物种」,真我GT8 Pro 很不一样

By: 刘学文
23 October 2025 at 18:08

谢谢你,鳌拜。

真我GT8 Pro 的 ID 设计师游胜博在设计这款手机的准备工作里,第一个谢谢的人,是周星驰主演电影《九品芝麻官》里的大权臣鳌拜。

原因是他收到的真我GT8 Pro 设计需求只有八个字:既要性能,也要影像。

对于手机设计而言,方形以理性的形态暗喻性能,圆形以拟物镜头的方式呼应影像。虽然「既要又要还要的需求」是几乎所有人工作里的常态,但需求是二者兼得,现实是只能二选一的纠结困扰游胜博许久,直到一个画面突然出现在了他的脑中:

我全都要。

▲ 《九品芝麻官》剧照

逾规矩,也守规矩,终成方圆

一念心中起,顿觉天地宽。

首批拿到真我GT8 Pro 的用户,除了选择手机的配色之外,还有多种背部镜头Deco 形式可以手动选择,比如:

  • 经典圆形
  • 机能罗伯特形态 (机器人造型)
  • 金属舷窗 (方形)
  • 透明魔方 (方形)

通过行业首创的机械拼装设计,这款手机在设计上不仅全都要,还通过 Deco 可拆可拼可换给了更多,甚至可以给到无限多可能性。

真我产品线总裁王伟 Derek 告诉了爱范儿这款手机设计的最底层逻辑:

手机行业设计的确越来越同质化,很多时候,后盖上的相机 Deco 成了唯一能体现各家手机区别的地方。无论是方是圆,只要和谐都是好设计,但我们想在此之上,做出一些更有意思、更有趣的东西。

 

如今非方即圆设计定式下,如果整个行业都在追求一种「最安全」的选择,那最终的结果就是所有人的产品都长得一样。这本质是设计上的懒惰,更是对用户的一种傲慢。

 

手机设计不该成为面无表情的「大众脸」。

 

真我GT8 Pro 的机械拼装设计,本质不是单纯为了炫技或者博眼球。背后是我们的一种尝试:我们想和用户一起玩起来,认可并鼓励年轻人个性化的自我表达。

 

它不仅仅是终结方圆之争,更是为了将设计的主动权交还给用户,把手机变成不撞款的大玩具,像高达或者乐高这样可以动手拼装。

真我GT8 Pro 不再仅仅是个工具了。从工具到玩具的转变,让冰冷的科技产品变成一个能与人产生情感连接的载体,甚至成为不可替代的「伙伴」。

圆规,矩尺,是最基础的工具,设计上也有一个最优解,从古至今,规和矩的大差不差,因而规和矩,也成了一种规矩。

但玩具不一样,去掉「实用」的包袱之后,它的设计可以天马行空汪洋恣肆。

掌握产品最终命运的真我产品线总裁王伟 Derek 其实也面临着真我GT8 Pro 的 ID 设计师游胜博一样的纠结,那便是手机作为工具本身,同时也要兼具创新的时候,产品定义和产品设计该如何取舍的问题。

手机行业不是没有模块化拼装手机的尝试,也有不少惊世骇俗的纯玩物设计,但大多已经变成了史料。

一款使用年限在两三年甚至更久的手机,恰好介于快消品和耐用品之间,流星般闪耀不是手机产品定义和设计的目的,年轻的真我品牌也不是一个叛逆的品牌,它还是想做一个品学兼优但也潮流爱玩的学生。

王伟 Derek 说:

我们思考的原点不是「怎么设计最安全」,而是「在约束的框架内,怎么把选择的权利还给用户,怎么做出年轻人喜欢的设计」。

真我GT8 Pro 是一款「严肃活泼」的产品,这个严肃要置于活泼之前,王伟 Derek 给产品和设计团队一再强调的准则是「真我的设计,不是另类的设计,是在主流审美之上,去主动寻找年轻人更喜欢的元素」。

这款手机首先要是一款好看好用,并不怪异的手机,然后才是一款可拆卸拼装 Deco,用户能自己 DIY,具有玩具属性的手机。

那些更具模块和拼装属性的手机之所以没有多少出货就销声匿迹,最主要原因就是可拼装和模块化成为了第一卖点,但是由此牺牲了续航,性能和影像能力,付出了太多空间和重量给模块化这件事。

因此,除了设计上不能另类,不能为了不同而不同之外,王伟 Derek 还定下了另一个准则:

我们做机械拼装设计时,首要的衡量标准是不能给体验带来负担。

游胜博说:

如果用户不做拆卸的过程,真我GT8 Pro 本身是一个非常完整、一体化的设计,当用户拿起螺丝刀操作时,它才会有结构化和这些元素。

 

我们想在确保可靠性、一体感的前提下,尝试给用户找回逐渐消失在主流产品中的一种「人机互动感」。

这些可以更换的 Deco 装饰组件的创新方案,几乎没有对机身的厚度和重量造成影响,用户通过拼装更换解锁的好心情与成就感这些情绪价值,最终是以可以忽略的代价换来的。

这依然是一款厚度和重量在旗舰机范畴内表现优秀,同时仍然有 IP69 防尘防水等级的手机。

▲ 随手机赠送的螺丝刀也才采用了真我的品牌色

用游胜博的话来说,他们想做的是,宁愿被 3 亿人喜欢并感觉这很「独一无二」的设计,也不愿做 30 亿人评价为「还行」的复制品。

这大概与真我手机目前的市场形势有关,这个成立只有 7 年的品牌,一方面以「年轻」为品牌精神,需要在设计上更大胆活泼,来契合受众的需求,另一方面,智能手机行业的竞争如此激烈,任何想做「小而美,小而酷」的品牌,都面临从小到无的风险,兵行险招以小博大在这个行业并不成立。

真我GT8 Pro 是真我极具野心的产品,影像上选择了和当下大热的相机品牌理光 GR 联名,全链路深度定制的理光 GR 影像系统让真我影像有了极具风格化的竞争力。设计上的方圆俱全,「逾规矩,也守规矩」形成的可玩性也是收敛的,既增加了对年轻受众的吸引力,也不会引起对性能与影像更关注群体的反感。

手机行业还不够重视「情绪价值」的价值,这是真我的机会

在这场讨论真我GT8 Pro 的设计采访中,我与王伟 Derek 和游胜博就「无用之用」这个话题讨论了许久。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也有一个通俗的版本: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曾经说过,如果他们的玩偶内置了一个 U 盘的话,那肯定卖不了这么多,因为消费者只需要一个 U 盘,不会再去买第二个。正是泡泡玛特的盲盒玩偶没有实用价值,才能让消费者不断复购。

手机的特殊性在于它本身就是工具,必须「有用」,「无用之用」是否能为「大用」,是个待确定的命题。

但真我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可能是所有智能手机品牌里最像泡泡玛特的,更敢于在设计上去探索、创新。

「真奇喵」是真我推出的潮玩 IP,由皮克斯电影的动画指导和角色开发师 Mark A. Walsh 设计,真我也为这个潮玩形象推出过不少实体潮玩周边,可以说是手机圈里的 labubu。

于公司业绩,或者手机功能来说,「真奇喵」能够提供的实用价值极为有限,做一个手机支架已经是它实用性的极限了,但真我在它身上却倾注了不少精力。

王伟 Derek 说:

如果我们不做手机,那我们肯定会去潮玩和潮流文化。

 

我们品牌基因的内核就是「潮玩」,就是「敢」,就是和全球年轻人在情绪上同频,我们不仅仅是卖产品,也在构建属于年轻人的文化社群。与《火影》、《画江湖之不良人》这些 IP 的跨界合作,打造自家 IP 「真奇喵」,或者和理光 GR 携手推进街拍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理念。

王伟 Derek 和游胜博把这些非工具意义的「情绪价值」提炼成为「有趣,有意思」,并且,从一开始,他们就认为这些情绪价值不是「无用之用」,而是「天生有用」:

手机已经成为每个人使用时间最长的物品,它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功能价值,但当它同时成为一台「有趣」的设备时,它也许还可以给你提供情绪价值。

 

特别是如今,设计趣味已经成为手机行业的濒危物种。旗舰市场竞争中,「好看」已经成为基准线,「有趣」成为一种奢侈品。有趣的设计,必然是好看的,因为它充满了创意和故事;但好看的设计,未必有趣。

 

真我GT8 Pro 希望成为那部既好用又有趣的手机。

更具体来讲,机械拼装设计带来的「选择的权利」和「表达的自由」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用处。他说:

设计可以没有「用途」,但是不能没有「用意」。现在大家追求了太多的效率和有用,但是真我还是愿意为难得的「有趣」投入成本。

 

因为,让人会心一笑的情绪价值,是这个同质化时代里最奢侈的体验。

游胜博自己是资深的潮玩、手办和拼装模型的玩家,所以更能理解这些产品带来的情绪价值,他认为这里的「有趣,有意思」用英语的 Interesting 和 Fascinating 表述更贴切,而不是简单的 Funny:

这遵循一个类似马斯洛需求的层次:首先要满足有用和好用的基本需求,其次是好看的心理需求,在此之上,我们才进一步探索有趣,去实现用户的自我认同和情绪价值。

▲ 真我GT8 Pro 概念设计图

简单讲,就是一家「如果不做手机就去做潮玩」的手机品牌,把自己的产品目标受众定在了「年轻爱玩,敢想有趣」的群体,赋予旗下产品更多的「情绪价值」,来打造品牌,以及获得市场的故事。

▲ realme X 「白蒜」和「洋葱」大师版

过去,真我有大量类似的产品,真我进入国内市场的第一款产品 realme X 选择了和设计大师深泽直人合作,推出了「白蒜」和「洋葱」大师版,在一众渐变色手机里呈现了经得起时间考量的独特意味。

后面的「点」和「线」,「水泥」和「红砖」等等大师版机型也足够独特,并且回过头看依然觉得饶有趣味。

与我个人而言,真我GT 大师探索版最为经典,它以行李箱为设计灵感,大胆地在手机背部采用了立体素皮造型,还原旅行箱起伏的流线格栅,暗合了当时人们对「诗和远方」向往的情绪。

与引领行业走向扁平化和冷峻未来主义的苹果不一样,真我一定程度上钟爱「实感」,白蒜和洋葱的植物纹理,「水泥」和「红砖」的奇妙触感,以及真我GT大师探索版对行李箱的立体还原,都可以用游胜博的一句话来解释:

真我不想设计一个剥离了一切情感的极简工具。

在真我GT8 Pro 上,如果把所有的装饰 Deco 去掉,相机模组的形状类似于一个机器人,这也是一个暗喻时代的设计巧合。

王伟 Derek 认为,机器人造型与当下 AI 时代的机器人未来感相映成趣。

▲ 取掉 Deco 之后,相机部分就变成了「机能罗伯特形态」

游胜博则解释这里面的巧合:

这个形态我们命名为「机能罗伯特形态」,但是这个造型并非刻意为之,只是「形式追随了功能」,因为内部空间和元器件堆叠的约束下,摄像头这么排布是最高效的,闪光灯和色温传感器的位置,又被内部巨大潜望式摄像头挤到了两边,恰好形成了这个造型。

可以说这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也可以说是方与圆之外的一个意外,但不管如何,真我的产品总是希望用户能够获得这样的一种感受,联想起一种事物,获得一种情绪。

在 ID 设计师看来,这也可以呼应建筑里面的工业风,当工业风装修风格刚开始出现时,很多人认为水泥、管线外露的风格是未完成的毛坯房,但现在工业风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设计美学。原始的「机能罗伯特形态」献给追求硬核、坦诚、原始机械美学的用户。

这是一种「敢」,也是一种竞争策略。

王伟 Derek 认为,以真我目前的规模,如果只靠实用性和价格,很难去和 Top5 手机品牌竞争,但恰恰是行业不够重视的「情绪价值」给真我提供了核心价值:

呼应年轻人情感需求的独特情感共鸣和情绪价值,是无法用参数去衡量的,但它恰恰构成了用户对品牌热爱的基石,而不是停留在使用的层面。

这种在情绪价值上的投入不是没有回报,王伟 Derek 说,当时的真我GT 大师探索版,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用户在用,甚至是收藏。是因为用户看到了特别设计背后提供的情绪价值。

真我GT8 Pro 是一个开始,「有意思」的设计未来会有更多

一个可以称得上有意思的地方是,真我GT8 Pro 有一个透明方形塑料装饰件「透明魔方」,塑料材质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旗舰手机的 CMF 选项里了。

也是一个「敢」字。

王伟 Derek 说:

真我GT8 Pro 的设计里,有意思,好看和符合可靠性标准是第一位的,材质在评判体系里排第二,材质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透明塑料,还可以是 3D 打印材料。

 

好的设计不一定要花大钱,材质也不分贵贱,工艺决定价值。即便是这个「透明魔方」,我们也采用了顶级的处理工艺,质感就像打磨过的玻璃一样温润亲肤。

 

我们的目标不是用材料去溢价,而是想用设计和工艺来提供价值。

透明设计也是真我惯常使用的一个标志性元素,今年真我Neo7 Turbo 透明新生设计市场反馈也不错,作为 ID 设计师,游胜博的思考方向并没有禁锢在旗舰机的定式里,他说:

如果永远都用旗舰机应该用什么去思考材料,那手机只会出现铝合金、不锈钢、陶瓷等所谓高端材料了。

 

透明塑料材质的「透明魔方」是给用户一个不一样的选择,苹果也是透明材料的拥护者,早期的 Mac G4 外面就用了透明元素,大家也觉得也很酷啊。

 

其实透明元素挖掘一下,是很有意思的,现在 Geek 玩家喜欢的透明台式主机,二次元玩家喜欢的透明「痛包」,都是用透明来彰显个性。

在旗舰机上使用可换 Deco 设计,本身也是打破定式的想法,所以在金属件之外,再提供一个透明的选择也合乎情理,这更像是真我官方展示的一种「可能性」,就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这个透明 Deco 很受欢迎。

这便是前面说的:通过机械拼装设计,这款手机在设计上不仅方和圆全都要,还给了更多,甚至可以给到无限多可能性。

游胜博给爱范儿展示了满满当当一袋子测试用的可换 Deco 部件,有除了常见的金属和透明或者半透明塑料材质,还有原木,锻造碳,琥珀材质,夜光塑料材质,潮玩毛绒材质等等等。

甚至还有更抽象的在螺丝位置装饰香插,可以插线香(当然,这只是还未量产的设计师脑洞作品)……

其中有的很可行,有的只能自己 DIY 但没法作为工业批量产品,有的真我正在攻克工艺难题,力求后续上市。

比如,潮玩属性最大的毛绒 Deco 因为需要处理多个孔洞收边的问题,真我正在研究如何利用镭雕等技术让它既好看又不粗糙,力争后续推出市场。

游胜博也尝试了用锻造碳、原木等材料来制作Deco,发现多数木材的密度与纹理结构非常影响强度而不具备可靠性。

这其实意味着,虽然真我GT8 Pro 的本体研发已经完成,并正式发布上市,但它的设计仍是进行时,可以说永远都在 OTA,永远都有新东西可以尝试。

不光是在真我的办公室里,这项工作仍在继续,用户自己也可以参与其中。

真我不仅开源了这个可拼装 Deco 的 3D 打印资料,也正在和 3D 打印公司拓竹科技合作举办 Deco 设计大赛,这意味着用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自行设计创造,也可以参与到这场共创之中。

这种进行时的状态会持续很久,因为此前模块化手机总是昙花一现,没有后续,但王伟 Derek 告诉爱范儿:

站在用户视角上打造的设计不该是昙花一现,我们也希望将其打造为真我GT 系列乃至真我品牌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而站在 ID 设计师的角度来看,这一次真我GT8 Pro 的机械拼装 Deco,也是一个开始,本质上它是一种形式来表现「有意思」设计,是提供「情绪价值」的载体,而非为了可替换而可替换的举动,游胜博说:

我们追求的核心价值是「有意思」,可换 Deco 是这个概念下的一种实现形式。未来我们会持续追求有意思的东西,可换 Deco 是其中一条会继续探索的路。它可能会以简化、转化的不同形式延续下去,比如磁吸、旋转、卡扣等任何符合「有约束、好看、且能给用户惊喜」原则的方式,在以后的产品中呈现。

 

我们也希望用户或者第三方可以去做一些有趣的配件,这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设计关乎权衡,要久处不厌又时时觉新,持续迭代的消费电子产品更要考量承续与创新,在此之上,真我还要考量「情绪价值」的命题……

采访中有一个问题与 Deco 部分无关,但精神又是一脉相承的,问题是「别家和专业影像联名的时候,都会把影像品牌突出显示,为什么真我GT8 Pro 上的 RICOH GR 标识却如此低调?」,王伟 Derek 说:

我们和理光 GR 有很多的互动和商议,最终呈现的方案,是我们双方都认可的、在美学上更优的呈现方式。

 

理光 GR 街拍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不打扰」,我们也希望这个 RICOH GR 的丝印「不打扰」机身整体设计。

 

而且,理光 GR 相机的 GR 标识在镜头的右下角,我们也把 RICOH GR 放在了相同位置,这也是一种复刻。

克制,比放肆更难,但也会走得更远。

在「既要又要还要」的需求里,最难的,反而是知道「不要什么」。

稳中向好。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乔布斯、库克都讨厌的触屏 Mac,可能要被苹果做出来了

By: 苏伟鸿
23 October 2025 at 11:53

如果你想买一台新的 MacBook Pro,或许可以再等等。

比起刚刚发售、除了芯片几乎没有变化的 M5 MacBook Pro,苹果真正在酝酿的大招,可能还在明年……

▲ 图源:Engadget

这将是 Mac 产品线,甚至可以说是史蒂夫 · 沃兹尼亚克打造 Apple I 以来,苹果电脑最重大的设计和功能调整,不仅违背了乔布斯的「祖训」,也打了库克的脸。

一言蔽之:明年的 MacBook Pro,将配备一块触控屏。

全新设计的 MacBook Pro

自 M1 Pro 开始,MacBook Pro 的当前模具已经沿用五代,总体看下来赞赏多过批评。更圆润的机身和多样的接口,更强调实用主义和工具属性。再加上 M 系列芯片强大的性能和卓越的能效,让最近几年的 MacBook Pro 收到的好评远多于英特尔架构时代的前辈。

根据彭博社爆料,新款的 MacBook Pro 将会采用全新的设计,一个显著特征是,机身会比现在更轻薄。

多年以来,苹果一直想打造「又轻薄又强大」的 MacBook Pro。2016 年的改款(当时去掉了 MagSafe 等一票接口并改换 Type-C)就是为了这个目标而来。然而遗憾的是,之后的五年时间里,苹果被性能又差、发热又厉害的英特尔处理器拖了后腿。

好在,苹果在 2021 年用 M 系列芯片以及新机身/接口设计,对 MacBook Pro 的口碑及时进行修复。但产品的厚度和重量已然不是苹果理想中的样子。以 16 寸 MacBook Pro 为例,重量达到 2.14 千克,和市面上大多数性能笔记本已经相差无几。

如果能做得更便携,MacBook Pro 无疑会比 PC 阵营再多出一个续航之外的优势。

事实上,在芯片制程足够先进的当下,把性能本做轻做薄已经不是苹果一家的追求,这两年已经看到一些 Windows 性能本在往「瘦身」的方向走,想要做出一些差异性。

把 MacBook Pro 做得更薄,除了对机身有更高的工程学要求,苹果也将对 AB 面开刀——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不管是 MacBook Pro 还是 MacBook Air,AB 面都具有相当的厚度。

因此,新款 MacBook Pro 上的 OLED 屏幕不止能带来比 LCD 更深邃的显示效果,也能显著压缩它的厚度。

Mark Gurman 透露,MacBook Pro 的 OLED 屏幕将对标 iPad Pro,意味 MacBook Pro 很有可能会同样采用双层 OLED 技术,亮度和能耗表现都会更出色。

而根据分析师郭明錤,MacBook Pro 将采用 on-cell 触控屏幕,而不是全贴合的「in-cell」。

至于大家关心的屏幕切口问题,好消息是刘海没了——但坏消息是,换成了类似 iPhone 的「胶囊打孔」……

▲ 打孔屏 MacBook Pro 假想图

由于 macOS 26 已经能同步 iPhone 上的实时活动卡片,打孔屏的新 MacBook Pro 看来也能用上「灵动岛」了。

新设计当然值得期待,但更重磅的,自然还是「触控 Mac」。

彭博社称,苹果内部已经在开发加强型铰链和屏幕硬件,让用户在笔记本电脑屏幕上触控操作时不会出现异常的反弹或移动——这也是触控屏电脑/2-in-1 电脑的常见痛点。

由于总体的零部件价格更高,新款 MacBook Pro 的售价会比目前高出几百美元。

和往常一样,MacBook Pro 的新设计也将会在晚些时候下放到 MacBook Air 上,目前预计首款采用 OLED 屏幕的 MacBook Air 在 2028 年推出。

MacBook Pro,还是 iPad Pro?

长久以来,苹果内部对「触控电脑」这个概念并不积极。

乔布斯认为,用手指点触垂直的笔记本屏幕的交互不符合人体工学;而不久后或将离任 CEO 的蒂姆 · 库克也公开表示过,将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结合起来的想法,就像把烤面包机和冰箱融为一体。

▲ 2017 年库克来参加中国发展论坛时,被提供了一台「烤面包机+冰箱」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MacBook 产品的屏幕是出了名的高素质,也是出了名的不耐刮,直接上下其手很容易对涂层造成破坏。即使是现在的 MacBook,屏幕磨蚀也是通病了。

不过,整个笔记本市场,和 MacBook 定位相似的其他产品,几乎都配备了触摸屏,消费者对 MacBook 增加触控支持的呼声,也越来越大了。

虽然对于典型电脑用户来说,触控交互远不如键鼠方便。但考虑到那些自出生起就和智能手机、平板打交道的年轻一代而言,一款强大的笔记本电脑,能够用手指触控交互,似乎也不是什么歪理邪说。

除了人体工学和交互这些更「产品哲学」的理由,彭博社的苹果专家 Mark Gurman 推测苹果迟迟不给 MacBook 触摸屏还有一个更商业的原因:担心会影响 iPad 的销量。

但给 iPad 增加触控板和键盘,也不能取代一台 MacBook——正如这个逻辑,拥有触控屏的 MacBook,应该也只是锦上添花。用户 90% 的时间还是会继续用屏幕下方的键盘和触控板,和 iPad 无法构成竞争关系。

▲ 图源:Tom’s Guide

根据郭明錤的爆料,苹果内部给 MacBook 增加触摸屏的理由,是「在一些场景对用户更有用」,例如精准放大、旋转一些图片的素材,调整视频的进度条,也为支持 Apple Pencil 提供了可能。

可以预见的是,苹果不会只单纯地把一块触控屏幕塞进 MacBook,未来的 macOS 也会做出相应的改变,将整个系统的交互能够配合指尖交互。

这就不得不提到 Touch Bar,虽然它不算成功,但也说明苹果其实早就对 Mac 创新触控交互有所想法。

而 iPadOS 26 的「Mac 化」,反过来也可以说是在为未来的触控 Mac 探索进行交互和功能。Mac 也早已能运行 iPad 应用,两者之间的差异正在逐渐减少。

▲ 越来越像 Mac 的 iPadOS,图源:Apple Insider

实际上,比起扶不起的 iPad,这几年的 Mac 可谓是乘上 M 芯片的风实现起飞:根据统计机构 IDC,Mac 在今年第二季度出货 620 万台,较同期大涨 21.4%,远超 PC 厂商。StatCounter 统计,Mac 的全球份额也已经上升到 15%。

虽然 IDC 数据显示,iPad 上季度出货量是 Mac 的两倍,但是主力军还是搭载 A 芯片的入门级 iPad。苹果这几年下力气推的 iPad Pro,Mark Gurman 表示销量不算亮眼。

M 芯片已经是苹果 Mac 产品体验的独特优势,但也带来了巨大的花销。每一代 M 芯片都耗费数亿美元研发成本,但只能领先短短一两年。芯片的制造成本更不容忽视,一块 M1 芯片成本约 50 美元,每提升一级翻一倍,而 M1 Ultra 更是高达 500 美元。

为了摊薄成本,苹果把这些 M 芯片引入到更多产品线:Mac、iPad,甚至 Vision Pro。这三者中,只有 Mac 出货量还在快速扩张,为其开发新设计新功能的回报率更高。

更深层的原因是,用户交互和使用场景变迁,坚守 Mac 和 iPad 的泾渭分明,可能意义已经不大了。

爆料中 M6 MacBook Pro 的更轻薄机身,也暗示了两者合流的可能性。它不会像十年前那样,为轻薄而轻薄,性能和可靠性成为牺牲品, 而是根据 M6 芯片的能力量体裁衣,做到轻薄和性能的平衡。

其释放出来的便携性,会创造单纯堆性能无法带来的新价值,这其实也是苹果一直以来对 iPad Pro 的期待。

未来两者的界面与应用,甚至形态上也会越发相似,就像生物学上的「趋同进化」——两者本来是不一样的物种,最终朝同一个方向改变。

比如,一些本来不是蟹的甲壳类动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特定环境里,变得越来越像螃蟹,这种趋同进化的现象名为「蟹化」,螃蟹也因此被戏称为「生物进化的终点」。

就像是平板电脑刚诞生的时候,本来是「大号手机」(phablet),现在各家都在把它做成「笔记本电脑」,再加上触控屏,键盘可以 360 度翻转,「PC 平板二合一」产品似乎成为了一种各家都在追求的「螃蟹」。

▲ 二合一的鼻祖之一微软 Surface

iPad 和 MacBook 的交点或许会比我们想象中更早到来。著名苹果供应链分析师 Ross Young 透露,苹果正在打造的折叠设备不止有 iPhone Fold,还有一款 18 寸大屏折叠设备。

不过彭博社最新的消息显示,苹果目前在这台设备的开发工作上碰壁,面临重量、功能和显示技术等工程挑战,发布日期预计推迟到 2029 年或更晚。

和发布日期一样谜团重重的,还有这款产品的定位:它究竟是会是一台 iPad,还是一台 Mac 呢?

或许两者都是,因为这两者在未来最大的区别,可能只有搭载的系统名字不同。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专访 OPPO 影像认知总监程卓:会打电话的哈苏,一定是未来

By: 周奕旨
17 October 2025 at 10:00

对我来说,一张人像不是一张关于一个人的照片,而是他与我之间发生的一些事。

2025 年末,全球将诞生近两万亿张照片,其中超过九成,来自我们口袋里的智能手机。

这些无比个人、无比随性的瞬间,汇聚成了这个时代的影像洪流。

OPPO 认为,在数量如此夸张的照片中,一定存在一个最大的「公约数」。

只有找准这个不变的靶心,才能集中所有火力,去攻克移动影像最核心的难题。

这个公约数是什么?

OPPO 影像认知总监程卓给出的答案,是人像。

人,是一切影像的尺度

为什么是人像?

这是我第一个疑问,非常简单直接,但又非常重要——

在移动影像的军备竞赛中,厂商们习惯于将长焦、广角、夜景等技术点作为攻坚的堡垒,但从 Find X6 开始,OPPO 却反复将这个看似最普通、却也最复杂的词挂在嘴边。

解读这个词,便能洞察 OPPO 对影像的根本理解,和最终想抵达的方向。

没有人像,就没有摄影史,这背后有更深的关于移动影像未来美学与技术的考量。

面对有些笼统的问题,程卓给了一个宏大视角的解释——OPPO 认为,想要摸清手机影像的方向,必须跳出手机这个小小的取景框,将视野拉回到整个摄影史的长河中去审视。

在这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器材和载体一直在变,但有些东西是恒定的:

你甚至可以理解为,整个摄影史就是一部关于人的影像美学与社会文献史,如果把其他题材拿掉,摄影史可能只是没那么饱满,但如果抽掉人像,那整部历史就坍塌了。

程卓进一步阐述,无论是从推动技术革新的要求,还是从承载艺术成就的高度来看,人像都是贯穿整个摄影史的基本轴线。

《无题电影剧照》第二十一张——1978 年,Cindy Sherman

《无题电影剧照》第二十一张——1978 年,Cindy Sherman

作为一个不太拍人像的摄影师,我下意识地质疑这句话,但细思下来,这句话的确并非夸大其词——

纵观影史任何题材,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人的存在以及人存在过的痕迹。

它是一张面孔,可以像《阿富汗少女》那样,用一个眼神承载一个民族的苦难与坚韧;它也是一个瞬间,能将战火中奔跑的女孩所代表的残酷,或是巴黎街头跃过水洼的诗意,凝固成永恒;甚至在亚当斯看似空无一人的壮丽风景里,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人类精神的向往与烙印。

PARIS SOUS LA PLUIE # 2——ELLIOTT ERWITT

PARIS SOUS LA PLUIE # 2——ELLIOTT ERWITT

人的面孔、姿态、情感、存在过的痕迹,跨越题材,始终是摄影师镜头下最核心、最着迷,也最具感染力的共振媒介。 

由此,人像两个字的背后,承载了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人文价值与情感价值,一个「人」字,关乎美学、也关乎我们如何看待自身与世界。 

若是用一个我们熟悉的词来概括这一切,就是以人为本。 

其实说到这里,已经可以察觉,OPPO 的意图,已经从早期狭义地记录人物的样貌的「肖像」,走向更广义地记录某些群体的生活环境、某个人的具体处境的「环境人像」——这也是 OPPO 在移动影像领域首先提出这一观点背后的深度思考。

《我们这个时代的面孔》摄影师奥古斯特·桑德

《我们这个时代的面孔》摄影师奥古斯特·桑德

这种趋势,在每年的 OPPO 影像大赛(imagine IF Award)上也能看到。

OPPO 年度超影像大师-梁喜兵拍摄

OPPO 年度超影像大师-梁喜兵拍摄

当然,哲学的选择,终须技术的回答作证,程卓认为从技术层面看,人像这个题材的包容性就像航天发展对于民用科技的促进那样,同样强大——

人像是一个相当特别的题材,它最难,也最保值,最有推动力,它像一块最硬的骨头,一旦啃下来,其他的影像难题便有了迎刃而解的基础。

人,是一切影像的尺度

确立了「人像」为灯塔,一个更具体的问题便接踵而至:

什么样的人像,才是「好」的?

美学是感性的,一百个读者可以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但对于掌舵移动影像的厂商之一,OPPO 必须将好看拆解成可以评价的维度,才能在影像的汪洋中走得稳、走得准。

程卓的回答,让我有些意外:

我们最终想做出来有「相机感」的影像。

「相机感」,这个听起来有些玄妙的词,是程卓整个影像认知团队的工作靶心,也是他们认为「好照片」的标准。

他们将这个词儿进一步拆解开来,分为三个要素,分别是: 

  • 影调 

  • 色彩 

  • 画质

影调的重塑工作,从 Find X6 系列就开始了,目标是建立「正确的影调关系」,将扭曲的光影曲线拨乱反正,这是地基,是让一张照片首先「看起来舒服」的底线:

我们早就明确,不能为了秀肌肉,把光影关系搞得很别扭。

地基打好,Find X7 系列开始构建大厦的框架——攻坚「中间调」。

「中间调」这个词,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对于摄影师而言,它是一张照片的灵魂所在,程卓解释说:

大家可能对中间调不太熟悉,它不是画面最中间的部分,我们参考安塞尔·亚当斯的区域曝光理论,在对动态范围的极致追求下,重点管控的是 3 区到 7 区的影调关系,这里面既有高光也有暗部,是最能体现影像厚实感的影调区域,是影像魅力和表现力的核心所在。

安赛尔亚当斯的分区曝光理论

安赛尔亚当斯的分区曝光理论

如果说极致的黑与白是情绪的两端,那丰富、细腻、过渡自然的中间调,就是承载故事的主体,对中间调的精细打磨,让 OPPO 的影像开始呈现出一种过去手机罕见的「质感」。

Tina Signesdottir Hult

Tina Signesdottir Hult

理顺了过去,未来的道路也呼之欲出了:

只有把影调这个骨骼做健康了,色彩才可能谈得上丰富而又统一,才不会有「塑料感」。

OPPO 从 Find X8 Ultra 开始,正式向摄影史的「深水区」——复杂光线下的色彩表现发起冲击: 

这已经进入摄影史的「深水区」了,在复杂光源下的色彩表现,一直是摄影史上最难的问题之一。

演唱会变幻的舞台光、城市霓虹与路灯交织的夜色、餐厅里温暖的烛光……真实世界的光线远比胶片甚至数码相机时代更为复杂。 

如何在这种环境下,还原出既真实又富有美感的色彩,尤其是人的肤色,是影像能否成为「作品」的关键。 

通过首次搭载的丹霞原彩镜头,智能地将画面分区,对不同光源下的不同区域进行独立计算和色彩还原,最终融合出一张和谐自然的照片,保证人物肤色的准确,为解决这个行业难题,迈出了关键一步。

至此,OPPO 完成了从影调到色彩的基础构建,但要真正实现「相机感」,还有一座最高、也最难攀登的大山——画质。 

也正是在这里,程卓抛出了一个反直觉的论调: 

摄影诞生之初,其实没什么画质问题。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摄影出现后,大家使用的都是尺寸远超今时今日所有主流拍摄设备的「大画幅」——这个逻辑也延续至今,画幅大就是王道。 

真正的挑战,始于摄影权利的普及: 

画质的挑战,恰恰来自于相机要小型化,想要更多的人拍照,相机就势必越来越小,而画质问题也随之出现。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尽可能轻薄的机身里,把画质尽可能地做好。

于是,OPPO 在 Find X9 系列上延续前面历代打磨好的影调功夫、全系普及丹霞色彩还原镜头外,对画质这座高山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在 Find X9 Pro 上,OPPO 搭载了与哈苏联合研发的全新两亿像素长焦,光圈达到了夸张的 F2.1——这是目前进光量最大的两亿像素长焦,结合精度达 0.1 微米的 AOA 主动光学校准技术,在硬件上做到了极致。

而要实现清晰画质,多帧融合必不可少。在算法层面,OPPO Find X9 Pro 首次支持了「2 亿像素多帧融合计算」,可同步采集3帧 2 亿像素原始图像并进行智能融合处理,直出真哈苏 2 亿超清照片。

这些努力的目标只有一个:在长焦端,实现前所未有的解析力。

而作为基础的广角主摄,则首次搭载了第四代传感器曝光技术。这颗与索尼联合研发的「满血版」LYT-828 传感器,支持「瞬时三曝光」,在大幅拓宽动态范围性能的同时,也显著增强了抓拍能力,实现了高动态与高速抓拍的兼得。

强大的硬件之上,如何处理巨量的像素数据,OPPO 带来了全新的 LUMO 超像素引擎,将「画质好」这件事,贯穿到了所有场景——Find X9 系列会判断当下环境的条件,在条件充足时,智能提供 5000 万像素的 8K 超清照片直出。此外,用户首次能在小红书上发布的 4K 超清实况照片,封面帧与动态画面,也都拥有一致的 4K 超清质感。

清晰是画质的骨架,而精准的色彩还原,则是其血肉。 

在 Find X9 系列上,OPPO 带来了第四代色彩还原方案——升级后的丹霞色彩还原镜头被扩展到全系列机型,它能更智能地与影像硬件全面协同,尤其在以往手机最头疼的低色温、大面积纯色等场景下,带来前所未有的色彩准确性。 

只有做到了精准的还原,才有资格谈论画质。

至此,影调、色彩、画质三位一体,OPPO 所憧憬的「相机感」轮廓已然清晰,什么是好人像这个开放性问题,也有了一套逻辑严密的闭环答案。 

或许会有人质疑,在移动影像的时代,为何要执着于回望「相机」,程卓是这样理解的:

无论手机影像怎么卷,也只是漫长摄影史中的惊鸿一瞥。近两百年培养起来的摄影美学,有着不可抗拒的向心力和矫正作用,为我们指引着方向。

换言之,OPPO 并非让手机完全取代相机,而是在汲取相机百年沉淀的养分的同时,结出属于移动影像时代自己的果实。

那么,这个移动影像自己的东西,是什么呢?

计算摄影,是移动影像的独属道路

在聊到「相机感」的三个要素时,程卓反复提到了一个词儿——计算摄影。

这就是移动影像的新东西。

不可否认,对比相机,手机这种需要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方案,在光学层面永远戴着镣铐,但它也拥有相机无可比拟的优势——算力强劲的芯片,让计算摄影成为了可能。

老实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计算摄影的名声算不上好。 

为了弥补硬件的不足,过度锐化、过度提亮的「计算味」成了主流,照片看似光鲜,却充斥着塑料感,算法痕迹流于表面,向用户邀功。 

人们开始厌恶计算摄影,这是算法「用力过猛」的必然结果。 

而 OPPO 的解法,便是为这头算力猛兽套上审美的缰绳——用程卓的话来说,就是用审美牵引技术的发展。 

如何牵引?OPPO 的方式是「修内功」—— 

团队深入研究了各种经典胶片,用极其客观、量化的方式去拆解它们的光影响应曲线和色彩科学,再将这些从物理和化学世界中总结出的美学规律,「翻译」成数字世界的算法语言。 

Find X6 系列的影调、Find X7 系列的中间调,以及备受欢迎的胶片风格,都是由此而来的。

紧接着,就是在 Find X9 系列上,用强大的算力与算法,为更高画质提供可能。 

这种「审美先行」的工作模式,迥异于我们更为熟悉的「技术有什么,产品用什么」的开发逻辑,程卓所带领的影像认知团队将率先标定一个明确的审美方向,再由算法、硬件、调校等各个团队协同,集中力量办大事儿,朝着这个既定方向去实现。 

也由此,我们在 OPPO 的影像传承上,得以看见手机领域较为少有的长期主义。

我们的团队就像一个指南针。 

程卓这样形容自己和影像认知团队的角色。 

这根指南针,为强大的计算摄影指明了方向,最终的成果,是让计算隐于无形,让摄影重回中心。 

计算摄影,成为了 OPPO 的审美载体,将成熟的影调、健康的色彩与优秀的画质打包成方法论,用户按下快门,就能得到一张好照片的办法。 

一如柯达百年前的浪漫口号:

 你只需要按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

走入影像的深水区,三个突破口

采访的最后,我们聊到了一个更宏大的话题:移动影像的痛点和未来。

程卓认为,行业尚未完美解决的,是三个进入「深水区」的终极问题:

画质、高动态下的复杂光线,以及长焦。

如今的旗舰手机,已经从单纯的堆料,走向一边追求极致影像,一边还要向厚度与设计发起挑战。

正如程卓所说,画质的痛点,正是伴随器材小型化而生的历史性难题,而手机,依然在这条路上作斗争。

另一面,高动态下的复杂光线,背后则隐藏着新元器件的研发与计算摄影两道难题,如何解决多颗镜头的画面一致性、如何更好地还原人的表现,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至于长焦,则是对机身设计、防抖性能与焦段设置的权衡,这颗小小的镜头,还在寻找工业与人文之间的最优解。

这三者,恰是构成「相机感」不可或缺的基石,也与 OPPO 选择的「人像」息息相关,三个要素环环相扣,共同决定了一台手机影像能力的上限,只要有任何一点取得关键进展,移动影像就有希望再前进一步。 

在采访的最后,严肃了一整场对话的程卓难得调侃了一下: 

X8 发布后,我一个艺术家朋友有一天打电话给我,说:卓哥,我买了一个哈苏。

我说:你买哈苏不是很正常吗?

他说:可是我的哈苏会打电话!

「会打电话的相机」,这一定是未来。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从 Meta 拆解、苹果眼镜爆料,看「不科幻但好用」的 AR 眼镜|硬哲学

By: 苏伟鸿
16 October 2025 at 12:00

爱范儿关注「明日产品」,硬哲学栏目试图剥离技术和参数的外衣,探求产品设计中人性的本源。

你戴过 AR 眼镜吗?

不是 Ray-Ban Meta 或小米眼镜那样「只能听不能看」的智能眼镜,也不是 Meta Quest 或 Apple Vision Pro 那样笨重的 XR 头显,而是一副外观与普通眼镜无异,但却带有显示屏幕的眼镜。

▲ Meta Ray-Ban Display 图源:YouTube @Mrwhosetheboss

这种曾经是科幻电影和实验室专属的设备,已经成为了当下大小科技品牌的兵家必争之地,Meta、苹果、Google 都在酝酿新品,甚至还将其视作取代智能手机的下一代交互。

如果说之前的 AR 眼镜产品还处于一种相对青涩的时刻,体验上还有不少硬伤未能解决,那么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到后年这个阶段,AR 眼镜将进入「野蛮生长」的阶段,我们将会见到大量不同更实用的解决方案逐渐落地产品。

往镜片里装「潜望镜」

Meta 上个月发布的首款带屏眼镜 Ray-Ban Display 获得了不少关注,作为当下形态最优秀、技术最成熟的 AR 眼镜,戴上 Ray-Ban Display 的试用者都不免感叹一句「未来已至」。

【插入视频号】

戴上 Meta Ray-Ban Display 的人可能不会有所感知,但外人却会发现这款 AR 眼镜和其他同类产品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差距——

眼镜屏幕点亮时,外人是完全看不到镜片上的反射和漏光,和一副普通不带屏幕的眼镜无异。

▲ @梦雅Myra 佩戴的 Display,在类似的角度不会出现明显的屏幕漏光

根据爱范儿和@梦雅Myra 的现场体验,只有从侧面角度看,才能发现眼镜几排光波导屏幕导线的反光。

几乎当下的所有 AR 眼镜产品或者原型机,都离不开镜片漏光的现象,Meta Ray-Ban Display 可以说是第一副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的眼镜。

著名拆解机构 iFixit 从 Ray-Ban Display 的镜片中,发现了这项技术背后的秘密。

AR 眼镜,本质上就是镜框上的一个小「投影仪」(光机),把光投到镜片上,然后再利用光波导技术,将光「关」在透明材料之中,引导光进行传播,最终传播到我们的肉眼之中。

AR 智能眼镜有两种光波导方案:衍射光波导和几何光波导,目前大部分 AR 眼镜产品都采用的是前者,而 Ray-Ban Display 则用的是后者。

衍射波导就是通过纳米压印或者光刻的方式,在镜片上「雕刻」出大量平行刻痕,刻痕之间不透光,两刻痕之间的光滑部分可以透光,通过规律性的纳米结构改变光的衍射方向,这些刻痕也就是「光栅」。

▲ 左边是入射光栅,右边是出射光栅,图源:Nature

这些光栅可以简单理解为光的「入口」和「出口」,光机的光被入射光栅带到镜片内部后,会沿着镜片内进行规律和有方向的「全反射」传播,到达出射光栅时,光的传播方向又被改变,定向地射向人眼。

▲ 图源:Bilibili @电丸科技AK

由于光在镜片中会进行密密麻麻的反射传输,很多能量在这个过程中损失,光子也不一定都能按照刻痕的引导进入人眼,还有很多光子会偏离预期方向,出现在不该出现的位置,于是造成镜片在外部看起来的漏光现象。

▲ 光在镜片中进行「全反射」传播

而几何波导的原理实际上比衍射波导简单很多:利用两种镜子,将光准确无误地从光机导向眼球。

▲ 雷鸟 X3 Pro 的漏光现象

仔细观察 Ray-Ban Display 会发现镜片边缘有十一道比较显眼的「划痕」,那就是第一道棱镜,将光机的光引导到镜片中央的区域,那部分也有一些几乎不可见的反光镜,每面镜子会反射大约 5% 的光线,并将光线准确传导到人眼。

▲ Ray-Ban Display 的镜片,光线会在镜片中精准传输,图源:iFIxit

这样利用两种镜子进行光线准确传导的方式,和潜望镜的结构比较类似。好处就是,光在镜片中反射传播的密度大大降低,偏离预期传播的光也大幅减少,绝大部分的光都能顺利到达镜片中央的反光镜,也就不会那么容易漏光了。

▲ 潜望镜的结构

不漏光还不是几何波导最大的优势。由于几何波导损耗低的特性,可以选用 LCoS 光机,对比传统衍射波导 AR 眼镜的 micro-LED 和激光方案,成本和能耗要低很多,刚好是 AR 眼镜当下的两大短板。

但就目前而言,几何波导方案还很难成为一种主流方案。目前具有几何波导镜片量产能力的仅有肖特(SCHOTT)一家光学企业。比起成熟的衍射波导生产,几何波导镜片需要非常精密的加工工艺,实现反射镜的角度、位置精准控制,如果角度有误差,很可能会影响成像。

▲ 图源:iFixit

除此之外,由于镜片内部有微反射镜结构,几何波导镜片会有一定厚度,目前最少也是 2-3mm,而衍射波导镜片能做到 1mm;视场角方面,几何方案也不如衍射波导,也就是说显示区域会更小一点。

因此,关于几何波导和衍射波导孰优孰劣,在行业内一直有争议。Meta 在 Ray-Ban Display 上采用几何波导方案,更多也是一种技术试验。

但从长远来看,几何波导「不漏光」的特性,有着更深远的价值。

在这两三年智能眼镜兴起后,越来越多人发现身边的人戴的是一副「智能眼镜」,下意识会感觉有点不适。

▲ Meta Orion,图源:TechRadar

这种智能设备带来的「侵入感」,在黑莓手机和无线耳机兴起的初期都存在着,别人能很明显感知到你在用一种设备,从而怀疑你的注意力是否还在当下。

对于智能眼镜设备来说,这种感觉更明显——屏幕漏光会遮挡用户和外界的眼神交流,而眼神交流是现代人沟通、社交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 如果每个人都戴着个头显

因此,苹果的 Vision Pro 专门设计了一个「EyeSight」的功能,在佩戴头显时能模拟显示用户的「眼睛」,就是想保留用户在使用这种沉浸式设备时的在场感。

而我们出门不愿意戴着一个笨重的头显出门,原因其实不仅因为它的重量和形态,还因为我们希望自己看起来依然是「人」,而不是一台机器的延伸。

最好的科技产品,往往无法让人察觉技术的存在,对自己、对他人来说都是如此。

成不了 iPhone,那就先成为 Apple Watch

如果说 Meta Ray-Ban Display 探索了智能眼镜硬件形态上的一种新思路,那么苹果正在酝酿的,则是智能眼镜软件上的解决方案。

由于眼镜紧凑的形态限制了性能,为其配备一个像 iOS 那样完整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将很困难,目前口碑比较好的 AR 智能眼镜产品,基本都搭载了一个非常简约的系统,功能和界面都比较类似按键功能机,不强调「App」的概念。

▲ Meta Ray-Ban Display 更像是给 Meta AI 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界面

苹果则准备为其 AR 眼镜搭载 Vision Pro 同款的 visionOS 系统,但不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版」。

▲ visionOS

对于首款 Apple Glasses,苹果明显不想一步登天做能替代 iPhone 的设备,它更类似 Apple Watch,能够与 iPhone 和 Mac 进行配对,直接利用后两者现成的算力和性能。

如果是与 iPhone 进行配对,那么眼镜将显示一个更精简的界面,降低资源消耗;而和 MacBook 配对后,将解锁完整的 visionOS 体验。

▲ XREAL AR 眼镜和 iPhone 配对,直接投影后者画面,图源:Apple Insider

另一个爆料是,苹果正在为 iPhone 准备「桌面模式」,通过 USB-C 口连接外部显示器,就能提供类似台前调度的界面,非常适合用来演示和观看,比起外接显示器,是一个更适合 AR 眼镜的界面。

这是一种非常具有「苹果特色」的方案——有自己成熟的操作系统以及可以协同的硬件生态,在这方面远远超越 Meta,比 Android XR 则多出了 Mac 这种电脑端的协同算力,以及更紧密的软硬结合。

▲ Vision Pro 已经可以成为 MacBook 的延伸

在智能眼镜无法在能耗、发热和性能上取得跨越式飞跃的前提下,不去做一个更独立的形态,而是一个辅助、配合 iPhone、Mac 的产品,出门不用从裤袋掏手机就能看地图、工作时一个 3D 建模直接直观呈现眼前,已经很具有突破性了。

这也不是只有苹果一家在探索的场景,不少 OEM 厂商也在探索 Android 手机和 Android XR 的协同能力,将强大的高通骁龙算力「带上头」。

▲ Android XR 系统

目前苹果正在顾虑的问题,是这种「分体式」的方案究竟能不能带来优秀的体验:想要低延迟,很难避免一根连接眼镜和 iPhone 的数据线,但苹果内部当然不会喜欢这种不优雅和有损体验的方案。

苹果更可能会像当年为 AirPods 订制专门无线芯片一样,为智能眼镜找到一种低延迟的无线连接方案,这也是一种「Only Apple Can Do」的优势。

毕竟,在各家的同类产品都在今明两年问世的情况下,苹果想要再一次「后发制人」,不免要在体验上有一点过人的长处了。

不够完美,但很实用

除了这两家巨头,最近爱范儿也留意到了 AR 眼镜领域新出现的一些相对前沿的技术,都为解决了 AR 眼镜现存的一些硬伤而来。

夸克最近推出的 AR 眼镜,自然以 AI 交互为核心,但最有意思的,是这款眼镜采用的「换电」设计。

夸克 AI 眼镜的镜腿本身就是一块电池,通过热插拔技术,用户可以像换笔芯一样,通过「一拔一插」的简单动作快速更换主电池 。即使在眼镜运行状态下也能直接更换电池,不会导致设备关机或数据丢失 。

夸克还准备了一个只有耳机盒大小的便携充电仓,可以随身携带备用镜腿 。

除此之外,这款眼镜还采用了双芯设计,这意味着眼镜在待机时会跑在低功耗的辅芯片上,只有在处理复杂任务时才会启动主芯片,从而大幅提升了能效 。

爱范儿实测,低功耗 + 可换电的组合拳,让夸克 AI 眼镜基本能实现全天候续航,再也不需要用着用着把眼镜摘下来充电。

对于 AR 眼镜这种「未来式」设备,我们想当然会觉得它应该是更现代的「一体化」设计,我相信这也是它的最终归宿。

但在小型化与大电池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之前,可换电池这样的「落后」设计,未尝不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真正让智能眼镜实现全天候的陪伴,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除了续航,AR 眼镜当下另一个硬伤,在于屈光度的调节问题。

近视患者想要使用 AR 眼镜,不免要经历一番折腾,需要另外定制不同的镜片,品牌也未必都提供这种服务。

爱范儿了解到,国内 AR 眼镜品牌 XREAL 正在探索一种更加简单方便的解决方案:一种有厚度的透明胶体,可以直接粘在眼镜的光机透镜上,从而改变眼镜的屈光度,不过目前还处在实验的阶段。

上面提到的很多技术,有很多其实都并不属于「最终答案」,但在智能眼镜技术无法实现跨越式突破的当下,这些略带妥协性质的解决方案,都是「最优解」。

如果我们回头看,每一代新形态的计算设备,都是在这种「不完美但前进」的状态下成长起来的:智能手机在最初也离不开电量焦虑、信号不稳、触控迟滞;智能手表也经历过「鸡肋」的尴尬阶段。

比起一个只能存在于实验室的完美概念演示机,将真正能用、可用、有用的「产品」带到用户头上,更意味着如今的 AR 眼镜,正从青涩走向成熟。

如果要类比,那现在的 AR 智能眼镜,已经从只能打电话的按键机,过渡到黑莓、诺基亚的智能手机,很快也将迎来「iPhone 时刻」。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