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你的下一台 Vision Pro,由 iPhone 驱动

By: 范津瑞
6 November 2024 at 18:10

据 The Information 报道,苹果的 Vision Pro 预计会在今年年底之前停产,原因是市场需求低迷

这一点其实很容易理解。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Vision Pro 价格昂贵,可使用场景有限,不易融入大多数人的现有工作流程,并且由于软件适配方面的问题,它并不是「刚需」。

苹果公司 CEO 库克就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Vision Pro「不是一个大众产品」。

然而,停产不意味着停售。据 Vision Pro 的三个零部件供应商的员工透露,目前已经生产了 50 万到 60 万个 Vision Pro 头显,这一数字也与 The Information 和其他几家媒体此前分析的索尼每年可以生产的微型 OLED 显示器对的数量一致。

▲图源:Mashdigi

可见,显示屏是限制 Vision Pro 生产规模的重要因素,其高昂的成本也大部分来源于此。

据估计,Vision Pro 所使用的索尼近 4K 微型显示屏成本为 350 美元,一对显示屏则需要 700 美元。而每个头显的成本约为 1500 美元,显示屏占了近一半

▲图源:GPT 中文网

据 The Information 的韦恩·玛(Wayne Ma)报道称,早在 Vision Pro 投产之前,苹果就在测试视涯(SeeYa)和京东方(BOE)两家中国供应商的新型微型 OLED 显示屏,以期降低成本。

不过,最近的报道表明这两家潜在供应商均未能满足苹果严格的质量标准。

近日据韩媒爆料,苹果现在正在向 LG 和三星寻求成本更低、分辨率也较低的微型 OLED 显示屏。来自日本的 JDI 也在向苹果推销像素密度接近微型 OLED 显示屏的常规 OLED 显示屏。

▲图源:WatchGeneration

虽然「仍然为如何降低成本感到困惑」,但苹果目前为之付出的努力也很可能不是完全打了水漂:有消息称苹果正在筹备一款成本更低,当然售价也更低的「非 Pro 版 Vision 头显」。

彭博社的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报道称,这款「平价版」Vision 头显将搭载用于 iPhone 的 A 系列芯片而非 M 系列,采用更便宜、更轻的材料制造,并且不带 EyeSight 前置显示屏,售价约为 2000 美元

古尔曼还透露新的头显设备预计「将计算组件转移到 iPhone 上」,并且「与 Xreal 公司的眼镜大致类似」。也就是说,「平价版」Vision 头显拥有与 iPhone 绑定的选项,这有助于苹果手机保持其生态系统的中心地位

▲图源:Xreal

The Information 近期的报道则称,苹果告诉一家供应商,预计将为 400 万台更便宜的「non-Pro」Vision 头显生产足量零部件。许多消息来源称苹果计划在 2025 年推出这款头显。

有趣的是,消息一向准确的供应链分析师郭明錤(Ming-Chi Kuo)却似乎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平价版」Vision 头显将会在 2027 年之后推出,理由是「仅仅降低价格并不会让一个产品更加成功」。

从显示器技术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说法其实不无道理。即使高密度常规 OLED 显示屏的成本微型 OLED 显示屏低得多,但它们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最早要到 2026 年才会进入批量生产。

▲图源:ARinChina

筹备「平价版」Vision 头显并不意味着苹果完全放弃了高端市场。郭明錤透露,一款配备 M5 芯片的全新 Vision Pro 将会在 2025 年下半年开始量产,并且是「苹果明年唯一一款新的头戴式显示设备」。

目前的 Vision Pro 使用 M2 芯片运行 VisionOS,而苹果声称 M4 的 CPU 性能比 M2 高 50%,GPU 性能比 M2 高 4 倍。这表明搭载 M5 芯片的 Vision Pro 将会有相当明显的性能提升。

除了芯片大升级之外,郭明錤表示新款 Vision Pro 的供应链将「大部分保持不变」,因此「其他硬件规格和设计不会有太大变化,以降低成本」;The Information 则称此举是为了「重复使用多余的组件」。

当然,由于处理器的升级和硬件配置的相对持平,新款 Vision Pro 的售价将「依然昂贵」。

▲图源:scoop

对此,外媒编辑瑞安·克里斯托菲尔(Ryan Christoffel)认为新型号 Vision Pro 消息的透露,可能会让现在有兴趣购买 Vision Pro 的潜在用户化身「等等党」,让本就滞销的 Vision Pro「陷入了独特的困境」。

其次,他认为如果当前的 Vision Pro 不能获得全面的 Apple Intelligence 支持,也不能更新新款 Vision Pro 的所有后续功能,那么现在拥有 Vision Pro 的用户就变成了「冤种」,他们很可能相当后悔甚至不满。

无论如何,对于厂商来说,「升级」总是积极而有必要的;而对于用户来讲,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预算充足的朋友,可以等待 M5 Vision Pro 的发布,而预算不太充足的朋友则可以期待一下「平价版」Vision 头显。另外,苹果公司正在悄然启动代号为「Atlas」的智能眼镜计划,准备向 AR 硬件领域进军。

苹果将会如何梳理未来智能可穿戴的产品线呢?让我们继续保持观望。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让你进去当主角!苹果为 Vision Pro 发布首部沉浸式微电影

By: 周奕旨
12 October 2024 at 14:35

近日,苹果发布了首部沉浸式微电影《Submerged》。

这部微电影时长十七分钟,说实在的,剧情稍有些乏善可陈:在二战时期,一艘潜艇遭到鱼雷袭击,船员们在船舱中度过了惊心动魄的十七分钟,就像超级马力欧那样解决完一个麻烦后,继续通向下一关,再面对更艰难的麻烦。

不过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非常值得一看,因为在此之前,Apple Vision Pro 上的沉浸式视频以观察大自然探险、极限运动等为主,还没有一部基于剧本的电影制作。

我的主要任务是让你感受到主角的感受,让你经历他们正在做的事情。

以《西线无战事》拿下奥斯卡大奖的导演 Edward Berger 直言不讳地承认,这次拍摄的首要任务绝非一个精妙绝伦的剧本,而是代入感。

在影片上线后,苹果通过一段视频,详细揭秘了这部沉浸式短片的幕后细节。

想要以全新的方式去拍摄一部电影,除了人员配置外,场地、设备、技术支持,缺一不可。

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一台特殊的摄影机。

苹果自己开发了一套沉浸式视频摄影机,根据目前的资料来看,这台摄影机搭载了一枚醒目的双镜头系统,支持以 8K 清晰度录制立体视频,同时配合多向收音的麦克风,以较成熟的方案面对拍摄任务。

除了自己的设备,苹果也与更专业的公司合作,为第三方制作 Apple 沉浸式视频做准备。

在今年的 WWDC 大会上,Apple 宣布与视频调色软件开发商 Blackmagic 合作,共同设计了一款专用于拍摄 Apple 沉浸式视频的摄像机,命名为 Blackmagic URSA Cine Immersive。

这款摄像机配备了双镜头系统,可实现以每只眼睛 8160 x 7200 的分辨率录制立体视频,并具有 16 档动态范围,以确保呈现细腻且逼真的沉浸式效果。

此外,该系统内置专为 Vision Pro 校准的镜头数据,每个镜头的参数数据会直接嵌入到 Blackmagic RAW 文件中,并协同最新版本的 DaVinci Resolve 进行编辑,以全面支持 Apple 沉浸式视频的制作需求。

这些设备能够记录下镜头正面近 180° 的画面,相比之下,传统电影的视线范围大约在 40° 到 60° 之间。

超大的画面带来的是指数级提升的细节丰富度,这对整个制作团队都是巨大的考验,导演 Edward Berger 就为此大吐苦水:

画面范围真的很大,每件设备,每根破裂的管道和其他元素都很重要,你需要用真实存在的东西填满整个画面,完全不能偷懒,因为观众可能会好奇地观察能看见的任何地方。

为了足够真实,在拍摄过程中,制作团队仿照二战时期的潜艇结构搭建了一个全尺寸潜艇环境,布景使用了货真价实的钢材、黄铜和金属,并对每一处细节进行精心打磨,所用材料总重 23 吨。


在潜艇这种狭小的空间中,制作团队专门为摄像机设计了安装位置,可以在水下稳定摄像机,并捕捉特定角度或视角,确保拍摄时不影响画面稳定性和质量。

同时,制作团队还设定了实现特定特效(如火花、蒸汽、爆炸、水流等)的器械和结构,这些装置通常会在拍摄中与摄像机紧密配合联动,以便摄像机能够在火花、蒸汽、水和火的环境中安全拍摄,确保不破坏观众的沉浸感。

为了保持连续性和真实感,演员们对在传统影片画面外的镜头进行了精心编排和设计,并参加了大量的特技排练,包括在潜水水箱和开放水域中进行自由潜水训练。

在传统电影的制作中,导演和摄影指导等场外人员需要通过一些专业级别的监视器对摄影机中拍摄的画面进行实时监看,以保证曝光、颜色、构图的准确性。

而随着空间视频的出现,画面呈现由平面走向立体,场外工作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苹果发布的后台视频来看,专业的监视器上,画面变成了类似于「全景地球」般的圆形,而为了更好地预览实时效果,Apple Vision Pro 也介入到工作流程中。

Apple Vision Pro 用 M2 芯片提供的性能支持与内置的显示屏素质,在实时传输画面的同时,还撑起了专业监看级别的分辨率与色准,为影片的制作保驾护航。

一直以来,除了 iPhone、iPad 等明星硬件产品外,苹果出品的宣传片与短片也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这些视频往往通过浪漫的色调、考究的光线、恰如其分的配乐,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不过,这些影片的目的性也很明确——为某个产品或是功能展示「官方玩法」,再配合精良的制作,在观众心里留下深刻印象。

就比如我最喜欢的短片《Welcome Home》,苹果通过一位年轻女士在家中伴随着音乐律动、起舞,直至整个房间都随着她的舞姿与音乐节奏变幻莫测地延展、伸缩。

而实际上,这部短片是用新颖的创意与震撼的视听享受来为所有观众宣传 HomePod。

从 1984 年,Ridley Scott 以反乌托邦的风格执导了《1984》用以宣传 Macintosh 开始,到前些时日翻车的 iPad Pro 宣传片《Crush》,都是如此。

《Submerged》也不外如是,只是这次的宣传对象,换成了前途未卜的 Vision Pro,就像 Apple 营销传播副总裁 Tor Myhren 说,希望以此吸引更多的用户和制作者:

我们非常期待看到这项技术如何激励电影制作人,推动视觉叙事的极限,开启全新的创作可能。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 Vision Pro 负责人即将退休,接任者可能也是库克接班人

By: 莫崇宇
10 October 2024 at 11:06

据彭博社报道,苹果副总裁、资深高管 Dan Riccio(丹・里奇奥)将于本月晚些时候卸任退休,结束他在苹果长达 26 年的职业生涯。

在苹果任职期间,他曾担任硬件工程主管等重要职位,并领导了多项重大项目,包括 Vision Pro 耳机的开发和苹果汽车项目。

Riccio 的 Vision Products Group 团队,包括几千名从事头显和相关技术工作的工程师,被告知苹果硬件业务负责人 John Ternus 将接手。

此前有消息称,Ternus 将会是未来接替现任 CEO 库克的有力竞争者。

Riccio 于 1998 年 6 月加入苹果,担任产品设计总监,2012 年 8 月,他被提拔为硬件工程高级副总裁,他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超过八年,直到 2021 年转向一个未公开的项目。

这个未公开的项目后被证实为 Vision Pro 头显。

除了 Vision Pro,Riccio 也曾向市场推出了多款热门产品,比如 AirPods、iPad Pro 和大屏 iPhone 等。

在当地时间周三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活动上,Riccio 透露他在过去五年一直寻求退休,且他在苹果的最后一天将会是星期五。他还讨论了与库克以及乔布斯一起工作时学到的领导经验。

他表示希望更多地参与以他名字命名的大学工程项目,包括可能进行教学或开发课程材料。他还谈到了初代 iMac 的诞生,并说 iPhone X 是他最引以为豪的创造产品。

不过,Riccio 的职业生涯中也有一些失败的探索:最著名的苹果汽车,以及苹果电视机。

苹果汽车项目自 2014 年启动,历经十年却未能成功,在今年 2 月份被曝走向终结,这也意味着过往数十亿美元投资付诸东流。而在十年前,苹果超高清电视机开发计划也被曝出遭到了同样的命运。

实际上,Riccio 的退休计划早在 2021 年就已初见端倪。

当时,他从高级副总裁转为副总裁,并离开了苹果的核心管理团队,如今才于本月正式离开。报道称,退休后,他的副手 Mike Rockwell(迈克・罗克韦尔)将接管 Vision Products Group 的日常运营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Riccio 在乔布斯时期就是苹果的关键人物,并在 2011 年库克接任 CEO 之前发挥了重要作用。彭博社认为,他的离开标志着自苹果首席设计官 Jony Ive 离开以来最大的变化之一。

Riccio 曾指出,大型科技公司之所以遭遇失败,往往源于它们对风险的过度规避,以及高层管理者对于潜在损失的过度担忧。

他强调,苹果之所以能够持续繁荣,是因为它保持了敏捷的运营模式,并赋予了高管们明确的责任和权力。在苹果,一旦出现问题,可以迅速找到责任人并采取行动,而不是像其他公司那样,多个管理者互相推诿责任,寻找借口。

只是,目前摆在苹果面前的最大难题,或许是备受困扰的高管离职潮。

苹果管理团队的许多成员都已接近退休年龄。在乔布斯的延揽下,库克也是于 1998 年加入苹果公司,明年也将满 65 岁。本周,彭博社还报道称,苹果采购主管 Dan Rosckes(丹・罗斯克斯)也即将退休。

并且,自 Jony Ive 于 2019 年离职以来,苹果已有多位重要高管因各种原因离职,

例如,从 Ive 接管工业设计但于 2023 年离开的 Evans Hankey。紧随 Hankey 之后的其他人,包括 iPhone 和 Apple Watch 设计副总裁 Tang Tan 和资深工业设计师 Bart Andre。

未来几年,苹果或将经历一场高管的「大换血」,而这些改变会给苹果的产品带来怎样的影响,新鲜血液的流入能否给苹果带来新的活力,都是行业值得关注的焦点。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创新 vs 混乱:iPhone 在 AI 时代下的牙膏和迷茫_10.ylog

By: Steven
1 October 2024 at 08:01

这是一期 荒野楼阁 WildloG 和 皮蛋漫游记 的串台节目,由我和零号、初号一起,聊聊今年 Apple 发布的新产品以及一些周边的信息,作为 设以观复x两颗皮蛋 合作的那期视频内容的一些补充。

今年 iPhone 16 系列着实挺闹心的,一方面是 Apple Intelligence 的大饼迟迟未能落地,另一方面 Camera Control 独立按键加得有点莫名其妙。但我们还是决定在深入体验和使用 iPhone 16系列之后,能够匹配我们的深度测评内容一起,跟大家聊聊今年库克又挤出来了多少牙膏?

2:03 关键词:初号「过山车」苏志斌「意料之中」零号「Ridiculous」

8:10 AirPods 4 代很值得购买,刀法也足够精准

11:01 AirPods 助听器功能的背后

17:32 中文字体字重的调整

20:11 Siri 物理意义上变快了

22:31 相机控制按键:理想很丰满,现实…….

31:53 Mac 预览和 shownotes 支持 HDR 视频的延伸和补充

36:55 色彩风格+魔改 RAW

40:44 App Intents:让系统 应用互相直接能联动

45:57 Apple Watch:9 代到 10 代减薄的背后,11 代可预期的更大显示尺寸

54:55 相机按键如果是 AI 的视觉按键成立吗?

1:00:40 加了这个按键之后到处都是混乱和矛盾

1:06:25 手机为啥(暂时)不能 edge(显示)to edge(中框)

1:12:19 什么是产品的核心体验?

1:23:34 苹果会做折叠屏吗?

1:34:00 Meta Orion 是否是比 Apple Vision Pro 更正确的验证路线

1:41:54 为什么最好的虚拟现实 AI 设备一定是眼镜?

|登场人物|

苏志斌:从业 15 年的工业设计师,车联网智能硬件企业联合创始人及产品经理

零号:两颗皮蛋的零号,前手机行业产品经理,主管运营和项目管理

初号:两颗皮蛋的初号,前手机行业产品经理,主管内容创作和出镜

|更多皮蛋|

B站@两颗皮蛋 微博@两颗皮蛋 小红书@两颗皮蛋

|拓展阅读|

录这期播客时遗漏的话,聊一聊苹果的设计团队「怎么了」

视频:设以观复 x 两颗皮蛋 联合深度解析 iPhone 16 系列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苹果可还有设计哲学?从 iPhone 16 到 Mac,解构三十年苹果设计演变_9.ylog

By: Steven
9 September 2024 at 07:10

在 iPhone 16 发布之际,盘点了手机/Mac等产品线的外形演变史,设计哲学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产品理念、技术实力、组织架构也在决定着产品的外形。

03:30 – iPhone 16 设计解析:为什么「胶囊」形状摄像头和新增的按钮是在扶持 Vision Pro?为什么这一代的标准版大概率畅销?

手机设计盘点:为什么说「从 iPhone X 开始,手机的最终形态已经被确定了?」科幻电影中的「黑石」如何影响了 iPhone?

33:30 – 解构 Apple 历代产品设计:从 Mac/Watch 等产品线的外形变化背后,我们看到苹果的变化。Ive 在 2019 年的离去标志苹果设计的黄金年代结束了吗?为什么新一代的设计语言,藏在 HomePod、AirPods Max 和 Vision Pro 的 3D 编织材料里?

本期节目是和 脑放电波 的串台,推荐关注;也是脑放电波 Apple “Privilege”(苹果“特权”)系列的新一期节目,本系列旨在围绕苹果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商业策略,剖析其在产品设计、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隐私(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种种“特权”,帮助你深入理解全球第一市值公司背后的故事,相关节目:苹果供应链迷思 / 苹果广告底层逻辑 / iPhone 15 和它的前任们 / 苹果零售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你对本期节目的感受与看法。

|登场人物|

  • 主播:托马斯白 – 脑放电波主播,资深科技营销人,前XR创业公司CMO,科技媒体特约作者,养生爱好者; Nixon – 脑放电波主播,XR产品经理,前科技媒体记者,养生爱好者
  • 嘉宾:苏志斌SUiTHiNK – 资深工业设计师,电子行业产品经理,科技企业联合创始人,个人播客 荒野楼阁 WildloG
  • 剪辑制作:Kari,柒

节目中用到的音乐:来自 monkeyman535 的 90’s Rock Style,地址 freesound.org;来自 kjartan_abel 的 Berlin Town,地址 freesound.org;基于 CC BY 4.0 DEED 使用

|拓展阅读|

苏志斌讲解iPhone”无边泳池”及灵动岛苏志斌讲解iPhone 12、我们的标题模仿了李楠的文章 iPhone 可有设计哲学?

脑放电波往期节目精选(搜索关键词可收听)

脑放电波是一档关注科技前沿、品牌营销和个人成长的谈话类节目。每期带给您一个有趣有据的话题,帮您在信息严重过载的现代世界小幅自我迭代。您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或者其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脑放电波”找到并关注。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两年内 Apple Vision Pro 不会出现杀手级应用|设以观复 番外篇 Vol.2

By: Steven
9 June 2023 at 19:05
点击封面到 YouTube 观看视频

点击这里到 bilibili 观看视频

这期视频是一期比较随性的闲聊,主要从产品、设计、混合现实三个角度,谈谈我对 Apple Vision Pro 这款产品的看法。因为几乎都是独白,所以也可以当作一期 podcast 来收听。

以下为文字大纲:

先说我的观点:苹果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线。但只要「不做缸中脑」的价值观继续贯彻,这款产品的生态和迭代就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但是,它不会取代iPhone,它的目标也不在此。从它的产品定义来看,恐怕还有一个更大的 one more thing 在等待发布。

关于产品

1、不是VR!太好了!

2、之前的预测基本都对了:一体机、眼手控制、层与深度的交互、空间建模、空间音频、LiDAR 人脸建模。技术路径的连贯性。我之前说 M2 芯片单独划出了图形引擎,可能是有手势操作的考虑。但当时我还觉得,可能得要到 M3 才会实装,那是我低估了苹果,从各方体验的反馈看,M2 处理手部操作已经非常强悍了。这样子的话,M3 就真的不着急了。

3、从各方体验的反馈来看,初代产品的完成度非常高。但第一代产品很显然不是面向消费者的,从售价和硬件配置来看,都是给开发者的入场券:「想在下一个时代展示你的才华吗?加入我们的开发平台吧!」所以,买不起没关系,因为不用买。虽然,它有初代 iPhone 的感觉了,但很多人不免怀疑是不是要等三四代以后才堪可用?我到觉得不用那么久,因为软硬件的完成度已经是接近 iPhone 4 的状态了,也就是说,它先奠定了空间交互的完整逻辑和操作体验,硬件也足够强大。要知道,iPhone 初代除了大屏幕和多点触控,几乎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东西,但它的交互设计改变了整个时代。所以 avp 剩下需要做的,就是把软件生态做起来。以苹果今天的开发者号召力,软件神态会比 iPhone 初代更快达到 4 代的状态,这个过程会更短。

4、发布会时,我第一处惊讶的地方,外部屏幕显示实时的眼神:你看着它,它也在看着你,实时计算双方关系。之前的观点:空间重建,让设备认识世界。因此设备下方有大量摄像头,用于捕捉用户手部的精细动作,这种程度的认识现实世界,是 avp 空间交互的基础。

5、我之前说过,头显设备不会替代手机,它的续航、应用场景、对空间的要求以及使用方式,都不会是一台手机这样的随身电子设备。这一点,我们从后续的官方设计原则上也能看到苹果对这件事的理解。人是在室内、坐着使用的。因此续航在现阶段并不是问题,它可以连接常电来使用,和我们的任何一台桌面显示器一样。苹果甚至不建议开发者去设计界面还原的操作,因为它们直接在系统内处理好这件事,你换个座位、换张沙发、换张床后,设备自己识别环境来让你视野内的界面回到合适的位置上。

6、官方设计建议,移动时从沉浸空间中淡出,稳定下来后再回到沉浸空间,这也是官方在主动表达,坐下来、在固定的空间内使用。一方面,这是创造沉浸感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人身安全,在虚实结合的环境里快速地移动或手舞足蹈是很容易弄伤自己的。因此,我们在用现有的 vr 产品时都会有划定安全区这个操作。

7、杀手级应用?很多人说「3D照片/视频」,但我不觉得这个有足够的吸引力。它确实可以提供新的、生动的体验,但要成为「杀手级应用」,需要足够的便利条件。手机摄影之所以可以动摇传统摄影,是随身携带和随时按下快门。但 avp 的拍摄,更类似无人机视角,是一个你需要这样的视角时,才会需要的东西,它不够便利,不够快。avp 真正的的杀手级应用一定不会在一年内出现,甚至是上市后的一年内也不一定有,它需要开发者和时间一起酝酿和探索。况且,比特与原子的融合,还需要很多后台的工作来完善,比如更大的世界模型,或者催生出新的需求场景。总之,独属于这个平台的杀手级应用,一定诞生在基础建设更完善的时机。

工业设计和交互设计

1、现有产品的大融合吗?在我看来,它更像加大号的 aw:如出一辙的曲面玻璃盖板,复杂的曲面贯穿铝合金机身和玻璃,有机的整体轮廓搭配编织物绑带,贴身部分全部由织物和硅胶材质构成。这就是苹果这几年做手表和耳机的过程中总结下来的,穿戴数字产品的设计原则。avp 上的所有细节,都能在 aw 和 app 上找到对应的处理方案。

2、可以说,继铝合金后,另一个材料探索的方向:织物。亲和力、强韧、富于变化,很适合穿戴式计算设备的设计。这类材料是传统工业设计师并不熟悉的,通常只有部分家具设计师和家纺类产品的设计师会接触到。但是要注意一点,编织物是一种复合材料,它不仅不是塑料、金属这类单一实体材料,它甚至可以是不同种类材料的混合编织,因此可探索的边界,以及可变化的范围,是具有很大想象空间的。这类材料师师会比我了解,看看她有没时间出些视频给大家讲一下这类材料的设计。许多年前的宝马概念车和“大白”,都是柔性材料在科技领域很好的启发。我觉得,这是苹果在工业设计上的进一步探索,也将会带来产业链上的变化,类似氧化铝合金的普及,设计师和产品经理可以关注。

3、所有界面片层化、小组件化,所以小组件可以交互了。在分析灵动岛那条视频里我就说,它是中间交互层在 Face ID 上的具体结合。现在再看 avp 的交互,尤其是应用边缘的交互菜单,是不是很自然地从已有的交互习惯转移到新的空间交互里来了?

4、与 iPhone 初代的拟物化界面类似,AVP 采用了和现在 Mac 一致的界面布局和风格,帮助用户和开发者尽快适应新的空间交互。但是,界面风格其实从 iOS7 开始就固定了,毛玻璃一方面是让界面与环境保持良好的光照、氛围的互动,也能让更多层的展开显得自然。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时,设计师和开发者不需要自己做出立体的分层效果,只需要做好平面的分层,毛玻璃的立体分层效果,是系统来处理的。这些协助和预设不起眼,用户也不会注意到,但对于开发者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它们不仅规范了所有应用的整体品质,也减轻了开发工作量,让更多人愿意为这个生态去做更多的尝试和探索。这也是护城河的一部分。

5、一个细节:设计原则中建议,层窗口不应跟随视线,而是锚定在现实中的固定位置。换言之,作为设计师和开发者,是可以选择跟随或锚定的。据我了解,把虚拟物品和界面锚定在现实中,是一项比较复杂且难度较大的技术,非常容易因为抖动而破坏沉浸感。这是由于细微误差的累积造成的技术问题。我们目前不知道苹果的技术实现方式,但如果明年上市时看到的确实是稳稳锚定的界面,那这背后的技术储备其实是相当深厚的。

6、观看的内容放大放在远处,操控的部件放在近处并且较小。这里用到了一个符合直觉的设计逻辑:电影、模型、网页这些被观察的对象,应该与人保持距离,和显示屏一样,而操控部件应该在离手较近的地方,方便你的视野锁定并操作,和键盘鼠标触控板一样。

7、苹果对层级的设计有建议,新元素出现时,已有界面和元素应该向后退一些,确保主次关系,保证良好的视觉重心体验。但这个尺度所以所有开发者来说都是比较难把控的,后续的设计规范中应该会有系统层面的自动化方案,不需要设计和开发去重新考虑。

8、设计建议中有一项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声音。苹果说你可以让界面的声音从前方传来,也可以四面八方,或者某个指定的角度,这取决于你的应用怎么使用、怎么设计。这一点之所以要重点关注,不仅仅是它有空间音频,更重要的是在空间计算的设备中,声音其实已经是整个UI的一部分了。你对应用的体验、理解,以及交互,都将与空间中的声音紧密相关。因此,参与了这款产品开发的苹果前员工也在推上强调,声音的体验是极少人关注、但极为重要的事情,而这款产品会给人巨大的惊喜。我想,所有设计师和开发者都应该注意这件事。

9、通过最简短、清晰的标签和符号,指引人离开、退出。这不仅仅是 UI 规范的事。因为在沉浸空间内,指引不明确是会比操作电脑、手机,更容易感到困惑、惊慌或愤怒的。在你想离开时,眼睛看向标签,锁定,确定,这种确认方式既符合直觉,也给了人可以随时退出的安全感。

10、因为选定完全依靠眼球追踪,所以为了确保准确度,苹果在设计规范中也提到,按钮的实际可控面积是比按钮本身的面积更大一些的。这里我要补充一点,人眼的活动本身并不是完全线性的,在慢速运动时,其实是一顿一顿的,只是大脑算法弥补了这种抖动。因此,在盯着界面看的时候,人眼实际上就处于这种慢速抖动的状态,眼动追踪也会检测到这种眼球抖动。所以,无论是因为算法矫正,还是优化选择容错率,这种选定范围大于实际面积的设计原则都是必须的。这在触摸屏的交互上,也是很常见的规范。但苹果规定一个按钮至少要保证 60 像素的面积,那就是说,它的眼动锁定范围的极限,大概就是在 60 像素这个区间左右。这一点,在推远玻璃面板时,会自动放大的轮廓也有所体现。因为如果跟随距离缩小,会导致后层界面的交互精度下降,造成系统不可用的问题。至于选定具体文字的精准操作,根据前员工的披露信息,我个人猜测,是由传言中的「眼部脑机接口」的「读心术」来辅助完成的。这件事可以以后再跟进确认。

疑惑

1、交互的力反馈怎么处理?对体感游戏很重要。会有单独的游戏配件吗?

2、混合现实游戏的玩法:不是复原现实游戏,应该是现实中玩不到的玩法,比如巫师棋、游戏王。这样的话,其实也不需要力反馈了。

我对于 XR 的一些看法

1、选择了「不做缸中脑」的价值观,很棒!

2、增强现实和人的链接,是融合,不是制造一个虚拟世界代替。iPhone X 发布的时候,我曾写文章说,需要有边框来界定虚拟和现实的边界,因为沉浸感越强越需要清晰的退出机制,人才会有安全感,才更愿意用。这是交互设计要死守的底线。果然,苹果选择用数码表冠来切换融合程度,而且,这是一个实体旋钮,是唯二的实体操控部件之一。可想而知,其优先级和对交互体验的重要程度。

3、因此,是「多一个」,不是替代关系。但说实话,我对人性没有那么乐观,当其生态足够完善后,肯定会有多数人主动选择待在里面的世界。届时,不仅仅是手机被替代,而是连同电视、电脑、大房子、电影院、足球场这些东西,统统都会被吸引这个黑洞里。

科技是由人文驱动的:体验后再谈 Apple 空间计算机_1.ylog

By: Steven
1 May 2024 at 20:03

前几天我去找一位科技媒体的朋友,体验了一晚上 Apple Vision Pro(苹果新推出的空间计算机),我将那晚体验的感受以及我们讨论的内容,整理出了这一期节目。本期节目为单人讲述。如果你遇到网络环境波动问题,加入列表缓存后,即可正常收听。

在这一期,你会听到:

—- 交互设计很优秀,但为什么说它不完整且反直觉?

—- 你的眼睛是你的注意力,你的手是你的行动,日常生活中我们这两个部份是分工协作,分头行动的,但在 Apple Vision Pro 的交互体验中,这俩完全没法分开;

—- 空间沉浸感一流,彩透效果超群,但多任务体验并不好;

—- 这种立体感,和在电影院里看 3D 电影是很不同的。Apple Vision Pro 这个恐龙的应用所展示出来的,是一种大脑完全相信的,是一个空间,而不是把前后景处理得很好的分层的画面;

—- 眼动追踪像魔法,但也很脆弱:

—- 当我刚设置完的时候,他非常的准,极其的精准,真的就是魔法一样,指哪打哪,很爽,但是在我用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会稍微有一些偏移,就对不准了;

—- 眼动追踪矫正流程中的色彩细节,为什么?

—- 最喜欢的两个应用:看星星,火星车;

—- 这就好比你画画的时候,需要用笔,但你一旦需要在三维的空间里去做雕塑,你需要的是雕刻刀和铲子;

—- 太顺理成章的工业设计:苹果的行活儿;

—- 缺少思考后的冲突感,仿佛设计部门和工程部门都没有怎么吵过架就落地了;

—- 预言:什么时候能普及?

—- 普及的好产品 = 渣男喜欢的类型

—- 强制性 vs 超越感官

—- 不要抽象地谈论科技:科技是由人文驱动的

|登场人物|

苏志斌:工业设计师,车联网智能硬件产品经理/联创,《设以观复》作者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