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Trump’s Return May Worsen Financial Woes for Global Health Institutions

20 December 2024 at 01:02
The U.S. provides nearly half of the aid for global health, including childhood vaccination, H.I.V. treatment and disease surveillance.

© Olympia De Maismont/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A health worker in Burkina Faso distributing malaria prevention drugs to children in 2019, part of an effort partially financed by the Global Health Fund.

Popular Arthritis Drug For Dogs May Have Severe Side Effects, F.D.A. Says

19 December 2024 at 22:36
The agency recommended that the maker of Librela update its label to reflect the possibility of more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

© Octavio Jones for The New York Times

Since Librela became widely available last year, some pet owners have reported that their dogs became seriously ill, lost the ability to walk or stand or even died shortly after receiving the drug.

How RFK Jr’s Longtime Friend Mark Hyman Built a Wellness Empire

19 December 2024 at 08:18
Dr. Mark Hyman, a “functional medicine” proponent and longtime friend of Robert F. Kennedy Jr., is finding powerful allies in his bid to treat disease with blood tests and supplements.

© Saul Martinez for The New York Times

Dr. Mark Hyman has built a wellness empire that includes a supplement company, a hit podcast, 15 best-selling books and a start-up testing company with celebrity backing.

Aghast at a Move to Revoke the Polio Vaccine

19 December 2024 at 01:20
Readers write about the polio vaccine and the dread of the disease in the past. Also: Reducing crime; the Unabomber’s victims; health insurances woes.

Ways to Fix the Health Insurance Debacle

17 December 2024 at 00:31
Responses to an essay by Andrew Witty, the C.E.O. of UnitedHealth Group. Also: Threats to democracy, in Hungary and America; a check on Trump; avoiding taxes.

Expanding the Laws on Assisted Dying

10 December 2024 at 00:22
Readers discuss the British vote on the issue and urge actions in the U.S. Also: Safeguarding our food; taxing cow burps in Denmark; a crossword tale.

減脂一定要吃到 2.2 倍蛋白質嗎?

建議可以吃 2–2.2 倍,但更多則不一定有效,要看狀況!

「增肌要吃 1.6 倍體重的蛋白質、減脂要吃 2.2 倍體重的蛋白質」,是健身界的通則之一。關於增肌是否真的需要吃到 1.6 倍,前一篇文章已有描述;至於減脂時到底需不需要吃到 2.2 倍(甚至以上)的蛋白質,則是本文的主題。

重點

  1. 減脂吃更多蛋白質,可以藉由增加飽足感來減少飢餓感,幫助飲食控制
  2. 熱量赤字時,高蛋白飲食可以減緩肌肉流失,但缺乏需要高於 2.2 倍的證據
  3. 同時增肌減脂(比減脂更嚴格!)時,高蛋白可以增強減脂效果,且 3 倍的效果比 2 倍更好
  4. 吃超高蛋白質的壞處:貴、執行困難、「潛在的」腎臟影響
  5. 減脂期仍然會建議吃到 2.2 倍蛋白質,但對多數人來說不需要再吃更多了

「行為」優先於生理效果

許多流行的飲食法,看似擁有魔法般的神奇效果,但實際上只是透過行為改變來「剛好」能減少熱量攝取,而非飲食法本身有何特別之處。譬如,斷食法能縮短進食時間,因此攝取的熱量自動比以前還少,自然就能減重了。但要是你以為斷食法=一定會瘦,因而暴飲暴食,那反而會變胖。

提升蛋白質攝取量也有同樣的道理,雖然高蛋白在生理上確實有用(等等就會談到),但它首先影響的就是你的食慾。在同樣攝取量的情況下,蛋白質有三大營養素中最高的飽足感,代表你即使吃得更少,只要提高蛋白質比例,就比較不會餓到想放棄減脂。

高蛋白飲食能減緩減脂期的肌肉流失

當減脂期身體缺乏能量時,營養素通常只夠能量供給和基本生理需求,所以蛋白質攝取不夠多時,吸收進身體的氨基酸也比較不會跑去合成肌肉。因此,不管是微觀的「氮平衡測量」還是宏觀的「瘦組織/肌肉測量」,眾多研究都顯示了有運動的人在熱量赤字時,2 倍左右的高蛋白飲食擁有減緩肌肉流失的效果。

但這裡有兩個重點:

  1. 研究大多是比較「高蛋白攝取(1.6–2.3 倍)」vs.「中等蛋白質攝取(0.8–1 倍)」,所以較難確定 2.3 倍以上的超高蛋白質攝取,會不會真的比 2.2 倍還更能減緩肌肉流失。
  2. 此外,上述的效果都有一個大前提:要同時認真重訓。健身才是肌肉成長的推手,蛋白質只是材料;減脂時若不搭配重訓,就算吃很多蛋白質,也不會減緩肌肉流失

超高蛋白質飲食能幫助「同時增肌減脂」

若說有什麼比減脂還困難的挑戰,那就是「同時增肌減脂」了。要達成這個任務,不只訓練與睡眠都要確實,飲食也要控制得很精準,只能維持在熱量平衡上下的微小範圍內。因此,非新手想要同時增肌減脂是需要非常努力的(更多資訊可參考之前寫的另一篇文)。

雖然目前比較難確認超高蛋白飲食(2.3–3 倍)對「純減脂」是否真的比較有效,但如果你想執行「同時增肌減脂」的話,則這麼多蛋白質真的會有幫助。有研究發現 3.4 倍與 2.3 倍的蛋白質攝取相比,雖然瘦體重的增加雷同,但 3.4 倍的減脂效果更好。

雖然上述只是單一研究,但考量到同時增肌減脂的條件比純減脂還更加嚴格,需要讓肌肉合成和脂肪分解的潛力都完全發揮,因此需要更多蛋白質也蠻合理的。

蛋白質吃太多的缺點

首先是成本考量,蛋白質食物通常比較昂貴。

但就算價格不是問題,也要考量吃那麼多蛋白質的可行性。一般人吃到 2 倍以上,就會覺得吃肉吃得很辛苦、乳清喝到不想再喝了,想長時間吃 3 倍體重蛋白質並不容易,而飲食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先堅持執行,因此超高蛋白質飲食對多數人來說並不實際。

最後,雖然目前健身界的主流想法是「只要沒有腎臟疾病,吃再多蛋白質都沒關係」,但其實我們也沒有很明確的證據說「長時間吃超高蛋白質真的很安全」。在關聯性研究中,吃較多蛋白質的族群腎臟功能確實有受影響,但影響幅度很小;而隨機控制試驗則發現健康年輕且有重訓的男性,吃超高蛋白飲食(大於 3 倍)半年後也沒有腎臟功能的差異。但考量到「理論上」高濃度的胺基酸會造成腎臟負擔,而且減脂時吃大於 3 倍體重的蛋白質也不一定真的更加有效,因此建議一般的健身愛好者吃到 2.2 倍就夠了,不需追求無限多的蛋白質。

結論

總結來說,減脂期建議吃 2–2.2 倍體重的蛋白質,不只能幫助壓抑飢餓感,也可以減緩肌肉流失。若你想同時增肌減脂,可以吃到 3 倍,但沒有在同時增肌減脂時則並不建議長期一直吃那麼多蛋白質。

(關於增肌期蛋白質怎麼吃,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激烈運動會降低免疫力?

8 September 2022 at 21:47
雖然我們都知道運動對身體好,但也常常聽說運動訓練會降低免疫力?

簡介

其實適度的運動對免疫力是有益無害的。不過,高強度的運動對免疫系統有何影響,就困擾了科學界百年以上。

原先,學界認為激烈運動是會降低免疫力的,因為運動後循環中的免疫細胞會減少,而且確實能觀察到比賽後運動員感冒的比例會升高。但後來的研究似乎又推翻了原本的看法,改而認為激烈運動可能對免疫系統有益,或至少沒有害處。

本文就要來介紹運動與免疫的新舊觀點,並在最後依據現有證據提供合理的運動建議。

(本文的參考資料主要為 Can exercise affect immune function to increase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n,若有其他資料會直接引註在內文)

重點

  1. J 型曲線:適度運動可以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的機率,但過度運動反而會讓感染風險變更高。
  2. 免疫空窗:激烈運動後,血液中的免疫細胞數量變得比運動前還少。
  3. 因上述兩個發現,再加上與其他相關的研究,學界早先認為高強度運動會降低免疫力。
  4. 後來學界認為,J 型曲線不一定能完全代表真實的感染狀況,因許多會造成上呼吸道症狀的因素都沒得到控制。
  5. 且血中免疫細胞減少的現象,可能其實是因細胞在運動後移動到組織和器官內,而非細胞凋亡,所以免疫力可能並無下降。
  6. 新舊兩方的論點都還沒有夠多強力的證據支持,因此目前尚無定論。
  7. 但適度的運動對免疫力是有益的,包含健身也是,所以不用太擔心重訓會讓你容易生病。

長達一世紀的觀念:激烈運動會降低免疫力

在 1800 年代,就開始有科學家在研究肌肉疲勞和免疫力的關係;在 1900 年代時,科學家們就已透過各種實驗推測,「精疲力竭的運動,會讓感染變得更加快速且嚴重」。

例如,長時間費力運動的老鼠在被注射皰疹病毒後,死亡率比只運動半小時的老鼠還高。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觀察性研究發現:運動員在高強度比賽後,上呼吸道受到感染的機率會提升(圖一)。

因此,在傳統的觀念上,雖然適度運動可以增強免疫力,但強度太高的運動則會降低免疫力,反而使人更容易被微生物感染;若我們把活動強度和感染風險畫成一張圖的話,就會得到著名的「J 型曲線」(圖一)。

(圖一)J 型曲線:中等強度的運動可降低生病風險,但激烈運動反而會更易生病

機制也相當合理(嗎?)

只有觀察性研究當然是不夠的,科學家也持續在找尋生理上的證據去說明免疫力變差的原因。

首先,雖然運動時血中的多種免疫細胞會暫時增加,但激烈運動後反而會降低到比運動前還更少(這有可能是因為過度的刺激會使免疫細胞進入細胞凋亡),代表激烈運動後身體的免疫系統可能處於較弱的狀態。而免疫細胞在運動後驟減的這個現象,即是時常拿來解釋運動後免疫力下降的「免疫空窗」。

除了血液循環會呈現免疫空窗之外,科學家也發現運動員在訓練後,唾液中的分泌型 IgA (免疫球蛋白 A,一種抵抗外來微生物進入循環的抗體)會減少,代表身體抵禦病原菌侵入身體的能力可能會減弱。

此外,激烈運動也會改變巨噬細胞、樹突細胞、T 細胞等免疫細胞的功能,而這也被推測會減弱免疫力。

不過,雖然有觀察結果、也有看似能支持此結果的生理反應,但近年來有更多的研究出現,並開始挑戰這長達一世紀的觀念。

新觀念:免疫力頂多不變,甚至可能變好

前面提到,免疫空窗的現象可能源於細胞凋亡增加,因而導致免疫系統弱化。但近十幾年來,開始有研究發現運動後,免疫細胞會從血液循環移動到肺部、腸道、或皮膚等器官和組織內,代表不只「免疫空窗」可能不存在,且運動還可能提升抵抗力(肺臟、小腸、皮膚都是病菌入侵身體的重要地點)。

再者,也有科學家懷疑 J 型曲線是否能呈現真實感染狀況,因為許多觀察性研究是靠問卷來統計「是否有上呼吸道症狀」,而沒有經檢測證實真的有「感染」。

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上呼吸道症狀的起因很多元,除了病原菌感染之外,過敏、氣喘、或粘膜發炎都可以產生相似的症狀。例如:激烈運動可能會降低「抗發炎」的細胞激素,使身體趨向發炎反應,其症狀就會類似於上呼吸道感染。因此,用症狀來推論免疫力下降並不完全可靠。

此外,就算假設運動員在高強度比賽後感染機率真的會上升,也不代表是「運動本身」造成免疫力降低而促進感染的。運動比賽的過程會近距離接觸許多人、賽前的飲食跟睡眠都可能改變、而心理壓力也會很大,這些都是可能提升生病機率。

最後,為了從其他角度確認高強度運動對免疫系統的影響,有研究在馬拉松結束後 30 分鐘幫參與比賽的受試者施打疫苗,並在後續追蹤中發現他們的抗體量比沒有參與馬拉松的人還高;而另一個研究用相似的方法,在鐵人三項比賽後施打疫苗,並發現後續的抗體量與沒參加比賽的受試者沒有差異。這些結果可以讓我們合理推測,激烈運動可能「至少不會」減弱免疫系統。

仍有漏洞

讀者們可能也有發覺,最後這研究疫苗產生的抗體量的實驗,也並非直接研究激烈運動對免疫力的影響;上面提及可能造成症狀的其他因素,在這裡也都沒有被控制。另外,就算免疫空窗的現象其實是源於免疫細胞移動到組織內,也不代表血液循環的免疫細胞變少,就完全沒有提升感染風險的可能性。

總而言之,雖然新的看法推翻了舊看法的立論基礎,但自己也還沒有給出多強的證據和理論,因此在這個主題上仍無確定的結論。

目前的共識

至少,目前新舊兩方陣營都同意,適當強度的運動可以促進免疫細胞的移動,並因此降低感染疾病的風險;而雙方也都認同感染的原因有許多面向,包含壓力、睡眠、接觸環境、營養狀況等。所以不管是巨觀地觀測感染機率、還是微觀地觀測生理反應,我們都需要更多研究才能對「激烈運動是否會降低免疫力」這個議題下定論。

結論

依現有的證據來看,雖然尚無法確定「比賽層級」的這種運動強度會不會使免疫力降低,但至少不用太擔心健身重訓、打球跑步等運動會讓自己容易生病(除非你過度訓練)。

但在 COVID-19 疫情嚴重的時代,若是在外與他人接觸運動、又沒戴口罩的話,那感染風險就自然會變高(我正是利用因去健身房而感染 COVID 的隔離期間,寫完這篇文章的……)。

最後,假設你已經生病了,若不嚴重,那稍微運動一下是還能接受的,但在家活動就好,不要出去傳染給別人;若病得不清,那當然就先好好休息,肌肉不會因為你多休兩、三天就變不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