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非专业的HIFi科普——耳机品牌篇

By: tankey
10 August 2019 at 16:11

一、小记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便携式电子产品逐渐成为人人必备的产品。耳机这个曾不起眼的产品开始出现在公众关注便携式产品的视野之中。那些曾今在“烧友”口中动辄千元的耳机,大众眼里不可理喻的存在,现如今也成为普通人都关注的甚至“真香”购买的对象,耳机千元乃至万元也逐渐的被大众所接受。但随之耳机市场也从曾几个巨头独占市场的时代,出现了众多鱼目混珠的产品,各种打着低价口号秒天秒低的产品层出不穷。

受站主newleaner邀请参与小站——HIFi版面的写手,为此在这儿进行非专业性(爱好者)角度对HiFi进行简单科普,其中可能会穿插一些品牌的其他产品如:音响、前端播放器、耳放等,但都一笔带过,先不做赘述,后面有机会再详谈,本文阐述一些个人看法并提出一些个人建议;以此规避B乎、莆田系贴吧等平台的一些问题。

《非专业的HIFi科普——耳机品牌篇》

二、简介

1、传统耳机四巨头

《非专业的HIFi科普——耳机品牌篇》

  • Sennheiser(森海塞尔) 这个源自德国的品牌是高保真耳机领域里最有名望的,发烧友几乎尽人皆知,是耳机行业龙头般的存在,历史长达60多年。其6位数HE(大奥)一直是世界上公认的神级耳机存在(几乎不可撼动)。当然其普通消费领域顶级型号HD系列是当今最佳头戴式动圈式耳机之一,各方面无处不体现德系声音的严谨通透、三频均衡,声场宽阔(当然需要强大的前端支持,那些插在手机、电脑的“烧友”,我不作评价)。但在耳塞IE系列领域,森海塞尔一直比较保守即使是IE800这种旗舰产品也一直让很多森海的烧友失望,高频齿音问题比较突出,没有达到烧友内心森海的高度。森海塞尔的总体声音风格是:透明、细腻、平衡,偏向冷色调,重播古典音乐声音极为准确,但播放低频成分较重的电子摇滚乐、舞曲时不太合拍,重播人声则略显冷漠。

《非专业的HIFi科普——耳机品牌篇》

  • AKG (爱科技)奥地利著名耳机及话筒生产厂商,其产品在专业领域有着很高声望,这三个字母就是专业精神与声音品质的代表。AKG的耳机大多有着专业器材的风范,很多型号阻抗极高(如永恒旗舰KK),不适合家用。当然在便携式耳塞里面曾今的K系列一直是传奇般的存在,当然近几年也在“万元以下”听个响的时代被一些云玩家推下神坛。其共同特点是:准确中性,有监听器材的风格,但声音的活力稍欠,低频普遍偏薄。

 

《非专业的HIFi科普——耳机品牌篇》

  • Beyerdynamic(拜亚动力) 德国耳机专业厂家。提起拜亚话筒、耳机和其他音频产品,专业音响圈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老一代的音响专家们对于拜亚话筒(过去中文译名为拜尔话筒)更是情有独钟,因为在60年前,拜亚话筒几乎垄断了全世界的话筒市场,从诞生至今,拜亚公司都一直在生产世界上最昂贵的话筒,所以可以这样说,拜亚乃意味着高品位和高品质也。高质量的产品与高新技术的紧密结合是拜亚刻意追求的目标,从1925年生产第一只话筒及音频产品开始至今,拜亚的产品一直处于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在Beyerdynamic(拜亚动力)耳机领域DT系列一直是对标Sennheiser(森海塞尔)HD系列的存在,声音也如德系一如既往的严谨均衡,但是奈何Sennheiser(森海塞尔)在头戴式品牌影响力太强大,近些年一直被压着。

《非专业的HIFi科普——耳机品牌篇》

  • Grado (歌德)美国最著名的耳机及唱头生产厂,以设计者Joe Grado 的名字命名。从外观就看出强烈的美式工业风格,老式的外型也是Grado的独有标记有些型号看上去简直就是二战时期的产品。声音作为美式调音的代表速度快、力度足、音色温暖浓郁,高频、低频都有一定的夸张,产品系列覆盖平价的SR系列及旗舰RS1,但均保持着极高素质。其中SR60和SR80两款是以“超值”闻名的热门产品,经常荣获各类音响大奖。总的来说但正因美式调音的缘故Grado特别擅长摇滚乐、爵士乐、舞曲等,播放古典音乐和风格冷艳精确的德系声音代表Sennheiser(森海塞尔)、Beyerdynamic(拜亚动力)等德系耳机厂商形成鲜明的对比,当然正因如此也很有着独特魅力。 所有的Grado耳机阻抗都是32欧姆,很容易推动,对前端的要求比Sennheiser(森海塞尔)、Beyerdynamic(拜亚动力)等这些动辄阻抗300Ω的品牌要求低很多。

如果对一些耳机专业名词如:三频(低频、高频、中频)、低音下潜、齿音、阻抗等名词不了解的笔者推荐读者可以去看B站:爱否科技的《完全音频发烧指南:揭露玄学的外衣》 视频自行科普。

三、其他著名大厂——列举部分为笔者了解品牌

日系耳机——宅男最爱“女毒”系

《非专业的HIFi科普——耳机品牌篇》

  • Sony(索尼)谈及Sony不得不说“Sony大法好!!!”。对于sony耳机而言最近都是以功能性耳机——降噪耳机出现在人们眼前,从出生就夭折的索尼降噪豆一代,到撼动降噪王者Bose(博士)的WH-1000XM3,到如今全网一片好评的降噪豆WF-1000XM3、似乎在HIFi领域最近并未展露头角,单其MDR系列一直在高端HIFI耳机战场有着自己的一些之地。其XBA系列也曾是市场中如火如荼的入耳式HIfi耳机,索尼耳机可以提供高性能和卓越的音频清晰度,甚至无需放大器。索尼耳机呈现出一流的音质,并且一如既往地通过其音频技术带来领引潮流的创新。

《非专业的HIFi科普——耳机品牌篇》

  • audio-technica(铁三角)作为日漫三玖代言品牌,常常以木头做耳机碗。其下众多产品有着鲜明日漫调教风格,“女毒”者最爱爱耳机。可以更好的感受“老婆”甜美的声线,其外观够撕漫,颜色够闷骚,名字够“Bi~~~”拟声词(如MSR——7陌生人妻),当然在其高端领域W系列铁三角一直秉持着日本匠心下的一流外观设计、一流做工、一流声音体现,如近期刚刚上线的W5000。

《非专业的HIFi科普——耳机品牌篇》

  • Denon(天龙)日本天龙(DENON)可能初级玩家并不是很熟悉,但是老一辈应该都很熟悉,现已与另一家历史悠久的影音公司马兰士合并。天龙近年的新系列耳机已经在欧美市场引起了很大震动,其中D5000、D7000两款高档耳机已被公认的高档动圈耳机里的顶级作品。AH-D1001 是天龙新系列耳机里的中端机型,定价也处于本次试听的中间位置。虽然耳罩外侧以及支架部分带给我们强烈的金属质感,但实际上它们都是由塑制材料打造的。支架与耳罩结合的部位能够做小角度的旋转,对于戴眼镜的玩家,不必担心耳罩会压着镜腿了。类似的设计在索尼MDR——V900HD身上也能见到。另外的一个相似点是: AH-D1001与MDR-V900HD- -样,都是密闭式设计。这也再次体现了日本厂家对密闭式耳机的钟爱(欧美厂家更喜欢开放式设计)。
    AH-D1001的声音非常纯正而平衡。它的低频比较丰满,量感充分,同样,高频延伸也非常好,而且各频段的声音表现很平均,属于那种让人越听越自然耐听的类型。在千元左右的价位中,它没有明显的缺陷存在,而且对音乐类型也不挑剔。如果不确定自己对音乐的偏好,那么它绝对是个中规中矩的选择。适用方向 古典、流行、轻音乐都效果不错,强劲的摇滚稍弱。

美系耳机

《非专业的HIFi科普——耳机品牌篇》

  • Shure(舒尔)动铁四大天王之一,一个经常在明星耳返中出现的品牌,在音质方面是业内最好的之一,使其成为喜欢听音乐爱好者的热门选择。其耳机主要以SE系列入耳式耳机为主,对前端要求较低,适合直推,在佩戴方面非常的舒适,隔音非常棒,带上耳机之后,外界的声音基本上被隔绝80%左右,开了音乐之后也几乎听不到杂声,整个听音乐的过程都很享受,在声音方便偏暖且厚实,听久了也不会耳朵,尤其是提升了低频的性能,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听音体验在佩戴方面非常的舒适,隔音非常棒,我自己深有体会,带上耳机之后,外界的声音基本上被隔绝的差不多了,开了音乐之后也几乎听不到杂声,整个听音乐的过程都很享受,戴好耳机后如果不开音乐外界的声音感觉也有几乎80%都听不到了,开了音乐就不用说了。在声音方便偏暖且厚实,听久了也不会轰耳朵,尤其是提升了低频的性能,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听音体验。缺点也有比如其往年旗舰SE845耳机的原装线程声音比较干涩缺乏弹性,不能发挥其耳机的全部实力,需要升级线材,适合折腾。

《非专业的HIFi科普——耳机品牌篇》

  • Bose(博士)美国最大的扬声器厂家之一,在家庭影院、车载音响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耳机领域一直是降噪耳机王者般的存在,在民航领域经常可见其身影,但是声音素质相当一般最求音质党基本上可以忽略,从往年来看其耳机设计真的很丑很丑很丑很丑!!!去年被降噪新秀Sony WH-1000XM3弯道超车,一路吊打,地位受到一定威胁、但今年Bose一改往年“土狗”设计推出700不知道会不会挽回颜值低的毛病。

四、总结

洋洋洒洒不知不觉就写了这么多,最后给大家做个品牌总结:

古典:Sennheiser(森海塞尔)、Beyerdynamic(拜亚动力)、Denon(天龙等头戴式大耳,需要强大的前端推,当然森海旗下的IE系列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女毒:audio-technica(铁三角)、Sony(索尼)

摇滚:Grado (歌德)、beats

人声:AKG (爱科技)

杂食:Shure(舒尔)、AKG (爱科技)

降噪:Bose(博士)、Sony(索尼)

蓝牙便携工作:iPhone手机:AirPods;安卓:我没有安卓手机,没有用过不作推荐。

PS:

  1. 当然还有市面上还有很多耳机品牌,笔者因为不熟悉,只试听过一些所以不在这里片面测评。
  2. 如果有人beats怎么样,我只能说那是“真正的音乐”动次打次,容易带入其中身临其境,有图为证:《非专业的HIFi科普——耳机品牌篇》
  3. 至于国产、自媒体产品后期出一个专栏做一个云推荐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4. 当然有人会问到音源、前端、耳放、动铁、动圈、线材等等问题,这个我们后面有时间慢慢讲给大家听。
  5. 人类对于声学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不过迄今为止并没有什么十分令人信服的声学参数可以准确描述一个耳机的好坏。这也就出现所谓参数党 vs 听觉党的现象。有人热衷于给耳机做频响测试,而另一些人则完全相信自己的耳朵。所以耳机听感这东西从某种程度来讲是个玄学,“甲之蜜糖 乙之砒霜”。

让我们科学地发烧:我对调音的一些见解

By: 胡中元
11 April 2020 at 17:32

耳机毁一生,单反穷三代。我竟然又开始研究 HiFi 了!?

我的第一款 “HiFi” 耳机是高中的时候买的苹果 Earpods,有线的那款。当时见那造型实在新颖,为了外观于是下血本下单了,竟没想到和我之前听过的 20 元天桥耳机有一耳朵差异,同一首歌听到了好多之前没听到的声音 -.- 从此,我的发烧之路就开始了,高中到大学从 20 元烧到了 2000 元。前几年退烧了,半生归来仍是苹果,Airpods 本身声音素质不差,同时真无线用了只能大呼真香,相比 HiFi 高保真,可能便捷才是更重要的,毕竟耳机还是用来听的~

最近又回去研究了一下 HiFi,发现自己读研之后确实变了 -。- 曾经在贴吧微博看的津津有味的测评文,什么结象感、空间感、密度、动态。。。现在看起来拉倒吧,这些名词要有多玄有多玄,没有任何明确的定义。。。

于是我花了一个周补了补声学方面的各种知识,从发声原理到传输协议,收获还是挺大的。为了让大家科学地发烧,远离风电火电的脑残文。这篇文章主要讲讲以下几个方面:(所有内容均非玄学)

  1. 什么是频响曲线,什么是目标曲线
  2. 耳机调音非常影响听感,但并非购买时主要考虑的。
  3. 因为我们可以通过 EQ 来调整频响曲线。

啥,要我调 EQ?可能很多烧友已经坐不住了,认为 EQ 作曲人和耳机厂商早就为我们调好了,我再调那就是画蛇添足了。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而这种观点可能并不太正确。


Airpods Pro 的频响曲线

在声音素质都过关的今天(天桥耳机除外),调音对于一款耳机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即在不同频率下的声压级,有的耳机低频突出,有的偏高频,有的则三频均衡,这些文字上的描述其实都可以通过频响曲线衡量。而不同的听者也有不同的喜好。

为什么耳机在不同频率下音量不同呢?主要原因是人耳本身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敏感度就有不同,参见 ISO226-2003 等响曲线。当然,有少部分人认为频响曲线应当是一条直线,这也就是监听耳机的目标曲线,我不赞同他们的观点,事实也是听感普遍较差。除非你确认音乐制作人也使用的是监听耳机。

目标曲线

所以,怎样的频响曲线才是好听的?正确的?这便可以用目标曲线来衡量。

常见的目标曲线有哈曼曲线、Vsonic、音特美等,其中哈曼曲线用的最多。这是哈曼通过主观测试,得到的所有人都喜欢的平均曲线。但对个人来说,哈曼曲线并不一定是最好听的。更不能说这是“正确的调音”,只能说哈曼作为第三方,所提出的这条调音曲线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Harman 耳机曲线

如上图所示,哈曼曲线在不断地更新(低频越来越多了 23333),其中 OE 为头戴式耳机(Over-ear),IE 为入耳式耳机(In-ear)。需要了解的是,作为中频的人声一般在 600-3kHz,某些处理过的女声也能达到 6k,这便是通常说的高频区域。此外,15k 及更高的超高频部分在音乐中几乎没有有效内容,频响曲线中一般不考虑。相关内容参见:常见声音频率范围

上图是 beats 入耳式耳机和我目前听的索尼三代降噪豆
黑色为耳机频响曲线,蓝色为目标哈曼曲线
可以看出,我的耳机三频基本均衡,而 beats 调音则,,,很有特色 ^O^

传统 HiFi 火拼的战场

我把传统 HiFi 耳机定义为使用 3.5mm 等模拟电路的耳机。而非现在内置 DAC 的耳机,即使用蓝牙或部分 Type-C 以接收数字音频信号的耳机。

如上图所示,传统耳机工作在最后一层,所以需要搭配前端(前三层)或耳放(第三层)食用。而内置 DAC 的耳机直接工作在后三层,不存在推不动、推不好的情况。

很多人说,成本价 300 的传统耳机为啥要卖 2000 呢?有人回答是物料成本确实很低,但因为调音的研发过程费时耗力,定价就高了。

是的没错,传统耳机由于接收到的是模拟信号,需要通过耳机呈现出目标曲线,这里的调音则是声学上的设计与实验:在合适的地方开孔、改变振膜位置、改变耳机线的材质甚至长度。较为复杂,难以轻易得到好音质,而这正是传统 HiFi 火拼的战场。

而内置 DAC 的耳机,则可以通过内置的 DAC,直接将调音后的数字信号输出(可以理解为 EQ),直接得到目标曲线!调音的难度大幅降低,事实上内置 DAC 的耳机确实调音都相当优秀!(包括蓝牙耳机(天桥蓝牙耳机除外))。这里比较好的例子就是索尼的头戴式耳机 1A 和内置 DAC 的 1ADAC,苹果的有线 Earpods 和蓝牙 Airpods,大家均普遍表明后者要更优秀一耳朵。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蓝牙耳机:以前的蓝牙耳机有音质差的刻板印象,原因全在于 SBC 传输协议。关于蓝牙传输协议近期我也研究了不少,在下一篇文章会提到。而对于蓝牙耳机的调音,由于有内置 DAC,能实现更加优秀的声音。

通过 EQ 得到好声音

了解完上面的知识,那么 EQ 作为耳机调音的补偿手段,其意义便不容置疑了。甚至相比于烧友们为了提升低频换海绵套、为了提升高频而换镀银线,调 EQ 是更精准,也是很合理的做法。

有的烧友认为,EQ 作曲人和耳机厂商早就为我们调好了,我再调那就是画蛇添足了。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关于这种观点,我的看法如下:

1. 针对某首歌或某类歌的 EQ 是无意义的。例如流行 EQ、摇滚 EQ 等。

2. 调混响强度更是无意义,例如浴室、演唱会啥的。当然,和上述的 EQ 一样,如果想把听腻的原曲换个曲风听听,那是 ok 的。

3. 针对听者的 EQ 是有意义的。用于满足听者对某个频段声音的偏爱。

4. 针对设备的 EQ 也是有意义的。用于中和某个设备本身的三频不均衡,将其调整至目标曲线。

调 EQ 的方法

具体怎么调,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听者耳朵收货,手动拨 10 段均衡器啦,但这可能有点难,所以也有更简易的调整方法,以网易云音乐 App 为例:

通过高频和低频两个旋钮,很容易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声音。而如果需要提升中频,那么把高频低频都拉低就好了。之后,可以再使用 10 段均衡器进行微调。

同时对于某个听音设备来说,我们也需要调 EQ 以中和耳机本身的三频不均衡:

一般来说,是通过耳机型号 + 频响曲线(或 frequency response)作为关键字,在网上找到音频爱好者们对该耳机的客观测试数据,再与目标曲线对比,得到 EQ 增益。

而现在音乐 App 均推出了 “设备适配” 功能,小米也有米音功能。这其实是将耳机厂商在硬件上没有完美实现的调音,通过软件让手机 DAC 代为完成,非常好!

除此之外,Github 上 jaakkopasanen 的 AutoEq 项目 很棒,他收集了市面上众多耳机的频响曲线,通过 Python 计算了与目标曲线的差异值,并给出了在 10 段均衡器上的参考设置。

拿上面提到的反面教材 Beats urbeats3 为例,在使用了其提供的 EQ 后,频响曲线从黑色线调整到了蓝色线(理论结果):

这个开源项目另外还能看到各款耳机的频响曲线,还有 Q 值可变的 EQ 设置,都挺有意思的。

总结

这篇文章简述了频响曲线和目标曲线的意义,同时也说明了通过 EQ 来调节频响曲线的意义所在。通过 EQ 我们能得到任何想要的频响曲线。

那么是否可以认为耳机的调音不再需要特别考虑了呢?非也,因为 EQ 调整必然会导致音质的损失,这和用 PS 调整图像曲线有异曲同工之妙:降低亮度不会损失画质,但提升亮度是无法带来更多信息的。

所以,如果能直接买到适合自己调音的耳机,或者使用物理的方式调音(腔体声学设计、耳棉、耳机线等),肯定是优于 EQ 的。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明白,由于有 EQ 的存在,调音的差异远没有某些水文中说的那么大。那些主观测评硬是可以把 “白开水” 吹成 “三频突出”,把 “人声贴耳” 贬成 “低频下潜不足,高频毫无空间感”

我们得拒绝无脑的耳机主观测评,以科学的方式发烧~

于是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选择一款调音没有大问题的耳机即可,更重要的还是耳机的素质和附加功能。至于 “素质” 到底是什么,经过我这段时间的研究这其实也是可以量化的一批指标的,我将在下一篇文章展开介绍对耳机素质和附加功能的介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