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Yesterday — 16 October 2025Main stream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中国工信部长会见库克:为苹果等外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15 October 2025 at 14:36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右五)星期三在北京会见美国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左五)。 (“工信微报”公号)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星期三(10月15日)会见美国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时说,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推进“智能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为包括苹果公司在内的外资企业进一步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据“工信微报”消息,李乐成在北京会见库克,双方就苹果公司在华业务发展、加强电子信息领域合作等议题进行交流。

李乐成说,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的产业体系,蕴含着巨大投资和消费潜力。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推进“智能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为包括苹果公司在内的外资企业进一步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他希望苹果公司继续深耕中国市场,积极参与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与中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发展。

库克感谢中国工信部对苹果公司在华发展的支持,表示将继续加大在华投资,进一步提高对华合作层次和水平,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库克星期一(13日)晚现身Apple Store官方抖音直播间,完成面向中国消费者的首场直播带货。直播间数据显示,库克加入后,在线观看这场直播的人数一直保持在10万人以上。

这份目前最全的 eSIM 开卡攻略,请国行 iPhone Air 用户收好

By: 马扶摇
15 October 2025 at 09:18

正当我们以为 iPhone Air 会在十月的新机潮里慢慢销声匿迹、直到被人遗忘的时候,它突然水灵灵地就这样来了。

爱范儿昨晚(10 月 13 日)获悉,国行 iPhone Air 将于本周五(10 月 17 号)起接受预定,并于下周三(10 月 22 号)正式发售。昨晚,苹果 CEO 蒂姆·库克也在 Apple Store 抖音直播间中正式宣布了这个消息:

至此,iPhone Air 成为了国内市场第一款正式发售的纯 eSIM 手机。后续伴随着其他国产品牌的跟进以及运营商的支持,iPhone Air 也算是拉开了 eSIM 技术在国内落地的序幕。

只不过相比 iPhone Air 的硬件本身,大家更关心的其实还是从实体卡转换到 eSIM 的各种技术细节——不仅仅是爱范儿评论区的读者们,也包括编辑部里面几位摩拳擦掌等着换 Air 的编辑。

因此,在国行 iPhone Air 正式开售之前,我们和三大运营商参与 iPhone Air 发售/eSIM 业务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沟通,提出了大量的问题并试图找到更加明晰的答案。我们整理了三大运营商目前已知的 eSIM 政策,争取解答用户最关心的问题。

(本文描述的情况和资料,截至 2025 年 10 月 14 日周二晚间。不排除在 iPhone Air 正式开售之前和之后,国行 eSIM 业务政策仍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调整,届时我们将对本文做出更新。)

1. 买到国行 Air 之后,应该怎么去办卡?

目前,三大主流运营商(联通、移动、电信)均宣布了对于 eSIM 业务的支持。无论你是开通一个新的纯 eSIM 号码,还是把现有的实体 SIM 卡转成 eSIM,都离不开亲自跑一趟营业厅的操作。

换句话说——无论你现在使用的是哪家的号码,在 iPhone Air 到手之后,都需要由你本人携带自己的身份证件,前往你所在地区的指定营业厅,由工作人员亲自帮你给手机写入 eSIM——

这也是目前三大运营商都在采用的「人证机合一」政策

图|新华网

在证件支持方面,中国联通支持的范围无疑是最广泛的。对于大陆居民支持身份证、户口簿和护照,对于港澳台同胞以及在华外国人,则支持港澳台通行证或居住证,以及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

而移动和电信支持的证件类型就相对少一些,仅支持使用身份证(大陆居民)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港澳台同胞则只能使用居住证办卡,不支持通行证。

台湾居民居住证样例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入手国行 iPhone Air 计划新开一个号码,也仍然要遵守此前六部委联合发布的「一证五户」和「一证十号」的规定,即:

  • 同一用户在单个运营商处办理的有效电话卡不得超过 5 张
  • 同一用户在所有运营商处合计持有的有效电话卡不得超过 10 张

2. 我手里正在用的号码可以转成 eSIM 吗?

可以。根据目前三大运营商公布的办理流程,三家都支持直接在现场办理实体卡转 eSIM 的操作,所需的证件和流程都和新开 eSIM 号码相同。

另外根据爱范儿向运营商内部知情人士咨询,实体卡转换 eSIM 之后,原本的实体卡就会直接失效,这一点与国际主流 eSIM 服务的策略是相同的。

然而针对挂靠在原本实体号卡上的增值服务——比如给 Apple Watch 使用的一号双终端业务——运营商知情人士表示仍在等待具体的通知文件,大概率是可以沿用的。

3. 国行 iPhone Air 到底能添加几张 eSIM?

根据目前的已知信息,我们可以明确的是:

国行 iPhone Air 在国内使用的时候,最多只能保存和同时启用两张 eSIM 卡。

这是个坏消息,毕竟外行 Air 机型支持最多存储 8张。

但也有好消息:国行 Air 存储的 2 张 eSIM,并不限制同一运营商。

也就是说,用户无论在任何渠道购买的都是全网通机型 A3518,只要还有一张卡的空位,就可以放入另一家运营商的 eSIM 卡。即便是合约机,也是全网通。

此外,国行 iPhone Air 的双卡依然仅支持双卡双待(DSDS)、不支持双卡双通(DSDA,两张卡可以同时接打电话),与 iPhone 17 系列其他机型保持一致。

大家最关注的点,可能就是国行 Air 能否、如何添加外卡。

很可惜的是,针对这个问题,三大运营商都还没有给出具体的政策,以下是爱范儿根据苹果官网和运营商内部人士信息,所整理出的结论:

  • 在国行 iPhone Air 上,存在一个地理围栏机制,当你身处国内,禁止添加国际运营商的 eSIM 卡。
  • 当你物理出国之后,国行 iPhone Air 就可以添加国际运营商发行的 eSIM 卡了,在使用方式和功能限制上,和以往「出国买张当地流量卡」一模一样。

至于一台国行 Air,在 2 张大陆 eSIM 的封顶之外,究竟能保存多少张(境外)eSIM 卡,截至本文完稿时,爱范儿仍然没能从三大运营商处获得明确的答复。

但根据爱范儿的技术推测,国行 iPhone Air 应该是「最多只能添加两张国内运营商的卡」,出国之后可以额外添加 6 张国际运营商的卡,即 eSIM 支持的总数为 8 张,与国际版 iPhone 持平,且不需要删除国内卡。

至于在国外时添加的国际运营商 eSIM 卡,回国后能否继续使用,运营商也未作出明确答复。从技术角度分析,爱范儿认为依然是支持的(前提是你的外国 eSIM 卡支持国际漫游),与蜂窝版 iPad 的策略类似。

4. 没忍住已经买了外版 iPhone,还能添加国内的 eSIM 吗?

非常可惜,从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

根本原因在于,国行 iPhone Air 会在生产时预装一个专门的信任证书。手机上必须有这个信任证书,才能够正常部署和激活三大运营商的 eSIM 卡。

而外行机型不会预装这个证书,技术层面自然无法安装国内运营商的卡了。所以,外行机型要么用外卡,要么就当个 iPod Touch 用吧。

图|哔哩哔哩 @微机分WekiHome

这样就延伸出了一个新问题:外行机型不支持三大运营商可以理解,但是港澳台版 iPhone 怎么办呢?并且不仅是 iPhone Air,今年的港澳台版 iPhone 17 系列三款机型也都是支持 eSIM 的,只是没有信任证书。

对于这种情况,爱范儿未能从三大运营商处获得具体的回答。只能希望后续政策能够及时补全,避免将来国内的 eSIM 服务铺开、来访的港澳台同胞出现「能办理 eSIM,自己的手机却用不了」的窘况。

5. 换成 eSIM 之后还有什么奇奇怪怪的限制吗?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对于 eSIM 的开通和补换次数是有限制的。

最大的限制,就是每个自然月,每台 eSIM 手机新开通号码不能超过 2 个;补换重新录卡的次数不能超过 5 次,等等。

这个情况,用爱范儿自己举个例子,就是我们一个月里最多只能有两个同事可以换着用 iPhone Air 国行评测机。

另外,使用三大运营商的 eSIM 之后,你的换卡流程也会变得繁琐许多。

根据目前的政策文件,如果你不巧摔坏了手里的 iPhone Air、需要把上面的 eSIM 卡转移到临时的备用机上,等修好之后再转回 iPhone Air 里面,可能需要跑至少两次营业厅线下办理,并且会消耗你当月的 2 次补换卡次数

并且换用 eSIM 之后,你在未来换新手机迁移的时候也会变得麻烦一些。虽然 iPhone 换机支持直接迁移 eSIM 卡,但是运营商对此会有额外的规定,比如有些国际运营商就规定了 eSIM 卡更换手机要收费,或者重新实名认证等等。

而对于三大运营商来说,根据目前已知的政策信息,在未来你从 iPhone Air 升级到别的 eSIM 手机,都需要去营业厅线下办理换卡流程,然后才能在新手机上激活 eSIM

这很倒退,我们不喜欢。但很遗憾,至少在目前三大运营商的政策下,只能如此。

另外,如果你对国行 iPhone Air 进行系统重置,手机还会提示你选择「抹掉 SIM 卡并重置手机」还是「保留 SIM 卡并重置手机」:

从技术层面,选择保留 eSIM 卡并重置之后手机的 SIM 卡状态是不会改变的,不需要重新激活。但是尚不确定目前国内运营商对于「重置手机」这种操作是否会存在限制——爱范儿合理猜测,这种情况不需要跑营业厅。

至于销号退网这种操作,从目前三大运营商公布的政策来看,国行 iPhone Air 是与国际版保持一致的:在手机上删除 eSIM 卡 ≠ 注销套餐和号码

换句话说,如果你不想用这个 eSIM 号码了,还是需要和从前办理实体 SIM 卡销号一样,前往具有处理 eSIM 业务资质的营业厅进行线下办理。

iPhone Air 值得买吗

无论 eSIM 与否,iPhone Air 就在哪里。在今年加量不加价的 iPhone 17 标准版的衬托下,iPhone Air 的性价比很难让人提起兴趣。

然而无论是平时对科技数码不感兴趣的朋友,还是爱范儿编辑部的同事们,在摸到 iPhone Air 真机的那一刻,原本对于参数的顾虑似乎都原地消散了。

对于一台 256GB 起售价 7999 人民币的旗舰机,iPhone Air 的确不是很大众的选项。事实上,搭配目前 eSIM 业务的种种限制,只会让 iPhone Air 的处境更加尴尬。

不可否认的是,iPhone Air 就是敲开国内 eSIM 业务的那块砖,虽然缺陷很多,但意义非同凡响。如果你不那么在乎参数,只想要苹果最新、最好、最有设计感的那一面——那 iPhone Air 还真是一个情绪价值拉满的选项。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星期五启动iPhone Air中国预购

14 October 2025 at 09:10
美国苹果公司将于星期五(10月17日)在中国市场启动预购全新的iPhone Air手机。 (法新社)

美国苹果公司将于星期五(10月17日)在中国市场启动预购全新的iPhone Air手机。

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星期二(14日)在个人微博发文说,全新的iPhone Air手机将于星期五在中国市场开启预购,并于下周正式上市。

综合彭博社和每日经济新闻等报道,苹果公司发言人受询时称,全新的iPhone Air手机将于下星期三(22日)正式在门店上架。

据了解,中国版iPhone Air提供三个存储版本,256GB版售价7999元人民币(下同,约1456新元),512GB版9999元,1TB版11999元。消费者可通过苹果中国官网、Apple Store App、天猫及抖音旗舰店等多个官方渠道预购。

iPhone Air因机身更薄而不使用实体SIM卡,是苹果首款仅提供eSIM连接的智能手机。eSIM将所有移动网络技术直接嵌入手机中。苹果在9月的发布会上解释说,取消SIM卡槽可以让这款轻薄的机型容纳更大的电池。

中国两大国有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星期一(13日)在微信公众号宣布,获得开展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的批复,用户可前往他们的营业厅办理eSIM手机业务。

苹果公司9月12日晚上8时在中国开启iPhone 17系列手机预购,9月19日发货。四款新机的价格在5999元至1万7999元之间。

我纠结了,要不要换 iPhone17?

By: apollo007
12 October 2025 at 16:47
apollo007:

原本我要打算把手里的 iPhone11 换成 iPhone17 ,这两天把系统升级到 IOS18.7.1 ,发现异常流畅,跟新手机没区别!!!

我有点纠结了,要不要换手机?

目前 iPhone11 是 128G ,电池也到了维修提示程度了。我感觉把手机换块电池,再把目前 128G 的空间升级到 1T 。它还能再战斗 5 年。费用 1000 出头就可以搞定。比换新机便宜很多啊。

移动电信双卡用 iPhone 有什么好办法吗?

By: mountainl
2 October 2025 at 19:46
mountainl:

之前 15Pro 的时候,用的双移动卡,没感觉信号不好,也没有断流的问题。前段时间换了移动+电信,电信负责流量,体验简直糟糕。高铁没网就先不说了,一些人流量大的地方,室内地方,也会上不去网。尝试只使用 4G ,情况有所改善,但也仅仅是改善,该没网还是没网。又尝试了调换两张 SIM 卡的位置,移动卡也只用 4G ,包括关闭移动卡的上网功能,都没什么作用。想到用无忧行托管移动卡,但是因为平时打电话都是移动卡,而且有集团号的缘故,基本不可行。 前几天换了 17Pro 情况也是没有一点点改善,各位大佬还有什么好办法吗?除了换手机和换卡。

iPhone 17 系列首发评测:你这是典型的「安卓」iPhone

By: 马扶摇
17 September 2025 at 20:11

每年在评测新 iPhone 的时候,爱范儿总会反复问一个问题:

新 iPhone 贯彻了怎样的设计哲学?

今年,苹果给出了三个清晰无比的答案——

造出极致轻薄 iPhone Air 的,是设计至上的苹果,为此,他们不惜在产品上做出了诸多妥协;

造出性能猛兽 iPhone 17 Pro 的,是技术驱动的苹果,他们用别出心裁的方式,造出了迄今为止最 Pro 的 iPhone;

而造出真香机 iPhone 17 的,是库存克星的苹果,他们用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和自研技术优势,造就了高端手机市场里的价格屠夫。

这种明晰的定位,比前几年依靠屏幕尺寸和处理器性能,使人对大 Plus 和小 Pro 左右为难的情况截然不同。作为一名 iPhone 用户,我很清楚我该换什么手机——朋友圈里比往年晒得更多的订单截图,也佐证了这一点。

由于 iPhone Air 推迟发售,今年爱范儿评测的重心将会放在 iPhone 17 系列上,而经过这一周多的体验,我们得到了一个有趣的结论:

今年的 iPhone 17 系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像「安卓」手机——这当然是褒义。

iPhone 17:库存克星

自 iPhone 11 以来,「标准版」的 iPhone 就总给人一种「标配即减配」的印象——但 iPhone 17 是个令人惊喜的例外。

有关 iPhone 17 的一切讨论,都离不开这块全新的屏幕——如果仅从硬件参数上看,iPhone 17 的屏幕几乎就是去年 iPhone 16 Pro 的同款。

这是 ProMotion 推出以来,标准版 iPhone 第一次用上高刷新率屏幕,打破了「ProMotion 必须要 Pro」的魔咒——

1-120Hz 可变刷新率,支持常亮显示的 LTPO 屏幕,甚至边框宽度都比 iPhone 16 缩窄了不止一点:

▲左边为 iPhone 17,右边为 iPhone 16

ProMotion 高刷屏带来的爽快感不言而喻,哪怕 iPhone 的调度策略不是全时锁定 120Hz,但相比 iPhone 16 上面那种字面意义上的「顿挫感」,仍然是巨大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今年愿意换标准版的人,大多是 12、13 代的老用户,我们在公众号评论区甚至见到了一位仍在使用 iPhone 7 Plus 的朋友。iPhone 17 加上 ProMotion,对于他们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体验超速」了。

比起 iPhone 16 Pro,iPhone 17 的屏幕户外峰值亮度也更高,一举来到了 3000 尼特,甚至还用上了隔壁三星 Ultra 旗舰以及一些折叠屏机型会用到的抗反射涂层(Anti-reflective coating)。

根据我们的上手体验,iPhone 17 在晴朗户外的可读性相比 iPhone 16(甚至 16 Pro)都有相当程度的提升。其抗反射效果与三星类似,体现为屏幕在户外强光下,玻璃泛白、发灰的情况有所减轻。

只不过 iPhone 17 的屏幕抗反射效果只是相比前代明显,但是距离三星那种「让黑色更黑」的效果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哪怕是没有抗反射涂层、只贴了官方 AR 膜的 Z Fold7,也比 iPhone 17 更深邃一些:

iPhone 17 今年使用了第二代超瓷晶玻璃,在滑动时有点微微地涩手,且因为抗反射涂层的加入,选贴膜也变得更加考究。无论是为了改善手感,还是想保留抗反射能力,我们都建议优先选择 AR 膜。

更加倒反天罡的是,苹果甚至连 iPhone 17 的充电速度都做出了改进,最高充电功率来到了 35W 左右。

我们用 40W 的充电头实测,iPhone 17 的电量从 0 到 50% 只需要约 25 分钟,而充满则需要 80 分钟——有时候起床发现忘了充电,洗漱的时间临时充一会,也够 iPhone 应应急了。

▲iPhone 17 充电曲线图,蓝色折线为充电功率,红色折线为电流,绿色折线为电压

至于影像方面,iPhone 17 在两个方面做出了升级——超广角镜头从 1200 万像素升级到 4800 万像素,以及用上了新的正方形 CMOS 前摄。

虽然最近两年各家厂商都在发力长焦,但超广角镜头作为视觉冲击力最强的那个视角,仍然具有相当的不可替代性。本次 iPhone 17 升级到去年 16 Pro 同款的超广角,让拍出类似这样的可用画面成为了可能:

而本次全系标配的这套新的前摄——苹果称之为 Center Stage 前置摄像头——则是一个非常精妙的功能,因为它做到了一件和哈苏 X2D II 100C 差不多的事情:

用更精密的硬件和更复杂的功能,让拍摄本身变得简单。

放在 iPhone 17 上,就是现在 iPhone 可以自行判断你的自拍画面里有多少人、然后根据检测到的人脸数自动调整前摄的缩放和画幅,用更复杂的功能实现了更无感的操作。

根据爱范儿的测试,iPhone 17 会在只有一个人的时候保持普通竖向构图、两个人的时候切换广角但维持竖向,在画面进入第三个人且人脸比较分散的时候切换为横构图——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手都是完全不需要扭动,更不需要按任何按钮。

而得益于新的 2400 万像素正方形传感器,无论切换横竖构图,最后拍出来的自拍照分辨率都可以达到 1800 万像素,相比之前的 1200 万前摄仍然是可感的提升。

此外,苹果本次加入的前后同时录像功能也是相同的「机制复杂、简化摄影」的逻辑,虽然这项功能本身不新鲜,但是别忘了——它是建立在 iPhone 行业第一的录像能力和 iOS 无出其右的软件生态基础上的。

在大升级的屏幕和小改进的影像能力之外,iPhone 17 基本保持了与 iPhone 16 一样的三维和重量(17 比 16 略高 2mm、略重 7 克)。屏幕能够从 6.1 升级到 6.3 寸,主要就是得益于显著缩窄的边框。

至少在 iPhone Air 正式开售之前,iPhone 17 依然是整个 17 系列中手感最轻巧的那台。更重要的是, iPhone 17 的最低存储空间升级到了 256GB,加量不加价。

与其说这是 iPhone 17,不如说这是一台少了长焦镜头的 iPhone 16 Pro,特别是有了观感明显的 Pro 功能,你甚至可以当它是 16 Pro「青春版」。

iPhone 17 也是我们今年最推荐更新的机型,如果你是 iPhone 15 之前的用户,这是一个换机的好时机。

iPhone 17 Pro:技术驱动

比起「压倒性好评」的 iPhone 17 标准版,iPhone 17 Pro 的风评倒是褒贬不一,分歧主要集中于外观设计。

在经历过 15 Pro 和 16 Pro 两代钛金属之后,苹果在 iPhone 17 Pro 上放弃钛合金、重新回归了最传统的铝合金。但这并非保守和倒退的体现,而是苹果整了一个更大的活——

在新的铝合金机身上,苹果尝试了一种新的加工工艺:热锻铝金属一体成型(Heat-forged aluminum unibody)。这是一种手机行业不常见、但在汽车工业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的加工技术。

▲苹果发布会上演示的一体成型机身|Apple

相比 CNC 工艺只能在成品铝料块上加工,热锻一体成型工艺因为需要在金属的「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可以避免金属内部在加工过程中形成不规则结晶区,组成疏松和气孔结构,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出铝合金的强度、韧性和抗疲劳性能。

这种一体成型工艺的优点,一上手便知——

前两代 Pro 的确极大改善了「硌手」的口碑,而 iPhone 17 Pro 更大的边框弧度,又一次将 iPhone 16 Pro 远远甩在后面,甚至可以称之为「手感最好的直屏 iPhone」。

除了手感大升级,从钛金属换回铝合金还带来了另外两项材料优势——由于铝合金比钛合金更容易着色,今年的 iPhone 17 Pro 多出了这个醒目的「星宇橙」,比起前几年的「禁欲系」配色鲜亮不少。好不好看见仁见智,但包你换了新机一眼就能被认出来。

此外,钛金属虽有重量和强度上的优势,导热性能却并不优秀,而铝的热导系数接近钛的 20 倍,iPhone 17 Pro 的散热能力相比 16 Pro 提升是非常明显的。

在聊实际散热手感之前,先分享一些发热测试数据:将 iPhone 16、17 两代 Pro Max 屏幕调至最大亮度,并打开 4K 120Hz 进行录像,这样可以比较好的排除户外机身升温的干扰、更清楚的看到散热路径。

首先是上一代 iPhone 16 Pro Max:从热成像延时中可以看到,16 Pro Max 的发热点位非常集中,主板位置的最高温度接近 45°C,且由于背板玻璃和钛合金中框导热不畅,机身的下半部分始终没有怎么升温,无法有效参与到机身的散热过程中:

iPhone 16 Pro Max 4K 120 帧最高亮度录制半小时,最高温点位约 44.8 度

再看全新 iPhone 17 Pro Max:

  • 可以看到铝合金凸台和边框在主板热起来之后不久就迅速升温,沿着左右边缘迅速将温度传导了下去
  • 机身内部新增的 VC 均热板和钢壳电池共同作用,快速把主板上的积热铺开
  • 最终,iPhone 17 Pro Max 的机身最高温度,相比 16 Pro Max 低了两度,且在超过半小时之后也没有继续攀升。

这样的效果转换到游戏场景中,就是我们手持 17 Pro 玩《崩坏 星穹铁道》的时候,可以明显感觉到边框、背板和镜头凸台都在均匀发热,说明处理器的热量被有效传递到了更大面积的机身上、与空气热交换的效率更高。

iPhone 17 Pro Max 4K 120 帧最高亮度录制半小时,最高温点位约 42.6 度

更好的散热表现,意味着 iPhone 17 Pro 能够更有持续性地进行性能释放——无论是拍照、游戏,还是高强度回微信,手机都只是温温地不烫手。散热越好,降频越少,手机当然也没那么容易卡顿了。

同样,升级的散热也能够支持 iPhone 17 Pro 更长时间地高功率充电。实测下来,我们发现 iPhone 17 Pro 的最高充电功率可以长时间稳定在 30W 以上,Pro Max 甚至可以稳定地以 35W 的功率进行充电。

使用苹果官方的 40W 充电头, Pro 和 Pro Max 在 20 分钟以内就能充到 50% 的电量,和 iPhone 17、iPhone Air 等沿用三明治结构的机器相比,整体充电速度快了不少。

▲iPhone 17 Pro Max 充电曲线图,蓝色折线为充电功率,红色折线为电流,绿色折线为电压

诚然,VC 均热板在 Android 高端手机上已经屡见不鲜,但敢于果断抛弃大面积玻璃背板、将铝合金机身和 VC 共同设计为一个整体发挥效果,我们依然会感叹这确实是「技术驱动」的苹果,才能造出来的产品。

技术驱动这一点,落到 iPhone 17 Pro 全新升级的影像系统上,同样成立——我说的,就是那颗 4800 万像素的 4 倍长焦镜头。

iPhone 16 Pro 上面那颗 5 倍 1200 万像素的长焦镜头,经常被人诟病传感器过小、解析力不够,而 iPhone 17 Pro 将长焦原生倍率缩减到更常用的 4 倍(等效全画幅 100mm),并且将传感器面积扩大了 56%,不仅可以输出 4800 万像素的全尺寸照片,也能进一步裁切、当做的 1200 万像素的 8 倍长焦(等效全画幅 200mm)镜头来用,可以说进可攻退可守。

毕竟 iPhone 17 Pro 系列的主摄仍然是 24mm,从 1x 到 8x 实际上囊括了 24-200mm 的所有焦段——四舍五入,也相当于那颗被誉为「天涯镜」的腾龙 28-200mm 装在 iPhone 上了。

这套大底长焦的配置,也是许多国产影像旗舰手机采纳的方案——其带来的直接优势,就是 iPhone 17 Pro 调用长焦的频率相比 16 Pro 有了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苹果新的图像处理管线也不再固执己见,变得更愿意用适当的涂抹交换纯净度,显著提高了长焦的可用性:

影像系统的另一个重大更新,是全焦段都用上了 4800 万像素的融合镜头,使得 iPhone 17 Pro 系列的多镜头一致性更上一层楼,且超长焦和超广角镜头都变得更好用了,就算是在弱光或者室内环境,也能拍出质感在线的照片,而不至于满屏噪点:

超广角(0.5x):

超长焦(8x):

可惜的是,尽管 iPhone 传感器面积变大了,总的来说还是不够大……和国产旗舰相比,依然逃不过「底大一级压死人」的命运:

除了硬件升级,苹果还给原相机 app 加上了一款新的摄影风格「珠光」(Bright)。它的出片效果有点类似加两档曝光的富士胶片配方,是社交网络上最流行的色彩风格之一,更能轻松拍出适合亚洲肤色的「白里透红」效果,避免标准风格的黄蜡色调

如果你用 iPhone 拍人像很多的话,爱范儿甚至建议你可以将「珠光」作为默认的摄影风格来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它并非 Pro 系列独占,iPhone 17 以及更新 iOS 26 之后的 iPhone 16 系列都可以获得。

今年的 iPhone 17 Pro 仍然是「有史以来影像能力最好」的 iPhone。如果你此前就喜欢用 iPhone 拍、在 iPhone 上修、直接用 iPhone 发图的话,iPhone 17 Pro 是近年表现最好的一代,甚至掏出「苹替」Android 影像旗舰的机会都变少了。

至于今年 ProRes Raw 录制规格、Genlock 以及时间码功能的加入,更多是为了方便 iPhone 融入影视剧组中的工作流。

过去的一段时间,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 iPhone 出现在一些电影机难以触达的角落,比如《F1:极速狂飙》车身上用 iPhone 相机总成改装的固定机位,以及《惊变 28 年》中用十几台 iPhone 拼搭出的子弹时间相机:

图|TheVerge

iPhone 17 Pro 上这些准专业功能(包括 299 美元的 Blackmagic 时间码拓展坞)可以帮助 iPhone 进一步在影视行业片场中站稳脚跟,整体来讲是在向着光谱中「更加专业化」的那一端推进的——

这也是我们在今年 iPhone 17 全系列机型中看到的最大趋势:iPhone 17 让普适的更加普适,而 iPhone 17 Pro,则是让专业的更加专业。

而那个没有数字代际后缀的 iPhone Air 又代表了什么呢?

iPhone Air:设计至上

由于国行 iPhone Air 推迟上市,评测也一并推迟了——编辑部那个对 Air 望眼欲穿的同事,只能自制壁纸解解馋了。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为 iPhone Air 定下论调:尽管它既不普适也不专业,但 iPhone Air 代表的,仍然是那个「设计至上」的苹果。

此前,爱范儿曾报道过苹果在接下来两年的 iPhone 路线图,提到了由于要给折叠屏让路,iPhone 18 标准版可能和 e 系列一起推迟到 2027 年春季发布——明年秋季只有 iPhone 18 Pro/Max,和传闻中的折叠屏 iPhone。

图|9to5Mac

这样就将 iPhone 原本完全基于数字划分的机型迭代逻辑做出了调整。

爱范儿猜测:苹果接下来除了按照「秋季 Pro 春季标准版」的规律更新数字系列之外,还会不定期的推出像 iPhone Air 这样不含数字、只描述产品特点的设备

这样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可以将 iPhone 的热度在一年的时间跨度里分配得更平均,避免了此前 9 月份发布、来年 Q2 和 Q3 的销售数据落底,要靠国补/大促「挽尊」的情况。

而是,这样做可以给用于技术验证的 iPhone 机型留下充足的空间,让苹果可以跳出传统的模式,做一些更加大胆的尝试。

今年的 iPhone Air 就是如此,它肯定不如 iPhone 17 实用,也不如 iPhone 17 Pro 好用。这也是爱范儿在开头提到的「妥协」所在——但 iPhone Air 却美得不可方物,更重要的是,给未来的 iPhone 留足了想象空间。

比如类似曾经的 12 寸 MacBook 与 M1 MacBook Air 一样,iPhone Air 的零件集成度非常高,主板几乎完全压在了镜头凸台下方,将剩余的空间全部留给了电池和尾插。

图|Apple Newsroom

这样的布局在 6.5 寸的 iPhone Air 里或许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但是如果放在传闻中空间更充裕的「纯玻璃 iPhone」里面呢?

iPhone Air 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其设计上的各种技术实践——专为无线连接性能定制的 N1 芯片、超高整合度的「高原」(plateau) 主板、抛光钛合金中框……许多激进的设计和妥协的功能,就这样被嵌入到同一部手机当中,有一种矛盾之美。

虽然 iPhone Air 和三星Galaxy S25 Edge 在硬件形态上都是超薄手机,但两者的产品思路是很不一样的。

三星的 S25 Edge 是将现有直板机的技术压缩到极致形成的超薄,优点是实用性更强,但是对于其他形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就没那么大了,是一种形态终末期的集大成者

但 iPhone Air 是一款外在虽然近似,但内在和以往截然不同的产品,和当年的 iPhone X 一样,更像是新物种的开端

当然,客观的现实就是,成熟技术的集大成者就是要比新物种的开路先锋更实用也更便宜,即使 iPhone Air 能够如期上市,我们仍然不推荐大家盲目下订

更「安卓」的 iPhone,和三位一体的苹果

纵观今年的 iPhone 17 系列,我想你也会有类似的熟悉感:标准版加量不加价,旗舰款堆散热堆影像,还有概念机秀肌肉——所有这一切,不就是典型的「安卓思维」吗?

这里的「安卓」当然是褒义——国补到手价 5499 元的 iPhone 17 标准版截至开放预订前(约发布会后 30 小时左右),在单一电商平台已经积攒了超过 300 万预约量,是去年的十五倍。

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年的双十一、明年的 618,甚至明年的双十一时,叠加了平台优惠、店铺优惠和国补「3 buff」的 iPhone 17……没准会在一整年中的大部分时候销量霸榜。

尽管那时一定会有配置比它高、价格比它低的选择出现,但在 4000-6000 高端手机主流价位段,绝大多数消费者的选择是非常朴素的——高刷屏、性能好、充电快、拍照也过得去的新 iPhone,面对标新立异的同名手机,依然有着强大的竞争力。

我们可以用一个常见的商业概念来描述这样的需求:总拥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 TCO)。不只是硬件,消费者对于系统和生态未来预期的「心理成本」,实际上也是手机 TCO 的构成部分

而 iPhone 17 搭配 iOS 26,就是这个价位段一套 TCO 相对较低且稳定的选择,一台下单之后不需要担心马上过气的水桶机,同时拥有着现在行业内最强大的系统生态号召力。

iPhone 17 Pro 和 Pro Max 则比以往更加偏向「专业化的影视工具」,非常利好小型制作组、个人频道、规模不大的片场等等——《F1》电影爆火之后,苹果已经在电影制片行业站稳脚跟,后面应该能看到更多 iPhone 参与制作的影视内容。

至于 iPhone Air,我想会逐渐成为下一个世代 iPhone 设计的基准,通往智能手机进化的尽头。

无论如何,我们在今年的三台新 iPhone 上,看到了库存克星的苹果,也是技术驱动的苹果,更是设计至上的苹果——这是属于苹果的三位一体。

我当然希望每年的每一款 iPhone 都能臻于完美,也同样欢迎 iPhone 像「安卓」手机一样好用——只是对于本就竞争激烈的主流价位段,新 iPhone 的到来,可能会给竞争对手们,狠狠上点强度。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Phone 17,会成为新一代钉子户吗?|选购指南

By: 周奕旨
16 September 2025 at 11:41

刚刚,苹果开完了 2025 年的秋季发布会。

爱范儿第一时间在发布会现场,上手体验了今年四款全新的 iPhone,直接说感受——

和以往一条大道从标准版通往 Pro Max 不同,今年的 iPhone,的确是近年来最丰富有趣的一次,也是最值得买的一次。

这是 iPhone 的「大年」,也是 iPhone 走向「多样化」的元年,在这个热闹的十字路口,选择变多了,也变难了。

在体验后,我们也总结了这篇指南,帮你拨开迷雾,找到那台最适合你的 iPhone。

先说结论,方便你对号入座:

  • iPhone 17(6000 档):有高刷,A19 芯片,等等党的全面胜利,如果你习惯一台手机用好几年、「花小钱办大事儿」,那么 iPhone 17 标准版颇有成为新一代钉子户的潜力,同时也对钱包最为友好;
  • iPhone Air(7000 档):如果你想要一台极具个性的手机,并且不在意续航和拍照,那么集精致与手感为一身的 iPhone Air 就是你的不二之选;
  • iPhone 17 Pro / Pro Max(9000 档及以上):但凡你有影像需求,那就无脑选择 Pro 与 Pro Max——全 4800 万像素阵列,ProRAW、ProRes RAW 等专业格式,完全可以充当生产力,配合 A19 Pro,是创作者和重度游戏玩家准备的「毕业级」装备,目前 iPhone 队列中集大成的存在。

目前,关于 iPhone Air 的 eSIM 还有诸多问题等待回答,除了官网信息外,我们参考了苹果以往的 eSIM 情况并进行汇总,供大家参考:

  • 问:中国买的能不能在境外用当地 eSIM?
    答:可以,国行 Air 在境外可以激活当地 eSIM(必须开启定位)
  • 问:境外买的能不能在中国用联通 eSIM?
    答:不可以,仅有型号为 A3518 的 iPhone Air 能在中国通过 eSIM 激活,外版无法安装配置文件。
  • 问:中国买的能不能在境外用联通 eSIM?
    答 :不确定,具体情况要看中国运营商是否提供国际漫游 eSIM 业务。
  • 问:境外买的能不能在中国用境外 eSIM?
    答:可以,但需要在境外激活,同时运营商提供国际漫游 eSIM 业务。
  • 问:中国买的能不能在中国用境外 eSIM?
    答:不确定,但根据 iPad eSIM 来看,条件非常苛刻,激活时需要在境外,同时运营商提供国际漫游 eSIM 业务。
  • 问:境外买的能不能在境外用联通 eSIM?
    答:不行,根据官网信息看,要在境内为 iPhone Air 激活 eSIM,必须拥有一台在中国大陆支持 eSIM 的 iPhone(目前唯一支持的机型是 iPhone Air),并在线下营业厅办理。

iPhone 17:今年最值得购买的水桶机

这么多年来,iPhone 标准版一直有个意难平:没有高刷。

作为「旦用难回」的功能,高刷可能不如芯片、影像那样显眼,但它对体验的影响却是立竿见影的——习惯了高刷屏的丝滑流畅,再回到 60Hz,眼睛就会立刻抗议。

正所谓,由奢入俭难。

而在之前,苹果的策略一直是把最好的屏幕和长焦镜头、LiDAR 这些专业功能牢牢绑在一起,结果就是许多人为了屏幕,不得不硬拔预算,入手 Pro。

今年,这块最后的短板,终于得到补齐。苹果的「良心」,已经下探到 6000 元价位了。

ProMotion 高刷新率的下放,让 iPhone 17 标准版的屏幕刷新率终于来到了最高 120Hz。

这个数字带来最直观的改变,是 iPhone 17 标准版变得跟手了许多。根据爱范儿在现场体验区的上手感受,快速划过屏幕时,文字和图片不再有明显的模糊拖尾;在应用切换时,动画过渡也更流畅顺滑,操作过程更自然,让日常的每一次操作看起来更清晰、更轻快。

当然,为了产品线的区隔,iPhone 17 搭载的 A19 处理器,按惯例还是比 Pro 系列的 A19 Pro 稍逊一筹,不过比前代性能和功耗都有所提升,完全足以应对日常使用。

另外,iPhone 17 的屏幕也将与 Pro 系列看齐,从前代 6.1 英寸来到 6.3 英寸,亮度来到了 3000 尼特,同时前置摄像头的尺寸是前代的两倍,换为了方形 CMOS 传感器,并升级到 1800 万像素,上一代独属于 Pro 系列的 4800 万像素超广角摄像头也来到了 iPhone 17 标准版上。

可以说,今年的 iPhone 17 就是没有长焦的 iPhone 16 Pro。

最后,iPhone 17 标准版的起步存储为 256GB,起步价格为 5999 元。

如果考虑到部分地区的国补,17 标准版 256GB 的价格可能会来到 5499,如果再叠加部分老机型的以旧换新,可能一个 iPhone 12 Pro 用户的换机成本只需要两到三千,却能换到最新的 A19 芯片、8GB 运行内存和新的影像系统。

这样的 iPhone 17,是等等党的强力起钉器,注定也会是未来好几年里的最强「钉子户」。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今年的 iPhone 17 标准版是最值得购买的机型,这是一台不再让人纠结的「水桶机」,努力补齐了最后的短板,也守住了大多数人的钱包。

它最适合的,是那些务实、理性的用户,如果你手握 6000 至 7000 的预算,离不开苹果生态,希望手机能用得久一点、舒服一点,但又觉得 Pro 系列的很多功能(比如长焦、LiDAR)对自己来说是不必要的需求。

那么,今年的 iPhone 17 标准版,就是那个最稳妥、也最聪明的选择。

iPhone 17 Pro / Pro Max:这一次,Pro 得很彻底

如果说标准版的升级是「补齐」,那 Pro 系列的进化,就是一次彻底的「起飞」。

最大的惊喜,毫无疑问来自藏在全新横向 Deco 设计中的那个三摄模组。

过去,即便是 Pro 系列,在广角、超广角和长焦之间切换时,你偶尔也能感觉到画质和色彩上的不统一。而这一次,三颗 4800 万像素主摄级别的传感器,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无论你是在录制视频时平滑地从超广角变焦到长焦,还是在拍照时切换不同焦段构图,都能获得几乎同样出色的画质和细节,各焦段镜头切换时的「跳跃感」将不复存在,画质保持高度一致,整个影像体验会变得前所未有地连贯。

更值得一提的是,Pro 和 Pro Max 独占的那颗全新 4800 万像素长焦镜头。它的原生焦段是 4×(约 100mm),加上无损变焦,最高可达 8× (约 200mm)光学级效果,同时 CMOS 尺寸比前代的 5× 长焦增加了 56%,远摄能力直接翻倍,解析力也获得了提升,进一步拓展了 iPhone 焦段的可用范围。

同时,iPhone 17 Pro 与 Pro Max 可以拍摄 ProRes RAW 格式视频,这是一种相当专业的视频格式,拥有极大的后期空间。

另一边,iPhone 17 Pro 和 Pro Max 配合满血 A19 Pro 芯片,无论是日常轻量级操作,还是影像创作或大型游戏这样高功耗场景,都能提供苹果阵营最佳的使用体验。

当然,今年 Pro 型号在售价和起步规格上也有微妙变化——iPhone 17 Pro 的起步内存来到了 256GB,售价为 8999,比前代的 128GB 起售价高了 1000 元,看齐前代的 256GB;

而 iPhone 17 Pro Max 的起步价为 9999。

上 Pro 的门槛进一步提高,也算是一种变相涨价了。

所以问题来了——Pro 和 Pro Max,适合谁?

对于今年的 Pro 和 Pro Max 来讲,芯片、影像系统以及机身材质一模一样,屏幕尺寸和电池容量是唯二的区别。

如果你手握九千元以上的预算,且对影像有明确的要求,特别是经常拍视频,抑或是演唱会常客,对长焦有较大需求,那么就可以跳过标准版,直接上 17 Pro——

Pro 的意义,就是用绝对的性能,抹平现实与创作欲之间的距离,你可以收获 ProRAW、Log 等专业影像格式,拥有更多的后期空间,以及更大的焦段可用性。

而如果你极其看重续航,或者是重度手游或影音用户,追求大屏沉浸和持久续航,那么配备 iPhone 序列最大电池和 6.9 英寸屏幕的 Pro Max,才是你的最终答案。

iPhone Air:Fold 的试验品,市场的新试探

在如今这个信奉「多即是好」的时代,当所有手机都在比谁的摄像头更多、电池更大、机身更重时,iPhone Air 的出现,显得如此格格不入。

像乔布斯从牛皮纸袋里抽出的第一代 MacBook Air 一样,iPhone Air 同样做出了取舍——唯一的摄像头,意味着你放弃了长焦和超广角的便利性;更薄的机身,也几乎注定了它的续航不会是第一梯队。

5.6 毫米的厚度、超薄的电池以及背部那颗孤零零的摄像头,都在传递一个信号:这是一台性格鲜明、定位大胆的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 iPhone Air 上,苹果选择搭载曾经独属于 Pro 和 Pro Max 的 A19 Pro 芯片,为这个超薄新机型配备了强悍的性能。

之前爱范儿的报道和分析来看,iPhone Air 的出现有两个目的——

近年来,iPhone 的创新趋于平稳迭代,饱受创新缺乏的诟病,但智能机已经进入平稳期,哪怕是苹果也跳不出这个循环,如果在已有机身上玩不出花样,那就另起炉灶,重新定义一个机身,以此来看智能手机市场是否还有可以拓展的空间。

部分调查结果,也为苹果的试探提供了一定的底气——

SellCell 的调查中,有 47.5% 的人表示 iPhone Air 机身变薄电池缩小「可以接受」,但与此同时在愿意升级的原因中,现有手机续航不够用的占比,高达 53.2% 的用户。

这个数据表明,在一群追求「水桶机」的用户之外,还存在着将近一半的另一群人:他们对手机的「感觉」——握在手里的感觉、放在口袋里的感觉的重视,超过了对功能和续航的执念。

而另一个目标,则是实验。

据多方消息称,苹果打算在未来推出折叠 iPhone,对于折叠屏这样形态与直板机型完全不同的手机而言,设计思路也会相应改变,如此多的元器件、电池、影像模组,怎么高度集成在极低厚度的设备中?

此时,iPhone Air 就是一个无比合适的试验田,为折叠 iPhone 的设计与制造积攒宝贵的经验,并加以验证。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机型最后取名 Air,而没有加入 17 家族的序列中的原因。

那么,这台极具个性的 iPhone Air,适合谁呢?

其实,刚刚的分析中已经讲得很明白了,如果你不在意手机的影像能力,平日里只有扫码需求,也没有续航焦虑,同时想尝试一些新鲜东西,或者追求一定的精致与差异化,而且恰好手里有 8000 元以上的预算。

那么 iPhone Air 是个比其他版本都更有个性的选择。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iPhone Air 没有实体 SIM 卡槽,而 eSIM 只有中国联通支持,需要用户持身份证前往线下营业厅办理激活。

不过根据最新消息,中国电信回应上海证券报表示,电信的 eSIM 手机业务已全面准备就绪,将在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商用试验正式批复后,向用户正式开放。

几乎同时,中国移动官方微博也表示,中国移动已支持 eSIM 手机业务,稍后放开服务将另行通知。

▲ 图片源自 中国资本市场法定信息披露平台

在 iPhone 的最后,我们还想提一个暂时没有人注意的升级——随 iPhone 17 系列而来的,还有全新的 AVS (Adjustable Voltage Supply)动态充电技术。

这种技术本来用于大功率设备上,在高电压区间中做细节操作,让性能更稳定,而 iPhone 17 系列支持的是专为手机、平板和轻薄本这样功率不算高的设备专门设计的 SPR AVS。

这个技术,有什么直观的好处呢?

简单来说,SPR AVS 更聪明、也更细致,能在充电过程中精准调节电压,不像传统充电那样死撑硬涨,导致多余能量变成了热量,而是文火慢炖、按需供给,手机需要多少,就精准地提供多少,尽最大努力避免手机发热。

同时,SPR AVS 也能让充电的整个动态过程变得前所未有地稳定,避免重新握手,电压过渡平滑得你几乎感觉不到。

这些优点落到实际体验上,就是你最在意的电池健康度,会比现在更「坚挺」。

值得一提的是,制糖工厂的 AI 小电拼,将会通过 OTA 成为首个支持 SPR AVS 的动态电源,覆盖到所有 AI 小电拼用户,让这项技术直接来到你们的新手机中。

今年,是一个换机的好时候,也是一个思考的好时候

最后,我们还是来看看 iPhone 之外的东西——

在秋季发布会上,苹果更新了 AirPods Pro 产品线,重构了内部设计、低音变得更加饱满、续航也有所增加且降噪效果达到上代两倍的 AirPods Pro 3 来到我们面前,尤其值得提一的是,AirPods Pro 3 的售价较前代没有涨价,依旧是 1899 元,可谓是加量不加价了。

如果你对续航、降噪有更进一步的需求,或是旧耳机已经不堪重负,那么 AirPods Pro 3 非常推荐购买。

而另一边,Apple Watch S11 的外观设计并没有大变化,带来了更耐磨的屏幕,同时还上线了血压提醒和睡眠评分的功能(血压提醒功能可能需要等待国行审核通过后上线),售价 2999 元起。

不过,要提醒一句的是,Apple Watch S11 并没有升级芯片,大家关心的快充也没有回归,同时血压提醒功能会逐步下放到 S9 及以后的机型。

换句话说,如果你用的是这以后的机型,那么除非有特殊需求,也没有升级的必要(甚至到现在,我还在用 S4)。

聊了这么多,让我们将目光放回今天的主角 iPhone。

毫无疑问,今年是 iPhone 久违的一个「大年」。

延续多年的设计,在这一代上终于出现了大改,让别人看出你用新 iPhone,终于不用只靠颜色了——全系标配的高刷、加量的起步内存、全新的机身设计,配合液态玻璃设计的更新,整个 iPhone 阵容都焕发出久违的新鲜感。

而另一边,这也是 iPhone 走向多样化的元年——

这意味着苹果终于开始正视用户群体的多样性,你不再需要在几个相似的选项里做排除法,或是为不需要的功能白白付钱,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预算和最核心的需求,直接找到那个「天选之机」。

从我的角度来看,今年的 iPhone,可以算是这几年里升级幅度最大的一代了。

那么,应该立刻就换吗?

如果你手上的 iPhone 是 15 系列以前的机型,或是已经卡顿到影响日常使用,或者你恰好是今年某款新机精准命中的目标用户,那么别犹豫,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同时,在 iPhone 17 标准版面前,我认为 iPhone 15 和 16 两代标准版已经完全丧失了竞争力,可以越过,直接考虑 iPhone 17,至于 Pro,大家根据需求判断即可,如果手上宽裕,顶配的 2T 也不是不行。

但如果你手上的设备还用着挺顺手,只是单纯被新鲜感所吸引,那不妨再等一等——从各路消息来看,iPhone 的「大年」才刚刚开始,我们念叨了很久的打孔屏、屏下摄像头、甚至是全玻璃机身,可能都在不远的未来排队等着了。

如果你对苹果生态没有强需求,又或者是想要换换别家的手机,试下花样更丰富的国产阵营,那也可以再等等——即将到来的年底,还有一大批国产旗舰整装待发。

不过话说回来,数码产品终究是服务于人的,在能力范围内,选一台能让你用得开心、拍得尽兴的设备,然后去生活,去创作,去记录,这或许比无尽的等待更有意义。

毕竟,早买,早享受嘛。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Will Macs get Apple’s new memory protection?

By: hoakley
15 September 2025 at 14:30

When Apple launched its new iPhone 17 range last week, it also announced a major change in their security.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ain what that means, and whether Apple intends building it into future Macs.

Handling of memory is an important facet of security, and securing that should eliminate plenty of vulnerabilities from Apple’s operating systems. For example, the single vulnerability fixed in Sequoia 15.6.1, and known to be actively exploited, resulted in memory corruption from processing a malicious image file. Many of those fixed in 15.6 also cite memory problems in their cause, such as corruption, out-of-bounds and use-after-free errors. Apple’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some of the vulnerabilities used in the most sophisticated attacks, particularly those against iOS, could have been prevented by making memory handling more secure in the first place.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Apple has focussed attention on making memory handling safer. Starting in iOS 15, it introduced a new interface known as kalloc_type to be used throughout the kernel and all kernel extensions. This requires Apple’s engineers to adopt its new features, and by iOS 16 it’s estimated that 95% of the kernel-space codebase in iOS had been converted. This has been fed through into macOS from Ventura onwards.

Although kalloc_type has helped, more is needed if memory handling is going to as safe as Apple wants, in what it terms Memory Integrity Enforcement. Unlike most other security measures, the principle of this is relatively simple: to allocate and control memory using secure tags. When a kernel extension, for example, requires some memory, it’s provided with a secure tag. When it wants to access any of that memory, the kext then has to provide the tag with its request. The tag is then checked and access only granted if the tag is successfully validated for the address requested.

This can be used to prevent one of the commonest types of vulnerability, accessing memory beyond that allocated in a buffer overflow. As that memory request is out-of-bounds of the memory allocated, the secure tag provided won’t extend to cover that, and the request is refused. Another common type of vulnerability is when code requests memory that has already been freed, in use-after-free access. MIE prevents that as the secure token is invalidated when that memory is freed, so the request is refused.

While the principle underlying MIE is simple, its implementation is more complex. One obvious problem is that it imposes significant overhead to memory allocation and access. The only way to work around that is to implement it in hardware, hence its current limitation to devices using Apple’s new A19 and A19 Pro chips, the first to offer that support. These come with additional features for Arm’s Enhanced Memory Tagging Extension, an option from the Armv8.7 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 and not yet available in an M-series chip for Macs. If you look for FEAT_MTE4 among the hardware options in sysctl (shown easily in Mints, for example), there’s no mention of it in Apple’s latest M4 chips. Additionally, for apps to support MIE, they have to opt in to enable hardware memory tagging, a feature that’s only available for now in the iPhone 17 range, including the iPhone Air.

Critics have pointed out that MIE only tackles some vulnerabilities, but Apple’s analysis of recent real-world exploits used in malware shows how the combination of defences can now disrupt the chains many rely on. By achieving that early in a chain, Apple argues that those developing attacks will be forced to redevelop the whole of that exploit chain. Neither is MIE completely new, as other operating systems like GrapheneOS, popular on Google’s Pixel devices, have already been using their own implementation of similar protection. Apple claims that those have shortcomings it has addressed in implementing MIE for iPhones.

Apple hasn’t yet made any announcement about whether or when MIE might be coming to its M-series chips using in Apple silicon Macs. I suspect we’re unlikely to see the debut of an M5 complete with Neural Accelerated GPU and hardware support for MIE in Apple’s Halloween Mac event, and more likely with macOS 26.3 early next year. Of course, MIE doesn’t protect against everything, but it should make life significantly harder for those intending to attack us.

Further reading

Apple on kalloc_type
Apple on Memory Integrity Enforcement
Arm on Enhanced Memory Tagging Extension
Apple on Enhanced Security for app developers.

iPhone 17 全系现场体验:Air 薄得不真实,耳机强得不像话

By: 马扶摇
12 September 2025 at 16:10

iPhone Air

当我们在苹果发布会现场拿到这台最受瞩目的新 iPhone 的时候,不禁回想起了 2014 年拿起 iPhone 6 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iPhone Air 的机身最薄处仅为 5.6mm,搭配上这个为了维持机身强度而使用的抛光钛金属边框,iPhone Air 无疑是本次四款新机中最「显贵」的那一台。

而 iPhone Air 惊艳的手感并不止它的厚度,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于它的重量。iPhone Air 的机身总重仅为 165g,真正握在手中时已经有了一种不真实的纤薄感。

不过由于 iPhone Air 将主板集成在了机身顶部的相机 deco 内部,它的顶部凸出相比细窄的机身就显得更突兀了,拿在手上也会稍微有一点点头重脚轻。

此外,屏幕正面的超瓷晶面板 2 搭配 120Hz 的 ProMotion,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提前体验到了未来「纯玻璃 iPhone」那种把屏幕握在掌心的感觉。

另外由于 iPhone Air 的主板全部集中在镜头 deco 区域,让手掌完美避开了 A19 Pro 处理器的集中发热区域,拿在手中使用的时候机身温度非常克制。

只不过这么薄这么轻,iPhone Air 的电池容量和续航就不是那么乐观了。超薄的钢壳电池和底部单扬声器几乎占据了 5.6mm 机身内的全部空间,想要用的舒心,还是得带上这块同样薄薄的 MagSafe 磁吸充电宝。

iPhone 17 Pro/Max

如果说 iPhone Air 拿在手上的第一观感是轻盈的不真实,iPhone 17 Pro 就像是一块沉甸甸的红砖。

由于机身结构设计的调整,今年的 iPhone 17 Pro 从钛铝融合边框又回归了铝合金,雾面的锻造铝金属一体成型机身给予了今年 iPhone 17 Pro 极为扎实的手感,比起手机,拿在手里更像是一台专业影视设备。

而 iPhone 17 Pro 今年的功能点也的确是向着专业影视功能发展的。贯穿机身上半部的 deco 给更大的传感器和镜头留出了空间,放下了一块比 iPhone 16 Pro 面积大了 56% 的新长焦传感器。

而面积变大的传感器,搭配上苹果全新设计的四重反射棱镜,让 iPhone 17 Pro 的光学变焦范围达到了 16 倍,最长等效 200mm 的光学品质变焦,突然让 iPhone 也有了成为演唱会神器的潜力。

翻到正面,iPhone 17 Pro 的屏幕第一眼看上去就比以前通透许多,因为今年的 Pro 系列用上了一个我们心心念念很久的功能——抗反射涂层。这下在户外拍摄时,「看不清屏幕」再也不能成为拍不好的借口了。

针对户外拍摄,iPhone 17 Pro 还有另一个杀手锏:VC 均热板。过去我们总说 iPhone 只要堆散热就是好手机,现在 iPhone 17 Pro 的散热跟上主流,机身里面的 A19 Pro 处理器也能更好的发挥实力了。

只不过当我们同时拿起 iPhone Air 和 iPhone 17 Pro 的时候,17 Pro 背面铝合金 + 超瓷晶玻璃的手感告诉我们,iPhone Air 的超薄磁吸充电宝是无法与 Pro 机型兼容的——

iPhone 17

在这个 Air 和 Pro 都大幅升级的时候,标准版 iPhone 17 拿在手上的感觉就没有那么惊艳了。除了屏幕尺寸从 6.1 寸涨到了 6.3 寸之外,iPhone 17 与 iPhone 16 的手感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但在几乎相同的手感之下,iPhone 17 却带来了堪称今年最炸裂的升级。因为刚刚滑开锁屏的第一秒就会发现,iPhone 17 竟然也用上了高刷屏。

并且它不是 90Hz、不是恒定刷新率,而是满血的 1~120Hz ProMotion 自适应刷新技术。除此之外,微微涩手的超瓷晶玻璃 2 面板,以及熄屏时的全屏 AOD 都表明:

这是自 iPhone 13 以来,标准版与 Pro 版最近身肉搏的一次。

除了屏幕大升级,iPhone 17 同样升级到了看齐 Pro 的全焦段 4800 万像素模组,广角与超广角全部升级为了 4800 像素传感器。并且除了后置,苹果还为前摄带来了一项新变革:正方形传感器。

放到我们的现场体验中就是:正方形的传感器可以让你竖着拿手机的时候,也能直接拍出横向构图的自拍照,并且更大的传感器面积也让照片比以前「拍完再裁」的画质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此外,A19 处理器升级的算力还为 iPhone 17(以及全系列)带来了另一项新的相机功能:前后双录。我们在现场可以一边录周围的各大科技博主,一边录自己拿着 iPhone 17 的表情,怎么录都是现场感满满。

AirPods Pro 3

虽然从充电盒上,我们看不出今年的 AirPods Pro 3 相比前代有什么变化,但是戴进耳朵里的那一刻,体验上的差距就迅速涌现了出来。

虽然耳机盒没有变,但是今年的 AirPods Pro 3 优化了耳机机身的结构设计,让耳机能够更加紧密地与耳道贴合。搭配新款五种尺寸填充泡沫的耳塞,AirPods Pro 3 的音质依然维持了以往的水准。

但让耳机更贴合耳道,不仅仅是为了音质,同时也是为了今年耳机新增的另一项功能:心率追踪。通过在耳机外侧集成苹果迄今体积最小的心率传感器,让耳机也有了跟踪心率的功能。

再搭配上 Apple Watch 的心率数据,双端的数据互相矫正,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准确的运动追踪和指导,这下真的是听歌健身两不误了。

另外 AirPods Pro 3 的主动降噪能力也有不小的提升,根据我们在现场的实感,或许是算法得到了优化,AirPods Pro 3 对于嘈杂人声的降噪能力相比前代有了不小的进步。

而 AI 功能苹果自然也没有落下,AirPods Pro 3 搭载了一项可以与 iPhone 联动的同声传译功能,在耳机播报的同时,你可以选择用手机展示文字或者直接让 iPhone 代你念出来。只不过目前看来,这项功能在国内还要等待 Apple Intelligence 的落地才能使用。

Apple Watch

虽然 Apple Watch Ultra 3 是史上屏幕最大的 Apple Watch,但这个提升主要是由于屏幕边框进一步收窄,手表本身的尺寸没有太大变化。

除了大屏幕,Apple Watch Ultra 3 还用上了广视角 OLED 屏幕,现在斜着看表盘,屏幕亮度会更高,观感会更清晰。

得益于全新的 LTPO 3 技术,Apple Watch Ultra 3 的功耗更低,现在能够显示每秒跳动的表盘。

戴在手上,还是熟悉的感觉:重量和存在感相当明显,方形表盘依旧硌手,如果追求佩戴舒适感的,建议还是选择 Series 11 或者 SE 3。

不仅是屏幕最大,Apple Watch Ultra 3 还是电池最耐用的 Apple Watch,能够佩戴使用 42 小时,开启低功耗模式之后,还能提供长达 72 小时的续航。

Apple Watch Ultra 3 最大的更新,当属于全新的卫星通信功能,在没网的户外,也能靠卫星传递求救信息。

而对于更多用户来说,Apple Watch Ultra 3 全新支持的 5G 网络连接,是一个更常用的新功能,国内三大运营商都首发支持。

健康能力方面,Apple Watch Ultra 3 支持全新的高血压预警功能,戴满 30 天就能告诉你有没有高血压风险,不过国内暂不支持。不过国行能用上全新的睡眠评分功能,每天早上打开 Apple Watch 或者 iPhone,就能知道昨晚睡眠得了多少分。

除了 Apple Watch Ultra 3,苹果还发布了 Apple Watch Series 11,外观变化不大,以及屏幕更大、边框收窄的 Apple Watch SE 3,三款手表均支持 5G 通信,并且是我们在国内三大运营商也能享受到的。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App Store 超低价应用内购省钱技巧,不到60人民币开通 ChatGPT $20 的会员订阅

By: Anonymous
7 September 2025 at 15:28

DUN.IM BLOG

DUN.IM BLOG

我们还年轻,可不想看到这个世界处在毫无自由、隐私的边缘。

实际上,大多数 App 和服务定价并非全球统一。如 OpenAI 和许多跨国科技公司一样,会采用“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策略,即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水平、人均收入来调整产品价格。

这便在全球市场中形成了一些“价格洼地”,其中,尼日利亚正是全球订阅 ChatGPT Plus 最便宜的地区。

全球部分地区价格对比:

整个流程的核心是在尼日利亚区的数字生态内完成支付闭环。

你的防水手机不会永远防水

By: 马扶摇
3 September 2025 at 18:06

这是一个稍显湿滑的问题:你会带着手机洗澡吗?

图|The Mirror

在 LCD 时代,这样的场景还是很难想象的。然而伴随着近些年手机防护等级的提升,洗澡的同时带着手机听歌看剧甚至开一把,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见了。

无独有偶,当苹果在 2016 年首次为 iPhone 7 加入了防水功能之后,曾经推出过这么一条广告片:

广告片里,比利时跳水老将乔瓦尼·多尔奇马斯科洛(Giovanni Dolcimascolo)伴随着 iPhone 7 Plus 播放的《门德斯:玛卡蕾娜的初恋》从 27 米跳台上一跃而下,溅起的水花落在手机上,波纹伴随着音乐震动起来。

虽然这条广告片展示的是 iPhone 7 Plus 强劲的双扬声器,但苹果没有告诉你的是:这样把手机带到游泳池,万一手机进水了,售后可是不会给你保修的哦

这样的矛盾,在当下这个旗舰机防水满街走、甚至连折叠屏都能用来打水漂的时候,其背后隐藏着一个所有人都应该知道的事实:

你的防水手机,不可能永远防水。

IP 等级究竟意味着什么

说起电子产品的外部防护,IP 等级肯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关键词。

我们目前所熟知的这一套 IPXX 评级,来源于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IEC)在 1976 年制定的 IEC 60529 标准,旨在为额定电压不超过 72.5 kV 的电气设备提供一套可量化的防护分级系统。

字如其名,IP 等级即 Ingress Protection ——侵入防护等级。这套标准最初是用来区分工业环境中电气设备对于固态异物、液体和人体部位的防护的,但是随着标准的推广和使用场景的泛化,IEC 60529 已经变成了一个适用于绝大多数机械和电子产品的评定标准。

我们常见到的 IP 等级多为 IPXX 样式,比如 IP56、IP68、IP69K 等等。后两位数字中的第一位表示对于固态微粒的防护,数字越大意味着密封性越好、防尘能力越高,后一位数字则是对于日常电子设备更加重要的「防水等级」,1-9 级分别代表了不同强度、不同方式的防水能力。

对于手机这种使用场景复杂、内部结构紧凑的电子设备来说,防尘与防水等级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屏幕的密封胶既可以防止灰尘进入,也能起到防水效果。在这方面,以索尼和三星为首的日韩厂商毫无疑问是遥遥领先的:

互联网远古记忆:索尼 Z5 Premium 煮火锅

而作为手机行业的后起之秀,折叠屏类别在面世短短两三年之后也攻克了防水这道难关,2021 年发布的三星 Z Fold3 和 Flip3 成为了首款 IPX8 防水的折叠屏手机,今年的荣耀 Magic V5 更是提升到了 IP58/IP59 的级别。

不过对于折叠屏来说,想要达到 6 级的防尘,难度反而比防水要大得多,对于铰链等精密结构的设计要求极高。最终是上周刚刚发布的谷歌 Pixel 10 Pro Fold 拿下桂冠,以 IP68 的等级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台「尘密」的折叠屏手机。

手机并不像你想的那样防水

这样一圈看下来,连折叠屏都有 IP68 和 IP59 防护等级了,近几年的主流直板旗舰机更是几乎全部支持 IP68 标准,听上去似乎很美好不是吗?

然而这其中的「水」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让手机不像我们期望中那么防尘防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 IP 等级的数字与强度不完全是递进的,数字越大不一定代表密闭性更好
  • 手机的实际使用场景远比防水试验更复杂,IP 等级评判的是意外防护,而不是手机的设计功能

防静水还是防动水?

由于 IP 等级系统并非为消费电子产品设计,而是一套主要面向电气行业内部的技术标准,因此它的数字系统并不完全是递进的,而是区分了不同的场景——尤其是最关键的防水。

从基于 IEC 60529 的国标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现行的防水等级分为了从 0 到 9 整整十个级别,其中 IPX1/2 为防滴水、IPX3/4/5/6 为防喷水、IPX7/8 为防浸水,IPX9(部分标准中称为 9K)则是防高温高压喷水。

换句话说:一台 IP67、IP68 的手机,它防水能力的评判标准是静止状态下浸没若干时间不会进水,而不是防止有一定流速的喷水,两者对于防水结构设计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

放在生活场景中,就是你的 iPhone 不小心滑进洗脸盆里泡一会可能没事,但你要是开水龙头直接冲洗,那就保不齐会有什么地方渗水了:

表面看着没事,实际已经走了有一会了

这就是我们经常会撞进的第一个误区:IPX6 和 IPX8 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防水场景,防水冲和防水泡的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台 IP68 的手机不一定能够在 IP66 的环境里活下来。

更何况 IP68 本身还有一个矛盾点:IEC 60529 并没有规定 8 级防水的具体测试条件,而是由设备制造商(手机厂商)和消费者商议确定的,唯一要求就是比 7 级防水(30 分钟 1 米深)的条件「更严酷」即可——

iPhone 16 Pro(上)的测试标准为 6 米 30 分钟,小米 15s Pro(下)则是 1.5 米 30 分钟,两者都达到了 IP68

换句话说,厂商标定的两台 IP68 手机,其测试的标准的水压足足相差四倍。如果用 iPhone 宣称的 6 米 30 分钟测试小米 15s Pro,虽然不一定会当场进水,可一旦有个三长两短,售后就可以顺滑的给你拒保了——

实验室标准防不了生活进水

一旦涉及到拒保,手机厂商标称防尘防水等级的另一个棘手之处就体现出来了:为什么厂商总是宣传防水,但真进水了又不给保修呢?

这背后的争议是一个关乎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国标测试、实验室标准等等的庞大话题。但是简单来说,手机厂商宣传防水但进水不保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两件事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东西

简单来讲:从法律的角度看,所有手机厂商宣传的点其实都是「我的手机符合 IPXX 标准」,而不是「我的手机防水」,因此任何与 IP 等级评定的实验室条件不相符的环境,其实都不在消费者与厂商的合约范围内

然而我们生活中需要手机防水的场景,远远比 IP 标准所面临的要复杂得多。就拿两种常见场景举例:戴着智能手表在游泳池或者海边游泳,以及洗澡的时候把手机放在旁边听歌,没有任何一种 IP 标准能够同时涵盖这两种情况。

对于游泳来说,目前电子设备为了符合 IP68 的静态防水标准,采用的防水设计大多是防水胶圈 + 半透膜 + 边框胶的组合,对付纯水浸泡的环境的确是绰绰有余。

但是泳池水中的氯会加速这些防水结构的老化,而海水中的金属离子和盐分和更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日常电子产品根本没有有效的防护手段——但广义上来说,它们又的确都属于我们对于「防水」的期待。

极端派都认为有些太极端了

而洗澡的场景里,即使最新的 IPX9 加入了高温高压喷水的测试,能够防止一部分水蒸气,但 IP 测试是不测长期结果的——你的手机可能在洗澡的那天没什么事,但长时间的潮湿加上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仍然可能伤到主板。

更何况上述的所有场景,都是在你的手机没有磕碰、边框完好、结构密合的前提下,以及最重要的——没有老化。

无论是密封胶、半透膜还是主板的防水涂层,在手机这种高频冷热变换、摇晃撞击俱全的使用场景里,能够提供有效防护的时间是有限的——

一年半载之后,机身密封胶条老化,无论后盖鼓包还是屏幕开胶,手机功能不一定受损,但防水肯定是没有了。

当然,这种时候比起防水,还是先担心一下电池比较好

总而言之,手机厂商宣传的 IP 标准是严格的实验室结果,只代表了这台手机交到你手上的那个瞬间是可以防住厂商宣称环境中的水的。

但是面对生活中千奇百怪的防水场景,最后还得是那句话:出嚟威,最紧要戴防水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小米发布超级岛,能用 iPhone 回微信

By: 马扶摇
28 August 2025 at 18:56

有些突然地,在 8 月 28 号下午,小米澎湃 OS 3 就这样水灵灵的来了。

当然,这次小发布会并不是新系统的正式亮相,而是一次 Beta 版的专题发布会——澎湃 OS 3 正式版仍然会在十月份与小米 16 系统同时发布,值得期待的日子还有很长。

作为小米人车家生态转型的重要一环,澎湃 OS 自从诞生之初就受到了很多米粉和非米粉的关注。两年多以来,凭借着独特的美学设计和生态功能性,虽然口碑起起落落,但无疑成为了不少消费者在选购小米产品时的优先项目。

在接收了澎湃 OS 2 接近一整年的反馈和建议之后,我们在这个八月末见到了澎湃 OS 3 的首版 Beta 亮相。

流畅,流畅,还是流畅

作为一项从 MIUI 到 HyperOS 亘古不变的议题,系统流畅度依然是今年澎湃 OS 3 的重点关注对象。

相比澎湃 OS 2,小米在澎湃 OS 3 上面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而是着重在了两个更细分的领域:短视频使用场景,以及编译层面优化。

在发布会上,金凡在介绍澎湃 OS 3 的场景针对性优化时,提出了这样一条统计数据:

我们通过大数据观测到,短视频几乎占据了超过 40% 的用户时长……短视频对于性能的要求其实没有那么高,但是对于功耗的要求会很高。

虽然每天拿接近一半的屏幕时间刷短视频不太健康,但也的确是很多人的硬性需求。针对这种非常特化的使用场景,澎湃 OS 3 通过微调处理器调度和后台控制,相比 OS 2 可以实现约 30% 的功耗提升:

在澎湃 OS 3 里,小米还引入了一套名为「热点编译加速」的功能,通过高效评估 CPU 负载和空转时长,智能和动态的调整任务排序方式,可以实现约 10% 的 CPU 能效优化——挤出每一滴不需要的耗能。

此外,澎湃 OS 3 还针对此前用户反馈强烈的系统动画做出了新的改动,只不过不是动画风格,而是动画的渲染方式。

在之前的系统中,由于系统窗口动画的渲染是一个独立的进程,在后台任务多、系统负载高的时候需要和其他软件「排队」甚至「抢处理器」,导致系统空闲的时候动画表现好、一忙起来就开始卡。

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小米在澎湃 OS 3 中选择了直接「升舱」,通过将动画进程下沉至系统的核心进程中、始终保证计算资源的优先分配,窗口动画掉帧率降低 20%,桌面图标渲染负载降低 60%,让动画流畅度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苹果?兼容一下

另外,澎湃 OS 3 的跨生态互联能力也得到了加强。而这个加强的对象,自然是苹果。

针对「电脑用 Mac 手机用小米」和「一边用 iPhone 一边用小米」两种不同的场景,澎湃 OS 3 全都针对生态互联和跨设备操作做出了增强。

在与 Mac 互联方面,新版本的妙享桌面通过 MiTEE 安全内核的升级,实现了澎湃 OS 与苹果安全认证机制的互通——换句话说,你可以直接用Mac 的 Touch ID 或者 iPad Pro 的 Face ID 来解锁小米手机了。

此外,借助 Mac 和 iPad 的大屏幕,妙享桌面还支持了在澎湃 OS 3 上以独立窗口显示手机应用,甚至是多窗口多任务的形式,效率比起手机那是高多了。

而在与 iPhone 的互联中,澎湃 OS 3 通过小米互联服务 app,实现了在 iPhone 上访问小米云相册的操作,出门用小米 15 Ultra 拍的照片只需要等待同步完成,就可以直接用 iPhone 发到 iMessage 里面:

此外,澎湃 OS 3 还做到了通过小米互联服务同步两台手机的通知。当 iOS 端收到了来自小米手机的通知之后,直接点击就可以快速呼起小米手机的镜像,做到「在 iPhone 16 Pro 上使用小米 15 Pro 的微信回复消息」的操作——

小米夺舍 iPhone,或者 iPhone 夺舍小米,这下变得指日可待了。

「电影级」的系统美学

除了看不见摸不着的运行逻辑优化之外,对于绝大多数关注手机系统的人来说,澎湃 OS 3 的新设计才是最令人兴奋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小米在长久的等待之后,终于追赶上了「灵动岛」的队伍,将澎湃 OS 2 中的「灵动额头」彻底推翻重来,推出了澎湃 OS 3 中的「小米超级岛」——

作为目前行业共识的高优先级通知展示方式,灵动岛——或者说叫超级岛——的加入可以说是为澎湃 OS 3 补全了很大一块体验上的短板。毕竟软件小窗受到缩放等级的限制,有时候也并不是万能的。

在动画、交互方式和跳转逻辑这些常规领域之外,小米超级岛还做了一项很有意思的优化:小米单独为超级岛的 UI 定制了一套窄高风格的小米兰亭 Pro 字体,保证了即使在「群岛」的时候信息也不会拥挤:

此外比起 iOS 的展开窗口或者跳转应用,澎湃 OS 3 的超级岛还多了一个下拉打开小窗的交互方式,对于一些需要临时看一眼的信息(比如打车地图)可以做到「拉下来看一眼完整界面就缩回去」,不影响最下层 app 的使用。

除了新的岛之外,澎湃 OS 3 还针对其他被集中反馈过的设计问题做出了修正——比如在去年被用户集火的系统相册,澎湃 OS 3 就采取了一种非常三星的修改方式——

把所有的布局选项和功能开关都给出来,无论是想要顺序视图还是日期视图、个人相册优先还是那年今日优先,全部都可以自己动手调整。

除了新版相册及时「改邪归正」,澎湃 OS 3 也在去年口碑优异的超丰富自定义锁屏上更进一步,带来了一套全新的 AI 壁纸功能以及新的「电影感锁屏」,进一步拉开澎湃 OS 在系统美化层面与其他友商的差距优势。

澎湃 OS 3 的 AI 动态壁纸其实与前几个月在小米 MIX Flip 2 上面的萌宠动态壁纸颇有渊源,只不过现在除了宠物,相册里的照片、风格化之后的肖像照,甚至是保存的二次元网图,统统都可以一键式生成景深动态壁纸了:

除了壁纸本身,小米还参考了非常多经典的海报和影视排版,在澎湃 OS 3 中添加了一个全新的默认锁屏样式,将时间和文字居中显示,尽最大可能展示出壁纸的图片信息,稍微调整就能做出非常电影海报风格的锁屏——

超级小爱再升级,AI 帮我玩手机

在这个万物皆可 AI 的时候,澎湃 OS 3 当然也没有落下,而是接着系统升级的机会为超级小爱再次做了一波升级。

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与谷歌的「Circle to search」看齐,超级小爱终于也支持了屏幕识别和圈选搜索,小米称之为「超级小爱圈屏」:

超级小爱圈屏支持包括图片搜索、文本翻译、学科题目等等非常多不同的场景,金凡甚至透露:昨天的内测招募答题中,有一些用户就是通过问小爱的方式拿到了满分,足见小爱模型的答题能力真的很厉害。

更加重磅的是,澎湃 OS 3 中还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小爱能力:一步直达。

简单来说,超级小爱的「一步直达」就是我们常说的「让 AI 直接接管手机代为操作」,小米通过给小爱投喂人工录制操作视频的方式,慢慢让小爱大模型学会用手机,然后智能拆解用户的指令、最终实现一个「代打」:

在发布会上,金凡着重强调了一个使用场景:现在各种软件里面的扫描二维码入口参差不齐,按钮或大或小,想要娴熟的进入扫码界面真的很难。但是通过超级小爱的一步直达,让 AI 帮你点击扫码按钮,比手动操作要舒服多了。

除了以上的更新内容之外,澎湃 OS 3 还在米家跨生态互联、兼容苹果、关机设备查找、权限隐私等方面有着诸多的升级,十月份的小米 16 发布会上关于系统的篇幅恐怕同样不会少了。

目前,澎湃 OS 3 仍然处在 Beta 阶段,符合测试机型的用户可以通过小米社区 app 报名测试并等待分批推送。发布会上金凡表示,澎湃 OS 3 的首批 Beta 版本将从 8 月 29 日开始推送。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液态玻璃意味着透明 iPhone 将争夺 AI+AR 的主动权|设以观复 vol.17

By: Steven
7 July 2025 at 20:00

很多人把这次苹果 WWDC25 发布的液态玻璃界面,当作一次 UI 的新风格更新来看。界面变得更模糊了,更柔和了,也更「高科技感」了,但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它看起来好不好看,其实可能错过了一些更关键的东西。

因为这一次,苹果的改变并不仅仅发生在界面上,它背后所传递的,是一套新的交互前提。而这套前提,可能关系到未来十年我们如何使用手机,甚至 —— 我们是否还继续使用手机。

这期视频不是为了追热点,而是想带你冷静地拆解这套语言背后的逻辑:它是如何从视觉层出发,向平台层推进的?它和我们以为的「透明手机」之间,真的有联系吗?而眼镜设备仍未普及的这几年,我们到底应该关注什么?

如果这些问题你也在想,那就点进来看看吧。

🎥 播放地址:

https://youtu.be/WpljvdXmwvY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z3Bz8Ev2/

本期关联播客:https://suithink.me/2025/07/07/13ylog/

既然这 10 年间的所有线索(等边三摄、Face ID、Lidar、Liquid Glass)都指向空间计算,那显然 iPhone 就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接触到的第一台空间计算设备。最便捷最普及的空间计算设备,才是让 AI(不止LLM)真正普及到每一个人手上的基础设施。

液态玻璃意味着透明 iPhone 将争夺 AI+AR 的主动权_13.ylog

By: Steven
7 July 2025 at 07:50

🎙 苹果真的只是在给 UI 换皮吗?

WWDC25 上发布的「液态玻璃」,看起来只是一次 UI 升级,但你有没有想过:

👀 为什么苹果要在这个时间点,推出这样一套动态、半透明的视觉语言?
📱 为什么它要在 iPhone 上实现这种「液态玻璃」的设计?
🤔 难道它背后还有更大的目标 —— 比如,透明手机?或者,是为某种尚未到来的设备铺路?

这一期播客,我们不聊参数、不聊功能,而是试着从设计语言出发,拨开这层玻璃迷雾,看看苹果到底在把我们往哪带。

这不是一场关于好不好看的争论,而是一场你可能没注意到的、正在发生的平台迁移。

也许,你正在用的那块手机屏幕,已经悄悄变成了未来世界的第一道入口。

欢迎收听本期节目。

本期播客关联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z3Bz8Ev2/

既然这 10 年间的所有线索(等边三摄、Face ID、Lidar、Liquid Glass)都指向空间计算,那显然 iPhone 就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接触到的第一台空间计算设备。最便捷最普及的空间计算设备,才是让 AI(不止LLM)真正普及到每一个人手上的基础设施。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

WWDC25 设计课程合集【中英字幕】

By: Steven
13 June 2025 at 21:40

因为想了解苹果对 Liquid Glass 的定义和执行,以及对设计和开发的建议和约束,通过这些来进一步分析这套全新的设计语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所以在翻看官方资料的过程中也顺便就把这些视频给翻译(用 AI 辅助)了。我集中上传到了自己的B站主页,为了方便其他人,我也在 blog 这里建立一个合集页面。

这六条并不是设计相关内容的全部视频,官方课程中还有其他视频,只是这六条是我自己比较关心的部分,和我后续的视频要分析的东西相关,因此挑选了这六条。如果你有其他关心的主题,可以前往以下官方页面寻找对应的内容。

https://developer.apple.com/videos/wwdc2025/

WWDC25新设计-01|了解新的设计系统 Get to know the new design system

深入了解新的设计系统,探索视觉设计、信息架构和核心系统组件的关键变化。了解该系统如何重塑界面与内容之间的关系,让您能够创建动态、和谐且跨设备、屏幕尺寸和输入模式一致的设计。

WWDC25新设计-02|认识液态玻璃 Meet Liquid Glass

Liquid Glass 统一了 Apple 平台的设计语言,同时提供了更具活力、更富表现力的用户体验。了解 Liquid Glass 的设计原理,探索其核心的光学和物理特性,并了解它的适用场景和使用原因。

WWDC25新设计-03|从创意到界面的设计基础 Design foundations from idea to interface

优秀的应用给人以清晰、直观、使用便捷的感觉。在本课程中,您将探索应用设计如何提升功能性、传达目标、引导用户浏览内容,以及如何巧妙地运用组件,在保持简洁体验的同时又不失影响力。本课程面向各种技能水平的设计师和开发者,以及所有对设计感兴趣的人士。

WWDC25新设计-04|设计交互式片段 Design interactive snippets

代码片段是由 App Intent 调用的紧凑视图,用于显示来自您 App 的信息。现在,代码片段可以让您的 App 为 Siri、Spotlight 和快捷指令 App 带来更多功能,方法是在 Intent 中包含按钮和状态信息,从而提供额外的交互性。在本课程中,您将学习设计代码片段的最佳实践,包括布局、排版、交互和 Intent 类型的指导。

WWDC25新设计-05|迎接应用图标的新外观 Say hello to the new look of app icons

概览 iOS、iPadOS 和 macOS 的全新 app 图标外观,包括明暗色调和清晰选项。学习如何运用雾面和半透明效果,让你的 app 图标更加鲜明、动感、富有表现力,以及如何确保你的图标与镜面高光完美契合。

WWDC25新设计-06|使用 Composer 创建图标 Create icons with Icon Composer

了解如何使用 Icon Composer 为 iOS、iPadOS、macOS 和 watchOS 制作更新的 app 图标。了解如何从您选择的设计工具中导出素材,将它们添加到 Icon Composer,应用实时玻璃属性和其他效果,以及如何预览并根据不同的平台和外观模式进行调整。

Apple ID 账号购买的项目转移指南和注意事项

By: Anonymous
10 February 2025 at 15:19

DUN.IM BLOG

DUN.IM BLOG

我们还年轻,可不想看到这个世界处在毫无自由、隐私的边缘。

苹果在 2025 年 2 月 11 日推出了一项新功能:将购买项目从一个 Apple 账户迁移到另一个 Apple 账户

不支持于欧盟、英国或印度的用户。

Apple 购买的 App、音乐和其他内容迁移到首选 Apple 账户。

苹果并没有解释其他内容具体是什么。

如果你不符合条件,则可能看不到「迁移购买项目」。

看起来,这项功能更适合在同一区域拥有多个账号的用户,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手动合并多个账号的功能,并把你买过的内容转移至主力账号的方式。

之后备用账号就可以抛弃不用了。

创新 vs 混乱:iPhone 在 AI 时代下的牙膏和迷茫_10.ylog

By: Steven
1 October 2024 at 08:01

这是一期 荒野楼阁 WildloG 和 皮蛋漫游记 的串台节目,由我和零号、初号一起,聊聊今年 Apple 发布的新产品以及一些周边的信息,作为 设以观复x两颗皮蛋 合作的那期视频内容的一些补充。

今年 iPhone 16 系列着实挺闹心的,一方面是 Apple Intelligence 的大饼迟迟未能落地,另一方面 Camera Control 独立按键加得有点莫名其妙。但我们还是决定在深入体验和使用 iPhone 16系列之后,能够匹配我们的深度测评内容一起,跟大家聊聊今年库克又挤出来了多少牙膏?

2:03 关键词:初号「过山车」苏志斌「意料之中」零号「Ridiculous」

8:10 AirPods 4 代很值得购买,刀法也足够精准

11:01 AirPods 助听器功能的背后

17:32 中文字体字重的调整

20:11 Siri 物理意义上变快了

22:31 相机控制按键:理想很丰满,现实…….

31:53 Mac 预览和 shownotes 支持 HDR 视频的延伸和补充

36:55 色彩风格+魔改 RAW

40:44 App Intents:让系统 应用互相直接能联动

45:57 Apple Watch:9 代到 10 代减薄的背后,11 代可预期的更大显示尺寸

54:55 相机按键如果是 AI 的视觉按键成立吗?

1:00:40 加了这个按键之后到处都是混乱和矛盾

1:06:25 手机为啥(暂时)不能 edge(显示)to edge(中框)

1:12:19 什么是产品的核心体验?

1:23:34 苹果会做折叠屏吗?

1:34:00 Meta Orion 是否是比 Apple Vision Pro 更正确的验证路线

1:41:54 为什么最好的虚拟现实 AI 设备一定是眼镜?

|登场人物|

苏志斌:从业 15 年的工业设计师,车联网智能硬件企业联合创始人及产品经理

零号:两颗皮蛋的零号,前手机行业产品经理,主管运营和项目管理

初号:两颗皮蛋的初号,前手机行业产品经理,主管内容创作和出镜

|更多皮蛋|

B站@两颗皮蛋 微博@两颗皮蛋 小红书@两颗皮蛋

|拓展阅读|

录这期播客时遗漏的话,聊一聊苹果的设计团队「怎么了」

视频:设以观复 x 两颗皮蛋 联合深度解析 iPhone 16 系列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内忧外患的 Apple 与中年危机的 iPhone,表像之下是藏不住的迷茫!设以观复 vol.15|Ft.两颗皮蛋

By: Steven
1 October 2024 at 08:00

🎥点击观看视频(两颗皮蛋版)

这是一次新的尝试。

缘起是我在自己的群里丢了一张 Apple Watch 10 对比 9 的图,本来今年不打算做视频来讲了,但是有天手欠看了眼图纸,琢磨出一些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感觉可以简单做期视频分享一下这些想法。于是两颗皮蛋联系我,问我是否有兴趣合作一期节目,他们来负责制作和发行的工作。本来我是不愿意的,这不是说我不愿意跟他们合作,而是一种万事都拒绝的精神状态,是抑郁症在作祟。但我不想被这病控制,我觉得需要像把自己推去东北跟汉洋他们出去走一圈那样,先答应下来,逼自己往外走。毕竟不需要我自己来制作的话,我也轻松了一大截。于是就答应了。

大致的过程就是我们各自写稿,然后整合在一起,再约个时间过去录制。这次合作的整个过程相对还是蛮舒服的,虽然发布阶段因为 B站 的流程复杂而出了点插曲,但总体还是挺庆幸自己踏出了这一步的。

🎥点击观看视频(设以观复版 YouTube)

🎥点击观看视频(设以观复版 B站)

这期《设以观复》是第一次尝试合作的方式来制作,但依然是按照主线的标准来制作的,不是番外篇。其中我的分析那部份的文稿和插图是我自己制作的,视频整体的策划、录制、剪辑、校对、包装等工作都是由两颗皮蛋的团队完成的。

在此感谢他们 4 位的工作!

与此同时,我们还做了一期播客串台的节目,一鱼两吃,双倍更新:

🎵Vol64.畅聊 iPhone16 系列:24 年的库克挤出来多少牙膏?

🎵创新 vs 混乱:iPhone 在 AI 时代下的牙膏和迷茫_10.ylog

🎵内忧外患:苹果设计的中年危机_11.ylog

回看这三个内容还是觉得自己很多地方没做好,只能是下次改进了。

苹果可还有设计哲学?从 iPhone 16 到 Mac,解构三十年苹果设计演变_9.ylog

By: Steven
9 September 2024 at 07:10

在 iPhone 16 发布之际,盘点了手机/Mac等产品线的外形演变史,设计哲学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产品理念、技术实力、组织架构也在决定着产品的外形。

03:30 – iPhone 16 设计解析:为什么「胶囊」形状摄像头和新增的按钮是在扶持 Vision Pro?为什么这一代的标准版大概率畅销?

手机设计盘点:为什么说「从 iPhone X 开始,手机的最终形态已经被确定了?」科幻电影中的「黑石」如何影响了 iPhone?

33:30 – 解构 Apple 历代产品设计:从 Mac/Watch 等产品线的外形变化背后,我们看到苹果的变化。Ive 在 2019 年的离去标志苹果设计的黄金年代结束了吗?为什么新一代的设计语言,藏在 HomePod、AirPods Max 和 Vision Pro 的 3D 编织材料里?

本期节目是和 脑放电波 的串台,推荐关注;也是脑放电波 Apple “Privilege”(苹果“特权”)系列的新一期节目,本系列旨在围绕苹果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商业策略,剖析其在产品设计、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隐私(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种种“特权”,帮助你深入理解全球第一市值公司背后的故事,相关节目:苹果供应链迷思 / 苹果广告底层逻辑 / iPhone 15 和它的前任们 / 苹果零售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你对本期节目的感受与看法。

|登场人物|

  • 主播:托马斯白 – 脑放电波主播,资深科技营销人,前XR创业公司CMO,科技媒体特约作者,养生爱好者; Nixon – 脑放电波主播,XR产品经理,前科技媒体记者,养生爱好者
  • 嘉宾:苏志斌SUiTHiNK – 资深工业设计师,电子行业产品经理,科技企业联合创始人,个人播客 荒野楼阁 WildloG
  • 剪辑制作:Kari,柒

节目中用到的音乐:来自 monkeyman535 的 90’s Rock Style,地址 freesound.org;来自 kjartan_abel 的 Berlin Town,地址 freesound.org;基于 CC BY 4.0 DEED 使用

|拓展阅读|

苏志斌讲解iPhone”无边泳池”及灵动岛苏志斌讲解iPhone 12、我们的标题模仿了李楠的文章 iPhone 可有设计哲学?

脑放电波往期节目精选(搜索关键词可收听)

脑放电波是一档关注科技前沿、品牌营销和个人成长的谈话类节目。每期带给您一个有趣有据的话题,帮您在信息严重过载的现代世界小幅自我迭代。您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或者其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脑放电波”找到并关注。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两年内 Apple Vision Pro 不会出现杀手级应用|设以观复 番外篇 Vol.2

By: Steven
9 June 2023 at 19:05
点击封面到 YouTube 观看视频

点击这里到 bilibili 观看视频

这期视频是一期比较随性的闲聊,主要从产品、设计、混合现实三个角度,谈谈我对 Apple Vision Pro 这款产品的看法。因为几乎都是独白,所以也可以当作一期 podcast 来收听。

以下为文字大纲:

先说我的观点:苹果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线。但只要「不做缸中脑」的价值观继续贯彻,这款产品的生态和迭代就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但是,它不会取代iPhone,它的目标也不在此。从它的产品定义来看,恐怕还有一个更大的 one more thing 在等待发布。

关于产品

1、不是VR!太好了!

2、之前的预测基本都对了:一体机、眼手控制、层与深度的交互、空间建模、空间音频、LiDAR 人脸建模。技术路径的连贯性。我之前说 M2 芯片单独划出了图形引擎,可能是有手势操作的考虑。但当时我还觉得,可能得要到 M3 才会实装,那是我低估了苹果,从各方体验的反馈看,M2 处理手部操作已经非常强悍了。这样子的话,M3 就真的不着急了。

3、从各方体验的反馈来看,初代产品的完成度非常高。但第一代产品很显然不是面向消费者的,从售价和硬件配置来看,都是给开发者的入场券:「想在下一个时代展示你的才华吗?加入我们的开发平台吧!」所以,买不起没关系,因为不用买。虽然,它有初代 iPhone 的感觉了,但很多人不免怀疑是不是要等三四代以后才堪可用?我到觉得不用那么久,因为软硬件的完成度已经是接近 iPhone 4 的状态了,也就是说,它先奠定了空间交互的完整逻辑和操作体验,硬件也足够强大。要知道,iPhone 初代除了大屏幕和多点触控,几乎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东西,但它的交互设计改变了整个时代。所以 avp 剩下需要做的,就是把软件生态做起来。以苹果今天的开发者号召力,软件神态会比 iPhone 初代更快达到 4 代的状态,这个过程会更短。

4、发布会时,我第一处惊讶的地方,外部屏幕显示实时的眼神:你看着它,它也在看着你,实时计算双方关系。之前的观点:空间重建,让设备认识世界。因此设备下方有大量摄像头,用于捕捉用户手部的精细动作,这种程度的认识现实世界,是 avp 空间交互的基础。

5、我之前说过,头显设备不会替代手机,它的续航、应用场景、对空间的要求以及使用方式,都不会是一台手机这样的随身电子设备。这一点,我们从后续的官方设计原则上也能看到苹果对这件事的理解。人是在室内、坐着使用的。因此续航在现阶段并不是问题,它可以连接常电来使用,和我们的任何一台桌面显示器一样。苹果甚至不建议开发者去设计界面还原的操作,因为它们直接在系统内处理好这件事,你换个座位、换张沙发、换张床后,设备自己识别环境来让你视野内的界面回到合适的位置上。

6、官方设计建议,移动时从沉浸空间中淡出,稳定下来后再回到沉浸空间,这也是官方在主动表达,坐下来、在固定的空间内使用。一方面,这是创造沉浸感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人身安全,在虚实结合的环境里快速地移动或手舞足蹈是很容易弄伤自己的。因此,我们在用现有的 vr 产品时都会有划定安全区这个操作。

7、杀手级应用?很多人说「3D照片/视频」,但我不觉得这个有足够的吸引力。它确实可以提供新的、生动的体验,但要成为「杀手级应用」,需要足够的便利条件。手机摄影之所以可以动摇传统摄影,是随身携带和随时按下快门。但 avp 的拍摄,更类似无人机视角,是一个你需要这样的视角时,才会需要的东西,它不够便利,不够快。avp 真正的的杀手级应用一定不会在一年内出现,甚至是上市后的一年内也不一定有,它需要开发者和时间一起酝酿和探索。况且,比特与原子的融合,还需要很多后台的工作来完善,比如更大的世界模型,或者催生出新的需求场景。总之,独属于这个平台的杀手级应用,一定诞生在基础建设更完善的时机。

工业设计和交互设计

1、现有产品的大融合吗?在我看来,它更像加大号的 aw:如出一辙的曲面玻璃盖板,复杂的曲面贯穿铝合金机身和玻璃,有机的整体轮廓搭配编织物绑带,贴身部分全部由织物和硅胶材质构成。这就是苹果这几年做手表和耳机的过程中总结下来的,穿戴数字产品的设计原则。avp 上的所有细节,都能在 aw 和 app 上找到对应的处理方案。

2、可以说,继铝合金后,另一个材料探索的方向:织物。亲和力、强韧、富于变化,很适合穿戴式计算设备的设计。这类材料是传统工业设计师并不熟悉的,通常只有部分家具设计师和家纺类产品的设计师会接触到。但是要注意一点,编织物是一种复合材料,它不仅不是塑料、金属这类单一实体材料,它甚至可以是不同种类材料的混合编织,因此可探索的边界,以及可变化的范围,是具有很大想象空间的。这类材料师师会比我了解,看看她有没时间出些视频给大家讲一下这类材料的设计。许多年前的宝马概念车和“大白”,都是柔性材料在科技领域很好的启发。我觉得,这是苹果在工业设计上的进一步探索,也将会带来产业链上的变化,类似氧化铝合金的普及,设计师和产品经理可以关注。

3、所有界面片层化、小组件化,所以小组件可以交互了。在分析灵动岛那条视频里我就说,它是中间交互层在 Face ID 上的具体结合。现在再看 avp 的交互,尤其是应用边缘的交互菜单,是不是很自然地从已有的交互习惯转移到新的空间交互里来了?

4、与 iPhone 初代的拟物化界面类似,AVP 采用了和现在 Mac 一致的界面布局和风格,帮助用户和开发者尽快适应新的空间交互。但是,界面风格其实从 iOS7 开始就固定了,毛玻璃一方面是让界面与环境保持良好的光照、氛围的互动,也能让更多层的展开显得自然。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时,设计师和开发者不需要自己做出立体的分层效果,只需要做好平面的分层,毛玻璃的立体分层效果,是系统来处理的。这些协助和预设不起眼,用户也不会注意到,但对于开发者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它们不仅规范了所有应用的整体品质,也减轻了开发工作量,让更多人愿意为这个生态去做更多的尝试和探索。这也是护城河的一部分。

5、一个细节:设计原则中建议,层窗口不应跟随视线,而是锚定在现实中的固定位置。换言之,作为设计师和开发者,是可以选择跟随或锚定的。据我了解,把虚拟物品和界面锚定在现实中,是一项比较复杂且难度较大的技术,非常容易因为抖动而破坏沉浸感。这是由于细微误差的累积造成的技术问题。我们目前不知道苹果的技术实现方式,但如果明年上市时看到的确实是稳稳锚定的界面,那这背后的技术储备其实是相当深厚的。

6、观看的内容放大放在远处,操控的部件放在近处并且较小。这里用到了一个符合直觉的设计逻辑:电影、模型、网页这些被观察的对象,应该与人保持距离,和显示屏一样,而操控部件应该在离手较近的地方,方便你的视野锁定并操作,和键盘鼠标触控板一样。

7、苹果对层级的设计有建议,新元素出现时,已有界面和元素应该向后退一些,确保主次关系,保证良好的视觉重心体验。但这个尺度所以所有开发者来说都是比较难把控的,后续的设计规范中应该会有系统层面的自动化方案,不需要设计和开发去重新考虑。

8、设计建议中有一项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声音。苹果说你可以让界面的声音从前方传来,也可以四面八方,或者某个指定的角度,这取决于你的应用怎么使用、怎么设计。这一点之所以要重点关注,不仅仅是它有空间音频,更重要的是在空间计算的设备中,声音其实已经是整个UI的一部分了。你对应用的体验、理解,以及交互,都将与空间中的声音紧密相关。因此,参与了这款产品开发的苹果前员工也在推上强调,声音的体验是极少人关注、但极为重要的事情,而这款产品会给人巨大的惊喜。我想,所有设计师和开发者都应该注意这件事。

9、通过最简短、清晰的标签和符号,指引人离开、退出。这不仅仅是 UI 规范的事。因为在沉浸空间内,指引不明确是会比操作电脑、手机,更容易感到困惑、惊慌或愤怒的。在你想离开时,眼睛看向标签,锁定,确定,这种确认方式既符合直觉,也给了人可以随时退出的安全感。

10、因为选定完全依靠眼球追踪,所以为了确保准确度,苹果在设计规范中也提到,按钮的实际可控面积是比按钮本身的面积更大一些的。这里我要补充一点,人眼的活动本身并不是完全线性的,在慢速运动时,其实是一顿一顿的,只是大脑算法弥补了这种抖动。因此,在盯着界面看的时候,人眼实际上就处于这种慢速抖动的状态,眼动追踪也会检测到这种眼球抖动。所以,无论是因为算法矫正,还是优化选择容错率,这种选定范围大于实际面积的设计原则都是必须的。这在触摸屏的交互上,也是很常见的规范。但苹果规定一个按钮至少要保证 60 像素的面积,那就是说,它的眼动锁定范围的极限,大概就是在 60 像素这个区间左右。这一点,在推远玻璃面板时,会自动放大的轮廓也有所体现。因为如果跟随距离缩小,会导致后层界面的交互精度下降,造成系统不可用的问题。至于选定具体文字的精准操作,根据前员工的披露信息,我个人猜测,是由传言中的「眼部脑机接口」的「读心术」来辅助完成的。这件事可以以后再跟进确认。

疑惑

1、交互的力反馈怎么处理?对体感游戏很重要。会有单独的游戏配件吗?

2、混合现实游戏的玩法:不是复原现实游戏,应该是现实中玩不到的玩法,比如巫师棋、游戏王。这样的话,其实也不需要力反馈了。

我对于 XR 的一些看法

1、选择了「不做缸中脑」的价值观,很棒!

2、增强现实和人的链接,是融合,不是制造一个虚拟世界代替。iPhone X 发布的时候,我曾写文章说,需要有边框来界定虚拟和现实的边界,因为沉浸感越强越需要清晰的退出机制,人才会有安全感,才更愿意用。这是交互设计要死守的底线。果然,苹果选择用数码表冠来切换融合程度,而且,这是一个实体旋钮,是唯二的实体操控部件之一。可想而知,其优先级和对交互体验的重要程度。

3、因此,是「多一个」,不是替代关系。但说实话,我对人性没有那么乐观,当其生态足够完善后,肯定会有多数人主动选择待在里面的世界。届时,不仅仅是手机被替代,而是连同电视、电脑、大房子、电影院、足球场这些东西,统统都会被吸引这个黑洞里。

审美鄙视链,争乜_7.ylog

By: Steven
27 July 2024 at 21:00

“Design i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 Design is how it works.”

—-Steve Jobs

这里面的 “how it works” 不仅仅是关于人如何使用它,也同样意味着,这件东西本身是如何运作的,以及这件事情、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how it works” 意味着「真」。

|相关阅读|

从《骄阳伴我》看职场新手如何进阶成创意大拿

艺术可以糊弄,体力劳作也是高级智能

這夜風正涼 𝄇 就用五首詩與本命年訣別吧!

乌云 枪声 怪物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