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小米发布超级岛,能用 iPhone 回微信

By: 马扶摇
28 August 2025 at 18:56

有些突然地,在 8 月 28 号下午,小米澎湃 OS 3 就这样水灵灵的来了。

当然,这次小发布会并不是新系统的正式亮相,而是一次 Beta 版的专题发布会——澎湃 OS 3 正式版仍然会在十月份与小米 16 系统同时发布,值得期待的日子还有很长。

作为小米人车家生态转型的重要一环,澎湃 OS 自从诞生之初就受到了很多米粉和非米粉的关注。两年多以来,凭借着独特的美学设计和生态功能性,虽然口碑起起落落,但无疑成为了不少消费者在选购小米产品时的优先项目。

在接收了澎湃 OS 2 接近一整年的反馈和建议之后,我们在这个八月末见到了澎湃 OS 3 的首版 Beta 亮相。

流畅,流畅,还是流畅

作为一项从 MIUI 到 HyperOS 亘古不变的议题,系统流畅度依然是今年澎湃 OS 3 的重点关注对象。

相比澎湃 OS 2,小米在澎湃 OS 3 上面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而是着重在了两个更细分的领域:短视频使用场景,以及编译层面优化。

在发布会上,金凡在介绍澎湃 OS 3 的场景针对性优化时,提出了这样一条统计数据:

我们通过大数据观测到,短视频几乎占据了超过 40% 的用户时长……短视频对于性能的要求其实没有那么高,但是对于功耗的要求会很高。

虽然每天拿接近一半的屏幕时间刷短视频不太健康,但也的确是很多人的硬性需求。针对这种非常特化的使用场景,澎湃 OS 3 通过微调处理器调度和后台控制,相比 OS 2 可以实现约 30% 的功耗提升:

在澎湃 OS 3 里,小米还引入了一套名为「热点编译加速」的功能,通过高效评估 CPU 负载和空转时长,智能和动态的调整任务排序方式,可以实现约 10% 的 CPU 能效优化——挤出每一滴不需要的耗能。

此外,澎湃 OS 3 还针对此前用户反馈强烈的系统动画做出了新的改动,只不过不是动画风格,而是动画的渲染方式。

在之前的系统中,由于系统窗口动画的渲染是一个独立的进程,在后台任务多、系统负载高的时候需要和其他软件「排队」甚至「抢处理器」,导致系统空闲的时候动画表现好、一忙起来就开始卡。

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小米在澎湃 OS 3 中选择了直接「升舱」,通过将动画进程下沉至系统的核心进程中、始终保证计算资源的优先分配,窗口动画掉帧率降低 20%,桌面图标渲染负载降低 60%,让动画流畅度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苹果?兼容一下

另外,澎湃 OS 3 的跨生态互联能力也得到了加强。而这个加强的对象,自然是苹果。

针对「电脑用 Mac 手机用小米」和「一边用 iPhone 一边用小米」两种不同的场景,澎湃 OS 3 全都针对生态互联和跨设备操作做出了增强。

在与 Mac 互联方面,新版本的妙享桌面通过 MiTEE 安全内核的升级,实现了澎湃 OS 与苹果安全认证机制的互通——换句话说,你可以直接用Mac 的 Touch ID 或者 iPad Pro 的 Face ID 来解锁小米手机了。

此外,借助 Mac 和 iPad 的大屏幕,妙享桌面还支持了在澎湃 OS 3 上以独立窗口显示手机应用,甚至是多窗口多任务的形式,效率比起手机那是高多了。

而在与 iPhone 的互联中,澎湃 OS 3 通过小米互联服务 app,实现了在 iPhone 上访问小米云相册的操作,出门用小米 15 Ultra 拍的照片只需要等待同步完成,就可以直接用 iPhone 发到 iMessage 里面:

此外,澎湃 OS 3 还做到了通过小米互联服务同步两台手机的通知。当 iOS 端收到了来自小米手机的通知之后,直接点击就可以快速呼起小米手机的镜像,做到「在 iPhone 16 Pro 上使用小米 15 Pro 的微信回复消息」的操作——

小米夺舍 iPhone,或者 iPhone 夺舍小米,这下变得指日可待了。

「电影级」的系统美学

除了看不见摸不着的运行逻辑优化之外,对于绝大多数关注手机系统的人来说,澎湃 OS 3 的新设计才是最令人兴奋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小米在长久的等待之后,终于追赶上了「灵动岛」的队伍,将澎湃 OS 2 中的「灵动额头」彻底推翻重来,推出了澎湃 OS 3 中的「小米超级岛」——

作为目前行业共识的高优先级通知展示方式,灵动岛——或者说叫超级岛——的加入可以说是为澎湃 OS 3 补全了很大一块体验上的短板。毕竟软件小窗受到缩放等级的限制,有时候也并不是万能的。

在动画、交互方式和跳转逻辑这些常规领域之外,小米超级岛还做了一项很有意思的优化:小米单独为超级岛的 UI 定制了一套窄高风格的小米兰亭 Pro 字体,保证了即使在「群岛」的时候信息也不会拥挤:

此外比起 iOS 的展开窗口或者跳转应用,澎湃 OS 3 的超级岛还多了一个下拉打开小窗的交互方式,对于一些需要临时看一眼的信息(比如打车地图)可以做到「拉下来看一眼完整界面就缩回去」,不影响最下层 app 的使用。

除了新的岛之外,澎湃 OS 3 还针对其他被集中反馈过的设计问题做出了修正——比如在去年被用户集火的系统相册,澎湃 OS 3 就采取了一种非常三星的修改方式——

把所有的布局选项和功能开关都给出来,无论是想要顺序视图还是日期视图、个人相册优先还是那年今日优先,全部都可以自己动手调整。

除了新版相册及时「改邪归正」,澎湃 OS 3 也在去年口碑优异的超丰富自定义锁屏上更进一步,带来了一套全新的 AI 壁纸功能以及新的「电影感锁屏」,进一步拉开澎湃 OS 在系统美化层面与其他友商的差距优势。

澎湃 OS 3 的 AI 动态壁纸其实与前几个月在小米 MIX Flip 2 上面的萌宠动态壁纸颇有渊源,只不过现在除了宠物,相册里的照片、风格化之后的肖像照,甚至是保存的二次元网图,统统都可以一键式生成景深动态壁纸了:

除了壁纸本身,小米还参考了非常多经典的海报和影视排版,在澎湃 OS 3 中添加了一个全新的默认锁屏样式,将时间和文字居中显示,尽最大可能展示出壁纸的图片信息,稍微调整就能做出非常电影海报风格的锁屏——

超级小爱再升级,AI 帮我玩手机

在这个万物皆可 AI 的时候,澎湃 OS 3 当然也没有落下,而是接着系统升级的机会为超级小爱再次做了一波升级。

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与谷歌的「Circle to search」看齐,超级小爱终于也支持了屏幕识别和圈选搜索,小米称之为「超级小爱圈屏」:

超级小爱圈屏支持包括图片搜索、文本翻译、学科题目等等非常多不同的场景,金凡甚至透露:昨天的内测招募答题中,有一些用户就是通过问小爱的方式拿到了满分,足见小爱模型的答题能力真的很厉害。

更加重磅的是,澎湃 OS 3 中还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小爱能力:一步直达。

简单来说,超级小爱的「一步直达」就是我们常说的「让 AI 直接接管手机代为操作」,小米通过给小爱投喂人工录制操作视频的方式,慢慢让小爱大模型学会用手机,然后智能拆解用户的指令、最终实现一个「代打」:

在发布会上,金凡着重强调了一个使用场景:现在各种软件里面的扫描二维码入口参差不齐,按钮或大或小,想要娴熟的进入扫码界面真的很难。但是通过超级小爱的一步直达,让 AI 帮你点击扫码按钮,比手动操作要舒服多了。

除了以上的更新内容之外,澎湃 OS 3 还在米家跨生态互联、兼容苹果、关机设备查找、权限隐私等方面有着诸多的升级,十月份的小米 16 发布会上关于系统的篇幅恐怕同样不会少了。

目前,澎湃 OS 3 仍然处在 Beta 阶段,符合测试机型的用户可以通过小米社区 app 报名测试并等待分批推送。发布会上金凡表示,澎湃 OS 3 的首批 Beta 版本将从 8 月 29 日开始推送。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你的 Action 按键设置的是什么动作?

By: Tumblr
27 August 2025 at 18:23
Tumblr:

看到有 V 友说从来没用过 Action button ,所以想看看大家都怎么用的这个按键。
5006208013748514435_121.jpg

我曾经有段时间经常参加一些会谈类的活动,这个按键设置的启动录音,长按即启动,很方便。
日常也做过各种设置,比如启动遥控器等,目前最常用的是音乐识别。

苹果怎么造「无折痕」iPhone

By: 马扶摇
28 August 2025 at 09:22

这个九月可谓热闹非凡。

就在过去不到 72 小时里,苹果和华为相继公布了 2025 年秋季的发布会时间表。与前两个月的预期不同,这一回可不仅仅是 iPhone 17 Air 一枝独秀,而是三折叠大战超轻薄了

图|微博 @余承东

不过对于苹果来说,今年的 iPhone 17 全系列可能都只是过渡——全 eSIM 超薄机身、新的抗反射屏幕,以及新的镜头模组,都不过是技术试探罢了。

或许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苹果接下来三年,对于 iPhone 这款「最重要的产品」的相对清晰的路线图:超轻薄、大折叠,再到乔布斯梦想中的那块「魔法玻璃」。

图|X @theapplehub

十九岁的 iPhone 终于学会变形

从苹果的路线图看,超轻薄的 iPhone 17 Air 已有先例,纯玻璃的 iPhone 20 又过于虚无缥缈。作为一个练习时长两年半的折叠屏用户,毫无疑问还是明年的折叠屏 iPhone 更吸引我一些——

前两年火过一阵的逆天山寨 iPhone Flip|Youtube @Unbox Therapy

结合目前已有的各种爆料信息来看,iPhone Fold(暂定这个名字)毫无疑问将会是一款大折叠(book-style folable)机型,而非传闻的 Flip。

再考虑到苹果以往超高端机型的设计风格——尤其是为了圆润的玻璃 iPhone 20 铺垫—— iPhone Fold 的整体 CMF 有可能会非常像 2023 年发布的 Pixel Fold:

其实更前面 Apple Hub 的预测图就是用 Pixel Fold 改的|WIRED

根据最近一个月出现的新传闻来看,iPhone Fold 的外屏和内屏有可能落在 5.5 寸和 7.8 寸附近——并且内屏不是常见的正方形,而是一块长宽比约为 1.4 比 1 的宽屏

图|MacRumors @iZac

这个比例是不是有点眼熟?没错。如果按照这个泄露信息来渲染的话,iPhone Fold 看上去将会非常像 Pura X 的形状,而不是北美市场二分天下的 Google 和三星大折叠。

图|MacRumors @iZac

不过目前距离 iPhone Fold 传说中的发布日期还有一整年,宽屏的数据也仅仅是根据其中一批工程样机的泄露数据制作的,到时候具体会是什么形态仍有变化的空间。

但不管屏幕尺寸怎么调整,iPhone Fold 经过多方交叉验证的存在,证明了另一件事情:

苹果作为一家愈发以「稳」字见长的万亿市值巨头,在折叠屏市场面世整整七年之后,才终于找到了符合期待的折叠屏技术。

什么是 OLED 的「全贴合」

与普通的直板 iPhone 相比,iPhone Fold 毫无疑问对供应链方面的保密下了大功夫。

截至目前,无论是郭铭錤还是 Mark Gurman 都没能获取到非常明确的信息。除了可以确认屏幕供应商为三星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可实锤的数据。

图|Apple Insider

不过,在彭博社最新一次的分析中,Mark Gurman 披露了一条非常有趣的信息:

苹果最近对其可折叠 iPhone 的屏幕技术进行了改进……我听说苹果现在正在转向 In-cell 触摸屏,这更接近 iPhone 现有的技术。这应该有助于使折痕不那么明显,并提高触摸精度。

In-cell,这个术语虽然听起来拗口,但它们所关联的问题其实早在十年前,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 LCD 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它有一个更如雷贯耳的名字:全贴合

对于触屏 LCD 屏幕来说,由于负责显示画面的液晶模组(LCM)与触控面板(TP)无法整合在一起,因此如何将触控面板与显示屏组合就成了一个问题。

我们口中的「非全贴合屏幕」在显示行业中其实被叫做「框贴」,即最外层的盖板玻璃和触控面板粘合在一起,沿着边框打胶固定在脆弱的液晶显示面板上方,边框和胶条的厚度就形成了标志性的气隙(俗称大灰屏)。

上一个比较知名的案例就是 iPad 9 使用的非全贴合 LCD 屏幕

而围绕着解决这层又容易进灰又反光的气隙,逐渐形成了两种解决方案:在缝隙里填满一种与玻璃有相同折射率的介质材料,不承担粘合作用,这样触控模组还能单独拆下来维修,这种方案叫做「零贴合」:

而「全贴合」的思路更加简单:我直接用粘合玻璃盖板和触控面板的光学胶,再把触控面板和液晶模组粘在一起不就行了?这样虽然成本稍高、良率稍低,但显示效果和厚度缩减都有实打实的提升,于是随着技术成熟,逐渐成为了主流。

如果你看过修手机师傅换屏幕盖板,这里就是在去除光学胶|哔哩哔哩 @鸿漾科技-大帥

而到了 OLED 时代,如何让触控层与显示模组结合的问题仍然存在,但原理已经与 LCD 非常不同了。

由于采用了有机物发光,OLED 像素要通过薄膜封装(TFE)隔绝氧气,TFE 与上面触控面板之间本来就有光学胶结合,因此已经无所谓区分是不是全贴合了,而是根据集成方式,分为了 on-cell 与 in-cell 方案。

对于 OLED 屏幕,如果触控层是独立结构、粘在 TFE 上面或者集成在 TFE 内部,就叫做 on-cell 结构;而如果触控层被集成到了像素内部或者下方的薄膜驱动板上,则叫做 in-cell 结构:

目前无论是三星 Z Fold7 使用的折叠 OLED 面板,还是外卖给其他品牌的折叠屏,使用的都是三星开发的 Y-OCTA 工艺:触控层集成在 TFE 封装上,在原理上属于一种 on-cell 方案

而 Mark Gurman 本次的披露的信息表明,苹果在给三星砸下足够多的钞票之后,应该是终于收获了一款符合期待的折叠 OLED 面板——重要的是,这应该是行业内首块实现了 in-cell 方案的折叠 OLED 面板

能被苹果看上的折叠屏得有多好

iPhone Fold 这块内屏之所以能被 Mark Gurman 单独拎出来说一嘴,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的 in-cell 方案。

三星作为苹果 OLED 屏幕的唯一供应商,其实非常早就攻克了 OLED 屏幕的 on-cell 技术,至早可以追溯到 2010 年三星 Wave 手机的 Super AMOLED 上:

图|Android Community

但在纯直屏 OLED 面板上做 on-cell 简单,放在柔性曲面 OLED 上就行不通了(比如 Note Edge)。打磨几年之后,三星基于 Super AMOLED 的经验,在 2016 年推出了一个叫做 Y-OCTA 的新 on-cell 方案。

相比直板 Super AMOLED 需要在 OLED 上方额外增加一层塑料薄膜(TSP 基膜)以承载触摸传感器,Y-OCTA(Youm™ On-Cell Touch AMOLED)去掉了这层基膜、成功将触摸传感器集成在了 OLED 薄膜封装里面:

此后随着三星 OLED 供应链的地位上升,Y-OCTA 成为了目前绝大多数折叠屏使用的方案,从初代的三星 Galaxy Fold 一直到现在的 Z Fold7,内屏使用的全都是这套技术。

但 Y-OCTA 也不是完美的,苹果等待了这么久,一部分原因可能就在这里。由于 on-cell 方案需要把触摸传感器放在 OLED 发光像素的上面,因此无论怎样优化都会或多或少对显示效果和亮度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由于折叠屏需要反复弯折,屏幕结构的每一微米对于耐久性和折痕效果都至关重要,in-cell 方案可以直接把触摸传感器集成在薄膜封装内部,就相当于变相降低了薄膜封装所需的厚度——

图|CNET

屏幕更薄,不同结构层之间的弯折应力更小、光学胶的填充效果越好,屏幕显示效果更好的同时,折痕也越不明显。

这时再搭配上苹果的硬件设计能力,进一步优化一些铰链支撑结构和屏幕填充,那台只存在于概念图里的真正「无折痕折叠屏手机」可能真的要被苹果先造出来了——

图|Lowyat.NET

值得注意的是,这块由三星独家供应的「无折痕」屏幕面板,可能是三星在自用的 Y-OCTA 之外,专门为苹果开发的新方案,后续是否会自用或者外卖还有待商榷。

但这样就引申出了一个新问题:

明年的三星 Z Fold8 预计如常在 7 月末发布,而 iPhone Fold 的爆料口径集中在明年 9 月的秋季发布会, Galaxy Z Fold8 是否会捷足先登、抢先用上这套「几乎无折痕」的方案?

前提是悬而未决的三星三折叠没有用上 in-cell|Android Authority

而折叠屏领域更加不能忽视的技术巨头,还有华为。继阔折叠 Pura X、折叠电脑 MateBook Fold 之后,第二代三折叠 Mate XTs 也将领先 iPhone 17 一周发布。

目前,华为手机的屏幕多由京东方供货,根据公开的专利信息和官方宣传材料推断,现阶段京东方应该还是使用自研的 on-cell 方案,即将发布的 Mate XTs 估计也会采用相同的面板。

不过华为的折叠屏产品线,竞争力早就不限于「折痕」,而是在形态上做更多的创新。

折叠屏市场发展整整七年,甚至连三折叠机型都已经迭代的时候,「潜心打磨」的苹果才带着 iPhone Fold 姗姗来迟——万一这块屏幕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绝活,纯靠新形态带来的热度恐怕是难以支撑起长期销量的

库克:该怎么把 iPhone 折起来呢?|Mashable

更何况根据普遍估计,iPhone Fold 的售价会在 2000 美元往上,换算到国行价格可能就是 24999。在这种时候,左转华为 Mate XT 2,右转哈苏 X2D II 100C,好像都比一台单纯的两万元 iPhone 要划算一些。

对于明年的苹果来说,仅仅交出一份「无折痕」iPhone 的答卷,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只希望苹果也是这么想的。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 iPhone 17 发布会官宣,邀请函居然藏了那么多?

By: 苏伟鸿
27 August 2025 at 14:20

燃起来了!

今日凌晨,苹果终于官宣北京时间 9 月 10 日凌晨 1 点举行 iPhone 17 发布会,中文 slogan 为「前方超燃」。

这次发布会将带来品类非常丰富的新产品,除了手机,预计 AirPods、Apple Watch 以及 Apple TV 等多款新品都会发布。

省流版:

  • iPhone 17 迎来高刷屏
  • iPhone 17 Air 机身厚度 5.5 毫米
  • iPhone 17 Pro 上均热板 + 八倍长焦
  • Apple Watch Ultra 3 屏幕更大
  • AirPods Pro 3 能测心率了
  • Apple TV 4K 能打 3A 游戏了

邀请函,全是剧透

按照惯例,先看看这次的邀请函:一个神似热成像画面的苹果,橙色和蓝色的光泽在上面流淌。

(一个小彩蛋:在苹果官网用手指或者鼠标点击这个大苹果 Logo,会有一些新发现。)

结合此前的爆料,这个邀请函很可能在暗示 iPhone 17 系列的两大更新。

首先是颜色。彭博社报道,iPhone 17 Pro 和 iPhone 17 Pro Max 将迎来「橙色」的新配色,色调比目前的「沙漠金」要更明亮一点,也比较接近古铜色。

除了新的橙色和黑白之外,iPhone 17 Pro 系列还会有「深蓝」的配色,类似 iPhone 12 Pro 的海蓝色以及 iPhone 15 Pro 的钛蓝色。

接棒 iPhone 16 Plus 的全新机型 iPhone 17 Air 将独占一个新颜色「天蓝色」,和今年发布的 M4 MacBook Air 同款,是色阶上最浅的的蓝色,大部分时间看起来都有点像银灰色。

▲ 图源:9to5Mac

除了蓝 + 橙的配色,这个热成像的苹果 Logo,似乎也在暗示「散热」会是本次 iPhone 17 系列的重点。

著名消息源 Majin Bu 透露,iPhone 17 Pro 系列首次搭载 Android 阵营普及的 VC 均热板散热系统。他还分享了一块疑似铜制散热片的部件,认为其专门为大面积散热而设计,覆盖主板和相邻的模块,将取代目前 iPhone 上面的石墨烯散热片。

▲ 图源:Majin Bu

与传统的石墨垫不同,均热板采用相变机制: 液体在高温下蒸发 ,在板上移动,然后凝结回液体,从而更有效地重新分配热量 ,目的是在高工作负载(包括游戏、视频渲染和 AI 推理任务) 下保持稳定的性能。

iPhone 在高工作负载下的发热问题长久以来饱受诟病,看来苹果是下定决心解决这个问题了。

4 款新 iPhone,亮点不在 Pro

虽然苹果还没发布,但本次 iPhone 17 系列四款型号的具体信息在网上已经被扒得差不多了,就等苹果在 9 月 10 日一一盖章确认。

先说重点:这可能是这几年 Pro 版最不好卖的一次(当然依旧会是卖得最好的)。

iPhone 17 Air:史上最薄 iPhone

5.5 毫米的厚度,让全新的 iPhone 17 Air 成为了史上最薄的 iPhone。

关于这款手机,爱范儿此前已经进行过详细的报道,它最大的亮点就是薄,但为此也做出了不少牺牲:

  • 单后置摄像头
  • 单扬声器,位于机身上方
  • 2900mAh 的电池
  • 在 iPhone 16e 上表现出人意料,但距离高通芯片仍有距离的 C1 基带。

并且,借着轻薄的名义,苹果这次终于狠下心,把 iPhone 17 Air 的 SIM 卡槽砍掉,全面推行 eSIM。

不过定位介乎于标准版和 Pro 之间的 iPhone 17 Air 也有一些「越级」配置。为了提升捉襟见肘的续航能力,iPhone 17 Air 预计搭载 ProMotion 高刷屏幕,支持 1-120Hz 可变刷新率。

不仅超薄,iPhone 17 Air 在屏幕尺寸也要更大一点:6.55 英寸,介于 Pro(6.3 英寸)和 Pro Max (6.9 英寸)之间,取得大屏和机身强度的平衡。

iPhone 17 Air 搭载的也不是标准版同款 A19 处理器,而是 A19 Pro,不过相比 iPhone 17 Pro 的版本会少一个 GPU 核心。

定价方面,iPhone 17 Air 很可能将维持 Plus 版本 899 美元/人民币 6999 元的定价,但由于更高端的定价,iPhone 17 Air 也有可能会贵 50 美元。

除了天蓝色,iPhone 17 Air 预计还会有黑、白、星光另外三种配色。

iPhone 17:标准版巨大短板补齐

标准版 iPhone,这次真的要用上高刷屏了:多个消息源透露,整个 iPhone 17 系列都将配备可变刷新率的 LTPO 屏幕。

不过苹果很有可能会在可变刷新率范围上砍上一刀,毕竟 1-120Hz 还叫「ProMotion」,iPhone 17 有可能只支持最高 90Hz 的刷新率,保持和 Pro 版本的区分度。

但无论如何,iPhone 最大的短板被补齐,终于也能享用更流畅的显示效果,能更好支持 iOS 26 的液态玻璃效果。

除此之外,iPhone 17 的屏幕也将跟随 Pro 的脚步,从 6.1 寸略微增大到 6.3 英寸。

▲ 左:6.1 寸的 iPhone 16,右:6.3 寸的 iPhone 16 Pro,图源:Simon Cocks

处理器方面,iPhone 17 今年将搭载全新的 A19 处理器,采用台积电第三代 3nm 工艺 N3P 制造,晶体管密度更高,性能和功耗相比前代会有明显提升。

后置摄像头不会有太大更新,而前置将从 1200 万像素升级到 2400 万。iPhone 17 最缺的,还是一颗长焦镜头。

外观继续延续 iPhone 16 的设计,虽然没有新的橙色和天蓝色,但 iPhone 17 系列将会有更丰富的配色选择,除了黑白经典配色,iPhone 6 经典的灰色调也将回归,另外两款颜色则是明亮的柠檬绿和淡紫/粉色。

iPhone 17 Pro:锦上添花

比起全新的 iPhone 17 Air,以及激动人心的高刷 iPhone 17,iPhone 17 Pro 上的更新就显得更常规一点。

不过 iPhone 17 Pro 系列很罕见迎来了设计语言的微调:相机 Deco 更大,从正方形变成一个横跨整个背面的长方形;下方可能还会有一个矩形区域的设计。

至少这次带出门,别人一眼能认出你买的是最新的最贵 iPhone 了。

影像是每年 Pro 系列最重要的更新之一,除了 2400 万像素的前置,iPhone 17 Pro 硬件配置上最大的更新就是长焦镜头从 1200 万升级到 4800 万像素,有可能支持最高 8 倍的连续光学变焦。

此外,苹果有可能会在 iOS 26 正式版中加入第一方的专业相机 app,目前尚不清楚是一个全新 app 还是 Final Cut Camera 的新功能,以及是否 iPhone 17 Pro 独占。

最后,除了现有的相机控制(Camera Control)按键之外,iPhone 17 Pro 还有可能在顶部边框上再增加一枚用于控制相机功能的实体按键,但暂时无法确认新按钮的操作逻辑。

或许是为了让 Air 系列看起来更有魅力,今年 iPhone 17 Pro Max 还会做得比以往更厚,来到 8.725 毫米,以容纳一块更大的电池。

除了这些常规的升级,苹果也还是给 iPhone 17 Pro 整了一些新活。

比如屏幕,供应链消息称苹果已经在供应链上找到良率和产量合格的抗反射屏幕,预计将在 iPhone 17 Pro 系列两款机型上搭载抗反射屏幕,以增强在高亮度环境中的屏幕可读性。

还有一个「反向充电」的功能——iPhone 17 Pro 的背面可以充当无线充电板,给 AirPods、Apple Watch 甚至另一台 iPhone 充电。

关于 iPhone 今年的售价,网上流传这么一个价格表:

  • iPhone 17:799 美元起
  • iPhone 17 Air:949 美元起
  • iPhone 17 Pro:1049 美元起
  • iPhone Pro Max:1199 美元起

也就是说,iPhone 17 保持不变,而 Pro 系列加价 50 美元。

这个爆料很可能受到此前关税的影响,不过爱范儿此前已经讨论过,本月苹果承诺 1000 亿美元投资美国本土制造业后,关税的压力有所缓和,加上 999 美元这个定价对 iPhone 来说有重要意义,目前看 iPhone 17 更有可能维持原价。

和 iPhone 17 一起发布的,还有「卷土重来」的官方全新针织手机壳「TechWoven」。

上次苹果给 iPhone 15 系列准备的「精织斜纹」手机壳,由于极易损坏和脏污受到了大量差评,因此第二年就被下架,这次 iPhone 17 的新版本,想必针对耐用性做出了改进。

iPhone 之外的新产品。

这次发布会内容将相当丰富,除了 iPhone 之外还会有大量的新苹果产品亮相。

Apple Watch

Apple Watch 系列罕见迎来全面更新,除了常规的 S11,大家期待已久的 Ultra 3 和 SE 3 也将一同发布。

这三款手表将采用和过往 S9、S10 系列芯片的同款架构,这意味着 S11 依旧会是微调,带来性能和续航方面的小幅提升。不过苹果可以像 S10 芯片一样进行重新设计,节省更多机身空间。

▲ Apple Watch Series 10

Apple Watch S11 将搭载 S11 芯片,支持 5G 通信,有可能新增「睡眠评分」和一定的高血压检测能力,总体来说算是一次小更新。

Apple Watch Ultra 3 将成为有史以来屏幕最大的 Apple Watch,分辨率来到 422 x 514,目前 Apple Watch Ultra 分辨率为 410 x 502。

另外一项大更新是,Apple Watch Ultra 3 将不需要依靠 iPhone,支持更独立的卫星通信能力。Apple Watch S11 的新功能也预计会来到 Ultra 3 上。

时隔多年更新的 Apple Watch SE 3,设计上会更接近 Apple Watch S7,之前有消息称会采用彩色设计,不过此前有报道称苹果已经搁置相关设计,继续采用铝制表壳。

▲ Apple Watch S7

由于 Apple Watch SE 已经支持心率、睡眠和呼吸频率追踪,因此 SE3 很可能将支持睡眠呼吸暂停检测功能。

AirPods Pro 3

时隔三年更新的 AirPods Pro 3,除了全新 H3 芯片、音质、降噪、续航这些常规更新之外,还会新增一个心率传感器,集成于苹果健康生态之中。

耳机本身也经过了重新设计,耳机柄比现在会更短,整个设计更贴合耳朵。

还有来自供应链的消息,AirPods Pro 3 将换用和 AirPods 4 更相似的充电仓:外形更纤薄,换用隐藏式指示灯和电容式配对按钮,而不是现在版本的实体按钮。

▲ AirPods 4 充电盒

和 AirPods Pro 3 同步推出的还有 iOS 26 全新的「AI 实时翻译」功能,配合 iPhone 上的「翻译」应用使用,能实现面对面交流时的语言翻译。

除了 AirPods Pro 3,AirPods 4 以及 AirPods Pro 2 也有望获得这个功能更新,不过很有可能仅限于 iPhone 17 系列配合使用,因此苹果一直没有发布这个功能。

Apple TV 4K

Apple TV 很可能将在下个月与 iPhone 17 一起亮相,或者将在今年更晚些时候发布。

更新最大的亮点,同样在于处理器:从目前 iPhone 13 同款,升级到 A17 Pro,很可能和 iPad mini 是同款,也就是比 iPhone 15 Pro 少一个 GPU 核心的版本。

A17 Pro 的强大性能,特别是图形方面更上一层楼的处理能力,很可能也将为 Apple TV 带来更多大型游戏的支持,尤其是那些有性能需求的 iOS 移植 3A 大作,让机顶盒直接变身游戏主机——相较手机来说,Apple TV 确实是更合适的游戏场景。

除了 A17 Pro,新款 Apple TV 还可能会搭载苹果自主设计的蓝牙和 Wi-Fi 芯片,苹果正在进一步加强对元器件的把控力,而诸如 Apple TV 这样的非核心产品线,正是一片绝佳的试验田。

HomePod mini

另一款将于今年发布的家居新品,则是新款 HomePod mini,代号为 B525。

新款 HomePod mini 将从目前的 S5 芯片,升级到 Apple Watch S9、S10 或即将发布的 S11 同款芯片,目前还不清楚具体是哪一款,不过如果 HomePod mini 将在今年发布,那很可能配备的就是最新的 S11 处理器。

新的处理器也意味着,HomePod mini 会具有更强的本地处理能力,预计 Siri 处理指令的时间将大幅缩短。
有消息称,新款 HomePod mini 也将配备苹果自研的全新 Wi-Fi 和 蓝牙芯片,支持 Wi-Fi 6E,结合此前关于苹果桌面机器人的爆料来看,或许在苹果未来的产品版图中,HomePod 这条产品线占据着更核心的位置。

这一届苹果秋季发布会,将会是一次「分水岭」。

iPhone 17 Air 的到来,是 iPhone 走向「家族化」的开端,明年我们将面临一次 iPhone 发布的重大调整:iPhone 标准版不会再准时 9 月登场,而新的折叠 iPhone 将加入「春晚」阵容。

并且以后的发布会也会和这次一样,充满大量不同品类的新品,明年很可能会有带屏幕的 HomePod、桌面机器人以及首款智能眼镜,体现苹果在家居、智能穿戴以及 XR 领域的并驾齐驱。

但 iPhone 依旧会是绝对的主角,从下个月开始到 2027 年,苹果开启了 iPhone「三年计划」,以后的发布会,只会比这次更精彩更有料。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四个「小年」过去,iPhone 总算迎来连续三个「大年」

By: 苏伟鸿
26 August 2025 at 14:21

变化最多的 iPhone,我想大家都会公认是这几代:iPhone 4、iPhone 6、iPhone X,以及卖得很好的 iPhone 12 Pro。

你会发现 iPhone 更新有一个很固定的周期:基本两到三年就会有一次大变革。这就是 iPhone 所谓的「大小年」一说。

不过,自从 iPhone 12 Pro 发布后,这个周期律就失效了,我们已经连续迎来了四个「小年」:拿出 iPhone 16 Pro 和 iPhone 12 Pro 对比,除了挖孔从「刘海」升级为灵动岛,以及越来越大的影像模组,iPhone 整体几乎没有外观工业设计上的明显变化。

▲ 库克能在 3 秒内分辨这两台手机吗?图源:9to5Mac

不过,这样温吞的现状将在下个月终结。苹果为 iPhone 准备了一个「三年计划」:2025 到 2027,年年是大年——从下个月发布即将发布的 iPhone 17 系列当中的全新轻薄线产品 17 Air 开始。

iPhone 17 Air:iPhone 家族的试验田

第一个大年,就在今年,准确来说是下个月:5.5 毫米的机身厚度,iPhone 17 Air 将成为史上最薄的 iPhone,手感会明显有别于以往。

iPhone 17 Air,或者说「iPhone Air」新系列,明显更有先行者的姿态。苹果将用它来验证把智能手机重新做回轻薄这件事,以及背后所涉及的所有研发突破、工艺革新、工业设计等诸多细节,是否可行。

iPhone 17 Air 上所搭载的全新技术——如果被验证成功的话——将陆续落地整个 iPhone 家族。其他产品即使没有 Air 轻薄,机身厚度也会逐渐压缩。

▲ iPhone 17 Air 机模

2024 款 iPad Pro 已经证明了一点:强大的设备,身上同样可以打上「轻薄」的标签。

对「轻薄」的追求,一直刻在苹果的产品设计基因之中。在公司灵魂人物乔布斯和 Jony Ive 眼中,这不是为了单纯炫技,而是一种更简约和优雅的设计理念:当设备足够轻盈,足够纤薄,交互时你感受到的就不是一块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一个几乎无感的媒介,让内容与体验成为唯一的存在。

尽管苹果过去很少在 iPhone 这种拳头产品上失误,我们还是要明确一件事:iPhone 17 Air 是一块「试验田」,会有明显的取舍,绝对无法讨好所有人:

比如,搭载的自研基带 C1 能节省机身空间,也能降低通讯能耗,但性能离常规的高通基带仍有差距;单摄像头和单扬声器更是为了轻薄的取舍; 3000mAh 不到的电池容量,续航将成为一个无法忽略的痛点。

以及最重要,甚至会造成行业重大影响的变动:取消实体 SIM 卡槽,全面 eSIM 化。

▲ 预计售价七千多块的 iPhone 17 Air,只有一个摄像头

从美版 iPhone,再到 iPad 产品,然后到 iPhone 17 Air,趋势已经不能更明显:未来所有的苹果移动产品,都不会再有 SIM 卡槽的一席之地,不仅能移除掉一个多余的实体设计,还能进一步压缩机身空间。

此前,中国联通的官方 eSIM 页面曾泄露 iPhone 相关的内容,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情报的真实性。只不过,苹果是否能在 iPhone 17 Air 这一代完成中国运营商谈判仍是未知数,但无疑为未来国行 iPhone 全面取消 SIM 卡槽争取了更多的斡旋空间。

苹果眼中不必要的实体,甚至还包括了机身下方的 USB-C 接口——毕竟,强行统一采用 USB-C 接口这件事,苹果也是被欧盟逼的。

如果 iPhone 17 Air 的轻薄路线受到市场欢迎,没准 iPhone 全面迈入无接口全无线时代也不会太远了。

在下个月发布的 iPhone 17 Air 上,我们还会见到一些有意思的前沿技术,逐步出现在更多 iPhone 上。

比如,在极其紧凑的机身之中塞下一个面容 ID 模组。今年苹果公开的一项专利能帮上忙,显示他们重新设计了光学模块,让它更薄、更小。

值得一提的是,专利文件的作者署名有 39 个之多,足以看出苹果内部可能对这项技术赋予的重视程度,而这项技术也符合苹果将 iPhone 前置挖孔做小、做无的趋向。

同时,iPhone 17 Air 很可能会是钛合金含量最高的 iPhone,通过更高比例的钛金属边框提升机身刚性,还有超薄 iPad Pro 同款的「肋骨」设计:尽管最新的 iPad Pro 薄至 5mm,其结构却相当坚固,不会再出现「弯折门」(bendgate) 那样的恶性事件了……

苹果也正在探索电池容量之外提升手机续航的方法,可变刷新率屏幕很可能将在今年成为 iPhone 除了 e 系列之外的标配。苹果也在开发「AI 电池助手」,让 AI 动态管理系统的能耗表现,预计会在 iOS 26 的后续版本中实装——但是,首先这个功能并不新,Pixel 等竞品都做过;其次 17 Air 电池容量只有 2900mAh,AI 在省电这件事上,也着实没有多少用武之地。

苹果用 iPhone 17 Air 把「轻薄」走通,验证产品和技术设计,接下来就会着手改造 iPhone 家族,iPhone 17 很可能将是未来 iPhone 最厚的一代,而 iPhone 18 Air 身上也不会有那么多妥协。

科技的发展史,本身也是「压缩」计算机的历史,轻薄的本质,是更低的功耗、更高的元件集成度和更精密的设计。

不过,iPhone 17 Air,更多只是开启明日的钥匙,重头戏还在后头。

首款折叠 iPhone:后起之秀如何弯道超车

明年也会是大年——前提是你能接受折叠屏这种「小众」产品形态的话:折叠 iPhone 今年已经开始试产,发布档期定在了明年。

首款折叠 iPhone 大概率是一款大折叠(横折)手机:折叠状态 5.5 英寸,和一台 iPhone mini 大小相当;展开后 7.8 英寸,变成了一台 iPad mini。

▲ 图源:YouTube@Techranium

为什么不是小折叠?这种没能提供新价值的「美丽小废物」,正常使用还多一个「翻开」的繁琐步骤,并不符合苹果现在偏实用主义的产品哲学。

虽然价格会超越 iPhone 18 Pro Max,iPhone Fold 明显也需要进行大量取舍,因此最接近 iPhone Fold 的产品,其实是 iPhone Air:同款的 C2 自研处理器和无实体 SIM 卡槽的设计,还有展开后非常轻薄的机身,来和市面上展开动辄 4 毫米的超薄折叠屏手机竞争。

▲ 三星 Galaxy Z Fold 7,展开厚度 4.2 毫米,图源:Tom’s Guide

iPhone Fold 甚至可能会舍弃 iPhone 这几年引以为傲的面容 ID,重新启用触控 ID 指纹解锁方案,像 iPad 系列一样集成在电源键里。

iPhone Fold 将搭载四个摄像头:内外屏的两个前置,后置双摄。除了主摄之外的第二颗摄像头会是一颗超广角而不是长焦,因为超薄的机身,塞不下占地最大的长焦传感器——所以,这支折叠屏 iPhone 不会是影像旗舰。

对于苹果来说,手机的一体化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每年的 iPhone Pro 镜头模组都在扩张,横向对比 Deco 存在感极强的 Android 旗舰,那苹果还算保守。

▲ 图源:小白测评

为了解决 Air 和 Fold 的影像问题,并推动 iPhone Pro 系列轻薄化,苹果接下来需要攻克的技术难点,就是更高效的镜头结构设计。

今年 6 月,苹果提交了一个专利,用一种弹性的膜片代替相机中的金属叶片,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幅减少了传统可变光圈模组的体积,非常适合在紧凑的手机中使用。

虽然彭博社的 Mark Gurman 提醒我们不要太期待折叠 iPhone 上的技术革新,追上当下 Android 折叠手机的厚度和折痕水平就算胜利,但苹果还是有不小的野心。

折叠 iPhone 之所以难产,和苹果对折痕控制的完美主义脱不开关系。苹果想要打造一款「展开无折痕」的 iPhone,一直与供应商三星合作设计铰链和屏幕。

2024年,苹果甚至申请了一项「自愈合」屏幕专利,能够自动修复折叠屏幕的折痕。

当 Jony Ive 团队设计 iPhone 和 iPad 时,他们认为这些设备的核心在于屏幕,任何东西都不应损害屏幕的美观。

▲ iPad 和 iPhone 的前身,已经是「全面屏」设计

折叠 iPhone,本身也是一个关于「屏幕」的叙事——关于如何将一块更大的屏幕,塞进你的裤袋。

而最新的消息显示,苹果的首台折叠手机将采用 In-Cell 触控屏——也就是俗称的「全贴合」屏幕技术。这在直板机上已经见怪不怪,当年 iPhone 4 就凭借这项技术换来了一个极其通透的屏幕观感。

而在折叠屏领域,还没有量产过全贴合技术的手机,普遍采用 On-Cell 的解决方案,将触控层做在 OLED 显示层上方,屏幕和外壳玻璃之间会有气隙,因此屏幕折痕会更明显。

而 In-Cell 技术由于没有气隙,能够有效减弱折痕——只不过,给折叠屏做全贴合,这个难度等级也不可同日而语。

▲ 折叠手机目前无可避免折痕,图源:Tom’s Guide

其实 In-Cell 柔性屏幕这个技术并不算新锐,但一直停留在实验室之中,和大众有一段距离。而来自供应链的消息称,苹果已经携手三星,找到了新的解决方案,将 In-Cell 屏幕做进手机之中。

这一切就像是当年的重演:在正式发布的六个月前,乔布斯将当时康宁未曾量产过的大猩猩玻璃做到了初代 iPhone 上面,成为行业第一台采用这种玻璃屏幕的手机。

就这样,这款原本尘封在实验室长达 40 年的大猩猩玻璃,成为了智能手机的标配。

折叠屏和「全贴合」屏幕的故事,很可能也是这样的走向:明年,三星和苹果两家率先推出 In-Cell 折叠屏手机,带动整个行业升级,让更多消费者用上折痕更浅、显示素质更高的折叠屏手机。

这背后也是苹果产品的终极哲学:高度一体化的机身,合起来是一台 iPhone,而展开必须是一台平整的 iPad,任何东西都不应该损害屏幕的美观。

折叠 iPhone 上可能会搭载一个类似 iPadOS 26 的 iOS 系统,能够和 iPad 一样,自由拖动窗口位置、改变应用大小。

我甚至觉得,苹果不会用「Fold」来冠名折叠 iPhone,因为「Fold」本身就暗示了折痕,而会采用另一个概念,形容这款面向未来交互的 iPhone。

但折叠屏,还不是屏幕的极致。

全玻璃四曲面 iPhone:终极的智能手机

关于智能手机,乔布斯和 Jony Ive 提出了「无缝设计」的理念,简单来说就是尽力去消除屏幕、边框、机身之间的缝隙,让产品尽可能地形成一个流畅而自然的整体。

这也是为什么 Jony Ive 会将理想中的智能手机比作「无边泳池」——一种水几乎要溢出而看不到边缘的高端泳池。

我们早期关于 iPhone 的一些讨论都围绕着这个想法……比如一个无边际泳池,一个池塘,显示屏会神奇地出现在里面。

乔布斯也有非常类似的想法:

希望手机能够像一块「充满魔力的玻璃」,简洁、轻薄、没有多余的元素。

乔布斯已经不在人世,Jony Ive 也离开苹果多年,但是「无边泳池」以及「魔法玻璃」,将于 iPhone 二十岁的 2027 年到来。

这将是苹果首款曲面 iPhone,只是曲面不止左右,还包括了上下,因此是「四曲面」设计:屏幕玻璃从手机正面蔓延开来,弧形的屏幕覆盖四个边框,尽可能呈现一体成型的无缝观感。

没有按键、没有接口,前置光学模组也会被压缩甚至消失到屏下的全玻璃 iPhone,基本满足乔布斯和 Jony Ive 对智能手机的终极想象。

这不仅仅是将 Android 手机放弃的「曲面屏设计」带到 iPhone 上,爱范儿此前也已经详细讨论过苹果对全玻璃 iPhone 进行过的交互探索,最重要的理念和二十年前一样:通过简化去除多余的东西,取得进步。

iPhone 告别实体按键,不意味着按键不存在或者不重要,而是按键也成为了系统交互的一部分,连接用户、屏幕、应用,本质上是对按键的进一步「升华」。

今年 iPhone 17 Pro 上有一个细节很值得留意:机身的天线将环绕手机摄像头模组,不仅通讯效果更好,没有断点的设计也能加强手机的一体化外观,因而非常适合一台非常强调无缝设计的 iPhone。

▲ 根据爆料制作的 iPhone 17 Pro 天线示意图,图源:X@zellzoi

简约背后是终极的复杂。一台形态上最简约的智能手机,背后一定意味着更高的元件集成度,更复杂的屏幕技术,以及反复打磨直到可行的交互方案。

因此,对于苹果来说,最终极的 iPhone,会是一台由内而外全面且由苹果高度把控的手机。

两年后,苹果大量的自研组件走向成熟,全部成为这台 iPhone 的一部分:自研的 A20、自研的 C3 基带、自研的蓝牙和 Wi-Fi 通讯芯片、自研的 CMOS 传感器。

而 iOS 26 换用的「液态玻璃」设计,和一台通体玻璃的 iPhone 可以说是天作之合,仿佛 iOS 借助这块满溢出机身的屏幕,融入了现实世界。

覆盖一切的屏幕,一体成型的隐喻,意味着这一切都非常简单和直觉,不需要任何思考,没有其他元素干扰,用户可以通过 App Store,将它打造成自己需要的模样,本质上是「少即是多」的产品哲学。

而玻璃屏幕下强大的芯片和组件,则意味着用户能用这块玻璃,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像二十年前乔布斯期待的那样。

iPhone 还会是时代的主角吗

在每家公司讲 AI 和 XR 这些次时代技术的当下,还在摆弄 iPhone 的苹果,忽然成了一个「异类」。

这背后当然也有苹果的无奈:AI 进程缓慢,也不是行业和技术领军人;XR 在商业上反响平平,正在调整策略。而 iPhone 依旧是苹果的核心业务,也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技术成果。

▲ 图源:彭博社

更重要的是,不管是 iPhone 还是智能手机,由于其暂无可以替代的全能性,依旧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作为我们的智能计算终端存在着。

智能手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高度成熟的阶段,出货量不可避免地下滑,人们换手机的原因不是因为新机有多先进,更多时候是老机无法坚持。

话又说回来,发展了将近 20 年,智能手机其实也还没有实现乔布斯当年的部分构想,甚至还有一段路要继续走。

苹果宏大的「三年计划」还能重新将聚光灯拉到 iPhone 上,虽然无法扭转时代更替的波浪,但依旧想要复刻 2007 和 2017 年,人们凝望新的 iPhone,仿佛未来交互已在当下登场。

属于智能手机的宏大叙事不可避免已到尾声,但 iPhone 不会温顺地走进良夜。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距离 Apple17 发布不足两周,探讨下应该选择哪个版本的?国行、港版、日版?

By: captain55
25 August 2025 at 10:21
captain55:

国行的 大概率还是没有 AI ,就算上了也是鸡肋

对国内来说,国行的双实体卡似乎也不是优势了,esim 卡的政策似乎有松动

日版的 拍照有声?

拍照的声似乎是跟着 sim 卡走的?,买日版放锅内的 sim 卡没有声么,有试过的鸽们么?

那就剩下港版了!

9 月 9 号启程去 HK ,是否需要提前在网上预约呀?有搞过这个流程的鸽们么?

还有什么版本?...

性能、续航、拍照、等不等 iPhone 17?开学换手机,看这篇就够!

By: 周奕旨
25 August 2025 at 15:59

一个夏天转眼就过去了,又到了升学或是步入社会的时候。

每当这个时候,换手机,成为了一种近乎仪式的活动。

不管你是要去上大学,还是刚踏入社会,估计心里都盘算着换个新手机,图个好彩头。

但市面上的手机这么多,看得人眼花——

苹果家族里,哪一款才是你的菜?安卓阵营这边,现在谁的拳头最硬?要是预算抓得比较紧,又想挑一台用着顺心的,该从哪儿下手?

手机这东西,买定离手,至少要用上好几年。一时冲动选错,可没后悔药吃。

所以,先收起你准备下单的手指。这份为你量身打造的购机指南,将帮你理清思路,看懂门道,找到最称心如意的那一款。

iPhone 到底怎么选?

iPhone 16 系列可以分为 5 个型号——

分别是无高刷的 iPhone 16e、iPhone 16、iPhone 16 Plus 与有高刷的 iPhone 16 Pro 和 iPhone 16 Pro Max。

其中,iPhone 16e 只有一颗主摄,iPhone 16 与 Plus 有主摄和超广角摄像头,而配备高刷的 Pro 系列型号则还有一颗五倍长焦。

如果你对影像能力有一定需求,或是要进行专业创作,那么 Pro 系列是跑不掉的了。

购买 iPhone 16 系列有两个主要渠道——官网与电商平台。

在官网上,iPhone 16 Pro 与 iPhone 16 Pro Max 是 7999 元与 8999 元起、iPhone 16 与 iPhone 16 Plus 分别是 5999 元与 6999 元起,而 iPhone 16e 则是 4499 起,以上机型均支持 3 期免息分期。

在苹果官方直营的天猫旗舰店,iPhone 16 系列的四个型号与官网是看齐的,不过免息分期达到了 12 期。

而在电商渠道,价格波动就比较大了——

从京东来看,目前 iPhone 16 Pro 的 128G 版本,在有限量 500 元消费券的情况下,黑色钛金属、原色钛金属和沙漠色钛金属的价格直接拉到了 5999 元,白色钛金属则是 6099 元;

而 iPhone 16 Pro Max 起步的 256G 版本,在有限量 500 元消费券的情况下,价格也降低到了 8099。

至于 iPhone 16 与 iPhone 16 Plus,128G 的起售价格则是 5199 元与 5999 元。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部分地区国补暂停,不具有全面性,所以暂不列入讨论,如果有国补,无脑选择国补即可。

而拼多多在百亿补贴下,价格优势更进一步——

128G 的 iPhone 16 标准版,在 400 元无门槛券的帮助下,价格为 5028 元;

128G 的 iPhone 16 Pro 则有 200 元无门槛券,四种配色的价格均为 5998 元;

256G 的 iPhone 16 Pro Max 同样是 200 元无门槛券,四种配色的价格均为 7998 元;

至于 iPhone 16 Plus 则暂无活动。

总得来说,拼多多与京东的价格比官网拥有巨大的优势,但相应的,退货政策也比官网更为严格——

官网支持 14 天无理由退货,无论是否激活(原则上,有官方自己经营的天猫旗舰店为 7 天,但超过 7 天也有成功案例);

而京东与拼多多则在激活后无质量问题不支持退货。

苹果一直是手机选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但在现在这个时间点考虑苹果,其实也有两个问题存在——

苹果秋季发布会即将召开,届时可能全系标配高刷的 iPhone 17 系列就会来到我们面前,那么我们该选择 iPhone 16 系列,还是 iPhone 17 系列呢?

我的回答是,能等则一定等,等不了就选 iPhone 16 Pro,iPhone 16 标准版没高刷,Pro Max 的价格又不算友好,而 iPhone 16 Pro 的价格合适,高刷也在,是个非常好的选择。

而另一个问题是,对于预算不足的朋友来说,iPhone 17 系列从爆料来看有很大概率会涨价,能不能考虑 iPhone 15 系列呢?

个人不太建议,尤其是 iPhone 15 Pro 系列使用的是第一代 3nm 工艺(N3B),一直饱受散热与功耗的诟病,反而是 iPhone 16e 的表现与价格,在预算不足又非 iOS 不可的情况下是个不错的选择。

接下来的推荐,就是 iOS 之外阵营的故事。

如果你不喜欢 iOS 系统,亦或者你没有生态捆绑的习惯,那么恭喜你,你收获的是更丰富、更有阶梯选择的阵营——

苹果这边,几款 iPhone 的区别,说到底主要就是相机和高刷屏,而非 iOS 系统的机型个性更为鲜明,可谓是各领风骚,总有一款对你的胃口。

钱包不够厚,怎么做取舍?

性价比,是不少朋友购机时考虑的第一要素,而性价比对于不同人群的需求来说,也有不同的衡量标准。

在这一个板块中,我们将价格限制在旗舰之下,把性价比拆解为性能、续航两个主要分类,为你列举各个市场上值得一看的「争气机」——

性能

追求性能上的性价比,思路很直接:把钱都花在刀刃上。

处理器一定要好,这样手机才能用得久、不卡顿。至于机身材质、屏幕这些地方,可以稍微「将就」一下。

用旗舰一半的钱,换来旗舰八成的性能体验,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 数据来自 @安兔兔

小米 REDMI K80 系列

搭载高通骁龙 8 Gen3 芯片,6.67 英寸的 2K 显示屏,6550mAh 电池与 90W 有线快充,后置 5000 万像素双摄,该机最大亮点在于小米设计了一套双环路冰封散热系统,在手机遇到高性能使用环境时(比如游戏、影像),可以提供强大的散热能力。

REDMI K80 12G+256G 目前在京东的售价为 2099 元。

当然,如果 K80 不能满足你的需求的话,K80 系列中的 Pro 和至尊版也不错,都采用了同价位中的优势芯片,是不折不扣的性价比之选。

一加 Ace5 系列

去年年底,一加推出了 Ace 5,搭载骁龙 8 Gen3 芯片,6.78 英寸 120Hz AMOLED 曲面屏,后置三摄,配备 6400mAh 的冰川电池和 80W 的超级闪充,机身有天工散热 Elite,助力芯片高频使用时降低温度,释放更强的性能。

一加 Ace 5 12G+256G 目前在京东的售价为 2099 元。

与 K80 系列一样,Ace 5 后续也推出了至尊版,搭载了天玑 9400+ 芯片,如果 Ace 5 还不能满足需求,那么 Ace 5 至尊版是更进阶的选择。

续航

如果你有留意这两年的趋势,会发现大电池,是性价比维度的新秀,我们这次推荐的手机,电池容量直接 7000mAh 起步。

毕竟,谁也不想出门在外,眼睛老是盯着右上角的电量焦虑。安全感,有时候就是手机满电那么简单。

小米 REDMI Turbo 4 Pro

搭载高通骁龙 8s Gen4 芯片,6.83 英寸 1.5K 分辨率屏幕,至于拍照,它的想法很实在:先保证能「拍到」,再谈「拍好」。

这部手机最大的亮点是 7550mAh 的电池,配合上 90W 有线快充,是名副其实的续航猛兽。

目前 12G+256G 的配置在京东的售价为 1999 元左右,但多地区无货,可能需要蹲守。

vivo iQOO Z10 Turbo Pro

与上台 Turbo 4 Pro 一样,iQOO 这台手机同样搭载了高通骁龙 8s Gen4 芯片,后置双摄,6.78 英寸 144Hz 的 AMOLED 屏幕,同时配备了 7000mAh 电池,虽然容量比 Turbo 4 Pro 相比略有不足,但 Q1 独显芯片的加入,让它的游戏表现也不错。

目前 12G+256G 的配置在京东的售价为 1899 元左右。

如果你对芯片表现还不够满意,那么可以升级到 iQOO Z10 Turbo+,这台手机使用的是天玑 9400+ 芯片,8000mAh 的超薄蓝海电池,整体表现比 Z10 Turbo Pro 更上一层楼。

当然,价格也要贵一些,来到了2198 元。

真我 Neo 7 Turbo

搭载天玑 9400e 芯片,1.5K 144Hz 直屏,后置双摄,机身内配备了 7200mAh 电池,搭配 100W 有线快充,续航实力也非常不错,同时还设计了大面积的 VC 均热板,散热表现也不差,可以说是一台高续航、兼顾性能的小钢炮。

目前真我 Neo 7 Turbo 12G+256G 在京东的售价为 1999 元。

同样需要一提的是,以上各机型的价格都没有算上国补,如果有国补,无脑选择即可。

钟爱拍照,哪台厉害?

影像是近年来手机旗舰的必争之地,到了这个价位,性价比的优先级已经开始逐渐下降,你用着顺不顺手、喜不喜欢它拍出来的感觉,比什么都重要。

本来我想为大家先推荐 Pro 或是标准版,毕竟大多数人的影像需求其实没有那么极致,但按照时间线来说,Pro 与标准版应该会在接下来几个月中更新,所以我们还是以 Ultra 为标准,如果的确不在意马上迭代的话,选择相应机型的 Pro 与标准版也不错。

vivo X200 Ultra

上一代影像灭霸 X100 Ultra 的继任者,使用三颗镜头组成影像阵列,分别是:

  • 35mm 1/1.28 英寸主摄
  • 3.7 倍 1/1.4 英寸长焦
  • 1/1.28 英寸超广角镜头

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主摄与其他主流方案不同,采用了 35mm 的默认焦距,这个焦距比主流的 24mm 焦距更窄,是经典的人文焦距,在蔡司的加持下,抬手就拍,更容易出片。

除此之外,vivo 还为其设计了一颗外置长焦镜头,可以极大程度拓展光学焦段,换取更夸张的长焦视角。

目前,vivo X200 Ultra 12G+256G 在京东的价格为 6399 元。

OPPO Find X8 Ultra

与 vivo 的三摄阵列不同,OPPO 在本代影像旗舰上延续了自己四摄双潜望的配置,分别是:

  • 一英寸 LYT-900 主摄
  • 1/2 英寸超广角镜头
  • 1/1.56 英寸 3 倍潜望长焦
  • 1/2 英寸 6 倍潜望长焦

在哈苏的加持下,Find X8 Ultra 具备哈苏自然色彩科学,新升级的大师模式则颇具自然影调,同时配备丹霞原彩镜头,可以分区测温,带来更和谐的夜间色彩。

目前,OPPO Find X8 Ultra 12G+256G 在叠加政府消费券后,在京东的价格为 6174 元。

小米 15 Ultra

搭载高通骁龙 8 至尊版芯片,6.73 英寸 120Hz AMOLED 屏幕,由四颗摄像头组成后置影像阵列,分别是:

  • 一英寸 LYT-900 主摄
  • JN5 超广角镜头
  • IMX858 3 倍光学长焦
  • 2 亿像素三星 HP9 4.3 倍潜望长焦

在小米 15 Ultra 上,小米携手徕卡一起加持影像系统,进行了一系列优化,影像风格颇具「德味」,目前,小米 15 Ultra 12G+256G 在京东的价格是 6499 元,叠加 500 元的政府消费券,价格可以来到 5999 元。

华为 Pura 80 Ultra

从 Pura X 开始,华为推出鸿蒙 5 正式版,如果你常用的 App 在鸿蒙上都能找到,或是你本身就有鸿蒙生态内的其他设备,那么 Pura 80 Ultra 可以放心买。

Pura 80 Ultra 背面搭载了三个摄像头,其中长焦可以通过切换光路来放大焦段,详细来说分别是:

  • 一英寸主摄
  • 超广角镜头
  • 1/1.28 英寸 3.7 倍潜望长焦
  • 1/1.28 英寸 9.4 倍潜望长焦

Pura 系列一直在影像上玩点新东西,这次的「一底双光路」设计,既省了手机内部空间,又能让你拍得更远更清晰,再加上华为自家的 XMAGE 影像风格,可玩性很高。

目前,Pura 80 Ultra 16G+512G 在京东的价格是 9999 元。

以上四台影像旗舰基本都在 2025 年上半年才更新,现在入手,至少能当大半年「新款」,不用担心刚买就被「背刺」。虽然价格还很坚挺,但早买早享受嘛。

当然,拍照这事儿,不一定非要「拉满」——

如果你觉得「超大杯」有点 overkill,想省点钱,完全可以看看同系列的 Pro 款或者标准版,拍照依然能打,性能也绝对在线,价格还更实在。

折叠好新鲜,哪台有意思?

前几年的折叠屏,总感觉还差口气,但经过数年的尝试,现在技术越来越成熟,是时候入手尝鲜了。

OPPO Find N5

在我看来,OPPO Find N5 可以说是大折叠到目前为止最成熟的机型,棱角分明的机身、几乎持平直板机的厚度,与听劝的 ColorOS,从硬件到软件都没有拖后腿,同时影像模组也没有过于突出,整体和谐规整,没什么短板

目前 OPPO Find N5 12G+256G 在京东的售价为 8999 元,享有 24 期免息。

努比亚 Flip 2

与大折叠逐渐探索到自己的使用场景不同,小折叠经过数年的探索,还没找到足够合适的使用场景,所以如果你对小折叠感兴趣,那么花小钱体验一下就好。

所以作为推荐,努比亚 Flip 2 这个三千元档位的机器很适合上手尝鲜。

目前努比亚 Flip 2 在京东的售价为 2899 元,如果你的地区有国家补贴,那么价格还可以下探到 2500 元左右。

当然,我们上面聊到的这些手机——不管是性价比之选、续航神机,还是折叠屏——都只是我们认为的课代表。

现在手机市场就是这样:选择多到眼花,但仔细一看,同一个价位的手机,配置又都大同小异。所以,当大家的硬性参数都差不多的情况下,真正决定你用着舒不舒服的,其实是它们的「偏科」方向。

有的手机把所有技能点都加在了拍照上;有的则专为游戏而生。想清楚自己最需要什么、最愿意放弃什么,做出自己的取舍,你才能挑到那台最合拍的手机。

等等党永远会胜利吗?

这时候买 iPhone 16 合适吗?要不要等 iPhone 17?

现在 8 月中旬,离苹果 9 月发布会就差一哆嗦了,这节骨眼上买 iPhone 16 确实有点尴尬。

很快,iPhone 17 就要来了,根据目前的爆料来看,它可能会全系标配高刷屏。

如果这是真的,那现在买没有高刷的 iPhone 16 标准版,就有点「四九年入国军」的意思了,刚到手就落后一个时代。所以我的建议是:能等就一定等。

那如果现在就得换,等不了呢?

那就选 iPhone 16 Pro——

它有高刷屏、有长焦镜头,A18 Pro 芯片也足够你再战好几年,不容易过时,价格也比 Pro Max 更合适(前提是你不执着于大屏)。

至于更老一些的 iPhone 15 系列,我个人就不是特别推荐了,尤其是 iPhone 15 Pro,它搭载的 A17 Pro 芯片早期有过一些发热和功耗方面的讨论,如今有这么多新机型可以选择,如果预算允许的话,咱们还是把目光往前看吧。

我对华为很感兴趣,纯血鸿蒙现在够用吗?

直接说结论,纯血鸿蒙系统很不错,流畅度很高,原生应用的功能也比较全面,第三方应用的话,主流 app 都进入了快速更迭期,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估计很快能与 iOS 和 Android 端的应用进度对齐。

如果你有纯血鸿蒙的其他设备,目前已有的应用生态也能完全覆盖你的日常使用需求,那么纯血鸿蒙完全值得买。

反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有一些小众 app 需求,比如影像、创作类的 app,尤其是国外应用,那么可能需要观望一下,一般来说这些 app 对于新生态的反应和适配速度都会慢上许多;

而有同样问题的则是游戏,目前主流的手游都已登陆纯血鸿蒙或是有计划登陆纯血鸿蒙,但如果是小众游戏,那么可能再观望一下比较合适。

好了,聊了这么多机型,咱们稍微往回收一收。

说到底,手机这东西就跟我们穿的鞋一样,没有绝对的「最好」,只有最合脚的那一双,别人的年度旗舰,参数再顶,也可能不如你手里那台用着顺手的「小钢炮」来得舒服。

可能你还会担心:万一刚买了就出新款怎么办?

其实这事儿真不用太焦虑,虽然等等党永远会赢,但电子产品月月上新,咱们永远也追不完最新的,在当下这个时间点,你选的这一部最能满足你的需求,让你用着开心,这就够了。

如果还没拿定主意,强烈建议你去实体店摸摸真机。

很多时候,参数表上冷冰冰的数字,都比不上机器握在手里的那一瞬间来得真实。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Phone Air 不会像 iPhone mini 那样死去|硬哲学

By: 马扶摇
25 August 2025 at 14:25

爱范儿关注「明日产品」,硬哲学栏目试图剥离技术和参数的外衣,探求产品设计中人性的本源。

都说时尚轮回是一个圈。

如果这么比喻的话,那么电子产品的轮回高低得是一个莫比乌斯环——前有 iPhone 16 系列的相机按键,后有 Z Fold7 的回归挖孔,主打一个「循环往复,无穷匮也」。

然而今年以来,一个时间跨度稍微有「亿」点点大的品类重新迎来了春天,在这个参数大战时代显得格格不入:超轻薄手机

图|彭博社

抛开已经上市的三星 S25 Edge 和万众瞩目的 iPhone 17 Air 不谈,超薄手机的供应链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成熟——

或者更准确的说,超薄的产品线就从未消失。早在今年三月,「非洲之王」传音就在 MWC 上展示过一款仅仅 5.75mm 厚、电池却比 S25 Ultra 大的超薄工程机 SPARK Slim:

图|TECNO

无独有偶,就在前两周,一直低调的努比亚也被曝光出正在规划一款超轻薄手机「努比亚 Air」,用 6.7mm 厚的机身换来了别家超薄机型所没有的三摄,看起来更像是个能实际拿来用的机器:

图|网络

同时网上还可以看到,自 S25 Edge 正式进入开售阶段以来,它的口碑评分并没有像年初发布会后,评论区预料的那样直接崩盘。

相反,无论是在机主聚集的酷安还是讨论度热烈的小红书,对于 S25 Edge 的印象反而是趋于正面的:

小绿书(酷安,左)与小红书(右)的相关话题都很正常,没有出现 2077 式滑坡

而通过一位从 S25 Ultra 切换到 S25 Edge 的机主的评论,我们或许就能理解这款电池捉襟见肘的超薄手机为什么没有和 iPhone 相机按键一样、被钉上「花瓶」的耻辱柱了:

经过一周的深度使用,三星 S25 Edge 给我的感受远比「极致纤薄」更复杂,它是一柄为优雅而生的轻剑,锋芒毕露,但在与 S25 Ultra 那柄大巧不工的「重剑」的正面交锋中,展示出了它截然不同的战斗哲学。

轻薄手机的开头是轻,而不是薄

事实上,纵观 S25 Edge 的评分、iPhone 17 Air 的传言、努比亚传音的小道消息,它们中有一类信息是共通的:虽然手机厂商宣传的都是厚度数字,但评论区感慨万千的,其实全都是重量——

酷安几乎每一篇 S25 Edge 的机主评分里,都少不了一个轻字

实际上,任何一个经历过 vivo X5Max 时代的手机用户都知道,我们并不是没有用过超薄的手机,然而那个整机重量 156g 的「美好时光」,才是真正的「只在昨日」。

图|vivo 官网

而这也是爱范儿认为目前以 S25 Edge 和 iPhone 17 Air 为代表的「超轻薄手机」真正的重点所在——它比现阶段所有主流机型的重量都要轻。这才是手机作为「拿在手上」的设备最具冲击感的因素,厚度反而是次要的

我们可以从另一则有趣的现象来侧面验证这件事情。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就在四五年前,各类手机评测内容的评论区,总会看到几个形似这样的评论:

哎呀,手机厚一点重一点无所谓,电池能有 5000 毫安时就好了,这样相机也可以做得更牛通。

然而最近两年的手机评测,尤其是专做大电池的中端机和专做大相机的旗舰机,评论区里面要求用重量换电池的声音小了很多,取而代之的则是「这相机模组也太厚了」「还好意思笑话索尼是半斤」等等。

真的做成 Unihertz Tank 这样又没人买账了|kimovil

从这样的风向转变之中不难看出:虽然大家总在嚷嚷着更极致的性能释放和相机硬件,以及五位数的电池,但我们的两只手却是很现实的——手持设备能够用得舒服的重量上限就在那里,不会跟着握持姿势改变

幸运的是,S25 Edge 和 iPhone 17 Air 正是对于重量的一次拨乱反正,即将发布的 iPhone 17 Air 据说整机重量还不到 150g,对比先换钛减重又增肥的 iPhone 16 Pro Max 实在是一股清流。

而除了「轻」这个物理特点之外,新兴的超轻薄机型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如果说「轻」是相比其他手机的优势,那么这个特点就是它在机海大战中保证存活的倚仗。

超轻薄不会像超小屏那样死去

一个偏执的卖点,搭配上逆潮流的技术倾向和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定价,很难不让人想起另一款特立独行的产品:iPhone 12 mini。

虽然苹果推出后马上「暴毙」产品并不算少,但是像 iPhone 12/13 mini 这样伴随着轰轰烈烈的口碑死去的却不多。从 12 mini 到 13 mini 两代「高开低走」非常明确地证明了一件事:

在这个以触屏交互为绝对主流的时代,一款缩小屏幕尺寸的产品是无法撑起一条产品线的。

换句话说,iPhone mini 产品线的失败并不在于它是针对某个特化小市场的产品,而在于它 mini 的程度有些矫枉过正、到了「连激进派都觉得激进」的地步——

把 iPhone 13 mini 放到 4 寸的 iPhone 5 旁边就能看出来它「又小又大」的别扭产品定位

毕竟对于力挺 mini 机型的「小屏党」来说,我们的终极追求恰恰不是屏幕面积小,而是屏幕缩小之后带来的轻便手感和无负担的口袋,是一种「无感的使用体验」,反而两代 mini 的全面屏设计证明了我们依然追求的是大屏幕。

因此,这也是为什么爱范儿认为,超轻薄的手机不会像超小屏那样死去:它绕过了死抠屏幕面积的表象、转而用更直接的方式去解决人们对于便携的终极追求,避免了掉进由「小屏党」这个名字引发的误区

除此之外,以 S25 Edge 和 iPhone 17 Air 为代表的新一代超轻薄机型还有另外一个关键特点——它们都是主流品牌主流产品序列里的中高端机型,在产品定位上都是毫无疑问的旗舰。

图|9to5Mac

无论是 S25 Edge 上面那块连尺寸更大的 S25+ 都没有的 2K 屏幕,还是传闻中 iPhone 17 Air 也能用上的 ProMotion 高刷,都把它们和其余依靠减配和塑料换来轻盈手感的中端机拉开了明显的差距。

不仅是旗舰的定位,根据目前八九不离十的爆料,iPhone 17 Air 正是取代了 iPhone 16 Plus 的定位,瞄准的就是与 iPhone mini 完全相反的「大屏幕」市场:

图|Times Now

这样的 180 度掉头证明了一件事:人们对于轻薄便携的需求客观存在,但不是通过缩小屏幕尺寸的方式。恰恰相反,今年以来超薄大折叠的火热说明人们对于屏幕尺寸的需求是在增加的。

而供应链一侧,由折叠屏技术带动的刀片电池、超薄 OLED 屏幕、更先进的超薄镜头光路设计等等,都反过来为新一代超轻薄直板机的落地铺平了技术上的道路,允许厂商通过「除了砍尺寸之外」的方式去实现轻盈手感:

荣耀 Magic V5 邀请函展示的超薄电池|Instagram @benyeah8

至此,如果你依然认为所谓的「超轻薄」只是苹果的又一次产品试验,那你就错了。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是,尽管 iPhone 17 Air 无疑是现在话题度最高的超轻薄手机,但 S25 Edge、传音 SPARK Slim、努比亚 Air 的存在都表明了一件事——

「超轻薄」并非 iPhone 12 mini 那样曲高和寡的实验,反而是引起了主流安卓厂商快速反应的新动向。

至于安卓厂商们快速反应背后,究竟是有未披露的市场数据支撑、还是不约而同地察觉到了这个以往被忽略的问题,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现在的主流国产厂商,虽然明面上没有在 Q4 的新品中跟随超轻薄潮流,但上半年的折叠屏新品中实际上早就开始超轻薄之战了,只是战场发生在折叠屏而非直板机市场而已。

图|MacRumors

因此,我们相信:以 iPhone Air 为代表的超轻薄市场不会像五年前的 iPhone mini 产品线那样死去。

虽然它们注定不会是最走量的产品,在参数为王的国内市场也不会激起特别大的水花,但极有可能会像 Mac mini 之于桌面市场那样,拥有一群音量不大、但购买力和实际需求都无比坚定的安静客群。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明年你买不到 iPhone 18,因为苹果想你加钱买更贵的

By: 苏伟鸿
19 August 2025 at 16:48

明年,你可能买不到 iPhone 18 了。

这里的意思不是 iPhone 18 被砍了。而是从下一代产品开始,苹果将对基础数字系列 iPhone 的发布节奏,做出重大调整。

根据 ET News 爆料:

  • 明年9 月,苹果只会发布 iPhone 18 Pro、Pro Max 以及 iPhone 18 Air 高端型号;
  • 而 iPhone 18 标准版将放到 2027 年春季,与 iPhone 18e 一起发布。

如果情况属实,那这将是 iPhone 史上最大的发布策略调整:

首先,苹果把 iPhone 发布节奏拉长,让发布更加频繁,确保每半年都有新机问世——这显然是对一年四季不停出新的 Android 阵营的一种回应。

其次,「iPhone」将和 iPad、Mac 一样,成为有不同定位明确产品线区分的大家族:Pro (Max)、Air、标准版、「入门款 e」,以及明年推出的折叠系列。

曾几何时,买一台 iPhone 没有太多需要纠结的东西:毕竟每年只出一个款式,只有存储空间和颜色可选。

但很显然,双拳难敌四手,用户对智能手机的需求也日益多元,一台 iPhone 不能同时满足大屏党和小屏党,也没法卖给那些预算有限但又向往苹果的消费者。

在更具商业头脑的 CEO 蒂姆 · 库克精心经营和精准刀法下,苹果对 iPhone 产品线 SKU 进一步细分化,价格区间覆盖更大。

爱范儿曾经讨论分析过,卖得最好的几代 iPhone,刚好都是同代型号更多,以及形态上发出显著变化的

  • 比如 iPhone 6 & 6 Plus,iPhone 8 (Plus) & iPhone X
  • 以及确立了一代四台模式的 iPhone 12 系列

做「廉价版」iPhone,其实不太符合公司调性,但苹果可以说相当执着。

和 iPhone 5s 同期的 iPhone 5c 是一次不够成功的探索:后者不管是核心还是外围配置,都明显已经落后了整整一代,而且换用 64 位处理器、首次搭载 Touch ID 的 iPhone 5s 还是一款更具跨时代意义的产品,iPhone 5c 遇冷完全预料之中。

而之后的初代 iPhone SE,给苹果树立了一个入门款 iPhone 的万金油公式:形态上比在售 iPhone 落后一代,外围配置砍一刀,但处理器要用最新的。

这套刀法的集大成者,就是我们今年见到的 iPhone 16e,苹果去掉了诸如 MagSafe、DP 视频输出等他们认为「这个价位消费者用不上」的周边配置,然后上季度在占美国 iPhone 出货量 11%。

毕竟在「水深火热」的海外市场,中低端手机大多品质低下,一款要更贵一点,但还是 iPhone 家族最便宜的成员,就显得异常有竞争力。

既然这几年更贵的 iPhone 快卖不动了,用入门机型年更来增收确实是不错的策略。国内已经有博主爆料明年的 iPhone 17e 配置:刘海改灵动岛,其余不变,继续主打「最便宜 iPhone」的路线。

而从明年开始被赶去和这个产品线坐一桌的标准版 iPhone,释放出的信息已经足够明显,就是要在定位上进一步拉开和 iPhone Pro 的差距。

从 iPhone 13 和 iPhone 13 Pro 开始,到完全挤牙膏的 iPhone 14 与「灵动岛」的 iPhone 14 Pro,标准版和 Pro 版之间的差距肉眼可见正在拉大,逐渐成为了一个用来衬托 Pro 版产品力的锚点。

毕竟苹果的销量主力,还是 Pro 系列,能为苹果带来更丰厚的毛利率。

▲ iPhone 14 或许是标准版和 Pro 版差距最大的一代

而 iPhone 16 和 iPhone 17 又略微拉近这个差距:前者由于 AI 的缘故,处理器直接连跳两级,A18 至少在数字上看齐了 iPhone 16 Pro 的 A18 Pro;而根据多方爆料,iPhone 17 终于要换上一块高刷屏幕,iPhone 17 Pro 又失去一个关键的配置优势。

虽然 iPhone 16 Pro 还是今年的销量大头,但根据消费者情报研究合作伙伴今年第一季度的数据,iPhone 16 和 iPhone 16e 所代表的中端机型份额有所上升,与之对应的就是 Pro 型号的收缩。

而今年全新的 Air 产品线,目前的爆料将会搭载 iPhone 17 Pro 系列 A19 Pro 处理器的减配版本,定价也会在 900 美元左右,很可能就是 899 美元,贴着 999 美元的 iPhone 17 Pro 进行定价。

逻辑已经显而易见了:苹果不希望多款价位差距较大的 iPhone 同时发布,导致中端机型蚕食旗舰的市场。

因此到了明年 9 月份,苹果依旧提供四款 iPhone,只是你只能纠结选择轻薄但有妥协的 iPhone 18 Air,还是更贵但全能的 iPhone 18 Pro,以及加一小笔钱上 iPhone 18 Pro Max,或加一大笔钱选择「战未来」的全新 iPhone 18 Fold 折叠屏手机。

我相信今年的 iPhone 17 Air 只是一次试水,明年的 iPhone 18 Air 在技术和形态上会更加成熟,从而能进一步取代现在的「标准版」。

至于那些原本会纠结 iPhone 标准版还是 iPhone Pro 的摇摆用户,要面临的不是该不该加钱上高配的问题,而是根本买不到低配,不如在接下来的圣诞季直接拿下 iPhone 18 Air 或 iPhone 18 Pro。

而那些预算有限、价格敏感的用户,它们本来就不会考虑定价更高的 Air 和 Pro 系列,也愿意继续凑合着目前手上的手机,再等几个月买价格配置更低的标准版。

这下标准版 iPhone 18,其实就成了一台「iPhone 18e Pro」,名存实亡。

也就是说,接下来几年苹果不仅有折叠 iPhone 和「20 周年」iPhone 两个大招蓄势待发,还通过进一步的产品销售策略重组,转化一部分标准版用户去买更贵的 Air 和 Pro,继续用两款入门机型套牢预算吃紧的用户。

看来未来几年苹果特别是 iPhone 的营收和毛利率,要一转这两年的颓势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 AI 机器人全家桶曝光:一盏台灯成为核心

By: 周奕旨
14 August 2025 at 13:16

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

iPhone 虽然年年更新,但在 AI 时代,苹果好像慢了半拍?

先别急,在苹果秋季发布会靠近时,苹果内部正在掀起另一套关乎 AI 的硬件革命。

在最近一次的全体会议上,库克罕见地放出风声:

关于产品的事儿我不能说太多,但你很快就会看到一些很棒的东西。

知名爆料人 Mark Gurman 的最新消息,则为我们揭开了这幕大戏的一角——

苹果正在打造一系列智能家居产品,以扩张自己的 AI 竞争力。

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三类:

  • 一台带屏幕的 HomePod
  • 一盏会演戏的「皮克斯台灯」
  • 一个带脑子的家庭摄像头

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灵魂:AI Siri。

一盏会演戏的「皮克斯台灯」

想象一下,你的 iPad mini 活了过来——

这就是苹果桌面机器人给人的第一印象:一块约 7 英寸的屏幕,被赋予了一具可以思考和移动的身体。

它的核心是一个长约 15 厘米的电动机械臂,在它的帮助下,桌面机器人会像朋友一样,在你说话时将屏幕转向你;当你走动时,它的目光会默默跟随;甚至当你忽略它时,它还会想办法吸引你的注意。

这种物理交互能力,也催生了 FaceTime 通话的全新体验,摄像头可以自动追踪并锁定房间内的通话对象,或是将你的 iPhone 变为一个虚拟操纵杆,让你在视频通话中远程控制机器人移动,自由展示房间内的不同人物或物品。

这个桌面机器人在苹果内部代号为 J595,但更熟悉它的人将其称为「皮克斯台灯」,这个名称源于今年一月,苹果公布的一项名为 ELEGENT 的机器人研究成果。

爱范儿曾报道过,ELEGNT 与我们熟悉的拟人态机器人都不一样,是一个酷似台灯的非人形机器人。

这个机器人能看懂我们的肢体语言,同时对其作出反应,以达成有生命感的交互。

「生命感」一词听起来有些玄乎,但落实到表现上,你很容易发现它与传统机器的区别——

传统的机器人,完成指令的方式是一条直线,程序设定好的动作幅度精准到不会多出一毫米,而 ELEGNT 是一条曲线,过程中会表达意图、显示注意力、展示态度、表达情绪,也就是说会小小地「演」一下。

比如,用户下达指令的时候, ELEGNT 会「看着」用户,时不时歪歪头和点头,仿佛自己真的在认真听讲,而实际上没有这些动作,机器人也能通过麦克风正常录音和分析;

用户问机器人天气,它会先向窗户的方向探探头,然后再进行回答,但其实它只是上网检索了一下天气数据。

或许是因为苹果深知,冰冷的技术很难真正打动人心, 所以他们的目标不是造一个人形机器人,而是让这些非人形的设备,拥有丰富的「肢体语言」,充满生命感。

虽然这些「表演」会让它完成任务的效率比普通机器人稍慢,但研究表明,这种充满情感的交互方式,让用户更愿意与它互动,体验感得分几乎是普通机器人的两倍。

ELEGENT 可以视为桌面机器人的前置研究,桌面机器人的交互方式,很可能延续同样的生命感交互。

根据爆料的信息来看,这款桌面机器人是 AI 战略的核心,预计会在 2027 年,也就是后年推出。

带屏幕的 HomePod 和带脑子的摄像头

桌面机器人还需要一些等待,但在那之前,苹果还准备了另一款先锋产品投石问路——

这款设备苹果内部代号为J490,可以看作是桌面机器人的简化版,同样使用 7 英寸左右的显示屏,去掉了机械臂,连接在一个半圆形底座上,其中还包括了扬声器和麦克风。

▲ iMac G4

听起来有点儿像 iMac G4,但从定位和核心能力来说,它更像加装了屏幕的超级 HomePod:

首先,这是一个家庭智能中枢,将成为掌控全屋智能家居的大脑,通过语音无缝控制灯光、窗帘、空调等所有 HomeKit 设备。

这个桌面机器人还将通过面部识别,实现个性化服务: 前置摄像头能精准识别每一位家庭成员,当主人走近时,屏幕会自动切换至你的专属界面,呈现个人化的日程、提醒与音乐偏好;如果是家里的儿童靠过来了,这可能就成了一台学习机。

除此之外,这也会是一个扎根苹果生态的全能生活助手,无缝集成音乐播放、视频通话、菜谱查询、备忘提醒等所有基础应用,能满足你的日常所需。

这款设备预计 2026 年的年中推出,标志着苹果正式向亚马逊和 Google 的智能家居设备发起挑战。

▲ Google 一直有做这样的设备

除此之外,苹果还计划了一个智能安防摄像头,内部代号为J450,不过,它可不是用来防盗的——而是成为智能家庭的「眼睛」。

这颗摄像头能够辨认进入房间的人——如果是你回家,它会自动点亮你喜欢的灯光、播放你常听的歌单,或者给你推荐喜欢的剧;但如果是家里的小孩开电视,那么 Apple TV 可能就会播放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要是空无一人的时候,家里的灯还亮着,那么它也会贴心地帮你关掉。

可以说,这就是一颗带脑子会思考的摄像头,可以跟家里的所有 HomeKit 设备协同,成为家里的「全知之眼」。据悉,这颗摄像头将采用电池供电,一次充电可续航数月,甚至长达一年。

用 AI Siri 注入灵魂

苹果的 AI 硬件形态各异,花样百出,但真正为它们注入灵魂的,只有一个名字:Siri。

在苹果内部,这个进化版 Siri 的代号是 Linwood,它基于苹果自家的基础大语言模型(LLM),其首要目标是攻克当前版本 Siri 因技术瓶颈而延迟的个人数据处理能力。

苹果的软件工程高级副总裁 Craig Federighi 曾在本月的内部会议上暗示,这次改革会比预期更大:

我们将交付一次比原先设想宏大得多的升级。没有任何项目比它更受重视。

从目前的消息来看,这个全新的 AI Siri 将会更「像」人,譬如能主动参与多人对话——当你和朋友讨论晚饭吃什么时,放在桌上的 Siri 机器人可能会突然插话,推荐附近的餐厅或相关食谱,就像房间里的第三者一样。

与此同时,苹果也务实地准备了 B 计划——代号为 Glenwood 的外部技术方案,主张引入第三方技术来驱动 Siri,这也解释了为何有消息称苹果正测试使用 Anthropic 的 Claude。

苹果正在为 Siri 设计新的视觉形象,内部代号「Bubbles」。在测试版本中,Siri 被设计成 Mac 系统 Finder 图标的动画版——那个经典的笑脸。设计师们也在考虑更接近 Memoji 的卡通形象。

最终将使用哪种模型尚未决定,前 Vision Pro 负责人、今年早些时候被任命负责 Siri 的 Mike Rockwell,正同时监督 Linwood 和 Glenwood 项目。

这个全新的 Siri 最早可能在明年春季与我们见面,届时我们手上的 iPhone 和 iPad 也将因此变得更智能,而两款新的桌面机器人设备,都将运行名为「Charismatic」的全新操作系统,界面以时钟表盘和小组件为主,支持多用户模式和面部识别切换。

苹果对机器人系列产品线寄予厚望,并且野心勃勃。这一系列项目由苹果公司的技术副总裁凯文·林奇(Kevin Lynch)领导,此前,他曾负责苹果智能手表以及智能汽车项目 Project Titan。

▲ Kevin Lynch

不久前,苹果 CEO 蒂姆·库克罕见地在 乔布斯剧院召集全体员工大会——

要知道,这个场地通常只在发布 iPhone 等顶级新品时才会启用,可见此次会议的分量之重。

库克在会上直言,AI 的革命性不亚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并明确表态:

苹果必须做,也一定会做。这个机会我们必须抓住。

言下之意再清楚不过——苹果不抢一时之先,而是要定义未来的标准。

最近一年来,苹果正在大量招募 AI 人才,并且自研更强大的服务器芯片,从硬件底层构建自己的 AI 帝国。苹果高调切入实体机器人领域,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在生成式 AI 的核心战场(大模型与算法)上,苹果已经陷入到相对被动的状态。

不过正如库克所说的那样,在过去的许多次成功里,苹果并非总是先行者:

我们很少是第一个,Mac 之前有 PC,iPhone 之前有智能手机——关键在于,我们发明了它们的现代版本。

Not first, but best.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乔布斯崇拜的人,与他那「杀不死」的相机|明日标本

By: 周奕旨
13 August 2025 at 10:54

编者按:
过去一个世纪,消费电子是创造力最为旺盛的行业。每隔几年,我们就会见证一个新品类的诞生,而许多足以定义时代的「明日产品」便从中而来。明日产品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第一批明日产品怎么样了?
时至今日,他们未必是市场的引领者,却是时代的探索者。我们试图打捞这些被遗忘的技术标本,从中寻找明日产品演进的脉络,为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上世纪,一台与众不同的相机诞生了。

从性能上看,这实在算不上一台专业相机,但在艺术史和影史上,却留下了无可替代的印记。

墙内开花,墙外生香。

半个世纪后,一家名为 10Art.CC 的中国公司,以它为蓝本——保留宝丽来 SX-70 的折叠结构与精神,用全新的光学、电子与机械系统,打造出一台名为 Pocket Fold 66 的相机,甚至考虑采用更稳定的富士 Instax 方形相纸。

在数码与 AI 计算摄影主宰的今天,为何一台 50 年前的相机,仍能成为创作灵感?在影像触手可及的此刻,又为何有人愿意大费周章地「复活」它?

要找到答案,不妨回到最初,看看 SX-70 究竟有何魔力,能让时间对它格外温柔。

一声咔哒,横空出世

要理解宝丽来 SX-70 有多震撼,得先回到它诞生之前的世界。

那时的摄影,是一门复杂且充满延迟的艺术——从你按下快门,到最终看到照片,中间隔着冲洗胶卷、暗房放大等一系列充满化学药剂气味的漫长过程。

照片是回忆的凭证,但这份回忆,总是姗姗来迟。

▲ 冲洗胶片的暗房

宝丽来的创始人 Edwin Land,这位与乔布斯同样偏执和富有远见的天才,坚信等待会磨损记忆的温度,侵蚀照片的情感,于是立誓要消除这种延迟:

我的任务,是教会人们如何感受,因为在看见和感受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SX-70 就是他的答案。

1972 年,当 Land 在宝丽来年度股东大会上,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一个扁平的、被铬金属和棕色皮革包裹的扁平盒子时,台下观众无不以为那是个高级雪茄盒。

但接下来,Land 轻轻一拉,这个盒子在一连串清脆、精密的机械声中站了起来,展开成一台造型奇特的相机。

按下快门,一张白色的,略有厚度的相纸被机身吐出,在随后的几十秒里,图像会逐渐从相纸上显现而出。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可折叠的单反即时成像相机。

▲ 这台机器,在当时的工业史上毫无疑问是个奇迹

俗话说得好,要么做先驱,要么做先烈,宝丽来是毫无疑问的前者。

此时的胶片相机市场,旁轴正在走向弱势,单反结构凭借所见即所得的特性占据了主流,而这个特性依赖的,是一块并不算复杂的五棱镜。

五棱镜位于单反机身的军舰头中,它的任务,是把来自镜头的倒立倒像,通过一套反光镜与折射路径,翻转成眼睛能直接感知的正像,这种复杂的光路设计,使所见所得成为可能。

但问题是,五棱镜本身是一种固定形态,远远不够便携。

宝丽来的方案有些匪夷所思,但却意外合理——如果不能塞进去一块五棱镜,我就将整台相机做成五棱镜。

Land 将取景系统、镜头对焦、曝光控制、快门、胶片仓和显影组件统统塞进了五棱镜形状的机身,光路经过严苛的计算,光线穿过镜头,被反光镜上扬,通过复杂的折射进入取景器;而在快门按下的瞬间,光路又、精准地导向胶片。

最关键的是,所有结构在展开和收起时,都能精密归位。

在 SX-70 问世后不久,设计大师 Charles 和 Ray Eames 夫妇为其拍摄了一部 11 分钟的宣传片《SX-70》,影片没有一句旁白,只是静静地记录下人们使用它时的专注、惊喜和快乐。

这部短片与 SX-70 本身相得益彰,共同成为了设计史上的传奇,完美诠释了它的魅力——连接人与人,创造即时、共享的快乐。

这场征程的规模是空前的,宝丽来公司为此投入了高达 2.5 亿美元的研发资金,这笔投资相当于今天的 17 亿美元。

而 SX-70 也不负众望,很快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登上荧幕,它是《情书》中男女主角之间传递青涩情绪的介质;落回生活,波普艺术大师 Andy Warhol 几乎用它记录了生活的全部,留下了数万张照片。

这些照片本身,也成为了他艺术的一部分。

「The Impossible Project」不可能项目

能在消费市场延续半个世纪的品牌屈指可数。

很遗憾,在漫长胶片时代后半叶兴起的宝丽来不是其中的一员。

当数码相机带着零成本拍摄和即时预览的巨大优势席卷而来,光电信号的转换效率远胜于银盐颗粒间缓慢的化学反应,人们也不必再为每一次快门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即便宝丽来的即时成像明明相当快,却突然显得「慢」了。

再加上昂贵的相纸,不便于复制的特性,宝丽来的优势一下子变成了致命的弱点。

▲ 宝丽来也尝试过数字化转型,但失败了

巨人的倒下迅速而残酷。

2001 年,宝丽来首次申请破产;七年后,又一个令全球爱好者心碎的噩耗传出——宝丽来停止生产所有即时成像相纸。

这意味着,包括 SX-70 在内的数百万台宝丽来相机,一夜之间变成了无法使用的精美摆件。

这个流行了三十年的「明日产品」,彻底沦为「昨日标本」。

这些幸存下来的相机,本身也面临着时间消磨带来的困境,老化的测光系统、失灵的电子元件、难以修复的机械结构,让它们的状态良莠不齐。

▲ 涉及到电路,维修就是难事儿

好在,宝丽来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废墟之上,一簇顽强的薪火被重新点燃。

奥地利商人 Florian Kaps 牵头聚集了一众一群宝丽来死忠,做了一件大事——

他们筹集资金,买下了宝丽来在荷兰恩斯赫德的最后一家工厂,并成立了一个名为「The Impossible Project」的公司。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他们的目标,在当时看来实在过于艰难,甚至看不到希望:

从零开始,为老式宝丽来相机重新研发和生产相纸。

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原有化学配方和供应链因环保法案与破产而消失,他们只能在废弃厂房中寻觅线索,边逆向工程,边重新研发,一点点拼出这种极其复杂的化学产品。

经过数年的失败尝试,他们最终成功了,新的相纸虽然在初期不稳定(时至今日,也不够稳定),但它的问世,最直接的成就,就是让无数台沉睡的 SX-70 重获新生。

▲ The Impossible Project 生产的第一款相纸 PX 100 Silver Shade

虽然这背后一定有不少商业化的运作与考量,但丝毫不影响这个故事在无情的消费市场中,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弗洛里安·卡普斯后来回忆说:

所有人都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这反而激励了我们,我们想证明,有些东西值得被拯救。

一呼百应,The Impossible Project 的成功,让这股浪漫主义的力量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无数的修理师、改装爱好者和摄影师,通过自己的双手,让这些老相机继续工作。他们甚至通过更换镜头、改造为手动控制、重写电路板与曝光程序、开发第三方的 TTL 闪光灯等方式,赋予了 SX-70 新的生命力。

而后,更多的商业力量参加了进来,香港的 MiNT、Retrospekt 等公司,开始围绕 SX-70 及其衍生机型设计流程化的「复活」方案。

▲ 图片来自 @MiNT

至此,距离第一台 SX-70 问世,已过去四十年;距离宝丽来破产,也有十余载。

再然后,我们等到了 10Art.CC 的 Pocket Fold 66,这种可能会用富士 Instax 相纸的机器。

不可能的项目,最终诞生了更多的可能。

殊途同归的道路

时尚是个轮回,摄影也是。

因为相纸昂贵、不可复制而走向破产的宝丽来,挣扎着站起来后又惊喜地发现,曾经致命的弱点,好像变成了特点。

在一个信息可以被无限复制、轻易删除的数字世界里,实体性的照片提供了一种对抗虚拟的、珍贵的「存在感」。

而每按一下都需要花钱的快门,被迫让人倾注更多的思考和注意力,同时也增加了人们的期待值,与可以先拍一百张,再选一张的数码照片形成鲜明对比。

两者结合,形成了宝丽来那与数码产品格格不入的拍摄体验,也由此,在数码时代也有了愈发旺盛的生命力。

而同样有趣的是,人们兜兜转转,在另一条路径上,也找到了「即时」的新方法。

与此同时,人类对「即时」的追求并未停止,另一条路径由智能手机走通:零成本拍摄、即时预览、无限分享,看见即拥有几乎没有延迟。

效率被推到极致,影像在同一秒完成拍摄与传播。

这里有个值得一提的故事,在 SX-70 获得成功后,智能手机浪潮的掀起者,刚刚发布苹果 II,正在紧锣密鼓筹备 Macintosh 的乔布斯曾亲自拜访 Edwin Land,在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宝丽来总部进行了一次深谈。

这次会面中,Edwin Land 强调了宝丽来的端到端控制——从相机硬件到相纸配方、从生产到零售体验全部由公司一手掌握,这样才能保证魔法般的体验一致。

多年后,苹果在硬件、软件、服务到零售的全链路一体化上坚持封闭生态,也延续了这套思路。

那天,Land 还抛出了一句足以刻进年轻乔布斯内心的箴言:

不要去做别人要的东西,要去做他们自己都没想到会想要的东西。

是不是很熟悉?

这种创造需求而非迎合需求的哲学,贯穿了苹果此后的产品路线。

这种致敬一直持续到乔布斯的生命末期,2010 年,正值 Land 百年诞辰,iPhone 正在重塑世界,智能手机的影像浪潮才刚刚兴起,乔布斯在回顾时说:

Edwin Land 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他让我明白,一家公司不仅要制造产品,还要创造文化。

两个时代的人物、两个时代的设备,在思想与思路上高度共鸣,实属有趣。

如果把视野拉远,你会发现,宝丽来 SX-70 和 iPhone,其实是人类在漫长摄影史上,对「即时性」这一命题给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

一种是 SX-70 所代表的物理即时,它将即时的渴望,物化为一张独一无二、可以触摸、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的实体照片。

它是有温度的,是可珍藏的,是一种物理世界里的魔法;

另一种,则是智能手机所代表的数字即时,它是即时追求在当代最逻辑自洽的延伸产物。

它实现了信息的即时——零成本的预览、无限的复制、一键式的任意分享。

宝丽来是一座里程碑,智能手机则是另一座。

它们共同证明,在即时这个永恒的追求上,答案不止一种。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有嘴就行!」明年的新 Siri 可以让你真正解放双手的使用 iPhone

By: 马扶摇
13 August 2025 at 08:50

iPhone 为智能手机领域带来的革命之一,就是多点触控屏幕。「触控」也在此后的十八年里,逐渐成为了人们与电子设备交互的主要方式之一。

但苹果觉得:触控还不够。

事实上,我们已经在 Vision Pro 上见到了基于视觉识别的纯手势交互,几乎是目前 AR 设备中最无感的一种方案。

而近期的一些新证据表明,苹果也在尝试另一种基于 Siri 的纯语音的人机交互方案

图片使用 Gemini 生成,因为 Image Playground 用不了

就在昨日,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在一篇最新的预测中指出:推迟到 26 年的 AI Siri,有可能通过借助加强 App Intents 的方式,间接实现让用户完全以语音遥控的方式操作 iPhone 。

这是一块苹果在 2024 年 WWDC 上就已经画过的大饼了。在一则饱受虚假宣传指责的广告中,苹果展示了女演员 Bella Ramsey 向 Siri 提问、Siri 跨应用收集信息并给出回答的场景:

广告中,Bella 向 Siri 提问一项活动的参与者名字,Siri 通过快速调用日历做出了回答|YouTube @QuirkyFilms

由于 Apple Intelligence 始终无法实现这样的功能,这则广告片目前已经被苹果下架,而「更智能的 Siri 」也被推迟到了 2026 年。

根据 Marc Gurman 的看法:AI Siri 遭到反复推迟这件事本身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比起磕磕绊绊的 AI Siri,反而是这项功能所依托的另一项底层功能更值得关注——

全新的 AI Siri 如果想要实现苹果在两次 WWDC 与发布会上画的那些大饼,iOS 的 App Intents 功能必须在未来得到史诗级加强。

图|Fast Company

你或许没有听说过 App Intents 这个名字,这并不奇怪,因为它不是某个单独的功能,而是 2022 年苹果在 iOS 16 中推出的一个系统功能框架,取代了更早的 SiriKit Intents,是一个主要面向开发者的功能。

图|Apple Developers

而 App Intents 的功能也如同它的名字一样,主要用于展示一款 app 的「意图」。

就拿 iOS 的聚焦搜索(Spotlight)来说,除了直接查找 app 之外,我们其实还可以直接在这里输入一些功能提示词,比如「创建」或者「扫一扫」,系统就会自动拉起一些 app 内部的功能入口以供选择:

而这也很直观的展示了 App Intents 的基本作用——给原本处在 app 内部的各种功能,创建一条「快捷通道」,并且将这些快捷通道的入口与 iOS 系统级功能(比如 Siri、聚焦搜索、捷径等等)整合,让用户可以不打开 app 就快速调用

图|Apple Developers

而这也正是 Marc Gurman 所预测的、新的 AI Siri 在未来能够胜任更多复杂操作的基石。

无独有偶的是,类似的功能快捷入口并非苹果独享,华为的 HarmonyOS 中也有一个类似的服务叫做 Intents Kit,负责连接系统入口与 app 或元服务内部的功能:

图|华为开发者联盟

不过目前由于苹果的宣传力度和入口限制,能够在 iOS 中调用 App Intents 去执行操作的就只有上面提到的三大件—— Siri、聚焦搜索,以及捷径。

考虑到 Siri 过于拉胯、聚焦搜索用户基数不高,因此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通过捷径调用了。现在各种快速记账、裁剪照片添加水印、将前一天的照片统一发送到微信文件传输之类的捷径,本质上都是经由 App Intents 在发挥作用。

通过聚焦搜索直接跳转执行支付宝内部的扫码功能

而未来 AI Siri 领衔的自动化操作,参考目前捷径对于 App Intents 的调用方式,爱范儿认为将会是一个很简单的「两步走」逻辑:

  1. 加强 App Intents 能够直接调用的 app 功能。目前的 App Intents 框架需要开发者主动编写,能够覆盖的 app 数量十分有限,苹果后续可能通过新建 API 的方式让系统直接读取 app 功能列表,扩大 App Intents 的调用范围。
  2. Apple Intelligence 的语音模型可以帮助 Siri 更好的拆分和理解用户的语音指令,并且利用 iPhone 上面的端侧模型将自然语言指令转换为依次调用 App Intents 的组合,从而实现复杂步骤的自动操作。

Marc Gurman 预测苹果最早可能会在 2026 年的春季发布会上推出这套新 AI Siri + App Intents 的组合,届时可以实现的操作可能类似于「嘿 Siri,把昨晚吃饭拍的照片全部裁成正方形,发到 XXX 的微信,在下周六创建一个一样的日程」,并且全程不需要动手点 iPhone 。

图|Lifehacker

只不过在那之前,这套新的语音操作方式还需要经过长期的测试,尤其是针对一些高风险的场景(比如支付宝收付款、或者联网控制医疗器械等等)需要更加严格的 Siri 模型控制,在明年春季再遭推迟也不是不可能。

而从产品的角度看,这样一套完全基于语音的操作方式,虽然有可能最先落地在 iPhone 上,但未来能够发光发热的场景肯定不止智能手机。

反而是 Apple Watch、HomePod,甚至传闻中的智能家居中控屏和桌面机器人,以及类似 Vision Pro 的 AR 设备,会成为纯 Siri 语音交互的主要受益者。

换句话说,这套 AI Siri 搭配增强版 App Intents 的「组合拳」,是一套上利无障碍用户、下利新产品形态的全新交互系统,非常符合我们以往对于苹果强大的软硬件结合能力的想象。

而苹果现在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如期把它交付出来。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OS 26 不尽人意,但相机 App 值得所有厂家学习

By: 周奕旨
4 August 2025 at 15:20

当 iOS 26 发布后,无论是全新的 Liquid Glass,还是炸裂的可读性、经常性掉帧的动画,都引起了巨大的舆论争议。

这番景象,像极了 2013 年 iOS 7 发布时的光景。

不过与扁平化设计随后获得广泛采用的命运不同,Liquid Glass 的出现迅速获得了 Android 阵营的响应:

不跟进。

技术实现的复杂度是原因之一,但更深层的是,如今的 Android 厂商早已形成了各自的设计哲学,它们有足够的底气对苹果的新设计说不。

但有一个应用,其设计理念却意外地获得了超越阵营的审视价值,甚至可能成为争议漩涡中,少有的、值得所有厂商静下心来学习的范本——相机。

这个简单的相机,是苹果的知行合一

我们先来看看 iOS 26 改版后的相机到底长什么样。

新设计将屏幕的大部分区域真正还给了取景画面,视觉干扰被降到了最低。

底部的模式切换器也得到了大幅简化,默认状态下只留下最高频使用的照片与视频两个核心选项,让用户在最基础的拍摄模式切换上动作更直接、更不易出错。

至于人像、全景这样的摄影衍生模式或慢动作、电影效果等摄像衍生模式,则被巧妙地归置在照片与视频两个选项的两侧,只需要在切换器向侧方滑动就能唤出它们。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当你需要调整设置时,相关的控件不再像 iOS 18 及之前那样占据屏幕顶端和底部固定的黑色区域,而是以契合 Liquid Glass 整体风格的半透明玻璃浮窗形式叠加在画面之上。

同时,右上角的快捷控件也一改之前相机 app 的复杂逻辑,将重要的闪光灯、夜间模式等控件前置,将倒计时、画幅比例等调整频率较低的控件塞到了二级菜单中,一目了然。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这个新的相机 app,就是「简单」,没有任何复杂的选项,没有任何重复的图标,除了最显眼的快门按键,其他一切都为取景器让路。

这种「简单」并非无迹可寻,也不是乱打乱撞,在苹果官网中,有份文档起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苹果公司人机交互指南(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 HIG*)中,有两条准则,堪称基石性的原则:

  • 清晰 (Clarity):相机界面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力求不言自明。它使用用户早已熟悉的 SF Symbols 符号体系,确保图标(如变焦、闪光灯)的表意清晰、易于理解,无需学习成本,界面布局有明确的视觉层次,将最重要的信息和控件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 遵从 (Deference):设计本身不应分散用户的注意力,而是要支持用户的任务,这也是 iOS 26 相机设计的精髓。UI 元素被设计得中性而克制,主动退后,将视觉焦点完全让给取景器中的内容。这种理念旨在让科技变得隐形,让用户专注于拍摄主体,而非操作工具本身。

可以说,目前 iOS 26 相机的首界面,就是按照清晰与遵从两条准则,以极大力度简化了主要操作界面的信息复杂度,严格遵循了这份指引设计与交互的文档的结果。

而前面提到的那些额外的模式或使用频率较低的控件,则被苹果采用了「渐进式披露」的策略来处理,当需要时才出现,而不是随时用信息密度占据注意力。

这种设计哲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复杂性巧妙地隐藏起来,只在你真正需要时才呈现,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日常使用相机 app 的认知负荷,你不会被满屏的选项所包围和淹没。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新的相机设计使用了 Liquid Glass,整个相机应用的图标也得到了相应的升级——WWDC25 上发布的 SF Symbols 7 图标库*,是撑起新相机 app 设计细节的另一位关键角色。

作为与苹果整个生态系统设计语言深度集成的核心资源,SF Symbols 7 的这次更新带来了革命性的动画功能、更丰富的视觉表现力以及一系列智能化的改进,为开发者和设计师们在 iOS 26、iPadOS 26、macOS Tahoe 26 等新一代操作系统中打造更生动、更直观的用户体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工具。

其核心亮点集中在四大方面:绘制动画 (Draw Animations)、可变绘制 (Variable Draw)、渐变效果 (Gradients) 和增强的魔术替换 (Enhanced Magic Replace),此外,新版本还包含了数百个全新符号,并进一步扩展了本地化支持。

相机界面中使用的所有图标均来自这套统一的 SF Symbols 7 符号库,确保了极高的辨识度和系统一致性。

图标与设计结合,加上新的交互方式,iOS 26 的相机界面,是苹果 Liquid Glass 设计语言与 iOS 26 开发者预览版推出后,最「知行合一」的具象化表现。

在看完相机 app 的新设计与新交互后,让我们将话题转回开头,为什么我说这样一个「简单」的相机 app,值得所有厂家学习?

手机影像,尽可能不做选择题

相机,作为摄影从出现至今,横跨近两百年历史的主要载体,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竞争。

进入数码时代后,各个相机厂商都推出了多样化的机型,以应对不同使用群体的不同专业需求。

▲ 以索尼为例,就有较为均衡的 M、高像素的 R 以及视频为主的 S 系列

而与之对应的手机摄影,相比之下历史就短了很多,但它的普及面是史无前例的广——手机每个人都用,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摄影。

摄影权力和群体的普及,让手机摄影的专业属性大大降低,它的首要任务,是服务于远大于专业群体的日常用户。

这些用户需要的不是一台宽容度、分辨率、色深等参数强到极致,可以去非洲大草原的星空下拍 8K120p 狮子的相机,而是一台能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最集中的注意力,记录下想记录的画面的手机。

速度、效率、集中注意力,诸如此类听起来颇为现代的目的,却与摄影大师 Henri·Cartier·Bresson 在七十多年以前提出的决定性瞬间不谋而合,他将其定义为:

在一刹那间,对一个事件的意义和能够确切表达这一意义的精准的几何构图的同时认知。

这个概念,放在数码时代的今天,也能完美地概括手机摄影的灵魂——在日常生活中捕捉那些不断流逝、不可重现的瞬间,俗话说,就是那些你想抬手就记录下来的瞬间。

▲ 你想记录的瞬间,和这些享誉世界的名作一样珍贵

但当我转头举起手机,拍照、人像、夜景、高像素、专业模式、慢门……

茫茫多的模式,正摆在我的面前,虽然并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选择,只要不用长曝光拍人像就不影响成片,但这片刻的停顿就像是鞋里进了一颗小石子儿,不妨碍走路,却总是硌脚。

随着手机功能的越来越多,这种矛盾愈发凸显:

想记录家人,举起手机,我需要想想要不要调整到人像模式;面对车水马龙,我需要思考用慢门还是专门的长曝光——而大多数时候,我甚至很难分清自动弹出的夜景模式和单独分隔出来的夜景模式有什么区别。

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充斥着菜单、滑块和选项的复杂界面,可以说是这种珍贵瞬间的天敌,它强迫你在按下快门前思考工具本身,从而打断了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情感连接和直觉反应。

当然,在移动影像的竞争中,厂家费尽心思为手机配备了更强大的硬件、更聪明的算法,功能也随之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很好的事,但随之而来的,是用户也要做更多的事、做更多的判断与选择,这就不是好事了。

所以,最好的手机影像,就是尽可能的不要做选择题。

*参考或关联网站:

  •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https://developer.apple.com/design/human-interface-guidelines
  • SF Symbols7:https://developer.apple.com/sf-symbols/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Phone 要出「大师模式」?我举双手赞成

By: 周奕旨
4 August 2025 at 15:20

关于 iPhone 17 Pro 的影像部门,最近又传出两个新消息。

其一,是前两天爱范儿报道的 iPhone 17 Pro 系列上的长焦镜头有可能支持最高 8 倍的连续变焦。

在国产手机卷生卷死,拍月亮都已不再是极限的同时,苹果最似乎终于回过味来了,开始追赶「拍得远」的潮流了。

但市场与用户经过多年的实践,早已明白焦段不是越长越好,iPhone 的长焦从 3× 到 5×,现在又要直接上 8×,大家还买不买账,真不好说。

不过,比起这个有点争议的长焦,另一条消息我倒是举双手赞成:

苹果要亲自下场,开发一个专业级的相机 app,很有可能随 iPhone 17 系列和 iOS 26 一起问世。

只不过,我对「专业级」的形容,可能另有想法。

手机上的专业相机 App ,可以不那么专业

在聊这个新的相机 app 之前,我们先回头看看 iPhone 目前的原生相机。

它的槽点,其实积攒已久。

争议主要集中在两点——太繁杂,太自动。

繁杂不难理解,如果你使用的是 iOS 18 系统,可以打开相机看看,从 iOS 7 沿用至今的界面,如今已经被各种新功能塞得满满当当,底部模式栏多达七八种,还有隐藏在二级菜单里的各类功能,想要完整摸清,非重度用户几乎做不到。

而太自动,则更让人无从下手——在 Android 阵营手机已经遍地专业模式、RAW 支持、AI 参数自定义的今天,iPhone 的相机却依然像是个「你只负责按快门,其它我来决定」的保姆。

这种不给用户选项的设计哲学,一直被不少人吐槽过于傲慢。

于是,在 iOS 26 上,苹果终于动手了。

借着全新的液态玻璃视觉语言,原生相机迎来一次罕见的大改版——

过去复杂堆砌的功能被有序拆分,照片与视频两个主模式作为「主轴」,其余的慢动作、延时摄影、全景等被收纳到子菜单,只有在滑动切换时才会展开;而原本埋在角落的二级菜单,也获得了更清晰的层级与结构。

可以说,在 iOS 26 之后,iPhone 的相机终于看起来没那么吓人了。

但问题也随之显露得更清楚了:自动依旧自动,参数依旧不给调。

一部价值万元、拥有强大 ISP 与影像系统的设备,在原生相机手里,却只能拍「苹果希望你拍的样子」。

这就引出一个疑问:

这样的相机,真能释放 iPhone 的全部影像潜力吗?

的确,虽说大道至简,但代价是压抑创作空间,那恐怕就不是「设计减法」,而是创作自由的减法了。

沿着这个逻辑,一个「专业级」的,兼顾视频与照片的相机 app 出现,变得顺理成章了起来。

不过,就像开篇的结尾说的那样,这个所谓的「专业级」,我要打个问号。

虽然目前还没有更详细的爆料,但从苹果近年来的一系列动作,我们也许可以管中窥豹——

苹果也许不会像 Blackmagic Cam 那样,走完全复刻相机和电影机设置的路线,而是更可能选择开放一部分关键参数控制权,打造一个半专业的 app。

这并不是胡说八道,从 Apple Log 的推出开始,苹果就在悄悄尝试一套更「苹果味儿」的专业路径——Final Cut Camera。

作为苹果亲自操刀的原生视频 App,Final Cut Camera 没有塞满快门、ISO、白平衡这些硬核参数,而是只保留了几个关键控件:视频规格、焦段选择、音量监看。

设定好帧率之后,用户基本就可以一键开拍,不用再纠结曝光三要素。

当然,目前 Final Cut Camera 更重要的任务,是服务于多机位联拍——它支持多台 iPhone 和 iPad 之间的远程同步录制,所有素材自动打上时间码,精确同步,拍完即导入 Final Cut Pro,原生无缝衔接,堪称苹果生态下最「顺滑」的拍摄前端工具。

而在 Final Cut Camera 之后,苹果在去年 App Store Awards 上的一次选择,也从侧面印证了这条「半专业路线」的可行性:

苹果把「年度 iPhone 应用」这个最高奖项,颁给了一款名叫 Kino 的 app。

这是一款专门为 Apple Log 设计的视频拍摄工具,内置了几十种针对 Apple Log 的专业 LUT,哪怕你完全不懂调色,也能快速搞出风格化大片。

不过,Kino 能拿下年度 App,不止因为它有 Log LUT,更在于它将专业与易用间的平衡,拿捏得非常到位。

打开 Kino 的主界面,你会发现它非常克制:

  • LUT 列表
  • 对焦
  • 焦段选择
  • 视频规格
  • 音量监看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专业参数需要你去控制,连白平衡都放进了二级菜单中。

这种设计方案带来的是使用上的简单——

你不需要知道 24fps 对应多少快门速度,不需要会看直方图判断灰片曝光对不对,甚至连 ISO 都不用调。

你只需要确认好帧率,然后举起手机,就能拍大片。

这种将关键参数「保留」,将技术细节「隐藏」的思路,本质上是把用户从复杂的参数设置中解放出来,把注意力重新拉回到画面本身。

可以说,Kino 就是在专业和易用的两极之间,找到了精准的中间地带,砌筑了普通用户用好专业功能的桥梁。

在 Final Cut Camera 和 Kino 之后,苹果如果真要做一个自己的「专业相机 App」,大概率也会延续这条路线。

「大师模式」:给大师加码,为大众铺路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刚刚举出的例子,似乎都是视频,可这个苹果的新相机 app,可是打算照片视频通吃的啊。

那拍照这块,还有没有想象空间?

别急,还真有——我们不妨把视线转向国产阵营。

在今年的 Find X8 Ultra 上,OPPO 全新升级的大师模式,就给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解法:

它融合了哈苏的经典影调和 OPPO 的计算摄影技术,同时又赋予用户极高的创作自由度,打造出一个既不是「自动模式」,也不是传统「专业模式」的全新界面。

什么意思呢?

一方面,它不像专业模式那样需要用户理解快门、感光度、白平衡等参数,不需要每一项都手动调整;

但另一方面,它又不是传统自动模式那种一键出片、风格固定的流水线,而是保留了足够多的调性控制权,让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去定义一张照片的影调、质感和色彩。

你不需要变成摄影师,也能拥有掌控画面的自由度,这其实就是一种介于易用与专业之间的「中间地带」设计。

而在 iPhone 上,另一个 app 也从功能性上为苹果做了个好榜样——

前段时间,Google 相机之父跳转到 Adobe 以后推出的计算摄影软件 Indigo,不仅通过算法为 2×、10× 等非原生焦段带来媲美光学变焦的画质,还几乎没有 DeepFusion 的别扭锐化感,甚至将放大后的底噪也解决得很漂亮。

▲ Shot on Project Indigo

更重要的是,它并不要求你拍 RAW,也不用会调 LUT,开拍即用,所见即所得。

这为易用和专业间的中间地带找了个精准的边界:专业不一定意味着复杂,精准的体验设计与算法支持,也能为摄影创造另一种美学路径。

当然,目前的相机 app 还没有太多的爆料,上面提到的内容,更像是一场基于苹果过去动作和已有事实的结果归因。

但话又说回来,为什么我在一开始就说,我非常支持苹果做一款新的相机 App?

只要我们回头看看这几年智能手机的发展路径就会发现:

处理器你追我赶,屏幕你亮我亮,电池快充早卷成了标配,系统交互也逐渐同质化……

影像,成了手机厂商为数不多还能讲故事的主战场。

无论你愿不愿意,在没有突破性的技术革新之前,手机拍照好不好,录视频怎么样,依然会是本阶段的主旋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只是苹果,所有头部厂商都会愈发向专业化靠拢。

我相信你肯定也已经感受到了这个趋势:

杜比视界、HDR、RAW、Log、LUT……

这些曾经只属于专业摄影圈的术语,正在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手机发布会上,被一个个当作卖点塞进 PPT 里。

厂商说得热血沸腾,用户听得一脸懵懂——这些功能,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换句话说,当我们花了旗舰的价格,获得了旗舰的配置,怎么才能真正把它们用起来,而不是买完就搁置呢?

硬件尽了力,希望在软件。

如果苹果真的要做一款新相机 app,我希望它在兼顾发烧友的同时,用简单体验打包专业能力,也做给每一个被复杂参数劝退过的普通用户。

给少数人加码,为多数人铺路,两件事儿可以不冲突。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三级头」之后又有「八倍镜」,今年的 iPhone 还能在旗舰机大赛里吃鸡吗

By: 马扶摇
31 July 2025 at 13:50

自 iPhone 16 Pro 系列标配 5 倍长焦镜头之后,苹果就在死磕更长焦段的路上越走越远了。

最近,一位自称参与了新 iPhone 广告制作的爆料人向 MacRumors 投稿,爆出了 iPhone 17 Pro 机型上即将发布的三项新功能:

首先,iPhone 17 Pro 的长焦镜头有可能支持最高 8 倍的连续光学变焦,推测实现方式可能与索尼在 Xperia 1 VII 上使用的可移动镜组连续光变长焦类似。

其次,苹果有可能会在 iOS 26 正式版中加入第一方的专业相机 app:

  • 尚未确定是一个全新的 app,抑或是在 Final Cut Camera(苹果推出的专业视频拍摄 app)的基础上,增加专业摄影功能。
  • 该软件是否为 iPhone 17 Pro 系列独占?目前尚不清楚。

最后,除了现有的相机控制(Camera Control)按键之外,iPhone 17 Pro 还有可能在顶部边框上再增加一枚用于控制相机功能的实体按键,但暂时无法确认新按钮的操作逻辑。

图|PCMag

而在今年早些时候,彭博社的 Mark Gurman 也曾表示 iPhone 17 Pro 将在影像方面做出重大升级,比如三摄全部升级到 4800 万像素传感器。

简而言之,影像系统依旧是区分 iPhone 旗舰与非旗舰款的分水岭,而长焦镜头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无论是传感器还是变焦倍数的升级,苹果都想让 iPhone 拍得更清、更远。

巧合的是,就在上周,部分提前泄露的宣传资料表明谷歌的 Pixel 10 将会全系搭载「主长广」的三摄组合,无印版 Pixel 10 今年的主要卖点就是新增的长焦镜头,并有概率会趁势涨价。

图|9to5Google

两厢对比之下,事情就变得有意思了起来。

众所周知,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外智能手机市场,长年来一直保持着苹果、三星、谷歌的「两超一强」格局,御三家每年的标准版机型全部集中在 799 美元的价位段上,构成了每年中高端销量的大部分:

但是这 799 美元能够买到什么东西——尤其是在影像部分——御三家却是大相径庭的。

在过往的几年中,苹果和谷歌两家美国品牌始终坚持着标准版只用广角 + 超广角的配置。反而是东亚怪物房卷出来的三星,相对厚道一些,从 S9 开始就采用着「标准版也要给长焦镜头」的策略。

而今年,谷歌 Pixel 10 在相机配置上的规划已经板上钉钉,一下子就让苹果变成了御三家里面的个例——iPhone 17 将会是今年顶着 799 美元的高售价,却无缘长焦镜头的标准版。

考虑到 iPhone 17 Air 特殊的产品定位,采用不同的影像策略可以理解|Techie Inspire

换言之,在如今这个以相机能力区分产品等级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可以认为:

标价 6000 元却不配长焦镜头的 iPhone 17,没有资格被称为高端手机。

虽然这个论点在前几年也经常被人提起,但今年的特殊之处在于:伴随着标准版 Pixel 10 加入三摄,苹果终于被「孤立」,成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上唯一不给旗舰手机标准款加上长焦的厂商

反观同时期主流国产品牌的标准版机型,在长焦镜头这件事上简直卷出了花。

就拿最近一年内主流品牌的直板主产品线为例,OPPO 在 Find X8 上靠着传感器倒置的方案,塞下了一颗等效 73mm 的三倍长焦,vivo X200 则是一颗带 T* 镀膜的三倍「蔡司超级长焦」,小米 15 更是在近似的体积下做到了等效 60mm 与 f2.0 的光圈,打上了徕卡的 Summilux 标签。

传感器倒置是目前在小体积内压缩长焦段的比较好的解决方案之一|OPPO 官网

在国内先进经验的反衬下,苹果最近几年的「倒行逆施」就显得更加突出了,无论是在小红书还是小绿书(酷安),标准版 iPhone 因为没有长焦而引发的争论更是屡见不鲜,几乎已经成了绕不开的固定话题:

小绿书(酷安)尚显平和,小红书上面的抱怨声音甚至更大一些

这个观察的背后,其实是我们在国内智能手机充分竞争的市场上,已经享受了好几年的特性,正在逐渐被市场压力变大的海外厂商学习的过程。「标准版也能用上长焦」的普惠理念,中国消费者无疑是全球最早一批享受到的。

小米 11 青春版(左)与小米 13(右),从「有长焦」进步到「可以用的长焦」

而海外巨头开始加入国产品牌已经摸爬滚打好几年的「长焦之战」,背后的逻辑也是非常清晰的。长焦镜头的光学特性决定了,它是所有手机摄影方式中,出片门槛最低、也最能够让使用者获得差别感的那一个:

没有构图、没有色彩、没有故事,但冲击力拉满,只有长焦能做到

这种画面感「有长焦就拍得到、没有长焦绝对拍不到」的特点,具像化到手机的卖点上,也就是最朴实的「你有我没有」的区别。

而对于产品同质化严重、极易受供应商控制,且需要在有限的体积内实现普通人也能拍好照片的手机摄影来说,一颗长焦镜头,就是毫无争议的旗舰机分水岭。

那么问题来了,标准版 iPhone 要到什么时候,才能配上一颗好用的长焦镜头呢?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OS 26 Beta 3 上手:又「液」又「固」的玻璃,举棋不定的苹果

By: 周奕旨
8 July 2025 at 18:26

六月初,苹果一口气干了两件关于系统的大事儿——

其一,将旗下原本乱象丛生的终端设备系统命名大一统,从此以后,iPhone、Apple Watch、Mac 和 iPad 等设备的系统版本都将以「年份 + 1」的方式命名,彻底告别了过去那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命名法。

另一件同样跨终端的事,则是继 iOS 7 扁平化设计后,苹果的设计语言时隔十二年首次迎来大改,新设计「Liquid Glass」(也叫液态玻璃)将成为苹果新一代设计语言的标准,覆盖所有带屏幕与系统的设备。

时间来到今天凌晨,苹果按照一贯的节奏推送了各大系统的第三个开发者预览版。

此时这个时间节点,注定了这第三个预览版的意义较为微妙——如果不出意外,第一个公测版本将在一周后更新,而公测版的第一个版本,通常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开发者预览版。

换句话说,这个开发者预览版,是苹果认为目前最适合推向大众的方案。

开倒车的液态玻璃,目前最好的 iOS 26

iPhone 作为目前苹果旗下使用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的设备,搭载的 iOS 的关注度也不言而喻,而在 iOS 26 上,争议最大的,无疑是液态玻璃设计的效果。

在第一个开发者预览版中,液态玻璃设计可谓是呈现了灾难性的效果——无论是控制中心,还是原生应用中的导航栏,由于液态玻璃过高的透明度,导致下层背影内容极大程度地干扰了上层内容的显示效果。

这个问题在 Beta 2 中得到了一定的解决,苹果针对控制中心做了极为明显的改动,通过增加模糊来改善控制中心的可读性。

▲ 左:iOS 26 Beta 1 / 右:iOS 26 Beta 2

而在最新的 Beta 3 中,苹果将同样的方案延伸到系统原生应用中,比如 Apple Music 的导航栏与控件栏,就在底层加上了模糊效果,不管底部如何变化,表层的信息可读性依旧可以保持住。

这样的方案行之有效,的确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屏幕信息的可读性,但却并没有获得所有人的认可——

在 iOS 26 Beta 3 中,原本晶莹剔透的「液态玻璃」整体变得发灰了起来,底部的甚至有不少人直言这种质感非常廉价,认为这是设计上「开了倒车」。

▲ 左:iOS 26 Beta 2 / 右:iOS 26 Beta 3

我们将改动最明显的设计放一放,将目光转向其他方面。

在体验了一天后,爱范儿发现在 iOS 26 Beta 3 中,前序版本中尚未完善的功能、关注度较高的 Bug 也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补充和修复:

  • 设置-电池界面已经全面汉化;
  • 原生软件中,自带输入法预选框优化;
  • 控制中心图标开关颜色优化;
  • 桌面 Dock 栏图标偏移 Bug 修复,恢复少于四个图标时的居中排列;
  • 辅助触控截屏 Bug 修复;
  • AirPods 连接 Bug 修复;
  • 上划进入后台,默认停留在当前应用,而不是优先展示其他应用;
  • 新增了天空、光环、薄暮三款壁纸;

一连串的修复看起来很爽,但别高兴太早,虽然这次更新修复了多个关键 Bug,但也有新的 Bug 出现——

在 iOS 26 Beta3 的通讯录中,未设置头像的联系人会显示乱码头像,而之前则是以名称首字母作为默认头像;在使用过程中,偶尔会出现下拉控制中心后电池图标消失的情况。

不过好在比起之前的 Bug,这些 Bug 都不算太影响正常使用,而从个人体验上来说,iOS 26 Beta 3 的耗电量和发热量优化不错,掉帧频率也减少不少。

以我电池健康度 89% 的 iPhone 15 Pro 为例,在正常使用微信、小红书与抖音的情况下,续航体感基本回到了 iOS 18.5 的水平;

可以说,iOS 26 Beta 3 是自 iOS 26 发布开发者预览版以来,Bug 最少、体验最好的一代开发者预览版,而接下来的一周,公测版也将加入更新的步伐,很显然,当前的 iOS 26 Beta 3 已经接近一个公测版系统应有的状态。

生产力大增的 iPadOS 与闯祸的 macOS

与 iOS 的争议不同,iPadOS 26 的评价好上不少,原因并不复杂——

配备桌面级 M 系列处理器的 iPad,终于展现出了一些生产力的苗头。

在 iPadOS 26 中,苹果移除了传统的分屏和小窗模式,带来了全新的窗口管理系统,支持自由缩放、拖拽、平铺等操作,为 iPad 提供了接近桌面级的多任务体验;

此外,iPadOS 26 引入了全新的菜单栏,支持下拉操作和搜索功能,开发者还可以自定义菜单;

在文件应用方面,iPadOS 26 也做了大幅改进,新增了弹性列表视图、可折叠的文件夹结构,极大优化了文件管理体验,这次,生产力工具的升级确实不小。

而在 iPadOS 26 Beta 3 中,苹果为 iPad 引入了更接近 Mac 的指针光标,并新增了光标查找功能。

这一功能最早出现在 macOS El Capitan 中,用户快速移动光标时,光标会自动放大,帮助用户更快地定位它的位置。

现在,这个功能也出现在了 iPadOS 26 Beta 3 中,为 iPad 用户带来了更流畅的使用体验。

比起 iPadOS 的一帆风顺,macOS 26 Beta 3 却没那么顺利了。

一般来说,macOS 作为主要的生产力设备,用户对于系统更新这样的事情会更为谨慎,但正所谓「怕什么来什么」,这次 macOS 26 Beta 3 的更新,就出了一个乱子。

凌晨一点,在 iPhone 与 iPad 都分别收到开发者预览版的更新推送时,却有相当一部分 Mac 用户迟迟等不到 macOS 26 Beta 3 的更新,在经过一番排查以后,发现问题出现在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上——Rosetta 2。

Rosetta 2 是苹果为 Apple Silicon Mac 提供的兼容层,允许运行 Intel 架构的应用程序。在 macOS 26 Beta 3 推送时,苹果未同步更新 Rosetta 2,导致已安装 Rosetta 的 M 系列 Mac 在尝试更新时出现「无法检查更新」的提示。

▲ Rosetta 2 的前身出现在 Mac 由 PowerPC 转向 Intel 的时候

发现问题后,部分用户通过在「终端」中输入命令卸载 Rosetta 2 来解决问题,并在重启后成功收到了 macOS 26 Beta 3 的更新推送。不过卸载 Rosetta 2 的代价是可能会导致依赖 Intel 架构的应用无法正常运行。

另外一部分用户,则等到今天中午左右,苹果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重新推送了 macOS 26 Beta 3,才最终顺利完成了更新。

看完了这个啼笑皆非的小插曲,我们来看看 macOS 26 Beta 3 最重磅的更新内容——启动台的回归。

在前两个开发者预览版中,除了液态玻璃设计也同步来到了 Mac 上,最受关注的改动应该是启动台的离去,用户只能在「聚焦」中查看目前已安装在 Mac 上的应用,当时的解决办法是通过「终端」输入一条指令,将被屏蔽的启动台唤回来。

而在 macOS 26 Beta 3 上,如果使用熟悉的五指合拢手势,会自动出现「聚焦」的 App Library,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所有已安装的应用程序。

▲ 回来了,但没有全回来

在前一个版本中,备受诟病的 Safari 浏览器标签页也在 macOS 26 Beta 3 上获得了优化,现在的视觉可读性更强了。

此外,macOS 26 Beta 3 还更新了 Tahoe Day 屏保,展示塔霍湖岩石海岸线的风景,解锁时可以平滑过渡到壁纸。

时隔十二年的新考验

看完了各个主要硬件的第三个开发者预览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较为明显的结论——

功能增删尚在其次,今年苹果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液态玻璃」这一跨终端、跨平台的设计语言豪赌,到底怎么收场。

我们以 iOS 26 为例,先回顾液态玻璃这一个月来的波折:

从前三个开发者预览版来看,第一个版本最为激进,也最具争议,第二个版本对控制中心做了调整,虽然没有引发太多反响,但在 Beta 3 中,苹果将这种在液态玻璃的底层设置模糊效果的方案延伸到系统方方面面中,结果争议再次爆发。

这种反复横跳,说到底,还是因为液态玻璃的抱负,实在太大了——它试图用一种统一的设计美学,去缝合所有设备的体验割裂。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在 Mac 与 iPad 这样具有较大屏幕的设备上,液态玻璃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精致和层次,但在 iPhone 这样的小屏设备上,高密度的设计会让单位面积内信息密度暴增,反而成为信息阅读的阻碍。

在使用体验上,也有类似的困境——

液态玻璃作为适用于多个终端的设计语言,涉及了视觉、交互、HDR 等多个方面,需要硬件的全方位配合。这也导致了它对 iPhone 这样的小屏设备来说,功耗和性能压力更大,而对 Mac 和 iPad 这样的「大设备」,明显就要从容很多。

美学是主观的,可以引领潮流;但客观的可读性和使用表现,才是产品使用体验的基石。

十二年前,苹果用扁平化设计回答了这个问题,现在看来,回答得还算不错,终结了拟物化的扁平化设计顺利延续了十余年。

十二年后,考卷再次铺开,但此时的苹果面对着超过十亿用户的庞大生态,如何在精致与流畅间找到平衡,如何在设计与实用两条路上找到交汇点,如何为最多数人寻找到那个关于美与体验的最大公约数。

我们期待答案的揭晓。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液态玻璃意味着透明 iPhone 将争夺 AI+AR 的主动权|设以观复 vol.17

By: Steven
7 July 2025 at 20:00

很多人把这次苹果 WWDC25 发布的液态玻璃界面,当作一次 UI 的新风格更新来看。界面变得更模糊了,更柔和了,也更「高科技感」了,但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它看起来好不好看,其实可能错过了一些更关键的东西。

因为这一次,苹果的改变并不仅仅发生在界面上,它背后所传递的,是一套新的交互前提。而这套前提,可能关系到未来十年我们如何使用手机,甚至 —— 我们是否还继续使用手机。

这期视频不是为了追热点,而是想带你冷静地拆解这套语言背后的逻辑:它是如何从视觉层出发,向平台层推进的?它和我们以为的「透明手机」之间,真的有联系吗?而眼镜设备仍未普及的这几年,我们到底应该关注什么?

如果这些问题你也在想,那就点进来看看吧。

🎥 播放地址:

https://youtu.be/WpljvdXmwvY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z3Bz8Ev2/

本期关联播客:https://suithink.me/2025/07/07/13ylog/

既然这 10 年间的所有线索(等边三摄、Face ID、Lidar、Liquid Glass)都指向空间计算,那显然 iPhone 就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接触到的第一台空间计算设备。最便捷最普及的空间计算设备,才是让 AI(不止LLM)真正普及到每一个人手上的基础设施。

液态玻璃意味着透明 iPhone 将争夺 AI+AR 的主动权_13.ylog

By: Steven
7 July 2025 at 07:50

🎙 苹果真的只是在给 UI 换皮吗?

WWDC25 上发布的「液态玻璃」,看起来只是一次 UI 升级,但你有没有想过:

👀 为什么苹果要在这个时间点,推出这样一套动态、半透明的视觉语言?
📱 为什么它要在 iPhone 上实现这种「液态玻璃」的设计?
🤔 难道它背后还有更大的目标 —— 比如,透明手机?或者,是为某种尚未到来的设备铺路?

这一期播客,我们不聊参数、不聊功能,而是试着从设计语言出发,拨开这层玻璃迷雾,看看苹果到底在把我们往哪带。

这不是一场关于好不好看的争论,而是一场你可能没注意到的、正在发生的平台迁移。

也许,你正在用的那块手机屏幕,已经悄悄变成了未来世界的第一道入口。

欢迎收听本期节目。

本期播客关联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z3Bz8Ev2/

既然这 10 年间的所有线索(等边三摄、Face ID、Lidar、Liquid Glass)都指向空间计算,那显然 iPhone 就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接触到的第一台空间计算设备。最便捷最普及的空间计算设备,才是让 AI(不止LLM)真正普及到每一个人手上的基础设施。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

WWDC25 设计课程合集【中英字幕】

By: Steven
13 June 2025 at 21:40

因为想了解苹果对 Liquid Glass 的定义和执行,以及对设计和开发的建议和约束,通过这些来进一步分析这套全新的设计语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所以在翻看官方资料的过程中也顺便就把这些视频给翻译(用 AI 辅助)了。我集中上传到了自己的B站主页,为了方便其他人,我也在 blog 这里建立一个合集页面。

这六条并不是设计相关内容的全部视频,官方课程中还有其他视频,只是这六条是我自己比较关心的部分,和我后续的视频要分析的东西相关,因此挑选了这六条。如果你有其他关心的主题,可以前往以下官方页面寻找对应的内容。

https://developer.apple.com/videos/wwdc2025/

WWDC25新设计-01|了解新的设计系统 Get to know the new design system

深入了解新的设计系统,探索视觉设计、信息架构和核心系统组件的关键变化。了解该系统如何重塑界面与内容之间的关系,让您能够创建动态、和谐且跨设备、屏幕尺寸和输入模式一致的设计。

WWDC25新设计-02|认识液态玻璃 Meet Liquid Glass

Liquid Glass 统一了 Apple 平台的设计语言,同时提供了更具活力、更富表现力的用户体验。了解 Liquid Glass 的设计原理,探索其核心的光学和物理特性,并了解它的适用场景和使用原因。

WWDC25新设计-03|从创意到界面的设计基础 Design foundations from idea to interface

优秀的应用给人以清晰、直观、使用便捷的感觉。在本课程中,您将探索应用设计如何提升功能性、传达目标、引导用户浏览内容,以及如何巧妙地运用组件,在保持简洁体验的同时又不失影响力。本课程面向各种技能水平的设计师和开发者,以及所有对设计感兴趣的人士。

WWDC25新设计-04|设计交互式片段 Design interactive snippets

代码片段是由 App Intent 调用的紧凑视图,用于显示来自您 App 的信息。现在,代码片段可以让您的 App 为 Siri、Spotlight 和快捷指令 App 带来更多功能,方法是在 Intent 中包含按钮和状态信息,从而提供额外的交互性。在本课程中,您将学习设计代码片段的最佳实践,包括布局、排版、交互和 Intent 类型的指导。

WWDC25新设计-05|迎接应用图标的新外观 Say hello to the new look of app icons

概览 iOS、iPadOS 和 macOS 的全新 app 图标外观,包括明暗色调和清晰选项。学习如何运用雾面和半透明效果,让你的 app 图标更加鲜明、动感、富有表现力,以及如何确保你的图标与镜面高光完美契合。

WWDC25新设计-06|使用 Composer 创建图标 Create icons with Icon Composer

了解如何使用 Icon Composer 为 iOS、iPadOS、macOS 和 watchOS 制作更新的 app 图标。了解如何从您选择的设计工具中导出素材,将它们添加到 Icon Composer,应用实时玻璃属性和其他效果,以及如何预览并根据不同的平台和外观模式进行调整。

Apple ID 账号购买的项目转移指南和注意事项

By: Anonymous
10 February 2025 at 15:19

DUN.IM BLOG

DUN.IM BLOG

我们还年轻,可不想看到这个世界处在毫无自由、隐私的边缘。

苹果在 2025 年 2 月 11 日推出了一项新功能:将购买项目从一个 Apple 账户迁移到另一个 Apple 账户

不支持于欧盟、英国或印度的用户。

Apple 购买的 App、音乐和其他内容迁移到首选 Apple 账户。

苹果并没有解释其他内容具体是什么。

如果你不符合条件,则可能看不到「迁移购买项目」。

看起来,这项功能更适合在同一区域拥有多个账号的用户,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手动合并多个账号的功能,并把你买过的内容转移至主力账号的方式。

之后备用账号就可以抛弃不用了。

iCloud 照片备份后下载到电脑,保存原始文件教程

By: Anonymous
10 October 2024 at 14:31

DUN.IM BLOG

DUN.IM BLOG

我们还年轻,可不想看到这个世界处在毫无自由、隐私的边缘。

很多人都会依赖 iCloud 云端储存服务来备份 照片和,要是哪天 Apple 的 iCloud 云端不够用,打算想将 iPhone 原始照片到电脑备份,那可以通过本文会教大家如何轻松将 iCloud 照片一次性下载到电脑,并确保原始文件的完整性。

不管是通过 iPhone 电脑都可以直接通过官方网页下载 iCloud 照片原始文件,通过进入后,并且登录 Apple ID 和进行双重认证。

登录后会看见管理您的文件页面,以繁体页面为例,点击「要求拷贝你的资料」。

在获取文件页面中,往下拉到底勾选「iCloud 照片」选项后,点击「继续」。

选择导出 iCloud 照片后,可以选择压缩文件分割大小,能够设置照片备份文件超过多大就会自动分卷,最小 1GB 最大 25GB,最后可点击「完成要求」。

页面就会显示正在准备打包您的文件,时间最长需要七天,甚至还会要求是否为本人发出,如打包完成就会通过 通知,就可以通过电脑下载 iCloud 打包的备份文件。

最后 iCloud 照片文件准备完成后,再次登录页面页面后,右侧就会看见文件已经准备完成,点入就能直接通过电脑将备份文件全部下载。

创新 vs 混乱:iPhone 在 AI 时代下的牙膏和迷茫_10.ylog

By: Steven
1 October 2024 at 08:01

这是一期 荒野楼阁 WildloG 和 皮蛋漫游记 的串台节目,由我和零号、初号一起,聊聊今年 Apple 发布的新产品以及一些周边的信息,作为 设以观复x两颗皮蛋 合作的那期视频内容的一些补充。

今年 iPhone 16 系列着实挺闹心的,一方面是 Apple Intelligence 的大饼迟迟未能落地,另一方面 Camera Control 独立按键加得有点莫名其妙。但我们还是决定在深入体验和使用 iPhone 16系列之后,能够匹配我们的深度测评内容一起,跟大家聊聊今年库克又挤出来了多少牙膏?

2:03 关键词:初号「过山车」苏志斌「意料之中」零号「Ridiculous」

8:10 AirPods 4 代很值得购买,刀法也足够精准

11:01 AirPods 助听器功能的背后

17:32 中文字体字重的调整

20:11 Siri 物理意义上变快了

22:31 相机控制按键:理想很丰满,现实…….

31:53 Mac 预览和 shownotes 支持 HDR 视频的延伸和补充

36:55 色彩风格+魔改 RAW

40:44 App Intents:让系统 应用互相直接能联动

45:57 Apple Watch:9 代到 10 代减薄的背后,11 代可预期的更大显示尺寸

54:55 相机按键如果是 AI 的视觉按键成立吗?

1:00:40 加了这个按键之后到处都是混乱和矛盾

1:06:25 手机为啥(暂时)不能 edge(显示)to edge(中框)

1:12:19 什么是产品的核心体验?

1:23:34 苹果会做折叠屏吗?

1:34:00 Meta Orion 是否是比 Apple Vision Pro 更正确的验证路线

1:41:54 为什么最好的虚拟现实 AI 设备一定是眼镜?

|登场人物|

苏志斌:从业 15 年的工业设计师,车联网智能硬件企业联合创始人及产品经理

零号:两颗皮蛋的零号,前手机行业产品经理,主管运营和项目管理

初号:两颗皮蛋的初号,前手机行业产品经理,主管内容创作和出镜

|更多皮蛋|

B站@两颗皮蛋 微博@两颗皮蛋 小红书@两颗皮蛋

|拓展阅读|

录这期播客时遗漏的话,聊一聊苹果的设计团队「怎么了」

视频:设以观复 x 两颗皮蛋 联合深度解析 iPhone 16 系列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内忧外患的 Apple 与中年危机的 iPhone,表像之下是藏不住的迷茫!设以观复 vol.15|Ft.两颗皮蛋

By: Steven
1 October 2024 at 08:00

🎥点击观看视频(两颗皮蛋版)

这是一次新的尝试。

缘起是我在自己的群里丢了一张 Apple Watch 10 对比 9 的图,本来今年不打算做视频来讲了,但是有天手欠看了眼图纸,琢磨出一些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感觉可以简单做期视频分享一下这些想法。于是两颗皮蛋联系我,问我是否有兴趣合作一期节目,他们来负责制作和发行的工作。本来我是不愿意的,这不是说我不愿意跟他们合作,而是一种万事都拒绝的精神状态,是抑郁症在作祟。但我不想被这病控制,我觉得需要像把自己推去东北跟汉洋他们出去走一圈那样,先答应下来,逼自己往外走。毕竟不需要我自己来制作的话,我也轻松了一大截。于是就答应了。

大致的过程就是我们各自写稿,然后整合在一起,再约个时间过去录制。这次合作的整个过程相对还是蛮舒服的,虽然发布阶段因为 B站 的流程复杂而出了点插曲,但总体还是挺庆幸自己踏出了这一步的。

🎥点击观看视频(设以观复版 YouTube)

🎥点击观看视频(设以观复版 B站)

这期《设以观复》是第一次尝试合作的方式来制作,但依然是按照主线的标准来制作的,不是番外篇。其中我的分析那部份的文稿和插图是我自己制作的,视频整体的策划、录制、剪辑、校对、包装等工作都是由两颗皮蛋的团队完成的。

在此感谢他们 4 位的工作!

与此同时,我们还做了一期播客串台的节目,一鱼两吃,双倍更新:

🎵Vol64.畅聊 iPhone16 系列:24 年的库克挤出来多少牙膏?

🎵创新 vs 混乱:iPhone 在 AI 时代下的牙膏和迷茫_10.ylog

🎵内忧外患:苹果设计的中年危机_11.ylog

回看这三个内容还是觉得自己很多地方没做好,只能是下次改进了。

苹果可还有设计哲学?从 iPhone 16 到 Mac,解构三十年苹果设计演变_9.ylog

By: Steven
9 September 2024 at 07:10

在 iPhone 16 发布之际,盘点了手机/Mac等产品线的外形演变史,设计哲学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产品理念、技术实力、组织架构也在决定着产品的外形。

03:30 – iPhone 16 设计解析:为什么「胶囊」形状摄像头和新增的按钮是在扶持 Vision Pro?为什么这一代的标准版大概率畅销?

手机设计盘点:为什么说「从 iPhone X 开始,手机的最终形态已经被确定了?」科幻电影中的「黑石」如何影响了 iPhone?

33:30 – 解构 Apple 历代产品设计:从 Mac/Watch 等产品线的外形变化背后,我们看到苹果的变化。Ive 在 2019 年的离去标志苹果设计的黄金年代结束了吗?为什么新一代的设计语言,藏在 HomePod、AirPods Max 和 Vision Pro 的 3D 编织材料里?

本期节目是和 脑放电波 的串台,推荐关注;也是脑放电波 Apple “Privilege”(苹果“特权”)系列的新一期节目,本系列旨在围绕苹果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商业策略,剖析其在产品设计、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隐私(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种种“特权”,帮助你深入理解全球第一市值公司背后的故事,相关节目:苹果供应链迷思 / 苹果广告底层逻辑 / iPhone 15 和它的前任们 / 苹果零售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你对本期节目的感受与看法。

|登场人物|

  • 主播:托马斯白 – 脑放电波主播,资深科技营销人,前XR创业公司CMO,科技媒体特约作者,养生爱好者; Nixon – 脑放电波主播,XR产品经理,前科技媒体记者,养生爱好者
  • 嘉宾:苏志斌SUiTHiNK – 资深工业设计师,电子行业产品经理,科技企业联合创始人,个人播客 荒野楼阁 WildloG
  • 剪辑制作:Kari,柒

节目中用到的音乐:来自 monkeyman535 的 90’s Rock Style,地址 freesound.org;来自 kjartan_abel 的 Berlin Town,地址 freesound.org;基于 CC BY 4.0 DEED 使用

|拓展阅读|

苏志斌讲解iPhone”无边泳池”及灵动岛苏志斌讲解iPhone 12、我们的标题模仿了李楠的文章 iPhone 可有设计哲学?

脑放电波往期节目精选(搜索关键词可收听)

脑放电波是一档关注科技前沿、品牌营销和个人成长的谈话类节目。每期带给您一个有趣有据的话题,帮您在信息严重过载的现代世界小幅自我迭代。您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或者其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脑放电波”找到并关注。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两年内 Apple Vision Pro 不会出现杀手级应用|设以观复 番外篇 Vol.2

By: Steven
9 June 2023 at 19:05
点击封面到 YouTube 观看视频

点击这里到 bilibili 观看视频

这期视频是一期比较随性的闲聊,主要从产品、设计、混合现实三个角度,谈谈我对 Apple Vision Pro 这款产品的看法。因为几乎都是独白,所以也可以当作一期 podcast 来收听。

以下为文字大纲:

先说我的观点:苹果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线。但只要「不做缸中脑」的价值观继续贯彻,这款产品的生态和迭代就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但是,它不会取代iPhone,它的目标也不在此。从它的产品定义来看,恐怕还有一个更大的 one more thing 在等待发布。

关于产品

1、不是VR!太好了!

2、之前的预测基本都对了:一体机、眼手控制、层与深度的交互、空间建模、空间音频、LiDAR 人脸建模。技术路径的连贯性。我之前说 M2 芯片单独划出了图形引擎,可能是有手势操作的考虑。但当时我还觉得,可能得要到 M3 才会实装,那是我低估了苹果,从各方体验的反馈看,M2 处理手部操作已经非常强悍了。这样子的话,M3 就真的不着急了。

3、从各方体验的反馈来看,初代产品的完成度非常高。但第一代产品很显然不是面向消费者的,从售价和硬件配置来看,都是给开发者的入场券:「想在下一个时代展示你的才华吗?加入我们的开发平台吧!」所以,买不起没关系,因为不用买。虽然,它有初代 iPhone 的感觉了,但很多人不免怀疑是不是要等三四代以后才堪可用?我到觉得不用那么久,因为软硬件的完成度已经是接近 iPhone 4 的状态了,也就是说,它先奠定了空间交互的完整逻辑和操作体验,硬件也足够强大。要知道,iPhone 初代除了大屏幕和多点触控,几乎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东西,但它的交互设计改变了整个时代。所以 avp 剩下需要做的,就是把软件生态做起来。以苹果今天的开发者号召力,软件神态会比 iPhone 初代更快达到 4 代的状态,这个过程会更短。

4、发布会时,我第一处惊讶的地方,外部屏幕显示实时的眼神:你看着它,它也在看着你,实时计算双方关系。之前的观点:空间重建,让设备认识世界。因此设备下方有大量摄像头,用于捕捉用户手部的精细动作,这种程度的认识现实世界,是 avp 空间交互的基础。

5、我之前说过,头显设备不会替代手机,它的续航、应用场景、对空间的要求以及使用方式,都不会是一台手机这样的随身电子设备。这一点,我们从后续的官方设计原则上也能看到苹果对这件事的理解。人是在室内、坐着使用的。因此续航在现阶段并不是问题,它可以连接常电来使用,和我们的任何一台桌面显示器一样。苹果甚至不建议开发者去设计界面还原的操作,因为它们直接在系统内处理好这件事,你换个座位、换张沙发、换张床后,设备自己识别环境来让你视野内的界面回到合适的位置上。

6、官方设计建议,移动时从沉浸空间中淡出,稳定下来后再回到沉浸空间,这也是官方在主动表达,坐下来、在固定的空间内使用。一方面,这是创造沉浸感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人身安全,在虚实结合的环境里快速地移动或手舞足蹈是很容易弄伤自己的。因此,我们在用现有的 vr 产品时都会有划定安全区这个操作。

7、杀手级应用?很多人说「3D照片/视频」,但我不觉得这个有足够的吸引力。它确实可以提供新的、生动的体验,但要成为「杀手级应用」,需要足够的便利条件。手机摄影之所以可以动摇传统摄影,是随身携带和随时按下快门。但 avp 的拍摄,更类似无人机视角,是一个你需要这样的视角时,才会需要的东西,它不够便利,不够快。avp 真正的的杀手级应用一定不会在一年内出现,甚至是上市后的一年内也不一定有,它需要开发者和时间一起酝酿和探索。况且,比特与原子的融合,还需要很多后台的工作来完善,比如更大的世界模型,或者催生出新的需求场景。总之,独属于这个平台的杀手级应用,一定诞生在基础建设更完善的时机。

工业设计和交互设计

1、现有产品的大融合吗?在我看来,它更像加大号的 aw:如出一辙的曲面玻璃盖板,复杂的曲面贯穿铝合金机身和玻璃,有机的整体轮廓搭配编织物绑带,贴身部分全部由织物和硅胶材质构成。这就是苹果这几年做手表和耳机的过程中总结下来的,穿戴数字产品的设计原则。avp 上的所有细节,都能在 aw 和 app 上找到对应的处理方案。

2、可以说,继铝合金后,另一个材料探索的方向:织物。亲和力、强韧、富于变化,很适合穿戴式计算设备的设计。这类材料是传统工业设计师并不熟悉的,通常只有部分家具设计师和家纺类产品的设计师会接触到。但是要注意一点,编织物是一种复合材料,它不仅不是塑料、金属这类单一实体材料,它甚至可以是不同种类材料的混合编织,因此可探索的边界,以及可变化的范围,是具有很大想象空间的。这类材料师师会比我了解,看看她有没时间出些视频给大家讲一下这类材料的设计。许多年前的宝马概念车和“大白”,都是柔性材料在科技领域很好的启发。我觉得,这是苹果在工业设计上的进一步探索,也将会带来产业链上的变化,类似氧化铝合金的普及,设计师和产品经理可以关注。

3、所有界面片层化、小组件化,所以小组件可以交互了。在分析灵动岛那条视频里我就说,它是中间交互层在 Face ID 上的具体结合。现在再看 avp 的交互,尤其是应用边缘的交互菜单,是不是很自然地从已有的交互习惯转移到新的空间交互里来了?

4、与 iPhone 初代的拟物化界面类似,AVP 采用了和现在 Mac 一致的界面布局和风格,帮助用户和开发者尽快适应新的空间交互。但是,界面风格其实从 iOS7 开始就固定了,毛玻璃一方面是让界面与环境保持良好的光照、氛围的互动,也能让更多层的展开显得自然。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时,设计师和开发者不需要自己做出立体的分层效果,只需要做好平面的分层,毛玻璃的立体分层效果,是系统来处理的。这些协助和预设不起眼,用户也不会注意到,但对于开发者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它们不仅规范了所有应用的整体品质,也减轻了开发工作量,让更多人愿意为这个生态去做更多的尝试和探索。这也是护城河的一部分。

5、一个细节:设计原则中建议,层窗口不应跟随视线,而是锚定在现实中的固定位置。换言之,作为设计师和开发者,是可以选择跟随或锚定的。据我了解,把虚拟物品和界面锚定在现实中,是一项比较复杂且难度较大的技术,非常容易因为抖动而破坏沉浸感。这是由于细微误差的累积造成的技术问题。我们目前不知道苹果的技术实现方式,但如果明年上市时看到的确实是稳稳锚定的界面,那这背后的技术储备其实是相当深厚的。

6、观看的内容放大放在远处,操控的部件放在近处并且较小。这里用到了一个符合直觉的设计逻辑:电影、模型、网页这些被观察的对象,应该与人保持距离,和显示屏一样,而操控部件应该在离手较近的地方,方便你的视野锁定并操作,和键盘鼠标触控板一样。

7、苹果对层级的设计有建议,新元素出现时,已有界面和元素应该向后退一些,确保主次关系,保证良好的视觉重心体验。但这个尺度所以所有开发者来说都是比较难把控的,后续的设计规范中应该会有系统层面的自动化方案,不需要设计和开发去重新考虑。

8、设计建议中有一项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声音。苹果说你可以让界面的声音从前方传来,也可以四面八方,或者某个指定的角度,这取决于你的应用怎么使用、怎么设计。这一点之所以要重点关注,不仅仅是它有空间音频,更重要的是在空间计算的设备中,声音其实已经是整个UI的一部分了。你对应用的体验、理解,以及交互,都将与空间中的声音紧密相关。因此,参与了这款产品开发的苹果前员工也在推上强调,声音的体验是极少人关注、但极为重要的事情,而这款产品会给人巨大的惊喜。我想,所有设计师和开发者都应该注意这件事。

9、通过最简短、清晰的标签和符号,指引人离开、退出。这不仅仅是 UI 规范的事。因为在沉浸空间内,指引不明确是会比操作电脑、手机,更容易感到困惑、惊慌或愤怒的。在你想离开时,眼睛看向标签,锁定,确定,这种确认方式既符合直觉,也给了人可以随时退出的安全感。

10、因为选定完全依靠眼球追踪,所以为了确保准确度,苹果在设计规范中也提到,按钮的实际可控面积是比按钮本身的面积更大一些的。这里我要补充一点,人眼的活动本身并不是完全线性的,在慢速运动时,其实是一顿一顿的,只是大脑算法弥补了这种抖动。因此,在盯着界面看的时候,人眼实际上就处于这种慢速抖动的状态,眼动追踪也会检测到这种眼球抖动。所以,无论是因为算法矫正,还是优化选择容错率,这种选定范围大于实际面积的设计原则都是必须的。这在触摸屏的交互上,也是很常见的规范。但苹果规定一个按钮至少要保证 60 像素的面积,那就是说,它的眼动锁定范围的极限,大概就是在 60 像素这个区间左右。这一点,在推远玻璃面板时,会自动放大的轮廓也有所体现。因为如果跟随距离缩小,会导致后层界面的交互精度下降,造成系统不可用的问题。至于选定具体文字的精准操作,根据前员工的披露信息,我个人猜测,是由传言中的「眼部脑机接口」的「读心术」来辅助完成的。这件事可以以后再跟进确认。

疑惑

1、交互的力反馈怎么处理?对体感游戏很重要。会有单独的游戏配件吗?

2、混合现实游戏的玩法:不是复原现实游戏,应该是现实中玩不到的玩法,比如巫师棋、游戏王。这样的话,其实也不需要力反馈了。

我对于 XR 的一些看法

1、选择了「不做缸中脑」的价值观,很棒!

2、增强现实和人的链接,是融合,不是制造一个虚拟世界代替。iPhone X 发布的时候,我曾写文章说,需要有边框来界定虚拟和现实的边界,因为沉浸感越强越需要清晰的退出机制,人才会有安全感,才更愿意用。这是交互设计要死守的底线。果然,苹果选择用数码表冠来切换融合程度,而且,这是一个实体旋钮,是唯二的实体操控部件之一。可想而知,其优先级和对交互体验的重要程度。

3、因此,是「多一个」,不是替代关系。但说实话,我对人性没有那么乐观,当其生态足够完善后,肯定会有多数人主动选择待在里面的世界。届时,不仅仅是手机被替代,而是连同电视、电脑、大房子、电影院、足球场这些东西,统统都会被吸引这个黑洞里。

审美鄙视链,争乜_7.ylog

By: Steven
27 July 2024 at 21:00

“Design i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 Design is how it works.”

—-Steve Jobs

这里面的 “how it works” 不仅仅是关于人如何使用它,也同样意味着,这件东西本身是如何运作的,以及这件事情、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how it works” 意味着「真」。

|相关阅读|

从《骄阳伴我》看职场新手如何进阶成创意大拿

艺术可以糊弄,体力劳作也是高级智能

這夜風正涼 𝄇 就用五首詩與本命年訣別吧!

乌云 枪声 怪物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