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抄袭和借鉴边界:从 SU7、Mega、mini 开始,聊聊符号化设计_12.ylog

By: Steven
24 March 2025 at 07:20

这一期节目的录制时间是 2024 年 12 月底,当时 Toby 的新办公室刚装修完,我们从他正在开展的新工作开始,顺着「符号化」这个设计策略,聊到小米 SU7、理想 Mega 和新款 mini 的设计策略与执行。在这次对话中,我和 Toby 作为在设计行业一线做了二十年左右的设计师,一起探讨了各自对于「抄袭」和「借鉴」的理解和边界。

04:15 — 借鉴和抄袭之间有明确的边界吗?理想对 Mega 有信心和决心吗?为什么看上去几乎没变化的新 mini 反而是更激进的设计?小米 SU7 的决心比 Mega 大得多。相机消费者怎么看待和讨论「复刻」和「抄袭」的关系?谁在为「腰平取景器」买单?

21:45 — 为什么经典款的 1:64 小车模型永远最畅销?一句话区分抄袭与借鉴!

41:05 — 工业设计只聊造型是没有价值的!拍立得相纸是一门钻石生意。摄影玩家们对老品牌的溺爱,以及对新品牌的包容程度。符号是沟通和决策。好产品需要有专业认知的团队与设计师一起推进。

69:08 — 设计是沟通:我们跟德国车厂的合作经验。设计公司的模式高度同质化,是分裂复制的循环。未来的设计机构和品牌的区别:工作方式与理念的区别。

82:23 — 有趣的尺度怎么找?创作型 AI 是不是我们的敌人?

录制这期节目时,我嗓子哑了,如果觉得听感不佳,烦请见谅 🙂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你对本期节目的感受与看法。

|登场人物|

郑冬平 TobyBrainON 创始人,上善设计联合创始人

苏志斌:工业设计师,产品/设计咨询顾问

|相关图片|

Tesla Cybertruck

极氪 MIX(宝宝巴士)

新款 mini cooper

理想 Mega

小米 SU7

初照 M1 双反小相机

|拓展阅读|

BrainON 官网:www.brainon.design

初照:xiaohongshu.com/chuzhao

|BGM|

编曲:阿吉

演奏:阿吉

合成:阿吉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

38th 从地狱回来

By: Steven
20 March 2025 at 12:36

突然间哐啷一响,我顺着声音望过去,看见一只金属盘子撞在了桌角上,盛放在上面的几盒药物噼啪啦地掉在地上。面前这位配药师一边非常尴尬地捡起药物,一边连忙对我面前的另一外工作人员说: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看见帅哥了,有点激动!」

我面前这位工作人员呆了一会儿,配药师赶紧伸手,指着我:「我说的是他。」

上周五早上去医院拿药的这一幕,我到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很有意思。有趣的点并不在于她因为看到我而打翻东西,这并没有让我觉得有什么可沾沾自喜的,而是我注意到了自己心态上的变化。倘若是前些年有人对我说这样的话,我很有可能心中会升起一种厌恶,并且会和对方保持警惕的距离;但那天,我心中并没有出现任何不悦的情绪,而是非常礼貌的平和地接受了这件事。

最近这一个月,我感觉自己好多了。

那天早上,我不到 7:00 就起床了,洗漱完赶紧骑车过去工作室把前一天晚上打印的模型收了,再开启另外一个部件的打印任务,然后赶紧回来吃早餐,送小柒上学去。送完小柒我又紧接着跑回工作室收模型,再开一个新的部件,然后直接从工作室出发去医院。非常快节奏的一个早上!

我对于「预约医生挂号报道缴费」这一套流程已经非常熟练了,和第一次的慌张相比,我现在面对医生已经轻松多了。我告诉她,我最近一个月因为上个月那件事,调整了自己的作息,每天晚上 10:00 到 11:00 之间就躺在床上,大概需要半个小时左右睡着,第二天在 7:00 左右醒来。稍微处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家务,然后送孩子去上学。我也把吃药的节奏从每一天的晚上,调整到了每一天的早餐以后,并且按照每日早中晚三餐的步调,吃她上个月给我开的新药。我明显感觉我这个月的状态好了很多,或者应该说,我感觉我整个人正常了很多。

我意识到了,这些药物对我是有用的。

但我向医生提起了另外一个担忧。因为中途有那么两天时间,我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导致中午和晚上那两顿药忘了吃,或者没有机会吃,以至于我在第一天的晚上感到非常焦虑,而第二天的晚上几乎有一点要到失控的边缘。我感觉非常不妙,这种不受控的危险是我非常害怕的,我特别害怕因为自己的病伤害了家人,伤害了我爱的人。然后我就问她这个新开的药会不会会有什么依赖性,因为我明显感觉我一旦离开了它,我就变得不稳定了。

医生跟我了解了一下情况,她说这种药的半衰期非常短,我的这种表现并不是对药物依赖的表现,而恰恰相反,是因为我的身体对这种药非常敏感,它很有效的调节了我的情况。这就好比高血压高血糖的病人,他们需要长期服用一些药物来控制身体的内分泌表现。如果是成瘾类的药物,通常会导致不断叠加更大的剂量去控制病情。她说让我放心。

她可能也从我那天的语气神情和姿态,包括我对于过去一个月的描述,感受到了我确实病情稳定了,我甚至能从她的语气神态里面感受到了一种放松和放心。这跟我前几次见到她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无论这种感受是来自于她真实的变化,还是我内心的投射,这都不重要。

我的感受变好了,那就是好了。

事实上,在我问医生这个问题之前,也是筱烨问我,她说你只是两顿没吃就会有这种波动,会不会不好?但经过跟医生这么一聊,我反而觉得,如果我有一个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有明确的药,它也不会产生成瘾性,那对我来说,哪怕要让我一辈子服用这个药物,我也不会有什么焦虑和不安,因为我有了一个明确控制风险的方法。退一步说,假如这种药将来对我无效了,我还可以找到其他的药物。

这几个月的体验让我越来越明白了一件事情,身体和心灵确实是两位一体的,不存在独立于身体的单独存在的灵魂。我们的思想跟我们的身体就是同一个事物的两面,是两位一体,而不是容器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说回来,这一个月其实也挺多事情在忙的。

月初的时候,在我上一篇博客讲到 3D 打印增加配重的那个问题里头,那一个项目是我给小柒他们舞蹈队做的一个纪念性质的奖杯。当时是在比赛之后,我跟他们说你们表现得非常好,我要做一套奖杯奖励你们所有小朋友。这个承诺就变成了一个自我驱动的任务,我要完成。而且非常巧合的是,它成为我的工作室正式注册以后的第一个完整的项目。

其实我只想把它做成一个让小朋友开心的玩具,然后它看起来要像一个奖杯。中间做过那么两三版,都不太满意。有一天筱烨就问我,你为什么不尝试用他们当天比赛的那个造型作为灵感去设计呢?因为这毕竟是一个纪念品性质的礼物。于是我顺着她的思路往下想,不断地调整形态比例,不断地通过打印机来验证和修改想法,改了很多很多次,最终做出了这一个有九个零件构成有八对组装关系的小奖杯。

顶部是孩子们当天表演的造型,这个帽子是一个非常有记忆点的东西,我甚至还原了他们腰上那一条会晃动的红色头巾,中间这个金色的圈是一个类似于指尖陀螺的轴承结构,孩子们拿在手上,拇指正好可以放在这里面去把玩这一个能旋转的小玩具。底下的黑色底座,就是上一篇日志里面说的那个零部件。在最底下,我预留了一块可以定制每一个名字的小牌子。八个孩子,我制作了八个名牌。同时还单独做了一枚,是送给舞蹈室的。

这个东西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是由于我需要量产 12 个,所以我还是发挥了作为工业设计师的特长吧,尝试用一种量化的思维来设计这个小东西。这也是我第一个通过3D打印机来完成的,从草图到结构、设计、量产整个程序的第一个项目。这是这个工作室成立以来的第一件作品。它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但送到孩子们和老师手上时,大家的喜悦是完全掩盖不住的。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奖励。舞蹈室的创始人甚至把这个奖杯放在他们前台背景墙上最显眼的地方做展示。既让孩子们开心,又跑通了一条新的流程,我觉得非常高兴。

完成这件事情以后,我忽然想起了去年给汉洋他们推荐的金属 3D 打印辽塔的事儿。于是我就问汉洋和轶轩,之前他们打印的那个模型,能不能发我一份试试看,我想看看我手上的打印机在打印这种实物扫描建模的模型时,能做到什么程度。他们给了一个我们当时一起去沈阳扫描的无垢净光舍利塔的缩小模型。

打印还是挺顺利的,精度也相当不错。但毕竟 PLA 和金属的分量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塔在手上还是太轻了,尽管我可以往里面增加配重,但还是感觉不太对。

我尝试在这一个 STL 的文件上去做一些增减,修复一下这个模型,在测试的过程当中,我忽然想到另外一件事:

Funes 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将物理世界当中的,这些对人有意义的东西进行建模数字化,采用的方法是非常亲民的摄影测量法,用无人机拍摄许多张图片,由软件生成模型。我自己之前也尝试过用 iPhone 上面的软件来扫描身边的物体。我实际上可以尝试把物体进行扫描,再通过 3D 打印机把它复制出来,而不仅仅只是在屏幕上,让 AR 的图像和那个物品摆在一起。它们是在两个时空里存在,但我现在有方法让他们真的同时存在。

所以我就尝试用 iPhone 把身边这一把宜家的椅子进行了 3D 扫描建模,并且把它通过一系列的转换,形成能切片的三维文件,打印了出来。

这个微缩的模型和真实的本体,上下叠放在一起的时候,制造和复制的喜悦在心里激起了一个无限蔓延的波纹。

忽然发现,我不是那个唯一的人。

在国外的 3D 打印社群里面,有一位叫做 3DFiti 的艺术家。

这种艺术形式的方法,或者说流程,是使用 3D 扫描仪在街头或者任何一个你感兴趣的场所,把它缺失或者破损的那一块进行扫描建模,再把这一个文件作为基础,在上面添上一些造型。它可以是很基本的型态补全,也可以是一些锦上添花的创作。总之,它的表现方式,是通过 3D 打印的物件,嵌合在城市中那些破损的角落里,让它成为一件微小的雕塑。如果你有幸发现了这一件雕塑,就可以把它拿走,而这个雕塑的底部会藏有艺术家的个人信息。

这种创作项目非常适合我,我会尝试一下。

这段时间还做过另外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一开始呢,源自于我想做一把塞尔达传说里的大师之剑,当我真的把这把剑做出来之后,我又忍不住拿去给阿吉炫耀,因为他是非常资深的塞尔达狂热粉,也是他把塞尔达推荐给我的。他拿着那把剑,爱不释手,同时我又从他口中得知他那个架子鼓的鼓钥匙不见了,于是我心中萌发了一个念头,如果我可以用大师之剑的造型做一把架子鼓钥匙,他应该会很开心。于是我说:

「没事儿,我给你做一把。」

经过了几天的调整测试,我真的给他做了一把这样的大师剑鼓钥匙。当我把这东西交到他手上的时候,他非常激动、非常开心,而他的喜悦也感染了我。

因为我已经很多很多很多年没有感受到,这种由设计给人带来的快乐了。

设计本身并不是问题,而是我所处的环境的问题,但这不重要,我现在有了可以继续享受这种设计所带来的美好的机会了。

但我必须强调的是,这种快乐并不是以成功为前提的,并不是说我成功地做出了一样东西,它让我快乐。因为在我看来,失败同样也是可以享受的。因为正如我上篇日志所说的,我喜欢那种圆满的失败,因为圆满的失败意味着我能从中得到一些珍贵的东西。它能够让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以及如何去处理它。当我手上拿着 3D 打印这种能力时,我比以往更加盼望着「失败」这件事。因为「失败」就意味着迭代和调整的机会。类似于生物演化的过程,用无数的个体去进行尝试,最终,这些方案中,失败的就会死亡,成功的就会留在基因里,一代一代地推出一个优秀的方案。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B站空间的封面上,写了这么一句话:

这段时间里,我尝试改进手上的这一支打火机。我平时用它点香或者烧一烧模型上多出来的拉丝,但是它很容易把旁边的挡风罩给烧化。于是就拆开来,研究它的结构。我发现这里面似乎有很多我可以重新设计的机会,于是我一遍一遍地试,但目前为止这个项目还是失败的。因为我发现这个东西的公差的容错范围非常宽,而我摸不准那个度。虽然我制作的零件可以非常好地装在上面,但它运作起来就是不太顺畅,很容易卡住。我仍然没有找到那一个刚刚好的平衡,还得再花点时间试试看。

说起这种尝试跟调整,我真的挺佩服 3D 开源社区里的各位人才们,从这个社区里面受益良多。

这段时间我打印了很多社区的模型,有玩具,也有打印机工具,他们真的都在其中投入了很大的热情与耐心,设计出了非常优秀的作品。

这个小人,我最开始是在淘宝上无意中看到的,而且它的流行程度甚至可以用泛滥来形容。根据我的经验判断,这个东西应该不是国内工厂自己设计的东西,虽然它看上去就像是那些没有牌子的野生玩具厂自己做的小玩具,但它的设计显然是非常精心地考虑过了。这时候我才发现,它是来自于开源社区的作品。而且,这个作品由于设计太过优秀,甚至衍生出了大量二次三次四次的创作,出现了大量的周边。这就像一个百变的演员,你可以把它变成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角色!真了不起!

在打印社区里的作品时,我也学到了一些 3D 打印特有的工艺。比如这个干燥盒的网孔,并不需要我自己去建模,只需要像这位设计师一样,考虑好整体造型,并且在最后打印的时候,把顶面和底面的层数设置为零,就可以实现这种巧妙又精致的网孔。

这么说起来,这一个月好像没有做什么很正经的事情。但过去这一个月,我又确实感觉到非常充实和安心,一方面是给孩子们做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各种玩具,我自己也通过打印机验证测试了很多的想法,而且其中一部分的想法是可以商业化的。这一点阿吉也跟我表达过,看看我们能不能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出来。

同时,我也跟一些朋友聊了一下我和工作室的近况。大家对于我近期的变化还是感到开心的,我们也探讨了一些创作和工作上的思路,我有预感今年会有很多有趣的合作机会。所以这段时间还是得抓紧,把该做的准备先做一下,比如把工具给完善起来。

说起来,年前跟 Toby 录的那一期播客,我前几天也终于开始剪辑了。因为阿吉给我写的曲子,也做完了。我这几天就开始一边听一边剪辑,一边在合适的地方放入这首 BGM。它跟我之前播客里用的 BGM 不太一样,会更轻松俏皮,也希望自己接下来能用一种更放松的姿态,去面对接下来要面对的一切。我希望大学时代从班长的嘴里说出来的那一句对我的评价,能重新出现在我的身上:

我好羡慕你能那么舒展!

昨天轶轩带着新婚喜糖来看我了,从十点半一直聊到三点半,这半年来应该没几次这么长时间的聊天了,有点累,但也挺开心的。他顺便亲自给我演示了一遍,如何把 645 的负片去色罩,我想我接下来有得忙了:

处理去年九月的辽塔胶片;剪辑和 Toby 的播客;做答应给 Toby 的按键套尺;剪辑猫王的普罗米修斯的视频;两期计划中的播客要找人去录制;整理写完辽塔之行的博客;海拉鲁地图磁吸电闸盖和自己建模的大师之剑,都是排着队要一件一件做完的事。同时还有两个潜在的品牌推广的项目,以及一个未成形的设计案子,和 3DFiti 的创作。

正如昨天和轶轩聊到的,我们现在都越来越难用「某种职业」来描述和定义自己了,但这不是坏事,因为我们都愈发丰富了。

好吧,别了 37 岁!比我大一天的孟德早上说,满 38 减 20,那就借她吉言,在今年找回 18 岁的活力和状态吧!

内忧外患:苹果设计的中年危机_11.ylog

By: Steven
1 October 2024 at 09:35

上一期跟 皮蛋漫游记 串台的节目里,有些话当时没想起来,事后感觉也不太好整合穿插到那一期谈话里,于是单独补录一期。大体上聊了三件事:

一、苹果今天的设计团队已经不是原先那些人了;

二、目前的设计团队缺少深入思考的空间;

三、停滞的 iPhone 反映了什么问题?

拓展阅读

视频:设以观复 x 两颗皮蛋 联合深度解析 iPhone 16 系列

播客:创新 vs 混乱:iPhone 在 AI 时代下的牙膏和迷茫_10.ylog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创新 vs 混乱:iPhone 在 AI 时代下的牙膏和迷茫_10.ylog

By: Steven
1 October 2024 at 08:01

这是一期 荒野楼阁 WildloG 和 皮蛋漫游记 的串台节目,由我和零号、初号一起,聊聊今年 Apple 发布的新产品以及一些周边的信息,作为 设以观复x两颗皮蛋 合作的那期视频内容的一些补充。

今年 iPhone 16 系列着实挺闹心的,一方面是 Apple Intelligence 的大饼迟迟未能落地,另一方面 Camera Control 独立按键加得有点莫名其妙。但我们还是决定在深入体验和使用 iPhone 16系列之后,能够匹配我们的深度测评内容一起,跟大家聊聊今年库克又挤出来了多少牙膏?

2:03 关键词:初号「过山车」苏志斌「意料之中」零号「Ridiculous」

8:10 AirPods 4 代很值得购买,刀法也足够精准

11:01 AirPods 助听器功能的背后

17:32 中文字体字重的调整

20:11 Siri 物理意义上变快了

22:31 相机控制按键:理想很丰满,现实…….

31:53 Mac 预览和 shownotes 支持 HDR 视频的延伸和补充

36:55 色彩风格+魔改 RAW

40:44 App Intents:让系统 应用互相直接能联动

45:57 Apple Watch:9 代到 10 代减薄的背后,11 代可预期的更大显示尺寸

54:55 相机按键如果是 AI 的视觉按键成立吗?

1:00:40 加了这个按键之后到处都是混乱和矛盾

1:06:25 手机为啥(暂时)不能 edge(显示)to edge(中框)

1:12:19 什么是产品的核心体验?

1:23:34 苹果会做折叠屏吗?

1:34:00 Meta Orion 是否是比 Apple Vision Pro 更正确的验证路线

1:41:54 为什么最好的虚拟现实 AI 设备一定是眼镜?

|登场人物|

苏志斌:从业 15 年的工业设计师,车联网智能硬件企业联合创始人及产品经理

零号:两颗皮蛋的零号,前手机行业产品经理,主管运营和项目管理

初号:两颗皮蛋的初号,前手机行业产品经理,主管内容创作和出镜

|更多皮蛋|

B站@两颗皮蛋 微博@两颗皮蛋 小红书@两颗皮蛋

|拓展阅读|

录这期播客时遗漏的话,聊一聊苹果的设计团队「怎么了」

视频:设以观复 x 两颗皮蛋 联合深度解析 iPhone 16 系列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三重门 – 1

By: fivestone
26 September 2024 at 10:58

听【随机波动 134:一边做官一边自省是可能的吗】,来宾是《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的作者杨素秋,作为陕西科技大学的一位老师,在某种政府轮值体系下,到西安市碑林区做了一年的文旅副局长,在这一年间,创建了碑林区的第一座图书馆。在布置图书馆,尤其是选书的过程中,坚持品味,拒绝了各种以回扣为主的劣质书商。这本书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她在建馆过程中,对整个官僚体系的吐槽。

听播客的时候,我一直在走神。思考的东西和播客内容关系不大:关于在体制内生存,同时还有「良知」的人,我对这样的人,是什么样的态度?态度有什么变化?他们和我,到底有着怎样的关联 or 距离呢?

随着进入体制成为一种,在利己乃至求生的维度上,越来越理所当然的选择。因为它太普及了,于是,它所伴随的(在我的同温层面上的)罪孽感、耻辱感,反而没有多年前那么重了。一些三观基本靠谱的人,也选择了进入体制工作。他们或者听家里安排、随波逐流,或者也有一些鸡贼谋利的心思,或者……在其它层面烦扰的事情太多了,在这一方面也就无所谓怎样了。然后,这群人在日常工作环境中,一方面确实承受了体制环境的痛苦;另一方面,会从他们所在的位置和视角,对体制进行更多的观察和感受。就像社交网络上看到的吐槽,就像播客里对《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的评价:一本难得的,从自上而下的视角描绘官僚系统的田野笔记。

作者谈到自己在文旅局挂靠一年时的心态,和我的一些工作经历有点像,——知道自己只是一个过客,于是和那些必须依赖这个系统而生存的人,心态和生活方式都不一样的。在很多地方,我是抱着「围观顺便领一份薪水」的态度工作的,我知道过不了多久就会辞职离开,我不会迫于,为了让自己在这个系统里长久待下去,而去做一些更深的改变。于是我无所谓会哟一些个性张扬、或者相对于环境出格的表现,而这些表现,会获得那些在体制内生存而三观还 ok 的人的欣赏、赞扬、甚至共鸣。于是我们日常的聊天内容,也可以更多彩一些,即使在国委办公室里,也能找到这样的人。某种意义上讲,体制内这样的人多了,可能体制也会随之而改变吧?——打住!最后这句属于过分意淫了,不可能的。

然而,其实和这样的人,还是能够感到一种隔阂的。我不是在说政治观点的不同,而是(人生历险 vs 稳妥过日子)这样的方面。他们可能刚毕业就结婚,可能是妈宝男,或者老公家里有钱……虽然对方也会口头上感慨,说羡慕我的生活方式,但我能看出,那显然不会是对方的选择。——这些当然也不会影响我们在办公室日常闲侃,但有时遇到一些,不涉及立场,却展现出(激情 vs 保守)的小事时,大家的选择都不一样。

二三十年前,还没那么多被互联网揭露出的社会事件,大家还不怎么谈政治的时候,我和他们的各种生活方式上的分歧,就始终存在,渐行渐远。而这些年,只是在政治、性别意识……等方面,又新加了一层层滤网。大多数人,连这些新滤网都无法通过,于是,能够体会生活方式分歧的机会,反而越来越少了。我最近反思后发觉,自己似乎把政治、性别等这些方面的同温层,看得过于决定性了?这些确实很重要,是做朋友,不,是做人的基本标准,但满足了这些维度的人,也未必就能快乐地玩耍到一起。那些几十年间被掩盖的分歧,没什么机会去触碰的分歧,其实都还在。


上面的想法,是我听播客时就有了的。但我坚持等到,把那本《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读过,再来整理确认那些文字。不然,只凭播客里的访谈,就说和作者有共鸣,或者匆匆标榜出距离,感觉都很奇怪。因为我在听播客时,也能感觉出,作者和《随机波动》的主播们,有些微妙的频道差异,经常是这一方兴高采烈提起某个话题,另一方不感兴趣就岔开了。总之经常有不对劲的地方。

书写的不错。后半段塞了很多文化随笔,和主题关系不大,但前面那些吐槽官僚,和筹划图书馆的部分,很好看的,推荐去读。但我意识到不对劲的地方在哪了。作者经常反思,对于自己占据权力高位,是否会迷失的自省或自嘲。在遵照上级指示,去各种店面视察时,一边吐槽,一边也尽量应付了事。但在新冠疫情期间,检查酒店是否非法采买海外生鲜时,格外严格、敏锐,文中隐隐为自己能揪出不法商贩而自矜。大概作者是按部就班,家庭美满,于是比较惜命的人,遇到真正在乎的场合,潜意识就直接站在了权力的那一边。——我可以选择不使用手里的权力,但需要的话,可以随时把它拿起来。

苹果可还有设计哲学?从 iPhone 16 到 Mac,解构三十年苹果设计演变_9.ylog

By: Steven
9 September 2024 at 07:10

在 iPhone 16 发布之际,盘点了手机/Mac等产品线的外形演变史,设计哲学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产品理念、技术实力、组织架构也在决定着产品的外形。

03:30 – iPhone 16 设计解析:为什么「胶囊」形状摄像头和新增的按钮是在扶持 Vision Pro?为什么这一代的标准版大概率畅销?

手机设计盘点:为什么说「从 iPhone X 开始,手机的最终形态已经被确定了?」科幻电影中的「黑石」如何影响了 iPhone?

33:30 – 解构 Apple 历代产品设计:从 Mac/Watch 等产品线的外形变化背后,我们看到苹果的变化。Ive 在 2019 年的离去标志苹果设计的黄金年代结束了吗?为什么新一代的设计语言,藏在 HomePod、AirPods Max 和 Vision Pro 的 3D 编织材料里?

本期节目是和 脑放电波 的串台,推荐关注;也是脑放电波 Apple “Privilege”(苹果“特权”)系列的新一期节目,本系列旨在围绕苹果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商业策略,剖析其在产品设计、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隐私(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种种“特权”,帮助你深入理解全球第一市值公司背后的故事,相关节目:苹果供应链迷思 / 苹果广告底层逻辑 / iPhone 15 和它的前任们 / 苹果零售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你对本期节目的感受与看法。

|登场人物|

  • 主播:托马斯白 – 脑放电波主播,资深科技营销人,前XR创业公司CMO,科技媒体特约作者,养生爱好者; Nixon – 脑放电波主播,XR产品经理,前科技媒体记者,养生爱好者
  • 嘉宾:苏志斌SUiTHiNK – 资深工业设计师,电子行业产品经理,科技企业联合创始人,个人播客 荒野楼阁 WildloG
  • 剪辑制作:Kari,柒

节目中用到的音乐:来自 monkeyman535 的 90’s Rock Style,地址 freesound.org;来自 kjartan_abel 的 Berlin Town,地址 freesound.org;基于 CC BY 4.0 DEED 使用

|拓展阅读|

苏志斌讲解iPhone”无边泳池”及灵动岛苏志斌讲解iPhone 12、我们的标题模仿了李楠的文章 iPhone 可有设计哲学?

脑放电波往期节目精选(搜索关键词可收听)

脑放电波是一档关注科技前沿、品牌营销和个人成长的谈话类节目。每期带给您一个有趣有据的话题,帮您在信息严重过载的现代世界小幅自我迭代。您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或者其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脑放电波”找到并关注。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曹溪的雨季_8.ylog

By: Steven
28 August 2024 at 20:40

【⊙请佩戴耳机收听⊙】

我行走在一片密林中
被来往的蚊虫捂住了嘴
步履不停地
踏在崎岖的砺石路里

墨绿的溪,晕染的叶
月光搅在灰色的额间
如蜜,如霜
粘稠,刺骨
如金箍拧紧
如五指压身

雷声,沿着潮冷的丝线钻来
细竹的火光映出了山门的台阶
手脚并用,汗珠
沿着每一个方向涌动
长发沿着水迹向台阶下生长
三十六条黑蛇扭动,波光粼粼
橘色的青苔,丝丝分明

细沙从脚下流走
我回到了那个被湿润的风拥抱的晚上
睁开眼睛也看不见,伸手
也抓不到,但有流动的水
在手指间,在脚趾间
在脸上,在脖子上
风在我身上割出了它的形状
它在流动,流过我的身体
如经过沙滩上的一块石头

我用舌尖舔舔上颚,起来
窗帘外,雨还在

|相关阅读|

诗:曹溪的雨季

曹溪:南华禅寺

确诊:原来是病了

内观:看见了黑狗

|封面设计|

ChatGPT + Midjourney + PS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审美鄙视链,争乜_7.ylog

By: Steven
27 July 2024 at 21:00

“Design i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 Design is how it works.”

—-Steve Jobs

这里面的 “how it works” 不仅仅是关于人如何使用它,也同样意味着,这件东西本身是如何运作的,以及这件事情、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how it works” 意味着「真」。

|相关阅读|

从《骄阳伴我》看职场新手如何进阶成创意大拿

艺术可以糊弄,体力劳作也是高级智能

這夜風正涼 𝄇 就用五首詩與本命年訣別吧!

乌云 枪声 怪物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预言在应验:五年前所讨论的未来人机交互的新范式_6.ylog

By: Steven
16 June 2024 at 22:58

从 2024 年的今天,回望 2019 年的 Apple 和 Ive 团队,我们会发现有些变化和趋势似乎是早已注定的。在过往的观察和分析中,我们所预言的事情正在成为现实和主流。常言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天再看当时的 Apple 和 Ive 团队,关于产品的演进思路和设计策略的变化都早有端倪,也能预见在 AI 席卷的浪潮下,Apple 将会如何应对。

在这一期,你会听到:

—- 二十年前的专利文件:通体透光的 iPhone

—- 国产厂商和 Apple 在设计上的差异

—- 成功的设计:AirPods 只是剪掉线的 EarPods

—- 塑料手机的设计巅峰:iPhone 5c

—- 刘海与机器视觉:早早布局的 AI 伏笔

—- 未来十年的人机交互:人和人之间怎么交互?

—- 设计策略上的「S型曲线」体现在哪里?

—- 产品路径上迷路的 iPad

—- 光洁的划痕:是矫情还是哲学?

—- 史上最佳手机壳:iPhone 5c 的多彩硅胶壳

—- 拟物化的残党,现在理解扁平化的先进性了吗?

|相关图片|

首款 Unibody 设计于 2008 年 10 月发布
截图来自: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查看更多图片和设计讨论:Mac Pro 2019

|拓展阅读|

如何评价 iPhone X 的工业设计?

交互的王,时代的狂!万字详解灵动岛的今生来世!

十年轮回?经典进化!工业设计师深入解读 iPhone12!

从技术寿命 S 曲线,看阳极氧化铝的设计

抽象的产品,用户「界面」的设计

如何看待 Evans Hankey 从 Apple 设计团队离职?

注定会离职的 Jonathan Ive 和科技产品的设计趋势

|登场人物|

苏志斌:工业设计师,车联网智能硬件产品经理 / 联创,《设以观复》作者

王汉洋:AI 行业从业者,多档播客主播,《拯救东北1910》《山有虎》作者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播客的收听数据似乎很符合我的期待

By: Steven
7 June 2024 at 00:30

其实有点出乎我意料,除了 Apple Vision Pro 那期,最受欢迎的居然是聊《九龙城寨》和《暗恋桃花源》的这两期。而且,刚发的《谈判专家》这期的收听量也在稳定上涨。聊 AI 那期尽管内容很多,但收听量比这些都少得多。

从博客后台数据能看到,最近一周的主要收听量中,三分之二都来自这三期聊戏聊剧的节目。

我原本以为,收听我节目的主要人群,是过去在知乎和 B站看我讲设计的读者和观众。

这么看下来,我有一个猜测:收听我播客的人群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可能是此前并不认识我的路人,他们对科技类话题的兴趣,没有对娱乐类型的话题高。

挺好的,这也挺符合我最初对播客的预期,这样我就可以不用老聊设计和产品了!

荒野楼阁 WildloG: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小宇宙: https://suithink.podcast.xyz

Spotify:荒野楼阁 WildloG

YouTube:荒野楼阁 WildloG

Apple Podcast 在中国大陆地区目前只支持通过 URL 订阅:

https://suithink.me/category/podcast/feed/

说谎高手的职场生存之道:看《谈判专家》的沟通艺术_5.ylog

By: Steven
4 June 2024 at 21:04

在 5 月底看过《谈判专家》的超前点映后,我们忍不住要向大家分享看这部电影时的感受。为了不剧透,一些剧情和人物只能模糊处理,但依然挡不住我们想要分享这些观影体验,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关于生活和职场的联想。如果你听到猫猫的叫声,或者它们玩耍的声音,请见谅哈~

在这一期,你会听到:

—- 吴镇宇和刘青云怎么演得那么好啊!

—- 刘德华太帅了吧,完全没看够就下线了。

—- 谈判专家是不是职业说谎人?

—- 下属被上司「公开调教」,好惨好笑!

—- 去问题的源头,化解困难和矛盾

—- 前门和后门的惺惺相惜~

—- 售后服务的沟通与设计方案的取舍

—- 涨薪的筹码,欲望和目标

—- 我们有孩子以后,更看不得这样的故事。

|登场人物|

苏志斌:工业设计师,《设以观复》作者

筱烨:服装设计师,占星师,动物园园长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疼痛和错过是人生的常态:暗恋桃花源的错位美学_4.ylog

By: Steven
25 May 2024 at 21:05

借着一杯酒劲儿,我在深夜与你分享前一阵在深圳滨海艺术中心观看《暗恋桃花源》的体验,以及近 20 年来反复看这部戏,我对它的理解和感情。

无论你是否看过《暗恋桃花源》这部话剧,都适合收听这一期节目。这不是一出需要介意剧透的戏,它太经典和熟悉了,哪怕你没有在剧场看过,也应该听黄磊、何炅在《向往的生活》中多次聊过。但话剧的魅力,在于剧场,在于你坐在剧场里感受舞台和当下的氛围、一气呵成的现场表演:如果你先听这一期节目再去看,大体上会对你的观看体验有所帮助;如果你恰好看完今年的巡演回来收听,也能丰富这一次的观剧体验。

在这一期,你会听到:

—- 当代年轻人生存与理想的困境是什么?

—- 为什么当下互联网中有那么多年轻人批评《暗恋桃花源》的声音?它真的「三观不正」吗?观众和作品之间出了什么问题?

—- 为什么《暗恋桃花源》能长盛不衰近 40 年?

—- 当代年轻人爱情观念的冲突

—- 江滨柳是渣男吗?

—- 我和「江滨柳」都非常喜欢新版本的江太太

—- 为什么说这一版江太太终于「成为」了美茹?

—- 美茹恨云之凡吗?

—- 江滨柳 vs 老导演 VS 新导演

—- 1948 vs 1986 vs 2024

—- 悲剧《暗恋》明明是明恋啊!

—- 喜剧《桃花源》到底在闹什么啊?

—- 当代年轻人的困境 VS 暗恋桃花源:美丽的错位

—- 以《午夜巴黎》为例,什么是「黄金年代」?

—- 我们为什么会怀念「黄金年代」?它们美在哪里?

—- 为什么我会不厌其烦地反复观看《暗恋桃花源》?

—- 深圳 5.2 专属版《暗恋桃花源》的演出遗憾

—- 老陶 vs 春花 vs 袁老板:《桃花源》的表演节奏

—- 喜剧的原理:优越感

—- 剧场管理员:“一辈子都在等这十分钟!”

—- 舞台张力被置换的角色:江太太 vs 春花

—- 向外张力的表演:袁老板、顺子

—- 向内张力的表演:美茹、云之凡、江滨柳

—- 修改了设定的暗恋导演,是对时代和当下的回应

—- 逃出来的桃树:福尔摩沙

—- 时代的遗憾,身份认知的迷茫,戏内戏外的游离感

—- 我曾经的剧场生活

|相关阅读|

表演工作坊

暗恋桃花源

暗恋重逢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 1992 电影版

这是我第几遍看暗恋桃花源?

雷雨话剧社与赖声川导演的偶遇

嘉兰图草三剧社在年会上的演出

褪去了锋利爪牙的「黄金年代」标本

台灣光華雜誌《暗戀桃花源》30週年報道

专访:上剧场《暗恋桃花源》专属版 2024 巡演

|登场人物|

苏志斌:前话剧人,设计师,《设以观复》作者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输出是一种排泄

By: Steven
20 May 2024 at 21:13

在不同的平台上时不常的都能看到一些内容创作者他们会有疑问,说我的东西明明很有深度,准备得也很充分,制作也很用心,但是为什么没有获得很好的流量,或者其他的回报?这种时候要么就是真的有疑问,要么就是想通过这种疑问的方式,来表达对于这种流量的不满或者鄙视。

每次看到他们说这种话的时候,我就会代入到自己。我也有很多内容是花了很多心思很认真做的,但就是没有什么人看,没有什么人听。前几年确实会有疑惑,但现在我很坦诚地接受自己就是不擅长做那种大众流量欢迎的内容。

这里并没有鄙视大众流量的意思,我是真的发自内心的不懂,哈哈哈哈哈~

因为我做内容 99% 的动机,都只是为了把脑袋里的东西腾出来,它只是我的一个思考过程的外化。有人获得共鸣和启发,那就最好,没有那也无所谓。因此我确实没有真的花过心思在研究怎么样制作大家都喜欢的那种类型的内容,因为我也确实没有发自真心地想把自媒体作为自己的一条所谓职业赛道来看待。

因此,没有获得那样的流量,是很正常,也应该的。

偏见和缺陷是创作的灵药:人类和 Ai 有什么区别_3.ylog

By: Steven
16 May 2024 at 21:00

无论你对 Ai 秉持怎样的态度和观点,都希望这期节目能给你带去一些思维激荡的时刻。作为工业设计师,我认为,如果不时常忏悔,不为自己做的东西(无论是否在自己的意志下,通常都不在)对这个世界造成的影响抱有歉意,这样的人很容易成为误以为自己是夜神月的弥海砂。

这是一期需要配图食用的播客,从近期一组以「戏剧感」为创作目标的十二生肖聊起,关于 Ai 创作的评价和人类作品之间的区别,谈到如何在这个 AIGC 爆发的时代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创作者的骄傲和创作者的骄傲,是南辕北辙的两件事。

在这一期,你会听到:

—— 什么样的作品是有「人味儿」的?

——「偏见」和「缺陷」是艺术创作的灵药?

—— 为什么 Ai 会在创作领域疯狂爆发?

—— 现当代艺术常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抽象

—— 细节!什么是令人信服的细节?

—— 这些 Ai 正在拓宽我的眼界;

—— 人不能创造出自己从未见过的东西,吗?

—— 设计不是天马行空地想象,它是一种「劳作」;

—— 超人的诞生;

—— 超人的洞察和创新,与人类无关;

—— 能耗、模型与错觉;

—— 涌现、艺术与创新;

—— 马车夫的工作经验如何平移到汽车司机?

—— 选择 AIGC 工具的基本思路;

—— 向藻类致敬!

|相关图片|

—- 十二生肖系列中的兔、马、猴,完整图集和介绍 见链接

—-《城堡下的人群》(参考马列维奇的风格)

—- 毫无表达意图的随手测试图

—- 似是而非的剃须刀设计图

—- 汽车设计草图的测试

|相关阅读|

—- 十二生肖·Midjourney·戏剧角色设计

—- 描觀念 繪感受|超微型 AI 觀念畫展

—- 艺术可以糊弄,体力劳作也是高级智能

—- 表达的精度就是人类外延的尺度

—- 镜头的变幻就是故事

|登场人物|

苏志斌:工业设计师,智能硬件产品经理,《设以观复》作者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

女性视角下的江湖:夫妻对谈《九龙城寨》武侠美学_2.ylog

By: Steven
7 May 2024 at 07:35

这个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我和太太一起进电影院看了《九龙城寨》。我们对这部电影有很多想分享的东西,因为平时看电影都会一起聊很多,所以这次就索性录一期对谈的电影节目。这是我们第一次录这种对话,期待听到你的反馈。

在这一期,你会听到:

—- 女性视角下,看男性动作电影的观感;

—- 九龙城寨的生存法则,江湖故事的熟悉感;

—- 风云雄霸天下之古惑仔大战九龙城寨;

—- 不同角色的动作与分镜设计,所带来的视觉差异;

—- 八零后熟悉的武侠、英雄、江湖是什么样的?

—- 服化道的设计,在不同的人物、帮派关系中的呈现有什么区别?

—- 黑道电影中的道与义,在漫画式表达中的特殊感受;

—- 唯一记住的女性角色:鱼蛋妹!

—- 成为父母之后,看电影的视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陈洛军:一个重要的名字;

—- 林峯的演技太好了!居然可以把古天乐的儿子辈演得那么好!

—- 兄弟情谊 VS 帮派立场,新老两代人处理的差异;

—- 传统武侠片的「留白」和意境之美;

—- 八零后小时候的集体记忆:电视机和街坊关系;

—- 张国荣的《Monica》和王九的「我的地位」;

—- 角色造型的设计,在人物与剧情塑造上的细节;

—- 四人打渣男 VS 四兄弟对决王九;

—- 兄弟情,是老套和无聊吗?

—- 兄弟之间无言的细节,电影镜头设计的美妙;

—- 古天乐的眼神戏 VS 任贤齐的眼神戏;

—- 如何通过住所的场景设计,呈现不同人物的个性与命运?

—- 牢笼 VS 命运 VS 心结;

—- 武侠电影的留白美学 VS 短视频的审美破坏;

—- 新旧交替:只要持续出作品,总会有希望的。

|登场人物|

苏志斌:广东人,工业设计师,《设以观复》作者

筱烨:服装设计师,占星师,动物园园长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

科技是由人文驱动的:体验后再谈 Apple 空间计算机_1.ylog

By: Steven
1 May 2024 at 20:03

前几天我去找一位科技媒体的朋友,体验了一晚上 Apple Vision Pro(苹果新推出的空间计算机),我将那晚体验的感受以及我们讨论的内容,整理出了这一期节目。本期节目为单人讲述。如果你遇到网络环境波动问题,加入列表缓存后,即可正常收听。

在这一期,你会听到:

—- 交互设计很优秀,但为什么说它不完整且反直觉?

—- 你的眼睛是你的注意力,你的手是你的行动,日常生活中我们这两个部份是分工协作,分头行动的,但在 Apple Vision Pro 的交互体验中,这俩完全没法分开;

—- 空间沉浸感一流,彩透效果超群,但多任务体验并不好;

—- 这种立体感,和在电影院里看 3D 电影是很不同的。Apple Vision Pro 这个恐龙的应用所展示出来的,是一种大脑完全相信的,是一个空间,而不是把前后景处理得很好的分层的画面;

—- 眼动追踪像魔法,但也很脆弱:

—- 当我刚设置完的时候,他非常的准,极其的精准,真的就是魔法一样,指哪打哪,很爽,但是在我用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会稍微有一些偏移,就对不准了;

—- 眼动追踪矫正流程中的色彩细节,为什么?

—- 最喜欢的两个应用:看星星,火星车;

—- 这就好比你画画的时候,需要用笔,但你一旦需要在三维的空间里去做雕塑,你需要的是雕刻刀和铲子;

—- 太顺理成章的工业设计:苹果的行活儿;

—- 缺少思考后的冲突感,仿佛设计部门和工程部门都没有怎么吵过架就落地了;

—- 预言:什么时候能普及?

—- 普及的好产品 = 渣男喜欢的类型

—- 强制性 vs 超越感官

—- 不要抽象地谈论科技:科技是由人文驱动的

|登场人物|

苏志斌:工业设计师,车联网智能硬件产品经理/联创,《设以观复》作者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

一张封面引发的内核更换

By: Steven
28 April 2024 at 18:29

我把博客的模版换了,更简洁,但更好用了。

事情要从「播客封面的输出事故」开始。

我在播客后台上传的一张 1600×1600 的封面图,在通过 RSS Feed 分别同步到小宇宙和 Apple Podcast 的时候,出现了不显示或被识别成「未提供」的状态。小宇宙的后台能看见,这张图是抓到了的,但在播放页没显示;而在 Apple Podcast Connect 的后台就直接识别为「未提供」。同样的源我也尝试给到 YouTube,能抓到,能显示,但非常模糊。

第一时间我就认为是博客那头的设置问题,但具体是什么原因呢?实在是太多年没有折腾过博客的模版设计了。每个菜单我挨个检查了一遍,发现确实有个「摘录」的开关打开了,它会限制 Feed 分享出去的是完整的一篇还是只有局部的内容。这确实有影响,它导致小宇宙没抓到全文,在单集详情页里只显示了第一段话,后面还跟一个无法点击的跳转的纯文字「阅读更多」。关掉这个开关之后,小宇宙也马上就更新,能显示全文了,但封面依然没有显示出来;Apple Podcast 那边完全没动静,别说更新了,就是搜索都还搜不出来,但明明已经发布了。

我实在想不出是哪里的设置不对,就上即刻问了一下。很幸运的是,小宇宙的小伙伴立刻就开始帮我找原因。在几经周折后,最终联系上了小宇宙的技术同学,他给我看说托管源输出的图片尺寸只有 180×200 px。这就很明确了!

https://suithink.files.wordpress.com/2024/04/vol-0000.jpg?w=180&h=200&crop=1

但我依然不知道为什么,因为翻遍了整个后台,都不存在一个设置 RSS Feed 输出封面尺寸的地方。别的朋友也都没遇到过这样的事。况且,一张正方形的图,就算是缩略图也应该是正方形的,比例变了又是为什么呢?

于是我意识到一件事:

这是一个行业内的标准做法,那就应该是通用的,如果别人的播客都没有这个问题,而博客后台又不存在可设置和调整的界面,那最有可能的原因大概就是,我博客使用的模板太过于老旧了。

为什么我会想到这个角度呢?

因为我博客目前用的模板,是 2013 年开始启用的,这十一年来,只在 2022 年时调整过一次,但技术内核还是原本的那套东西。然而事实上,我博客后台切换到区块编辑器已经好几年了,我还在用的这个老模板其实已经下架很多很多年了,只是因为我一直没有更换它,还在生效而已。

为了验证这件事,我先是研究了一下朋友托管播客的网站结构,确定了「封面图」在通用模版中的形式,再在我的博客后台巡了几圈,选定一些结构相似的、我也喜欢的模板,把它们套用在我的播客日志上,看看是什么表现。最后,我在区块编辑器里找到这些页面,看看它们是怎么表达和处理这张「封面图」的,有哪些可以设置的项。

至此,我锁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这个多年前就早已下架不再维护的老版本软件的模版,它在技术层面和现行的技术之间的差异,导致输出的封面图变成了一个比例错误的缩略图。我只需要换上一个新模版,就可以解决了。

但「换模版」这件事,其实我已经考虑好长时间了。

在这次「封面图事故」之前,我就有换新的的想法了。一方面确实是,在日常写作和新增一些页面时会明显感觉到这种技术上的代际差,只是自己懒得动,能用就不改。我相信大部分程序员也是这么想的,代码屎山不就是这么回事嘛。但如果只是换个模版,其实不用想那么久,所以另一方面更核心的是,我在同时考虑把博客的套餐升级到 Explorer 版,还想提前买下后面几年的域名使用权,因此,在我心里,模版的更新、升级、域名这三件事是合并在一起考虑的。

这次小事故,倒像是上天推了我一把。

于是乎,我下了决心,升档、域名、模版,一次性全部处理好了。我现在的博客,是一个更为简练、但更好用的全新状态。播客源的抓取也回归正常了。

20132022 到今天,眼看着我的博客越改越简练,但内容越来越充盈,我心中是欢喜的。这就是我这些年的状态,越发充盈,越不需要装饰,所有形式都让位于内容。我只要一件舒适的 T 恤就够了。年轻时喜欢说的个性,那不是通过页面、手机壳、衣裤鞋来体现的,个性是行动做派,不需要是任何视觉化的呈现。

这就是另一种「我变秃了,但更强了」。

在博客上做播客,再因为做播客而全面更新了博客,再把这个过程记录在博客上,我如果不写出来,这事儿说给人听都会觉得我有神经病哈!不过 Blog 和 Podcast 这俩完全不相关的事物,在简体中文里的说法竟然像绕口令一般相似,也是有意思。

兔子王国里的外星人_0.ylog

By: Steven
26 April 2024 at 00:52

欢迎收听荒野楼阁 WildloG,这里是设计师苏志斌的个人播客。作为第 0 期,我会与你分享一下做这个播客的动机、这个播客的主题会是什么、起这个名字的缘由、本期封面和播客 Logo 的设计想法,以及后续的节目计划。

在这一期,你会听到:

—- 我是谁?从我家的动物园,工作和话剧的经历,聊到我二十多年的写作习惯。

—- 我对于视频内容的态度?为什么那么久没更新《设以观复》系列?

—- 原本并不想做播客,为什么转变想法呢?动机是什么?

—- 这个播客的主题:一个外星人

—- 荒野楼阁 WildloG 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因为生机勃勃啊!

—- Why not 和 WildloG

—- 封面设计:隐秘的荒野和兔子王国

—- 以两类节目为主:一个人捡树枝,两人以上一起捡树枝

—- 要停更视频?

|登场人物|

苏志斌:工业设计师,车联网智能硬件产品经理/联创,《设以观复》作者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