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 Ultrafine 6K 要开卖了
https://www.lg.com/us/monitors/lg-32u990a-s-ultrafine-monitor
省流:
- 32 寸,6144x3456 ,224ppi ,60Hz
- 支持雷雳 5 和菊花链,两个雷雳口,3 个 USB-C 口,还提供了 DP 和 HDMI 口
- 96W 充电
- 对比度 2000:1
- 1999$
https://www.lg.com/us/monitors/lg-32u990a-s-ultrafine-monitor
省流:
这个问题很长时间了,开机时间很久之后 windowServer 内存占用就会非常高,不会释放嘛,
下面是我设备信息以及不开软件情况下的使用情况,系统版本是 15.6.1
之前在 QQ 群和一位老哥也聊过这个事,这个情况是大面积存在的。
在发布 iPhone 17 Pro 和 iPhone Air 时,苹果都提到了一个词——Plateau,原意为「高原」,国内官方命名为「扩展平台」,形容这两台 iPhone 背面那个包括相机 Deco 在内的长条状突起。
这不仅是一种单纯「凹造型」的设计变更,背后是 iPhone 内部结构的深度调整。
因此,虽然 iPhone 拆解是每年必不可少的仪式,但今年的意义非比寻常。往期爆料已经说的不能再直接:明年的折叠屏 iPhone,甚至后年 iPhone 20 周年款,都将从今年的新机,特别是 iPhone Air 这块「试验田」出发。
拆解 iPhone Air,我们将看到苹果面向未来的设计思考;在 iPhone 17 Pro 上,我们也会看到后续 iPhone 的工程实现思路。
史上最薄的 iPhone 究竟是怎么炼成的?除了配置上不得不做出的妥协,苹果也在 iPhone Air 的结构上花了不少心思。
轻薄手机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有限的机身之中塞入尽可能大的电池,这也是 iPhone Air 采用「高原」的原因:尽可能压缩主板面积,为电池腾出更多空间。消费电子技术都在进步,但续航和体验仍被电池绑架——这句话十年前就在说,今天仍然无比正确。
iFixit 给 iPhone Air 做的 CT 图中,可以发现整个手机将近 60% 的空间,都被电池盘踞:
▲ 图源:iFixit
也就是说,iPhone Air 彻底改变了从 iPhone 4 开始就一直坚持的传统「纵向主板」设计,不仅采用了横向排布的主板这一近年来 Android 阵营的主流思路,更是采用了常见于 Android 手机上的「主板、电池、马达麦克风」由上而下的三段式排布设计。
顺带一提,今年另一款超薄旗舰三星 Galaxy S25 Edge 机内也同样采用了类似的排布方案。
▲ 图源:iFixit
iPhone Air 依旧沿用了背板开启的设计,拆下背板后,我们能更直观看到这块巨大无比的电池,额定 3149mAh,12.26Wh。不规则形状的设计,没放过任何可以利用的空间。
▲ 图源:iFixit
有意思的是,iPhone Air 内部的这块电池,和苹果为这个型号推出的 MagSafe 外置电池在形状和规格上一模一样——
这让爱范儿联想到了欧盟在前不久推出,并将于 2027 年正式强制执行的新规:届时,所有在欧盟地区市场销售的手机都必须配备用户可更换的电池。
谁也不好说,苹果在这块电池上的心思,是不是在为那样的未来做好准备呢?
▲ 图源:iFixit
回到 iPhone Air 拆解:苹果用了业界好评满满的电压敏感胶水,只要用专门的工具在电池连接处通电,电池就能相对轻松地取下。对于一款电池较小需要频繁充电,从而导致电池损耗速度更快的手机来说,这项技术显得更有价值。
对于电池等在内的主要零部件拆卸难度,iFixit 也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和多年前的苹果不可同日而语。
如何在 5.6 毫米厚度的机身内塞入大量的元器件,完全称得上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不少元件苹果都采用了定制方案,例如 USB-C 接口模块,就采用了钛合金 3D 打印技术,不仅更轻薄,号称强度也更高,还更省原料。
「高原」部分也是如此,左边的大摄像头模组采用了多边形设计,右边的扬声器则是完全贴合「高原」的圆边,而下方的组件基本都是「L」字形或「凸」字形,如同紧密排布的拼图。
▲ 图源:微机分WekiHome
iPhone Air 的主板部分,然采用了双侧叠板的设计,但实际堆叠部分只有突出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面积都是单层设计。
▲ 图源:iFixit
拆开双层主板后,我们不仅能看到全新的苹果自研 C1X 基带,以及 N1 无线芯片,像是电源管理模块也封装成一小个颗粒。这么做的坏处是维修时只能整个更换,但好处是组件占地显著得到压缩。
▲ 图源:iFixit
关于 iPhone Air 机身的讨论,自然集中在其超薄机身和钛合金框架的强度,能否避免这台史上最薄 iPhone 重蹈 iPhone 6 系列「弯曲门」(bendgate) 的覆辙。
著名「毁机博主」JerryRigEverything 实测,双手紧握硬掰无法折断 iPhone Air,日常实用性相当过关;而在更严苛的起重机压力下,iPhone Air ,在受到 171 磅(约 77.56 千克)重量时手机发出断裂的声音,到 215 磅(约 97.52 千克)屏幕才彻底开裂。
并且,由于 iPhone Air 的主板集中在机身上部,机身中部折弯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只要电池没有刺穿、内部走线还连着,手机居然还能正常使用——「史上最耐用 iPhone」绝非苹果虚言,只要你不提电池容量……
▲ 图源:JerryRigEverything
拆开 iPhone Air 后,我们更能直观感受苹果做出的工程学探索:全新的机身空间排布方案,大量的定制组件,又没有失去苹果内部电路一贯的优雅。
这很符合爱范儿最初对这台手机的定调——一台以「实验性」为主的机型,为未来的 iPhone 轻薄化、折叠化铺好技术道路。
更重要的是,比起去年采用了大量一次性胶水的「超薄」iPad Pro,iPhone Air 的元件依然坚持了更占空间的模块化设计,保证了手机的可维修性水平,iFixit 也给出了 7 分的较高评价。
▲ 图源:iFixit
首次采用一体成型工艺的 iPhone 17 Pro,手感和观感都很优秀——直到用户们发现,自己刚拿到手的新机,背部已经出现了不少划痕。
▲ 图源:Consomac
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 iPhone 17 Pro 的相机模组突起边缘,这个缺乏圆滑过渡的模组边缘,一旦放在兜里被钥匙、硬币等刮蹭,表面的阳极氧化涂层很容易被刮掉,露出铝金属的表层,从而留下无法恢复的划痕。
▲ 图源:JerryRigEverything
机身其他平坦的部分,划痕不会像相机模组边缘那么明显,但依然存在。
罪魁祸首很可能正是相机模组这个过于锋利的边缘,导致阳极氧化涂层无法很好贴合边角而更加脆弱。
这可以说是阳极氧化工艺的通病,但苹果依旧选择了目前的锋利设计,而并非没那么醒目,但相对更耐用的圆滑过渡。
▲ 图源:JerryRigEverything
想要避免这个问题,只能选择戴好保护壳,不过一些用户已经在网上吐槽,戴手机壳的过程,如果用力角度不对,或者夹杂了尘土,也可能带来划痕……
和这个中看不太中用的机身外壳相比,iPhone 17 Pro 系列的内部构造是更围绕使用体验的全新设计。
和 iPhone Air 类似,iPhone 17 Pro (Max) 也采用了「三段式排布」,主板主要集中在上方更大的「高原」地带,被网友戏称「典型的安卓结构」。
▲ 图源:iFixit
虽然 iPhone 17 Pro 对比上一代电池容量提升 406mAh 之多,但如果对比两者的内部结构,会发现电池更多是形状变化,面积实际上没有变大太多。
▲ 图源:iFixit
因此电池容量挤了这么一大管牙膏,更多是由于能量密度的进一步提升。
由于换用一体式机身,iPhone 17 Pro 需要从屏幕而不是背板进行打开。拆下屏幕后,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块巨大的散热片,几乎覆盖了整台手机。
▲ 图源:微机分WekiHome
撕开散热片的覆膜,就能看到本次 iPhone 17 Pro 全新配备的 VC 均热板 (vapor chamber 蒸汽仓),Pro Max 版本的面积(下图左)会比 Pro(下图右)大上一圈,两者分别约为 2200 和 2000 平方毫米——在动辄 4000 平方毫米 VC 均热板的 Android 阵营面前,还是略显逊色。
▲ 图源:微机分WekiHome
根据@微机分WekiHome 的拆解,这块 VC 均热板属于铜网结构,效果不如铜粉烧结结构。不过这块均热板采用了激光焊接工艺,导热效果更好,理论上成本也更贵。
还有一个细节:iPhone 17 Pro 的屏幕组件背面也贴有散热片,因此处理器散发的热量会首先通过 VC 均热板快速分摊到整块铝合金散热片,部分热量也会传导到屏幕部分。
▲ 图源:微机分WekiHome
值得一提的是,整块铝合金散热片厚度在 0.3 毫米左右,或许就是 iPhone 17 Pro 系列变厚 0.5 毫米的主要原因。
除了屏幕和散热片,主板的正反两面、后壳、MagSafe 线圈都覆盖了散热膜,足见今年苹果对于 iPhone 17 Pro 散热能力的重视。
iPhone 17 系列用上的全新的前摄传感器也终于露出真面目,原来并非苹果所宣传的「正方形」设计,实际上是一个八边形底,是平衡了实用性和成本的方案。
▲
比起 iPhone Air,iPhone 17 Pro 上的「高原」设计并没有带来更轻薄的机身,苹果更多的考量还是散热:主板集成在机身上方,避免用户摸到发热,也能更好利用 VC 均热板的特性,将集中的发热均匀分散到整个机身。
还有一个相对巧妙的设计:天线围绕「高原」进行了排布,不仅美观,也能避免用户握持手机的影响。
虽然更实用,但一些网友认为,iPhone 17 Pro 的内部电路设计显得略有点杂乱,少了以往的苹果味。当然毕竟用户是看不到的,这点就见仁见智了。
由于比往年更明显的堆料倾向,今年的 iPhone 产品力爆棚,性价比高得不像苹果,因此被戏称典型的「安卓 iPhone」。
没想到体现「安卓思维」的不止参数和配置,拆开 iPhone 17 Pro 和 iPhone Air,这个在 iPhone 上略显陌生的三段式设计,其实早已是国产品牌沿用了好多年的模版。
▲ 小米 15 系列也是三段式结构的代表,图源:微机分WekiHome
苹果高管表示,「高原」原本是为了压缩 iPhone Air 机身的设计,而这种更极致利用机身空间的方式,反而也能迁移到 iPhone 17 Pro 这款看似和 Air 定位南辕北辙的产品上。
因为本质上,智能手机的发挥离不开机身的限制,Air 的探索就是为了榨取每一丝空间实现高性能,相关技术落到空间更宽裕的 Pro 身上,自然也能让 iPhone 17 Pro 挤出比过往迭代更大的牙膏。
一言蔽之:这个更高集成度的高原设计,让 Air 够 Air,让 Pro 更 Pro。
这也不仅仅只是一种产品工程学思路上的变更,背后离不开这几年技术的进步:小型元件高度集成化和定制化,以及诸如 A19 Pro、N1、C1X 这些自研的 Apple Silicon 的加入和优化。
当然,确实很多网友表示 iPhone 17 Pro 一大片突出的「高原」很丑,不如以往的方形 Deco 更具美感——但这也侧面说明了苹果开始转变做 iPhone 的思路:用户实际体验的优先度,已经超越了外观设计。
未来,我们也能见到「高原」——包括凸起的外观,和内部的高集成横向主板——出现在越来越多的 iPhone 上。对于 iPhone Pro 和 iPhone 标准版这样的常规机型,也能在电池容量得到扩张的前提下,做到瘦身和散热的增强,实现手感、参数的双赢,我相信这也是大部分用户乐于见到的提升。
而在明年的折叠 iPhone 上,苹果若要把铰链和双摄都塞进这个可能比 iPhone Air 还要更薄的机身,同时还要配备一块大电池,想必也离不开那块巨大的「高原」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vivo X300 系列定档 10 月 13 日发布,而今天 vivo 提前给新机的影像开了一场发布会,介绍了 X300 系列上的两颗「两亿镜头」:长焦和主摄。
比起硬件参数,vivo X 300 的影像升级,更多体现在算法上。
提起 vivo 影像,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或许都是「长焦」——通过 vivo X100 Ultra、X200 Pro 以及 X200 Ultra 三次迭代,在市场和用户心中都构建了「vivo = 长焦好」的印象,而 X300 系列自然会继续在这颗镜头上加码。
vivo X300 系列将搭载一颗 2 亿像素 APO 长焦镜头,支持 CIPA 5.5 级别的光学防抖,并联合三星研发了「蓝图三星 HPB」传感器。
光学配置只是长焦摄影的下限,一些更复杂、极限的场景离不开算法加持,vivo 这次也着重强调了全新的「Magic-Cloud AI 算法」。
Magic-Cloud AI 算法在云端运行,也即要求手机联网,处理速度虽不如端侧,但胜在经过处理的照片,在清晰度上比端侧算法有显著提升,并且能够运用在文字、夜景、人像、花鸟等多类长焦。
长焦镜头的一个重度需求场景就是演唱会,这也是 vivo 这几年突破的重点。
得益于零延时多帧的「灵动人像算法」,vivo X300 系列的长焦抓拍能力进一步提升,长焦抓拍舞台上的歌手,画面更清晰,表情也能更好。
体育赛事则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场景:距离远,运动员动作快,追焦成为一个难题,vivo 的解决方案则是「蓝图极限追焦引擎」,能实现毫秒级的精准锁定。
并且 vivo X300 系列支持 12 张一秒连续拍摄 36 张的无损画质高速连拍,运动员的动态能尽收镜头之下。
除了演唱会和赛场,「打鸟」也是近几年兴起的手机长焦长焦。
针对生态摄影,vivo X300 不仅能实现远距离更清晰的抓拍效果,还有全新「空气切割机」算法,其实就是一个针对动物的「人像模式」,能够更好识别动物羽毛毛发和杂乱背景之间的区别,做到只保留主体画面细节,并实现更精准的虚化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vivo 这次还带来了影像交互上的一个新体验:长焦算法提供三档调节,用户可以自己选择平日长焦拍摄的计算强度——画面纯净度与现场真实感之间,不再是二选一。
如果觉得 vivo X300 系列上的这颗长焦镜头还不够,长焦增距镜系统能进一步提升望远能力。
作为日常拍摄的最主力镜头,vivo X300 同样搭载了一颗 2 亿像素的主摄,主打旅拍人像摄影。
vivo X300 系列对人像的定调走「真实路线」,一张人像成片将由 80% 的真实和 20% 的美颜润色组成。
「真实」来自于这颗 2 亿像素的传感器,用 vivo X300 主摄拍人像会保留大量的细节,甚至皮肤上的毛孔,以及佩戴的饰品都能高清呈现。
并且,vivo X300 支持人像模式全焦段 5000 万像素成片,也是目前行业的独家水平。
人像摄影同样是一个更注重风格、审美和算法的赛道,并且不同的用户之间对「人像美」都有自己的定义和偏好。
vivo X300 系列搭载了多种人像摄影风格:透亮人像氧气美 、蔡司自然人像原生美等等。全新的「元气骨相重塑 」则是 AI 和人像摄影的结合,智能去除用户面部疲态,提亮该提亮的部分,调整面部结构和神态。
不仅 AI 不止赋能拍摄的过程,vivo X300 还将搭载「AI 定制美颜」的后期能力,大模型系统学习用户的修图偏好,然后批量运用于其他照片上。
针对光线复杂不好处理的夜景,vivo X300 系列的应对方式则是「电子柔光箱」算法,针对不同的顶光、逆光、暗光场景进行柔化,人物面部能保持干净、立体、肤色还原。
而像更具难度的闪光烟花场景,vivo X300 也准备了相应的算法进行应对,减少烟花重影毛边,人像也能保持清新透亮。
用户的需求也早已不止静态的人物照片,Live Photo 也是近几年大火的赛道。vivo 增强了 vivo X300 系列拍 Live Photo 封面画质和动态的一致性,还首发了 Live 图的路人 AI 消除功能。
自 vivo X100 Ultra 开始,vivo 的影像能力也不再局限于拍照,录制视频也成为了每一次迭代的重点。
vivo X300 系列搭载 LYT-828 传感器,还搭载了云台级别的防抖能力,防抖角度达到正负 2.6 度,防抖角度面积相较上代提升 56% 。
专业格式方面,vivo X300 系列能够实现多焦段 4K 120fps 杜比视界 HDR 视频录制,并支持拍摄 4K 120fps 10bit log,认证 ACES 工作流。
而在一些日常的演唱会或者旅游场景,vivo X300 支持「录拍双系统分时架构」,录制 4K 视频时可以通过独立通路拍摄真正的照片,而不是截下模糊的视频截图。
视频讲究「电影感」,vivo X300 系列和联发科联合开发了一个「智能分区影调引擎」,拍摄视频时可以智能识别拍摄主体,大幅改善影调层次。
总结一下这次发布会公开的 vivo X300 系列影像的重点新功能新特性: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给半个月后的正式发布会留惊喜,这次影像发布会上,vivo 其实没有谈到太多 X300 系列的镜头配置,更多讲的还是算法。
并且,vivo 的算法具有很明显的「场景化」特征,针对日常摄影中的复杂又常见场景,都有一个专门的算法去解决现存问题。
对比起 Ultra 影像旗舰,主打平衡性的 vivo X300 系列堆料实现影像突破的空间有限,针对性的计算摄影调优,也是一种不错的解法。
至于 vivo X300 系列更全面的影像和其他体验,将于 10 月 13 日 19:00 的发布会正式揭晓,爱范儿也很快为大家带来真实体验,敬请期待。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在 AI 硬件圈,有一张「小卡片」悄悄火了很久。
它像一张银行卡,厚度不到 3mm,能吸附在手机背面。这枚名为 Plaud Note 的设备,只为一件事,记录对话,并用 AI 帮助用户挖掘对话中的价值。这个简单直接的思路,让它在全球积累了超过 100 万用户。
9 月 22 日,这张小卡片背后的团队 Plaud,终于带着它和功能更强的升级版 Plaud Note Pro,在深圳召开了中国内地的首场发布会。
在国内,记录对话的 AI 产品现在看来是一片红海,前有科大讯飞这样的巨头一直深耕该领域,后有层出不穷的公司跟进,像是钉钉、Anker、360 等。
Plaud 的回归,不仅是一个产品发布,更像是新一代硬件创业浪潮的一个缩影。这些企业,它们从诞生之初就拥有全球化视野,在海外市场证明自己后,再带着技术与理念进入中国。
这份技术和理念,能否经得起国内用户的检验,一起看看他们发布了什么产品。
「意图」,这是整场发布会我听到最多的词,大模型如何理解我们的意图,大模型最想要什么,我们为什么设计这个产品?
答案都回到了「意图(intention)」,Plaud 合伙人兼中国区 CEO Peter 不断重复这个词,来解释大模型时代,不仅仅是处理原始数据,而是要理解我们的意图,才能真正突破智能的边界。
▲ Plaud 合伙人兼中国区 CEO Peter(莫子皓)
Plaud 此次的旗舰新品 Plaud Note Pro,最大的亮点在于首次实现了「人与 AI 的实时协同」 (Human-AI alignment in real time)。
想象一下,在会议中,当讨论到关键决策或重要数据时,不需要打断对话,只需轻轻一按机身上的按钮,就能实时将这个时间点,和相关信息同步给背后的大模型。
这等于在告诉 AI:「注意,这里是重点」。而通过这种方式,大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对话的语境和我们的意图,从而生成更精准、更具洞察力的摘要。
这跟平时我们和大模型沟通,写了一大堆 prompt,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输入的文本,是没有时间维度的。
Plaud 则是让 AI 从一个录音结束后,被动整理信息的工具,变成了在对话发生时的智能伙伴,实时地与我们的意图对齐。
为了实现高效的记录,Plaud Note Pro 在硬件上的亮点,也集中在了更丝滑和无缝的体验上。
当被问及产品为何「能用且好用」时,Peter 显得颇为自信,他提到 Plaud 创始人团队,有做手机、造机器人的,做现在的产品属于「降维打击」。
这种经验,也的确保证了基础体验的可靠,Peter 分享其他用户的体验评价,「连蓝牙那一刻,就知道这个团队不简单」,因为 Plaud 的蓝牙连接体验,同样非常丝滑。
首先是轻薄,机身是银行卡般的大小,厚度仅为 2.99mm,重量 30g。这种对极致轻薄的追求,也带来了妥协。在沟通会上,当被问到充电接口,并非通用 Type-C 的问题。
团队坦言,这是为了保证产品极致轻薄而做的取舍,但也收到了很多用户的反馈,正在努力寻找解决方案。目前采用的充电方案,是类似大部分手环的触点充电。
第二是专业的收音,Plaud Note Pro 内置 4 个全向 MEMS 麦克风阵列,配合 AI 声学波束成型技术,可在最远 5 米的范围内,实现录音棚级的音频捕捉。
对比前代产品,Plaud Note Pro 还可以通过算法自动识别,录音环境是电话通话,还是面对面对话,而不需要手动切换录音模式。续航方面,单次充电可支持最长 50 小时的连续录音,满足一周的工作需求。
「能不能不买你们的硬件,只用你们的软件?」
面对这个问题,Peter 的回答很坚决:「我们不做这种事情。」
他认为,做单纯的软件服务会分散精力,更重要的是,Plaud 坚信软硬件结合才能提供最佳的智能体验。
这背后,是 Plaud 「AI 原生科技公司」的自我定位。硬件只是捕捉信息的入口,真正的处理和价值生成,都发生在云端的 AI 引擎 Plaud Intelligence 中。
▲ Plaud 网页版首页
对比前代,除了音频,现在还可以捕捉文本、图片信息,并结合「一键标记」功能,为 AI 提供更丰富的上下文,具备多模态能力。
其次就是和大部分 AI 纪要产品、以及通义听悟类似的功能,通过优化整合 DeepSeek R1、千问、豆包等多个大模型,将语音转写成文字,还能区分不同的发言人,并支持多达 112 种语言。
在模型的选择上,Plaud 的策略并非「兼容并包」,而是「只支持最好」。
Peter 坦言,在中文转写上,国内模型表现更好;但在更深层的因果关系和深度思考上,海外顶尖模型仍有优势。但他们仍然坚持使用「最贵、最好」的模型和服务,因为「更好的价值」本身就是产品的核心,而非成本。
基于在海外的两年运营,Plaud 内置了从全球 3000 多个模板中优选出的专业模板,覆盖不同行业和领域。它可以根据你的角色和习惯进行智能推荐,从多个视角分析对话,提供更丰富的总结。
▲ 模版社区
最后一项是 Ask Plaud,和知识库的 AI 问答一样。我们可以基于录音的完整上下文,向 AI 进行深度提问,所有答案都能追溯到录音文件具体的信息来源。新版本还增加了智能建议追问、跨文件查询等功能。
以上所有功能,用户都可以通过 Plaud APP(支持 iOS 和 Android)及网页端来实现。
除了旗舰 Plaud Note Pro,Plaud 还带来了另外两款针对不同场景的产品,它们都支持全新升级的 Plaud Intelligence,也同样是需要配合手机 App 使用。
Plaud NotePin S,可穿戴的 AI 纪要产品,它的前代是已经在海外发售的 Plaud NotePin,目前这款在中国区首发的新品,主打「解放双手,随心记录」。
主要的特点是,它可以通过项链、手环、背夹、磁吸片等多种方式佩戴。同时,它的重量只有 17.6g,拇指般大小,但续航也做到了 40 天待机,和 20 小时连续录音,并配备 64GB 存储。
Plaud Note,卡片式 AI 纪要开创者,这是一款在 2023 年就推出的产品,而到现在,市面上已经有相当多的公司,在做同样类型的卡片式 AI 纪要产品。
尽管 Plaud Note Pro 在性能上提升明显,但据 Plaud 合伙人兼全球销售负责人 Raymond 介绍,经典款 Plaud Note 在海外依然维持着非常高的销量,因为「有很多消费者,还是喜欢这种机械拨动的形态」。
▲ Plaud 合伙人兼中国区 CEO Peter 莫子皓(左);Plaud 合伙人兼全球销售负责人 Raymond 孙驰(右)
当被问到如何在国内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时,「用户价值」是创始人提到最多的词。他认为,为用户带去 SOTA(最佳)的体验,是 Plaud 应对竞争的态度 。
目前,Plaud Note Pro、Plaud Note、Plaud NotePin S 三款产品,已经在国内主要电商平台发售,具体的发售价格如下。
▲ Plaud Note 1149 元,Plaud Note Pro 1299 元,Plaud NotePin S 1249 元
而针对每款设备都能用上的 Plaud Intelligence,也有标准版、专业版、和卓越版三个会员计划,主要的区别体现在,可录音的时长限制,分别是 300 分钟、1200 分钟、和无限时长,对应的价格是免费、339/年、和 1099/年。
而国内版和国外版的 Plaud Intelligence 订阅价格也有所不同,国际版配置了像 Gemini 2.5 Pro、GPT-5、以及 Claude 4 这些模型,所以专业会员的订阅价格是在 99.99 美元(人民币 700 多),而国内版则是 DeepSeek、豆包、千问等模型。
APPSO 也第一时间拿到了 Plaud Note Pro 产品,根据发布会现场透露的信息,Plaud Intelligence 将在下个月更新跨平台同步、多维度解读等多项功能。我们也会在更新之后,同步分享我们的使用体验。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每年在评测新 iPhone 的时候,爱范儿总会反复问一个问题:
新 iPhone 贯彻了怎样的设计哲学?
今年,苹果给出了三个清晰无比的答案——
造出极致轻薄 iPhone Air 的,是设计至上的苹果,为此,他们不惜在产品上做出了诸多妥协;
造出性能猛兽 iPhone 17 Pro 的,是技术驱动的苹果,他们用别出心裁的方式,造出了迄今为止最 Pro 的 iPhone;
而造出真香机 iPhone 17 的,是库存克星的苹果,他们用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和自研技术优势,造就了高端手机市场里的价格屠夫。
这种明晰的定位,比前几年依靠屏幕尺寸和处理器性能,使人对大 Plus 和小 Pro 左右为难的情况截然不同。作为一名 iPhone 用户,我很清楚我该换什么手机——朋友圈里比往年晒得更多的订单截图,也佐证了这一点。
由于 iPhone Air 推迟发售,今年爱范儿评测的重心将会放在 iPhone 17 系列上,而经过这一周多的体验,我们得到了一个有趣的结论:
今年的 iPhone 17 系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像「安卓」手机——这当然是褒义。
自 iPhone 11 以来,「标准版」的 iPhone 就总给人一种「标配即减配」的印象——但 iPhone 17 是个令人惊喜的例外。
有关 iPhone 17 的一切讨论,都离不开这块全新的屏幕——如果仅从硬件参数上看,iPhone 17 的屏幕几乎就是去年 iPhone 16 Pro 的同款。
这是 ProMotion 推出以来,标准版 iPhone 第一次用上高刷新率屏幕,打破了「ProMotion 必须要 Pro」的魔咒——
1-120Hz 可变刷新率,支持常亮显示的 LTPO 屏幕,甚至边框宽度都比 iPhone 16 缩窄了不止一点:
ProMotion 高刷屏带来的爽快感不言而喻,哪怕 iPhone 的调度策略不是全时锁定 120Hz,但相比 iPhone 16 上面那种字面意义上的「顿挫感」,仍然是巨大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今年愿意换标准版的人,大多是 12、13 代的老用户,我们在公众号评论区甚至见到了一位仍在使用 iPhone 7 Plus 的朋友。iPhone 17 加上 ProMotion,对于他们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体验超速」了。
比起 iPhone 16 Pro,iPhone 17 的屏幕户外峰值亮度也更高,一举来到了 3000 尼特,甚至还用上了隔壁三星 Ultra 旗舰以及一些折叠屏机型会用到的抗反射涂层(Anti-reflective coating)。
根据我们的上手体验,iPhone 17 在晴朗户外的可读性相比 iPhone 16(甚至 16 Pro)都有相当程度的提升。其抗反射效果与三星类似,体现为屏幕在户外强光下,玻璃泛白、发灰的情况有所减轻。
只不过 iPhone 17 的屏幕抗反射效果只是相比前代明显,但是距离三星那种「让黑色更黑」的效果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哪怕是没有抗反射涂层、只贴了官方 AR 膜的 Z Fold7,也比 iPhone 17 更深邃一些:
iPhone 17 今年使用了第二代超瓷晶玻璃,在滑动时有点微微地涩手,且因为抗反射涂层的加入,选贴膜也变得更加考究。无论是为了改善手感,还是想保留抗反射能力,我们都建议优先选择 AR 膜。
更加倒反天罡的是,苹果甚至连 iPhone 17 的充电速度都做出了改进,最高充电功率来到了 35W 左右。
我们用 40W 的充电头实测,iPhone 17 的电量从 0 到 50% 只需要约 25 分钟,而充满则需要 80 分钟——有时候起床发现忘了充电,洗漱的时间临时充一会,也够 iPhone 应应急了。
至于影像方面,iPhone 17 在两个方面做出了升级——超广角镜头从 1200 万像素升级到 4800 万像素,以及用上了新的正方形 CMOS 前摄。
虽然最近两年各家厂商都在发力长焦,但超广角镜头作为视觉冲击力最强的那个视角,仍然具有相当的不可替代性。本次 iPhone 17 升级到去年 16 Pro 同款的超广角,让拍出类似这样的可用画面成为了可能:
而本次全系标配的这套新的前摄——苹果称之为 Center Stage 前置摄像头——则是一个非常精妙的功能,因为它做到了一件和哈苏 X2D II 100C 差不多的事情:
用更精密的硬件和更复杂的功能,让拍摄本身变得简单。
放在 iPhone 17 上,就是现在 iPhone 可以自行判断你的自拍画面里有多少人、然后根据检测到的人脸数自动调整前摄的缩放和画幅,用更复杂的功能实现了更无感的操作。
根据爱范儿的测试,iPhone 17 会在只有一个人的时候保持普通竖向构图、两个人的时候切换广角但维持竖向,在画面进入第三个人且人脸比较分散的时候切换为横构图——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手都是完全不需要扭动,更不需要按任何按钮。
而得益于新的 2400 万像素正方形传感器,无论切换横竖构图,最后拍出来的自拍照分辨率都可以达到 1800 万像素,相比之前的 1200 万前摄仍然是可感的提升。
此外,苹果本次加入的前后同时录像功能也是相同的「机制复杂、简化摄影」的逻辑,虽然这项功能本身不新鲜,但是别忘了——它是建立在 iPhone 行业第一的录像能力和 iOS 无出其右的软件生态基础上的。
在大升级的屏幕和小改进的影像能力之外,iPhone 17 基本保持了与 iPhone 16 一样的三维和重量(17 比 16 略高 2mm、略重 7 克)。屏幕能够从 6.1 升级到 6.3 寸,主要就是得益于显著缩窄的边框。
至少在 iPhone Air 正式开售之前,iPhone 17 依然是整个 17 系列中手感最轻巧的那台。更重要的是, iPhone 17 的最低存储空间升级到了 256GB,加量不加价。
与其说这是 iPhone 17,不如说这是一台少了长焦镜头的 iPhone 16 Pro,特别是有了观感明显的 Pro 功能,你甚至可以当它是 16 Pro「青春版」。
iPhone 17 也是我们今年最推荐更新的机型,如果你是 iPhone 15 之前的用户,这是一个换机的好时机。
比起「压倒性好评」的 iPhone 17 标准版,iPhone 17 Pro 的风评倒是褒贬不一,分歧主要集中于外观设计。
在经历过 15 Pro 和 16 Pro 两代钛金属之后,苹果在 iPhone 17 Pro 上放弃钛合金、重新回归了最传统的铝合金。但这并非保守和倒退的体现,而是苹果整了一个更大的活——
在新的铝合金机身上,苹果尝试了一种新的加工工艺:热锻铝金属一体成型(Heat-forged aluminum unibody)。这是一种手机行业不常见、但在汽车工业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的加工技术。
▲苹果发布会上演示的一体成型机身|Apple
相比 CNC 工艺只能在成品铝料块上加工,热锻一体成型工艺因为需要在金属的「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可以避免金属内部在加工过程中形成不规则结晶区,组成疏松和气孔结构,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出铝合金的强度、韧性和抗疲劳性能。
这种一体成型工艺的优点,一上手便知——
前两代 Pro 的确极大改善了「硌手」的口碑,而 iPhone 17 Pro 更大的边框弧度,又一次将 iPhone 16 Pro 远远甩在后面,甚至可以称之为「手感最好的直屏 iPhone」。
除了手感大升级,从钛金属换回铝合金还带来了另外两项材料优势——由于铝合金比钛合金更容易着色,今年的 iPhone 17 Pro 多出了这个醒目的「星宇橙」,比起前几年的「禁欲系」配色鲜亮不少。好不好看见仁见智,但包你换了新机一眼就能被认出来。
此外,钛金属虽有重量和强度上的优势,导热性能却并不优秀,而铝的热导系数接近钛的 20 倍,iPhone 17 Pro 的散热能力相比 16 Pro 提升是非常明显的。
在聊实际散热手感之前,先分享一些发热测试数据:将 iPhone 16、17 两代 Pro Max 屏幕调至最大亮度,并打开 4K 120Hz 进行录像,这样可以比较好的排除户外机身升温的干扰、更清楚的看到散热路径。
首先是上一代 iPhone 16 Pro Max:从热成像延时中可以看到,16 Pro Max 的发热点位非常集中,主板位置的最高温度接近 45°C,且由于背板玻璃和钛合金中框导热不畅,机身的下半部分始终没有怎么升温,无法有效参与到机身的散热过程中:
iPhone 16 Pro Max 4K 120 帧最高亮度录制半小时,最高温点位约 44.8 度
再看全新 iPhone 17 Pro Max:
这样的效果转换到游戏场景中,就是我们手持 17 Pro 玩《崩坏 星穹铁道》的时候,可以明显感觉到边框、背板和镜头凸台都在均匀发热,说明处理器的热量被有效传递到了更大面积的机身上、与空气热交换的效率更高。
iPhone 17 Pro Max 4K 120 帧最高亮度录制半小时,最高温点位约 42.6 度
更好的散热表现,意味着 iPhone 17 Pro 能够更有持续性地进行性能释放——无论是拍照、游戏,还是高强度回微信,手机都只是温温地不烫手。散热越好,降频越少,手机当然也没那么容易卡顿了。
同样,升级的散热也能够支持 iPhone 17 Pro 更长时间地高功率充电。实测下来,我们发现 iPhone 17 Pro 的最高充电功率可以长时间稳定在 30W 以上,Pro Max 甚至可以稳定地以 35W 的功率进行充电。
使用苹果官方的 40W 充电头, Pro 和 Pro Max 在 20 分钟以内就能充到 50% 的电量,和 iPhone 17、iPhone Air 等沿用三明治结构的机器相比,整体充电速度快了不少。
▲iPhone 17 Pro Max 充电曲线图,蓝色折线为充电功率,红色折线为电流,绿色折线为电压
诚然,VC 均热板在 Android 高端手机上已经屡见不鲜,但敢于果断抛弃大面积玻璃背板、将铝合金机身和 VC 共同设计为一个整体发挥效果,我们依然会感叹这确实是「技术驱动」的苹果,才能造出来的产品。
技术驱动这一点,落到 iPhone 17 Pro 全新升级的影像系统上,同样成立——我说的,就是那颗 4800 万像素的 4 倍长焦镜头。
iPhone 16 Pro 上面那颗 5 倍 1200 万像素的长焦镜头,经常被人诟病传感器过小、解析力不够,而 iPhone 17 Pro 将长焦原生倍率缩减到更常用的 4 倍(等效全画幅 100mm),并且将传感器面积扩大了 56%,不仅可以输出 4800 万像素的全尺寸照片,也能进一步裁切、当做的 1200 万像素的 8 倍长焦(等效全画幅 200mm)镜头来用,可以说进可攻退可守。
毕竟 iPhone 17 Pro 系列的主摄仍然是 24mm,从 1x 到 8x 实际上囊括了 24-200mm 的所有焦段——四舍五入,也相当于那颗被誉为「天涯镜」的腾龙 28-200mm 装在 iPhone 上了。
这套大底长焦的配置,也是许多国产影像旗舰手机采纳的方案——其带来的直接优势,就是 iPhone 17 Pro 调用长焦的频率相比 16 Pro 有了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苹果新的图像处理管线也不再固执己见,变得更愿意用适当的涂抹交换纯净度,显著提高了长焦的可用性:
影像系统的另一个重大更新,是全焦段都用上了 4800 万像素的融合镜头,使得 iPhone 17 Pro 系列的多镜头一致性更上一层楼,且超长焦和超广角镜头都变得更好用了,就算是在弱光或者室内环境,也能拍出质感在线的照片,而不至于满屏噪点:
超广角(0.5x):
超长焦(8x):
可惜的是,尽管 iPhone 传感器面积变大了,总的来说还是不够大……和国产旗舰相比,依然逃不过「底大一级压死人」的命运:
除了硬件升级,苹果还给原相机 app 加上了一款新的摄影风格「珠光」(Bright)。它的出片效果有点类似加两档曝光的富士胶片配方,是社交网络上最流行的色彩风格之一,更能轻松拍出适合亚洲肤色的「白里透红」效果,避免标准风格的黄蜡色调。
如果你用 iPhone 拍人像很多的话,爱范儿甚至建议你可以将「珠光」作为默认的摄影风格来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它并非 Pro 系列独占,iPhone 17 以及更新 iOS 26 之后的 iPhone 16 系列都可以获得。
今年的 iPhone 17 Pro 仍然是「有史以来影像能力最好」的 iPhone。如果你此前就喜欢用 iPhone 拍、在 iPhone 上修、直接用 iPhone 发图的话,iPhone 17 Pro 是近年表现最好的一代,甚至掏出「苹替」Android 影像旗舰的机会都变少了。
至于今年 ProRes Raw 录制规格、Genlock 以及时间码功能的加入,更多是为了方便 iPhone 融入影视剧组中的工作流。
过去的一段时间,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 iPhone 出现在一些电影机难以触达的角落,比如《F1:极速狂飙》车身上用 iPhone 相机总成改装的固定机位,以及《惊变 28 年》中用十几台 iPhone 拼搭出的子弹时间相机:
图|TheVerge
iPhone 17 Pro 上这些准专业功能(包括 299 美元的 Blackmagic 时间码拓展坞)可以帮助 iPhone 进一步在影视行业片场中站稳脚跟,整体来讲是在向着光谱中「更加专业化」的那一端推进的——
这也是我们在今年 iPhone 17 全系列机型中看到的最大趋势:iPhone 17 让普适的更加普适,而 iPhone 17 Pro,则是让专业的更加专业。
而那个没有数字代际后缀的 iPhone Air 又代表了什么呢?
由于国行 iPhone Air 推迟上市,评测也一并推迟了——编辑部那个对 Air 望眼欲穿的同事,只能自制壁纸解解馋了。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为 iPhone Air 定下论调:尽管它既不普适也不专业,但 iPhone Air 代表的,仍然是那个「设计至上」的苹果。
此前,爱范儿曾报道过苹果在接下来两年的 iPhone 路线图,提到了由于要给折叠屏让路,iPhone 18 标准版可能和 e 系列一起推迟到 2027 年春季发布——明年秋季只有 iPhone 18 Pro/Max,和传闻中的折叠屏 iPhone。
图|9to5Mac
这样就将 iPhone 原本完全基于数字划分的机型迭代逻辑做出了调整。
爱范儿猜测:苹果接下来除了按照「秋季 Pro 春季标准版」的规律更新数字系列之外,还会不定期的推出像 iPhone Air 这样不含数字、只描述产品特点的设备。
这样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可以将 iPhone 的热度在一年的时间跨度里分配得更平均,避免了此前 9 月份发布、来年 Q2 和 Q3 的销售数据落底,要靠国补/大促「挽尊」的情况。
而是,这样做可以给用于技术验证的 iPhone 机型留下充足的空间,让苹果可以跳出传统的模式,做一些更加大胆的尝试。
今年的 iPhone Air 就是如此,它肯定不如 iPhone 17 实用,也不如 iPhone 17 Pro 好用。这也是爱范儿在开头提到的「妥协」所在——但 iPhone Air 却美得不可方物,更重要的是,给未来的 iPhone 留足了想象空间。
比如类似曾经的 12 寸 MacBook 与 M1 MacBook Air 一样,iPhone Air 的零件集成度非常高,主板几乎完全压在了镜头凸台下方,将剩余的空间全部留给了电池和尾插。
图|Apple Newsroom
这样的布局在 6.5 寸的 iPhone Air 里或许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但是如果放在传闻中空间更充裕的「纯玻璃 iPhone」里面呢?
iPhone Air 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其设计上的各种技术实践——专为无线连接性能定制的 N1 芯片、超高整合度的「高原」(plateau) 主板、抛光钛合金中框……许多激进的设计和妥协的功能,就这样被嵌入到同一部手机当中,有一种矛盾之美。
虽然 iPhone Air 和三星Galaxy S25 Edge 在硬件形态上都是超薄手机,但两者的产品思路是很不一样的。
三星的 S25 Edge 是将现有直板机的技术压缩到极致形成的超薄,优点是实用性更强,但是对于其他形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就没那么大了,是一种形态终末期的集大成者。
但 iPhone Air 是一款外在虽然近似,但内在和以往截然不同的产品,和当年的 iPhone X 一样,更像是新物种的开端。
当然,客观的现实就是,成熟技术的集大成者就是要比新物种的开路先锋更实用也更便宜,即使 iPhone Air 能够如期上市,我们仍然不推荐大家盲目下订。
纵观今年的 iPhone 17 系列,我想你也会有类似的熟悉感:标准版加量不加价,旗舰款堆散热堆影像,还有概念机秀肌肉——所有这一切,不就是典型的「安卓思维」吗?
这里的「安卓」当然是褒义——国补到手价 5499 元的 iPhone 17 标准版截至开放预订前(约发布会后 30 小时左右),在单一电商平台已经积攒了超过 300 万预约量,是去年的十五倍。
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年的双十一、明年的 618,甚至明年的双十一时,叠加了平台优惠、店铺优惠和国补「3 buff」的 iPhone 17……没准会在一整年中的大部分时候销量霸榜。
尽管那时一定会有配置比它高、价格比它低的选择出现,但在 4000-6000 高端手机主流价位段,绝大多数消费者的选择是非常朴素的——高刷屏、性能好、充电快、拍照也过得去的新 iPhone,面对标新立异的同名手机,依然有着强大的竞争力。
我们可以用一个常见的商业概念来描述这样的需求:总拥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 TCO)。不只是硬件,消费者对于系统和生态未来预期的「心理成本」,实际上也是手机 TCO 的构成部分。
而 iPhone 17 搭配 iOS 26,就是这个价位段一套 TCO 相对较低且稳定的选择,一台下单之后不需要担心马上过气的水桶机,同时拥有着现在行业内最强大的系统生态号召力。
iPhone 17 Pro 和 Pro Max 则比以往更加偏向「专业化的影视工具」,非常利好小型制作组、个人频道、规模不大的片场等等——《F1》电影爆火之后,苹果已经在电影制片行业站稳脚跟,后面应该能看到更多 iPhone 参与制作的影视内容。
至于 iPhone Air,我想会逐渐成为下一个世代 iPhone 设计的基准,通往智能手机进化的尽头。
无论如何,我们在今年的三台新 iPhone 上,看到了库存克星的苹果,也是技术驱动的苹果,更是设计至上的苹果——这是属于苹果的三位一体。
我当然希望每年的每一款 iPhone 都能臻于完美,也同样欢迎 iPhone 像「安卓」手机一样好用——只是对于本就竞争激烈的主流价位段,新 iPhone 的到来,可能会给竞争对手们,狠狠上点强度。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当我们在苹果发布会现场拿到这台最受瞩目的新 iPhone 的时候,不禁回想起了 2014 年拿起 iPhone 6 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iPhone Air 的机身最薄处仅为 5.6mm,搭配上这个为了维持机身强度而使用的抛光钛金属边框,iPhone Air 无疑是本次四款新机中最「显贵」的那一台。
而 iPhone Air 惊艳的手感并不止它的厚度,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于它的重量。iPhone Air 的机身总重仅为 165g,真正握在手中时已经有了一种不真实的纤薄感。
不过由于 iPhone Air 将主板集成在了机身顶部的相机 deco 内部,它的顶部凸出相比细窄的机身就显得更突兀了,拿在手上也会稍微有一点点头重脚轻。
此外,屏幕正面的超瓷晶面板 2 搭配 120Hz 的 ProMotion,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提前体验到了未来「纯玻璃 iPhone」那种把屏幕握在掌心的感觉。
另外由于 iPhone Air 的主板全部集中在镜头 deco 区域,让手掌完美避开了 A19 Pro 处理器的集中发热区域,拿在手中使用的时候机身温度非常克制。
只不过这么薄这么轻,iPhone Air 的电池容量和续航就不是那么乐观了。超薄的钢壳电池和底部单扬声器几乎占据了 5.6mm 机身内的全部空间,想要用的舒心,还是得带上这块同样薄薄的 MagSafe 磁吸充电宝。
如果说 iPhone Air 拿在手上的第一观感是轻盈的不真实,iPhone 17 Pro 就像是一块沉甸甸的红砖。
由于机身结构设计的调整,今年的 iPhone 17 Pro 从钛铝融合边框又回归了铝合金,雾面的锻造铝金属一体成型机身给予了今年 iPhone 17 Pro 极为扎实的手感,比起手机,拿在手里更像是一台专业影视设备。
而 iPhone 17 Pro 今年的功能点也的确是向着专业影视功能发展的。贯穿机身上半部的 deco 给更大的传感器和镜头留出了空间,放下了一块比 iPhone 16 Pro 面积大了 56% 的新长焦传感器。
而面积变大的传感器,搭配上苹果全新设计的四重反射棱镜,让 iPhone 17 Pro 的光学变焦范围达到了 16 倍,最长等效 200mm 的光学品质变焦,突然让 iPhone 也有了成为演唱会神器的潜力。
翻到正面,iPhone 17 Pro 的屏幕第一眼看上去就比以前通透许多,因为今年的 Pro 系列用上了一个我们心心念念很久的功能——抗反射涂层。这下在户外拍摄时,「看不清屏幕」再也不能成为拍不好的借口了。
针对户外拍摄,iPhone 17 Pro 还有另一个杀手锏:VC 均热板。过去我们总说 iPhone 只要堆散热就是好手机,现在 iPhone 17 Pro 的散热跟上主流,机身里面的 A19 Pro 处理器也能更好的发挥实力了。
只不过当我们同时拿起 iPhone Air 和 iPhone 17 Pro 的时候,17 Pro 背面铝合金 + 超瓷晶玻璃的手感告诉我们,iPhone Air 的超薄磁吸充电宝是无法与 Pro 机型兼容的——
在这个 Air 和 Pro 都大幅升级的时候,标准版 iPhone 17 拿在手上的感觉就没有那么惊艳了。除了屏幕尺寸从 6.1 寸涨到了 6.3 寸之外,iPhone 17 与 iPhone 16 的手感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但在几乎相同的手感之下,iPhone 17 却带来了堪称今年最炸裂的升级。因为刚刚滑开锁屏的第一秒就会发现,iPhone 17 竟然也用上了高刷屏。
并且它不是 90Hz、不是恒定刷新率,而是满血的 1~120Hz ProMotion 自适应刷新技术。除此之外,微微涩手的超瓷晶玻璃 2 面板,以及熄屏时的全屏 AOD 都表明:
这是自 iPhone 13 以来,标准版与 Pro 版最近身肉搏的一次。
除了屏幕大升级,iPhone 17 同样升级到了看齐 Pro 的全焦段 4800 万像素模组,广角与超广角全部升级为了 4800 像素传感器。并且除了后置,苹果还为前摄带来了一项新变革:正方形传感器。
放到我们的现场体验中就是:正方形的传感器可以让你竖着拿手机的时候,也能直接拍出横向构图的自拍照,并且更大的传感器面积也让照片比以前「拍完再裁」的画质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此外,A19 处理器升级的算力还为 iPhone 17(以及全系列)带来了另一项新的相机功能:前后双录。我们在现场可以一边录周围的各大科技博主,一边录自己拿着 iPhone 17 的表情,怎么录都是现场感满满。
虽然从充电盒上,我们看不出今年的 AirPods Pro 3 相比前代有什么变化,但是戴进耳朵里的那一刻,体验上的差距就迅速涌现了出来。
虽然耳机盒没有变,但是今年的 AirPods Pro 3 优化了耳机机身的结构设计,让耳机能够更加紧密地与耳道贴合。搭配新款五种尺寸填充泡沫的耳塞,AirPods Pro 3 的音质依然维持了以往的水准。
但让耳机更贴合耳道,不仅仅是为了音质,同时也是为了今年耳机新增的另一项功能:心率追踪。通过在耳机外侧集成苹果迄今体积最小的心率传感器,让耳机也有了跟踪心率的功能。
再搭配上 Apple Watch 的心率数据,双端的数据互相矫正,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准确的运动追踪和指导,这下真的是听歌健身两不误了。
另外 AirPods Pro 3 的主动降噪能力也有不小的提升,根据我们在现场的实感,或许是算法得到了优化,AirPods Pro 3 对于嘈杂人声的降噪能力相比前代有了不小的进步。
而 AI 功能苹果自然也没有落下,AirPods Pro 3 搭载了一项可以与 iPhone 联动的同声传译功能,在耳机播报的同时,你可以选择用手机展示文字或者直接让 iPhone 代你念出来。只不过目前看来,这项功能在国内还要等待 Apple Intelligence 的落地才能使用。
虽然 Apple Watch Ultra 3 是史上屏幕最大的 Apple Watch,但这个提升主要是由于屏幕边框进一步收窄,手表本身的尺寸没有太大变化。
除了大屏幕,Apple Watch Ultra 3 还用上了广视角 OLED 屏幕,现在斜着看表盘,屏幕亮度会更高,观感会更清晰。
得益于全新的 LTPO 3 技术,Apple Watch Ultra 3 的功耗更低,现在能够显示每秒跳动的表盘。
戴在手上,还是熟悉的感觉:重量和存在感相当明显,方形表盘依旧硌手,如果追求佩戴舒适感的,建议还是选择 Series 11 或者 SE 3。
不仅是屏幕最大,Apple Watch Ultra 3 还是电池最耐用的 Apple Watch,能够佩戴使用 42 小时,开启低功耗模式之后,还能提供长达 72 小时的续航。
Apple Watch Ultra 3 最大的更新,当属于全新的卫星通信功能,在没网的户外,也能靠卫星传递求救信息。
而对于更多用户来说,Apple Watch Ultra 3 全新支持的 5G 网络连接,是一个更常用的新功能,国内三大运营商都首发支持。
健康能力方面,Apple Watch Ultra 3 支持全新的高血压预警功能,戴满 30 天就能告诉你有没有高血压风险,不过国内暂不支持。不过国行能用上全新的睡眠评分功能,每天早上打开 Apple Watch 或者 iPhone,就能知道昨晚睡眠得了多少分。
除了 Apple Watch Ultra 3,苹果还发布了 Apple Watch Series 11,外观变化不大,以及屏幕更大、边框收窄的 Apple Watch SE 3,三款手表均支持 5G 通信,并且是我们在国内三大运营商也能享受到的。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苹果真的只是在给 UI 换皮吗?
WWDC25 上发布的「液态玻璃」,看起来只是一次 UI 升级,但你有没有想过:
为什么苹果要在这个时间点,推出这样一套动态、半透明的视觉语言?
为什么它要在 iPhone 上实现这种「液态玻璃」的设计?
难道它背后还有更大的目标 —— 比如,透明手机?或者,是为某种尚未到来的设备铺路?
这一期播客,我们不聊参数、不聊功能,而是试着从设计语言出发,拨开这层玻璃迷雾,看看苹果到底在把我们往哪带。
这不是一场关于好不好看的争论,而是一场你可能没注意到的、正在发生的平台迁移。
也许,你正在用的那块手机屏幕,已经悄悄变成了未来世界的第一道入口。
欢迎收听本期节目。
本期播客关联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z3Bz8Ev2/
既然这 10 年间的所有线索(等边三摄、Face ID、Lidar、Liquid Glass)都指向空间计算,那显然 iPhone 就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接触到的第一台空间计算设备。最便捷最普及的空间计算设备,才是让 AI(不止LLM)真正普及到每一个人手上的基础设施。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这是一期 荒野楼阁 WildloG 和 皮蛋漫游记 的串台节目,由我和零号、初号一起,聊聊今年 Apple 发布的新产品以及一些周边的信息,作为 设以观复x两颗皮蛋 合作的那期视频内容的一些补充。
今年 iPhone 16 系列着实挺闹心的,一方面是 Apple Intelligence 的大饼迟迟未能落地,另一方面 Camera Control 独立按键加得有点莫名其妙。但我们还是决定在深入体验和使用 iPhone 16系列之后,能够匹配我们的深度测评内容一起,跟大家聊聊今年库克又挤出来了多少牙膏?
2:03 关键词:初号「过山车」苏志斌「意料之中」零号「Ridiculous」
8:10 AirPods 4 代很值得购买,刀法也足够精准
11:01 AirPods 助听器功能的背后
17:32 中文字体字重的调整
20:11 Siri 物理意义上变快了
22:31 相机控制按键:理想很丰满,现实…….
31:53 Mac 预览和 shownotes 支持 HDR 视频的延伸和补充
36:55 色彩风格+魔改 RAW
40:44 App Intents:让系统 应用互相直接能联动
45:57 Apple Watch:9 代到 10 代减薄的背后,11 代可预期的更大显示尺寸
54:55 相机按键如果是 AI 的视觉按键成立吗?
1:00:40 加了这个按键之后到处都是混乱和矛盾
1:06:25 手机为啥(暂时)不能 edge(显示)to edge(中框)
1:12:19 什么是产品的核心体验?
1:23:34 苹果会做折叠屏吗?
1:34:00 Meta Orion 是否是比 Apple Vision Pro 更正确的验证路线
1:41:54 为什么最好的虚拟现实 AI 设备一定是眼镜?
|登场人物|
苏志斌:从业 15 年的工业设计师,车联网智能硬件企业联合创始人及产品经理
零号:两颗皮蛋的零号,前手机行业产品经理,主管运营和项目管理
初号:两颗皮蛋的初号,前手机行业产品经理,主管内容创作和出镜
|更多皮蛋|
|拓展阅读|
视频:设以观复 x 两颗皮蛋 联合深度解析 iPhone 16 系列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在 iPhone 16 发布之际,盘点了手机/Mac等产品线的外形演变史,设计哲学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产品理念、技术实力、组织架构也在决定着产品的外形。
03:30 – iPhone 16 设计解析:为什么「胶囊」形状摄像头和新增的按钮是在扶持 Vision Pro?为什么这一代的标准版大概率畅销?
手机设计盘点:为什么说「从 iPhone X 开始,手机的最终形态已经被确定了?」科幻电影中的「黑石」如何影响了 iPhone?
33:30 – 解构 Apple 历代产品设计:从 Mac/Watch 等产品线的外形变化背后,我们看到苹果的变化。Ive 在 2019 年的离去标志苹果设计的黄金年代结束了吗?为什么新一代的设计语言,藏在 HomePod、AirPods Max 和 Vision Pro 的 3D 编织材料里?
本期节目是和 脑放电波 的串台,推荐关注;也是脑放电波 Apple “Privilege”(苹果“特权”)系列的新一期节目,本系列旨在围绕苹果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商业策略,剖析其在产品设计、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隐私(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种种“特权”,帮助你深入理解全球第一市值公司背后的故事,相关节目:苹果供应链迷思 / 苹果广告底层逻辑 / iPhone 15 和它的前任们 / 苹果零售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你对本期节目的感受与看法。
|登场人物|
节目中用到的音乐:来自 monkeyman535 的 90’s Rock Style,地址 freesound.org;来自 kjartan_abel 的 Berlin Town,地址 freesound.org;基于 CC BY 4.0 DEED 使用
|拓展阅读|
苏志斌讲解iPhone”无边泳池”及灵动岛、苏志斌讲解iPhone 12、我们的标题模仿了李楠的文章 iPhone 可有设计哲学?
脑放电波往期节目精选(搜索关键词可收听)
脑放电波是一档关注科技前沿、品牌营销和个人成长的谈话类节目。每期带给您一个有趣有据的话题,帮您在信息严重过载的现代世界小幅自我迭代。您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或者其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脑放电波”找到并关注。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这期视频是一期比较随性的闲聊,主要从产品、设计、混合现实三个角度,谈谈我对 Apple Vision Pro 这款产品的看法。因为几乎都是独白,所以也可以当作一期 podcast 来收听。
以下为文字大纲:
先说我的观点:苹果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线。但只要「不做缸中脑」的价值观继续贯彻,这款产品的生态和迭代就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但是,它不会取代iPhone,它的目标也不在此。从它的产品定义来看,恐怕还有一个更大的 one more thing 在等待发布。
关于产品
1、不是VR!太好了!
2、之前的预测基本都对了:一体机、眼手控制、层与深度的交互、空间建模、空间音频、LiDAR 人脸建模。技术路径的连贯性。我之前说 M2 芯片单独划出了图形引擎,可能是有手势操作的考虑。但当时我还觉得,可能得要到 M3 才会实装,那是我低估了苹果,从各方体验的反馈看,M2 处理手部操作已经非常强悍了。这样子的话,M3 就真的不着急了。
3、从各方体验的反馈来看,初代产品的完成度非常高。但第一代产品很显然不是面向消费者的,从售价和硬件配置来看,都是给开发者的入场券:「想在下一个时代展示你的才华吗?加入我们的开发平台吧!」所以,买不起没关系,因为不用买。虽然,它有初代 iPhone 的感觉了,但很多人不免怀疑是不是要等三四代以后才堪可用?我到觉得不用那么久,因为软硬件的完成度已经是接近 iPhone 4 的状态了,也就是说,它先奠定了空间交互的完整逻辑和操作体验,硬件也足够强大。要知道,iPhone 初代除了大屏幕和多点触控,几乎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东西,但它的交互设计改变了整个时代。所以 avp 剩下需要做的,就是把软件生态做起来。以苹果今天的开发者号召力,软件神态会比 iPhone 初代更快达到 4 代的状态,这个过程会更短。
4、发布会时,我第一处惊讶的地方,外部屏幕显示实时的眼神:你看着它,它也在看着你,实时计算双方关系。之前的观点:空间重建,让设备认识世界。因此设备下方有大量摄像头,用于捕捉用户手部的精细动作,这种程度的认识现实世界,是 avp 空间交互的基础。
5、我之前说过,头显设备不会替代手机,它的续航、应用场景、对空间的要求以及使用方式,都不会是一台手机这样的随身电子设备。这一点,我们从后续的官方设计原则上也能看到苹果对这件事的理解。人是在室内、坐着使用的。因此续航在现阶段并不是问题,它可以连接常电来使用,和我们的任何一台桌面显示器一样。苹果甚至不建议开发者去设计界面还原的操作,因为它们直接在系统内处理好这件事,你换个座位、换张沙发、换张床后,设备自己识别环境来让你视野内的界面回到合适的位置上。
6、官方设计建议,移动时从沉浸空间中淡出,稳定下来后再回到沉浸空间,这也是官方在主动表达,坐下来、在固定的空间内使用。一方面,这是创造沉浸感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人身安全,在虚实结合的环境里快速地移动或手舞足蹈是很容易弄伤自己的。因此,我们在用现有的 vr 产品时都会有划定安全区这个操作。
7、杀手级应用?很多人说「3D照片/视频」,但我不觉得这个有足够的吸引力。它确实可以提供新的、生动的体验,但要成为「杀手级应用」,需要足够的便利条件。手机摄影之所以可以动摇传统摄影,是随身携带和随时按下快门。但 avp 的拍摄,更类似无人机视角,是一个你需要这样的视角时,才会需要的东西,它不够便利,不够快。avp 真正的的杀手级应用一定不会在一年内出现,甚至是上市后的一年内也不一定有,它需要开发者和时间一起酝酿和探索。况且,比特与原子的融合,还需要很多后台的工作来完善,比如更大的世界模型,或者催生出新的需求场景。总之,独属于这个平台的杀手级应用,一定诞生在基础建设更完善的时机。
工业设计和交互设计
1、现有产品的大融合吗?在我看来,它更像加大号的 aw:如出一辙的曲面玻璃盖板,复杂的曲面贯穿铝合金机身和玻璃,有机的整体轮廓搭配编织物绑带,贴身部分全部由织物和硅胶材质构成。这就是苹果这几年做手表和耳机的过程中总结下来的,穿戴数字产品的设计原则。avp 上的所有细节,都能在 aw 和 app 上找到对应的处理方案。
2、可以说,继铝合金后,另一个材料探索的方向:织物。亲和力、强韧、富于变化,很适合穿戴式计算设备的设计。这类材料是传统工业设计师并不熟悉的,通常只有部分家具设计师和家纺类产品的设计师会接触到。但是要注意一点,编织物是一种复合材料,它不仅不是塑料、金属这类单一实体材料,它甚至可以是不同种类材料的混合编织,因此可探索的边界,以及可变化的范围,是具有很大想象空间的。这类材料师师会比我了解,看看她有没时间出些视频给大家讲一下这类材料的设计。许多年前的宝马概念车和“大白”,都是柔性材料在科技领域很好的启发。我觉得,这是苹果在工业设计上的进一步探索,也将会带来产业链上的变化,类似氧化铝合金的普及,设计师和产品经理可以关注。
3、所有界面片层化、小组件化,所以小组件可以交互了。在分析灵动岛那条视频里我就说,它是中间交互层在 Face ID 上的具体结合。现在再看 avp 的交互,尤其是应用边缘的交互菜单,是不是很自然地从已有的交互习惯转移到新的空间交互里来了?
4、与 iPhone 初代的拟物化界面类似,AVP 采用了和现在 Mac 一致的界面布局和风格,帮助用户和开发者尽快适应新的空间交互。但是,界面风格其实从 iOS7 开始就固定了,毛玻璃一方面是让界面与环境保持良好的光照、氛围的互动,也能让更多层的展开显得自然。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时,设计师和开发者不需要自己做出立体的分层效果,只需要做好平面的分层,毛玻璃的立体分层效果,是系统来处理的。这些协助和预设不起眼,用户也不会注意到,但对于开发者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它们不仅规范了所有应用的整体品质,也减轻了开发工作量,让更多人愿意为这个生态去做更多的尝试和探索。这也是护城河的一部分。
5、一个细节:设计原则中建议,层窗口不应跟随视线,而是锚定在现实中的固定位置。换言之,作为设计师和开发者,是可以选择跟随或锚定的。据我了解,把虚拟物品和界面锚定在现实中,是一项比较复杂且难度较大的技术,非常容易因为抖动而破坏沉浸感。这是由于细微误差的累积造成的技术问题。我们目前不知道苹果的技术实现方式,但如果明年上市时看到的确实是稳稳锚定的界面,那这背后的技术储备其实是相当深厚的。
6、观看的内容放大放在远处,操控的部件放在近处并且较小。这里用到了一个符合直觉的设计逻辑:电影、模型、网页这些被观察的对象,应该与人保持距离,和显示屏一样,而操控部件应该在离手较近的地方,方便你的视野锁定并操作,和键盘鼠标触控板一样。
7、苹果对层级的设计有建议,新元素出现时,已有界面和元素应该向后退一些,确保主次关系,保证良好的视觉重心体验。但这个尺度所以所有开发者来说都是比较难把控的,后续的设计规范中应该会有系统层面的自动化方案,不需要设计和开发去重新考虑。
8、设计建议中有一项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声音。苹果说你可以让界面的声音从前方传来,也可以四面八方,或者某个指定的角度,这取决于你的应用怎么使用、怎么设计。这一点之所以要重点关注,不仅仅是它有空间音频,更重要的是在空间计算的设备中,声音其实已经是整个UI的一部分了。你对应用的体验、理解,以及交互,都将与空间中的声音紧密相关。因此,参与了这款产品开发的苹果前员工也在推上强调,声音的体验是极少人关注、但极为重要的事情,而这款产品会给人巨大的惊喜。我想,所有设计师和开发者都应该注意这件事。
9、通过最简短、清晰的标签和符号,指引人离开、退出。这不仅仅是 UI 规范的事。因为在沉浸空间内,指引不明确是会比操作电脑、手机,更容易感到困惑、惊慌或愤怒的。在你想离开时,眼睛看向标签,锁定,确定,这种确认方式既符合直觉,也给了人可以随时退出的安全感。
10、因为选定完全依靠眼球追踪,所以为了确保准确度,苹果在设计规范中也提到,按钮的实际可控面积是比按钮本身的面积更大一些的。这里我要补充一点,人眼的活动本身并不是完全线性的,在慢速运动时,其实是一顿一顿的,只是大脑算法弥补了这种抖动。因此,在盯着界面看的时候,人眼实际上就处于这种慢速抖动的状态,眼动追踪也会检测到这种眼球抖动。所以,无论是因为算法矫正,还是优化选择容错率,这种选定范围大于实际面积的设计原则都是必须的。这在触摸屏的交互上,也是很常见的规范。但苹果规定一个按钮至少要保证 60 像素的面积,那就是说,它的眼动锁定范围的极限,大概就是在 60 像素这个区间左右。这一点,在推远玻璃面板时,会自动放大的轮廓也有所体现。因为如果跟随距离缩小,会导致后层界面的交互精度下降,造成系统不可用的问题。至于选定具体文字的精准操作,根据前员工的披露信息,我个人猜测,是由传言中的「眼部脑机接口」的「读心术」来辅助完成的。这件事可以以后再跟进确认。
疑惑
1、交互的力反馈怎么处理?对体感游戏很重要。会有单独的游戏配件吗?
2、混合现实游戏的玩法:不是复原现实游戏,应该是现实中玩不到的玩法,比如巫师棋、游戏王。这样的话,其实也不需要力反馈了。
我对于 XR 的一些看法
1、选择了「不做缸中脑」的价值观,很棒!
2、增强现实和人的链接,是融合,不是制造一个虚拟世界代替。iPhone X 发布的时候,我曾写文章说,需要有边框来界定虚拟和现实的边界,因为沉浸感越强越需要清晰的退出机制,人才会有安全感,才更愿意用。这是交互设计要死守的底线。果然,苹果选择用数码表冠来切换融合程度,而且,这是一个实体旋钮,是唯二的实体操控部件之一。可想而知,其优先级和对交互体验的重要程度。
3、因此,是「多一个」,不是替代关系。但说实话,我对人性没有那么乐观,当其生态足够完善后,肯定会有多数人主动选择待在里面的世界。届时,不仅仅是手机被替代,而是连同电视、电脑、大房子、电影院、足球场这些东西,统统都会被吸引这个黑洞里。
从 2024 年的今天,回望 2019 年的 Apple 和 Ive 团队,我们会发现有些变化和趋势似乎是早已注定的。在过往的观察和分析中,我们所预言的事情正在成为现实和主流。常言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天再看当时的 Apple 和 Ive 团队,关于产品的演进思路和设计策略的变化都早有端倪,也能预见在 AI 席卷的浪潮下,Apple 将会如何应对。
在这一期,你会听到:
—- 二十年前的专利文件:通体透光的 iPhone
—- 国产厂商和 Apple 在设计上的差异
—- 成功的设计:AirPods 只是剪掉线的 EarPods
—- 塑料手机的设计巅峰:iPhone 5c
—- 刘海与机器视觉:早早布局的 AI 伏笔
—- 未来十年的人机交互:人和人之间怎么交互?
—- 设计策略上的「S型曲线」体现在哪里?
—- 产品路径上迷路的 iPad
—- 光洁的划痕:是矫情还是哲学?
—- 史上最佳手机壳:iPhone 5c 的多彩硅胶壳
—- 拟物化的残党,现在理解扁平化的先进性了吗?
|相关图片|
查看更多图片和设计讨论:Mac Pro 2019
|拓展阅读|
如何看待 Evans Hankey 从 Apple 设计团队离职?
注定会离职的 Jonathan Ive 和科技产品的设计趋势
|登场人物|
苏志斌:工业设计师,车联网智能硬件产品经理 / 联创,《设以观复》作者
王汉洋:AI 行业从业者,多档播客主播,《拯救东北1910》《山有虎》作者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前几天我去找一位科技媒体的朋友,体验了一晚上 Apple Vision Pro(苹果新推出的空间计算机),我将那晚体验的感受以及我们讨论的内容,整理出了这一期节目。本期节目为单人讲述。如果你遇到网络环境波动问题,加入列表缓存后,即可正常收听。
在这一期,你会听到:
—- 交互设计很优秀,但为什么说它不完整且反直觉?
—- 你的眼睛是你的注意力,你的手是你的行动,日常生活中我们这两个部份是分工协作,分头行动的,但在 Apple Vision Pro 的交互体验中,这俩完全没法分开;
—- 空间沉浸感一流,彩透效果超群,但多任务体验并不好;
—- 这种立体感,和在电影院里看 3D 电影是很不同的。Apple Vision Pro 这个恐龙的应用所展示出来的,是一种大脑完全相信的,是一个空间,而不是把前后景处理得很好的分层的画面;
—- 眼动追踪像魔法,但也很脆弱:
—- 当我刚设置完的时候,他非常的准,极其的精准,真的就是魔法一样,指哪打哪,很爽,但是在我用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会稍微有一些偏移,就对不准了;
—- 眼动追踪矫正流程中的色彩细节,为什么?
—- 最喜欢的两个应用:看星星,火星车;
—- 这就好比你画画的时候,需要用笔,但你一旦需要在三维的空间里去做雕塑,你需要的是雕刻刀和铲子;
—- 太顺理成章的工业设计:苹果的行活儿;
—- 缺少思考后的冲突感,仿佛设计部门和工程部门都没有怎么吵过架就落地了;
—- 预言:什么时候能普及?
—- 普及的好产品 = 渣男喜欢的类型
—- 强制性 vs 超越感官
—- 不要抽象地谈论科技:科技是由人文驱动的
|登场人物|
苏志斌:工业设计师,车联网智能硬件产品经理/联创,《设以观复》作者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山灵m6 pro是国内老牌音响厂商推出的便携音频播放器,官方售价4598元。
我看行。不过仅有“钛”金色供选择,对只喜欢黑色的直男来说太不友好。
做工不太行,胶水都不均匀,拿在手上没高级感,只能说凑合,如果是4600块钱的手机估计会被喷死吧。右侧音量滚轮感觉略松,按下去时候的声音廉价,背面自家标志在两层面板间都没对齐。除此外还不错。
大概两个小时充满。
缺少实体hold健,太容易误触,另外不确定是否采用康宁玻璃,包装里送了贴膜,不过贴膜我是不会贴膜的,这辈子都不会贴膜的。TF卡接口太紧了,不用工具我是打不开的。官方皮套得单独购买,200块钱,目前我的机器背面已经有些划痕了。
自家播放器播放自己卡里的高码率音乐会有轻微发热,如果播放流媒体的话基本没明显发热,感觉不错。
是的,深度定制的安卓7.1系统,整体流畅度不错,比想象中的好,不过这个系统是没有经过谷歌认证的,即便是国外的版本也无法安装谷歌框架和商店,官方倒是给出了安装方法,略复杂。
目前我也没安装谷歌框架,通过apkpure安装了spotify和tidal,运行良好,系统整体也比较稳定,至少没有出现什么必须重启才能解决的bug,一般清除后台就可以了。
不行,不过可以同时使用2.5和4.4这两个平衡接口,这已经挺让我意外了,还等什么快跟你喜欢hifi的对象分享音乐吧。
不错,常用功能都有,对于音频的设定也都放在了下拉通知栏里,方便操作,本身还自带云音乐,不过也是要花钱加会员才行。软件扫描tf卡里的音频速度很快,这点让我印象深刻。不过除了本身软件外,其他部分都还是原始的安卓痕迹。
可能是为了让一部分担心安卓会劣化音质的朋友放心,所以确实有个纯音模式,但我觉得并不是网上说的另一套系统,而只是一个只能运行山灵播放器这一个软件的安卓7.1而已。反正我从来不用。
我家里是meshi网,几个房间自动切换没问题,公司里的WiFi隔了一堵墙表现也挺好,这方面我觉得不用担心,有时候我倒是希望它能支持sim卡,这样真的可以随便带出门玩耍了。
能,我装了plex可以晚上睡不着的时候看看nas里的影片,一般也不卡,不过如果看高清4k什么的应该还是会卡的吧,没试过,不太可能拿它长时间看视频。
感觉一般,目前我只用2.5平衡和4.4平衡,要不停地听8个小时应该没问题,但谁会这样听歌呢?加上待机,以及偶尔听流媒体,还要打开spotify找找歌啥的,一天一充肯定是要的。
有三个:
AKG K3003,3.5单端,用低增益。
AKG n5005,2.5平衡(原装线),用高增益,整体感觉都比K3003有提高,目前主要使用这个耳塞。
Sony Z7第一代,4.4平衡(金宝线),用超高增益,要论素质我觉得可能比不上n5005,但是音乐氛围好很多,就是戴着太热。
这三个耳机我觉得都是能”推得动“的,音量不超过35%,至于有些网友说能推到7成啥啥的,我也不知他们是如何判断出来的。
另外机器还支持高清蓝牙音频传输,不过我没有什么好的蓝牙耳机就没试。
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关注过播放器了,这次总体来说还是满意的,在此之前我一直都是流媒体加蓝牙耳机,已经快忘记好听的声音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了,所以一下子听到如此清晰,有质感的声音的时候甚至都感动了,这样又可以玩耍一阵子了。
是的,为了能愉快的看PDF我又买了surface pro 7。
在确定购买surface pro之前确实非常认真地考虑过要不要买一台iPad pro,毕竟80%的时间我是需要爱奇艺的,但:
达到了,非常爽,不用像iPad或者安卓设备那样考虑网络问题,不论是办公室的电脑还是家里的nas都能非常方便的连接,文件放一个地方随时同步,关键是没有那些限制,要连哪个服务器用什么协议非常清楚。
问题是为了这么一个目的花了8000多块,我脑子有坑吗?为啥不买Sony电子纸?还能充值信仰。
我需要(排名分先后)
那么surface pro是一个好的选择吗?
如果以平板电脑的眼光来看,硬件部分几乎没什么亮点,比如二合一的设计从第一代开始就是如此,现在第七代了体验几乎没变化,所以只能降低标准,自己跟自己比吧。
作为一名surface pro 3的老用户,相隔这么多年后再次使用surface,本来期望在体验上能有全面的提升,但非常遗憾,并没有,所有我对于surface pro 3的记忆可以全部套在pro7上。
如果抱着购买一个平板的心态来买surface的话在2019年仍然是令人失望的,如果主要是使用完整的Windows偶尔看看PDF的话还是非常合适的。当然用来看爱奇艺也是极好的。
是的。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