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Yesterday — 16 September 2024Main stream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Phone 16 选购指南,4 款机型这样买最省钱|附全系新品购买建议

By: 肖凡博
11 September 2024 at 14:08

看完今年的苹果秋季发布会,有些朋友动了换新机的念头。

不过大家也很纠结到底要不要下手?一方面,全新的 iPhone、AirPods 和 Apple Watch,虽说从外观上看,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发布会好像还是更新了很多功能;

另一方面,自己手上的设备似乎还能再战几年,不过又担心错过了一些新体验。

所以我们根据发布会的重点信息,以及大家想了解的新品细节,整理了一份能帮你省心且省钱的选购建议。

先说结论:

  • iPhone 16 系列:

预算在 7000 元左右,选 iPhone 16;
预算在 10000 元上下,想要大屏和续航,就看 iPhone 16 Plus,对影像和性能有需求,直接上 iPhone 16 Pro;
预算在 12000 元以上,闭眼冲 iPhone 16 Pro Max。

  • AirPods 系列:

需要降噪选 AirPods Pro 2,受不了耳塞的选 AirPods 4。

  • Apple Watch S10:

从 SE 升级迭代,或者想要大屏手表的朋友,值得关注;
若是单纯冲着新增功能去的,不建议入手,因为大概率你都用不到。

「性价比」最高的一代 iPhone

不管大家对苹果的新机抱以或期待、或失望的看法,iPhone 16 还是中规中矩地走来了。

不谈预算买 iPhone,相当于耍流氓,因为选购新 iPhone,标准款的基础配置和 Pro 版的大内存价格,往往能差出 6000 块还有余。

所以根据价格分类分层,我们来看看哪一台最适合你。

7000 元段:16 标准版

放在往年,买一台入门款的 iPhone,可能和高配版本的差别会很多,但实话说,这代 iPhone 的配置在明面上拉得很齐,很多上代的专属,现在都成了全系标配:

看侧边,操作按钮、相机操作按钮全系都有;自定义按键,快速启动相机,更好的拍照体验,入门款也能拥有;

看背面,虽然基础款少了颗长焦镜头,但新的镜头布局依然能拍空间视频,和 Vision Pro 梦幻联动;

看里面,A18 芯片虽然比 Pro 少了一个 GPU,但苹果智能现在全系能用。

简单来讲,即使预算没有那么充足,你也能在 iPhone 16 标准版上体验到大部分新增的功能,因此它更适合这些朋友:

  • 喜欢张扬的色彩,且注重外观个性;颜色相比于上一代的清新风格,饱和度变得更高,跟 Pro 系列比起来,色彩选择也会更丰富。
  • 觉得花一万多买台手机属实没必要,但又离不开苹果生态;
  • 手机满足日常使用即可,没有其他专业需求。

如果你平常比较注重握持手感,对大屏没有刚需,或者就是想尝鲜最新的苹果手机,选 iPhone 16 标准版完全足够。

10000 元段:16 Plus/16 Pro

iPhone 16 Plus 的起售价是 6999 元,但为什么要把它放到万元价位段来推荐呢?

因为我们并不认为在视频照片画质疯涨,万物都需要 App 的 2024 年,选择一台 128GB 的手机是明智之举,不排除有一些朋友觉得完全够用,起码对大部分人而言 128GB 真的不够用。

以我和身边伙伴的亲身经历,512GB 应该是当下最保险,也是最适合绝大多数人的一种选择。

而 512GB 的 16 Plus 要去到 9999 元。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哪种存储更适合自己,买手机前先看看手上旧机的存储空间,如果已经占到了 85% 以上,建议新机的存储翻一倍;如果还在 70% 以下,按照原来的配置买就行。

iPhone 16 Plus 说到底就是把 16 的尺寸和电池拉大了。

平时比较喜欢用手机看电影刷视频,或者偶尔需要用手机处理工作学习上的文档表格,而且还有一点续航焦虑的朋友,建议选择屏幕和电池更大的 iPhone 16 Plus。

但是,如果你对手机的影像有需求,而且还是一个游戏发烧友,甚至想把它当成生产力工具来用,我比较建议你在万元价位段,看看屏幕小一号儿的 iPhone 16 Pro。

16 Pro 和 16 Plus 的主要区别集中在「材质-性能-影像」三方面。

首先是外观材质,16 Pro 系列上还是和上代一样的钛金属中框和亚光玻璃背板,低调沉稳,握持手感也会更舒适。

接着是全新的 A18 Pro 的芯片,它虽然和 iPhone 16/Plus 上的 A18 代号一样,但本质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A18 Pro 比 A18 多了一个 GPU(图像处理器)。

说到底 A18 实际上是基于 A17 Pro 的重制,而 A18 Pro 则是全新设计的芯片,特别是在游戏和高清视频的体验上,会有更好的表现。

最后是影像体验。去年 iPhone 15 Pro 和 Pro Max 有一个让人非常纠结的点在于,5 倍长焦镜头是 15 Pro Max 的专属,小一号的 15 Pro 用的还是 3 倍长焦。

这回苹果把差异直接抹平,5 倍长焦成了 Pro 系列的标配,大家不会再因为镜头的差异犹豫不决,而被迫选择了大小不合适的那一台。

除了多出的一个长焦镜头,16 Pro 相较于 16 Plus 的广角镜头也有升级:从 12 MP 升级为 48MP,Pro 的广角像素更高画质更好。

综合看来,在预算相同的情况下,16 Pro 更适合:

  • 手机就是日常生产力之一,自媒体个人博主等;
  • 需要 USB 3.0 更快的文件传输速度;
  • 喜欢拍照,对长焦拍摄有需求,对高清画质也有要求;
  • 经常拿来记录生活,还会剪剪视频;
  • 大型手游爱好者甚至发烧友;
  • 超喜欢钛金属和亚光玻璃的高级质感。

12000 元段:16 Pro Max

购机预算比较充足的朋友,其实也很好选,上手喜欢哪台选哪台,配置直接拉满,这是最直观也是最省心的选择方式。

而且今年也不用担心 Pro 和 Max 有哪些隐藏差异,看得见的屏幕尺寸和电池容量,就是唯二的差别,摄像头、芯片和材质两台机子完全一致。

那这一大一小的机型选哪台更合适呢?这就看你对大屏、续航和握持感的需求了。

对屏幕大小不敏感,每天都在重度使用手机,一天可能要两充甚至三充的朋友,我建议你看看 iPhone 16 Pro Max。

电池更大、续航更长,而且大屏的观感也更好,更适合刷剧、打手游。

反过来说,如果你对续航、大屏没那么重的需求,或者是手小一点儿的朋友,iPhone 16 Pro 肯定更适合你,把大屏幕和大电池的预算放在更大的存储上,会更实用,而且小屏幕小机型的握持舒适度,谁用谁知道。

假设你本身就是苹果用户,值得换吗?

  • 如果你是 iPhone 15 Pro/Max 的用户,我觉得完全可以再战几年,因为总体来说没有颠覆性的更新,iPhone 15 Pro 及以上机型也都支持苹果智能,95% 的功能你都有,为了一个拍摄按钮或者一颗 5 倍长焦买单,不太划算。
  • 如果你是 iPhone 15 Pro 之前版本的机型,可以根据预算区间和购买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 iPhone 16。

当然,新机发售旧机降价,没有迫切要追求买新不买旧的朋友,可以等等降价后的 iPhone 15 Pro/Max。

降噪,AirPods 是高低配的分界线

时隔三年,无数朋友在后台天天念叨的 AirPods 终于迎来了下一代,而且还是好事成双,一次发俩。

苹果在秋季发布会上,带来了 AirPods 第四代,而且还带来了两个版本。

贵一点的 AirPods 4 相当于 AirPods Pro 2 的无耳塞版,一些专属功能都会同步下放:

  • 主动降噪
  • 无线充电
  • 充电盒扬声器

而 999 元的 AirPods 4 更像是上一代 AirPods 的迭代款,主打性价比,上面的功能都不支持。

虽说新耳机的配置有所差异,不过相比于上一代,还是有很多统一的升级。

首先最让苹果用户皆大欢喜的就是 4 代耳机终于换上了 C 口,出门在外再也不用多带一条 Lightning 充电线了。

另外新耳机也用上了 AirPods Pro 同款的 H2 芯片,官方介绍续航和音质有了比较大的提升。

 

总体来说,如果你比较看重耳机的音质,经常坐办公室或者自习室,需要降噪来帮你与世隔绝,但受不了入耳式耳塞的折磨, 就选带降噪的 AirPods 4。

要是你本身就受不了降噪的听诊器效应,会感觉头晕胸闷,也没有降噪需求,只是想买一副苹果的无线蓝牙耳机,基础款 AirPods 4 就完全够用。

虽说 AirPods 4 刚刚发布买新不买旧,但两年前发售的 AirPods Pro 2 依然是苹果 TWS 耳机里,配置最高、音质最好的一个,只要你能接受入耳式,又有高配的需求,AirPods Pro 2 则是你最好的选择,直到它的下一代发布。

最后吐槽一嘴 AirPods Max,本以为起码会更新个 H2 芯片,但只有 C 口和颜色的翻新,再无其他,所以今天也不做推荐。

变化最大的 Apple Watch S10 ,和没啥变化的产品线

Apple Watch 是后乔布斯时代的第一个 one more thing,今年也是苹果手表的十周年。

iPhone 十周年,库克用 iPhone X 开启了苹果的全面屏时代;Apple Watch 十周年,苹果手表也迎来了大屏时代。

虽说发布会把所有 Apple Watch 系列的产品都提了一嘴,但真正更新的,只有 Apple Watch S10,Ultra 2 只是外壳配色有变化,SE 只出现在了家族合照里压根儿没提。

如果你平时只是看个时间、通知等,能满足基础需求的 SE 会更适合你。

反过来,如果你平时有运动的习惯,需要监测一些特殊的体征数据,或者只能单手操作手表,功能更全、有手势操作,可以看看 Watch S10。

因为它比 Watch SE 多出了很多功能:

  • 手势操作
  • 血氧饱和度
  • 心电图房颤提示
  • 排卵期预估
  • 体温检测
  • 边框更窄,屏幕更大,亮度更高

相较之下,Watch Ultra 2 更适合有户外运动、特别是极限运动爱好的朋友:

  • 更深的防水深度(Watch S10 50m;Ultra 2 100m)
  • 更精准的 GPS 定位
  • 更长的续航(最高可达 72 小时,是 Watch S10 的两倍)
  • 警笛功能

前提是你的预算更充足,毕竟一块 Watch Ultra 2 能买两块 Watch S10,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普通的跑步跳绳,或者常规的室内外健身,Watch S10 完全够用了。

每年 Apple Watch 发新机,都会伴随着新功能,比如这回新增了睡眠呼吸暂停监测等,不过想要冲着这些新功能下单的朋友得先等等, 因为国内在短时间内还没法用到。

「买新不买旧、配置堆最高」是一种无脑且保险的做法,但不同版本间的差异,往往都是上千元甚至大千元的价格断层,而我们始终认为,不买贵也不买亏,选到最符合你日常使用习惯的产品,才是最好的选择。

希望结合这三个系列新品的对比和推荐,每个有换机需求、想法和冲动的朋友都能买到最适合自己的苹果新品。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可还有设计哲学?从 iPhone 16 到 Mac,解构三十年苹果设计演变_9.ylog

By: Steven
9 September 2024 at 07:10

在 iPhone 16 发布之际,盘点了手机/Mac等产品线的外形演变史,设计哲学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产品理念、技术实力、组织架构也在决定着产品的外形。

03:30 – iPhone 16 设计解析:为什么「胶囊」形状摄像头和新增的按钮是在扶持 Vision Pro?为什么这一代的标准版大概率畅销?

手机设计盘点:为什么说「从 iPhone X 开始,手机的最终形态已经被确定了?」科幻电影中的「黑石」如何影响了 iPhone?

33:30 – 解构 Apple 历代产品设计:从 Mac/Watch 等产品线的外形变化背后,我们看到苹果的变化。Ive 在 2019 年的离去标志苹果设计的黄金年代结束了吗?为什么新一代的设计语言,藏在 HomePod、AirPods Max 和 Vision Pro 的 3D 编织材料里?

本期节目是和 脑放电波 的串台,推荐关注;也是脑放电波 Apple “Privilege”(苹果“特权”)系列的新一期节目,本系列旨在围绕苹果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商业策略,剖析其在产品设计、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隐私(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种种“特权”,帮助你深入理解全球第一市值公司背后的故事,相关节目:苹果供应链迷思 / 苹果广告底层逻辑 / iPhone 15 和它的前任们 / 苹果零售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你对本期节目的感受与看法。

|登场人物|

  • 主播:托马斯白 – 脑放电波主播,资深科技营销人,前XR创业公司CMO,科技媒体特约作者,养生爱好者; Nixon – 脑放电波主播,XR产品经理,前科技媒体记者,养生爱好者
  • 嘉宾:苏志斌SUiTHiNK – 资深工业设计师,电子行业产品经理,科技企业联合创始人,个人播客 荒野楼阁 WildloG
  • 剪辑制作:Kari,柒

节目中用到的音乐:来自 monkeyman535 的 90’s Rock Style,地址 freesound.org;来自 kjartan_abel 的 Berlin Town,地址 freesound.org;基于 CC BY 4.0 DEED 使用

|拓展阅读|

苏志斌讲解iPhone”无边泳池”及灵动岛苏志斌讲解iPhone 12、我们的标题模仿了李楠的文章 iPhone 可有设计哲学?

脑放电波往期节目精选(搜索关键词可收听)

脑放电波是一档关注科技前沿、品牌营销和个人成长的谈话类节目。每期带给您一个有趣有据的话题,帮您在信息严重过载的现代世界小幅自我迭代。您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或者其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脑放电波”找到并关注。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为什么说 iPhone 16 最大的卖点,是一块镜子?|硬哲学

By: 肖凡博
4 September 2024 at 18:00

下周二,苹果秋季发布会就要来了,iPhone 16 系列也会一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给神秘打上引号,是因为这台还未发布的设备,已经被曝光得七七八八:蓝绿粉新颜色、拍摄新按键、竖向排列新镜头、新的钛合金颜色。

可能大家最期待的,就只剩下价格,以及终于更新的 AirPods 和 Apple Watch。不过,一条 MacRumors 的最新爆料,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iPhone 16 Pro 及以上型号,将配备 5 倍变焦。

去年 iPhone 15 Pro Max 发布后,专属的 5 倍变焦,成了各大媒体影像评测的聚焦点。一年过去了,虽然对 5 倍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正面反馈还是居多,毕竟焦距长一段,玩法多一点。

那这颗 5 倍长焦真的给 iPhone 的影像带来了质的飞跃?为什么它能成为 16 Pro 的专属镜头?焦段的扩充又不止苹果一家,为啥就它的讨论度最高?

这一切还得从一项技术说起:四重反射棱镜。

长焦那些事儿

先说结论:15 Pro Max 升级长焦后,拍照效果有了显著地提升。

过去一年,我身边买了 iPhone 15 Pro Max 的朋友和同事,很多都开始在朋友圈炫耀,自己的 iPhone 终于能拍月亮了。比起 14 在晚上拍出的大灯泡,15 Pro Max 拍的月亮细节更丰富,也和真的更贴合。

▲ 图片来自:Reddit.

很多喜欢航空展和打鸟的网友,用新 iPhone 记录了一些转瞬即逝的精彩时刻,即使没有专业的设备,也能拿起手边的苹果救救急。

去年我们在首发评测时,发现这颗 5 倍长焦镜头,暗光下也能正常开启拍照,也支持夜间模式。凭借强大的算法,在噪点满满的预览框按下快门,你能得到一张色彩真实、清晰干净的照片。

虽说苹果的长焦更新进度相较于同行,好像又慢了半拍,但也算拉齐进度,给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在苹果终于想起在长焦距上下功夫的时候,手机镜头的发展,其实已经经历了好几个阶段,而且几乎每年都会有不同的更新趋势:

2021 年,超广角越来越强,超长焦风光不再;
2022 年,底大一级压死人,计算摄影新赛道;
2023 年,高像素潜望式申请出战,玻塑混合镜头恐成未来;
今年,软硬件携手发展,一手堆料,一手 AI,风格化摄影开始出圈。

长焦镜头也在这几年里,经历了「重视-失宠」后,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春,VIVO 甚至直接把潜望式镜头作为了 X100 Ultra 的核心卖点。

那为何手机需要更长的焦距?值得我们展开讲讲,而且也能帮助我们理解 iPhone 四重反射棱镜这项「黑科技」。

聊长焦镜头,就得先了解焦距对成像的影响。「焦距」在传统相机中,指透镜中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而在手机上,则是镜片光学中心到 CMOS(或 CCD)等成像平面的距离。

▲ 图片来自:Google

焦距的长短,会直接影响成像目标的大小。短焦距对应大视角,画面中所包含的元素也就越多;长焦距对应窄视角,画面会聚焦在某个或某几个对象上,不过相应的也可以把远处的物体拍清楚。

▲ 图片来自:Google

传统相机上的变焦镜头,就是通过镜头的伸缩调整焦距,以此来适应不同的拍摄要求。变焦镜头相较于定焦,适用的场景更广。多劳者多能,多能者也更壮实——体积较大,不便携带又成了变焦镜头让摄影师抓狂的烦恼。

而手机上的长焦镜头,其实是变焦技术制约和发展的共同结果。

一方面,技术进步了,能把镜片、传感器等元件造得更小巧,使得更多硕大的传统镜头技术,能缩小尺寸走上手机。

但另一边,又因为手机体积的限制,和对便携性的追求,不得不把原来一个变焦镜头,拆分成若干个焦距不同的定焦镜头,来间接实现光学变焦的效果。

镜头的分工搞定了,体积也缩小了,但是另一个难题也相应出现:光在手机镜头里的折射路径变短了,焦距就不够了,达不到长焦镜头对焦距的要求。

所以在手机数个镜头中,最难搞定的,往往是焦距和光路最长的长焦镜头。如果采用传统相机上的直立式长焦,的确会更省工夫,但会带来两个棘手的问题:

  • 光学畸变和色散严重
  • 镜头模组的厚度会「更上一层楼」

现在看起来「浑身毛病」的直立式长焦方案,正是手机上的第一代长焦,由 iPhone 7 Plus 率先使用,后来华为 P20 Pro 等机型上也用过,最后碍于要好的成像就要缩短焦距、要拉长焦距就会有很多衍生问题等,最后逐渐被厂家放弃。

大家放弃的是方案,但对长焦的探索从未止步,第二代长焦——潜望式镜头,也就是在这个节点,开始走上智能手机。

潜望式长焦,是通过两块三棱镜(有些是一块),让光线进行一次或数次反射,把光路在手机纵向的传播,改成横向传播,从而增加光路行程,进而增加了长焦镜头的焦段。

因为这种方案参考的是潜水艇上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因此也就有了「潜望式」的说法。

说「潜望式是为了解决直立式的短板」其实也不为过,因为在横向空间的拓展,使其解决了一代长焦的烦恼:

  • 像距更大,传感器就能用上更大的;
  • 空间够大,有条件配备更复杂的光学系统和防抖模块,成像质量进而变好;
  • 在同等厚度的模组里,潜望式的焦距可以比直立式的更长。

当年华为 P30 Pro 在搭载了潜望式长焦镜头后,拥有了 5 倍光学、10 倍混合和 50 倍数码变焦的能力,影像也成了华为手机的最大卖点之一。

后来几乎每家的旗舰机型都陆续跟进了潜望式长焦,但是主摄镜头最大 48mm 的焦距和长焦 120mm 中间的跨度太大,导致在 3 倍、4 倍变焦拍摄时的成像效果不佳,切换到 5 倍长焦的视角又太小。

针对这些向着更好前进的反馈,厂家又在初代潜望式长焦的基础上优化出了两条技术路线:潜望式光学变焦镜头,和双长焦。

先说明一点,现在几乎所有厂家在宣传的「光学变焦」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连续光学变焦,而更像是数码变焦,只有在 0.6 倍、1 倍、5 倍这些特定焦距下,镜头相互切换工作时,才算是光学变焦。

索尼 Xperia 1 IV 是市面上为数不多在手机上实现真正光学变焦的机型,它的潜望式长焦就支持了等效 85-125mm 的连续变焦。

OPPO Find X7 Ultra 走的则是双长焦的路线,用更多的定焦镜头,间接实现了长焦距多焦段的拍摄能力。

如果潜望式是一个趋于完美的方案,也不会有厂家逐渐对其无感、放弃,甚至冷落了长焦镜头。因为体积、大底、焦段,是手机潜望式镜头的又一个不可能三角——无法同时满足三者。

即使强如索尼做到了真·光学变焦,受限于成本问题,也没办法成为大多数的选择。而 iPhone 15 Pro Max,去年火就火在这一点上。

四重反射棱镜

我们来捋一下上面的逻辑:

手机追求更全面的拍摄效果必须要有长焦镜头→长焦需要有更大的空间来延长光路从而提升焦距→潜望式比直立式更适合长焦镜头因为手机的横向空间更宽敞。

但从目前旗舰机型的重量,和镜头模组的厚度看来,潜望式仍然不是最优解。

刚才讲到,潜望式镜头是通过一个或两个三棱镜,让光先偏转 90° 与手机横向平行,通过光学系统的矫正后再偏转 90° 打到传感器上完成成像(有些品牌只有一个三棱镜,光只偏转了一次,所以传感器是垂直放在手机里面的)。

iPhone 15 Pro Max 走出了另一条路:四重反射棱镜。

传统潜望式中的每个棱镜只能让光发生一次偏转,但苹果运用了光在棱镜中在一定入射角能实现全反射的原理,把入射光打到一块四棱镜的内部,让光线在棱镜中发生四次偏转反射。

从传统潜望式 90° 的反射,改为单棱镜四次反射,有几个显而易见的好处:

  • 光的反射次数越多,更容易增加焦距,满足长焦的要求;
  • 四棱镜比起三棱镜更薄,机身厚度也能降低;
  • 传感器「躺」在手机主板上,横向空间更大。

当然这里只是简单地把大致原理概述了一点,棱镜当中还有很多复杂的工艺,比如镀膜防漏光、开槽防眩光等技术,都是四重反射棱镜里必不可少的元素。

在我们翻阅这份专利文件时,发现了另一个有意思的事儿。四重反射棱镜的发明人,不出意外的也不是苹果,而是一位名叫 Takeyoshi Saiga 的日本光学工程师。苹果在早些年就动用钞能力将这项技术收入麾下,不得不再次感叹这家公司的超前眼光和技术布局。

而且,Takeyoshi Saiga 还在另一篇专利文件里面,对四重反射棱镜进行了升级。

光看这张专利图,不难发现棱镜的主体还在,但不一样的是新方案将反射棱镜一分为二,而且中间断开的部分不是平整切割,而是凹凸不平的球状表面。

没错,之前放在棱镜正上方的棱镜模组,和棱镜完全融为一体,原来偏厚的镜片组合,现在就只剩下一块镜片了,手机的厚度也可以在新设计下,变得更薄。

不得不佩服改良版四重反射棱镜的脑洞,真巧妙。

不知道即将发布的 iPhone 16 Pro 会不会用上相同的技术,不过从已经曝光的参数来看,16 Pro 和 15 Pro 的厚度完全一致(8.25mm),估计这项黑科技离真正商用,还有一定距离。

而且这种结构的长焦镜头,也不都是优点。比如四重反射棱镜的确能让手机平衡好焦距和厚度,但是多次反射后的到达 CMOS 的进光量会衰减得更多,如何解决夜景拍摄噪点过多的问题,可能是 16 Pro 的一道大题。

另外,单棱镜是一个很新的创意,但还谈不上先进,因为这是苹果为了重量厚度长焦焦距「既要又要」的妥协技术。为了这颗棱镜和厚度控制,15 Pro Max 的底,相较于其他品牌,还是偏小了。

而且,众多 iPhone 15 Pro Max 的用户在过去一年陆续反馈,这颗长焦镜头的触发距离,实在是过于严谨,要离目标将近 90cm 才会切换到长焦镜头,小于这个距离 iPhone 大概率会自动切换成主摄拍摄。

长焦微距是今年的新趋势,看看下个星期,苹果会怎么做。

虽说这些问题通过堆料换个大底、加个模组就能轻松解决,但我们得记得智能手机是平衡的技术和艺术,在追求性能和手感的路上,总有人要让让步。

不过能确定的是,iPhone 16 Pro 和 Max,都将采用四重反射棱镜。作为消费者,一般很少去关注技术过程,我们更在意的是新技术在结果上会带来哪些提升。

起码从 iPhone 15 Pro Max 近一年的使用反馈来看,四重反射棱镜让手机的长焦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特别是今年也开始大谈特谈 AI 的苹果,应该会把硬件的新技术和软件的新算法,结合得更加紧密,期待通过四重反射棱镜技术的加持,iPhone 16 Pro(Max) 的人像再有新突破,长焦还有新体验。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24.98 万元!华为发布问界 M7 Pro,还有一辆智界 R7

By: 李华
27 August 2024 at 12:25

今年 5 月,华为终于解决了问界 M7「售价过低」的问题,发布了新 M7 的 Ultra 版本,起售价从 22.98 万元提升到了 28.98 万元,顶配车型更是去到了 32.98 万元。

当时,问界新 M7 Ultra 带来了全新的前脸设计,移除了原有的倒梯形下格栅,用余承东的话来说就是「大嘴变成了小嘴,更简约、更精致、更高端」。此外,问界还为新 M7 Ultra 升级了 CDC 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并且将其智驾硬件升级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 问界新 M7 Ultra

尽管高阶智驾功能为 M7 Ultra 增添了不少亮点,但华为也深知并非所有消费者都愿意为此买单。因此,为了满足更广泛的市场需求(赚更多的钱),华为今天推出了更具性价比的问界新 M7 Pro 版本:

后驱智驾版

  • 大五座:24.98 万元
  • 享六座:26.98 万元

四驱智驾版

  • 大五座:26.98 万元
  • 享六座:28.98 万元

首先要说明的是,Pro 版车型并不是 Ultra 版的基础上简单粗暴地砍掉成本高的配置,在关键的用户需求点上,问界依旧坚持了它的坚持。

「20 万元级最好的 SUV」

我们今天这款车起步价 24.98 万,卖一辆车亏两万多块钱接近三万,大家可能不太相信。

在开始介绍问界 M7 之前,余承东再次展现了他的坦率与自信,直接将问界新 M7 称为「20 万元级最好的 SUV」。在他眼里,问界 M7 的首要优势就是空间大。

▲问界新 M7 Pro

Pro 版车型在尺寸上并无变化,长宽高依旧是 5020mm、1945mm 和 1760mm,轴距依旧是 2820mm,因此,在车内空间上也不会与竞品车型拉开多少差距。从发布会上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到,M7 Pro 的舱内有效空间为 3338mm,符合预期。

大五座车型的后排空间则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纵向宽度达 1220mm,优于宝马 X5、奔驰 GLE 这些燃油车型,与理想 L7 处于同等水平。

享六座车型则全系标配了零重力座椅,通过牺牲三排右侧的座位,来换取更好的二排乘坐感受。

随着鸿蒙 4 的加入,问界 M7 Pro 的鸿蒙座舱也迎来了全新升级,实现了多人多设备的协同体验。HarmonyOS 分布式软总线技术让 HUAWEI MatePad Pro 实现了与车机间的互联,同时,凭借多屏共享功能的超低时延,鸿蒙座舱可以实现多人多设备之间的流畅联动。

具体到使用场景,位于前排的驾驶员只需要轻轻一拖,就可以将中控屏上的视频流转到后排进行播放实现前后排的同步观影。当然,多屏多音区的功能也可以实现。

整体而言,问界 M7 Pro 版本在座舱体验上与 Ultra 版基本无异,支持通风加热按摩的舒云座椅、配有星环散射体的音响系统等配置也都是全系标配。

所以是哪里减配了,底盘吗?非也,问界 M7 Pro 依旧采用了 Ultra 同款的麦弗逊前悬,和铝合金 H-Arm 多连杆独立后悬,CDC 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也都是全系标配,连麋鹿测试成绩,也都和 M7 Ultra 一样,为 75.5km/h。

Pro 版的动力来源也和 Ultra 版一样,后电机功率都是 200kW,前电机为 130kW。但 M7 Pro 的零百加速成绩要稍稍落后,四驱版为 5.2 秒(Ultra 版是 4.8 秒),后驱版为 8.2 秒(Ultra 版为 7.8 秒)。显然,这与电池有关,Pro 版从原先的 42kWh 三元锂电池降级为 38.5 kWh 的磷酸铁锂电池,理想状态下 30%-80% 的补能时间为 18 分钟。

续航方面,M7 Pro 后驱版的 WLTP 纯电续航里程为 190km,四驱版缩减至 170km,WLTC 综合续航里程分别为 1140km 和 1045km。

「我们车子有很大扭矩,动力性能很强,这没啥好说,电车这很容易做,但我们的制动距离还是很不容易的,那么大一个车重 2.3 吨、2.4 吨,我们百公里刹停只有 34.2 米,接近业界的优秀水平,」余承东总结道,即便是最入门的 Pro 版本,也能像 Ultra 版那样,比肩以性能和操控著称的豪华品怕 SUV。

有路就能开,但是用手开

「打仗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同理,「不碰撞」才是安全的最高境界。」

每次聊到主动安全,余承东看起来都很是自信。发布 M7 Ultra 的时候他提到,自去问界新 M7 在去年 9 月底引入高阶自动驾驶以来,已经主动避免 8 万多次可能发生的碰撞,如今 3 个月过去,这一数据已经达到了 26 万次。

在问界新 M7 Ultra 上,我们能够看到问界 M9 同款 192 线激光雷达,余承东称,这是目前业内规格最高的激光雷达。而在问界 M7 Pro 上,我们看不到这颗激光雷达,事实上,这辆新车并不支持 Ultra 版上的华为 ADS 高阶版,取而代之的是华为 ADS 基础版。

和高阶版相比,华为 ADS 基础版的前向、和后向主动安全能力都有一定的削减。

具体来看,前向主动安全的生效范围从原来的 4-150km/h 降至 4-130km/h,最高刹停速度从 120km/h 降到了 110km/h;后向主动安全的生效范围从 1-60km/h 降至 4-15km/h,最高刹停速度也大幅回落至 15km/h。与此同时,原有的前后向误踩油门提醒和制动,Pro 版车型也都不支持。

此外,华为这两年一直在说的「全国都能开,有路就能开」,在 Pro 版车型上也无法实现,华为 ADS 基础版只支持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的领航辅助功能,并不支持城区 NCA,仅支持最基本的 LCC 功能。

显然,M7 Pro 版车型是为那些不追求高端智能驾驶功能,但依然青睐问界品牌并希望享受到最新鸿蒙座舱体验的消费者量身定制的。

在余承东看来,华为 ADS 基础版所具备的功能,依旧能够满足大部分普通消费者的日常通勤,为了自证,他还照例拉了两个竞品出来进行了一番对比,具体就看图吧。

ONE MORE THING

在这场发布会之前,我们原以为华为会顺便公布一下鸿蒙智行首款轿跑 SUV 智界 R7 的预售价,接着在本周五开幕的成都车展正式上市,但没想到,余承东还是选择再留一手,等到成都车展再揭晓这一悬念。

汇总一下余承东今天透露的智界 R7 相关信息:

  • 车身尺寸 4956mm、1981mm、1634mm,轴距 2950mm;
  • 拥有全球轿跑 SUV 中的最低风阻,具体数据暂未公布;
  • 支持 800V,CLTC 续航为 802km;
  • 基于华为途灵平台,全系标配 CDC 连续可变阻尼悬架+空气悬架
  • 支持华为 ADS 3.0 智能驾驶

至于智界 R7 的更多细节和最终定价,让我们在成都车展上见分晓。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被曝正开发 AI 智能眼镜,便宜版 Vision Pro 或将明年推出

By: 王萌
12 August 2024 at 18:39

Vision Pro 已经开售半年,尽管市场反响并未像 iPhone 发售时那么热烈,但苹果的 Vision Pro 团队仍在多管齐下地开发一系列新产品——目前已经被曝出来的有三款。

根据彭博社 Mark Gurman 的爆料,苹果 Vision 团队正在继续试验几种不同的穿戴式 VR/AR 眼镜产品,其中包括更平价的 Apple Vision 头显,第二代 Apple Vision Pro,以及一款类似 Ray Ban Meta 的智能眼镜。

自苹果在去年 WWDC 2023 亮相之后,Apple Vision Pro 凭借突破性的空间计算能力和沉浸式体验,迅速吸引了业界和用户的广泛关注。

可尽管技术上令人印象深刻,但其过高的价格却令很多人望而却步,发布一年来无论口碑还是销量仍然出现了高开低走的态势。

根据 IDC 最新数据显示,Apple Vision Pro 仅在发售时引发短暂热潮,但购买热情未达预期,单季度的销量均未达到 10 万台,今年第三季度在美销量与第二季度相比或将下降 75%。

不过苹果方面并未受到 Vision Pro 销量放缓的影响,负责头显设备的 Vision Products Group 事业群依然在探索不同的产品。

其中平价版 Vision Pro「最早可能在明年推出」,此前 The Information 曾报道苹果从 2022 年开始,就在计划开发一款内部代号 Project Alaska、标识为「N109」的平价头显。

它保持了 Vision Pro 的高分辨率显示屏及外观,手势 + 眼动追踪的互动方式也不会有太大差别,但重量也会有所减轻,价格也将会是现在 Vision Pro 的一半,有望被更多人接受,进而成为扩展 Vision Pro 生态的新机遇。

苹果公司据称还在开发第二代 Apple Vision Pro,或将于 2026 年正式发布。

此前曾有韩国媒体 Sisa Journal 报道,三星和 LG 已经采用串联 OLED 技术制作出 micro-OLED 显示屏的原型。而 Vision Pro 使用的正是 micro-OLED 技术,正如他们所说——「为 Apple Vision Pro 设备未来型号采用该技术铺平了道路」。

苹果在此前发布的 iPad Pro 就已经使用了这项串联 OLED 显示技术,将两个发光层堆叠在一起,与单层 OLED 相比能够有效提高亮度、功效,延长使用寿命,带来更好的沉浸感。

不过,Mark Gurman 还是表达了对 Apple Vision Pro 的前途的担忧:

重点是什么?这类设备尚未吸引消费者的想象力,而且很难说什么时候会发生。如果更便宜的型号不低于 1,500 美元,那么 Vision 设备可能仍然是小众产品。

另一方面,Mark Gurman 表示苹果团队在试验没有配备显示屏的智能眼镜,类似 Meta 与雷朋合作推出的智能眼镜。

这款产品的用户主要通过自带的摄像头及 AI 大模型加持的语音助手进行互动。

▲ 图为 Ray Ban 眼镜

今年 5 月,苹果就曾申请过一项专利,据称具有三重显示系统、精准定位、个性化的服务与交互等特点,利用了「主辅双屏幕+LED 阵列」设计,使其具有三重显示功能:

  • 主显示器以高分辨率占据用户主要视野,用于浏览图片、观看视频以及进行复杂的交互操作;
  • 辅助显示器分辨率较低,负责初步展示虚拟对象,并可以在用户需要与特定对象进行深入交互时,由主显示器接管;
  • 第三级显示器以 LED 阵列形式围绕眼镜内框,提供基本的提醒和指示功能,并能根据应用场景变换颜色与闪烁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在智能眼镜领域的探索并非孤军奋战,Google、三星、Meta、HTC、华为、高通等巨头目前都已入场。市场已存在如 Meta 雷朋等智能眼镜产品,它们以轻量化设计、语音助手功能和 AI 辅助查询为特点,而且价格更低。

不久前 Meta 也被被曝在申请一项涉及 AR 眼镜的新专利,内置多个高清摄像头、麦克风、加速度计等传感器,还能接收来自「智能手杖」、假肢或手套的手势及触觉反馈,建立多维度感知网络,并利用机器学习、预训练的 AI Agent 等技术进一步增强用户的感知能力。

而这与 Vision Pro 在交互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颇有些「抢占先机」的意味:

这一系列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输出体验。无论是轻松阅读路边的指示牌,还是精准感知空间的深度与广度,乃至即时识别环境中的特定对象,都将成为可能。

此前在扎克伯格和黄仁勋的对谈中也曾提到,全系眼镜离我们不会遥远。Omdia 也曾预测,到 2028 年,XR 设备出货量将会达到 1.39 亿台,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关键入口,空间计算设备俨然已经日渐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价格更亲民的平价版 Vision Pro 和苹果智能眼镜,会是苹果空间计算战役的转折点吗?

投票:
你更看好哪个产品?

第二代 Apple Vision Pro

平价版 Apple Vision

Apple 智能眼镜

其他品牌(评论区见)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两年内 Apple Vision Pro 不会出现杀手级应用|设以观复 番外篇 Vol.2

By: Steven
9 June 2023 at 19:05
点击封面到 YouTube 观看视频

点击这里到 bilibili 观看视频

这期视频是一期比较随性的闲聊,主要从产品、设计、混合现实三个角度,谈谈我对 Apple Vision Pro 这款产品的看法。因为几乎都是独白,所以也可以当作一期 podcast 来收听。

以下为文字大纲:

先说我的观点:苹果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线。但只要「不做缸中脑」的价值观继续贯彻,这款产品的生态和迭代就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但是,它不会取代iPhone,它的目标也不在此。从它的产品定义来看,恐怕还有一个更大的 one more thing 在等待发布。

关于产品

1、不是VR!太好了!

2、之前的预测基本都对了:一体机、眼手控制、层与深度的交互、空间建模、空间音频、LiDAR 人脸建模。技术路径的连贯性。我之前说 M2 芯片单独划出了图形引擎,可能是有手势操作的考虑。但当时我还觉得,可能得要到 M3 才会实装,那是我低估了苹果,从各方体验的反馈看,M2 处理手部操作已经非常强悍了。这样子的话,M3 就真的不着急了。

3、从各方体验的反馈来看,初代产品的完成度非常高。但第一代产品很显然不是面向消费者的,从售价和硬件配置来看,都是给开发者的入场券:「想在下一个时代展示你的才华吗?加入我们的开发平台吧!」所以,买不起没关系,因为不用买。虽然,它有初代 iPhone 的感觉了,但很多人不免怀疑是不是要等三四代以后才堪可用?我到觉得不用那么久,因为软硬件的完成度已经是接近 iPhone 4 的状态了,也就是说,它先奠定了空间交互的完整逻辑和操作体验,硬件也足够强大。要知道,iPhone 初代除了大屏幕和多点触控,几乎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东西,但它的交互设计改变了整个时代。所以 avp 剩下需要做的,就是把软件生态做起来。以苹果今天的开发者号召力,软件神态会比 iPhone 初代更快达到 4 代的状态,这个过程会更短。

4、发布会时,我第一处惊讶的地方,外部屏幕显示实时的眼神:你看着它,它也在看着你,实时计算双方关系。之前的观点:空间重建,让设备认识世界。因此设备下方有大量摄像头,用于捕捉用户手部的精细动作,这种程度的认识现实世界,是 avp 空间交互的基础。

5、我之前说过,头显设备不会替代手机,它的续航、应用场景、对空间的要求以及使用方式,都不会是一台手机这样的随身电子设备。这一点,我们从后续的官方设计原则上也能看到苹果对这件事的理解。人是在室内、坐着使用的。因此续航在现阶段并不是问题,它可以连接常电来使用,和我们的任何一台桌面显示器一样。苹果甚至不建议开发者去设计界面还原的操作,因为它们直接在系统内处理好这件事,你换个座位、换张沙发、换张床后,设备自己识别环境来让你视野内的界面回到合适的位置上。

6、官方设计建议,移动时从沉浸空间中淡出,稳定下来后再回到沉浸空间,这也是官方在主动表达,坐下来、在固定的空间内使用。一方面,这是创造沉浸感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人身安全,在虚实结合的环境里快速地移动或手舞足蹈是很容易弄伤自己的。因此,我们在用现有的 vr 产品时都会有划定安全区这个操作。

7、杀手级应用?很多人说「3D照片/视频」,但我不觉得这个有足够的吸引力。它确实可以提供新的、生动的体验,但要成为「杀手级应用」,需要足够的便利条件。手机摄影之所以可以动摇传统摄影,是随身携带和随时按下快门。但 avp 的拍摄,更类似无人机视角,是一个你需要这样的视角时,才会需要的东西,它不够便利,不够快。avp 真正的的杀手级应用一定不会在一年内出现,甚至是上市后的一年内也不一定有,它需要开发者和时间一起酝酿和探索。况且,比特与原子的融合,还需要很多后台的工作来完善,比如更大的世界模型,或者催生出新的需求场景。总之,独属于这个平台的杀手级应用,一定诞生在基础建设更完善的时机。

工业设计和交互设计

1、现有产品的大融合吗?在我看来,它更像加大号的 aw:如出一辙的曲面玻璃盖板,复杂的曲面贯穿铝合金机身和玻璃,有机的整体轮廓搭配编织物绑带,贴身部分全部由织物和硅胶材质构成。这就是苹果这几年做手表和耳机的过程中总结下来的,穿戴数字产品的设计原则。avp 上的所有细节,都能在 aw 和 app 上找到对应的处理方案。

2、可以说,继铝合金后,另一个材料探索的方向:织物。亲和力、强韧、富于变化,很适合穿戴式计算设备的设计。这类材料是传统工业设计师并不熟悉的,通常只有部分家具设计师和家纺类产品的设计师会接触到。但是要注意一点,编织物是一种复合材料,它不仅不是塑料、金属这类单一实体材料,它甚至可以是不同种类材料的混合编织,因此可探索的边界,以及可变化的范围,是具有很大想象空间的。这类材料师师会比我了解,看看她有没时间出些视频给大家讲一下这类材料的设计。许多年前的宝马概念车和“大白”,都是柔性材料在科技领域很好的启发。我觉得,这是苹果在工业设计上的进一步探索,也将会带来产业链上的变化,类似氧化铝合金的普及,设计师和产品经理可以关注。

3、所有界面片层化、小组件化,所以小组件可以交互了。在分析灵动岛那条视频里我就说,它是中间交互层在 Face ID 上的具体结合。现在再看 avp 的交互,尤其是应用边缘的交互菜单,是不是很自然地从已有的交互习惯转移到新的空间交互里来了?

4、与 iPhone 初代的拟物化界面类似,AVP 采用了和现在 Mac 一致的界面布局和风格,帮助用户和开发者尽快适应新的空间交互。但是,界面风格其实从 iOS7 开始就固定了,毛玻璃一方面是让界面与环境保持良好的光照、氛围的互动,也能让更多层的展开显得自然。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时,设计师和开发者不需要自己做出立体的分层效果,只需要做好平面的分层,毛玻璃的立体分层效果,是系统来处理的。这些协助和预设不起眼,用户也不会注意到,但对于开发者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它们不仅规范了所有应用的整体品质,也减轻了开发工作量,让更多人愿意为这个生态去做更多的尝试和探索。这也是护城河的一部分。

5、一个细节:设计原则中建议,层窗口不应跟随视线,而是锚定在现实中的固定位置。换言之,作为设计师和开发者,是可以选择跟随或锚定的。据我了解,把虚拟物品和界面锚定在现实中,是一项比较复杂且难度较大的技术,非常容易因为抖动而破坏沉浸感。这是由于细微误差的累积造成的技术问题。我们目前不知道苹果的技术实现方式,但如果明年上市时看到的确实是稳稳锚定的界面,那这背后的技术储备其实是相当深厚的。

6、观看的内容放大放在远处,操控的部件放在近处并且较小。这里用到了一个符合直觉的设计逻辑:电影、模型、网页这些被观察的对象,应该与人保持距离,和显示屏一样,而操控部件应该在离手较近的地方,方便你的视野锁定并操作,和键盘鼠标触控板一样。

7、苹果对层级的设计有建议,新元素出现时,已有界面和元素应该向后退一些,确保主次关系,保证良好的视觉重心体验。但这个尺度所以所有开发者来说都是比较难把控的,后续的设计规范中应该会有系统层面的自动化方案,不需要设计和开发去重新考虑。

8、设计建议中有一项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声音。苹果说你可以让界面的声音从前方传来,也可以四面八方,或者某个指定的角度,这取决于你的应用怎么使用、怎么设计。这一点之所以要重点关注,不仅仅是它有空间音频,更重要的是在空间计算的设备中,声音其实已经是整个UI的一部分了。你对应用的体验、理解,以及交互,都将与空间中的声音紧密相关。因此,参与了这款产品开发的苹果前员工也在推上强调,声音的体验是极少人关注、但极为重要的事情,而这款产品会给人巨大的惊喜。我想,所有设计师和开发者都应该注意这件事。

9、通过最简短、清晰的标签和符号,指引人离开、退出。这不仅仅是 UI 规范的事。因为在沉浸空间内,指引不明确是会比操作电脑、手机,更容易感到困惑、惊慌或愤怒的。在你想离开时,眼睛看向标签,锁定,确定,这种确认方式既符合直觉,也给了人可以随时退出的安全感。

10、因为选定完全依靠眼球追踪,所以为了确保准确度,苹果在设计规范中也提到,按钮的实际可控面积是比按钮本身的面积更大一些的。这里我要补充一点,人眼的活动本身并不是完全线性的,在慢速运动时,其实是一顿一顿的,只是大脑算法弥补了这种抖动。因此,在盯着界面看的时候,人眼实际上就处于这种慢速抖动的状态,眼动追踪也会检测到这种眼球抖动。所以,无论是因为算法矫正,还是优化选择容错率,这种选定范围大于实际面积的设计原则都是必须的。这在触摸屏的交互上,也是很常见的规范。但苹果规定一个按钮至少要保证 60 像素的面积,那就是说,它的眼动锁定范围的极限,大概就是在 60 像素这个区间左右。这一点,在推远玻璃面板时,会自动放大的轮廓也有所体现。因为如果跟随距离缩小,会导致后层界面的交互精度下降,造成系统不可用的问题。至于选定具体文字的精准操作,根据前员工的披露信息,我个人猜测,是由传言中的「眼部脑机接口」的「读心术」来辅助完成的。这件事可以以后再跟进确认。

疑惑

1、交互的力反馈怎么处理?对体感游戏很重要。会有单独的游戏配件吗?

2、混合现实游戏的玩法:不是复原现实游戏,应该是现实中玩不到的玩法,比如巫师棋、游戏王。这样的话,其实也不需要力反馈了。

我对于 XR 的一些看法

1、选择了「不做缸中脑」的价值观,很棒!

2、增强现实和人的链接,是融合,不是制造一个虚拟世界代替。iPhone X 发布的时候,我曾写文章说,需要有边框来界定虚拟和现实的边界,因为沉浸感越强越需要清晰的退出机制,人才会有安全感,才更愿意用。这是交互设计要死守的底线。果然,苹果选择用数码表冠来切换融合程度,而且,这是一个实体旋钮,是唯二的实体操控部件之一。可想而知,其优先级和对交互体验的重要程度。

3、因此,是「多一个」,不是替代关系。但说实话,我对人性没有那么乐观,当其生态足够完善后,肯定会有多数人主动选择待在里面的世界。届时,不仅仅是手机被替代,而是连同电视、电脑、大房子、电影院、足球场这些东西,统统都会被吸引这个黑洞里。

预言在应验:五年前所讨论的未来人机交互的新范式_6.ylog

By: Steven
16 June 2024 at 22:58

从 2024 年的今天,回望 2019 年的 Apple 和 Ive 团队,我们会发现有些变化和趋势似乎是早已注定的。在过往的观察和分析中,我们所预言的事情正在成为现实和主流。常言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天再看当时的 Apple 和 Ive 团队,关于产品的演进思路和设计策略的变化都早有端倪,也能预见在 AI 席卷的浪潮下,Apple 将会如何应对。

在这一期,你会听到:

—- 二十年前的专利文件:通体透光的 iPhone

—- 国产厂商和 Apple 在设计上的差异

—- 成功的设计:AirPods 只是剪掉线的 EarPods

—- 塑料手机的设计巅峰:iPhone 5c

—- 刘海与机器视觉:早早布局的 AI 伏笔

—- 未来十年的人机交互:人和人之间怎么交互?

—- 设计策略上的「S型曲线」体现在哪里?

—- 产品路径上迷路的 iPad

—- 光洁的划痕:是矫情还是哲学?

—- 史上最佳手机壳:iPhone 5c 的多彩硅胶壳

—- 拟物化的残党,现在理解扁平化的先进性了吗?

|相关图片|

首款 Unibody 设计于 2008 年 10 月发布
截图来自: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查看更多图片和设计讨论:Mac Pro 2019

|拓展阅读|

如何评价 iPhone X 的工业设计?

交互的王,时代的狂!万字详解灵动岛的今生来世!

十年轮回?经典进化!工业设计师深入解读 iPhone12!

从技术寿命 S 曲线,看阳极氧化铝的设计

抽象的产品,用户「界面」的设计

如何看待 Evans Hankey 从 Apple 设计团队离职?

注定会离职的 Jonathan Ive 和科技产品的设计趋势

|登场人物|

苏志斌:工业设计师,车联网智能硬件产品经理 / 联创,《设以观复》作者

王汉洋:AI 行业从业者,多档播客主播,《拯救东北1910》《山有虎》作者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科技是由人文驱动的:体验后再谈 Apple 空间计算机_1.ylog

By: Steven
1 May 2024 at 20:03

前几天我去找一位科技媒体的朋友,体验了一晚上 Apple Vision Pro(苹果新推出的空间计算机),我将那晚体验的感受以及我们讨论的内容,整理出了这一期节目。本期节目为单人讲述。如果你遇到网络环境波动问题,加入列表缓存后,即可正常收听。

在这一期,你会听到:

—- 交互设计很优秀,但为什么说它不完整且反直觉?

—- 你的眼睛是你的注意力,你的手是你的行动,日常生活中我们这两个部份是分工协作,分头行动的,但在 Apple Vision Pro 的交互体验中,这俩完全没法分开;

—- 空间沉浸感一流,彩透效果超群,但多任务体验并不好;

—- 这种立体感,和在电影院里看 3D 电影是很不同的。Apple Vision Pro 这个恐龙的应用所展示出来的,是一种大脑完全相信的,是一个空间,而不是把前后景处理得很好的分层的画面;

—- 眼动追踪像魔法,但也很脆弱:

—- 当我刚设置完的时候,他非常的准,极其的精准,真的就是魔法一样,指哪打哪,很爽,但是在我用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会稍微有一些偏移,就对不准了;

—- 眼动追踪矫正流程中的色彩细节,为什么?

—- 最喜欢的两个应用:看星星,火星车;

—- 这就好比你画画的时候,需要用笔,但你一旦需要在三维的空间里去做雕塑,你需要的是雕刻刀和铲子;

—- 太顺理成章的工业设计:苹果的行活儿;

—- 缺少思考后的冲突感,仿佛设计部门和工程部门都没有怎么吵过架就落地了;

—- 预言:什么时候能普及?

—- 普及的好产品 = 渣男喜欢的类型

—- 强制性 vs 超越感官

—- 不要抽象地谈论科技:科技是由人文驱动的

|登场人物|

苏志斌:工业设计师,车联网智能硬件产品经理/联创,《设以观复》作者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

空间交互

By: dimlau
10 February 2024 at 21:59

朋友发消息跟我说拼多多上有Vision Pro卖了。最近忙店里的事情,后知后觉;翻看了很多Vision Pro的体验和讲解视频之后,可以说并没有太大的购买冲动(价格当然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不过有一点我还是蛮好奇的——现在在空间当中「捏手指」拖拽虚拟物体、拆解发动机、敲击虚拟键盘,即便会有音效或者高亮等提示方式,但是(看演示视频时)总感觉手感还是会很「飘」,就像是在关了机的iPhone 7上按Home键,妳期待的震动反馈,它不能给——Vision Pro未来会怎么实现更真实的触觉反馈呢?或许用戴着Apple Watch的那只手来进行空间交互,通过手表和手腕的接触给予相应力度的反馈?

fin.

山灵M6 pro播放器的自问自答

26 July 2020 at 22:52

山灵m6 pro是国内老牌音响厂商推出的便携音频播放器,官方售价4598元。

1. 外观如何?

我看行。不过仅有“钛”金色供选择,对只喜欢黑色的直男来说太不友好。

2. 手感如何?

做工不太行,胶水都不均匀,拿在手上没高级感,只能说凑合,如果是4600块钱的手机估计会被喷死吧。右侧音量滚轮感觉略松,按下去时候的声音廉价,背面自家标志在两层面板间都没对齐。除此外还不错。

3. 充电快吗?

大概两个小时充满。

4. 对机身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吗?

缺少实体hold健,太容易误触,另外不确定是否采用康宁玻璃,包装里送了贴膜,不过贴膜我是不会贴膜的,这辈子都不会贴膜的。TF卡接口太紧了,不用工具我是打不开的。官方皮套得单独购买,200块钱,目前我的机器背面已经有些划痕了。

5. 发热怎样?

自家播放器播放自己卡里的高码率音乐会有轻微发热,如果播放流媒体的话基本没明显发热,感觉不错。

6. 安卓?

是的,深度定制的安卓7.1系统,整体流畅度不错,比想象中的好,不过这个系统是没有经过谷歌认证的,即便是国外的版本也无法安装谷歌框架和商店,官方倒是给出了安装方法,略复杂。

目前我也没安装谷歌框架,通过apkpure安装了spotify和tidal,运行良好,系统整体也比较稳定,至少没有出现什么必须重启才能解决的bug,一般清除后台就可以了。

7. 有三个耳机接口可以同时使用三个耳机吗?

不行,不过可以同时使用2.5和4.4这两个平衡接口,这已经挺让我意外了,还等什么快跟你喜欢hifi的对象分享音乐吧。

8. 山灵播放器软件如何?

不错,常用功能都有,对于音频的设定也都放在了下拉通知栏里,方便操作,本身还自带云音乐,不过也是要花钱加会员才行。软件扫描tf卡里的音频速度很快,这点让我印象深刻。不过除了本身软件外,其他部分都还是原始的安卓痕迹。

9. 纯音模式?

可能是为了让一部分担心安卓会劣化音质的朋友放心,所以确实有个纯音模式,但我觉得并不是网上说的另一套系统,而只是一个只能运行山灵播放器这一个软件的安卓7.1而已。反正我从来不用。

10. 网络怎样?

我家里是meshi网,几个房间自动切换没问题,公司里的WiFi隔了一堵墙表现也挺好,这方面我觉得不用担心,有时候我倒是希望它能支持sim卡,这样真的可以随便带出门玩耍了。

11. 能看视频吗?

能,我装了plex可以晚上睡不着的时候看看nas里的影片,一般也不卡,不过如果看高清4k什么的应该还是会卡的吧,没试过,不太可能拿它长时间看视频。

12. 耗电如何?

感觉一般,目前我只用2.5平衡和4.4平衡,要不停地听8个小时应该没问题,但谁会这样听歌呢?加上待机,以及偶尔听流媒体,还要打开spotify找找歌啥的,一天一充肯定是要的。

13. 现在搭配什么耳机?

有三个:

AKG K3003,3.5单端,用低增益。

AKG n5005,2.5平衡(原装线),用高增益,整体感觉都比K3003有提高,目前主要使用这个耳塞。

Sony Z7第一代,4.4平衡(金宝线),用超高增益,要论素质我觉得可能比不上n5005,但是音乐氛围好很多,就是戴着太热。

这三个耳机我觉得都是能”推得动“的,音量不超过35%,至于有些网友说能推到7成啥啥的,我也不知他们是如何判断出来的。

另外机器还支持高清蓝牙音频传输,不过我没有什么好的蓝牙耳机就没试。

14. (以后想起来再补充)

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关注过播放器了,这次总体来说还是满意的,在此之前我一直都是流媒体加蓝牙耳机,已经快忘记好听的声音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了,所以一下子听到如此清晰,有质感的声音的时候甚至都感动了,这样又可以玩耍一阵子了。

Surface pro 7

6 December 2019 at 23:06

是的,为了能愉快的看PDF我又买了surface pro 7。

为什么不买iPad pro?

在确定购买surface pro之前确实非常认真地考虑过要不要买一台iPad pro,毕竟80%的时间我是需要爱奇艺的,但:

  1. 之前用过iPad pro 10.5寸两年左右吧,屏幕坏过两次,一次是保修期内一次过保,所以对苹果已经比较失望了。
  2. 不管是平板还是笔记本我都有打字的需求,用iPad打字实在是一种折磨,还不如galaxy tab s6,总不能出门带一个蓝牙键盘一个蓝牙鼠标再加一个支架吧。
  3. 我有Galaxy tab s6而且还打算继续使用。
  4. kickstand,就是surface背后那个支架,我在淘宝上花了半个小时想找到适用于iPad的kickstand支架,非常遗憾,没找到,kickstand这东西太方便了,不论是生产力还是爱奇艺。
  5. 我决定给surface pro一次机会。

用Surface pro 7 看PDF的目的达到了吗?

达到了,非常爽,不用像iPad或者安卓设备那样考虑网络问题,不论是办公室的电脑还是家里的nas都能非常方便的连接,文件放一个地方随时同步,关键是没有那些限制,要连哪个服务器用什么协议非常清楚。

问题是为了这么一个目的花了8000多块,我脑子有坑吗?为啥不买Sony电子纸?还能充值信仰。

来理一下思路

我需要(排名分先后)

  1. 可以看PDF的平板
  2. 偶尔敲敲字的笔记本电脑
  3. 方便访问各种网络和网盘的设备
  4. 可以简单画画的平板
  5. 爱奇艺

那么surface pro是一个好的选择吗?

先说说优点

如果以平板电脑的眼光来看,硬件部分几乎没什么亮点,比如二合一的设计从第一代开始就是如此,现在第七代了体验几乎没变化,所以只能降低标准,自己跟自己比吧。

  1. usb type c接口,扩展性进一步增强,还能用充电宝充电。
  2. 快充,官方说法一小时充电80%,两个小时充满。
  3. 息屏待机,以前的surface经常一休眠就“死”过去了,得长按重启,而目前这台使用了几天,待机最长有十几个小时,目前还没遇到睡死过去的情况。
  4. 面部识别速度很快,当然还是无法跟手机比。
  5. 我买的i5版是没风扇的,非常安静,温度也不错,没遇到烫手的情况,当然我也没使用多大型的软件。
  6. 官方键盘盖的触控板非常舒服。
  7. 手写笔吸附在侧边框上的吸力非常大,很有安全感。
  8. WiFi 6。
  9. 完整的Windows体验,如果当笔记本电脑来使用的话,软件不是问题,敲字非常舒服。
  10. 没了。

再说说缺点

作为一名surface pro 3的老用户,相隔这么多年后再次使用surface,本来期望在体验上能有全面的提升,但非常遗憾,并没有,所有我对于surface pro 3的记忆可以全部套在pro7上。

  1. 机器摸上去还是有塑料感,没有密实的感觉,边框某些地方甚至能按出响声,好像没粘牢一样。
  2. 手写笔在大部分软件中依然不跟手。
  3. 重量与surface pro3比也没有明显变化,轻了20多克。
  4. windows10这么多年了,surface产品出了十几款了,但对于触摸屏、手写笔的优化毫无进展,别说第三方了,自己家的系统都无法愉快的玩耍,比如不接键盘的话我要如何从一个全屏软件回到桌面?
  5. 平板模式下的软件特别匮乏,软件商店里的app没几款是针对surface触摸屏进行优化的。
  6. 大边框,无法理解的大边框。
  7. 屏幕颜色显示非常一般,即便是增强模式下也明显感觉颜色缺失,色彩偏灰饱和度不够。
  8. 面部识别的时候摄像头旁边会亮起一盏红色的灯,low爆了。
  9. 续航感觉毫无进步,我是说跟surface pro 3比,如果跟pro 6比甚至还差一点。
  10. 低配版没有颜色选择,想买黑色至少得i5 256G以上才有。另外微软是不是对“亮铂金”有什么误解啊?分明就是灰色嘛。
  11. 所有我试过的绘画软件,不论功能多少都无比卡顿,网上看,即便i7版本也一样,zoom一下都要等3秒,这要不是为了挣钱谁忍得了。
  12. 生态还是稀烂,如何将手机里的文件导入?思来想去可能还是微信最方便。
  13. 预装系统从以前的专业版变为家庭版,升级专业版得800块。
  14. 等等。

总而言之

如果抱着购买一个平板的心态来买surface的话在2019年仍然是令人失望的,如果主要是使用完整的Windows偶尔看看PDF的话还是非常合适的。当然用来看爱奇艺也是极好的。

所以,后悔了吗?

是的。

脑子有坑吗?

有。

❌
❌